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生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5
ISBN:9787563346189
作者:奚密
页数:169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书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语言及文化系正教授奚密女士的专栏文集。以诗歌为主题,从评论、欣赏、历史描述等多角度再现人类生活与诗的丰富关联,语言优美,清新可读。

内容概要

奚密,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南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及博士,现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语言及文化系正教授,兼加州大学环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

书籍目录

“我家本住在寒山”:美同诗人史耐德
“我是一个甜心饼”:字的联想
“完全不爱了的人”:爱情环保
“明朝散发弄扁舟”:8世纪的嬉皮
“天下无难诗,只怕有心人”
中庸还是乡愿?——中国的成语
隐藏和揭示:诗人的笔名
奥斯卡,还是诺贝尔?——沃克特在台北
从脏话到笑话:“听”的艺术
紫罗兰与玫瑰:回忆的芳馥世界
香草传奇
数字的美学
可爱与可怜
任性的暴力
看世界的方法
汉英之间
“碧海青天夜夜心”:中文里的“心”
“不将俗物碍天真”
钻石与锈
波赫士和老虎
商人与诗人
露珠香的世界
何处可采莲
与我同行
面包、苹果和鱼
双人床与现代诗的挑战
今天为什么要读诗?
为现代诗一辩——奚密访谈录

作者简介

本书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语言及文化系正教授奚密女士的专栏文集。以诗歌为主题,从评论、欣赏、历史描述等多角度再现人类生活与诗的丰富关联,语言优美,清新可读。
奚密,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南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及博士,现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语言及文化系正教授,兼加州大学环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
本书是著名学者奚密女士的专栏文集、以诗歌为主题,从评论、欣赏、历史描述等多种角度再视诗


 诗生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朋友向我推荐它,说:“深入浅出。当然不乏浅入浅出之处,但亦是它的可怜可爱之处。”可是初拿它到手,我并不喜欢。它的封面是失重的大片的空白和边角隐隐的墨绿。浅而不知所云。我的平俗的品位让我偏好厚重和拥挤,喜爱鲜艳和对照——可能认为惟有如此,才见丰富和繁华吧。但是朋友是我佩服和信任的朋友,所以我还是翻开了这本奚密的专栏文集《诗生活》,读了下去。  我才知道,也许浅不是浅,而是清浅;不知所云亦非不知所云,而是欲说还休,意犹未尽。奚密说:“我个人读诗的心得是,越丰富的文本往往越是好诗。……一首好诗给人的阅读经验应是立体的、多向度的,它和主题的轻重无关,而是取决于表现。”《诗生活》的封面便是这样一种丰富。大片的留白里是暗涌的繁华。那朵水渍渗开般的墨绿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潮意,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傍晚的柳,是余光中包过月光夹在唐诗里的荷叶吧。  这首先是一本女人的书,由女人写就,女人读来特别能知道它的好处——当然,男读者的见解也许别有洞天,也未可知——对于我来说,它是一个女子对文字的“细心”,对生活的“有心”,对诗的“芳心”可掬,是智慧的“无心”留痕(参见《诗生活》之《“碧海青天夜夜心”:中文里的“心”》)。它是我大学校园里的一位女朋友,聪慧灵透的读书女,神情散漫,有林下之风,时时有讥诮的见解说给我听。切入点一律小巧(男人此时会说“小巧而已”吧——我猜),所谓小巧玲珑,惟其小巧,方见玲珑。《诗生活》的千字文篇篇都像我和她的喃喃私语,都像我们在课堂上传递的字条,——然而又不止于“像”,因为都是真的,因为《诗生活》说的是你那些想早已想到、说还未说出的——精致的淘气。  奚密说:“嗅觉是一种最‘原始’的感官,也被称为最神秘的感官。”她引用雪莱的诗句:“香气,当紫罗兰萎靡/活在唤醒的感觉里。”这样的话,是你的、我的自己的话,经由她的笔,说了出来。既然宝玉读了黛玉的诗会拍案叫绝,那么我们读到这样的文字自然就会会心一笑。你是否有一个玫瑰花香的初恋,我不确定。我却真的有一个花露水香、栀子花香和烧秸秆香的童年。曾经没有人相信我的童年有气味,现在奚密相信。  《诗生活》教我读现代诗。读《诗生活》,不懂诗的我并没有感到尴尬,奚密的文字清新可读,她的审美品位也足以救赎“无知”的读者。她选的诗语言简洁,意味长远。诗里有音乐和图案。唐诗的李商隐,宋词的吴文英。即使你不全懂,你也会喜欢,也会晓得它的美。“我们靠近一首诗的意义,虽然未必能完满地掌握它,因为愈是好诗,它的意义层面愈复杂、丰富,历久而弥新。”  这是一份“轻松阅读”。新近流行的“轻松阅读”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是水过不留痕,雁过不留声;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样的洒脱并不是我能够学会享受的。而《诗生活》的“轻松” 是宾至如归的轻松,是疱丁解牛,游刃有余的轻松。如此“轻松”,明明讲究的是进出自如,全身而退,偏偏又咀嚼不尽,余香满口,这便是《诗生活》之“轻松”的深沉之处。  《诗生活》又给你一个读诗的理由。奚密有一句别致的话,这样说:“诗是肯定并维护那小写的‘我’的少数方式之一。”诗是私己的和个人本质的。“当科技和媒体使人的思想感情趋向样板化、非个人化时,诗的价值更值得我们去重新思考和肯定。”你看到了吗,现今的天空上写得满满的是大写的“我”,是事业、名利、婚姻和成功,但是小写的“我”才是我们幸福和满足的疆土,是爱情,是理想。我们写诗和读诗,是为了力挽那块小写的“我”的一寸寸的流失。  诗不只属于诗人一个人,诗属于你、我、他、她,每一个人。每一首诗里都有你的、我的、他的、她的,每一个人的自己的典故。一个人的典故。一个人的诗生活。又寂寞又美好。  (《诗生活》,奚密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     因鸿鸿的花莲赞美诗而买。书中几次提起的,也是人们读诗时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好诗的标准是什么?与奚密一样,我认为没有绝对的或者硬性的标准。因为人对于美感的体验总是难以量化的。但我想,好诗往往有几个特征:或让人见到就想出声吟诵;或让人觉得心有戚戚;或让人一见难忘。好的诗歌,固然可以表现多重意向与思想,但最美的东西,往往是最简洁的。诗要触动人心,或让人有欢愉之体验,动及一点亦足矣;能丰富固然好,若一味求丰富,必减弱美感。正如读诗时,凭整体感觉,往往比逐字逐句或穿凿附会,更易让人感受到美。音步作为韵律的重要方面,当然重要,但无论创作或读时,都没有必要去计算,因为人对美有最直观的感觉,将其数字化反而多此一举。至于看到诗的行数是单数,便认为意在表现孤独,这简直是蛮不讲理。当然有诗人会用如此隐晦的方式传达信息,不过要么是发生在最黑暗的年头,要么是作者本身闲极无聊。凭感觉来读诗,读诗的整体,或许这是现代“专业诗人”眼中我这“普通读者”与“诗人”的差距所在吧。只是我不改此见。至于诗现今的“衰落”,难道是因为教育体制的不重视?难道是因为读者对诗的误读?教育是否重视,源于诗对人是否重要,我未见课本中重视的,就大兴其道;凡客体等等从未进入课本,却被飞速传扬学习。教育,或者说课本中是否重视,其实是结果而非原因。至于读者“责怪诗歌难读”,固然有部分读者读不懂就“责怪”诗人,这是没有道理的;但不能引起普通人心心理的共鸣,难道作者反倒有理由责怪读者么?“凡有饮水处,皆能歌柳词”、白居易诗“老妪能解”,难道是因为当时读者更宽容、审美和文化水平更高么?诗本来就是将生活或人心中或深刻或浅显,或美丽或阴暗的感情,文字化、韵律化的艺术形式;而人类对于美的感受,都是相似的。归根结底诗若衰落,其实是因为现代太强化“诗人”与“读者”的区别,忽略了人性中共通的东西。何止美感是人类共有的,连创作的欲望,也是人生来便有。遇到美好的东西,产生强烈的感情,就会不知不觉中创作出艺术,这是人的本能,不受文化程度或学识眼界的限制。不然山野村夫何以唱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然倚门的女子何以叹道“候人兮猗”?不然最初的诗从何而来?“诗人”希求“个性化”,但又责怪读者不懂诗,责怪诗的盛世难再,这岂非相互矛盾?很多诗之所以难懂,其实是诗人故意将其写得晦涩,其实他们内心深处正以为和寡便意味着曲高吧,同时却又矛盾地希望自己的诗为大众所接受传承。归根结底,将诗推向如今状况的,是所谓的专业诗人自己。便如书名一样,诗应是融入生活中的;诗人也不应将自己与读者划分为如此隔绝对立的两个阵营。而且研究者或所谓业内人士,往往有低估研究对象流行性或普及性的倾向。似我这般见识浅薄的读诗之人,反倒认为周围爱诗的人很多。或许因为真的无论在怎样浮躁的社会,人们还是有对美的普遍的追求;或许因为,我无需以诗为生活的全部,所以现在所见,我便认为满意了吧。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如厕时读书精品
  •     这个...这个...
  •     好看
  •     大家都少看诗了...诗人们之间看着...诗人和诗都少了..特别在中国.
  •     其文笔修辞之糟冗,内容结构之杂乱,恐怕连我的前主编仲老师也自叹弗如吧!!!吧!!!吧!!!!
  •     很精致的书,很有亮点
  •     方法上的借鉴
  •     有點淡,無論是行文、知識還是分析。
  •     不值一读
  •     当年旅途的好伴侣~
  •     跟诗有关的随笔集,闲来读读还不错,从中可以感受到诗歌细读的魅力
  •     在读:有趣、见地宽广而不随流。
  •     奚密的诗歌小品,比起她的评论和论文要逊色。不过还是可以看看。
  •     准确、公允的诗歌教育大概是我们这个以诗歌为标榜的民族当下最为欠缺的东西。“奚密的文章入门时可以读,但之后倘若不跳出她的圈套就危险了。”张柠老师如是说。
  •     奚密的这本书读来很令人愉快,不艰涩,很有趣,给人很多的思考空间。书的装帧也很轻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