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与叛逆:追求自由的波伏瓦

出版日期:2014-4-1
ISBN:9787020100252
作者:李亚凡
页数:331页

内容概要

李亚凡,国家一级注册工程师,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现专事文学创作。1999年发表处女作《哭墙前的沉思》,2002、2006年先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乐美——一位征服天才的女性》、《波伏瓦——一位追求自由的女性》、《杜拉斯——一位不可模仿的女性》女性三部曲,广受好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葬礼
第二章 已逝岁月的呼唤
卢森堡公园
闺中淑女
天才少年
巴黎大学的女才子
巴黎高师的高才生
灵魂的碰撞
第三章 精彩人生
“契约”与自由
情敌卡米耶
感悟生活
“第一次偶然”
第四章 教师生涯
两地情
卢昂散记
不谐和的“三重奏”
第五章 爱情与诱惑
波伏瓦与博斯特
萨特与万达、波登
同性恋伴侣丽丝
比安卡是被勾引的吗?
第六章 如日中天
生命为自由而闪烁
存在主义风靡法国
爱在大洋彼岸
第七章 超越生命
著书立传,传世不朽
最后的情与爱
介入政治,为正义而战
长梦当久,尘埃落定
告别(跋)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被誉为西方女性“圣经”的《第二性》,1954年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自传体《名士风流》,以及长达四卷的《西蒙娜•波伏瓦回忆录》。
波伏瓦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萨特的终身知己。他们是一对自由情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精神实体;他们那长达半个世纪没有婚姻束缚的“契约式爱情”,既惊世骇俗,又荡气回肠,而他们各自与其他异性和同性间的性生活既遭非议,又引人关注。
不管人们如何评头论足,波伏瓦的一生活得充实而真切。其不容置疑的才华、追求卓越的自由心灵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都具有永恒的魅力。在二十世纪的法国文坛上,波伏瓦永远是一个靓丽的人物,值得学术界的研究和探讨。


 知性与叛逆:追求自由的波伏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本书基于南京书虫沙龙口头分享整理。作者微信公众号:abirdbook。每天一分钟语音读书,一个星期分享一本书。作者微信号:ajoybird。欢迎就读书话题进行交流探讨。暗号:豆瓣。各位小伙伴,我今天分享的书是《追求自由的波伏娃》,作者是李亚凡。还是先说说我为什么会关注波伏娃吧。我是《锵锵三人行》的铁杆粉丝,窦文涛只要聊婚姻话题,就一定会提起萨特和波伏娃这一对活宝,各种羡慕嫉妒恨。当然,还会提起如波伏娃这种女权主义的先驱,也会陷入女性嫉妒和不满的情绪。还经常提起萨特与情人的各种故事,比如萨特晚年包养了一对亲姐妹,然后每个周末去这对姐妹的公寓吃一顿饭,聊聊天,其他什么也不做。说实话,刚开始我根本就记不住萨特和波伏娃的名字,但是窦文涛总是提起,再加上我读《苏菲的世界》,里面二十世纪几乎就提了一位哲学家,就是萨特。我觉得我要了解一下这对活宝。去逛先锋书店,买了萨特和波伏娃的传记。胡适说,读书要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我特别受启发。所以要了解一个人,我也会一寸一寸的走,从传记开始读起。我先读了这本《追求自由的波伏娃》,虽然不是特别深,但是作为入门书,很合适。尤其是只要聊波伏娃,就必须一起聊萨特。反之也如此。所以这本书也可以侧面的了解萨特。波伏娃太过于传奇,引发了我很多思考,今天我分享几个印象深刻的点,抛砖引玉,然后我们一起讨论一下。波伏娃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存在主义哲学家。今天来了很多美女书友,波伏娃其实最关心的还是女性同胞,她是二十世纪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女权运动的先驱,她的最著名著作《第二性》是西方女性的《圣经》。首先,我们聊聊婚姻话题。波伏娃是萨特的终身伴侣和灵魂伴侣,他们是一对自由情侣,是不可分割的精神实体。他们没有履行结婚手续,因为他们创新了婚姻形式,叫“契约式婚姻”。他们最初只签了两年的协议,当然后来执行了一辈子。他们的契约允许对方出轨,找情人,也就是每个人拥有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同时,他们约定彼此要诚实,也就说你找了谁,你是怎么想的,在情感上和身体上有什么感觉,要彼此分享。而事实上,萨特的很多情人,是波伏娃介绍的。更有趣的是,波伏娃是双性恋,她还会把自己的同性女友介绍给萨特。而波伏娃去世后,和萨特合葬在一起的,但是手上戴的是美国情人送的婚戒。好玩的是,1999年11月,法国真的通过了一项法律,创立了一种婚姻制度,叫亚婚姻。亚婚姻就一个功能,让社会舆论承认你们在一起的合法性,再也不会有人说你们是非法同居了。但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法律保护。想结束亚婚姻状态也简单,申请一下就行。萨特和波伏娃的尝试在法国发芽结果了,目前法国有数万人是亚婚姻状态,包括目前的法国总统奥朗德。所以,也难为翻译人员了,只能将他的老婆翻译成第一女友。当然,在这种状态下,波伏娃也有嫉妒和困惑,也有危机感,但是她足够理性,足够独立,足够尊重自己,足够自信,也足够有魅力吸引到情人。而且,她需要萨特,她能和萨特聊哲学,萨特能给她写作提供意见,萨特能够鼓励她支持她的任何事。反过来,波伏娃也知道萨特离不开她,因为只有自己才能够和萨特做灵魂层面的沟通。我想起了刘震云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他们之间的交流就应该是一句顶一万句吧。由此,我想到能聊的来或许是婚姻最可贵的东西吧,如钱钟书和杨绛。一对夫妻很快就会丧失激情,但是能聊天这个特点却是不容易被替代的。所以,很多人说,两个人刚开始是爱情,结婚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亲情。听着特别温馨,但是我持不同的看法。我觉得亲情听起来很好,但是亲情也同时意味着控制,典型的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控制。我觉得结婚时间长了,应该变成好朋友,虽然激情没了,但是能聊得来,彼此理解,挺好的。最近听到一个说法,说聊天聊得来是最好的最奢侈的享受。事实上,萨特和波伏娃的激情很快就消散了,六年后就没有同床了,当然人家都是有情人的,但是没有情人能够代替彼此,因为灵魂伴侣的条件太高了。真不知道未来的婚姻是什么样子。但时我觉得,婚姻应该挣脱出财产继承和分配这个牢笼。当人们来在乐此不疲的讨论聘礼和嫁妆的时候,讨论房子车子权力金钱的时候,或许真的没有把人当人,而把人物化了。或许婚姻可以只变成两个人的事情,为什么要有财产纠纷,为什么要融入对方的家庭,为什么要忍受那么多的矛盾,为什么相信人生本该如此。其实我最讨厌过日子的说法。如果一个人能够养活自己,那么需要另一个人在一起,只谈感情。即使分离,也只是感情淡了,也是好朋友。第二,我想谈谈女人为何是女人。就快要一百年了,每次我看到女生不够独立的时候,看到女生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时候,看到女生没有男人就一蹶不振的时候,看到女生依赖性特别强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波伏娃,想起她十九岁就说过的一句话,也是她的独立宣言:“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想起波伏娃说过“我摆脱了压在许多妇女身上的祸害——依附”,想起波伏娃在《第二性》这本书里的经典名言“女人不是天生就的,女人是后天形成的”。我是男生,我不是十分必要去关注女权和女人的世界。但是,我觉得波伏娃说的这些话完全适用于男人,也就是适用于人类。有多少男人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男人之所以成为傻乎乎的男人,也不是天生造就得,而是后天形成的?有多少男人天天想着依附,依附于父母或者领导,张口闭口就是跟着谁混。难道真的就不想追求自由的人生吗?关于自由,以及要成为啥样的人,波伏娃自己时常会陷入沉思,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她既不喜欢那种没有反抗意识、妥协、忍让与顺从的传统女性,更不欣赏那种靠女人的姿色、手腕,去控制男人、依赖男人、视性解放为游戏的女人。她要在这两种女人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做到了。第三,我想谈谈先验性的问题。波伏娃有一句话对我特别有启发。事情是这样的,波伏娃多次说过,“我需要和萨特在所有问题上保持一致”,但是在和萨特生活了六年之后,波伏娃终于悟出来:“两个人的和谐总不是先验的已知数,它必须不断地被证实”。咱们先说说先验。所谓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杯咖啡是否好喝,喝了之后才知道。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应该是后验的。但是,我们面对亲密关系,却通常认为很多想法、观念、习惯等等应该是先验的。波伏娃关于先验的说法,解决了我的很多困惑。很多关系,包括情侣、夫妻、朋友、亲人等等,最后关系闹僵,都是因为先验。对方做了一件事情,你感到特别愤怒,你不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样?当你有这种情绪的时候,你陷入了先验。这里出现了一个特别好玩的问题,历史上很多名人,刚开始爱的死去活来,到最后彻底决裂,恨的咬牙切齿,就是因为他们追求完美的一致性。比如尼采和瓦格纳,梵高和高更等等。那么,既然能爱,说明有很多地方是契合的。只享受契合的部分,搁置分歧的部分,多好的选择啊!这个世界就美好了。很多人还有一个追求先验性的行为,就是渴望预期回报。比如我送你一束鲜花,你一定要给我一个什么样的表情;我辛苦加班工作,年底就会升职加薪。想一想,是不是生活中的很多矛盾都是自己有一个付出,期待一个反馈,然后对方根本视而不见或者反馈力度不足。出现这种情况,是先验的思维害了你。我们如果足够独立和自由的话,就不会去苛求对方,而是做自己该做的,通过后验得到结果,然后修正自己的行为。每个人自己和自己的冲突,也是先验在作怪。每个人都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真实世界反馈你不是的时候,痛苦随之而来。就拿我自己举例吧:我先验般的觉得我热爱太极拳运动,能够长期坚持,并给每天指定计划,可是每天都完不成,从而责备自己。我先验觉得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热爱,想把儒释道搞通,买了南怀瑾全集,准备通读。可是,臣妾做不到啊。我每次看到云南西藏这些地方的图片,听到身边的小伙伴们又去西藏了,又去转梅里雪山了,又睡帐篷数星星了,我就觉得我也是这样的人。可是当我去了云南和四川的藏区后,虽然很美,但我却hold不住。所以,先验太害人了,还是要听胡适的,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热不热爱,一寸接着一寸的实验才知道。生活中坚持后验会比较开心。进一步,既然生活中都是基于后验,那么,如果现在你有什么遗憾让你不能释怀,有什么后悔的情绪在折磨你,你应该可以想通了。你的后悔和遗憾就是为了过去的付出与错过而不能原谅自己,可是如果人生本是一场实验,我们通过实验获得后验的知识,然后根据经验选择前进的方向。也就是说,你的付出与错过也是一场实验,如果实验的结果不符合预期,别总想着在一棵树上吊死,那不是执着,而是缺心眼,舍弃沉没成本,去做新的实验吧。最后说说读书,很多人本着先验的心在读书,读到的也只是先验的结果。读书越多,也就越迂腐。面对读书这种高风险的事情,我们最好本着开放的心,后验的心。回到波伏娃,关于这位二十世纪的超级女性,要说的太多。我只分享了几个小点和几点思考,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专门了解这个神人。我的分享到这里,欢迎大家吐槽。
  •     不是特别难读,故事性较强,涉及波伏娃和萨特哲学理念的部分不多。更多像是一个介绍其成长、情史与抗争历程的故事书,能让人从更多方面理解萨特和波伏娃本人。之前对二人不熟,虽然大学时也多少学过萨特的理论。现在还是惊讶于二人独特的契约关系和维持这一契约关系双方做出的举动,以及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时甚至会不自主地把自己的经历代入,对比在类似情境下我的举动与二者会有什么不同。终究是人性在不同情境下的反映,根源依旧源于不同的成长背景与当时的环境。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这就是我崇尚的精神,波伏瓦和萨特的自由精神和自由的灵魂指引法兰西崇尚个人存在主义的年轻人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一章,几乎是哭这着看完的。那熟悉的巴黎圣日耳曼街道,那熟悉的左岸花神咖啡馆,历历在目。
  •     看过的第一本传记,因为我欣赏这样的女性。
  •     让我了解了波伏娃的一生、、、
  •     我的女神。我的梦。
  •     读这本书,对波伏娃和萨特是个初步的认识,相当于第一印象的那种吧。因为没读过他两的书,所以浅薄的我面对世人对他们的高度赞誉不敢说些什么。就本书读罢的感觉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两是超越一切,行动和思想都站在同一高度的恋人。我对波伏娃刚开始的羡慕转为了佩服,佩服她的心胸,佩服她的气度,佩服她的才气,佩服她的勇敢。
  •     书写得还是非常有条理的,读完后再去读她们的专著可能更有感触。至少旁征的几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作者也保持了十分客观的态度,给读者自己评判的权利,很好。而关于波伏娃本身,我还无法断然言之。反正到目前为止我都是敬佩她到不行的。希望读了理论后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吧。
  •     超级喜欢第二性,来看看波伏瓦的传记!
  •     作为传记来说是绰绰有余的 波伏瓦 萨特 萨特 波伏瓦 他们之间的爱情 思想的交流 生命的交融 读完这本书后对于爱情 友情 生命的意义有了另一番感受 看到波伏瓦和阿尔格伦的爱情那篇心里有点酸酸的
  •     故事性挺强的一本书。图书算是对波伏娃和波特的事迹进行了宏观的概述,契约爱情(或婚姻)的确让人佩服!
  •     很早就买了《第二性》但是翻了翻感觉看不进去。偶然在图书馆发现了这本书,想说了解一下波伏瓦。看完以后,对她的人格魅力折服。对她的自由、不依附深深打动。我会重新看第二性这本书。好的东西也只有在对的时间遇到你才会视若珍宝。
  •     支离破碎,在路上之后又一次觉得一本书是写完直接送了印刷厂。并时不时流出三流爱情小说的坏品味。不过波伏瓦真是灯塔般的存在,不止为自由,还为她在自由中饱尝过的痛苦,为不以孤独为耻,不惮于自己的需求。快乐是道德的。爱情中排他性是必须的,有些是形式上的,很少的另一些是实质上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