《命若琴弦》书评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0-01
ISBN:9787539919706
作者:史铁生
页数:291页

一声弦响

当自己意识到苦苦追寻的药引仅仅是师傅一代代虚幻的目标。老瞎子破灭的愿望下,依然选择给小瞎子再次编织一个目标给他。因为目标不仅仅是小瞎子受苦难的源泉,也将是小瞎子心灵苦涩的支柱。一旦支柱倒下,生命没有目的,就会破碎。选择苦涩但是还有一丝希望地生,还是放弃希望?就算是命不好,也要活着。就算是瞎了残了,也要让他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支持着让他活着。总比死了强。老瞎子这样想道。活着比死了强是一代代老瞎子不变的观点。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如果一生都追求不到幸福,要靠老一辈虚幻的目标来作为遥远的幸福标志,那么活着,会是一个好选择吗?我们常常劝那些想不开的人,“活下去,还有希望。”但一代代的老瞎子不断地为一代代的小瞎子增加琴弦的数量,客观上仿佛就是在告诉我们,没有希望的。只有怀抱希望给我们的生命力。求生的能力。

为何劝他活

我要让一个人承诺绝不自杀。但想来想去,都不知道如何说服他「生命至上」。事业、爱情、亲情,都是输赢分明的事,可得亦可失。若以之为生命意义,则必失望。老瞎子只要设指标,小瞎子就可能达到;可能达到就可能幻灭,但也未必,因为他会懂师父的爱护。那我劝他,只要动机好,就能指望他在识破谎言后感到温暖。也许,我就使劲儿劝就行??

为不幸去活着

“无所谓从哪来,到哪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喜欢这句话,这样朴实的话语,反而能表明人生。因为失去的那个人去读《命若琴弦》,其实并不喜欢史铁生这般朴实的文字,我更喜欢那些哀伤的、忧愁的话语。静心读完这本书,才渐渐有了感触。在作者的文字中,渗透着对身体残缺的遗憾,对完美人生的追逐。既然我们无法选择出身,无法选择是否长的帅气,是否强壮,是否聪明,甚至是是否完整。人定胜天早就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我们终究是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上,在你身边人来人往,喜欢你的人不会因为你的缺憾而离开,不喜欢你的人也不会因为你的完美而驻足。必须努力的活得对得起自己。活着就必须得有希望,没有希望也要去制造希望。鲁迅先生当年笔下的阿Q唤起了许许多多的人去反阿Q精神,然而,你若是阿Q,你若是家徒四壁,你若是被人唾弃,你若是生活无望,你会怎么办?我想只能会要么死去,要么变成阿Q。老瞎子在得知自己坚持多年的希望是一场空时,他便只有颓废,只有当他找到了另一希望:为了自己的徒弟活下去,老瞎子才会继续活着。小瞎子在失去自己最爱的女人时,便只能“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只有在老瞎子给了他一个希望,他才能哭出来。人人有自己的不幸,给自己一个希望,为不幸去活着。

命运

是从《我与地坛》开始了解史铁生的,最初只知道他身有残疾,可是也许正因为这让他更懂得思考、感悟人生。《命若琴弦》确实有拨动我内心中的那根琴弦,开始和结尾仿佛让我看到了命运的循环,但叫我写读后感却真写不出什么,我不太擅长文笔==摘抄几句文中很喜欢的话算是书评吧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命若琴弦

最近在王小波的书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写小说需要深得虚构之美,也需要无中生有。遂合上书思考:这无中生“有”或许是作家无意识塑造的艺术对象,却在无形之中闯入读者心灵之域的某种突如其来之物。很早以前读史铁生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就有类似的感受。如果说,读者是一本小说最终裁决者的话,那么我在《命若琴弦》看见了一样东西:关于信仰危机、生存无意义与存在价值的终极PK。很早以前忘记在谁的书里看到这样一句话:生命本身是无意义的,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是什么意义。于是人们必须找到某种信仰,心怀信仰,一切幸福或者痛苦的遭遇便转化为崇高的价值,于是产生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本能的顺应了天命承受的生命之重。我想《命若琴弦》就是一部深刻诠释上述结论的最好故事样本:“苍茫的深山之中,匆匆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他们流窜于各个村落之间,以拉三弦说书为生。老瞎子有一个心愿,他的师傅曾经告诉他琴槽里有一张治疗失明的药方,只有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把药方取出来抓药。于是老瞎子天天盼、夜夜盼,盼了五十年,尽心尽力的弹断一根又一根...终于有一天大功告成了,他欣喜激动的取出了药方去药铺子抓药,结果没料想到那里面竟是一长无字的白纸...梦想瞬间崩塌,老瞎子觉得忽然觉得生命已无所依。于是他告诉小瞎子,只有小瞎子弹断1200根时,才能打开琴槽去取药方。他想,1200根对于小瞎子是个遥远的数字,他希望小瞎子永远的扯紧欢跳de琴弦,不必打开那无字的白纸......”人们一直企图寻找生命的意义、幸福的彼岸。然而在广漠而荒凉的生命里有什么目标是真正存在、不会泯灭的吗?又有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值得人们为之活的吗?于是在老瞎子发现那张支撑他生存的药方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时,就不可遏止的滑向了虚无的深渊。人物的个人价值落空,在寻找中丢失寻找的东西,在等待中失去等待的意义,而这一切已成为惯性,令人辛酸的延续着生命,折射了全人类的命运和面临的困境。或许一切都是莫须有,一切终归于虚无。老瞎子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标拉紧,于是,生活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他在绷紧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海明威说:“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他奋斗。”前一句我不敢苟同,也没有考量它正确与否的必要。像我们这样偶然拥有生命得人,难道不就是那个在黑暗中憧憬光明,想像重见光明的瞎子么?所以,绝望是不存在的,苦难是丰富而宽广的。有了这一切虚设的目标便已足够。史铁生余华说,“一些不成功的作家在描写斤斤计较的人物时,我们会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计较。”纵观当今的文坛,这样的作家比比皆是。这倒也不足为奇。但如今浮躁的社会风气并没有影响伟大作家的诞生,比如史铁生这样的作家就是我们渴望看到的。他说:“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肉体上期指的落差导致了作家勇敢的将自己流放在精神之国,将个人的苦难的悲哀升华为对全民族全人类的悲悯。所以经历过人生炼狱的人便超脱了个体意识对创作的束缚,命运式承载了集体意识的天命。一个从本源上真正认识了天命,本能性地出自对荒诞的体悟的人。也许,这样一位对宿命没有抱怨却对生命有所彻悟的人确实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所以他作品里透露出另一种残缺的完美,终究是我们无法抵达的。

命若琴弦

中学语文课上就有学过这一篇文章,那时候应该也没有太大的感触吧。重新看了一遍史铁生的文集,再一次发现年龄阅历这种东西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时期看同样的作品,总会有不同的感受。这篇小说的题目其实已经凝练出主题,故事的戏剧性也是极具反转力。在一开始以为自己已经摸透剧情,心想老瞎子怎么会那么傻,活了一把年纪还那么死守着一个小孩子听了都知道是谎言的谎言。难道真的会有人去相信只要用心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够治好眼瞎吗?本以为老瞎子到最后发现空药方后能够顿悟人生,意识到自己一辈子眼瞎都这么熬过来了,能够看得开放下了。原来小说的主旨还未止于此。老瞎子发现自己师傅留下来的药方竟然是一张空药方后,始终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正当自己想要颓唐余生时想到自己的徒弟,那也许是他人生在世唯一的牵挂了。为了他的人生,老瞎子还需要振作。而这时候他也明白的他的师父的良苦用心。不是800根而是1000根琴弦,这个谎言是一个守望追求了一生的希望的破灭,却是另一个生命存留于世的希望。而今老瞎子也重复他师父的做法,告诉小瞎子,不是一千根琴弦,是一千二,心想,他总不能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吧……这个谎言的延续,总比戳穿谎言的真相来得好,至少这是一个生命能够坚持活下去的原因啊。多可悲,又那么实际。人总得有个活下去的理由。

史铁生《命若琴弦》

史铁生《命若琴弦》很喜欢这个作家,从十多年前看过他的《我与地坛》开始就感觉这个作家很适合我,后来一次去北京的时候还专门去了一趟地坛。史铁生写得不多,算是一个低产作家,但是却没一本书都很耐读。虽然也免不了重复出版,但是不粗制滥造就已经很不错了。史铁生的命运很坎坷,先是腿残疾了,只能在轮椅上生活,后来肾又坏了,必须靠透析来维持生命。就是这样的一个轮椅上的作家却不断地去思考生命,思考人生。有人说正是因为他腿的残疾才使得他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使得他去思考疾病生命这些被我们忽略的问题,可是这个世界上残疾的人有几百万几千万,可是为什么只有一个史铁生?对于这样的一个生命来说,无论走向那条道路都不会放弃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和写作。《命若琴弦》是史铁生的散文集,史铁生的文章几乎都是散文,不过史铁生最开始却是一直在写小说,想要当作家,就要靠小说出名。不过没想到的却是真正带给他荣誉的却是他的散文。这本散文集的第一篇却是一个小说,“命若琴弦”写得不错,比短篇长一些,勉强算是中篇了。这对于一个擅长思考的作家就挺不容易了。以前一直是看史铁生的散文,所以第一次看小说,感觉真的不错。但是必须承认,写小说写得好的中国实在太多太多,而带有思想的散文却是史铁生非常鲜明的特色。史铁生喜欢体育,这也许是对自己命运的一种补偿,自己走不了路却去关心那些跑得最快的人。人生就是这样,越是缺少的才会越去关注,得到了往往就被忽视被遗忘。我们所忽视的往往正是史铁生每天都要面对的,我们所遗忘的,恰恰是史铁生时刻都要感受的,所以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下,我们的生命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我们的生命。

命若琴弦思如烟

茫茫宇宙,生命来得太偶然。所以,生命的进程也注定充满了不可预测和偶然。但偶然拥有了生命的人,总是执拗地找寻生命的必然,苦苦探究生命存在的意义,企图在生之焦虑与死之绝望中获得精神的平衡,挣扎出一条心灵和肉体的活路。诚如<哈姆雷特>中王子的自问: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但问题的答案王子不会找到,因为答案其实就是没有答案,便如小说中老瞎子手中的那张白纸。史铁生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位大智者。他看透了终极背后的虚无,于是就借老瞎子穷其一生弹断一千根琴弦希望重见光明的故事,喻示人们对终极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的拷问其实并旡意义--既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到何处去,答案的尽头是空白,是虚无,所以即连设问也无必要。但小说对我们更有启迪的地方并不止于此,老瞎子穷尽真相后大彻大悟,因此才会给同为盲人的弟子留下这样的遗言:要重见光明,必须要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看似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其实浸透了一种世间最深的智慧----既然已经了悟结果终将归于虚无,那还不如实实在在享受过程带来的快乐。只要盲人徒弟能够在重见光明的企盼与憧憬中继续弹奏生命的音符,想象重见光明的美好,便已经足够了。

千弦断,天眼开

第一次看这篇时,是在高三的课堂上。那时候的自己简直时快要疯了,数学总是在瓶颈期上不上下不下,其他科目又不拔尖,整个人活的混沌而且辛苦,头发大把大把的掉,一个人住宿,又不敢怎样,就跑去操场跑步,一圈一圈的跑,一步一步的哭,那时候觉得自己就是看不到尽头,唯一的希望就是高考后,拿到中山大学的通知书,那时候我就像老瞎子一样,不知疲倦的做着梦,以为一切都会有尽头,一切都会有希望的。高考时,答完了试卷。就像老瞎子弹完了千弦般轻松,愉快,和兴奋。那时的自己就像一个快撑炸了的气球,松了最后一口气,在没有束缚的空气中乱窜。所以,当我得知高考分数时,我普通老瞎子般绝望,我在门口,坐了一晚上,留了一晚上的泪啊。那一刻觉得自己真的是没有希望了,觉得自己做过的题目,背过的考点,深夜痛哭过的灵魂都真特么的讽刺。就这样,暗无天边。然后,还是要面对现实,第二日疲惫坐了一个小时的车去学校看分数填志愿。只是知道分数的时候泪水还是无止境的落了下来。那时候觉得,吸引自己走下来的东西骤然消失不见,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但是其实,生活却也逼得你不得不过下去。我平静的查学校看分数,最后去了一所自己没有想到的大学。结局总是意外,人生却也是这样。有时候绝望,要么彻底使人被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平静。史铁生是后者,然而,其实形形色色的人也大多是后者。那些人也许是瞎子也许是贫穷也许是孤儿但总归都是有缺陷的人,但是,尽管都不为人所知,但都还活着。渐渐老去,渐渐明白。

命若琴弦

很偶然的机会,第二次读到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觉得实在有必要写点什么。一老一少的师徒二人都是瞎子,走南闯北靠说书为生。小说的焦点集中在一副神秘“药方”上——老瞎子的师傅临终前封在他琴槽里的“药方”。只有弹够一千根琴弦作药引才能打开药方去抓药换来眼睛的重见光明。这时老瞎子已经七十,小瞎子年方十七。戏剧性的是等到老瞎子毕其一生终于弹断了千根弦,却发现那“药方”只是白纸一张。现在还回到故事的起点吧。“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师徒二人相依为命,他们的行路轨迹相同,但是心迹却截然不同。小瞎子就像一颗刚萌生的嫩芽,懵懵懂懂地探出好奇的目光,憧憬着世间的所有缤纷。老瞎子则不然。七十年的岁月足以使得他看透了世间浮华,或者说他把人生的一切都寄托在弹断千弦重见天日上,目标清淡而孤冷。所以,当小瞎子痴迷于可以探听外面世界的电匣子时,老瞎子说“听那玩意有什么用,天下好东西多啦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当小瞎子情窦初开跟女孩打得火热时,老瞎子百般阻挠,“早年你师爷这么跟我说,我也不信……”。世间的一切欢愉都是过眼云烟,接下来就是痛苦。老瞎子明白。故事截止到这里,小瞎子的形象显然定格在一个初涉人世分毫不懂的毛孩子,而老瞎子则是看透世事的通达人。可是当“药方”的秘密无情揭开,老瞎子便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赤裸裸的可怜白痴,方知被一个善意的谎言骗了整整五十年。这打击足以让人崩溃。等到他回过神想起曾经走过的岁月,却意外发现以前被蒙在鼓里,为这个虚幻的目标奔命的日子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是虚设。”没错,目的本来就没有,不过是人为设定的。老瞎子的一生固然因为不能看见光明而忧心,但是却因这虚设目的的支撑活过了饱含希望的五十年。只是一旦这目的的虚设被看穿,冷冰冰的结局让人绝望胆寒,给了他生命中冷冽而致命的一击——目标即已崩塌,哪里还会有勇气活下去。转而看小瞎子十七年来的短暂生命,和老瞎子的“五十年”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他心里没有那个虚幻的目标。老瞎子的五十年一路走来只管看向前方那标志“胜利”的一个终点,任你左右多少红尘良景,他早已看透而置之度外。相比之下小瞎子的路走得就丰富多了。就像那只贪婪的小花猫,左边捉蝴蝶,右边追蜻蜓,只是这样的活法也终会受挫。自视我们的生活,事业、爱情,只要是在人世间奔走,有哪一样是一帆风顺事事遂心之说。那么小瞎子活得是不是就没意义呢?不,他活得是另一种意义,一种不同于老瞎子的意义。说到底。老瞎子从“出世”中得到气定神闲的清心生活,小瞎子在“入世”中体验到饱尝人间冷暖的生活。一老一少的“瞎”实则寓意着人世间抗拒不了的痛苦。面对这样的无奈,“定”个目标一路向前,避过痛苦的同时却也失掉了世俗的快乐,而选择全身心投入就注定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要忍受痛苦的并存。或是因为机缘,或是缘于自身,世上纷纷攘攘的灵魂踏着两条不同的路在历史的轨道上无休无止地上演。于我们来说,更多的人的境况是折中吧。人生不就是由无数个光辉耀目的目标连缀而成的么。在两个目标的间隙里品尝苦乐,在到达每个目标时获得一瞬欢欣,同时又意识到目标的虚空,禁不住叹问人生而为何。老瞎子的师傅临终前说,“人的命就像这根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就够了。”拉紧了才能弹好。不必忧愁,因为希望无限。弹好了就够了。人生岂不是豁然开朗。“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来,到哪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很早之前写的~)

人生的意义

人活着为了什么呢?为了吃喝?为了爱情?为了孩子?可能都不是。文中的老瞎子弹了一辈子三弦,从十几岁到七十岁,终于弹够了1000根弦子,终于可以拿着药方去抓药重建光明了--这日日夜夜支撑自己走到现在目标;可是那要引子却一个字也没有,,,人生一下子失去了活下去的目标,,,那又为什么药活着呢?会过头来,那些翻过的山,走过的路,弹过的琴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最后想说的是:结果不重要,好好享受过程吧。

因为琐碎,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厚重

高三时,跟认识不久的朋友在聊着天。“嘉颖,你都有什么兴趣爱好啊?吃?泡妞?打机?足球?麻将?”“恩,你说的这些我都喜欢。但你说漏了一样东西—看书。”“滚粗!少来装文艺!就你这上课睡觉插科打诨夜修翻墙出去吃烧烤一付吊儿郎当老不正经样子的家伙会看书?太装了吧!!!”“虽然我上课睡觉插科打诨夜修翻墙出去吃烧烤吊儿郎当老不正经,当是看书确实是我的一大爱好。”“好吧,那你喜欢看谁的书?九把刀?张小娴?韩寒?郭敬明?南派三叔?当年明月?村上?”“史铁生。”“我了个去!滚粗!!!”高二,文理分科。以前的班级全部被打散,重新编排,宿舍也是这样。边上床上有一个哥们A,他的床头边,便放着一本《史铁生文集》。当时,我一心想着如何光复壮大我伟大的泡妞打机事业,对那本书,正眼都不瞧上一眼。直到有一天,回到宿舍,发现哥们A哭得稀里哗啦、死去活来。我不停安慰他,什么“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支花”、“不要因为一颗树放弃了整片森林”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话说了个遍,一点效果也没有。最后烦了,大骂:“MLGB你到底是闹哪样你倒说呀!别只顾着哭啊我去年买了个表!!!”他还是哭哭啼啼的,手指一直指着那本打开着《史铁生文集》,那一页,正好翻到《奶奶的星星》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读者因为看他的书而哭得死去活来,也许就是一种最高的荣耀吧!对了,忘了说,在这之前,我是不看书的。史铁生,我所喜欢的中国大陆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没有绯闻,没有过多得上电视,没有过多得参加什么活动。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来概括他,就是“干干净净,无病无害”。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这句神吐槽,让我这个满脑子都是槽点的家伙也自愧不如。他年纪轻轻便下身瘫痪,终身与轮椅为伴。瘫痪,给他带来的也许是视野的局限,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思想的深度,以及社会浮华的习气。这一点,在现在的中国文坛及其难得。尤为喜欢他的短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没有华丽丽的词藻,没有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什么诸葛亮式、张飞式等特色鲜明的人物,也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灌输。有的,是那朴实无华的文字;对生活日常琐事的记载;还有,一个个看起来似曾相似的人物。虽然这部短篇是知青文学,但很难得的,在里面,他没有渗入过多的不甘、没有过多的不满、没有过多的愤世嫉俗、也没有过多的壮志理想。只有一个个小小的人物,一件件小事,夹杂着恰如其分的景物描写,平平淡淡,娓娓道来。让我脑海中满是这么一幅画面:在一片黄色的土地上,有着这么一支人群:老汉、婆姨、后生、女子,拉着手,走,犁尖就像唱针在高原上滑动,唱着质朴的歌。(摘自史铁生《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一股淡淡的感伤慢慢流满全身,却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黄土高原特有的坚韧与生命力,深沉,厚重。让人感慨到,这,就是生活。去了一趟图书馆,借了史铁生的文集,及其古旧,连标题也因时间久远而变得有些不明显,隐藏在书架上某一角落,一打开,还带有一种呛鼻的灰尘味,跟书架上其他光鲜靓丽的某畅销书某励志书比起来,带有那么一丝荒凉的意味。一幅幅熟悉的画面、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一个个熟悉的人物—破老汉、留小儿、老黑牛、说书人又跃然于纸上。忍不住嘀咕了声:“嘿~.好久不见。 ” 小说,因为琐碎,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厚重。

命若琴弦 信仰 目标 人生 人的“命就在这琴弦上,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ZT《命若琴弦》讲述了一个命运的故事,没有深沉的做作,平静甚至是平淡中,浅白甚至是直白地告诉我们一个命定的无需太多思考的命题:人的“命就在这琴弦上,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生存

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希望。是琴匣里的那张白纸。它是每个人生存下去的原动力。老瞎子一生的精彩,就源於那张白纸。人生原本就是虚无的,所谓的人生目的说穿了其实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当人们有一天蓦然顿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是一张白纸时,他又该为了什么而生存呢?

阅读《命若琴弦》

师父把一个可以开眼看世界的药方子,封在老瞎子的琴槽里,告诉他:这个药方需要用弹断的1000根琴弦做药引子。从此老瞎子翻山越岭,风里来雨里去,以弹三弦琴说书为生,从一个青春少年,弹到了白发老者,老瞎子相信一切都是值得的,一辈子的辛苦是值得的,能看一回,好好看一回,怎么都是值得的。五十年过去了,老瞎子把弹断的1000根琴弦捆好,剥开蛇皮,把那个药方从琴槽里取出来。可是“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象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悦耳的曲子。……………… 老瞎子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最后老瞎子又把药方封进了自己的徒弟小瞎子的琴槽里,说自己记错了,让小瞎子记住,得弹断1200根。读罢,陷进这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中,沉思了好一阵:一种悲哀与无奈充满了心头,疗救一个瞎子,世上还有比老瞎子留下的这个“药方”更好的办法吗?可是老瞎子的“药方”是药方吗?不是,这个药方是善意的谎言,可,这是没有法子的法子。这不免让人想起鲁迅的《祝福》里的祥林嫂问的那句话:“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作者怎么回答的? “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其实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瞎子。于是许多过来人,告诉我们,信仰基督吧,那样死后可以上天堂,信仰佛吧,那样来世就可以如何如何…………种种的说法都有。于是有的人相信了,按照教义说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认真生活。他们死了,真的上天堂了吗?真的来世如何如何了吗?无从证明。但这就够了,如同老瞎子的师父临终说的那句话:“记住,人的命就象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可是,现在为什么有人,非要想尽一切办法证明瞎子的那个药方是假的,是伪科学的,是根本不可能治好瞎子眼睛的,并且以为自己是智慧的,不被那样愚昧的“谎言”欺骗,以为自己高明的不能再高明了?认真想想,是这样吗?相信弹断1000根弦就可以开眼看世界的瞎子,他的一生就是艺术人生;相信做1000件帮助别人的好事,就可以有好报应的人,他的一生就是善良人生;相信挣得1000万元,才能获得幸福的人,他的一生就是金钱人生;相信读1000本书就可以开悟的人,他的一生就是书香人生……老瞎子碰上他师父老老瞎子这样好的人生导师,是他的幸运,因此,老瞎子的人生变的不一样了。我觉的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老瞎子这样,虽然眼睛瞎了,可是心灵却无比明亮的人,来做青年人的导师!

找到那根弦

小说开篇的场景便是在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整部小说的故事即是按着这样的顺序发展和终结的,这便是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小瞎子跟着老瞎子学艺,他有着14岁的孩子该有的情窦初开,有着自己贪玩的小性格,瞒着老瞎子做些小动作,心里藏着小秘密,然而这一切都逃不出老瞎子的法眼,好似小瞎子心里想着什么,念着什么,师父都一清二楚,师父从小瞎子的身上看着过去的自己,他不断地重复着知道小瞎子将受得罪,可自己所做的努力并不能够阻挡事情的发展。就好似自己生活中,将自己所碰的壁,走的弯路,通通当作经验告诉弟弟,可这并不能够改变事情的发展方向,每个人的生活都要自己脚踏实地地走一遭,都要翻几个跟头。读到师爷给的那个药方时,我便知道这只是一张白纸,也就明白了整部小说的主旨,老瞎子需要生活有个蹦头,小瞎子也是,从兰秀儿到第1200根断了的琴弦。觉得史铁生先生给整片文章的铺垫太过明显了,不用猜想,便对结局一目了然。或许,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作家的作品中常出现的问题。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开始与结束,她没有西方小说的情节跌宕,没有波澜壮阔,这样的平铺直叙,不会让你觉得惊心动魄,可为着小瞎子和老瞎子的在苍苍莽莽的雪地中行走而感到揪心和难过。他们的一辈子也就这么平淡无奇地走着一天算一天,只要心里还有念想,还有希望。可是,这样的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这样的念想又是为了什么呢?或许我不该问这样的傻问题。就像余华在活着里所说的,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可人一生就走这么一遭,还是活得精彩些较好。晚上去食堂回来的路上,同学说:你太单纯了,不适合去公司上班。我没有怀疑过这样的单纯不好,遵从自己的本心,做好自己。做自己开心的事情,过有意义的生活。

真与假

“爱欲,生欲。药方是假的,但是它让老瞎子的一生曾经那么真过。目标是假的,但是它却能让你的人生那么的真。假作真时真亦假。”

若游丝

最早读史铁生的文章是在初中时,语文读本上的一篇,节选自《我与地坛》。当时深深理解着他病中的暴戾,他推倒那洋洋熠熠的满盆菊花,恶言恶语对着自己的母亲——这些很惭愧的事我也做过。于是我全心喜欢他了。称“物以类聚,人一群分”,彻底一点分析,那就是史铁生是一个自卑的无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者,我和他相仿。但他乐于自我调侃,仍然坚强活下来。我摘一段他自己写的小传:“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7岁上小学,13岁上中学,初中二年未尽文化革命开始,自此与上学无缘。18岁时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虽身有小疾而不辞,自愿去陕西延安插队,究其缘由:三分从命,七分好奇。插队期间努力劳动,种了一年地,喂了两年牛,衣既不丰食且难足,与农民过一样的日子,才见了一个全面的中国。三年后小疾衍成大患,双腿瘫痪,遂转回北京。住院治疗一年半,治疗结束时即是轮椅生涯开始之日。身残而志不坚,几度盼念死神,幸得亲人朋友爱护备至,又有幽默大师卓别林指点迷津,方信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23岁到了一家街道工厂,任临时工七年。工余曾自学英语,但无作翻译的机会,彻底忘光。又学会画彩蛋,终非兴趣所在,半途而废。然后想起了写作。据说不能四处深入生活者,操次行无异自取灭亡,虽心中忧恐,一时也就不顾。莽莽撞撞走上写作这条路,算来已经二十载,时感力不从心,但‘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况且于生命之河上漂泊,好歹总是要有一条船。30岁又添新病,二肾一死一伤,不能胜任街道工厂的工作,弃职回家。所幸此时有了对病残知青的政策,开始享受公伤待遇,可温可饱,可一心于写作。唯疾病缠绵,精力不足并能力有限,作品寥寥。1986年后为北京作协‘合同制作家’——这名称像似有些来路:天天坐在家里,大约是前世欠下这份合同,未及履行。”在他瘫痪以后自然“游历”有限,所以大多数小说中的人物,无异于《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一样用耳朵看一切;所以大多数的小说中都有一两个残疾人,他知道那些器脏之痛。然而更痛是一个个希望与希求之后的心中的空寂与寒冷,他懂得有些不会发生的事是永远不会发生的,就像那个封进三弦琴里空白的药方子,希望的作用是让你走下去。孤寂,绝望的他让他的人物看着自己的命运那么残酷的摆在眼前没有任何好转,所以他悲观且无可救药。看着自己的悲观与无可救药,谓,同病相怜。然而,事情往往是这个样子的,我们会很欣慰,我们还不至于是那个瞎子,我们还不至于沦落到绝境之中,永远不知道那治疗失明的药方子不过是一张陈年老白纸,所以我们给自己一点希望,坚强的走下去。史铁生在默默中成了一个绝苦的榜样,因为他还在不辍的耕耘,因为他是一个斗士。

手心里的琴弦

我觉得,人忽然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是一瞬间的事儿。可是,仔细想来,这又不是一瞬间的事儿。它必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经历了与磨难的艰苦斗争之后,在生与死,苦与乐之间行走了一遭。才恍然发现,穿过所有的绝望之后还会有那么一丁点的希望。这时候,人才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可是,有多少人能够真真正正将自己的思之所得公之于众,用他对生命的思考来指示芸芸众生呢?有多少人在芸芸求索中惨败于苦痛之下,失去了这份探索的勇气。在这一层一层艰难求索的生命中只有一点点的人逐渐呈现出来,就像是一团星云中最闪亮的几颗星星,史铁生就是一个。我爱史铁生的文章,因为在字里行间我都可以攫取他对生命的思索。他用文字打造了一个个世界和空间。在这些世界里,又有无尽鲜活的人活出了不一样的生活。史铁生是一个故事家,也是阐释真理的哲人,他用故事里的悲喜情仇,诉说着人世间的苦辣酸甜。于是今日,我再次阅读史铁生的文字,再一次踏入《命若琴弦》的世界,跟随老瞎子,小瞎子翻过了一道道的山梁。我和他们一样,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我帮他们托着手里的三弦琴,与他们一起说书为生。我知道他们的结局,却不会事先流泪。可是,我仍会在史铁生细腻平婉的叙述中,感受到一丝丝撕扯般的疼痛,这份疼痛来自于我的心脏,会蔓延到我的全身。有时候,我的心在老瞎子身上,我像他一样渴望,渴望见到弹断一千根琴弦后的药方,我能感到他的希望。有时候,我的心在小瞎子身上,我能感受到他的天真和青春,也能看到他透明的心脏,而这时,我反而更感到一阵悲凉。我跟着老瞎子坚守着那一点希望,却也在希望落空的瞬间,霎时感到了满天的黑暗。但是,老瞎子作为作者安排的智者,在失望之后反而参透某种人生意义,这种意义只有弹完一千根琴弦后才能获得。意义的得来是苦涩的,甚至是痛苦的,而意义,其实也早就出现在了老瞎子和小瞎子的生命里了:“记住,人的命就像这根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老瞎子琴盒里“神奇”的药方,从本质上来讲,是可谓“希望”的东西,支撑他在苦难的岁月里走过了五十多载。若加上他的师傅,师傅的师傅,这份“药方”足是支撑起了几代人的希望。若说这药方神奇伟大,可这伟大绝不是药方本身具有的,而是一代一代像老瞎子这样的人,在经历绝望获得顿悟后,为延续下一辈的希望,而一点一点加之其上的。 我若是能在这里,用几百甚至几千的文字把《命若琴弦》的意义都一一道来说尽,那这感人至深的故事,也就称不上伟大了。这故事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在娓娓道来之中构建起一个关于善,关于希望,甚至是关于生命的价值观。我们会为这个故事感动,进而灵魂受到洗礼,我们也能感受善,也会珍视生命。然后懂得,让一个生命活下去,活的有意义,是多么的不容易。短短的几页文字构筑的世界,是如此的坚固,如此让我们感动。而且,每一次翻阅,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咀嚼出不一样的意味。这是文学这门艺术的伟大之处,也是文学作为人生导师的意义所在。史铁生是文人,更是哲人。他以文字为媒,传递着他对生活,生命的点滴感悟。这绝不是微不足道,这确有千斤重量。我愿沉浸在史铁生的世界,嗅着淡淡的墨香,聆听生命的启示。让我的手心里,也长出拉紧的琴弦,奏起希望的音乐••••••

审美·人生

世界上多少代人都在无休无止地追问生存的目的和人生的意义,而答案是纷杂无解的。在意义这套系统里,人对于家庭和社会的意义可以用爱与责任去注解,但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目的却成为空白。老瞎子过往的五十多年都迫使自己为他认为的人生目的——弹断一千根琴弦,重见光明——而活,但当他终于发现那是一个虚构的目的时,紧牵他生命的琴弦也随之断裂。    史铁生认为,人生的目的本是没有的,人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创造了意义,生命之美也体现于此。当我们探求到人生充满荒谬与虚无时会产生恐惧,正如老瞎子最后的绝望,但在恐惧中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那就是对希望的渴望。它让人看不见但相信,而相信本身就带来了幸福。史铁生在小说里要写的不是绝望,他通过绝望写出了希望的价值。    因此,希望在老瞎子的心中变成了绷紧他和小瞎子生命的琴弦,一端系着一心向往的光明,另一端系着劳苦奔波的追求。人生立在这根绷紧的琴弦上才鲜活富有生机,在这根琴弦上奏出的所有曲子——哪怕焦虑和忧愁——都是欢乐。这是一种高境界的人生态度,它非单纯的感性或理性,它达到了一种审美的境界,即在生活中体验到的一切都可成为审美的对象,如刘小枫所说:“当人人感到处身于其中的世界与自己离异时,有两条道路可能让人在肯定价值真实的前提下重新聚合分离了的世界。一条是审美之路,它将有限的生命领入一个在沉醉中歌唱的世界……另一条是救赎之路,这条道路的终极是:人、历史和世界的欠然在一个超上帝的神性怀抱中得到爱的救护”。人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而把一切事物都当作了美的观照物,不断经历不断获得,最终达到生命形式的完满。    在老瞎子的生命中,命运给他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史铁生也相信人生即苦,人活着必须要去对抗这不合理的设定,这才是对荒谬的蔑视,而反抗本身就代表了苦难的消解。荒谬不可避免,命运也充满了破坏一切的力量,老瞎子人格的高贵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感到自己被折磨被迫害,他破除了经受苦难必得消极绝望的因果联系,在困境中仍能够自我坚持。    没有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除非命运的承受者将它看作为惩罚,这时不幸也会随之诞生。尼采的名言“爱命运”即是说只有接受并热爱才能真正放下命运的磨难,在它设定的限制里活出无限。外在的目的没有也不会有,人就是自身的目的,抗争和超越象征最崇高庄严的人类精神。 L.

原本空无所系

人生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无数人摇头不语、匆匆走过,一些人欲言又止、最后发出一声难言的叹息。年轻人眼中的人生常常是形形色色璀璨光华、蕴涵着无尽可能,但弹指间,便化作垂暮时让人喟叹的往昔回忆。有人尝试着给人生一个清清楚楚的界定,却永远得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那么,既然说不出人生是什么,就谈谈人生像什么吧。于是,人生从虚幻而难以捉摸的泡影变成了可感可观之物,每个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人生像海洋,像长跑,甚至是像一盒巧克力。而在史铁生眼里,人生更像一根琴弦,一根原本并不存在的琴弦。 当一个人残缺不全,失去了追求财富、爱情等一系列作为幸福的标准的能力时,生命对他有何意义?叔本华说,人生即痛苦,岁月不过一片虚无。在这一片漆黑无光的虚无里,一前一后、一老一少的身影渐渐清晰。他们从哪里来,又去往何处?不,这不重要。去哪里无足轻重,最重要的是心在何处。老瞎子的心系在琴弦上,他拿起三弦,一个音一个音地弹,认真而用力地弹,弹断一根又一根弦,等到弹断第一千根,他就能像一个普通人一样,亲眼看到这繁华世界。看世界是追求,弹千根弦是目的。看似虚无缥缈的追求,因为系在这琴弦的两端,所以有了实质的目标,生活骤然之间就紧实而有意义。小瞎子的心系在姑娘身上,这追求是清清楚楚、真真切切的,但那目的却难以实现。即使兰秀儿就在他的身边,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即便摸得着却也抓不住。一老一小都有一个盼头,老的盼头虽飘渺却真实,小的盼头虽真实却飘渺。但是正如史铁生说:“目的本来没有。”这根拉紧了生命的琴弦早晚有一天会断。小瞎子的追求短暂而美好,一场大雪让他的心弦应声而断,却没有结束他的生活,心里少了一份爱情,多了一份追忆,重新拉紧琴弦,把远远的目标系在细细的琴弦上,生活的快乐率性也便回来了;老瞎子的追求遥远而不切实际,用掉了他的大半生,等到这琴弦应声而断,就再也难以系上。“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场黄粱美梦做到了尽头,等到醒了的时候,人也就顿悟了,再也没有什么虚设的目的能蒙过他的“眼”。想要再把这琴弦拉紧,才发现另一端原本便空无所系。原来,人生原本就是一个空荡荡的目的,你以为那是你世界的巅峰,道路的尽头,痛苦的消解。然而登上那座山峰才发现,原本那眼里庞大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角,而那你心里那座山峰,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土坡,在那最高点的后面没有宝藏,没有桃源,只有一个又一个连绵起伏,一个又一个高耸入云。而你的这一辈子,原来竟只是这么短短的一截路程。于是,一群人在这里,在这个所谓的巅峰上坐下,沉思,拖着疲惫之躯返乡。当回到故乡,有人会问起山峰之后是什么。你于是不忍地欺骗了他们。第二年春天,一群人拉紧生命之弦,艰难而快乐地歌唱在铺满流沙的山脉上,向一个空荡荡出发。但这毕竟不是坏事,在漫长的旅程里赶路,好过留在原地等待苍老。

就算断,也要奏出属于自己的乐音

可能是比常人更加坎坷的人生经历,史铁生更懂得珍惜生命,更会享受生活。时间在一直走,从不停下;人每天都在变,也是从不停下。说不定那天,就和那琴弦一般,奏响最美妙乐音的时候,却戛然而止。弦断有谁听?

生活需要YY

第一次看史铁生的短篇,苍凉的背景和同样萧索的两段人生,读完后,不知道是凄楚还是另外一种领悟。“ 弦,只有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老瞎子,弹了50多年的琴,也说了50多年的书,就为了弹断1000根弦,然后取出他师傅给他的治眼睛的药方,看一看这个只存在他想象中,新奇却苍茫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有过疲倦,有过想放弃的念头,可最终都坚持下来,就为了这最后的梦想。当他最后打开那张药方,被人告知上面竟空无一字的时候,整个人就这样突然一下子空了“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不唱,一天天迅速的衰老。”心弦断了,便再也没有什么能让他支撑着活下去。老瞎子有一个徒弟,小瞎子,17岁。是一个懵懂的年龄。因为喜欢上一个村里15岁的小姑娘,有着纯洁而美好的梦想。总是冒着被骂的风险将师傅的电匣子拿出去和小姑娘一块听,琴声在山谷中幽幽的回荡。而最后却因为小姑娘嫁出大山而“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也曾劝导过小瞎子,那东西是碰不得的,他们,只有弹好了琴才能够生活下去。可小瞎子不听,依然怀揣着美好的希望。现实却终究是现实。他注定要走老瞎子的路。记得小说的最后,小瞎子问老瞎子是不是弹完1000根弦就真的能治好眼睛,老瞎子告诉他,得弹断1200根弦,一根一根真正的弹断。他知道,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数字,但也只有这样,或许小瞎子才能坚持着走下去,有信念地生活。有希望始终还是美好的,即使很多时候只是在YY。

命若琴弦

命若琴弦史铁生的文章大都是对个人生命的思考。我想,他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其文章可修行,其思想可修心。以文学手法来阐述其人生哲学。这一点倒是有点像庄子。但不同的是,庄子为文汪洋恣肆,而史铁生行文却如涓涓细流。《命若琴弦》中关于生命的目标、信仰以及其意义的思考又不禁令人动容。关于人生的价值、目标,许多小说、散文、杂文谈论得太多太多。而史铁生亦有自己的理解:“人一出生,便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给予他的一个事实。”人生也不过是万千种生命中的一种罢了。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生命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本身并不存在意义。人的伟大在于为如“刍狗”般的人生树立了目标、信仰。人生也便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有了意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生命的空虚给人生留足了空白,而我却将这留白填上了目标。“目标是虚设的,可非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我们生命中的目标之于我们,就如同宗教的教义之于教徒。我们也许本身不相信,但有时候却又要强迫自己去相信。广袤而荒凉的生命是可怕的,而能够给予我们些许安慰的也不过是那遥远而虚幻得目标。而生命的意义有在哪里?我想,生命的意义固然是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实现的,但却不能以目标的是否实现为标准来衡量。目标可以是虚设的,意义却是实实在在的。老瞎子没有重新看到这个世界,可他却给“寂寞的山村带来了欢乐”,在多少架山,多少里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也许当他发现秘方是一张白纸的时候,他的生命滑向了虚幻的深渊。可当他回想起这一生,回想起他紧绷的琴弦,回想起“全心沉到自己所说的书中去”的时候,他的生命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命若琴弦

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在看王小波,两者一向比较,虽然王小波的想象力狂颠,但是个人还是更喜欢史,觉得能和他产生更多的共鸣。像《第一人称》就是我很喜欢的类型,就是“想象力+信息=个人世界”的最好说明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政治的方面我不了解,也不喜欢,但很赞他的风格,很黑色,很幽默,很讽刺!电影为背景的戏剧,喜欢!用电影的方式表现了一种,现实和想象间的交融互动。让人分不清楚梦和现实。不知道有没有真的表演过

生命的独语

对小说篇《命若琴弦》有感故事中的琴弦是老瞎子生存的唯一希望。他年年赶在旷野的风雨里,像是日夜山谷中的溪流,奔奔忙忙,从不知所归。即使在最后临近弹断一千根琴弦的犯病的日子里,他也尽力遏制住心头的忧伤,全力去想那张让他重生的药方和琴弦。琴弦是有两个端点,一头连着一端,唯有两端拉紧了,才可以在上面弹奏出美妙的曲子。说是命若琴弦,或许正是因为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也是由这么两个端点组成的吧。一个是尽头——目的地,另一个则是为之而出生的追求过程。无论是老瞎子还是小瞎子,尽管生命有了残缺,但也正是新添了一个追求与目的:老瞎子要说断一千根琴弦,好酿成药引子去讨“药方”,睁眼看一回这个世界;小瞎子希望在说书中与年轻姑娘构成关系,可是最后,无论弹断的琴弦再多,无论电匣子能带给两个青年人再多的欢乐,它终是没能抵过一张“无字药方”,和一份“无果的感情”。故事的高潮与寓意便也在这浮出水面了。其实,故事在揭晓结果之前,我是猜到了结局。但彼时的自己不希望结局是这样,因为如果我的作者,我一定无措该如何安排瞎子的命运,不知他们的路该如何走下去。可我敬佩史铁生的构思。我钦佩老瞎子的做法,他不仅让自己走出这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而且一心挂念着小瞎子,当时,他理解小瞎子的处境、心境。或者应该说,正是因为还有小瞎子这么一人物在这世上让他担心着、挂念着,才得以不让自己过度沉迷于自己的悲恸之中。人的一生就是这般循环往复,“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人生没有所谓的终极目标。Ø 命运重在过程——你的命就在这琴弦上的确,琴弦的全部意义应该就在于它弹奏的过程,而不是指向一个具体的目的吧!老瞎子只有在最末时才“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曾经的他一心为“千根琴弦”,不让小瞎子养狗,怕坏了人之间关系,耽误了生意慢了睁眼的日子,全心珍爱三弦琴,叮嘱小瞎子不要让汗水湿了琴弦……他无心于在这期间和小瞎子积年累月吟唱的乐趣,只是疲于追赶远方可望不可即、似有似无的“明日”。直至走到尽头,我们恍然大悟:人生也就活这一过程中的奋斗、煎熬。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论快乐》一文中说“人们追求的快乐只是个诱惑。它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的确,人的一生何其不是朝着虚无缥缈的看似有似无的终极目标前进呢。说得简单点,就像在一星期七天里,我们做学生的最喜欢的是周五而不是周末,那是因为周五有盼头,离理想的日子最接近,但也不至于真正到了周末而“无所事事”的“忙碌”,到头来终是荒了这宝贵的、日日念着的光阴,只剩下巨大的虚无感。在我们身边,有的人陷入探寻人生价值的深渊而不可自拔,对人生意义这一话题上存有焦虑,急于求得一个明确的终极答案,最后没寻见,没看到生命意义而选择提前结束生命。何必呢,人生就是没有真正的目的,谁能说得清。但,话又说回来。毕淑敏奶奶说:人生本来没有意义,但是你要活得赋予它意义。“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老瞎子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凡事重在讲过程,正如人的一生,最后的结果谁都一样,人与人的不同正是每个人走的路不同,经历的跌宕起伏、命理和运数不同。不同的人生彩蛋铸就了各自的纷呈。Ø 身体“残疾”与心灵“健全”我想,这篇文章应该是这位“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伟大作家在自己一度陷入人生死亡边缘时的思考吧。在结尾处,小瞎子抱怨命运:“干嘛咱们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回答。身体的残缺阻挡不了小瞎子追求健全的身心:“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老瞎子的回答自然是体现弱势群体在现实面前的无奈,悲观的映照。他的回答让我们不由自主生出恻隐之情。但,可贵的是老瞎子没有放弃对宿命的抗争,他编织的“一千二百根”是个美丽、让人动容、为之落泪的谎言。老瞎子一辈子的反抗是虚无的,徒劳的,不,甚至包括老瞎子的师父、师父的师父……还有尾随其后的小瞎子,都是做无用功,可是,谁又能否定他们的这份坚韧和执著呢?史铁生,一个在二十岁的年纪里忽然截瘫了的人,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得以明白生命的意义终是由自己创造。好在他没有过早轻易决绝放弃,终是在与地坛相伴的数十年里“阅尽”人生风雨,在褪尽才画的古殿檐头里,在暴雨骤临后灼烈而清纯的泥土气息里,在冬日孩子们玩雪的脚印里,他终于明了: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虽然残疾,但依旧在人类灵魂世界里行走,构建自己精神的完整、成熟。生命,从没有终点一说,所以请“享受过程”;生命,从无完美一说,所以我们便也不断追求!

泰州的书店里

泰州的新华书店里,有名家的专柜。那是高一的时候了。《命若琴弦》在其间,兴冲冲的买下。老瞎子和小瞎子给我带来的理想化精神力量,让我从读书开始写字。只能说感谢史铁生。很多残疾的人,并非如海勒般残疾的厉害,如同卡森·麦卡勒斯。他们的心灵柔软而脆弱。然而他们的敏感和笔却无比的犀利,直入残破身躯下敏感的心。世界残破之下有着不同于一般的色彩。而,色彩便是一切。

命若琴弦,生本虚空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荡。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这是故事的开始,也是故事的结尾,但这个故事不会结束,永远循环,生生不息。“人的命就像这根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小瞎子的命原本不系在琴弦上,因为他对生活有着原始的欲望,并感到质朴的快乐。可以说他有生活的目的,却也没有像他师父那样明确的目的,他只是每天听着黑匣子,想象着多姿多彩的无穷世界,和师父一起赶路说书,精神上充满着单纯的快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到了野羊坳之后,他的目的开始逐渐鲜明,两颗年轻的心灵互相吸引和靠近,他心里的花在悄悄长大,他想要和兰秀儿在一起,这种快乐不再单纯,是甜蜜而煎熬的。最后,兰秀儿嫁到山外,他的目的终究落空了,他的世界崩塌了,他恨自己是个瞎子,他再也回不去从前单纯快乐的自己了。他想睁开眼看看,看看这个她曾经看过的世界,于是师父用一张药方和一千二百根断弦的药引把小瞎子的命从此系在弦上,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看那张无字的药方,花尽余生力气走向一个永远走不到的虚无的目的。这是小瞎子的今天,也是师父和师爷的昨天。或许等到小瞎子终于弹成老瞎子,弹断了一千二百根琴弦,他才会明白师父当初的忠告,然后告诉徒弟弹断一千四百根琴弦……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如同生命。目的本来没有,但能总要有个目的(即使是虚设的)来扯紧生命的琴弦,所以人活在世上才需要有目的、目标、理想、梦想、信念、信仰。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快乐地活着,不考虑生命的意义和目的;长大懂事之后,自然地就给自己找了个目的,然后我们对这个世界满怀希望,失望,绝望,发现目的原来是空的;老时只能凭着一点念想或牵挂走完残生。原来最快乐的不是到达目的,而是走向目的那些路,那些年和那些陪伴在身边的人。史铁生讲的故事总能让人真正走进去,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云在青天月在山的世界,如此贴近生命的本质。短短文章让我跟随着人物走过几十年光阴甚至一生,掩卷的那一刻有浮生若梦、恍若隔世之感。PS:这本集子里我还喜欢《没有太阳的角落》、《我遥远的清平湾》、《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黑色幽默那段实在精彩,虚实交错,让人叹一句人生如文)

目标之于生命

老瞎子说书的功力炉火纯青,他说的故事里有整个世界,他从出生起却不曾窥见过世界的模样。“ 再弹断几根就可以抓药了”。这是内心对看见世界的渴望让他五十年如一日地翻山,赶路,弹琴,说书,戴着破草帽,忍受严冬酷暑,睡在破庙里。但一切都是值得的。他坚信只要他坚持就可以有重见光明的一天。其实我们都明白就算老瞎子弹断一万根也是看不到这个世界的,所以可以预料到老瞎子在抓不到药方后的绝望,身心在失去这种渴望的支撑后迅速老去的模样。但老瞎子在回去野羊坳找小瞎子的路上感悟到,原来“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所以人生目的最重要的作用其实是支撑你度过人生中那段艰难的岁月。最后实现目标的快乐也许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热烈,而回想起那段走过的日子却是最珍贵的。也不知怎么的,就坚持着走过来了。即使最终目标会落空,其实会有绝望的一段时间,毕竟当所有的努力坚持得不到结果的是令人抓狂的。但其实努力并不是完全白费的。因为如果你真的有坚定的目标,你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用尽全力,而你在用尽全力这个过程已经不知不觉收获了很多。你挖掘出了自己的潜能,就像老瞎子高超的说书技艺。你走过了那段艰难却充实的岁月,你的人生其实是完满的,就像老瞎子带着小瞎子翻山赶路说书尝尽苦难也充满欢乐的日子。命若琴弦,原来是这样子。


 命若琴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