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新疆的漢回隔離政策》书评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1988
ISBN:9786660510769
作者:林恩顯
页数:365页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与纳尔逊•曼德拉携手结束南非种族隔离的图图大主教,曾出任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主席,写成一本充满睿智的著作,书名叫做《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其所体现的境界,堪与佛祖“普渡众生”之宏愿、耶稣以血代世人赎罪之情怀鼎足而三,垂范万世。唯有宽恕,方能和解;唯有借鉴前事,方能正视今日。台湾林恩显先生,长期从事边政研究,并负笈东瀛,转益多师,其大著《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具有东洋史学的精、细的特点,于史料爬梳与整理方面甚为着力,其弊处则是过于刻板和格式化,连语言风格也染上了日语色彩。书名与实际内容也不是完全相符,改成《清朝治理新-疆的政策——以种族隔离为中心》更合适些。该书大意是:满清入主中原,主要依靠其本族与蒙古的联盟以控驭压倒多数的汉人;为防止汉人之反侧,采用因地制宜的灵活策略,由清室直接处理边务,尊崇喇嘛教以联络蒙、藏,驻旗兵于伊犁等地以扼守西域,使东北、西北、西南联成一气,形成少数民族松散同盟以包围汉地。然满蒙人数毕竟有限,欲利用汉人充实边防而防止汉、回(清代官方语言中“回人”指信奉伊斯兰教各民族)勾结,故在回人密集地区执行汉回隔离政策,包括行政隔离、军事隔离、经济隔离、社会文化隔离四个方面。行政隔离,即是在民族成分不同地区,分别采用州县制、札萨克制、伯克制,以州县制治理汉人占多数地区,以札萨克制(自治性质)酬劳最先归顺的东部、北部地区,以伯克制(中央任命当地人为各级头目)治理回疆,收“因地制宜”之效。所谓“军事隔离”则有点牵强。大略言之,满蒙兵采驻防制,携带家眷世代繁衍,形成“保家卫国”意识;绿营汉兵采换防制,三至五年一轮换,目的不在隔离,而是出于亲疏有别的考虑。经济隔离者,则在回部集中地区,限制汉人与本地回众交易,亦限制回部与境外某些民族交易,前者目的在减少纠纷,后者目的在防止内外勾结。至于社会文化隔离,重点在防止回汉通婚,降低汉文化在西域的影响。为达到隔离目的,在实际杂居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乃有“汉城”、“回城”之设,在同一城池中,划出楚河汉界,虽不能说老死不相往来,也达到减少接触的目的。清代治疆政策的核心思路由乾隆帝所奠定。乾隆帝鉴于乌什叛乱由回汉杂居、接触中冲突纠纷所引发,而行一“因噎废食”之策略,希望西域各属,尽量处在满清文化影响之下,或任其保存原有文化特色。在建置之初,此一政策有其合理性,然长远而言,隔离政策反过来阻碍了民族之间的沟通融合、取长补短、双向吸收,对满清控驭汉人似乎有利,而对中国整体不利。随着时间推移,百弊丛生,及至安集延、阿古柏事件发生,方醒悟长期回汉隔离导致文化融合失败,国家、民族认同混乱是一远因。此时驻防旗兵、绿营皆缺乏战斗力,乃不得不召左宗棠率领湘军入疆,大批内地商人追随出关;光绪十年新-疆建省,刘锦棠出任首任巡抚,彻底改变此前驻疆大员均由满人担任的习惯,隔离政策随之自然消解。或许是由于作者留学日本多年,该书对中原政权与新-疆的关系,多有从“地缘政治学”着眼的阐释。“古代新-疆地区是北亚游牧民族与南方农业中国生存竞争史上必争之地,任何一方获取新-疆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机会。因为新-疆地区对北亚游牧民族的意义是供应粮物的储备仓库,一个培养游牧帝国庞大支配力的物资供应站;相反的农业中国控制了新-疆地区,则非只可以压制新-疆附属于游牧势力所发生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当作攻击北亚游牧集团的前线基地与跳板。也出自贯通中亚国际通道的要求。在此两强争夺新-疆地区的比较上,农业中国常处于不利地位”(第9页)。当年满、蒙、锡伯等族驻防携眷入疆,仅准备马、驼、车辆等等即已所费不赀,驿站、卡伦等等设施,在在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乾隆朝以前国库充裕尚能负担,嘉庆以后则颇为吃力。清廷为保有新-疆付出的代价甚为惨重。当年左宗棠与李鸿章之间的“塞防”“海防”之争,并无谁对谁错之分,关键在国家财力紧张之时,实际上只能保障一边;清廷最终的决策则是两者并重,先解决西北,海军经费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还遭到挪用,甲午一战赔款即达两亿五千万两,十倍于海军军费投入,同时割让宝岛台湾,这笔帐正不知道如何算法。[注:首发于国学数典论坛]


 清朝在新疆的漢回隔離政策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