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在人心的苦闷上

出版日期:2016-10
ISBN:9787545912179
作者:李宗陶
页数:364页

内容概要

李宗陶,记者,生于上海。在思想者访谈、人物特稿、历史写作、非虚构报道等领域均有出色作品。著有《思虑中国:当代36位知识人访谈录》《那些说不出的慌张》等。曾获得南方国际文学周非虚构写作大奖时代表情奖,腾讯书院文学奖年度非虚构作家。

书籍目录

李 安 /  电影的仆人
对话李安:我的变与常
周英华 / 父亲周信芳就是我的中国
对话周英华:我的绘画就是一种表演
老 树 / 画在人心的苦闷上
罗中立 / 《父亲》背后那些“人”
画得自由 / 四川美术学院77 级油画班的故事
朱新建 / 一笔一笔救自己
加里·格拉夫曼 / 钢琴课
何多苓 / 可以入画
张晓刚 / 言不及义
刘小东 / 这样画,有意思
毛焰 / 如果我要离开,只能去门口站一会儿
徐冰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耿建翌 / 盐一样珍贵的时间和距离
凯伦·史密斯 / 打卡
邱志杰 / 要么炼成舍利子
对话邱志杰:适时发出一声不合时宜的坏笑
附录 / 活在无所不知的每一天

作者简介

李安,张晓刚,徐冰,老树,毛焰,邱志杰,何多苓,罗中立,周英华,刘晓东,耿建翌,川美77级油画班,凯伦•史密斯,加里•格拉夫曼……
多位当代艺术界现象级人物云集于此,在与他们的对话中,开启一段关于艺术、关于艺术家的心灵旅行,引发些许对于人生的思索。
精彩呈现艺术家的经典之作,带给您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附录中收录了作者在腾讯书院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活在无所不知的每一天》,深度阐述非虚构写作如何应对当下的写作环境,剖析清楚到位,感情充沛,感人至深。
本书将带领我们去探索一个艺术家们不会轻易言说的“很苦的世界”。一句用文字概括的历程,艺术家们很可能走了二十年。本书收录了作者对当今活跃在世界艺术领域的十多位中外顶尖人物的访谈和描写,也有对川美77级油画班历史和意义的梳理。
本书涉及艺术生态链上的诸多环节——艺术家、策展人、商业机构、评论、资本、意识形态等,多角度、立体化地体现了中国艺术家是怎样活着的。李安导演与钢琴家格拉夫曼先生两篇,算是别致的加餐。


 画在人心的苦闷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大师?又是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大师?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这些大师们想得太天才、太高端,或者说太遥远、太顶礼膜拜,但也许只是我们并没有找到正确“打开”他们的方式,只是我们并不了解他们经历过的人生、走过的路而已。身为资深记者的李宗陶,通过对十几位大有名气的艺术家进行访谈,在《画在人心的苦闷上》一书中带领读者探索一个真正属于艺术家们的精神家园。这些大师或者已经扬名在圈子之外,比如大导演李安;或者是如今备受推崇,比如在微博上发画作的老树;又或者是我们并不熟悉但只要一看到他的画立马会恍然大悟,比如罗中立和他的获奖作品《父亲》,后者我记得常常在上学时的美术课本上看见,当时一度以为是照片,却不曾想画得是这般好……李宗陶在与他们对话的同时,我们看到的却不再是大师,而是一个个“特殊的普通人”,他们追忆的往昔,想念的时代,想来我们或者我们的父母也都曾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高考大浪潮、大跃进、知青上山下乡,那时飘扬着的红色岁月,艰苦卓绝的人生思考与灵魂拷问,都成了这本书中经常会反复出现的场景,而大师们的很多作品也都是围绕这个主题为成名,比如之前提到的《父亲》,再比如川美77级油画班的大部分美术作品,而他们的特殊在于只他们将这些深藏于内心的想法实物化色彩化,并展示在我们的眼前。围绕着这些似曾相识的人生,李宗陶也在访谈中有意识地挖掘着大师们面对困顿与挫折的心理状态,这是每个人的人生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的坎。但令人意外的是,大师们多是表面上一笑置之,内心却是温润的固执。最典型的正是导演李安,如今的成就里无法抹杀曾经二十九岁到三十六岁这七年时光中的蛰伏与沉寂。李安因此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其实不然,在李宗陶的话音里,我们可以看到早在李安上大学时他就已经表现出惊人的导演天分,如同是一个天生就会拍戏的艺术家。那七年可以说是他命中注定的一个“坎”,很多人决定放弃,他却毅然坚守,在电影里寻找着文化和身份的认同,商业和艺术两者对立统一的平衡点,甚至直到现在,他也依然在思考这个问题。再比如现在炙手可热的老树,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他的照片,笑得一脸灿烂天真,毫无艺术家的忧郁与深沉,让人不由地想到丰子恺笔下同样无邪自然的《缘缘堂随笔》,但老树可不因为丰老先生而买账,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和丰子恺完全是两回事,但读他背后的人生际遇,读他背后的时代潮流,我们却看到了相似的唏嘘、坚持与痴迷。李安说:“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可爱,但我还是愿意相信它的可爱,不变的是那种初衷,那种赤子之心。”也许,所谓的正确打开方式并不重要,当我们试图透过那一段段人生经历看大师们的“微微异样”,我们就会知道大师们的人生有千万种,可这份“赤子之心”却得以永恒,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     与大师面对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为天地立心是艺术家该干的事
  •     看了陈丹青的推荐买的
  •     写老树,刘小东和邱志杰三篇最喜欢,最后的邱志杰专访简直是精彩。作者才情有,但不掉书袋的时候才有真挚的故事。写艺术也好,读艺术也罢,为了“活泼而自由的活着”,永远忠于自己。
  •     李安
  •     受益匪浅。但责任编辑明显是个半吊子,错字,排版错误等。国内出版界的专业水平还是差距不小。
  •     近期读到的最好的人物采访
  •     这也太过誉了233333。
  •     还不错,给人带来了一种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     李宗陶是懂艺术的,尊重艺术家的。媒体人应有的品德李宗陶全有,却不露声色温良恭俭让
  •     记者采访集
  •     有别字,很掉链子。
  •     拍完最后一条要做什么?他垂下頭作凋谢状,甚至还伸出舌头,"抱抱演员咯,特别是年轻演员。‘’ 书里最有趣的一段是川美学生里有一个女孩子素描手总是画不好,于是空着,第二天就有田螺先生帮她把手长上。深有同感,讨厌画手的我每次都会瞄准老师过来了,自动站起来,把笔给老师。。。。。
  •     13.写作拼的不是才华,不是文字,是境界。作者不断向着有价值的非虚构写作之峰攀岩,境界不断提升。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实现自我的同时,还捎带手的帮着读者挣脱僵化教育,出离日常平庸,卸掉国家的、个人的虚荣,卸掉民族主义等等牵绊束缚的东西。就凭这一点,她就是位优秀的写作者,这本用心写成的书就是好书。
  •     觉得这书名取得好。内容嘛。。。
  •     粗粗翻阅了一下,采访很多艺术家,装帧很喜欢,纸张很赞,文字水平一般。
  •     看一看另一片世界,还是有距离感
  •     李宗陶的艺术人物采访集。惊喜很多,周英华、77级油画版、格拉夫曼、何多苓、张晓刚,写故事也写出了人物的发展脉络,对格拉夫曼里那句“也是个可以把事情坐得浩荡又体面的年代”心驰不已。每一个人都像和艺术相辅相成。豆瓣纸书做到第几本了,还出现了许多排版错误。编辑力这样的里子不行,排版这样的面子总是要做好的。
  •     学习了,很好的人物采访
  •     第六页应该是《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怎么翻译的难道我买的是盗版
  •     邱志杰那一篇真妙
  •     前些年很喜欢读这种东西,现在长大了,有点麻木,不过还是能看的进去。
  •     一篇篇访谈录读的并不轻松,尤其是读到作者和艺术家对某些作品的阐释和解读时,因无法触及到这些作品所以无法跟随作者的脚步在字里行间中游走。大多时候依靠想象而理解、共鸣,所以画作太少不免觉得略微遗憾。不过在一篇篇的访谈中,也更进一步地知道了艺术家的一些想法与生活。每一位艺术家对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人类的生活、精神、思想都有着很独特的理解和很艺术的诠释。(不过阅读仅一篇访谈录对他们的了解也过于片面,要更深一步还得去多搜集他们的作品以及看看那些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人物的作品。)后记对于这个时代媒介的认识也很耐人寻味,尤其是“在互联网上游弋,训练人甄别、取舍的能力,然后是连贯的能力,能不能一片接上一片,把这些杂多处理成自己有机的一部分,类似光合作用”是对这个信息爆炸和碎片化时代最大考验的生动解读。
  •     “早些年,朱新建去鸡鸣寺、夫子庙写生,常碰到手持明晃晃的宝剑锻炼的大妈。大妈们围拢过来看,少不得指指点点:‘你看人家老师傅,连支两三块的新毛笔都不舍得买,还这么刻苦用功。现在画的是有点丑,不过以后说不定能上个老年大学。’ ”朱新建认真地讲给别人听,并且管大妈叫美女。
  •     乍看无感,觉得就是一普通采访录。 灵机一动搜了下几位画家的画,意外惊喜。老树的打油诗实在逗趣,朱新建的美人图尺度颇大,罗中立后期的画风也由具象变为抽象。
  •     读完李安,朴实淡然像在看一副黄昏的油画般宁静却色彩斑斓。
  •     这个世界已经够绝望的了,人呐,至少要学会安顿好自己
  •     这本书夸张了。
  •     从十一假期开始断断续续看完了,信息量很大,不少写法也很有启发性,正如书里的一句话:来不及抒情,重点是睁开眼睛。书是豆瓣推荐买的,遗憾的是看到了几处低级错误,编辑和校对要扣钱的!
  •     名人都很好,问的问题实在没什么含金量,差评,思路断层
  •     3.5星四舍五入一下就三星了⋯本来觉得透字太影响阅读⋯后来发现好像是印刷问题,因为同一内容的字在不同页面深浅竟然⋯不一样。但是内容我觉得还是很好的,特别喜欢写徐冰的那一篇,反复阅读了好几遍。但是有些采访感觉就稍稍稍稍有一点点⋯不舒服(指采访环节,还有的就写得比较刻意),这里面采访的艺术家有几个写得特别生动⋯读着读着就暂时忘记这个丑丑的硬书皮和采访部分几乎看不清的⋯字了⋯
  •     他走上舞台,注意到钢琴前盖关着,他掀起琴盖,键盘上躺着一朵玫瑰花。
  •     我也和你们一样焦虑,只有艺术能让我的内心柔软。
  •     那些懂的与不懂的已不再重要,变现是梦想的延续,一切的刚开始都是不经意,而所有的成就都来源于以一贯终的执着,习惯就好:诸多的形态只有最纯粹的呈现能流失在一望无尽的岁月里,每一天都要对自己说:明天我不会因为现在的虚度沉醉于悔恨与绝望中,说不定下一个路过的观众会带着它的观察向原来的世界宣战,失败和平凡交织出了那不被理解的成分,也从惶惶不可终日的世俗挣脱!
  •     李安,徐冰,毛焰,邱志杰。
  •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可以套用狄更斯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本书过几十年可以成为后来人理解这一段中国艺术史的一个虫洞。 看了有一星的评论,想起作者的话:在这个阅读和写作都受到严厉挑战的时代,对我而言,写作本身就是自由。
  •     怎么说呢,买了,看了,不熟悉艺术史和艺术品的需要查找资料,内容方面还是挺不错的,关键是错别字和排版……真的,很影响读书的感觉……
  •     “世界上很多美妙的事物是不跟人互动的……它们只是自顾自美丽,懒得理你。”
  •     起初着迷于书中所写的各种电影、音乐、架上绘画、装置艺术及艺术家们,料很足,不同的思想激烈碰撞,让对艺术圈抱有窥探欲的我大饱口福。 而后又突然意识到这些故事背后的作者,她将自己隐藏得越深,越证明她对于受访者思想和作品了解之透彻,人物塑造之成功,原来是南方人物周刊的主笔。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艺术家并非代表人类的精神,最多是人类精神的仆人。他们是人类精神的实践者、提炼者和传播者,他们对于人性足够敏感,恰巧又善于表达。 Ps:错别字和字体问题真的是……出版社太不用心了。
  •     睡不着,写下短评吧!作为一个学设计的小菜鸟,我渴望一片蓝天让我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期间少不了磕磕撞撞,时而遇到困惑遇到迷茫,总有一些书指引着未来的方向,即使只是只言片语,但他对于我来说是对未来方向的肯定与参考。
  •     可能是我自己对艺术类的认识还不够深,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还不错,尤其对李安的采访,后来就慢慢地没什么好看的了,就是不停的采访画家,写下一个又一个画家的创作历程和对艺术的看法,没有看完,但是还是比较喜欢的,毕竟第一次看访谈集,虽然没有看完,只看了200页。
  •     虽然没看完,但字里行间,总有深深触动我的地方,在一篇访谈里,表现一种人生,一个时代,一段文化。
  •     时代
  •     很多想法跟李先生类似。都是潮流的绝缘体,关心被这个时代冷落的题材。
  •     访谈的感觉被无限弱化,更像是我们跟在这些艺术家身边,在有阳光的午后,听他们聊聊过往。很亲切,很真诚。没有假大空。
  •     精彩
  •     前半部分看的随意并觉得有趣味,后半部分讲装置艺术人物访谈读的略晦涩,穿插了李安,格拉夫曼,凯伦•史密斯等人的谈话,算是比较有趣的一本书。
  •     艺术总与哲学相通,第一遍读没有太深的体悟,倒是激起了了解哲学的兴致,待有所得再读之
  •     文笔蛮好,但拼凑痕迹重,涉及导演画家音乐家等当代艺术家,每篇采用不同的体例,有的是采访综述有的有对话有的没有对话,有的综合很多材料改写。画家占了最多篇幅,单篇也许蛮好但集合在书就一锅乱炖,芜杂。李安那篇不错,五项全能的导演厚积创发。
  •     「在有限的文字里幻想他们无尽绚烂的人生。」
  •     看到一半忍不住想吐槽了,作者问得都是什么智障问题?。。。。。。看不下去,到徐冰为止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