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名字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32766276
作者:[意] 埃科
页数:558页

内容概要

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1932- ),欧洲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小说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出生于意大利亚历山德里亚,博洛尼亚大学教授。著有大量小说和随笔作品,如《玫瑰的名字》《傅科摆》《昨日之岛》《波多里诺》《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布拉格公墓》和《密涅瓦火柴盒》等。

书籍目录

自然,这是一部手稿

第一天
晨祷
辰时经
午时经
午后经之前
午后经之后
夕祷
晚祷
第二天
申正经
晨祷
辰时经
午时经
午后经
夕祷
晚祷
夜晚
第三天
从赞美经到晨祷
辰时经
午时经
午后经
夕祷
晚祷之后
夜晚
第四天
赞美经
晨祷
辰时经
午时经
午后经
夕祷
晚祷
晚祷
夜晚
第五天
晨祷
辰时经
午时经
午后经
夕祷
晚祷
第六天
申正经
赞美经
晨祷
辰时经
辰时经
午时经
午后经
夕祷与晚祷之间
晚祷之后
第七天
夜晚
夜晚
尾声

作者简介

《玫瑰的名字》是翁贝托·埃科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意大利中世纪一座修道院里。方济各会修士威廉与弟子阿德索前往该处,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教皇的调解做准备。二人刚一到达,修道院就发生了命案。精于推理的威廉受修道院院长的委托着手调查。命案并没有停止,每天都有一个人死于非命。迷宫似的修道院蕴含着诸多秘密。当秘密被揭穿之际,命案也真相大白。修道院在大火中付之一炬。


 玫瑰的名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在《玫瑰的名字》结尾埃科这样写道:“很快我将进入这片广阔的沙漠之中,它平坦而浩瀚,在那里一颗慈悲的心将会得到无上的幸福,我将沉入超凡的黑暗,在无声的寂静和难以言喻的和谐中消融……我将沉浸在寂静而渺无人迹的神的境界,在那里没有作品也没有形象。”2016年2月19日埃科在米兰家中去世,享年84岁。我们不知道他死后的世界是否真如他自己所愿。埃科有个很著名的观点,“虚假”是可以创造和改变世界历史的,他的《玫瑰的名字》《傅科摆》《波多里诺》都可以说是“虚假”创造历史的最典型文学化案例。在《玫瑰的名字》中根本就不存在的亚里斯多德《诗学》第二卷引发了一系列凶杀案,在《傅科摆》中从来没有的密件引发了持续几个世纪的大阴谋,在《波多里诺》中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引导波多里诺踏上了征程。埃科曾说过:“我发现,归根到底,一部小说与字词毫无关系,写小说关系到宇宙学,就像《创世纪》里讲的故事那样。”埃科的小说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关于“宇宙”的小说。如今我们失去了那个手持玫瑰花、思考傅科摆、化身波多里诺的埃科,阅读他的作品成了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埃科是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更是全球最知名的符号语言学权威,但在汉语世界他更为读者所熟悉的身份是小说家,他的小说《玫瑰的名字》《傅科摆》《昨日之岛》《波多里诺》本本都亮瞎了读者与评论者的眼睛,他的小说并不是太好懂,却无意中本本畅销,博尔赫斯之后,他无疑是另外一个给了读者强烈震撼的小说家,而小说家埃科与符号学家埃科、文学批评家埃科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埃科曾声称他的小说《傅科摆》比他的任何一本符号学专著更清晰地解释了什么是符号学,而《玫瑰的名字》变相地实现了他创作一部关于喜剧的专著,同样可以说的是他的专栏文字《误读》《带着鲑鱼去旅行》也许比《开放的作品》更好地解释了什么是语言的“开放性”。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中,当被问起作为一名中世纪的年轻学者为什么突然研究起语言来,埃科回答说:“因为自有记忆以来,我就想弄懂传播和交流是怎么一回事,在美学里,这个问题是,什么是艺术品,一件艺术品怎么向我们传达信息,我对‘怎么’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着迷。”埃科出版于1962年出版的《开放的作品》可以说就是他对以上问题最为直接的思考与回答,他随后出版的专栏文字《误读》《带着鲑鱼去旅行》、小说《玫瑰的名字》《傅科摆》《波多里诺》、研究专著《无限的清单》等都可以看作他的语言实践,让埃科颇感意外的是,《玫瑰的名字》却一下让他成了畅销书作家,他后来也意识到他“作为一个作家流传后世的可能性大于作为一个学者”。虽然畅销,但埃科的小说却同时以“难懂”而著称,其实埃科的小说虽然复杂,但并非“难懂”、“不知所云”,真正“难懂”、“不知所云”的小说是美国小说家巴勒斯的《裸体午餐》那种各章节、各人物很难看出联系的小说,而埃科的小说里最不缺乏的就是联系,你所需要的只是一点耐心还有体力。埃科本人给出了阅读他的小说的“秘诀”,他说,我们没有必要弄懂“相对论”,我们只需要知道他是爱因斯坦搞出来的东西就够了,至于弄懂,那是专家的事。同理,对于他的小说,除非你有考据癖,否则,你根本没有必要弄懂那些中世纪史知识,你享受阅读的挑战与快感就足够了。虽然无论弄不弄懂背景知识都可以阅读埃科的小说,但不同的读者从坎科的小说里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像许多伟大的现代作家一样,埃科同样看出,优秀的作品其实是作者与读者共建的,在他眼中读者是分不同层次的,优秀的作品会向所有读者发出邀请,但只有“内行读者"才能与作者一起舞出曼妙舞姿并享受其中的乐趣,比如,假如博尔赫斯笔下的皮埃及·梅纳尔真的创作出了一本《吉诃德》,只有那些读过塞万提斯《吉诃德》的读者才能享受“互文性”的乐趣,这一点对于埃科的小说当然也同样适用,但埃科绝没有搞“种族歧视"的意思,他认为假以时日任何“外行读者"都能变成“内行读者”。《玫瑰的名字》走红之后,不同层次的读者曾给予其“玫瑰”千奇百怪的解读,埃科不厌其烦,最终不得不说“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无论是在访谈中,还是在他的小说中,埃科多次表达过对博尔赫斯的喜爱,而这种喜爱不可能不表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在《玫瑰的名字》中,除了那些让读者头晕目眩的各种教派的纷争,让读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座迷宫般的图书馆以及酷似博尔赫斯的盲眼前图书馆馆长豪尔赫,埃科在接受访谈及他的《〈玫瑰的名字〉注》、《我如何写作》中都坦承,他构思图书馆时曾经受博尔赫斯《通天塔图书馆》的影响,而构思威廉的破案进程则受过博尔赫斯《死亡与指南针》的影响,而至于为什么把豪尔赫写成了一个坏人,他说其实他一开始塑造豪尔赫这个人物时也不知道他该干点什么。在《傅科摆》中,博尔赫斯对埃科的影响更加明显。在《傅科摆》的正文开始前,有一个插图孤零零地放在那里,既没有表明它与正文有何关系,也没有表明它本身的含义,甚至连中文标识都懒得标注,实际上这个不怎么起眼的插图对于阅读《傅科摆》非常重要,《傅科摆》中的每一章的标题都是“生命之树”的“质点”名,埃科称其为“塞菲拉”,而埃科正是按“生命之树”的结构来构建他的《傅科摆》的。事实上“生命之树”如果去掉它本身的涵义就是一个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只不过埃科的花园比“生命之树”复杂的多,在他的“花园”中远不止“三个支柱、十个原质、四个世界、二十二条路径”那么简单。无疑博尔赫斯、乔伊斯包括埃科本人都对清单、复杂的世界都有种过度迷恋,在《无限的清单》里,埃科曾这样解读博尔赫斯、乔伊斯对过度的迷恋:“乔伊斯或博尔赫斯笔下的清单,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他们所以看清单,并不是因为他们计穷,不晓得要如何说他们要说的事情,他们以开清单的方式来说他们要说的话,是出于他们对过度的喜爱,也是出于骄傲,以及对文字的贪婪,还有,对多元、无限的知识——快乐知识——的贪求。”《玫瑰的名字》中豪尔赫其实就是死于这种过度迷恋,而那一次次凶杀案不过是豪尔赫过度迷恋的附产品。埃科的小说包括他的《傅科摆》也处处表现出他对于“过度”的迷恋,自然不只是“清单”,在他表现过度迷恋时,他的渊博的中世纪史知识派上了用场,在小说的开始貌似那个天大的秘密只与“圣殿骑士团”有关,不知不觉中这个秘密又让他牵扯上了纯洁派、福音派、玫瑰十字会、蔷薇十字会、秘密共治、诺斯替、保罗派、耶酥会、共济会,严规礼仪派等等等等,与之有关系的各色人等也粉墨登场,如果说各种宗教派别、团体、组织是埃科的“生命之树”的大“质点”,纷纷出现的人物是小“质点”,那么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就是“生命之树”的“路径”,由此而形成了他的“小径分岔的花园”,这个“花园”的复杂可想而知,让大多数读者望而却步、止步不前的也正是他这个让人头晕目炫的“花园”。尽管深受博尔赫斯影响,埃科和博尔赫斯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埃科自己说,如果博尔赫斯的小说体现了极简,他的小说就体现了极繁,博尔赫斯的小说几乎是透明的,他的小说显然不是。当然,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作为一个文本研究专家,小说家埃科不可能只受博尔赫斯影响。在《玫瑰的名字》中豪尔赫对亚里斯多德《诗学》第二巻的过度迷恋不仅引发了一系列凶杀案而且导致了他与《诗学》的同归于尽。事实上,对埃科小说创作的影响也可以直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至于但丁对他的影响自不待言。在埃科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文学批评的奠基之作,并对后世的西方文学批评及创作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但丁的《神曲·天堂篇》只有有足够知识背景的读者才能欣赏其中的高级奥秘和乐趣。除了古代作家、博尔赫斯,埃科公开承认受其影响的作家还包括乔伊斯、普鲁斯特、托马斯·曼等,而那些未公开承认的作家来看看他的专栏文字就知道了。在《误读》里,即使埃科不提醒,读者也知道《乃莉塔》是在戏仿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新猫的素描》是在戏仿格里耶的新小说。在《很遗憾,退还你的……》里,遭埃科退稿的著作包括无名氏的《圣经》、荷马的《奥德修记》、但丁的《神曲》、托尔夸托·塔索的《被解放的耶路撒冷》、狄德罗的《泄露隐情的宝石》、萨德的《朱斯蒂娜》、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曼佐尼的《约婚夫妇》、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卡夫卡的《判决》、乔伊斯的《为芬尼根守灵》等。这些作品无疑都是读者眼中的经典,除此之外,这些书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作品都是埃科极喜欢的作品,甚至到了私人收藏的程度。埃科曾经说过,乔伊斯、博尔赫斯——这两位他最喜欢的作家都是“将语言及普世文化当作他们游戏场”的伟大作家,只不过博尔赫斯玩儿的是“概念”而乔伊斯玩儿的是“词语”,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埃科无疑已跻身于伟大作家的行列,但面对博尔赫斯这座大山,他却无比谦虚,甚至到了贬低自己的程度,他在《博尔赫斯以及我对影响的焦虑》最后说道:“面对博尔赫斯朗朗上口、余音绕梁、堪称典范的旋律,我觉得自己好像在吹瓦埙。但是,我满怀期待,在我死后人们还会找到一个技巧更不如我的作家,并从他的作品里认出我是他的先驱。”…………发表于《新周刊》463期 2016年3月15号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瘦竹园:shouzhupark
  •     在四星和五星之间纠结了一下考虑到二次阅读的风险还是慎重点吧草草读了豆瓣之前屈指可数的书评基本是旁征博引对文本却羞羞答答反正前半段我是云里雾里后半段虽惊为天人但还是迷雾模式我甚至开始怀疑是译者水平太差导致我的阅读体验如此地差读着读着我想到一个办法把一页上面所有的各种会,各种人名划线这样便释然很多感受到作者对各种人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罗列进而去分析他们在逻辑上对关系全书只有两个地方提到玫瑰一处在结尾我很欣赏这样的表述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宗教之美,恢弘的故事
  •     201706 这本书到五分之一后渐入佳境,宗教,迷宫,镜子,符号,互文,加上行文流水的翻译(赞美翻译!!!),看得完全停不下来。虽然大部分神学内容看不懂但阅读体验一级棒。
  •     当一个基督徒以“为了众人更好的信仰”而替别人做出自以为正确的选择,假基督就来临了。万物皆此理。此外,如果基于正确的论点通过错误的过程得到正确的回答,这该怎么办呢,难道说唯有结果最重要吗
  •     逼格即正义。
  •     开始读的时候很艰难,太多的宗教背景,但是看到后来觉得还挺有意思
  •     清醒时读这本书就会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侦探小说(或许就不是侦探小说) 对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也是一知半解(再读一遍估计是有必要的) 不过从此喜欢上了翁贝托埃科。
  •     求知慾與傲慢。
  •     看到最后面才确定不是埃科看三百年前的人修订的三百年前阿德索的手稿。求知欲是罪恶,因为有知识和逻辑变得傲慢而不是变得能够爱。 另,有10年和15年两个版本
  •     庞杂繁芜,不懂宗教史的普通读者泛泛览过苦笑一声敬而远之。
  •     埃科去世的时候,跟风买了读的。讲真,埃科甩的包袱,能接住的极少。希望十年之后再读一遍,能有更愉悦的体验。
  •     一开始虽然很难代入 感觉读起来有些吃力 但真正开始进入阅读状态的时候 感觉一气呵成 很妙
  •     铁鼠+黑死馆+中世纪宗教史。作为推理小说基本不及格,单是开头关于离群小马的逻辑演绎已经集所有柯南道尔式纰漏之大成,对侦探这个老套至极的装B出场我给负分。内文无外炫学式小说的惯用模式,阅读的流畅感和叙述的节奏感是作者最不在乎的东西。这样的书太挑读者啦,对主题感兴趣的一定惊为天人;对主题没兴趣如我…其实也并不会打推荐人的哈哈。主要还是不喜欢这种清单式写法,以穷举取代结构,我不明也不会觉得你厉的。
  •     好看
  •     内容在我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     精装
  •     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     宇宙之美不仅仅来自大千世界千差万别的同一性,也来自它同一性中的千差万别。
  •     不得不承认,作为小说这部真的是非常难啃
  •     埃科的書在中文圖書市場中遠遠不如平易近人的《哈利波特》或是擁有一個獨立世界觀的《冰與火之歌》那麼暢銷,在西方文化界也是一樣,埃科的作品被稱為“知識分子小說”,因為對閱讀者本身的知識累積要求更高,4顆星
  •     书里有毒!
  •     我的安利终于又卖出去一个
  •     这是一部我注定会重读的书,即使忽略那成篇的神学讨论,丰富的引证和宏大的历史背景,它也是一部精彩的悬疑小说。埃科无疑是具有极大的智慧,使他用七天描绘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单纯愚蠢因而也显得疯狂的时代的缩影,结尾睿智绝伦,阿德索对上帝的论断无与伦比。而尾声的余音则让人感伤。今年第三十二本。
  •     如梦似幻!(一般用这个词的时候,说明没看懂!)
  •     太高深,涉及内容广泛,看不懂怎么办?!
  •     初读会觉得晦涩难懂,但看进去以后是另一番天地,可惜是图书馆借的,囫囵一遍,下次买一本慢慢看
  •     耐性
  •     一刷,纯粹当侦探小说看
  •     先读到的京极的铁鼠之槛(且读了两遍才有点明白他在说什么= =),读这本时越读越有de javu之感,冬季大雪天,偏远且历史悠久的修道院vs寺院,僧侣接连离奇死去,倒栽的尸体,天主教vs禅宗不同派别之间啰里吧嗦的差异,各种掉书袋,各种腐,神秘又最终毁于一旦的大量藏书。有种读到东西方两种版本的感觉,畅快>_<,虽然以我现在的学识能消化的不多,但这两本都是值得每过几年重读一遍的好书,对历史、宗教、人性都有很深入的探讨,我也得去恶补点相关的知识了。stat rosa pristina nomine, nomina nuda tenemus.
  •     读这本小说前,最好先读一遍中世纪的欧洲历史。
  •     所有的伤害都源于爱,玫瑰的名字叫死亡。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