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至森林深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44733113
作者:(以色列)阿摩司·奥兹
页数:109页

章节摘录

1伊曼努埃拉老师向班上的同学描述熊长什么样儿,鱼怎么呼吸,猎狗在夜里发出怎样的叫声。她还在班里挂上了动物和鸟类的照片。多数学生都取笑她,因为他们有生以来从未见过动物。多数学生都不相信世上竟有这样的造物。至少我们这里没有。此外,据说这位老师在全村从未找到想要娶她的人,因此,据说她的脑子里装满了狐狸、麻雀,以及单身的人在孤独中胡思乱想的东西。老师的描述对孩子们的影响微乎其微,只有小尼米是个例外,他开始在夜里梦见动物。早晨到校后,他第一次向大家讲述自己夜晚睡觉前放在床边的一双棕色鞋子在黑暗中变成了两只刺猬,整夜在房间里爬,可一大早,当他睁开眼睛时,刺猬忽然又成了床边的两只鞋。班里的同学几乎全都笑话他。还有一次,他说几只黑蝙蝠深夜来到他的房间,用翅膀驮着他,穿过家里的墙壁,飞到村子的上空,飞过高山和森林,一直把他带到一座迷人的城堡。尼米是个小迷糊,不住地流鼻涕。两颗凸出的门牙之间还有个豁口儿。孩子们管这个豁口儿叫“垃圾筒”。每天早晨尼米一来到班里,就给大家讲述他新做的梦;每天早晨他们都说,够了,我们都听腻了,闭上你的垃圾筒吧。他要是不停下来,大家就会取笑他。可尼米并不气恼,与大家一起调笑。他吸吸鼻涕,还把鼻涕咽了下去,突然用孩子们为他取的最伤人的名字来称呼自己:垃圾筒,小迷糊,刺猬鞋。班上坐在他身后的面包师莉莉娅的女儿玛雅悄悄和他说过好几次:尼米,听我说。你想梦见什么就梦见什么,梦见动物,梦见女孩子,你自己知道就行了。别对任何人说。那样对你不好。马提对玛雅说:这你就不懂了。尼米做梦就是为了要说给我们听的。不管怎样,他连早晨醒来时都还在做梦呢。任何事情都会让尼米快乐,任何事情都会让他高兴:厨房里有裂纹的杯子,天空中的满月,伊曼努埃拉老师的项链,还有他自己口中的龅牙,忘记扣上的扣子,森林中的风声。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让尼米找到乐趣。一切都可以让他开怀大笑。直至有一天他跑出课堂,跑出村庄,独自走向森林。大部分的村民都出门寻找他,找了两三天。警察们找了他一周或是十天。在这之后,只有他的父母和姐姐还在寻找他。大约过了三个星期,他回来了,人又瘦又脏,浑身上下净是擦伤,青一块紫一块的。可他满怀喜悦与激动地狂叫。从那以后,小尼米就叫个不停,再也不说一句话:他从森林回来后一个字也没说过,只是光着脚丫、衣衫褴褛地在村里的街上游荡。他流着鼻涕,龇牙咧嘴,从一个后院跳到另一个后院,爬树攀杆,一直在狂叫。由于过敏,他的右眼流泪不止。既然得了狂叫症,他就再也不能回学校了。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故意朝他大喊大叫,为的是招他狂叫。他们管他叫猫头鹰尼米。医生说,也许在森林里,他被什么东西吓着或是惊着了,而今他得了狂叫症,过一阵子就会好。玛雅对马提说:也许我们该做些什么?尽量帮帮他?马提回答说:算了吧,玛雅。他们很快就会腻烦了。他们很快就会把他给忘了。当孩子们追赶他,取笑他,朝他扔松果和树皮时,小尼米会狂叫着逃之夭夭。他爬上附近的一棵树,待在高高的树杈上,一只眼睛流着泪,龇着龅牙冲他们狂叫。有时甚至在夜半时分,村民们也会觉得听到了远处回荡着他在黑暗中的狂叫。2村庄昏暗阴郁。四周只有高山、森林、云翳和阴风。附近没有别的村庄。游客们几乎从未光顾过那个村子,过路人也不会在此驻足。环抱在陡峭高山之中的山谷斜坡上,散落着三四十座小房屋。只有西边在山与山之间有个小山口,那是通往村里的唯一通路,可路并未伸向前方,因为没有前方:这里便是世界尽头。非常偶然的机会,一个行踪不定的生意人,或者是小贩,有时只是个迷路的乞丐会来到村里。但这些路人顶多待两个夜晚,因为村子遭到了诅咒:这里总是笼罩在可怕的寂静中,听不到奶牛和驴子的叫声,也听不到鸟儿啁啾,没有成群的野鹅穿过空旷的天空,村民之间只谈论最为基本的事情。只听得流水潺潺,夜以继日,因为一条湍急的河流奔腾流过山间森林。它穿过村庄,两岸泛起白沫。它奔涌着,翻腾着,汩汩低吼着,直至消逝在山谷与森林的臂弯处。3夜晚,寂静的感觉比白天更加沉郁、厚重:没有狗伸长脖子、竖起耳朵冲着月亮狂吠,没有狐狸在森林中哀号,没有夜鸟悲啼,没有蟋蟀振翅,没有青蛙呱呱作响,没有公鸡在黎明时分打鸣。许多年前,所有的动物——牛、马、羊、鹅、猫、夜莺、狗、蜘蛛和兔子,就全从村庄及其周围消失了。甚至连一只小黄雀都看不到。河里连一条鱼也没留下。松鹤和白鹭在迁徙途中会绕过狭窄的山谷。就连半翅目昆虫和爬虫,蜜蜂—苍蝇—蠕虫—蚊子—飞蛾也多年没见着了。依然记得这些动物的成年人情愿选择沉默。否认。装作遗忘。多年前,村里居住着七个猎人和四个渔夫。但是自从河里没有了鱼,所有的野生动物迁到远方之后,渔夫和猎人也离开了,去往诅咒影响不到的地方。只有一个名叫阿尔蒙的孤老渔夫一直在村里住到现在。他住在靠近河畔的小木屋里。在给自己烧土豆汤时,他会气哼哼地与自己长谈。直到现在,村民们一直叫他渔夫阿尔蒙,纵然他很久以前便从渔夫变成了农民:白天,阿尔蒙在铺着团块状土壤的苗圃里种植蔬菜和可吃的根茎植物,他在山坡上种了三四十棵树。他甚至在菜圃里放了一个小稻草人,因为他坚信在他的有生之年所有消失了的飞鸟和动物都可能回来。有时阿尔蒙也会气哼哼地与稻草人进行漫长的争论,恳求他,责骂他,完全不再对他抱有希望。然后,他会拿着一把旧椅子回来,坐在稻草人面前,没完没了地试图说服他,或者劝他至少别那么固执己见。在晴朗的日子里,渔夫阿尔蒙会在傍晚时分坐在河畔自己的椅子上,戴上一副旧眼镜看书,眼镜从鼻梁滑到他浓密的灰胡子上。不然就是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行字,写写擦擦,冲自己小声嘟囔着各种论据、观点和理由。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学会就着夜晚的油灯,把木块雕刻成许多形状好看的动物和鸟,以及他在想象中或梦境里看到的不知名造物。阿尔蒙把这些木刻生物送给村里的孩子当礼物。马提得到了一只松果猫,还有用胡桃树皮刻成的小动物。阿尔蒙给小尼米刻了一只松鼠,给玛雅刻了两只脖子长长、展翅飞翔的松鹤。只有从那些小型雕刻和老师伊曼努埃拉画在黑板上的图画中,孩子们才能知道狗的形状,猫的长相,或者蝴蝶、鱼、小鸡、小羚羊和牛犊的模样。伊曼努埃拉教孩子们模仿动物的声音,村民们从孩提时代就已经记住了那些声音,那时动物尚未消失,可孩子们从未听说过。玛雅和马提二人似乎知道了一些严禁他们知晓的事情。他们小心翼翼,不让任何人猜出他们知道或差不多知道了。有时候他们在废弃了的干草棚里悄悄见面,坐在那里低声交谈一刻钟左右,离开时各走各的。村里的所有成年人中,也许只有一位能让他们信赖。也许没有。有几次马提和玛雅差不多决定把秘密告诉修屋顶的达尼尔了,达尼尔晚上有时会和年轻的朋友一起在村中广场大声开着少儿不宜的玩笑。他和朋友们喝酒时,甚至有几次开玩笑说到一匹马、一只山羊、一条狗,他正想着把它们从山谷里的某个村庄弄到这里来。如果把秘密告诉了修屋顶的达尼尔会怎样?也许他们应该告诉老阿尔蒙?如果有朝一日他们敢走进黑幽幽的森林,哪怕只是几步,试图弄清楚秘密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也许这只是猫头鹰尼米——当然不是他们,做的一个梦,那又会怎样?与此同时,他们在等待,他们并不知道真正等的是什么。一天傍晚,马提勇敢地问父亲,那些生物为什么会从村里消失。父亲并不忙着回答问题。他从厨房的椅子上站起身,在房间里来回走了一会儿,然后停住脚步,抓住马提的肩膀。但是,父亲没有看儿子,而是用目光扫视着门上方墙上的一块光秃秃的斑点,那是因潮气渗入石灰使之剥落而留下的印迹。父亲说,马提,你听着。是这样的。村里曾经发生了一些事情,不是令我们骄傲的事情。但并非所有人都有错。肯定不是同样严重的错。除此之外,你是谁呀,你来审判我们?你只是个孩子。不要审判。你没有权利审判大人。无论如何,谁跟你说这里曾经有过动物的?也许有。也许从来就没有。毕竟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我们忘记了,马提。我们忘记了,事情就是这样。算了吧。谁还有闲心记这个?现在下去到地窖里拿些土豆来,别没完没了地问下去了。马提的父亲突然起身离开房间时,又说了一句:你听好了,现在我们,你我之间讲好了——这次谈话只当从未发生过。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这件事?其他做父母的差不多情愿去否认。要么就是用沉默来逃避这个话题。一个字也不谈。尤其是不在孩子面前谈。

名人推荐

我们每个人,不论是我自己,是你,还是他,都是伴着小时候听的故事长大的,这些故事构成了我们的一部分。——阿摩司•奥兹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小书既是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也是为成年读者准备的讽刺寓言。虽薄,却能引起无限共鸣。——《独立报》作为一名读者,你只要做好准备被奥兹迷住。在故事中你所能认出的,只有你自己。——《卫报》

后记

在以色列优秀作家阿摩司•奥兹的全部创作中,仅有四五万字的短篇小说《忽至森林深处》应该说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作品。作为译者和希伯来文学研究者,我个人认为作者通过此书所表达的意思值得玩味。表面看来,这本书延续的不再是奥兹在许多小说(如《爱与黑暗的故事》、《地下室里的黑豹》等)中所表现的国族叙事传统,而是一部为孩子写的童话作品。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村庄昏暗阴郁。四周只有高山、森林、云翳和阴风。没有别的村庄。游客们几乎从未光顾过那个村子,过路人也不会在此驻足。陡峭高山之中的山谷斜坡上,散落着三四十座小房屋。西边的一个小山口是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这一切使人不禁觉得:这里便是世界尽头。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动物,没有飞鸟。没有狗伸长脖子、竖起耳朵冲着月亮狂吠,没有狐狸在森林中哀号,没有夜鸟悲啼,没有蟋蟀振翅,没有青蛙呱呱作响,没有公鸡在黎明时打鸣。这里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缺乏对自然界的丰富想象,甚至取笑给自己讲动物与飞鸟故事的女教师。只有一个名叫尼米的孩子是个例外。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让尼米找到乐趣。一切都可以让他开怀大笑。听到老师讲述的动物故事后,他竟然在梦中梦见了动物。后来,尼米独自去了森林,三个星期后才回来,人又瘦又脏,浑身上下净是擦伤,青一块紫一块的。他还满怀喜悦与激动地狂叫。许多人以为,尼米可能在森林中受到了惊吓。许多孩子甚至取笑他,朝他吼叫,朝他扔石子和瓦片;村里所有的房门都朝他关闭着。尼米在森林中究竟看到了什么?村子里为什么没有动物和飞鸟?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一切终于渐露眉目。原来,许多年前一个烟雨蒙蒙的夜晚,所有的动物——牛、马、羊、鹅、猫、夜莺、狗、蜘蛛和兔子等等,都在山鬼尼希的带领下,从村庄及其周围消失了,甚至连一只小黄雀都没有留下。河里再也寻不到哪怕一条鱼的踪影。夜晚,村庄里充满了巨大的恐惧,成人们对这一切讳莫如深,不肯向孩子们讲起。在村里的所有孩子中,唯有女孩玛雅和男孩马提被黑暗森林的魔力吸引着。神奇的想象诱使他们去弄清楚森林深处隐藏的秘密。于是有一天,他们瞒着父母和众人,勇敢地走向森林。在那里他们不仅碰见了尼米,还找到了传说中的山鬼尼希,看到了动物与飞禽,更在这个王国中领悟出许多道理,揭开了多年来困扰村民,尤其是村中孩子的诸多谜团。尼米告诉玛雅和马提,他像猫头鹰一样狂叫并不是病,而是一个决定:他厌倦了人们的奚落、羞辱与嘲笑,决定独自去过自由的生活,没有父母、邻居、同学,没有人伤害他的感情,没有村里或世上的任何人告诉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决定完全独自一人生活。舒舒服服、自由自在地生活。远离伤害与轻慢,也是山鬼尼希离开山村,来到森林的直接原因。尼希并不是鬼,而是活生生的人。多年前他曾生活在山村里,爱着如今的山村女教师。但人们认为他举止奇怪,轻视他;他越努力融入那个群体,就越遭到讥笑,甚至受到伤害。于是他不再和同龄人交友,只和猫、狗等动物交往,甚至学会了它们的语言。被村民和家人抛弃的他在一个阴雨迷蒙的夜晚逃离村子,去往森林,在那里得到了动物们的关照。村里人也伤害动物,毁谤它们,于是村子里的动物们也在一个夜晚跟着尼希前往森林。在那里,动物之间不再互相轻慢、倾轧与掠食。不过,乡村情结始终牵动着尼希,他时常在夜深人静之时到山村漫游,以了却乡愁。成年读者不免会透过引人入胜的故事,领悟潜藏在文本之下的深邃寓意,揣摩作家的独运匠心。尼米、山鬼尼希、动物与飞禽试图逃避蔑视、毁谤、伤害等冷暴力的方式堪称一部现代版的社会寓言。但熟悉犹太历史的人往往会将这一寓言与隐喻同犹太人遭受迫害、灾难、驱逐与回归的历史体验联系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再次承载起对犹太民族集体创伤的记忆。而对于这种集体创伤,多数人倾向于保持沉默,什么也不讲。一个字也不讲。情愿忘记。这一切也与大屠杀记忆建构了某种关联。关于这一点,奥兹本人在创作时并未清晰指出,但当我于2010年10月在波士顿向他提出时,他并没有否认。作家借玛雅之口,质疑了尼希的复仇之举;而在小说结尾,连身为复仇者的山鬼尼希也提出“劳动,相爱,漫步,唱歌,玩耍,聊天,不掠食别人,也不为别人所掠食,不相互嘲弄”的理念,给读者留下了意味深长的思考。钟志清2012年8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阿摩司•奥兹是以色列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当今希伯来语作家中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一位。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12岁那年母亲自杀,直接把他推向了写作道路。父亲懂十几种语言,却只教他希伯来文。奥兹只用希伯来文写作,主要作品有《一样的海》、《我的米海尔》、《爱与黑暗的故事》、《地下室里的黑豹》等。他擅长破解家庭生活之谜,家庭悲剧和夫妻情感其作品常见的主题。他的作品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共鸣,多次获大奖,其中包括1998年以色列建国50周年之际颁发的以色列国家奖、法国的费米娜奖、欧洲颇负盛名的歌德文化奖、西语界最有影响力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等。此外,奥兹还是一位受人敬重的政治评论家,热情呼吁阿以和平。

编辑推荐

《奥兹作品:忽至森林深处》作者奥兹是当今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以色列作家,莫言曾亲面称他为自己的老师。《奥兹作品:忽至森林深处》是奥兹首部讽喻童话,也是一则精巧奇妙的现代寓言,来源于奥兹母亲所讲述的故事,以优美凄冷的寓言演绎宽容、孤寂、否认与回忆。

作者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阿摩司•奥兹首部讽喻童话,源自童年记忆,承载集体创伤。
“我们每个人,不论是我自己,是你,还是他,都是伴着小时候听的故事长大的,这些故事构成了我们的一部分。”——Amos Oz
山村里隐藏着巨大的秘密。动物与飞鸟缘何绝迹?夜晚从窗前闪过的黑影究竟是何物?男孩尼米从森林里回来后,就一直狂叫,又是怎么回事?大人们的讳莫如深,让黑暗的森林恐怖而充满魅惑。
玛雅和马提终于鼓起勇气走向森林。在那里他们不仅碰见了尼米,还遇到了传说中的山鬼尼希,看到了动物与飞禽,更在这个王国领悟出许多道理,揭开了多年来一直困扰人们的谜团。
可是,当他们开始踏上归途,一切会有所改变吗?


 忽至森林深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11年前,我第一次和奥兹相遇,那是《我的米海尔》。在这本小说里,文学系的汉娜和地质系的米海尔相遇在被历史的气息包裹的耶路撒冷,经过短时间的接触,他们结婚了。结婚对他们而言不是结成一个整体,走向圆满,而是两个不同个体断裂,撕扯的开始。奥兹关注的一个焦点是现代以色列的交往困境,人和人之间的交往的可能性。而在这篇短短的童话中,奥兹也没有放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小镇,这个小镇“昏暗阴郁。四周只有高山,森林,云翳和阴风。附近没有别的村庄。游客们几乎从未光顾过这个 村子,过路人也不会在此驻足”(p4)而这个镇子最奇怪的事情是没有动物,大人们对此的态度是躲避,不经意间会提起,而后是沉默。 而女孩玛雅和男孩马提却被大人不愿意提起的黑暗森林的魔力吸引,走进森林,碰到了那个人们口中的患了狂叫症的尼米和山鬼尼希,终于解开了村镇被诅咒的秘密。尼希因为不堪忍受人们的嘲笑离开了村镇,而所有活着的动物都自愿跟随他进入了森林,尼米也是这样,离开家人,独自生活,与动物为伴。尼希和尼米都是不被自己族群认可的“异类”,他们在自己的亲人,同学之中感受不到爱,就像尼希对马雅和马提说的“人们如果不常常羞辱别人,不伤害别人,不嘲弄别人,不踩踏别人,我们自己怎么生活,怎么消遣呢?”(p91)。人们靠否定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作为武器的语言的杀伤性足以让像尼米这样的人选择离开。当然羞辱,嘲弄的背后是来自内心的“不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我与“你”——一个充盈的有着独立丰富内在的个体之间对话的关系,而是一切皆“他者”——只是一个生存者,对于“我”而言的一个我甚至不会去观看的风景,更别说去体会其内在生命的律动。而逃避真的是面对这种困境的方式么?至少在奥兹眼里,面对才是办法。在小说的最后,奥兹借两个小孩的身份,想象了一切回归后的村庄的样子。同时马雅和马提面对有可能被其他人认为有了狂叫症的人的危险。这个村子的大人都得了“失语症”,他们对于过去选择沉默,尽管会怀念,而这种怀念甚至无法从内心的隐秘状态上升到语言的层面达到和人分享的状态。这种失语恰是一种自我封闭。而马雅和马提把过去和现在拉织在了一起,让断裂的时间有了重新缝合的可能,让村庄和森林不再是隔离的状态。这个有点像人类最初生活的伊甸园的森林,并不是人们最终幸福的归宿。人不能逃避生活,或者说不能逃离有人群,有村庄的生活。而最终能解救人们交往困境的则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爱,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写到这里我不由得开始想象 一切回归村庄的样子。
  •     读这部小说,渐渐进入奥兹的叙述“森林”,开头起伏缓和,如风吹叶起,继而乌云降临,我们在不安和恐惧中注释着黑暗里的秘密,怎样一步步明朗。奇怪的是,作者为何在问题揭示之后停笔了呢?我更好奇的是作者没有说的,这部小说的结尾就像《边城》的结尾一样,都有一种不确定性,而不一样的是,后者带着悠远的感伤,期待的感伤,前者只有“明天吧”三个字,句号收尾,似乎是积蓄着力量和勇气,准备开展行动,虽不能必然保证成功,却也有一往无前的执着劲儿。何以会有这股劲儿呢?森林深处是安全的所在,是与村子——矛盾交织的危险之地——相观照的空间。尼米从村子里出来,选择了这个符合其本性的处所,他回村子是为了复仇,当然,也许是为了报复孤独。玛雅和马提解开了森林深处的秘密,知晓了山鬼尼希的成长经历和动物们的自觉选择,他们也被尼希的园地深深吸引了。不一样的是,他们要选择回归。毕竟,村子是家。毕竟,他们还是孩子。毕竟,他们的希望再小心翼翼也能遮住绝望的黯淡。这股劲儿来自玛雅和马提。尼希也将希望赋予这两个孩子,希冀他们的努力,可以让“我要复仇的想法将会粉碎,像干蛇皮一样从我身上蜕落”。最终,“我们劳动,相爱,漫步,唱歌,玩耍,聊天,不掠食别人,也不为别人所掠食,不相互嘲弄”。孩童在这里成为拯救者,因为,毫不牵强的说,只有他们在认真地思考未来,实践未来。这篇小说,也是童话,也是寓言。其主旨译者在后记里略有提点。这是一种理解。我更看重其童话的属性,执着的希望。奥兹说过:“你可以回避历史,历史不会回避你。······我们不可以成为历史的奴隶,但是在欧洲的这篇土地,人们必须跪下,将历史扛上肩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我们想去的地方······”(《爱与黑暗的故事》)明天吧。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这位帅大叔一直是以色列得诺贝尔奖呼声最高的,度他的书真是一种享受,我最喜欢《爱与黑暗的故事》和《我的米海尔》,这本是新书,赶紧收了,喜欢这种森林绿,读完再好好评论。
  •     感谢冰哥赏书读。
  •     算是奥兹较异的风格,如后记所说是“童话”。整体平静,娓娓道来,时间、路线都很平缓,角色朴实但不单调,特殊的温柔美感。愿意在森林深处多待会儿。
  •     善良的心不论对什么的人,但是不代表没有戒备心。嘲笑和讽刺留给别人吧。
  •     童话意味深长,却是灰色的素描,无法在我脑海留下画面。
  •     看完懂了为嘛莫言称奥兹为师了。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入口容易。外表是童话故事,好像在对话自己,又感觉影射了整个颠沛流离的犹太民族。渴望融入而不被纳,害怕被孤立,期待宽容的下一代“玛雅”。
  •     这本书需要多了解作者生平才能理解。
  •     爱与孤独,勇气与森林动物。
  •     不够童话的童话故事,但还是会被里面的温情和柔软感动,也或许美好就是童话的本质。“渔夫阿尔蒙,众人都在取笑他,没人听他的,可是整个村子里只有他教给孩子,现实世界不只是眼睛之所见、耳朵之所闻、手指之触摸的……有时,现实世界只有那么一刻显示给那些用心灵的目光去看,用灵魂的耳朵去听,用思想的手指触摸的人。”最真的东西要用最真的心才能看到,听到,得到。
  •     “植物在某些方面像我们的远亲吗?”“决定好忘记的东西会从忘却中升起。”第一次看Amos Oz的书。小玉借我读,书非借不能读。太容易联想起的寓意,就不够童话了。
  •     可能是因为有阴郁的东西,观感才不大好的。其实是挺好的黑色童话。
  •     这是奥兹根据儿时听母亲范妮亚所讲的故事创作而成的小说。既然是儿时的故事,那它就像是一部童话,简短、质朴,即便是年轻的小读者,阅读起来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它同时又承载了太多的犹太种族的回忆,简短而不简单,成年读者也无法一时穷尽其含义。
  •     一个挺简单的故事,主要是看着很薄才借出来。所以,我应该借他的严肃点的小说回来看看吗
  •     把它当作单纯的童话故事和寓言小说,是两条不同的路径。
  •     有自我認識的憂心,也有對集體創傷的回顧。有傷害,還要有愛,才是完整的世界。
  •     小说情节还是不错的,大师的作品,本身内容淳朴不失趣味,令人回忆起小时爱听的童话故事,情节和主旨打动读者,表达美好善良的孩子们那颗最原始美丽的心
  •     是我太俗气,但是真不能将引号加上去吗?
  •     结尾有点无趣,感觉可以推荐给我妹hhh
  •     感觉浅显易懂 但感觉透着说不明了的深度
  •     纯动物世界固然单纯,没有嘲笑也没轻蔑。但少了人类世界更深层次的温情。想要的越多,面对的就越复杂。纯动物世界和纯人类世界不管选哪个都会有遗憾。
  •     前半部分看得很吃力。太沉闷太乏味。让我几乎怀疑自己有阅读障碍。个人觉得这类型的故事讲得挺失败的。但如果将这个故事和犹太民族的历史联系来看,又让人有点肃然起敬了。
  •     刚拿到手,还没开始看,书的质感很好,设计很舒服。奥兹是以色列最重要的作家,这个系列的奥兹作品也出了很多本了,推荐大家看看。
  •     一个以色列民族的社会寓言,奥兹苛求这个民族得到平等尊重。
  •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放至民族亦是。别具一格的隐喻,每个人物一面镜子。
  •     精简成一短篇更好啊。奥兹语言的绵绵柔情,氤氲起的神秘气氛,连那些对话听起来似乎都只会发生于人物心灵相互间的感应之时。
  •     很好玩
  •     额,隐喻颇深。不好意思,没有看懂。
  •     这是一本写给大龄儿童的童话,故事有意境,但太短小了一点,留下的结局好大的空白,让读者自己接下去?
  •     设定较新奇,关于成人的沉默的部分挺喜欢。适合成人独自阅读,不是适合讲给儿童的。
  •     很爱。
  •     奥兹的第一本书,选择了短小的童话故事,故事的结尾,那些有朝一日的希望,还有最后一句:明天吧。让人感到忧伤……
  •     很短的童话,花衣吹笛手+青鸟,奥兹文笔是好。
  •     “玛雅说,有记忆的人会遭到嘲笑。沉默者依旧保持沉默。” 作为“童话”来说,这个森林的故事太意味深长了。(细节很棒,有些简直像……洒在地上的图钉一样。
  •     感受一下就行了。
  •     日光渐渐黯淡下来,但黑暗迟迟没有降临。傍晚来来去去,慢慢地从园子小径的一个花圃飘到另一个,傍晚就这样游移不定,既不愿存在,又不愿停止。……“也许应该有另一个字,一个既包括想起又包括忘记含义的专门词汇。”
  •     我不管我要给满分!因为我受到了震撼,不去想背后意义的一种震撼 动物在他的笔下太可爱了,这个理想的世界太美好了,我在从图书馆回来的路上试想了一下没有动物的世界,没错我觉得太可怕了。 惟愿世界和平
  •     “一只眼睛流着泪冲自己微笑”。“牛肉浆果”仍然充满着素食主义天真的幻想呀。
  •     意境很妙,可是有些语言太说教了。
  •     2017.06 请看看译后记。奥兹写得其实有点脱节。
  •     尼希因为别人的嘲笑而离开同类,一些动物因为怕同类的嘲笑而选择跟同类在一起,于是,他们一起上了山。动物在山上建立乌托邦,尼希心里却充满恨。
  •     嘲讽、孤独、逃离、回归的故事,最终还是离不了爱。故事略显拖拉,不过还是很喜欢。
  •     开头还不够简练
  •     山村,秘密,恶魔,动物,深夜,神秘,黑暗,魅惑,沉默的大人,怪叫的异类,失踪的动物,诡异的森林,这些事物让五万多字的短篇有了很好的画面感。我想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去解构太多,我不认为把奥兹描述的这个神秘怪诞的童话解读为犹太民族的集体创伤感是一种高明的做法,非要指摘出异教徒的狂想、集体的恐惧、被迫害者的报复、多数的沉默和对异类的不容,会陷入阅读fiction的怪圈,正如听一首乐曲一样,能在脑海里构建出画面体会到它的情绪不就是受众最应该得到的吗?
  •     把苦难记成童话,用诗歌撰写现实。(半下午看完,短的恰到好处。勇气的森林,是否小时候或出生前就去过呢。)
  •     还有谁能像OZ一样,像写诗一般去写小说,把民族的苦难写成童话和寓言。
  •     少儿的童话,成人的反思
  •     离群索居
  •     以后可以在睡前给自己孩子读一读的童话
  •     山鬼尼希是我最喜欢也最心疼的一个人物。
  •     20161016。
  •     我也觉得,写成个短篇不就行了,磨磨唧唧的。无聊,没读完。
  •     伊曼努埃拉老师向班上的同学描述熊长什么样儿,鱼怎么呼吸,猎狗在夜里发出怎样的叫声。她还在班里挂上了动物和鸟类的照片。多数学生都取笑她,因为他们有生以来从未见过动物。
  •     也许,因为嘲笑,嘲笑他人者可以免遭孤独的危险?错。把人分类,视异于常人者为怪胎而加之以嘲笑的人才是永远的失败者。
  •     以色列 影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