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7
ISBN:9787563336500
作者:夏中义 主编
页数:350页

章节摘录

“高贵的精神隐修院”,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对位于巴黎拉丁区中心于尔默街的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精辟概括。大师云集,精英荟萃。当笔者有幸在这座心仪已久的举世闻名的巍巍学府从事哲学访问学者工作时,崇敬之情无以言表。由于培养高水平教师和从事科学研究并重,巴黎高师建校两百多年来(成立于1794年),真可谓桃李芬芳。其中不仅有像免疫学之父——路易•巴斯德这样里程碑式的大科学家,而且还有来自物理、化学、文学、经济学等学科的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7位数学最高奖——费尔斯奖的获得者。不仅有“法国地理学派之父”保罗•维达尔,“年鉴学派”创始人马克•布洛克和吕西安•费夫尔,语言学家杜梅泽尔,而且还有社会学大师杜尔凯姆、布尔迪厄、莱维•布留尔、马塞尔•莫斯,法国总统蓬皮杜等社会政要。雷蒙•阿隆、柏格森、卡瓦耶斯、伊波利特、康吉莱姆、萨特、梅洛•庞蒂、阿尔都塞、西蒙娜•韦伊、让凯莱维奇、福柯、德里达、米歇尔•塞尔等,个个都饱享了灵光熠熠的法兰西文化的恩惠,以其震古烁今的哲学伟绩持久地报答着母校的培育之恩。稍加留意,便可发现,他们大都是现当代法国乃至世界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其中不乏哲学界的执牛耳者和翘楚。这些名声显赫的巴黎高师哲学系系友大都属于或介于两个截然对立的阵营:一是有关知识、合理性和概念的“概念哲学”,一是有关经验、含义和主体性的“意识哲学”。卡瓦耶斯、康吉莱姆、阿尔都塞、福柯属于前者,柏格森、萨特、梅洛•庞蒂属于后者,而德里达、米歇尔•塞尔则试图在这两者进行调和,但张力依然存在。整个20世纪的法国哲学不就是在这两者的冲突之中发展的吗?张力双方此消彼长的历史图景不就是整个现代西方哲学史的一个缩影吗?巴黎高师哲学系之所以“群星灿烂”,固然有优秀生源(在校生约100人,经几轮严格筛选,录取率近为1/20)和铁的作息纪律(规定每天近14小时的学习时间)作保障,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师生无不受“自由求索创新”这一倡导个性张扬的“高师”精神的泽溉。哲学家贝尔纳•亨利•莱维曾坦陈,他们以近乎宗教崇拜的心情倾听拉康、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福柯和巴尔特等大师的课程。大师的言传身教引导着年轻学子去解悟无尽的堂奥。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在母校执教达32年(1948~1980),曾任哲学系主任。拉康从1964年起就在高师开设精神分析研讨班。福柯、德里达也曾在母校执教。福柯推翻了近代以来西方两百多年人类学主体主义及其大写的主体和大写的历史;德里达则解构了作为西方哲学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在场”的形而上学。他们的影响早已逸出了哲学圈,渗入史学、法学、文学、医学、心理学等领域。巴黎高师并非与世隔绝。罗曼•罗兰称其为“隐修院”,主要是为了强调“高师人”可在那里随心所欲地自由思考。但在他们眼里,自由思考就是为了采取现实行动,甚至认为理论就是实践。每逢关键时刻,“高师人”都能挺身而出,把自己自由的思想付诸行动。当我站在那道镌刻有密密麻麻的殉道者、自由斗士名字的高墙前,才真正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崇高,什么是神圣,什么是崇敬。如在纳粹占领时期,物理学家、抵抗战士乔治•布吕阿死于集中营,哲学家、“北方解放运动联络网”创始人卡瓦耶斯惨遭纳粹枪杀等。萨特曾亲历战争的体验,亲手创建《现代》、《解放报》,支持1968年“五月风暴”的学生运动,在1972年11月27日走上街头参加支持入境移民的示威运动,所有这些都是其“介入现实”态度的实际体现。而福柯更是身体力行把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强调到一个新的高度:1971年创立“监狱报道小组”;1972年与萨特一起为人境移民的权益奔走呼号;1975年转赴西班牙为遭受不公正判决的死囚进行请愿活动;1978年关注伊朗革命;1979年声援越南船民;1981年心系波兰团结工会的命运等。作为社会底层的发掘者,福柯在癫狂、犯人、精神病人、性倒错者等边缘问题上,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无疑,只有把理论创新与现实关怀有机结合起来,方显示出“高师人”的大师风采和无尽的人格魅力!

前言

当我为即将付梓的《大学入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伏案作序时,我明白,我所想写的,不仅仅代表我个人。有人问:你们为何要编这套《读本》?这可从两方面来回答。若着眼于建设性,《读本》旨在为当下中国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系统的优质思想资源;若着眼于补偿性,则毋庸讳言,中国高校人文教育缺失久矣。大学人文教育之长期缺失,实为结构性缺失。且不说现实社会对大学的期待,一般重在专业乃至功利,而非人文关怀;也不说大学生在校往往囿于学科分支细化而诱发人文视野萎缩,以致“学哲学太空,学历史太死,学文学太浅”,本属人文学科的文、史、哲尚且如此,更遑论非人文学科的理、工、医、农等专业了;即使是高校专职做学生工作的,也因偏于政治导向与心理调节,而无力亦无计从“精神成人”的高度来满足大学生对普世价值通识的人文渴求——虽然一个大学生从18岁跻身高等学府,到22岁本科毕业,本是其生命史特有的“灵魂发育”季节,他本就有权要求大学设置有关“精神营养”教程;虽然一个现代意义的大学,当它刚从中世纪的欧洲大陆崛起时,它便是以“精神城堡”的英姿,而非“职业培训所”的招牌,昭示于人类社会的。应该说,20世纪上半叶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大学,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的北京大学,又如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然俱往矣,今非昔比,但无碍后人来日可追先哲。《读本》应是一套普适性的青年知识分子修养读物,而不仅仅是大学人文系科的教参资料。这里所谓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指专业学识层面上的创造者、传播者及运用者,它可以涵盖学界、思想界那些敢于担当人间道义的“精神战士”,但前者的外延显然比后者宽泛。至于“精神成人”,则是强调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应在本科期间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其鉴别尺度之一,当是看其在学业之余,能否认真且持续地向自己追问“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以及在何种价值水平上思索乃至践履此命题。而《读本》的创意正在于,欲引导读者从如下三个维度,展开对上述命题的思考:第一,人与自我——你将如何为自身的日常生存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第二,入与国家——你将如何面对故土的百年沧桑及其社会——文化转型,以期将自己塑造成迥异于卑微子民的“现代国民”;第三,人与世界——你将如何置身于新世纪的“全球化”格局,尝试用全人类而非狭隘族国的眼光,来关注我们这颗星球所发生的宏大事件与国际难题,诸如生态、种族、战争、宗教、人权……而无愧为“世界公民”。上述三个维度或三大理念,实已暗示整套《读本》的构成框架或编纂规则:以理念分卷,按主词立章。所谓“以理念分卷”,是指每一分卷重在阐释一个理念,依次为:“主体角色”(第一卷);“现代国民”(第二卷);“世界公民”(第三卷)。所谓“按主词立章”,是指围绕给定分卷之理念,设置一串富有逻辑关联的主(题)词(如第一卷为“主体角色”理念设置的“人与自我”主词系列是:“大学”-“人生”-“日常”-“良心”-“青春”-“婚恋”-“女性”-“角色”-“勇气”-“遗嘱”),再依据每一主词内涵的深广延绵,来精心选文,有机组合,独立成章。简言之,若曰“理念”是贯穿“主词”系列的灵魂,则刻意编排的“主词”当是逻辑地支撑“理念”的骨架。《读本》既然意在为大学生“精神成人”呈示根基性价值参照或“精神底线”,这便从根本上规定了《读本》内容,亦即选文须具备“思想性”、“可读性”与“经典性”。“思想性”、“可读性”无须赘言,“经典性”则重在辑录名家文字(内含著述、演讲、诗文、信函、奏章、碑铭、日记、随笔、格言、遗嘱诸多文体)。所谓名家,除了星辰般辉映20世纪人类文化星空的世界巨人外,《读本》还尤其珍视如下三类中华英杰所贡献的思想瑰宝:一是1840年以降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与进步而鞠躬尽瘁的仁人志士;二是1916-1919年间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而疾呼“民主与科学”的“五四”先驱;三是晚近20余年来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而不懈奋斗的社会精英。这就意味着,《读本》所做的,实是在尝试现代人文视野的重新整合,即通过对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谱系的纵深勘探暨合理配方,以期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全方位、几近全息型的优质思想营养。这就明显越出了当下高校系科设置互为阻隔的基本格局,而使《读本》初步呈现出跨学科、又渐趋圆融的“大人文视野”。是的,若着意甄别惯常意义上的学科归属,《读本》可谓涉猎甚广,近乎学科“博物馆”,远不止文、史、哲、经、政,还有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科学哲学、科学史、精神史……但有趣的是,隶属上述学科的选文一旦被有机辑入《读本》所设定的语境,它又奇迹般地淡出原先学科圈,而让文本的每一个字甚至标点皆无声地用来澄明大学生“精神成人”时可能生发的困惑。由近代分工所铸成的高校系科的功能互阻,而今却在《读本》这一实验性思想平台消失于无形,这倒是我始料不及的。诚然,《读本》不会忘记它的潜在读者首先是正在校园就读的大学生。大学生最终认同与否,可谓从根子上决定了《读本》的命运。为了让大学生在“灵魂发育”之际,能及时而确凿地听到另一种清醒而清洁的声音,《读本》颇讲究一个“贴”字。“贴”,要义有二:一是珍惜大学生内心的人文渴求;二是平等地正面应对大学生“成长的烦恼”——既不是居高临下地借权威语式来以偏赅全,也不是把人文教育柔化为慈善家的安抚,更不是放任自流,眼看一群群大孩子因挡不住时尚的诱惑而及时行乐,以欲念的满足来遮蔽人生真谛,却一筹莫展。让《读本》平等地正面应对大学生的人文渴求,这既是编委的集体行为取向,也是对某种阅读理想的预设。若读者日后真能将《读本》之阅读转化为“灵魂对话”,这当是编者所梦寐以求的。由此不难理解本书为何要将每章编者絮语命名为“旁白”。“旁白”者,既含“参与”之意,又有“代庖”之戒也。毕竟“灵魂”之事,纯属个人精神事件,他者可供参照,无法代之思考。故在《读本》与读者之间,一个明智的编者只愿或只应扮饰如下角色:A.《读本》选编的思想资源大多是巨子或有分量人物的文字,而编者恰似桥梁,望读者能通过编者的简介而与巨子相遇乃至对话;B.有些巨子的经典性思考远较坊间崇高,“高山仰止”,孩子一时难攀,编者便是阶梯,可借“旁白”把某些因深邃而艰涩的意思,深入浅出地说清楚,亦即当你想爬到巨人肩头看得更远时,请先站到编者肩上来;c.选文所蕴含某些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外学界却未必能给出权威性定论,此时编者便有责任将巨子的思考乃至破绽,以及编者由此而生的疑虑,借“旁白”道出,企盼读者一起思考。一部书稿,近百万字,好不容易编出来,末了却说编者对全书未必洞明若烛,相反,尚存疑点有待日后三思,这并非谦辞,倒是实话实说。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缺失既久,这便命定《读本》作为补偿性举措,近乎是在先哲曾经走过却又转眼荒芜的故土,重新踏出一条路来。我与我的编委一路走来,走了一年,似乎不曾有过“我们走在大路上”的豪迈。其间虽不缺“柳暗花明”之欣慰,那也是“山重水复”累月跋涉所致。是的,我不讳言《读本》是在尝试“大人文视野”之整合,但这片刚被整合的“大人文视野”对编者来说,无疑也很新,充满“陌生化效果”。我愿说我对全书构成早已廓然于胸,但我委实不敢说,我对《读本》每卷、每章乃至每篇选文对给定理念的细部阐释,也烂熟于心。我只是对与我专业相关的《读本》内容才有言说的自信。这就是说,面对《读本》所庄严展开的思想的宽银幕,我深感自己既是编者,同时也是亟须重新受洗的“教徒”,此“洗礼”所指亦有二:既指学识,更指灵魂。从这意义上,也可谓我和我的编委,是差不多与读者站在同一地平线。我们不是传教士,也不是舍身为人间盗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我们所以从五湖四海聚到独秀峰下,齐心协力编《读本》,是因为我们皆祈愿能有这么一个机遇,可将曾真诚地感动过我们、并将继续深刻影响我们生命历程的那些思想暨文字,编成一本书,让现在那些渴望“精神成人”的大学生(其间将有我的孩子)也用心读一读,或许他们也会有所感动有所思。最后,我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及其社长萧启明,责编赵明节、杨胜刚,感谢他们在《读本》一案所体现的出版家的眼光、气度与责任心。我还要感谢我的尊敬的编委丁东(山西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彬彬(南京大学教授)、李新宇(吉林大学教授)、刘锋杰(苏州大学教授)、邵建(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富华(浙江嘉兴学院副教授)、谢泳(山西省作家协会《黄河》杂志编辑),感谢他们为《读本》所贡献的睿智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是教育培训、培养专门人才,更在于造就人,养成健全的人格、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大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人类文明所取得的共同成果保持同一方向的联系。    人文就是审思人生,对生命进行终极意义的叩寻,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进行全方位的深层观照。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

内容概要

夏中义,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博导。

书籍目录

本卷导言
第一章 大学:人文精神的旗帜
第二章 人生须活出意义
第三章 回到日常 超越日常
第四章 心灵因博大而悲悯
第五章 青春・性爱・身体
第六章 婚姻・家庭・代沟
第七章 我是女性 但不主义
第八章 角色的自期与自律
第九章 直面苦难的勇气
第十章 生与死的对话
编者旁白

编辑推荐

《人与自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是教育培训、培养专门人才,更在于造就人,养成健全的人格、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大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人类文明所取得的共同成果保持同一方向的联系。人文就是审思人生,对生命进行终极意义的叩寻,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进行全方位的深层观照。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大学是人文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

作者简介

生命于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偶然,然而每个个体又不得不最终担当起这偶然而至的生命。一个人该如何为其日常存在的生命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并穿越欲望主体,向自由的精神境域迈进?又如何承担和消化外在的和精神的风暴,锤炼自己的心志,向自我筹划,为自己拓展一方可以安身立命的诗意居所?
创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华自我,守住生命的热情;沉思自我,伸展情志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形成整体的人文自我,凸现人文情怀,让生命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


 人与自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我常常回忆起2004年的冬天,在那个静穆的季节,我独自徘徊在小城东边空旷寂寥的书店里。那时候我正在走向高考的路上,像所有的高中生一样。已经忘记了我是怎样遇到这本书的,只记得,当我一点点读下去的时候,一个新的世界向我打开了。我一直渴求的东西终于出现,像一株火苗,映照着我虚空黯淡的内心。我才知道,我渴望的是它。这是一本大书,16开,也很厚实,我看看它不菲的价格,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在心灵不断的轰然作响中,我第一次知道了梁漱溟其人其事,第一次知道了顾准这个名字,第一次知道了西西弗的故事……真的是浩然正气贯穿于胸口,对真理对人自身的价值对人的心灵的绚烂阐述,让我激动不已。我终于可以告别政治课本里无力的理论和在种种文学读本中迷失的困惑,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我面前敞开的时候,一个全新的自我也被我发现了,他不再是一个高中生或者一个文学青年,而是一个人,一撇一捺的人。对真理的不断求索。对正义的坚持。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光大。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这本书滋润了我之前十几年所受的教育中都持续干渴的那一片荒原,我终于不再徘徊,而是懂得了如何站立,在自己的坐标上站立。在此对夏中义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此对虚伪的畸形的毁人灵魂的中国教育制度表示最大的愤怒!我怀念那个冬天,那个我生命中启蒙的时代。
  •     大学里,我最喜爱的两本书,分别是《坐禅如斯》和《人与自我》。此书我在当当网上买了两本,一本送了人,一本自留(整个系列3本我都有),现在当当已经缺货了。这书火了后,又出现很多各种各样的人文读本,可都远远不如它。这本书,或者这套书,真正可以作为大学人文读本的。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人文读本》是一套极好的书,共三本,分别是《人与自我》、《人与世界》、《人与国家》,我查了一下,本站曾经发过 pdf版的,而且是图形的,分辨率也不是很高,看得很辛苦。现在我发一本word版的,希望大家喜欢,因为是新手,差错难免,请大家多包涵。      http://club.beelink.com/dispbbs.asp?boardid=168&Id=265994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无论你是不是大学生 书里的思想都值得每一个人去品味
  •     自我,理想,爱与性,婚姻,苦难,生死,一本很不错的文集
  •     值得收藏
  •     夏中义编大学人文读本,高中读,爸爸买的三本一套。经典!
  •     大学生都应该读一读,名家经典选编
  •     内容太高端大气上档次了,看不下去。微言大义,有很多小人物写的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文字同样可以很好地体现编者想表达的内容。本书销量肯定一般。别说大学生,我这个教大学生的都看不下去。
  •     这一系列都相当不错!强推。虽然不好买,看电子书吧
  •     最佳大学人文读本。从选编者的角度看,极其用心良苦,考虑到了方方面面。极力推荐。
  •     车上找中文书读,kindle上读完了中文版,值得买纸质版。喜欢前半部分中牟宗三,朱光潜,还有史怀泽的美文。
  •     选本读物,所选皆为经典,思想性很强,值得一读。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人文读本》共三本,主要与青年朋友们探讨关于自我、人生、社会的种种问题,这一套书的三册分别是《人与自我》、《人与世界》、《人与国家》。
  •     这本书从大学就买了读,一直到工作,每当困惑无助的时候,都会读一两篇,便会平静下来。
  •     : G641-53/1454
  •     相当给力的一本书。如何从生物学意义的成人转为文化层面的成人。路虽漫漫,本书堪称指路明灯。
  •     因为时代与环境的影响,书中部分文章的观点不敢苟同,但带给我的思考,确是真诚和有益的。
  •     在02年的时候邂逅这本书,05年不慎遗失,心中不胜痛惜.今天终于可以在这里再次购到,如获至宝啊~!
  •     可以陪伴整个青年时代的作品
  •     编选思路很好,但选文比较驳杂,质量参差不齐
  •     五分好评、神作、精彩、激赏。
  •     醍醐灌顶 茅塞顿开
  •     大二,或许看这书已经算是年龄大的了,并没很大的触动。
  •     看看还行,不过估计很多人不喜欢这种长篇大论我只是很喜欢其中几篇,不过人文素质缺乏的,不妨买一本
  •     这是一个起点,从中学转变到大学起点。
  •     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这三本书实在是很好。当年在大学社科阅览室看过,现在已经很难买到纸质版了。
  •     绝好的人文入门读本
  •     1.也许是现在接触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的缘故,书本并没有像其他人所说的那样带来启蒙的作用,不过收录其中的文章还是堪称佳作的。2.16年4月再读,原来大学几年间所受的濡染已渐入思想精神中,读这些名家、学者的文字,无半分龃龉。#壹陆掃葉#16
  •     遗憾到了大学的末梢才有幸接触到这一套书 不管怎样 修养 文化 启蒙永远没有迟到这一说 精神贵族 人格独立 独立思考 为学为人最为迫切的无非于此
  •     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
  •     文艺范儿舅舅推荐,结果发现是我们教科书原版
  •     这一套都有涉猎
  •     这部书好长,读了很久...该是每个人会遇到的方方面面吧,听听那些大家、名人怎么说。而最后,路还是要自己走。
  •     大一最爱之一,整个系列都很实在
  •     启蒙之书
  •     大一入学时看的,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一条关于“成熟”的定义,还有黑格尔康德等人的话。在自我意识觉醒上确实是当头一棒啊。
  •     非常非常非常棒哦
  •     大学时读的非常有帮助的一套书,半夜想起来mark上。
  •     大一读的
  •     不知咋的读着读着就想来写点什么,也许的确是想说话,更也许只是想把它摆上架,表明我在读,what a shame- - 嘿,要不是准备把这书借人,也不知啥时候才会仔细看,还是高考前高老爷子给推荐的。这选本还挺地道,有些文章发人深省,譬如叔本华,弗洛姆,马斯洛,印了下来准备多读几遍;可有的也便不太像样,翻译腔重,写得也不知所云,扫了几眼也便过去。总而言之,它差不多当得四星的水准。下午就借人了,也不知道还剩的小半啥时候才能读完,呃,其实读完也不该是目的。
  •     经典
  •     这本书是我多年来都念念不忘的一本,差不多等于伴随我多年成长的一本书了
  •     人其实是一种害怕孤独的动物,人性中深藏着对被抛弃的恐惧和无人对话的绝望。
  •     散文 2016.9-2016.11
  •     大学期间读的还不错,整理了很多名家的文章,个人认为对还未进入社会角色的高中生或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可以起到一定的知道作用。
  •     接触的第一套
  •     老师给我的书,非常棒
  •     这人与自我具有极强的无神论背景人文主义色彩,所以减两星
  •     2007-9-14 16:17:35借书
  •     大学专业课老师推荐的书,适合在校生看,里头一些人的文字比较有启发意义。
  •     还不错,刚上大学时读的,那时脑子里主要想的都是哲学,人生观之类的
  •     刷新世界观了
  •     不错的人文读本系列
  •     向前推荐的第一本书~~没有想象中的好,因为很多没读懂,也没读完~~
  •     有些篇目艰深难懂,断断续续还是读完了
  •     值得不断重复去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