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财团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4-24
ISBN:9787539966830
作者:[美]罗恩·彻诺(Ron Chernow)
页数:864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罗恩•彻诺,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美国历史图书奖获奖者,擅长撰写金融、商业和政治人物的传记。《财富》杂志称其为“美国最好的传记作家”。
译者简介:金立群,现任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曾任财务部副部长,中国投资公司监事长兼党组副书记等;是迄 今为止中国第一个担任亚行副行长的副部级高官;著有《新国际经济体制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编著《英汉法汉财务金融词典》。
媒体评论
《摩根财团》以最清晰的脉络展现了金融帝国——J.P.摩根,从维多利亚时期伦敦最隐秘的开创历史,到1987年金融危机的全部细节。
——Forbes
罗恩•彻诺的《摩根财团》让我们审视现代金融业所陷入的贪婪,也让我们怀念起老皮尔庞特的时代,更让我们看到了与现在似曾相识的一次次金融危机。
——Entertainment Weekly
《摩根财团》作为金融、政治和华尔街的贪婪与野心的象征,以无与伦比的记述和表现力,铸就了一部史诗级巨著、一部条理清晰的杰作。
——The New York Times

书籍目录

摩根大通集团董事长杰米戴蒙推荐序
金立群推荐序:再版随想录
中译各版本序言
各原版前言
摩根帝国年代简表
第一篇 领主时代
(1838~1913)
第一章 吝啬鬼 3
第二章 波洛涅斯 19
第三章 王子 32
第四章 海盗号 51
第五章 垄断 80
第六章 托拉斯 107
第七章 恐慌 135
第八章 泰坦尼克号 154
第二篇 外交时代
(1913~1948)
第九章 变形记 181
第十章 战争 201
第十一章 爆炸 225
第十二章 奥德赛 252
第十三章 爵士乐时代 276
第十四章 金本位 294
第十五章 圣人 313
第十六章 崩溃 330
第十七章 大萧条 351
第十八章 侏儒 378
第十九章 分家 413
第二十章 巫师 429
第二十一章 贪污者 446
第二十二章 绥靖主义 469
第二十三章 人质 490
第二十四章 过渡 510
第三篇 赌场时代
(1948~1990)
第二十五章 玛士撒拉 527
第二十六章 离经叛道者 544
第二十七章 约拿 574
第二十八章 小报 607
第二十九章 武士 628
第三十章 酋长 654
第三十一章 募资碑铭 673
第三十二章 桑巴舞 689
第三十三章 交易者 706
第三十四章 大冲击 725
第三十五章 牛市 746
第三十六章 摩天大楼 768
致 谢 780
人名、专有名词中英文对查表 785

作者简介

◇关于华尔街,读这本就够!一部恢弘而壮美的华尔街史诗。
◇美国图书最高奖“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福布斯》杂志推荐“20本最具影响力的商业著作”之一。
◇美国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100年100本非虚构著作”之一。
◇金立群先生(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前财政部副部长、亚开行常务副行长)“历时二载,凡三校”呕心校译,堪称“美国金融史 第一书”。
本书是迄今为止有关美国金融王朝的第一部鸿篇巨著,一卷充满洞见的金融历史全景图:以摩根财团的视角,看整个华尔街、现代金融业兴衰更替。
在一个半世纪里,摩根家族的四代人,在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里缔造了神秘的金融帝国。这个金融帝国凭借不计其数的投资,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织成了无比繁复的人际关系网络。本书中如实记载了摩根财团斡旋于伍德罗•威尔逊、赫伯特•胡佛、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邱吉尔、安德鲁•卡内基、亨利•福特等要政要、巨贾间一些尘封的史料,在二战中摩根财团与墨索里尼、日本军国主义者、墨西哥独裁者和纳粹财政部长的秘密关系。
二战结束以后,摩根的诸公司从绅士银行的典范演变为—个充满着敌意兼并、垃圾债券和杠杆收购的咄咄逼人的新世界中的先锋。
摩根财团15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的活教材,揭示了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生动而恢弘的历史画卷:这里有私人企业和国家机器之间的较量,政府调控和市场作用之间的冲突,国家孤立主义和海外扩张主义之间的斗争,商业利益和民族利益之间的碰撞,个人意志和历史规律从矛盾最终走向统一的进程。而这所有的一切,时至今日仍然左右着是世界金融格局和社会形态。
《摩根财团》可以满足多方需要,金融从业者可以了解世界金融格局变化,增强专业分析和评估能力,提高金融产品收益;企业家可以学习如何把握政治局势,市场趋势,在竞争中规避风险,基业常青;政府监管部门可以研究如何加强对实业和金融界的管理而不扼杀其活力。


 摩根财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在金融领域,《摩根财团》这本书被称为“航母”,它不只是一部金融史,在生动展现历史的同时,又引人入胜地刻画了摩根家族在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与当时政要及政府之间的周旋与交易。这本书之所以广受追捧,得益于该书对J.P.摩根公司逐步演变为全球最具影响的金融机构之一的翔实追溯。从J.P.摩根公司与西奥多・罗斯福的亲密关系,到随后使摩根大通银行、摩根士丹利成为世界行业领先者的数次兼并,它讲述的是一部悠久的、令人骄傲的历史。书中,作者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刻画和描述引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使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人物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本书全面地展示出摩根家族四代人所生活的各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更深刻揭示了财富在各个时代的威力。还有有关亨利·福特、伍德罗·威尔逊、赫伯特·胡佛、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邱吉尔等要人的一些鲜为外界所知的史料。作者对历史事件和史料的铺陈具有娴熟的驾御能力,从而使本书架构严密而充满生气,令人手不释卷。作者独辟蹊径,以一个银行帝国的财富为唯一的折射点来看待整个华尔街的辉煌历史。作者以翔实生动的描述再辅以丰富的数据,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间了解华尔街光辉的过去,甚至在书中找到乐趣。试问哪一个银行帝国最能反映华尔街历史呢?毫无疑问,是铸就摩根财团的J.P.摩根家族及其在大洋彼岸所建立的银行帝国。J.P.摩根、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建富,这三家摩根银行的历史就是英美金融界本身的历史。一百五十多年来,它们在华尔街或伦敦金融城的每一次恐慌、繁荣和股市崩溃中都首当其冲。它们经受了战争和萧条、丑闻和审讯、轰炸和未遂暗杀。现代世界还没有哪个金融王朝如此稳定地维持着其显赫地位。摩根财团的编年史就像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研究高额融资的风格、职业道德及礼仪规范上的变化。为使这个巨大的历史画卷井然有序,作者将其传奇经历划分为三个阶段,领主时代、外交时代和赌场时代,而摩根财团的这三个也正是华尔街所经历的三个不同阶段。领主时代1913年的华尔街是皮尔庞特・摩根的领主时代。这时银行家是经济体系中的主人,他们为运河、铁路、炼钢厂、航运公司融资,从而为新生的工业社会提供了资本。在那样一个桀骜不驯的竞争时代,是银行家解决了公司间的争端,并组织了托拉斯来遏制竞争。他们作为资本提供者和使用者的主要中介,监督着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因为是他们在配置稀有的资金,所以他们往往比接受融资的公司更有势力,日益掌握对这些公司的控制权,由此产生了一代难以驯服的银行家。他们的钱财如神话般滚滚而来,引起了公众的恐慌,最后促成了一场政治运动,以控制银行家过度的影响——1913年,依照《联邦储备法案》,美联储成立。外交时代在小杰克·摩根的外交时代,华尔街的私人银行家们处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摇身成为政府的左膀右臂,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秘密使命,与各国的中央银行平起平坐。摩根银行家们这时变成了政权掮客和全球会议上政府的非正式代表。他们作为国王、总统和教皇的挚友,在华盛顿或英国白厅的严密监督之下从事外交活动。在国外,他们似乎经常成为政府政策的化身;在国内,它们仍旧是各个公司“传统的开户银行”,但是这些公司尽管仍然算得上忠诚,却越来越不需要强大的银行家的帮助。摩根合伙人与客户维持着排他的关系,因而享受一个高贵奢华的世界,似乎是那么文雅,那么悠闲自得,不受现代标准的侵扰。赌场时代在二战后的赌场时代,华尔街银行家们面临着全球市场激烈的隐蔽的竞争,对客户失去了控制。跨国公司此时压倒了银行家,在资本和金融技巧上与他们一争高低。机构投资者,比如说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成为新的抗衡力量。由于公司和政府能够在各国筹措各种货币的资金,所以力量的天平已朝着不利于银行家的方向大大倾斜了(联邦政府的一系列金融改革法案和银行法)。然而,正如摩根财团的历史所表明的那样,这一新型的金融攻势,实在是银行家虚弱的症状。随着老客户们“翻身得解放”,昔日的华尔街上的绅士银行家们也不得不东奔西跑地去揽生意,以便找到新的地盘。他们就在那残酷无情的公司兼并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地盘,这样一个世界挽救了他们,却危害了经济。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金融新时代,银行家们已经抛弃了自维多利亚时期就已统治英美金融界的传统。
  •     1996年版这回国内最老的一个版本,基本上不对外发售,是当年摩根史坦利到人民大学开会时的赠书,一共只印了3000本。现在旧书店可能还有,一些图书馆里还有,但是基本买不到了。2003年版也是财政经济出版社的,但是这个版本和上一个版本一样,都非常的少,而且那次也是摩根史坦利赞助的版本。这两个版本和在一起说。金立群先生对文本的翻译基本上做到了“雅”,文字实在值得玩味。但是不得不说,很多字句,名词的用法不太符合现代人的表述方式。金先生对艺术品的翻译尤其值得说一下。在95年前后,国内并没有互联网,更不用说如此方便快捷的查询名词,所以金先生都是以当时版本的中国名词百科全书作为翻译依据。许多的艺术家名都与现在的标准用法有些偏差。文中索引也有一些地方出现了漏字、错字等现象。2010年的重庆版这个版本可能是最“亲民”的一个版本,但是从纸张、装帧、排版和设计都很难把这个版本与“经典”这个词画上等号。文中的错误也很多,定位也有一些问题,以至于这个版本被包装成了“生意之王的生意经”。实在有点损害这本书的经典。2014年江苏文艺版这个版本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版,还原了书中的“摩根财团年表”,增加了中英文对照表,以方便查询那些有多种翻译现象出现的词,并且给这本书增加了权威性和实用价值。编辑过程中,校改了超过100处错误,金立群先生也亲自参加到了这次出版社,重新校对了稿件,也倾心撰写了一篇近万字的新序言。可以说这次的版本是还原了这本书原本的经典性,而且从封面到装帧,几乎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静心的设计和考量,让经典成为读者书架上夺人眼球的一道风景。
  •     买这本书的初衷源于亲身经历的这一轮疯狂的牛市以及紧随其后的股灾,我很想知道美国当时是如何应对股灾,在股灾之后整个金融业是如何应对并重新兴旺起来的。看完全书,它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但真的令我感叹历史有太多相似之处。英文作者将全书结构安排得非常好,按时间顺序将摩根财团的历史分三部分讲述,分别为领主时代(1838—1913)、外交时代(1913—1948)、赌场时代(1948—1990)。领主时代,政府权力相对弱小,资本比较稀缺,有声望能聚集到资金的私人银行家,社会地位高高在上,经济危机时发挥的稳定人心的作用堪比今天的政府机构。说的就是当时的摩根财团的当家人——皮尔庞特•摩根。当时的金融业,基本是靠牢固的私人关系在运营。摩根因为其稳重可靠不张扬的贵族色彩、严守客户秘密的作风,吸引着很多客户自动送上门来。当时美国发展起来的工业托拉斯,与银行的推动密不可分。工业需要的资本太多,个人根本无法负担,必须依靠当时能调动资本的私人银行,私人银行的资本又天然讨厌恶性竞争,希望工业有序,有稳定的现金流,于是私人银行便支持了有实力的大公司兼并弱小公司,工业托拉斯就这么诞生。(今天也一样,银行喜欢贷款给大公司,不喜欢贷款给私人小企业)领主时代另一个有趣的史实是,当时美国作为一个新生国家,其实是很不自信的,它初期发展的资本大多由私人银行家从英国募集以来,所以那时候的银行家贵族们都很崇拜英国,以有着英国的绅士风度自豪。他们觉得伦敦是理所当然的金融中心,从来没有非分之想。甚至直到第一次世界战争后,英国金融实力大大削弱而美国实力大大增强他们也不自知,还抱着一种情结去帮英国维持金本位,以维持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外交时代,美国私人银行家因为战争的缘故,连接起美国与整个欧洲。主战场欧洲的资本往美国流入,换取战争物资,美国工业借此从世界崛起。战争期间,政府不能出面协商的事情,有银行家代为穿针引线,并借此赚得盆满钵满,此为私人银行盈利增长得最快的外交时代。但战争总有完结的时候,而人类容易志得意满,也喜欢秋后算账。一战结束后,欧洲不再需要从外进口那么多战争、生活物资,美国的工业产能快速扩大后逐渐走向过剩。美国人及私人银行家们享受着眼前的繁荣,但没有看到潜在的危机。口袋里现金多了的美国人民,推升了当时的债市股市达到疯狂的程度,私人银行家捉住眼前金融的繁华,想的是赚更多。所有人都被一时的经济繁荣引起的投机狂热笼罩着,直到泡沫破灭,大萧条来临。于是众人又掉转头来指责华尔街,“银行家从冷静、正直的人变为鼓动人们在高风险的股票和债券上赌博的贩子”。其实,这股狂热源自人性的贪婪,金融家、投资者都有责任。在人类贪婪的潮流里,很难有人保持清醒、独善其身。这与去年末开始启动的中国牛市多么相像。借着改革牛的风吹起,政党舆论的支持,口袋里余钱很多的中国百姓们,一窝蜂涌向股市,上市公司讲述的每一个前途远大的故事,大家都愿意相信且深信不疑。久违了的牛市令金融业也很兴奋,银行、券商、信托公司等,背后做起各种杠杆交易,配资给客户炒作股市,誓要“开张一次赚足几年的钱”。直到牛市的尾声才有人出来喊过热了,炒作过头了,但大家的头脑已经过热,于是股灾给大家狠狠上了一课。也是股灾过后,我们才发觉为什么这半年股市为什么会升得这么快,因为背后有着杠杆资金,改革其实还没有实质进展,我们被自己的中国梦蒙骗。清醒过后,恐惧意识与杠杆资金又形成了一股恐怖的反作用,股市不断下挫创新低。牛市到股灾,真的快得如梦一场。外交时代的最后结果是,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出台,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需要严格分开,不许混业经营。想不到的是,在赌场时代,这条法案并没有保护到投资者,而只是害惨了保守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狂热时代依旧狂热。外交时代的历史,还有一个有趣的论点吸引了我的注意,那就是把美国拖出大萧条的主要因素是第二次大战,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并不算非常大。这也是到今天为止,经济学界都不喜欢政府插手干预经济的一个强有力的例子吧。赌场时代,一句话概括,就是本来保守庄重的私人银行家,不再绅士谦让了,和所有人一样不顾仪态,赤膊上来赌场和所有人肉搏。因为这个时代,资金不再稀缺,大型公司不需要借助银行来筹集资金,自己就可以解决。竞争激烈,议价能力不再,承销证券不能再为投资银行带来稳定足够的利润。于是,以前被看轻的“交易商”业务崛起,交易手续费直降,利润剧减又导致了更加火热的兼并重组业务。在这个时代,为了追逐利润,投资银行甚至不是循着客户需求提供兼并收购的咨询,而是主动发掘适合的标的,鼓励客户去做兼并收购。讽刺的是,很多公司因为兼并收购或反兼并收购,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多数利用杠杆资金兼并收购),导致大幅度裁员甚至破产,兼并收购前许诺的更好业绩、更高薪酬成了泡影。中国的证券公司现在也在经历手续费剧减的阵痛,兼并重组借着牛市也有点火热,我们会不会走上同样的道路?以往觉得兼并重组是会让强者更强,现在看到恶意兼并的案例后,发现投资银行其实很恐怖,已经到了为利润不顾客户死活的程度。历史真的会惊人相似吗?以前的拉美主权国家债务危机,投资银行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他们诱使拉美国家举更多的债,而忽视风险。金融行业,没有管制、没有风控,最后害的除了别人还有自己。以上概括,主要是针对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摩根财团的概述很少,但其实全部都可以归纳在以上脉络中。这本书,我更看重的也是整个行业的发展——私人银行如何进化到今天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我们中国券商又可以从中总结出哪些得失。看了作者前言和致谢,对于欧美诚恳对待历史,不遮遮掩掩的态度,我也很佩服。这本《摩根财团》,里面也挺多摩根的丑闻,一些没有职业操守之类的事件,但摩根的后人、摩根担保集团、摩根建富等,也能很坦诚地接受作者的采访,提供历史档案、资料给作者查阅,摩根财团的管理者也很推崇大家去读这本客观的历史传记。我觉得,这些真是太难得,让我很佩服。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美国金融史(897千字)
  •     看看
  •     一部美国金融史~
  •     还是要有点金融学常识才行的,没有常识看的半懂不懂
  •     一部史诗
  •     远观光鲜的外表,凑近一看都是伤痕累累,留着红色的汗、黑色的血
  •     买完纸质书我就后悔了,太厚了。然后读了一半就更后悔了,写的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翻译得也是干瘪得不行。丝毫没有体现出摩根财团的特色与三代摩根的智慧所在。
  •     洋洋洒洒一千页,讲述了摩根百年历史,绅士银行家们的理想主义,到最后也挡不住历史的进程,摩根最终四分五裂,传统也无人继承,不禁唏嘘。下次去纽约再去华尔街23号一拜
  •     看了17%真的没兴趣了
  •     四星半,翻译不错。顺应时代者昌;一切皆有可能,即便可能性很小,但过度自信固步自封,最终将被时代抛弃。
  •     摩根不仅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种体制。
  •     基本忘记了里面的内容,写的还可以吧。缺少精气神是这类书的通病。。
  •     金融传记
  •     这本书的文笔要比伟大博弈更好,我看到第五章,美国国库只剩下900万储备金币,而下午3点有一张1000万汇票要承兑时,深深感受到了当时的迫在眉睫和惊心动魄。
  •     一个个都是有故事的男同学啊
  •     三个月断断续续,匆匆忙忙看完第一遍。很喜欢这种传记方式,中立客观,尽最大努力去还原当时的场景,出言有据。译者作为一个资深业内人士,翻译的也是很得体,读起来流畅舒服。期待未来细细品味的第二遍第三遍。
  •     一部鸿篇巨制,一卷充满洞见的金融历史全景图,没有一个人是主角,主角是那个家族、那个姓氏、那家公司、那条街、那条街上卓越的传奇们和那整整150年的历史。
  •     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一些细节读到后面忘了还得往前翻。但即便是这样的阅读过程,也能感受到摩根财团的发展脉络及其在华尔街演变以及世界格局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论是皮尔庞特抽着雪茄、在烟雾缭绕的“街角”办公室里挽救金本位制度的领主时代,还是汤姆·拉蒙特纵横捭阖、银行家“非绅士化”的外交与赌场时代,在彻诺的笔下,都变得与世界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水到渠成般一气呵成。世事的发展更替无人能阻止。信奉私人垄断是企业最佳存在形式的皮尔庞特如果看到摩根财团因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而分家、三个分支有机会复合而未果,会不会对继其衣钵者未能坚守基业而扼腕叹息呢?不过,延续至今的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这两大业界巨擘是摩根财团仍存的证明,皮尔庞特他老人家作为一支标杆,也许还在发挥其影响力。
  •     我发现我真的很喜欢看那种,满眼都是钱钱钱的书。
  •     有点流水账 到三司独立后就偏无聊了
  •     800页内容在春节期间看完,这样一本大部头历史传记著作,能写得详尽并毫不枯燥,中文翻译也较为得体,实在难得,堪称经典。
  •     俞黎明意外发现
  •     没有经济学理论基础,只能单纯的理解金融史。3个时代,摩根财团不同的命运,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辉煌和衰落以及动荡。华尔街23号,永恒的辉煌,烙印在读者心中
  •     一部美国金融王朝的鸿篇巨著。只看了前十章,介绍了摩根银行的崛起,也可以说是华尔街现代金融业的崛起。文章注重各种历史事件的细节,并鲜明的刻画了三代摩根领导人。由于篇幅过长,并不能完全了解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事件,觉得看到十章,对我来说,可以足够感受到摩根银行的恢弘成就。另外,记忆最深刻的是摩根旧址,华尔街23号,希望有机会可以领略其风采!
  •     主编已经是亚投行的老大了
  •     看一遍基本就把华尔街过去一百年的变化了解得很清楚,没想到摩根过去如此反犹太,而高盛是犹太人财团
  •     理财经典
  •     好长啊,终于看完了。好多人名啊,看过都没记住。
  •     值得一读!波澜壮阔,伟人辈出!
  •     尽管还是推荐了,但这部砖头还是写得略平淡了些,不如尼尔·弗格森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引人入胜,叙事宏大。不过,关于摩根公司和罗斯柴尔德公司的合作,弗格森的书里倒是没有充分展开。总体来说,后半本比前半本写得要好,从1920年代开始写得好看,而《罗斯柴尔德家族》写得精彩的是19世纪后半叶。有些关键的东西,好比是历史上某些重要的拐角,不看书是不会知道的,那些三流著作永远不会涉及,而二流著作也永远说不透。
  •     20150831
  •     华尔街的拿破仑
  •     人名太多,记得我头痛。。。
  •     专业性词语较多,烧脑…
  •     一部非常细的家族与企业史,细到很多细节根本记不住。与罗斯柴尔德家族主要依靠同族亲属做大企业不同,摩根家族很大程度上依靠家族外合伙人。这也是一个伟大的家族企业,始终保持其贵族精神,保守甚至反动(曾对日本侵华表示支持),敬畏时代而不妄自尊大,抓住机会、顺势而为
  •     读过
  •     书是好书,翻译也很好。可是能不能拆成两本啊,这样看起来太累了。
  •     太长了,读到70%的时候,觉得确实有流水账的嫌疑。作者不是金融学家出身,所以在专业性上叙述上有些模糊也许也是自己知识匮乏,跟不上作者的思路。anyway,一部很好的书,打开你阅读的方向和发现自己的不足。
  •     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的生活里寻找传奇。
  •     这本书也是金融大百科之书,人性啊,伦理啊,规则啊,等等都有。现在看100年前的还是和当下的一模一样。除了新的科技,人类是不是因为物理学无没有大的突破而在任何方面都不会有本质的创新?
  •     读了好久终于读完了,有种唏嘘的感觉
  •     略读,觉得还不错。
  •     流水帐,只见鸡毛不见主线
  •     文字真不吸引人,
  •     有点意外 我司竟然对本书出版拒不合作 够傲娇啊
  •     金融中心从英国转到美国,和摩根家族的发展过程。在那个小政府的时代金融危机显得并不那么恐怖,一位银行家摩根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它,相反在今天已经没有那个商人有这样的能力了,甚至世界各国政府有时也力不从心,这狠狠地打了主张宏观调控者的脸。市场调节并不会失控,而是被政府扭曲了。
  •     好大一本,迫于时间的压力,还剩下那么一丢丢没看完,没看到摩根是怎么从华尔街的舞台谢幕的。里面涉及到金融界的发展历史还有一些金融知识,看起来有点小吃力,但是不无聊,从银行业的发展史上看,政治和经济真是不分家,要顺应时代变化,同时呢,我觉得摩根之所以存在那么长时间和他们任人唯贤和坚持老摩根家的优秀传统有关。孤立主义和投机主义不可取,其他的金融知识么,慢慢补吧~
  •     可以反复读的经典
  •     House Morgan
  •     快把故事情节看完了,看完去遛原版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