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李光耀时代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807696745
作者:李慧敏
页数:211页

内容概要

李慧敏,70后,英国广播公司(BBC)特约撰稿、自由写作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硕士毕业,曾从事教育工作,并曾在新传媒、BBC等机构任职,对新加坡时事、区域政治等课题有广泛的研究与涉猎。

书籍目录

序一 换一副新眼镜看新加坡 张力奋...1
序二 不卑躬屈膝 快人快语 吕元礼...3
序三 温室娇花还是铁树开花 陈 剑...5
前言...8
第一部分
呱呱落地...12
牙牙学语...15
华语、英语、Singlish...24
十年树木……...42
……百年树人...53
组屋生活,组屋梦...64
待嫁女儿心...70
南洋大学...79
精英崇拜...88
排名几乎垫底的新加坡媒体...102
三餐温饱vs言论自由...108
龙应台和林宝音...120
我们是这样变得优雅的……...126
宗教信仰的力量...129
快要死了还怕被罚...135
我也想移民...138
第二部分
2011...142
他们说,后李光耀时代开始了...174
全国对话...189
期待另一个李光耀?...201
后记...209

作者简介

作者从一个普通新加坡人的角度,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书写在李光耀时代的成长经历,为大家呈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新加坡故事”——一个新加坡平民的新加坡故事。
这个故事没有任何血泪,却包含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希望能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新加坡这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同时思考国家的政策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成长在李光耀时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条)

  •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818371/重新认识新加坡和李光耀新加坡人李慧敏的《成长在李光耀时代》,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新加坡和李光耀,更重要的是,也重新认识了我们自己,包括对中国现有政治的认知和对我们自身乃至生活现状的认知。以新加坡的角度反观中国,以中国的生活体察新加坡的生存状态,思考的维度多了一重,探讨的精神进了一步,宽容也好、理解也罢,离真实情况又进了一步,这就是阅读的快乐和交流的益处。阅读在当下越来越需要一种心态——宁静,对平和的心境、宽裕的时间和不计功利的心态。成长需要阅读,成长更需要了解世界和世事,对新加坡社会的了解,对新加坡真实状态的叙述,在书中均有细致入微的体现,这就是阅读的价值,更是作者写作的价值,也是保存国家真实历史的珍贵资料,当然这极大地区别于国家的正史所阐释所描写的那样。何为真实?一是新加坡人写新加坡的世事、成长、生活、政治、世情、风俗、故事,这不是外来人所能理解体会的,文化传递出来的精神和风貌,只有感同身受的人才能透骨入髓地表达出来,这是最为本质的东西。其次,独特的身份认可,强烈的家园意识,还有文字媒体工作的经验也有助于这形成这本书既定的风格和谐趣机智的语言表述以及观念思想灵活自由地传达。最后一点,更重要的是作者站在全球化的背景上来看待新加坡,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不盲从、不迷信、不轻信,相信新加坡人会寻找出适合新加坡人独特的治理国家、民主化诉求的新模式。这就是新加坡道路。这个道路是李光耀和他同时代的老一辈人开辟出来的,今后还需新加坡人继续前行以克服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机智调皮的语调、灵活多样的表达构成本书独到的语体风格。严肃的政治议题,在作者笔下则化为轻松的历史回顾,源于站在历史和现实乃至未来的高度来加以关照,这是本书特别值得推介的地方。这本书可能改变我们对新加坡的认识,从而加深我们对自己和国家政治的认识,新加坡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并非事事都好,也是处处充满了矛盾的复合体。正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有着自身不断完善的基因,当然也有着惯性的驱使那样难以根除,这有赖于时间去解决。国家50年的发展和作者成长的经历糅合在一起,真是作者的幸事。像我们中国,5000年历史可望不可即;即便是新中国的历史,国家地域这样大、民族成分这样复杂、风俗习惯大不同,具备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着实不易。不知道是新加坡成就了李光耀,还是李光耀成就了新加坡,亦或者新加坡成就了作者,更或者是李光耀成就了作者?《成长在李光耀时代》让我们从公民的角度认识新加坡;《成长在李光耀时代》让我们从政治的意识形态下,解读着民主政治的涵义;《成长在李光耀时代》使我们透过新加坡重新发现我们自己的价值,从而正确估价中国的影响力和发展现状以及需要改变的痼疾,更深刻领悟国家治理的各种矛盾,从而探求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向未来,这启示着后来人需要作出无畏的探索。我们有理由期待新加坡会更好,中国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开辟新的道路。
  •     外国的月亮真的这么圆?对新加坡的印象,最早是来自一篇文章,说在新加坡吃口香糖,会被罚鞭刑,很奇怪的是,当时竟然没觉得这个国家变态,而是觉得苛政也有好处,至少对环境好。再然后的印象来自中央台播的《小孩不笨》,很赞的电视剧,当年看到哭,觉得和中国太像,太像了。再然后是新加坡的电视剧什么《东游记》《神雕侠侣》啊,而且觉得很奇怪,明明那个范文芳挺一般的,怎么就成了所谓国宝级演员呢。奇怪。后来大了,知道新加坡很小,很小,但各方面真的不错,教育什么的挺好。以上,是全部的印象。看完这本书,觉得新加坡其实是一个和香港很像的国家,过分的想要脱离中华文明,进入英国文明,所以强调英文,忽视国文,但有意思的是,香港虽然被成为文化沙漠,却自成了娱乐文化,反哺大陆,尤其是影视剧方面,大陆受香港影响太深,太深。但新加坡就比较悲催,没能形成自己的文化,由于大部分人还是说本土语言,而学校里又是英文为主,这样没有良好环境的情况下,小孩子可谓苦不堪言。文化没能形成,除了这个错误的硬要脱离明明有几千年基础的华人文化之外,还有就是管得太严,其实这点我觉得台湾蛮赞的,虽然台湾有黑金,政治挺乱的, 但是能在议会的时候打起来,至少说明有争论,有争论比一言堂好太多。这本书,不能算多宏伟,多深刻的评论,作者李慧敏,只是从一个普通新加坡人的角度,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书写在李光耀时代的成长经历,为大家呈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新加坡故事”——一个新加坡平民的新加坡故事。可以说是一本具有纪实小说意味的长篇散文,有历史的经络,有叙事的韵味,具象辛辣的对话中带出来贴心的内容。由于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所以李慧敏多是批评,会让我们觉得新加坡也不过如此,但是说这句话之前,请先想想中国如何呢。希望更多人看看这本书,反思下新加坡的错误,可以让我们不要走老路。
  •     由于鄙人孤陋寡闻,见识浅薄,虽然我吧艳羡新加坡国民,但是一直觉得新加坡在我心中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经济发达,人民普遍生活水平高,自由民主。可是看完这本书,觉得在某些方面居然不如天朝。大家一直觉得天朝一党当政,觉得天朝言论不够自由民主,但是如果他们看看书中所说新加坡的情况,就会觉得天朝其实挺好的。因为最起码不是每个平民都需要担心身边有位便衣,所以有人不满时还可以随口骂几句天朝;因为虽然也有人含冤入狱,或者因为伸张正义而遭遇不公,但是最起码还是很少人会像新加坡人那样一直活在高压下。国内两极分化还是很严重的,但是最起码车子的普及程度以及群众的消费能力要比新加坡的高。国内对英语的推崇程度虽高,但是远远没有新加坡的严重甚至畸形。因为国内并没有形成一种对方言、母语深深的冷漠、歧视之情。方言、母语本是一个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落得这种地位,那一个国家的文化何来强大?李光耀的能力、坚强、决心确实是让我挺佩服的,新加坡老一辈对他的推崇让我不禁联想到毛在中国老一辈心中的影响。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当时新加坡建国之初,确实需要一位有责任由担当有远视的人来做龙头,给大家指明前进的方向。一切的改革都需要一位强势的人来完成,温和派是难以成功地主导一场变革,因为他没有承担一切质疑的勇气,没有敢于背水一战、忽略身边反对意见的勇气。这让我想起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保普选 占中”活动。回顾历史,哪个强大的国家、地区不是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才能转型,发展?香港乃至中国目前处于一个敏感的变革时期,更需要一位强有力的,敢于担当之人来承担一切,顶住一切压力,指明前进方向。习大大就这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正所谓时代造英雄,他的一切变革最后结果如何,你我他都难以说定。但是,回望历史,难有哪一场变革不是自上而下?一群乌合之众,群龙无首,何以成大事?无论如何,最起码这段时间以来看着一头又一头老虎下台,我是觉得大快人心。真希望那些一直在吹捧国外多么美好,国内民众生活多么水深火热的人,或者那些生活在港澳台地区,感觉国内多么落后,群众多么愚昧的人,能够过来真正去了解一个地区、国家人民的心声。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如我所料,算是新加坡版的《我们台湾这些年》。这本书有助于我们更多地理解新加坡的政治制度和新加坡人民的心态,可读性比较强。但作者并未给出解决问题的观点,多半也是觉得无力吧。
  •     略微让你了解新加坡人都在想什么
  •     文笔为零。以前老黑加藤嘉一,看完这本书觉得错怪加藤了。
  •     或许看过太多李光耀的书,特指李光耀写的;各种关于李光耀的光环在此书中呈现出另一面。我觉得,这书能够出版,也算是某种程度的进步。
  •     52/53
  •     李光耀的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面充满了故事,也代表着智慧。值得好好学习!
  •     随手读读
  •     改变了我对新加坡的许多想象。
  •     快餐类读物,言语通俗易懂,虽然缺乏深刻的道理,却也生动自然的描述的新加坡特色的ducai国家的生活百态
  •     住在这里不知不觉,想了解关于这里的一切,其实还在中国广州时就在图书馆看过一半,没想到后来,在机场书店遇到,太幸运了,就一口气把剩下看完了。我看到从一个人视角看的新加坡,不完美的,却无法让本国人割离于心的的新加坡
  •     讲真,读这本书的时候,真为作者捏把汗。这位姐姐在表达对政府、社会现象不满的时候写的有理有据,表达情真意切,态度不偏不倚,用词不卑不亢,一直走在敏感边缘。听说新国领导层都看过这本书了,想听听他们的看法。 笔者的中文表达确实有欠缺之处,但就对我读过的坡书来说她属于中上游。
  •     一本了解新加坡的入门读物。
  •     从另一个方面了解下这个国家,还行
  •     巨人影子下的个体成长
  •     由国而民,由民而人。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看国家发展、社会激荡。当冰冷生硬的人口数字转化成细微生动的喜怒哀乐,人的概念就从国家的洪流中浮上水面,翘首期盼一片更加广袤的天空。
  •     天朝还是人太多了
  •     读完之后,深有感触。总以为新加坡怎样,原来身在此山中又是另一种感受。而且有原来也有相似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国度,还是这句话。
  •     理性的言说千百遍都不及感性的叙述更让人体会深刻,尽管这种书在一般读书人看来似乎都是些小儿科,但是正是这些鲜活的小事,让我们真正了解异国的生活是怎样的(当然,对于本国而言可能就不需要如此)。毕竟像托克维尔那么深刻的洞见是少之又少的,而对托克维尔所描述的美国的理解,对常人而言,仍然是很困难的。虽然书中字字句句都是在说新加坡,但也是字字句句都是在说中国,尽管在某些方面新加坡比中国的社会控制更严格(比如华语运动、禁止口香糖等等)。这也许是后发国家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可能是中国与新加坡同文同种,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处就有意学习新加坡的结果,抑或两者兼有。
  •     衣食住行 喜怒哀乐 挺客观平和的态度
  •     对新加坡一直无感。之记得是个没有口香糖的国家。这个70后媒体人笔下的新加坡像极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奴性不仅国人有,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不妨把奴性理解为一种归属感。变革的总会向传统致敬,抱怨的最后也依旧依赖。精英与平民,什么时候,生活的差距都大。
  •     作为了解新加坡的第一本书倒还行。只是从生活小方面说了一下,没有更深入。
  •     通过本书第一次去了解新加坡,虽说作者讲述的是一个特别的角度。
  •     多个角度看坡国
  •     当初也许只为了生存,为了解决温饱,小岛国民怎么会想到国家的今天竟然如此发达。实用主义,精英化社会,威权管治确实给国民带来富裕的生活,但“小孩”终究会长大,随着李光耀的离开,“家长式”管理带来的矛盾定会突显。或许自由和富裕的对立命题根本就不成立——因为新加坡的生存危机始终没解决。
  •     作者从自身的经历讲起,贯穿新加坡从崛起到现在的稳定的大大小小事件。没有说教,栩栩如生的新加坡跃然纸上。值得一读
  •     文笔烂、结构烂、我相信就算是一个在新加波生活几月的记者都能写出这样的东西,真没有什么干货,难道这是反讽的手法。放在新加波自己内部看来,不得了,放出来就是什么都不是了。
  •     浅薄、低幼、读之无味。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940795/
  •     对于新加坡这个要什么没有什么的小国,李光耀只能在生存和生活上进行选择,这里也上演着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看到新加坡光鲜的背后,通过此书也能看到很多不一样的新加坡,最少感觉我们的孩子比他们实在幸福的多,不会从小就被打上标签;最少我们只要努力,不论从多大开始,都还不晚!
  •     普通新加坡人眼中的新加坡腾飞之路,光环之下的狮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     光讲政府不好了……其实我就想看看新加坡的那几年生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