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至森林深处》书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44733113
作者:(以色列)阿摩司·奥兹
页数:109页

森林深处不是家

11年前,我第一次和奥兹相遇,那是《我的米海尔》。在这本小说里,文学系的汉娜和地质系的米海尔相遇在被历史的气息包裹的耶路撒冷,经过短时间的接触,他们结婚了。结婚对他们而言不是结成一个整体,走向圆满,而是两个不同个体断裂,撕扯的开始。奥兹关注的一个焦点是现代以色列的交往困境,人和人之间的交往的可能性。而在这篇短短的童话中,奥兹也没有放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小镇,这个小镇“昏暗阴郁。四周只有高山,森林,云翳和阴风。附近没有别的村庄。游客们几乎从未光顾过这个 村子,过路人也不会在此驻足”(p4)而这个镇子最奇怪的事情是没有动物,大人们对此的态度是躲避,不经意间会提起,而后是沉默。 而女孩玛雅和男孩马提却被大人不愿意提起的黑暗森林的魔力吸引,走进森林,碰到了那个人们口中的患了狂叫症的尼米和山鬼尼希,终于解开了村镇被诅咒的秘密。尼希因为不堪忍受人们的嘲笑离开了村镇,而所有活着的动物都自愿跟随他进入了森林,尼米也是这样,离开家人,独自生活,与动物为伴。尼希和尼米都是不被自己族群认可的“异类”,他们在自己的亲人,同学之中感受不到爱,就像尼希对马雅和马提说的“人们如果不常常羞辱别人,不伤害别人,不嘲弄别人,不踩踏别人,我们自己怎么生活,怎么消遣呢?”(p91)。人们靠否定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作为武器的语言的杀伤性足以让像尼米这样的人选择离开。当然羞辱,嘲弄的背后是来自内心的“不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我与“你”——一个充盈的有着独立丰富内在的个体之间对话的关系,而是一切皆“他者”——只是一个生存者,对于“我”而言的一个我甚至不会去观看的风景,更别说去体会其内在生命的律动。而逃避真的是面对这种困境的方式么?至少在奥兹眼里,面对才是办法。在小说的最后,奥兹借两个小孩的身份,想象了一切回归后的村庄的样子。同时马雅和马提面对有可能被其他人认为有了狂叫症的人的危险。这个村子的大人都得了“失语症”,他们对于过去选择沉默,尽管会怀念,而这种怀念甚至无法从内心的隐秘状态上升到语言的层面达到和人分享的状态。这种失语恰是一种自我封闭。而马雅和马提把过去和现在拉织在了一起,让断裂的时间有了重新缝合的可能,让村庄和森林不再是隔离的状态。这个有点像人类最初生活的伊甸园的森林,并不是人们最终幸福的归宿。人不能逃避生活,或者说不能逃离有人群,有村庄的生活。而最终能解救人们交往困境的则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爱,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写到这里我不由得开始想象 一切回归村庄的样子。

森林深处的秘密

读这部小说,渐渐进入奥兹的叙述“森林”,开头起伏缓和,如风吹叶起,继而乌云降临,我们在不安和恐惧中注释着黑暗里的秘密,怎样一步步明朗。奇怪的是,作者为何在问题揭示之后停笔了呢?我更好奇的是作者没有说的,这部小说的结尾就像《边城》的结尾一样,都有一种不确定性,而不一样的是,后者带着悠远的感伤,期待的感伤,前者只有“明天吧”三个字,句号收尾,似乎是积蓄着力量和勇气,准备开展行动,虽不能必然保证成功,却也有一往无前的执着劲儿。何以会有这股劲儿呢?森林深处是安全的所在,是与村子——矛盾交织的危险之地——相观照的空间。尼米从村子里出来,选择了这个符合其本性的处所,他回村子是为了复仇,当然,也许是为了报复孤独。玛雅和马提解开了森林深处的秘密,知晓了山鬼尼希的成长经历和动物们的自觉选择,他们也被尼希的园地深深吸引了。不一样的是,他们要选择回归。毕竟,村子是家。毕竟,他们还是孩子。毕竟,他们的希望再小心翼翼也能遮住绝望的黯淡。这股劲儿来自玛雅和马提。尼希也将希望赋予这两个孩子,希冀他们的努力,可以让“我要复仇的想法将会粉碎,像干蛇皮一样从我身上蜕落”。最终,“我们劳动,相爱,漫步,唱歌,玩耍,聊天,不掠食别人,也不为别人所掠食,不相互嘲弄”。孩童在这里成为拯救者,因为,毫不牵强的说,只有他们在认真地思考未来,实践未来。这篇小说,也是童话,也是寓言。其主旨译者在后记里略有提点。这是一种理解。我更看重其童话的属性,执着的希望。奥兹说过:“你可以回避历史,历史不会回避你。······我们不可以成为历史的奴隶,但是在欧洲的这篇土地,人们必须跪下,将历史扛上肩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我们想去的地方······”(《爱与黑暗的故事》)明天吧。


 忽至森林深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