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新读大讲堂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801759351
页数:403页

章节摘录

  【译文】  孔子往西到卫国去游历。颜渊向师金问道:“你认为夫子此次卫国之行怎么样?”  师金说:“可怜呀,你的先生一定会遭遇困厄啊!”  颜渊说:“为什么呢?”  师金说:“用草扎成的狗在未陈列之前,一定会用竹箱子装起来,用绣有文饰的盖巾覆盖着,尸祝斋戒之后将其送上祭坛。等到陈列完之后,就会被丢弃,走路的人可以随意践踏它的头与脊背,打柴的人拣了去用于烧火煮饭罢了。如果有人义把它取回来,用竹箱装起,片J绣有文饰的盖巾覆盖,漫游归来还要睡在它的下首,这样即使他们不作噩梦,也一定屡次为梦魇困扰。现在你的老师也是在取用先王曾经陈列过的草扎之狗,聚集弟子们漫游归来睡在它下首。所以在宋围受到伐树之辱,在卫国被拒绝入境,在宋国与东周遭到困厄,这些不就是噩梦吗?被乱兵围困在陈蔡之间,整整七天没有能生火就食,已临近死亡边缘,这不就是梦魇吗?  “在水上通行莫如用舟船,而在陆上通行则莫如用车子。以为舟船可以通行于水上,便希望把它推行于陆地,那么一辈子也不能行走丈八尺远。古代与今天的差别不就像水上和陆地的差异吗?周和鲁的区别不就像是舟船与车子的差异吗?现今希望推行周道于鲁国,这就如同推舟于陆上啊!徒劳而无功,自身也难免遭受灾祸。他还不懂得事物总是运动发展着,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只能顺应事物于无穷的道理。  “况且你难道没见过用桔槔汲水的人吗?用手去拉它的一端而另一端就落下来,松开手它的过一端就仰起去。那桔槔,是由人牵引的,而不是牵引人的,所以一起一落都不得罪人。所以远古时代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不贵在其相同,而是贵在其能使天下得到治理。故而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就好比是楂、梨、桔和柚等水果,它们的味道彼此不同却都能合乎人的口味。  “所以作为礼义法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变化。现在如果把猴子抓来给它穿卜周公时代的服饰,它一定会将其咬破撕碎,直到完全脱去后方才能满足。观察古与今之不同,就像猿猴与周公之相异一样。从的西施有心口痛的毛病,常在邻里们面前皱起眉头,邻里中一位相貌丑陋的女人看了觉得很美,回去也模仿西施,双手抚着胸口对邻里人皱起眉头。其邻里的富人看见了,紧闭屋门不肯出来;穷人看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地跑开。这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眉很美,却不知皱眉之所以美的原因。可惜呀,你的老师将遭受困厄啊!”

前言

  春秋战国时期,风云际会,群雄并起,而在文化方面,各种学派也相应诞生,其中诸多文化巨人都对后世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庄子就是其中的一位。作为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一位大家,庄子及其所著《庄子》在中国思想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和关注的对象。  庄子其人  庄子姓庄,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因关于他的历史记载颇少,所以其家世渊源、师承关系、生卒年月均不甚明了。只知道他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小吏,后隐居于“穷闾呃巷”,以织履糊口谋生,过着及其贫困的生活。  庄子所处的年代,为战国时代中期,大约与梁惠王同时。当时正是秦、齐、楚、韩、魏、赵、燕七雄争霸天下的时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一阶层大量出现。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彼时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也正当鼎盛,而庄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他蔑视执政,鄙薄富贵,拒入仕途,安于贫困。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辞而不受,说:“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的人格及个性,由此可见一斑。  庄子向来认为“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因此与之来往的朋友极少,而惠施却是一个例外。他们虽然在现实生活上存在距离,在学术观点上也相互对立,但正是多次针锋相对的辩论,使得惠施成了他唯一的契友。他们相互切磋学问,著书立说,最后撰成《庄子》一书。  《庄子》其书  我们现在看到的《庄子》,都源于晋代郭象的注本,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但据《汉书·艺文志》载,《庄子》有五十二篇共十余万字。这五十二篇在魏晋时期仍较为常见。当时因玄风盛行,庄学渐起,所以为《庄子》作注者多达数十家。这些作注者往往根据自身对庄子的理解和个人喜好,对《庄子》一书的篇目做了一定的删改,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庄子》版本。后郭象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所学成果,进行了适当的删订,最后修订成了现在的三十三篇,流传至今。  关于《庄子》篇目的真伪问题,直到宋代的苏轼才提出质疑。他认为杂篇中的《让王》、《说剑》“浅陋不入于道”,而《渔父》、《盗跖》则诋毁孔子,均为伪作。苏轼的这种观点提出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后,学者们对《庄子》怀疑的篇目日多,甚至认为外、杂篇多为伪作。  其实,在郭象删订《庄子》时,许多明显并非庄子本人所作的篇目或段落,也收入了三十三篇本中,从而引起了后世对于《庄子》真伪的继续讨论。由于没有足够证据,所以在此对这个问题不做过多讨论。  庄子的思想  庄子的思想是一个包括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全身保性思想、文艺思想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很多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是他政治主张的理论基础,也是其文学表现的重要决定因素。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论,和辩证法三个方面。  道家所谓的“道”,简单地说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指宇宙的本源,即宇宙最根本的存在,宇宙万物都产生于“道”;二是指自然客观规律。关于“道”,他在《大宗师》篇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在《知北游》中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在《天地》中说:“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都是在说“道”是“无为无形”、“自本自根”、“生天生地”的本原。由于庄子肯定了“道”是生养天地万物的根源,且无处不在,所以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从根本上是同根同源且地位平等的,因此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肯定天地万物与人是统一体,密不可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在认识论方面,庄子发展了老子的“玄同”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万物齐一的齐物论。所谓“齐物”,就是以主观的绝对精神认识事物,事物则无彼此的具体差别,即“齐万物而为一”。在庄子的认识论中虽然还没有否认客观的认识对象,但是却否认了认识标准的客观性,从而对认识抱绝对怀疑的态度,所以构成了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主义。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是没有质和量的规定性的。在他看来,任何的大与小、有与无、长与短、刚与柔、强与弱等事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对应、互相转化的。他认为除了产生万事万物的“道”是绝对不变的存在外,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也包括人的思想观念。所以他在《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既然人们的一切认识都没有了是非标准,那么世间也就没有了是非的界限。以此推之,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可靠性也就都值得怀疑了,所以庄子又由此陷入了不可知主义的泥潭。  既然庄子提出了相对论,那么其学说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成分。其中描写最多,表现最为充分的,是关于“无用之用”的命题。这一命题的论述,例证视角广泛,内含丰富,既包含“善于大用”、“物尽其用”的思想,又含有“有失必有得”的理念。这种辩证的思想给人们观察自然和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很值得重视的。  2.政治思想  庄子生活的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繁,政治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动荡与不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身处政治黑暗、尔虞我诈、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庄子感同身受,对昏君乱相及趋炎附势之徒无比憎恨,对黑暗社会无比不满。所以他反对非正义的兼并战争,反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从而形成了他鲜明的政治思想。  庄子在他的著作中,充分地揭露了各诸侯国君的腐化无度行为。庄子虽主张“无为”,并入于虚无,但他并未真正忘却政治,而是心系天下。他曾对尧舜以来的统治者的残暴行为作了一一的痛斥,《列御寇》中揭露了宋王的残暴,《则阳》中揭露了秦王、卫灵公的腐朽,《说剑》中鞭笞了赵文王杀人为乐的行为,都十分深刻尖锐。而在《肱箧》中,则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不公正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在频繁的争霸战争面前,庄子是持反对态度的。在他看来,黄帝之所以不能达到至德,就在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在《人间世》中,他借颜回之口说:“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量乎泽,若蕉,民其无知矣。”说明卫君好战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他认为,战争都是由于好名、好利而引起的,并举尧进攻丛枝、胥敖,以及武王伐纣的实例来说明战争的起因在于贪名图利。  庄子在反对战争的同时,又极力反对儒家的有为政治。他在《列御寇》中借鲁哀公问颜阖“吾以仲尼为贞干,国有其瘳乎?”答说孔丘的有为政治是不可用的。尤其在《外物》中以辛辣的笔触写了一个儒士以诗礼发冢的故事,借以说明儒家有为政治只是为了图名求利,为此可以不择手段。  基于此,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他既反对“君人者以己出经式法度”的法治观点,也反对“藏仁以要人”的礼治观点。在他看来,“君乎牧乎”这样的统治制度不过是愚者的固陋之见,仁义不过是诸侯用来窃国的工具,“经式义度”也不过是统治者用来“欺德”的手段,因为法度是约束不了百姓的,如果硬要以这些东西来约束、欺骗百姓,则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只要游心于恬淡的境界,清静无为,因顺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不用私意,天下就可以治理了,并最后得出“无为而无不为”的结论。  同时,庄子还完全继承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认为最为理想的“至德之世”是回到那种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并宣称,“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这种思想是一种倒退的消极思想,但也表达了人民对平等自由社会的向往。  3.全身保性思想 庄子是一直强调全身保性的。而这种观点又主要体现在追求思想的绝对自由和自我养生两个方面。  关于对自由思想的追求,集中的表现在《逍遥游》中。“逍遥”一词是庄子首创,所谓逍遥游,就是抛弃一切物累和一切束缚,自由自在,任性而游。他认为,宇宙巨如大鹏,细如雾气,都是不自由的,因为它们都有所恃。只有无所恃,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排除一切功利目的和人为的桎梏,清静无为,自由自在,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显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关于养生观,庄子一味地提倡无为,认为只有远名利,去富贵才能远离祸患。他在《养生主》中主张“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种人生观完全是以自我价值为核心的人生观,是对社会价值、社会的义务及责任问题完全持否定态度的。他通过很多文字讲述尧让天下于许由,而许由不受又逃遁的故事,说明无用之为大用的道理,就是主张对社会不提供任何价值。在他看来,凡是给社会提供价值的都是没好结果的,关龙逢、比干、伍子胥等人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只有像社树那样不为社会提供任何价值,才能保持自己的全生。  4.文艺思想  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其散文的艺术成就是十分高超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那样:“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具体地说,庄子散文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景象壮阔,具有一种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如《逍遥游》篇对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描写,就写得雄奇壮阔,气象万千。说鲲之大,鹏之背,有几千里;说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其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此等极度夸张的描写,“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磅礴气势,曾经受到许多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赞赏。再如《人间世》篇写齐地有棵栎社树,其大能遮蔽数千条牛;临山十仞之枝,能造舟数十;《秋水》篇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埃渚崖之间不辨牛马”,“顺流东下,至于北海,、不见水端”,因而便引起河伯望洋兴叹……凡此种种,无不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语言犀利,讽刺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庄子对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和丑恶行径,都能以犀利的笔触,予以无情的讽刺。如《外物》篇写伪儒“以诗礼发冢”的寓言故事,把大小伪儒盗墓时担惊受怕的紧张情绪,以及其生怕损坏死人口中珠宝的心态和轻手轻脚的动作,都描写得绘声绘色。再如《列御寇》篇通过宋人曹商出使秦国,得到秦王的欢心,获车百乘,而却大言不惭地夸口于庄子的故事,有力地嘲讽和抨击了不择手段、阿谀奉承,而获得荣华富贵的无耻之徒。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庄子的讽刺才华。  第三,巧用寓言,形象奇幻;善用比喻,生动活泼。在《庄子》一书中,主要是以寓言为艺术形式反映庄子思想的。据不完全统计,全书共有大小寓言故事一百多个。庄子通过这些寓意极深而又易懂的寓言为根据,阐述了他的世界观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与探索。在《养生主》中,他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说明了他的处世哲学。在《德充符》中,又以鲁有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等六个形体不全者的寓言,说明了至德的观点。同时庄子散文还善于使用明喻、暗喻、正喻、反喻等多种比喻手法,这就使得他的文章生动含蓄,极具趣味。  第四,庄子也是位古代语言文字的巨匠。在他的著作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汉语的词汇。他对古代单音词的运用有较大的推进。他除了运用前人创造的词汇外,还独创一些自己的词汇。如偏正、重叠结构的尘埃、浑饨、精微、秕糠、桎梏、槁木、南冥、真人、厉风、全人。至今被大家广为运用的成语不近人情、朝三暮四、望洋兴叹、吐故纳新、亦步亦趋、鸡鸣狗吠、得意忘言、与时俱化、失之交臂、日改月化、每下愈况、冰解冻释、相濡以沫、螳臂当车、用管窥天、夜以继日、摇唇鼓舌等等,尤其是“陷井之蛙”、“用管窥天”、“用椎指地”、“学步邯郸”等成语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可以说,《庄子》为我国语言宝库提供了一笔重要的财富。  此外,寓言、重言、卮言的运用也是《庄子》一书的重要艺术特色。庄子在《寓言》中曾自叙其著述特点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在《天下》篇中又总结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犴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淑诡可观。”所谓寓言,就是假托外人的话来论说道理,看似像故事,其实是通过故事发表议论。这是《庄子》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手法;所谓重言,就是借助某个颇有名望的先哲圣贤之口来说话,目的也是为了使语言更能取信于人。而卮言,则是作者的“无心之言”,“卮”在古代是一种酒器,所以卮言也就成了酒后之言,作者以此来推脱责任,可谓是一种智慧。  这就是《庄子》一书首开先河、别具一格的“三言”创作模式,它将庄子的思想主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也可以说,这是他遭逢乱世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文字防身术,是他养生保命的护身符。  庄子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对后世影响很大,由于其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的学说,与当时的儒、墨形成了鼎立的形式,而后作为儒道释三大家之一的“道”学,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的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研究中国哲学史,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史,也不能不读《庄子》。  庄子的道家思想,对古代,近代和现当代的诗人、学者以及思想家、艺术家都有很深的影响。诸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以及鲁迅、郭沫若、俞平伯等等,都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他们在思想上,或取其愤世嫉俗、旷达不羁,或随其悲观消极、颓废厌世;在艺术上,或赞叹不已,或汲取仿效,并加以发挥,从而创造了中国文学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  如果说《庄子》在思想内容方面,对后代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参半的话,那么它在文学艺术方面对后代的影响,则完全是积极的,没有穷尽的。清代杰出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称《庄子》为“天下第一奇书”,将其与《离骚》、《史记》、杜诗、《西厢记》、《水浒》相提并论,誉之为“六才子之书”。郭沫若认为,秦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庄子》的影响下发展的。闻一多也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这些话并不夸张。从寓言到小说,从诗歌到散文,从形式到内容,从文学到哲学,无一不留有庄子的影子,甚至中国的艺术史也多少带有庄子的印记。  当然,与其他古代著作一样,《庄子》也是精华与糟粕共存的。所以我们在研究《庄子》的时候,应该本着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相信您会从中受益良多的。

书籍目录

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篇骈拇马蹄肱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杂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

编辑推荐

  《庄子全书(双色图文版)》是一部博大而厚重、奇异而诙谐的思想巨著,一部关于生命哲学的奇书,一部把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美妙的文学意境结合得浑然天成的伟大著作,它对后世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庄子,我们要称道的,不仅是其深刻的哲学思想,还有其卓越的文学功力。《庄子》一书运用了非同寻常的『三言』创作模式,即寓言、重言、危言,将主题时而隐晦、时而婉转、时而直露、时而夸张地表现出来。《庄子》的语言可谓精,彩漂亮,就连大文学家苏东坡都对其顶礼膜拜,他曾经说过:只有熟读《庄子》、《孟子》和《史记》,才可以做成天下大文章。由此可见,  《庄子》一书不仅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同样也是相当重要。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既是一们哲学家,又是一们文学家  其著述《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庄子》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复杂的,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学,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这部书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作者简介

《庄子全书(双色图文版)》为庄子学派的著述总集、道家的重要典籍。《庄子全书(双色图文版)》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收录解说了了逍遥游、齐物论、骈拇、马蹄、庚桑楚、徐无鬼等经典名篇。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论过《庄子》一书: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这作,莫能先也。可以说,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

图书封面


 国学新读大讲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翻译得不够精确,明显的错误比较多但是庄子本身的思想、语言、文笔都让人叹为观止推荐大家多读经典,不要只读别人的解说,那毕竟是二手的我觉得我的评论已经够长了,为什么还不够呢,如果设置了这个字数限制,恐怕许多人的评论都是拷贝来的,自己写得不会很多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