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我》书评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7
ISBN:9787563336500
作者:夏中义 主编
页数:350页

2004年冬天的那团火焰

我常常回忆起2004年的冬天,在那个静穆的季节,我独自徘徊在小城东边空旷寂寥的书店里。那时候我正在走向高考的路上,像所有的高中生一样。已经忘记了我是怎样遇到这本书的,只记得,当我一点点读下去的时候,一个新的世界向我打开了。我一直渴求的东西终于出现,像一株火苗,映照着我虚空黯淡的内心。我才知道,我渴望的是它。这是一本大书,16开,也很厚实,我看看它不菲的价格,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在心灵不断的轰然作响中,我第一次知道了梁漱溟其人其事,第一次知道了顾准这个名字,第一次知道了西西弗的故事……真的是浩然正气贯穿于胸口,对真理对人自身的价值对人的心灵的绚烂阐述,让我激动不已。我终于可以告别政治课本里无力的理论和在种种文学读本中迷失的困惑,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我面前敞开的时候,一个全新的自我也被我发现了,他不再是一个高中生或者一个文学青年,而是一个人,一撇一捺的人。对真理的不断求索。对正义的坚持。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光大。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这本书滋润了我之前十几年所受的教育中都持续干渴的那一片荒原,我终于不再徘徊,而是懂得了如何站立,在自己的坐标上站立。在此对夏中义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此对虚伪的畸形的毁人灵魂的中国教育制度表示最大的愤怒!我怀念那个冬天,那个我生命中启蒙的时代。

最佳大学人文读本

大学里,我最喜爱的两本书,分别是《坐禅如斯》和《人与自我》。此书我在当当网上买了两本,一本送了人,一本自留(整个系列3本我都有),现在当当已经缺货了。这书火了后,又出现很多各种各样的人文读本,可都远远不如它。这本书,或者这套书,真正可以作为大学人文读本的。

《大学人文读本》Word版下载地址--【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人文读本》是一套极好的书,共三本,分别是《人与自我》、《人与世界》、《人与国家》,我查了一下,本站曾经发过 pdf版的,而且是图形的,分辨率也不是很高,看得很辛苦。现在我发一本word版的,希望大家喜欢,因为是新手,差错难免,请大家多包涵。      http://club.beelink.com/dispbbs.asp?boardid=168&Id=265994

启蒙不只在大学

夏中义的大学人文读本共三册《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是我大学毕业后一位研究生师姐介绍我读的,虽然我学理科对文学哲学不怎么感兴趣,但我还是读完了。感受很深,里面有很多思想值得我们深思,读完这套书让人有一种顿然开朗的感觉。我觉得这套书应该做为大学的必修课本,让现在的大学生也接受一些哲学的东西,理性的去思考社会、人生、自我。

利用Kindle做的批注和摘录 完整版 以后再分类

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批注1]试试这个功能[批注2]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制,而且要适应内在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by爱因斯坦[批注3]亚当和普罗米修斯是两个伟大的叛逆者,正是他们的“罪行”解放了人类。who?[批注4]生命核心类似于命业[批注5]。我们怕被别人嘲笑为“多愁善感”,我们已经麻木不仁了。但是,我决心保持敏感和同情,也不害怕多愁善感的谴责。follow your heart[批注6]steve jobs[批注7]不要怪别人不义,只怪自己不行;不要在众叛亲离时徒然兴叹,而要重新开拓你的事业。自己最可畏者,畏己之软弱无能耳。 steve jobs[批注8]其次,在情感经历的身体和生命范围与身体和感官范围之间,女人身上也存在着一种根本不同的关系,这一点比以上所述更容易被人忽略。与男人相比,女人天生具有一种更统一的生命感,它更明显地有别于感性的情感经历,也更独立于这些经历的变化。在一切生命及其生殖和提高的主要事务上,女人所起的作用比男人更基本、更有原则性,因此责任也重大得多,[批注9]“忘记我,管自己生活。”鲁迅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书摘1]这样,我们就达到一种与流行小说鼓吹的见解根本不同的幸福观。小说宣扬的是满足欲望;而我们这种更正确的幸福观是指,人们朝着有意义的目标而进行的艰苦奋斗。[书摘2]正如奥尔波特所说,这样的奋斗“赋予人格以稳定不变性,但这绝不是达到目的后产生的稳定不变性,不是静谧安适所带来的稳定不变性,也不是紧张减轻后所导致的稳定不变性”。[书摘3]正因为如此,富有自我更新精神的人从不感到自己已经达到目的。他明白,真正重要的事业是不可能完成的,可能有间断,但决不会有终点。一切有意义的目标都会随着人向它们的迈进而往后退去。那些自以为已经达到目标的人恰恰是丧失了目标,或许他们一开始就没有什么目标。[书摘4]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书摘5]看来每个人最希望达到的目标和他有意无意追求的目的不外是要变成他自己罢了。[书摘6]你知道,一个人把精力用来拼凑某种武断的生活模式是毫无必要的,完全是一种浪费。你以为你必须像玩积木那样自己去构造某种模式;但是,你会发现有这么多方面需要考虑,就如积木大多而不知道该把它们分别放在什么位置上好。一旦你放错了地方,就不免导致连锁反应,造成更多的不适当。于是,你不得不花更多的力气去维持这种状况,因为稍一松手,整个模式就会坍塌。但由于过于疲惫,你最后不得不感到与其这样白费力气地维持错误状态,还不如一团混乱的好。接着体会很快看到,一旦你撒手不管、听其自然,生活模式就会自己出现,你根本无须耗费丝毫心血。你只要去发现它就行;在这种过程中,你也会发现自己。你必须让你的经验向你揭示其深刻含义;假如你要自作聪明地把某种意义强加给经验的话,那么你就是在反对自己。[书摘7]“变成自己”的意思就是去发现存在于自己的感觉和反应中的统一与和谐。真正的自我应该在一个人自己的经验中自然而然地找到,而不是强加。[书摘8]咨询者似乎开始逐步地、痛苦地探索在他用来对付世界的面具后边究竞是什么,甚至他自己也一直受着这个面具的欺骗。他深刻地,而且常常是生动地体验到了隐藏在他自身内部的各种因素,因此他越来越变成了他自己。他不再装着处处顺应别人,不再玩世不恭地否认一切情感,也不再披上理智的外衣,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情感的、起伏变幻的生命过程。一句话,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书摘9]可以想见,一个人越是开放地对待其经验,他就越能够以现实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正视他的新环境,处理他所面临的新问题。这就意味着他的信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以容忍模糊。他可以接受对立的证据,而不封闭现实。我相信,这种在认识自己周围的客观实在时所抱有的开放态度,是那些通过治疗而呈现新貌的人的一个重要因素。[书摘10]那些经过治疗改变的人的第二大特点是,他们越来越深刻地发现自己机体的可靠性,认为它是一个最好不过的工具,因为它能够在任何新的环境下找到最恰当的行为方式。[书摘11]信任自己的机体[书摘12]出自个人内心的评判当一个人由于治疗而正在向真正的人转变时,他的另一个独特倾向表现在他的选择、决定和价值判断的根源和出发点。他越来越感到评价的基点存在于自身内部,因而他逐渐不再寻求他人的赞同或否定,不再依赖他人提出的生活标准,也不再依靠他人来帮助自己作出决定和选择。他认识到自己进行选择的基点在自身内部,唯一值得考虑的问题是:“我的生活方式能使我真正感到满意吗?能真正表现我自己吗?”我想,这一点对任何有创造性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书摘13]愿意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这里,我愿意指出那些为发现自己和变成自己而努力奋斗的人所具有的最后一个特点,即他们宁愿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而不愿做某种单纯的成品。[书摘14]。我也刻画了那些经过治疗而形成的新人的某些特点,如:开放地对待自己的机体经验;相信自己的机体是感知生活的最佳工具;承认自己有责任作一个有独自特点的人;最后,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一个不断流变的前进过程,并力图在这个经验的流程中不断发现自我的新内容。[书摘15]结果我发现,区分“特殊天才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是必要的。后者更多地是由人格造成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显露出来,[书摘16]在我看来,要找出这一切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这多半要追溯到我的被试的比较无畏的品格。他们显然较少对文化的顺应态度,他们不太害怕别人会说什么,会要求什么,会笑话什么。他们不太需要依赖他人,因而也较少受他人决定,他们不太怕他人,也不太敌视他人。然而,也许更重要的是自我实现的人不畏惧自己的内部世界,不怕自己的冲动、情绪和思想。他们比普通人更能接受自我。这种对自己的深邃自我的赞同和认可,使他们更有可能敢于察觉世界的真正性质,也使得他们的行为更有自发性(较少控制、压抑,较少规划、设计)。他们不太怕自己的思想,即使这些思想是“古怪的”、糊涂的或疯狂的时候,他们也不怕。他们不怕被笑话,不怕得不到赞同。他们能让他们的自我通过情绪流露出来。[书摘17]换句话说,继自发性之后是深思熟虑;继完全认可之后是批评;继直觉之后而来的是严密的思维;继大胆之后而来的是谨慎;继幻想和想象之后而来的是现实的考虑。这时,这样一些问题就出现了;“这是实际情况吗?”[书摘18]我将把那种出自原初过程、并且应用原初过程多于应用二级过程的创造力,称之为“原初创造力”。而把那种多半以二级思维过程为基础的创造力,称之为“二级创造力”。后面这种类型包含着世界生产成果的一大部分,桥梁、房屋、新的机动车,甚至许多科学实验和许多文学作品,都在其中。所有这一切,本质上都是精炼和发展他人的思想,两种创造力之间的差异,类似于突击队员和后方军事警察之间的差异,类似于拓荒者和移居者之间的差异。那种能以良好融合或良好交替的方式、自如而完美地运用两种过程的创造力,我将称之为“整合的创造力”。伟大的艺术、哲学、科学产品的出现,正是来自这种整合的创造力。[书摘19]天才的暴君总是由无赖来继承的[书摘20]亚当和普罗米修斯[书摘21]我相信,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苏联的还是中国的共产主义都不可能解决未来的问题。他们都产生了将人变为物的官僚主义机构。人必须将自然和社会的力量置自己的意识和理性的控制之下,置于那些自由的、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控制之下,不是置于一个管理物和人的官僚机构的控制之下。[书摘22]我相信,个人和社会中的最严重的错误之一便是遵循统一的思维选择。“是死是活”、“要一种异化的工业文明还是个人主义的前工业化的社会”、“重新武装起来是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这些都是这种思维的例子。[书摘23]王国维年轻时曾说,一切有大学问、成大事业者无不经历如下“三境”: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阕千古箴言堪称“诗语蒙太奇”。[书摘24]《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书摘25],德国哲学家。本文选自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书摘26]霍克海默(1885-1973),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本文选自《霍克海默集》,渠东、付德根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选文有删节,原题为《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现题为编者所改。[书摘27]现代社会结构证明,孩提时代的乌托邦之梦在青年时代的早期就将被击得粉碎,受到高度赞扬的“顺应”取代了臭名昭著的俄狄浦斯情结。[书摘28]但是,随着人们采取这种逃避的能力的丧失一一无论是在贫民区还是在现代定居地,这种能力都不可能增长——人类已丧失了认识不同于他所生存的那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的能力。那另一个世界就是艺术的世界。今天,艺术的世界仅存于那些坚定地表现了单一个体与残酷的环境之间的巨大差距的艺术品中——如乔伊斯的散文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之类的绘画中。[书摘29]昭然若揭[书摘30]当人们最坦诚地表露他们内在的自我时,最明显地表现出来的恰好是掠夺、邪恶、狡诈等,而政客相当清楚地知道如何处理这些。事先设定的和谐存在于政客的公开意图和人们破碎的内心生活之间。人[书摘31]②康采恩:德语konzem的音译,原义指多种企业集团。这是一种规模庞大而复杂的资本主义垄断组织[书摘32](1788-1860),德国哲学家。本文选自《叔本华论说文集》第一卷《人生智慧》,秦典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选文有删节。[书摘33]凡夫俗子批判叔本华[书摘34]正如塞涅卡所说:无知者的闲暇莫过于死亡,等于生存的坟墓。[书摘35]凡夫俗子们把他们的身外之物当做生活幸福的根据,如财产、地位、妻室儿女、朋友、社交,以及诸如此类的一切,所以,一旦他们失去了这些,或者一旦这些使他失望,那么,他的幸福的基础便全面崩溃了。换言之,他的重心并不在他自身。而因为各种愿望和奇怪的想法在不断地变化着,如若他是一位有资产的人,那么他的重心有时是他的乡间宅第,有时则是买马,或宴请友人,或旅行——简单地说,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这也就是他从他的身外之物寻找快乐的原因。在[书摘36]惟有最高的理智能力,即我们称其为天资的东西,无论它把生活看做是诗的主题,还是看做哲学的主题,它要研究所有的时代和一切存在,并力图表达它关于世界的独特的概念。所以,对天才来说,最为急需的乃是无任何干扰的职业、他自己的 想及其作品;他乐于孤寂,闲暇给他愉快,而其余一切都是不必要的,甚至那不啻是些负担而已。[书摘37]所以,我们的结论是,自然赋予他以理智财富的人乃是最幸福的人,主观世界,比客观世界和我们的关系紧密得多。因为无论客观事物是什么,也只能间接地起:用,而且还必须以主观的东西为媒介。[书摘38]一旦无所事事,最难的莫过于保持平静。[书摘39]但是,我们说,精神空虚贫乏的人因为其理智狭隘偏执平庸流俗,所以严格地说,只能称为“凡夫俗子”(philister)——这是德语的一种独特表达,属于大学里所流行的俚语;后来使用时,通过类比的方法获得了更高的意义,尽管它仍有着原来的含义,意思是指没有灵感的人,“凡夫俗子”便是没有灵感的人。[书摘40]精神的魅力张炜(1956- )中国当代作家。本文选自张炜《忧愤的归途》,北京,华艺出版社,1995。[书摘41]经商没有什么不可以,但经商和文学既然是不同的,艺术家就大可不必受生意新手的辱骂。我对这种嘈杂倒听得津津有味。艺术上的低能儿突然以为有了嘲笑的权力了。知道这是一个什么行当吗?这是伟大的鲁迅、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事业,是但丁和普希金的事业……那种人其实是在显露自己的卑贱,不配加入高贵的行列。[书摘42]物欲若得到广泛的倡张和解放,人就开始蔑视崇高。[书摘43]美国和欧洲的整个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书摘44]美国考利写了一本《流放者的归来》,记录了海明威等所谓“迷惘的一代”怎样苦熬巴黎。[书摘45]所谓“流放”不光指远离家园,它也指精神家园的失落。[书摘46]这个时代可不是思想家和艺术家最尴尬的时代,如果冷静一点将会发现,这从来都是思想界、艺术界百求不得的那种冲洗和鉴别的一个大机会。这就是我们的结论。精神的一度荒芜,总是意味着它将焕发出更大的魅力。[书摘47]如果我们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的曲线重叠到一块儿,就会发现: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竟会吻合。文化低谷、通俗艺术高度繁荣,经济起步、社会变动、喧哗骚动,从疲惫到稳定……这个时候坚持下来的思想家不仅是生活的希望、时代的良知,而且还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星光。[书摘48]当汉文化与世界文化发生撞击的时候,它将接受更多的新东西。这一代中国思想艺术界可以更多地接受世界文化遗产。以文学翻译为例,几乎任何一本有影响的外国文学新著,特别是“纯文学”,很快就会在我们的书店见到中文译本。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米兰·昆德拉的《不朽》,在国外刚出版了一年左右,我们国内就见到了它的中文版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发展和积累当然会比过去快得多。[书摘49]在这个时期,操守恰恰成了最重要的。惟在这个时期,不能苟且,也不能展览肮脏。[书摘50]一个思想家、艺术家,惟一可以做的就是坚持真理和正义,不向恶势力低头,永不屈服,永远表达自己的声音,喊出自己的声音:只要这样做了,就会生命长存……[书摘51]为学与为人牟宗三(1909-1995),中国当代学者。本文选自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台北,三民书局,1984。[书摘52]为人不易,为学实难。”[书摘53]能够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的责任感,实地存在下去,真实地活下去,承当一切,这就是一个真人了,这就可以说了解真人的意思了。[书摘54]你今天能够真正做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眼前你可以透示出那一种真人的境界来。永恒地如此,你到老也是如此,那末,你就是—真正的人了。真人圣人的境界是在不断地显示、不断地完成的,而且是随你这个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程,水涨船高,没有一个固定的限制的。[书摘55]攀援欣羡[书摘56]“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兮虞兮奈若何!”当说这话的时[书摘57]我希望各位同学在这个地方自己常常反省、检点一下。你在大学的阶段选定了这门学问作你研究的对象,这一门学问究竟能不能够进到你的生命的核心里面去,究竟能不能够将来从这个生命的核心里发出一种力量来吸收这个东西,我想很困难,不一定能担保的。[书摘58]这个地方大家要常常认识自己,不是自己生命所在的地方,就没有真学问出现。[书摘59]当年牛顿说我这点成就小得很,就好像在大海边捡一颗小贝壳一样。他说这句话的意思不只是谦虚。这表明牛顿的生命核心表露出来了,吸收了 一种学问,在物理学方面有一点成就,他这点成就,不是偶然捡来的,不是由于他偶然的灵光一闪,就可以捡到,这是通过他的真实生命一生放在这个地方,所做出来的—点成绩。这一点成绩在物理学这个大海里面有地位,这就是我们所称为的古典物理学。那么从这个地方看,我们每一个人反省一下,不要说诸位同学在二十几岁的阶段,将来如何未可知也,就是你到了三十岁,到了四十岁,乃至于五十岁,你究竟发现了你自己没有,我看也很有问题。所以我们经过这几十年来艰苦的磨炼,我以前觉得我知道了很多,我可以涉猎好多,好像一切学问都一起跑进来了。但到现在已一件件都被摔掉了,那一些就如秋风扫落叶一样,根本没有沾到我的身上来,沾到我的生命上来。我现在所知的只有一点点,很少很少。就是这一点点,我到底有多少成就,有多少把握,我也不敢有一个确定的判断。这就是所谓“为学实难”,做学问的艰难。[书摘60]“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美学家。本文选自《朱光潜全集》(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书摘61]人生是多方面而又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话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书摘62]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团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书摘63]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书摘64]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便现出怎样的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书摘65]“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书摘66]沐猴而冠[书摘67]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锤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画也不肯苟且王荆[书摘68]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书摘69]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著;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书摘70]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书摘71]善有所赖而美无所赖,善的价值是“外在的”,美的价值是“内在的”。[书摘72]不过这种分别究竟是狭义的。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书摘73]他们都以为“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disinterested contempation)。[书摘74]耶稣教的神只是一班穷叫花子中的一个肯施舍的财主佬,而一般哲人心中的神,则是以宇宙为乐曲而要在这种乐曲之中见出和谐的音乐家。[书摘75]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了。“地球绕日运行”,“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一类的科学事实,和 <密罗斯爱神》或《第九交响曲》一样可以慑魂震魄。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的事实,穷到究竟,也正因为它们可以慑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书摘76]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书摘77]“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书摘78]日常生活的“为我们存在”阿格妮丝·赫勒(1929- ),匈牙利当代学者。本文选自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书摘79]对现代人而言,现实借以成为“为我们存在”的过程,包含有面对着世界的冲突,对过去的持续超越.不断迎接新挑战,以及个人在这一进程中所遭受的所有损失与伤害。一言以蔽之,它也包含着不幸。[书摘80]过有意义生活的个体,并非是一个封闭实体,而是一个在新挑战面前不畏缩,在迎接挑战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发展的实体。[书摘81]回归日常之路,现代人走得风驰电掣;超越日常之路,现代人却走得醉眼蒙胧,步履蹒跚,没有方向。将必要物质需求变成了日常的惟一需求,人类就在物质欲念中蜕尽精神风采,变得粗鄙化。美国人文主义者白壁德早就发出警告:“物的法则”胜利了,“人的法则”已经失灵。舒适的生活方式未必将人引向高尚,相反,它也可能不断地制造温柔陷阱:让人们在舒适中沉沦,沉沦得没有痛苦;不,是沉沦得无比欢欣。这种沉沦,是所有沉沦中最彻底的沉沦。[书摘82]人之所以为人,就应有个体意志、人生信念、宽阔的精神胸怀、心灵想像力、充分的反思意识……这既能赋予日常以意义,个人也应当在日常中活出意义。[书摘83]要想让日常成为“艺术品”而非奢侈品,就要重建人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制约中重建平衡。[书摘84]牟宗三[书摘85]牟氏的“真人”,既能充分伸展生命维度,又能深刻体认生命限度,在自我生命的抒发上,既酣畅淋漓又有规有矩。牟氏谈为学必须“打中我生命的那个核心”,还是肯定“真人”不可欺,只有与生命相结合的学问,才能成为充实与提升自我生命的源泉。[书摘86]要一生一世皆真实、勇敢地面对世界,面对自己的责任感,敢于承担,有所作为,那需要极大的勇气。[书摘87]庞大的队伍由于虚假而消失,道路不再拥挤。既然走入了冷静和安宁,就应该充满希望。”是的,我与你,我们与你们,既然有意将自己归入那为数不多的人群,既然已经感觉到是孤独的行进,为什么不做得彻底一些、纯粹一些、坚定一些,以自己的矫健来吸引无数旁观者游移的目光,聚合起巨大的精神力量?[书摘88]蓬首垢面的人啊,只要那双眼睛是雪亮的,只要那颗心灵是深邃的,他作为人的存在依然完整。[书摘89]感恩与善待阿尔贝特·史怀泽(1875-1965),法国思想家。本文选自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题目为编者所加。[书摘90]从而我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迫使自己过多地泄露内心生活。我们不能再把自己的精神本质和他人的精神本质混在一起。惟一的关键在于,我们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这个人感受到别人的这种努力。人心中的光明在哪里,就会在哪里放射出来,然后我们相互了解,在黑暗中并肩漫步,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他的心灵。[书摘91]我们每个人必须对此做好准备,生活要夺去我们对善和真的信仰以及对它们的热忱。但是,我们并不需要听它摆布。付诸实施的理想,通常为事实所扼杀,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想从一开始就应该屈服于事实,而只是我们的理想不够坚定。理想不够坚定的原因在于它在我们心中不纯粹、不坚定。[书摘92]理想的力量是摧毁不了的。一滴水没什么力量,但是,如果它流到了岩石的裂缝里,并结成冰,就会裂开岩石;作为蒸汽,水能推动巨大的机器活塞,水就这样使蕴含在其中的力量发挥作用。[书摘93]纯洁自己的人,什么也夺走不了他的理想。他在内心中体验到真和善的理想力量。虽然向外发展较少,但他知道,他在纯洁内心方面做了许多。只是效果尚未出现,或者他尚未看见。哪里有力量,哪里就有力量的作用。阳光不会失去,但阳光所唤来的新绿需要发芽的时间,而播种者并不注定能得到收获。一切有价值的行为都是出于信赖的行为。[书摘94]如果有足够多的人纯粹地、坚定地、始终充分地思考和实行爱、真理、平和和温柔的思想,那么世界将属于他们。[书摘95]一个人给世界增添一点善良,就是促进人的思想和心灵,我们愚蠢的失误在于我们不敢严肃地去行善,我们要搬动重物,却不使用能增大力量的杠杆。耶稣的赞语包含着一种不可估测的深刻真理:“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将承受土地。”[书摘96]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本文选自《屠格涅夫散文诗》,王智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书摘97]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是靠了它,只是靠了爱,生命才得以维持得以发展啊。[书摘98]侠出于伟大的同情罗家伦(1897-1969),现代学者,教育家。本文选自罗家伦《新人生观》,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书摘99]最近潘光旦先生介绍美国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所著《中国人的特性》一书,其中有一篇题名是《无同情心的中国人》,我看了非常难过;但他所举的都是事实,我也无法否认。[书摘100]因为同情心的缺乏,于是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以为事不干己,绝对不管,因而社会上无公是公非可言,也缺少急公好义之人。是非的观念,不但需要政治去培养,而且需要社会去扶植。有社会的奖励和社会的制裁,然后才有公是公非产生,例子很多,不胜枚举。社会的进步,不但要有是非的标准,而且要有人肯自己牺牲,去维持这是非的标准。[书摘101]不以私人的力量去报仇雪恨,而以政治的力量作大规模的改良策进,才能把同情心推广到“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而使天下之人,都各得其所。[书摘102]他说侠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大仁,第二是大义,第三是大勇。[书摘103]中山先生说“革命是打抱不平”。他打抱不平的方法,也和墨子一样,不是为私人报复的,更不是快意恩仇的,是要以大仁大义大勇的精神,去改革政治,解决民生的。没[书摘104]众人所弃,我必守之。我们不可丧失自信了!我们要抱定侠者的精神,以整饬我们的内部,以扫荡我们的外寇。要是我们成功的话,我们还应当秉着这种精神,以奠定国际的新秩序![书摘105]我有一个梦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牧师,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本文选自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林本椿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书摘106]但有件事我得告诉我的站在通向公正之宫温暖入口的人民。在争取我们合法地位的斗争过程中,我们不应干违法之事,我们切莫端起苦涩和仇恨的杯子来满足自己对自由的渴求,我们必须永远在尊严的纪律的高水平上开展斗争;我们决不能让我们创造性的抗议堕落成为暴力行动,我们必须一次又一次升华到用精神力量对付武力的崇高境界。[书摘107]我今天对你们说,我的朋友们,尽管眼下困难重重,颇多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它深深植根于美国梦。我梦见总有一天这个国家将站立起来,实现它的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自明:人人生而平等。”我梦见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原先的奴隶的儿子们与原先奴隶主的儿子们坐在一张桌子旁共叙手足情。我梦见有一天甚至密西西比州遭不公正和压迫的酷热煎熬的沙漠将变成自由和公正的绿洲。我梦见有一天自己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不是根据肤色,而是根据品格。我今天有一个梦。我梦见有一天亚拉巴马州——其州长最近大谈干预,鼓吹拒绝执行国会的法令——将会大变样,黑人儿童与白人儿童携手并肩,亲如手足。我今天有一个梦。我梦见有一天每一条山谷都升高,每一座山头都降低,地势崎岖的地方变得平坦,弯弯曲曲的地带变得笔直,而上帝的光辉得以展现,让所有的人都看见。[书摘108]无梦楼随笔张中晓(1930-1966)。本文选自张中晓《无梦楼随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书摘109]仁慈是上对下的恩赐,容忍是人对人的关系。仁慈是对统治者的幻想,容忍是对别人的尊重。一出于奴隶的道德,一出于自由心情。[书摘110]中国人不接受一种彻底的思想方式,不习惯一种彻底的生活方式,而安于空浮、马虎、四平八稳、得过且过、自我欺骗、折中妥协的方式下过活。这种生活方式的理想化和理论(思想)形式,就是中庸。中庸并不是和谐。不是智慧的和谐,而是平庸的折中,和一种自然性的并列。这种和谐的基础,是自然性,而不是精神自由。[书摘111]人心之险远超出山川,而心术,行险之道耳,然中土古哲名之为大道。[书摘112]睚眦必报[书摘113]宽恕和忘记也有一定意义[书摘114]从小处,从近处,从自己能力所及处,从别人不注意处开始工作。[书摘115]越是经历过苦难,越应当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苦难越多,生命也越宝贵,越有价值。少年人热情于抛头颅,正是未经过苦难耳。越宝贵存己者,即所谓越活越起劲。讲究策略,批判冒险主义、机会主义,但批判时却不能抹杀热情的可贵、牺牲精神和理想主义的力量。[书摘116]廉价的信徒同时也是廉价的叛徒。[书摘117]轻播大人口中之流言,则我为其利用矣;轻信小人口中之流言,则我成其尾巴也。[书摘118]不要怪别人不义,只怪自己不行;不要在众叛亲离时徒然兴叹,而要重新开拓你的事业。自己最可畏者,畏己之软弱无能耳。[书摘119]观人之法,在于观人怎样消磨他的空闲时间,他自由支配的日子。[书摘120]凡人必先量己之长,知己之短。于所长则不可自恃而任性,于所短则不可自欺以欺人。然后平气以察人情,准情而考成事。[书摘121]人之常情,孤独无援必惧,默默无闻必闷,君子卓行绝识,处大过时,利害迭变,是非交攻,独立不惧,坚贞不移,其守过人,其量过人,不惟一毫不动,而更是磨炼生平学力识力之好机会。[书摘122]巨人何以成为巨人——读赫尔岑《往事与随想》第一册摩罗(1961- ),中国当代学者。本文选自摩罗《耻辱者手记——一个民间思想者的生命体验》,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书摘123]20年之后,《顾准文集》才在中国一个最偏僻的角落里勉勉强强问世。[书摘124]越是精神强大的人,越是需要拥有最丰厚的精神资源。一个巨人不但需要通过研读典籍占有历代前贤的精神财富,不但需要通过研究人性和社会来把握人性的需要和历史的走向,他还同时需要周围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的理解、支持、温暖、尊敬、鼓励,他需要从这样的心灵交流中得到勇气和力量.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再伟大的人也会枯竭夭亡而无从成其伟大.在这样的意义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人都是凭着他的族群并代表他的族群成为伟人的。所以,那些产生了巨人的民族必是像巨人一样可敬可仰的民族。[书摘125]中国的优秀人物却不曾得到赫尔岑式的条件和幸运,无论是谭嗣同、陈天华、秋瑾、徐锡麟,还是李九莲、遇罗克、王申酉、顾准,他们无不在缺乏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的绝境中无望地死去。中国要想诞生真正的精神巨人,遥矣远矣。[书摘126]人道主义良心弗洛姆(1900—1980),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本文选自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书摘127]良心判定我们作为人而应尽的职责;它(正像该词根con-scientia所示)是对自己的认识,是对我们各自在生活艺术中成功或失败的认识。[书摘128]因此,良心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反应。它是真正的我们自己的声音,这声音召唤我们返回自身,返回创造性的生活,返回充分和谐的发展——即成为彻底发展潜能的人。良心是我们自身完善性的卫士;它“有能力保护人自身应有的全部自豪,同时使人具有对自己做出肯定回答的能力”。①如果爱被定义为肯定人的潜能、对被爱者之独特性的关心和尊重,那么,人道主义良心则能合理地称为自爱、自我关心的声音。[书摘129]听从自己是很困难的,因为这门艺术要求具有另一种现代人很少具有的能力,即自身独处的能力。事实上,我们已产生了一种对孤独的憎恶;我们宁可要最浅薄、甚至最令人讨厌的伙伴,最无意义的活动,也不愿自身独处;我们似乎害怕看到面对自己的情景。[书摘130]从6岁起,我便迷恋于描绘物品的外形。到15岁那年,我已出版了大量的图案。但 70岁前,我所做的一切都不值一提。73岁,对自然、动物、植物、飞禽、鱼类、昆虫的真正结构,才稍有领悟。迈入80,我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年届90,我将洞察事物的奥妙。高龄100,我便可达到奇异的境界。110,所绘的点点滴滴必栩栩如生。这是我75岁所写,如今已是一个酷爱绘画的老者。②[书摘131]青春期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本文选自A.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黄国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书摘132]犯罪是从生活问题之前逃离掉的简捷方法之一,特别是在经济问题之前[书摘133]在青春期,男孩子和女孩子都会过分重视性关系,并加以渲染。他们希望证明他们已经长大了,结果却矫枉过正。[书摘134]有些小孩子长到相当大的时候,对自己的性别可能发生改变一事,还半信半疑,因此,从两岁起,我们就应该让孩子们很清楚地知道他们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有时候,外表长得象女孩子的小男孩,也会有一段特别困难的时光。[书摘135]襁褓时代[书摘136]性欲与可爱D.H.劳伦斯(1885—1930),英国文学家。本文选自《沙漏—外国哲理散文选》,章汉孙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书摘137]美,是一种奥秘。你既不能取食,亦不能从中制取法兰绒[书摘138]性欲和美,原本浑然一体,就像火焰与火。憎恨性欲,就是憎恨美。热爱生命的美,就是尊崇性欲。当然,你可以热爱衰老和死亡的美,憎恨性欲。但是,欲热爱生命的美必须尊崇性欲。[书摘139]性欲和美浑然不可分,就像生命与意识。与性欲和美偕行的聪慧、从性欲和美中浮现的聪慧,即是直觉。[书摘140]对于美,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几乎无法谈论。我们试姑妄称之为一种固定的安排:直鼻梁、大眼睛,等等。我们认为,可爱的女人应该长得像莉莲·吉希,漂亮的男人应该长得像鲁道夫·瓦伦丁。我们就这么认为。[书摘141]美,是一种体验,绝非他物。美,不是固定的格调,亦非脸形长相。美,是“感觉” 到的东西,是一种激情、一种美的交感。我们的烦恼就是,我们的美感已经受伤,已经麻木,我们丧失了美好的一切。[书摘142]要不是将年轻的女秘书引入商人的办公室,如今,或许商人早已彻底破产了。她唤醒了她体内的神圣之火,她将火焰传给了老板。他感到精神焕发,心旷神怡,于是——生意兴隆。[书摘143]真是遗憾,性欲的魅力竟只是生命的一星火苗的一个肮脏的名字。女人若在男人的血管里点燃了一星欲火,便没有人比他的工作更出色、更成功。女人只在坠入爱河时才在家务劳动中感到真正的欢乐——一个女人可以默默地恋爱半世,却几乎一无所知。[书摘144]合乎道德的性行为指南W·诺曼·皮滕杰美国神学家。本文选自R.T.r诺兰等著《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姚新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书摘145]爱在人生中的地位罗素英国哲学家和文学家。本文选自《真与爱-罗素散文集》,江燕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书摘146]如果我们正确地使用爱这个词,那么很清楚,它并不是指两性间的一切关系,而只是指包含着很深的感情和心理及生理上的一种关系。爱可以达到任何一种强烈的程度。像《忧伤和孤独》中所表达的那种感情是和无数男女的经验—致的。[书摘147]但是,在现代世界中,爱有着比宗教更危险的敌人,这就是对工作和经济上取得胜利的信仰:一般说来,尤其在美国,人们认为一个人不应允许爱去干涉他的事业,而且谁干涉了谁就是傻瓜。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像在一切有关人类的问题上一样,需要一种平衡。虽然在有些情况下,完全为了爱而牺牲事业可能是件可悲但又英勇的事,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但完全为了事业而牺牲爱,虽然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却决不是一件英勇的事。[书摘148]爱与意志罗洛·梅美国存在心理学家。本文选自罗洛·梅《爱与意志》,冯川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书摘149]爱欲乃是一种吸引我们的力量。爱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从前面牵动我们.而性的本质则是从后面推动我们。[书摘150]人性中温情的来由,正是这种寻求与对方融合的内在驱力。因为爱欲——绝不是性欲——乃是温情的源泉。爱欲乃是融为一体、建立全面关系的一种渴望。它开始可能是与一种抽象形式的[书摘151]经济学和生物学的思维模式,已把我们引入歧途,使我们把性高潮作为爱的目标。法国有一句谚语对爱欲的本质表达得很清楚:“欲望的目的不在于它的满足而在于它的延长。”安德烈·莫洛亚在谈到他对性爱的偏好时说:性高潮并非终极的目标。它只不过是偶然的休止而已。他引用另一个法国人的话说,“每一个开端都是可爱的。”[书摘152]艺术家们总是本能地认识到性与爱的不同。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罗密欧的朋友麦尔库修拿罗密欧打趣时,对朱丽叶的形容完全是一种现代的解剖学风格:我咒你,凭着罗瑟琳明亮的眼睛,凭着她高高的前额、殷红的嘴唇,凭着她的秀足、玉腿、颤动的股胯,以及那邻角处的黑森林。[书摘153]但罗密欧会用这样的语言形容朱丽叶吗?这问题本身就提得荒谬?此时罗密欧与朱丽叶正处于爱欲状态之中呢:啊!火炬还不如她那么明亮.她皎然悬挂在夜的颊上,像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她如天上明珠降落人间![书摘154]心灵的羞涩与身体的羞涩马克斯·舍勒(1870-1937),德国思想家。本文选自《价值的颠覆》,罗悌伦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本文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书摘155]女人天生过着一种不大伸张的、更受限制的更自我中心化的生活。与男人不一样,女人的所有思想、意志内容、价值现象、感知内容和想像内容,不会那么明显和确定地转换为她的身体意识和生命感。[书摘156]所以,男人的脸容易形成那种呆滞的特征,其中深藏着一段完整的历史变迁;女人的面孔则始终保持着一种柔和、可塑和不稳定的特征,它吸收一切还如此模糊的冲动、也承受着比男人的脸更为明显的持续变化(其程度随生活处境而定)。[书摘157]其次,在情感经历的身体和生命范围与身体和感官范围之间,女人身上也存在着一种根本不同的关系,这一点比以上所述更容易被人忽略。与男人相比,女人天生具有一种更统一的生命感,它更明显地有别于感性的情感经历,也更独立于这些经历的变化。在一切生命及其生殖和提高的主要事务上,女人所起的作用比男人更基本、更有原则性,因此责任也重大得多,故女人是真正的生命天才;与女人相比较,男人堪称精神天才,但只要涉及对实现任何生命依然存在的直觉形式——即无需推论和类似于推论的工作,预测并预感正在来临的对生命十分重要的东西的价值之能力、它与理智有着本质区别,在女人的无疑更古老的生物构成上.也比在男人身上程度高得多,而且在任何领域(例如“节奏”),所涉及的可感价值的差异范围也大得多。[书摘158]就像植物从光透照不进的大地深处吸收养分,它那富有吸收功能的根部需要黑暗,一片叶子需要光明;我们灵魂的存在似乎也有只是在黑暗中生长的根底,以及清醒和光亮,在此,一切区别明显,互相映衬。只有光亮或只有黑暗,这对灵魂及其成长是不利的。[书摘159]精神和灵魂的羞感旨在维持个性的力量,不让它们受到损耗。它使人的最好的东西在他的意识前隐蔽起来,使他从不评价和认为自己是好的,甚至向外显露这种最好和最深的东西,以便让别人发现它。就此而言,羞涩与求名欲和功名心相对立。在此,羞涩表现出一种与谦卑的深刻的相似性,后者是下述情况的结果:对自身的爱将自身的形象越升越高,超越了曾经达到的任何经验高度。[书摘160]丽么?于是我便有理由说:性是青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让性回到“古典”,重新赋予它浪漫的美丽与诗意的可爱,当是青春的神圣使命。生命中仅仅有性是不够的。于是,爱便成了一个隽永的话题。[书摘161]婚姻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真与爱——罗素散文集》,江燕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8。[书摘162]所以,对于有教养的人来说,获得美满婚姻是可能的。但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满足下列一些条件:双方必须要有完全平等的感情,必须不干涉双方的自由,必须保持双方身体上和精神上最完美的亲密友谊,对于价值标准必须有相近的观点(例如,如果一方只以金钱作为价值标准,而另一方只以高尚的事业作为价值标准,那就绝对不行)。[书摘163]性革命与婚姻进步潘绥铭潘绥铭(1950- ),中国当代学者。本文选自作者《中国性现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书摘164]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作家。本文选自《王小波文集》第4卷,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书摘165]独身生活与对它的喜爱麦格拉思 沃尔什两人均为美国当代学者,本文原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8(2),谢白羚译。[书摘166]“我喜欢为某桩事情同某人在一起工作。”[书摘167]因此,惩罚婚外情是否对社会有利,有赖于离婚成本的高低。这里的离婚成本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书摘168]傅雷译文集 第十三卷论父母与子女莫罗阿法国现代学者.本文选自《人生五大问题》,傅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书摘169]女人之爱强的男子只是表面的,且她们所爱的往往是强的男子底弱点。(关于这,可参阅萧伯纳的Candide和Soldat de Choco1at)。[书摘170]由此观之,家庭有一种使什么都平等化的平凡性,因了肉体的热情,否定了精神上的崇高,这一点足为若干人反抗家庭的解释。[书摘171]父母在好几个孩于中间,应得把母爱和父爱极力维持平等。即使事实上不是如此,(因为各个孩子的性格,其可爱的程度,总不免有所差别,)也得要维持表面上的平等。且当避免使儿童猜着父母间的不和。[书摘172]凡是在父母与子女之间造成悲惨的误解的,常因为成年人要在青年人身上获得只有成年人才有的反响与情操。[书摘173]经验的唯一的价值,因为它是痛苦的结果,为了痛苦,经验在肉体上留下了痕迹,由此,把思想也转变了。[书摘174]我们曾指出一切家庭生活所必有的实际色彩与平板,即是宗教与艺术亦无法使它升华。青年人往往是理想主义者,他觉得被父母的老生常谈的劝告所中伤了。他诅咒家庭和家庭的律令。他所希望的是更纯粹的东西。他幻想着至大至美的爱。他需要温情,需要友谊。这是满是誓言,秘密,心腹的告白的时间。[书摘175]我相信家庭是无可代替的,理由与婚姻一样:因为它能使个人的本能发生社会的情操。[书摘176]现代文化丛书 代沟 第六章代沟的无法预期的反响玛格丽特·米德(1901-1977),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文选自米德《代沟》,曾胡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书摘177]一种健全的婚姻的前提是平等的感情、互相尊重的理念、互不干涉对方自由的默契和相对接近的价值评判。[书摘178](富华)实用人类学B.论性别的特性论性别的特性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本文选自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书摘179]通常,作父亲的娇惯他们的女儿,毋亲宠爱自己的儿子,而在儿子们当中那个最任性的小伙子,往往是被母亲(唯愿他成为勇敢的)而惯坏的。其原因似乎是考虑到两位老人在突然去世时的需要。因为,如果一个男人死了妻子,那么他就在他的长女那里得到照料和扶持,如果母亲失去了她的丈夫,于是那长大成人、身强力壮的儿子就负有责任,同时也具有本身的自然意向,来尊重她、扶持她,给她的寡居生活带来愉快。[书摘180]第二性 西蒙·波伏娃第十一章 神话与现实神话与现实波伏娃(1908-1986),当代法国存在主义女权作家。本文选自《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书摘181]在和一个活生生的神秘人物在一起的时候,男子仍是孑然—身——他单独和他的梦幻、他的希望、他的恐惧、他的爱情和他的虚荣心在—起。这种主观追求,可以从恶习一直通往神秘的极度兴奋,所以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种比和人的真实关系更有诱惑力的体验。[书摘182]每一个人只有对他自己才是主体;每一个人可以内在认以的只有他自己,单独一个人。[书摘183]但是,人们通常认为是神秘的那种东西,既不是有意识自我的主观孤独,也不是神秘的有机生命。神秘这个词的真正含义表现在交流方面:它并非是指一种完全沉默的、黑暗的和不存在的状态,而是在暗示—种断断续续的存在,这种存在使它本身变得朦胧不清。[书摘184]司芬克斯。[书摘185]正是在神话的形式下,群体命令经过灌输,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通过宗教、传统、语言、寓言、歌谣和电影之类的中介,这些神话甚至渗透到受着物质现实的极严酷奴役的生存者心中。[书摘186]女人的职业伍尔芙(1882—1941).英国文学家。本文选自《伍尔芙随笔集》,孔小炯、黄梅译,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书摘187]愈是推进妇女解放运动,妇女的生活便愈是尴尬,妇女的日子便愈是活得没有滋味,就像修丽特的书名副题所说的,“解放”以后妇女所过的是A Lesser Life。[书摘188]然而,对一位女性而言,能否真正意识到自己既是一个自主的人,又是一个女人,让人的价值与性别生命价值完美结合,这就不是仅仅从理论上阐述就足够的。女性从神话走向现实,意味着女性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赢得独立,这又是同女性(尤其是脱胎于中国历史语境的女性)的某种文化惯性相抵牾的。[书摘189]荣誉与爱荣誉罗家伦(1897-1969)1928-1930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32-1941任中央大学校长。本文选自罗家伦《新人生观》,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书摘190]人生的目的不仅是为生活,而且还要荣誉的生存。荣誉是人格光辉的表现,也是整个人生不可分解的一部分。没有荣誉心的人,就谈不上人格;漆黑黯淡地过一世,这种生存有何意义?[书摘191]说到荣誉,往往就要联想到“名誉”。但是荣誉和名誉不同,荣誉不就是名誉。“名誉”在英文里面,是另一个字,即“Reputation”。名誉是外加的,而荣誉,却是内足的。更明白一点说,名誉只是外界的称许,而荣誉则内部发出来的光荣——也可说是光辉——与外界所加上的名誉相合而成的。所以荣誉具有内心的价值,较名誉还要可贵。[书摘192]荣誉既不是名誉,又不是虚荣,更不是野心或荣宠,那么真正的荣誉是什么呢?我以为真正的荣誉,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书摘193]第一必须能维持生命的庄严。“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有荣誉心的人,必定有不可侮的身体,不可侮的精神,不可侮的行为——简单说有不可侮的生命。[书摘194]第二必须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是人生最不容易做到的。“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所以有荣誉心的人,对于标准以下的事,是绝对不干的。[书摘195]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大人的对面是小人,是小丈夫,是贱丈夫。有荣誉心的人,是以“大人”自许的。[书摘196]第三必须是自足的,也是求诸己的。[书摘197]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书摘198]第四必须自尊而能尊人。真正有荣誉心的人,不但爱自己的荣誉,而且也爱他人的荣誉。[书摘199]有荣誉心的人,一定能尊人,能下人。他承认人的能力,赞叹人的特长,尊敬人善处,能适当的自尊,也能适当的低头,上谄下骄的事,绝不在他的行动意识里面。[书摘200]总而言之,荣誉就是人格,是人格最光荣的完成![书摘201]所以英国的诗人拜伦(Lord Byrom)有两句诗道:“情愿把光荣加冕在一天,不情愿无声无臭的过一世!”[书摘202]我是要被献祭的克尔凯戈尔(1813-1855),丹麦哲学家,神学家。本文选自《克尔凯戈尔如是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书摘203]我,我相信,具有怀疑一切的勇气;我,我相信,具有与一切搏斗的勇气;但我没有去知道一切的勇气;没有去占领与拥有一切的勇气。[书摘204]我的奢望是,但愿有可能阻止一个知识分子蜕变成世俗的工具。[书摘205]大一点了,我睁开眼,看见了现实,我看得大笑起来,从那以后我的笑怎么也停不下来了。我明白了,生活的意义是去讨一份生活,生活的目标是获取厚爵高位;爱情最美满的向往是娶一个女继承人,友谊的好处在于手头拮据时有人替你付账,智慧就是多数人想当然地认为对的东西,热情表现在演说里,勇气就是敢担十块钱的风险,善良在于能在晚餐桌上说“别客气”,虔诚在于一年去一趟教会。我看到了这些了,于是我大笑不止。[书摘206]我只有在写作的时候感觉良好。我忘却所有生活的烦恼、所有生活的痛苦,我为思想层层包围,幸福无比。[书摘207]在其作品里表现为一个敏锐的思想家是一回事,在其自身的存在里辩证地重复他的思想则是另一回事。前者是一场不下赌注的游戏,是为游戏而游戏;而在其自身的存在里的重复,则是一场因为下了大赌注而趣味性陡增的游戏。作品里的辩证法仅仅表现思想,而思想在生活里的重复.则意味着在生活里采取行动。[书摘208]第一章 生平、著作和性格康德的生平、著作和性格斯克拉顿英国学者。本文节选自斯克拉顿《康德》,周文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书摘209]康德的学生雅赫曼这样描述廉德的讲演:康德有一种独到的阐述和定义形面上学概念的巧妙方法,这种方法,就我所闻,就是在听众面前进行他的思想探索;仿佛他本人刚开始考虑这个问题。然后,逐渐补充新鲜的决定性概念,一点一点地完善先前确立的解释,最后得出他对这个题目的研究的明确结论。对这个结论,他已经从各个角度作了全面考察,使聚精会神的听众不仅获得关于这个题目的知识,而且无意中受到思想方法上的教益……[书摘210]的确,康德的生活即使不是机械的,至少也是有严格戒律的。他的男仆每天遵命在清晨五点唤醒他,并且不容有任何例外,他总是头戴睡帽、身穿长袍在书桌前一直工作到七点,而每当上午讲课回来后又立刻恢复这套装束。此后他继续工作到下午一点,才开始进他那每天仅有的一餐。饭后不管天气如何总是散步。不过这项活动他是独自进行的,因为他有一种古怪的看法,由于谈话使人用口呼吸,因此不应当在露天进行。他讨厌喧闹,曾两次更换住处以避他人吵嚷,曾一次愤慨地写信结警察总监,要求阻止附近监狱的犯人唱圣歌以自慰。众所闻知,除进行曲外,废德不喜欢音乐,对视觉艺术亦毫无兴趣——他仅有一幅版画,一张朋友赠给他的卢梭肖像。[书摘211]1796电康德作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正式讲座。[书摘212]探索的动机——在普朗克60岁生日庆祝会上的演讲。①[书摘213]首先我同意叔本华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由变化不定的欲望的桎梏。[书摘214]②“cosmos”原义是“宇宙”,指广包一切、秩序井然的整个体系。[书摘215]③“先定的和谐”(harmonia praestabilita),莱布尼兹的术语。他说一切“单子”之间,特别是心与物之间,存在着一种预先被确定了的和谐。[书摘216]责任——荣誉——国家麦克阿瑟(1880-1964), 美国五星上将。本文选自尹洪滨主编《著名军事家演讲鉴赏》,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书摘217]责任——荣誉——国家。这些神圣的名词尊严地指出您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可能成为怎样的人,一定要成为怎样的人。它们是您振奋精华的起点;当您似乎丧失勇气时由此鼓起勇气;似乎没有利用相信时重建信念;当信心快要失去的时候,由此产生希望。[书摘218]20年以后,在地球另一边,又是肮脏的散兵坑,泥泞的地下洞;那灼热的阳光,倾盆的大雨,荒无人烟的丛林小道,与亲人长期分离的痛苦,热带疾病的猖獗蔓延,战后的恐怖阴森;他们坚定果敢的防御,他们迅速准确的攻击,他们不屈不挠的意志,他们全面决定性的胜利——永远通过他们最后在血泊中的攻击,庄严地跟随着您的责任——荣誉——国家。[书摘219]以政治为业的含义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本文选自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书摘220]我们可以说,有三种前提性的素质,对于政治家是决定性的:激情、责任感和恰如其分的判断力。[书摘221]但是,这种追求权力的行为,一旦不再具有客观性,不是忘我地效力于“事业”,而变为纯属个人的自我陶醉,他便开始对自己职业的崇高精神犯下了罪过。[书摘222]如果有任何可称为“卑劣”的事情,那就是这种事情,以“道德”作为手段,获得“惟我正确”的地位。所谓卑劣之事,正是这种行为方式的结果。[书摘223]论学两则王国维(1877-1927),中国现代学者。本文选自周锡山编校《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大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书摘224]真理者,天下万世之真理,而非一时之真理也。其有发明此真理(哲学家),或以记号表之(美术)者,天下万世之功绩,而非一时之功绩也。惟其为天下万世之真理,故不能尽与一时一国之利益合,且有时不能相容,此即其神圣之所存也。[书摘225]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岂不以其有纯粹之知识与微妙之感情哉。[书摘226]“自谓颇腾达,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非杜子美之抱负乎?“胡不上书自荐达,坐令四海如虞唐”,非韩退之之忠告乎?“寂寞已甘千古笑,驰驱犹望两河平”,非陆务观之悲愤乎?如此者,世谓之大诗人矣[书摘227]夫然,故我国无纯粹之哲学,其最完备者,惟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耳。[书摘228]《新人口论》二题马寅初(1882-1982).中国现代救育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本文选自杨东平编《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书摘229]徒破而不立,不能成大事。[书摘230]学术问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一遇袭击,就抱“明哲保身,退避三舍”的念头。相反,应知难而进,决不应向困难低头。[书摘231]虚怀若谷[书摘232]但自由未必等于独立。自由是可以给你的,独立则须靠自己完成。我是谁?我将去何方?我扮演什么角色,才能将自身的潜能、兴趣、学养发挥到极致,亦即将职业与事业合二而一,既作“稻粱谋”,又是自己乐生的第一需求,同时有补于社会公益或文化积累;而不是权欲熏心,“为五斗米折腰”;或鬼迷心窍,不慎被灯红酒绿、纸迷金醉掳去你的青春、良知乃至贞操?……[书摘233]“精神成人”是“何以成人”之“自我立法”,“角色自律”是“人所以成人”之“自我执法”。“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当你面对忽清忽浊乃至清浊难辨之尘世沧浪时,最要紧的,永远取决于你能否守住自己。[书摘234]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同“人”这一大写的字相比,与“富贵”、“贫贱”相连的“钱”字,与“威武”相连的“权”字,理应小写。明乎此,“角色自尊”,不言自明。[书摘235]面对苦难四题周国平(1945- ),中国当代学者。本文选自周国平《人生哲思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题目为编者所加。[书摘236]“天有不测风云”——不测风云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祸福”——旦夕祸福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任何人不可心存侥幸,把自己独独看做例外。[书摘237]幸福的反面是灾祸,而非痛苦。痛苦中可以交织着幸福,但灾祸绝无幸福可言。[书摘238]“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其实,“大难不死”即福,何须乎后福?[书摘239]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书摘240]古罗马哲学家认为逆境启迪智慧,佛教把对苦难的认识看做觉悟的起点,都自有其深刻之处。[书摘241]我相信,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书摘242]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享受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欢乐。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烦恼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痛苦。[书摘243]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暴者更暴,柔者更柔,智者更智,愚者更愚。[书摘244]不论遭受怎样的苦难,只要他始终警觉着他拥有采取何种态度的自由,并勉励自己以一种坚忍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他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着自己的人格。[书摘245]弗兰克说得好: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书摘246]知道痛苦的价值的人,不会轻易向别人泄露和展示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书摘247]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书摘248]任何人间理想都抚慰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灾人祸面前也谈不上什么正义感。[书摘249]对于别人的痛苦,我们的同情一开始可能相当活跃,但一旦痛苦持续下去,同情就会消退。我们在这方面的耐心远远不如对于别人的罪恶的耐心。一个我们不得不忍受的别人的罪恶仿佛是命运,一个我们不得不忍受的别人的痛苦却几乎是罪恶了。[书摘250]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浪漫主义在痛苦中发现了美感,于是为了美感而寻找痛苦,夸大痛苦,甚至伪造痛苦。然而,假的痛苦有千百种语言,真的痛苦却没有语言。[书摘251]张鸣善《普天乐》:“风雨儿怎当?风雨儿定当。风雨儿难当!”[书摘252]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不同,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了,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书摘253]勇气来源于“不合时宜”的偏执斯迈尔斯(1812-1904),英国道德学家。本文选自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刘曙光等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选文、注释有删节。[书摘254]为了问心无愧,许多人,其中有男人,也有女人,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甚至在没有一丝一毫的鼓励和同情的环境中,他们能温顺地忍受一切不公正的遭遇,这种勇气要高于在炮火连天、杀声震天的战场上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书摘255]例如,安娜·阿斯库,即使被施行脱肢刑致其骨关节脱臼时,她也绝不呻吟一声,只是一动不动,静静地注视她的施刑者的脸,她绝不向神父忏悔,也绝不放弃坚定的信仰;又如拉迪米尔和里德利,她们既不哀叹她们不幸的命运,也没有在临刑就义之前表现出惊惶紧张,而是像一个新娘一般欢快地走向祭坛,慨然赴死——其中一个祝福另一个“振作起来”,因为“我们今天将沐浴上帝的恩赐,在英格兰点燃永不熄灭的智慧之火,智慧之火所折射出的理性之光将恩泽整个英国”。还如玛丽·戴尔,一个贵格会教徒,当其因为对人民群众的布道而被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处以绞刑时,她面不改色,迈着坚定的步伐登上绞刑架。在心平气和地对站在其四周的人们发表就义前的演说之后,她任由刽子手施刑,然后平静地、快乐地死去。虔诚善良的托马斯·莫尔先生也表现出了伟大的勇气,他也心甘情愿地走向断头台慨然就义,而绝不愿背弃他对真理的信仰。当莫尔最终决定坚守他的节操时,他感到他赢得了光荣的胜利。莫尔对他的侄儿罗波尔说:“孩子,我感谢我们全能的上帝。战斗就是胜利。”诺福克公爵告诫他注意危险:“总之,莫尔先生,与帝王抗争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帝王一怒,顿时便会尸横遍地,流血千里。只怕你的性命堪忧矣。”“勋爵先生,果真是这样吗?那也不过如此。我和你的区别也就是——我今天死去,你则稍后死去,只不过我们死的时间早晚不同罢了。”[书摘256]那些最崇高的事业必定是屡遭失败之后才到达胜利的彼岸的,许多奋斗者在到达胜利彼岸之前就死于狂风巨浪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不应该根据他们是否成功来衡量,而应该根据其所遭遇的艰难险阻,根据他们坚持不懈地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来衡量。[书摘257]严酷时代里的证词王晓明(1955- ),中国当代学者。本文原载《读书》,1995(1)[书摘258]是以其为器也,芴漠无形,变化无常;乘风凭虚,卑以自居,甄有形于无欲,颁大惠于群生。使身而能化也,吾其为水矣。”[书摘259]事外远致[书摘260]一个人的写作会具有怎样的意义,除了来自他自己的愿望,恐怕更多的还是取决于时代环境的作用,即如当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就有许多在学术价值之外又兼具一种证词的含义,以至有论者公开断言,说批评的意义正在于为时代作证。[书摘261]中国需要这样的思想家——怀念顾准先生(顾准日记序言)吴敬琏(1930-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本文原载《读书》,1995(5)[书摘262]如果要说作为一个思想家的顾准的内在特征,我想是在于他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言人所未言。这些问题,例如中国为什么没有如同希腊罗马那样,发展起作为欧洲文明滥觞的城邦和共和制度,而是形成了几乎牢不可破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中国的“史官文化”传统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史官文化”的本质以及应当怎样对待“史官文化”;在革命胜利以前生气蓬勃的革命理想主义为什么会演化为庸俗的教条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娜拉出走以后”要采取什么样的政治经济体制才能避免失误和取得真正的进步;社会主义是不是注定了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而不能让市场价格自发波动来调节生产等等,都是长期聚讼纷纭,人们莫知所从的。[书摘263]1972年回到北京后,病况加剧,可是他却索性以北京图书馆为家,争分夺秒地查找资料,做卡片,写笔记,成就了《希腊城邦制度》等数十万言的论著。[书摘264]顾准从来认为,“力求在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上寻求自己灵魂的安宁”。“不是禄蠹,就去出家”;“愤世嫉俗,只好自称老衲”,都不足为训。顾准精神是入世的。正像他自己所说,他的宗旨在于“为人类服务”。为了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未来,他立志做一个“用鲜血做墨水的笔杆子”。顾准的确实现了这一诺言,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掷地有声的篇章,至死方休。[书摘265]另一方面,他对于人民的苦难,满怀同情,感同身受,甚至在看雨果的《悲惨世界》、狄更斯的《双城记》的时候,也伤心落泪,边读边哭。[书摘266]我想,一个人只有有这样伟大的人格,只有有这样的对民族、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为人类争取更美好的未来的使命感,才有可能在那十分险恶的政治环境和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孜孜不倦,勇敢地进行只有后代学人才能认识其价值,甚至完全有可能永远湮没无闻的历史探索。他的学术成就,也正是这种精神的产物。例如,他写作《希腊城邦制度》,就完全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结果,而是为了回答“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问题。[书摘267]现在似乎有一种误解,以为既然旧体制下当权者往往用所谓的“整体利益”压制平民百姓的发展个性和增进物质福利的要求,我们今天就应当反其道而行之,一切以一己私利为依归,把利己主义的世界观作为改革的精神武器,把承认人的价值化为对金钱价值的顶礼膜拜。在某些错误观念的误导下,鄙薄崇高,崇尚卑鄙成为时尚。以损人利己为荣,以不择手段地敛财致富为务,对社会主义和公共道德弃若敝履,把靠掠夺公共财富起家的暴发户看作改革者典范,把厚颜无耻地倡言市侩哲学与思想解放等量齐观,把正当的经商牟利同弄权“寻租”混为一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了人生第一要义,利己主义被说成是时代的思想旗帜。[书摘268]特别是作为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应当有更高的追求。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书摘269]梁漱溟的骨气任华 驰方本文选自梁漱溟《我的努力与反省》,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原题为《梁漱溟先生访问记》,有删节,现题为编者所加。[书摘270]梁漱溟面对一叠白纸,思潮起伏,感慨万千。萦绕他的脑际的,是这样的信念:“书籍烧毁了,思想是销毁不了的。”[书摘271]从19随年9月21日开始,在没有一本参考书的南小屋,凭着记忆,73岁的梁漱溟动手写作《儒佛异同论》。[书摘272]此时,黑云压城,从海上刮来了所谓“一月风暴”。他仰望云天,忧虑重重,深深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心。但是,他相信:“纵然是‘泰山颓、梁木坏、哲人萎’,我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将千秋万代,与世永存!”[书摘273]“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书摘274]西西弗的神话①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作家。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选自加缪《西西弗的神》杜小真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书摘275]当对大地的想象过于着重于回忆,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这就是巨石的胜利,这就是巨石本身。巨大的悲痛是难以承担的重负。[书摘276]客西马尼之夜[书摘277]① 西西弗:希腊传说中的科林斯王。[书摘278]人若是鸟,苦难就是人生的风暴。此时,人有两种选择:躲避风暴,在避难所中求安逸;或者迎着风暴飞翔,将翅膀锻炼得坚韧而刚强。没有人能强求个体必须做出某种选择,但从选择的价值看,迎着风暴飞翔,或许更为灿烂。求安逸,只是暂时的:若更大风暴来临,避难所也会轰然坍塌,你又如何能够逃匿成功?何况对人生而言,苦难往往来得突然,铺天盖地一般,世界漆黑一团,你往哪里去找避难所?面对苦难,就挑战苦难,是个体生存的勇敢行为,也更为明智。[书摘279]周国平为苦难唱了一首赞歌。这不是爱苦难,而是爱上苦难给予人的机会。他强调人必须面对苦难,是因为苦难无法回避。他说苦难有其独特价值,因为苦难能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暴者更暴,柔者更柔,智者更智,愚者更愚。[书摘280]对于强者、柔者、智者而言,拥有一份苦难,就是拥有一份思想与性格的财富。周主张“独自承担自己的那一份痛苦”,便是基于这种理解:既然苦难不免降临于个体,个体无法推诿,独自承担也就成了勇者的标志。“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突现了人作为智慧的存在者,须以与此匹配的高贵而优雅的姿态去生活。[书摘281]读此类苦难故事,不宜仅以旁观者心态游离于边缘,而多少要有点身临其境,追问自己,你当如何体验在场者的困境。举世皆浊你独醒时,你也能面对浊流,发一声清醒呐喊吗?你会不会为了你的个人前途、家人安危或触目皆是乡愿们的人云亦云,就放弃了应当发言、应当反抗的权利?或许惟有如此,你才会惊心动魄地体验到什么是坚持真理时所需要的无畏,也才会瞥见藏于你内心深处的那些委琐、自私和愚昧。特别是对当代国人,阅读顾准,不仅是在打开一部思想者的滴血传奇,同时,也应打开自己的心扉,与他的命运共振。[书摘282]承受苦难,因人而异。顾准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承受苦难的勇者,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拆下肋骨当火把而烧穿黑森林。梁漱溟是坚持操守、讲究气节、承受苦难的仁者,面对权力的高压,绝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随波逐流。钱谷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承受苦难的逸者,愿说之际滔滔不绝,不愿说时三缄其口,皆是为了本真守诚。[书摘283]我曾试问自己,面对苦难,我若做不成勇者,披荆斩棘,在无路的荒原踩出路来,那至少也得做仁者或逸者,活出自己的本色。本色最能经受血雨腥风的扑击,不易褪色。[书摘284]英雄之所以为英雄,不仅仅是在战胜苦难,更是在战胜对于苦难的恐惧,这是比战胜苦难远要伟大的自期。读加缪《西西弗的神话》,你透过西西弗的荒谬生存,读出的正是这种战胜苦难,同时更是战胜恐惧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当西西弗不再希求苦尽甘来时,他其实已真正找到了幸福之门,即进入了人的自身解放的自由境界。[书摘285]关于死,关于生的对话史铁生(1951- ),中国当代作家。本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第三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原题为《对话四则》,有删节,现题为编者所加。[书摘286]S:要是你正正经经地陷入了绝望,你不妨听听幽默大师的话。当然,使我没去自杀的原因很多,但是我第一次平心静气地放弃自杀的念头却是因为听了卓别林的劝,以后很多次都是这样。幸好有一天我去看了那场电影,什么名字我忘了,一个女人想自杀,但被卓别林扮演的那个角色发现了,女人很埋怨他,发了疯似的喊:“你为什么不让我死?为什么不让我死!”卓别林慢悠悠不动声色地说:“着什么急?早晚会死的。”[书摘287]照我的理解,“傻瓜”一词绝不是指先天的弱智,而是指后天的麻木,弱智常常并不妨碍弱智者向他们不公正的命运要求意义。可是对生命意义的麻木不问,却可以使智力健全的生命仅仅成为一种生理现象,而不是精神过程。[书摘288]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知道了善与恶,被逐出了伊甸园,再也回不去了。所谓“知道了善与恶”其实就是对生活有了价值判断,对生命的意义有了要求,所以我们跟亚当夏娃一样,也别想回去当傻瓜了。《圣经》上说,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人类历史从此开始。这说法真是妙极了。也就是说,从此开始他们才是人了,由此他们才有别于其他动物而成为人了。遗憾的是人们只注意到了这是痛苦的开始,而没看到这才有了人生欢乐的可能。人们应该理解上帝的好意。把那个伊甸园称为乐园实在荒唐,我相信那儿可能没有痛苦,但没有痛苦的地方肯定也没有欢乐。所以我想,还是别回到伊甸园去当那漫长的傻瓜吧。[书摘289]过程就是目的[书摘290]生活也是,一场球赛九十分钟,一场生活就算它九十年,区别无非时间的长短罢了。上帝给人们设置了很多障碍,为的是展开一个过程,于是才能有趣味有快乐。M:照此说来,生活是无需乎目的了?S:不行,目的还非得有不可。如果都不想赢球,这场球还怎么踢下去呢?就像人活着没有理想,人可往哪儿走呢?没有了目的,过程一样没法展开。目的和理想的设置,我想,原就是为了引导出—个过程,我想,—个最美好的理想或目的不如就让它处在那个望眼欲穿的位置上吧,这样才永远都有个奔头,创造着,欣赏着,乐此不疲。[书摘291]我有时候也这么想,真的,人最终究竟能得到什么呢?未知是无限的,人类的希望无穷无尽,于是认识就永远没有个完,永远不会到达终点,—个阶段的结束不过是又一个阶段的开始。也许你说对了,人要是不能从过程中体味幸福和欢乐,生命就成了—场荒诞的苦役,死神就一直具有诱惑力。[书摘292]萧乾,原名萧秉乾,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杰出的记者。1910年1月27日生于北京城东北角一个贫苦的蒙古族家庭。出生时,父亲已离世,童年在孤寂、凄凉中度过。放过羊、给人送过牛奶、还学会了编织土耳其地毯。不幸的是,平生第一次领取工钱那天,母亲却在家中去世了。十四岁开始孤独地漂泊、流浪,成为一个未带地图、自由翱翔的旅人。三十年代崛起于中国现代文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大公报》记者驰骋西欧战场,成为中国唯一一位采访过二战的记者、作家。[书摘293]关于死的反思萧乾(19190-1999),中国现代作家。本文选自萧乾《关于死的反思》,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书摘294]死究竟是咋回事?咱们这个民族讲求实际,不喜欢在没有边际的事上去费脑筋。“未知生焉知死!”十分干脆。英国早期诗人约翰·邓恩曾说:“人之一生是从一种死亡过渡到另一种死亡。”这倒有点像庄子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都把生死看作连环套。[书摘295]死亡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恩惠之一,它同生命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人生最美的挽歌莫过于当你在一种有价值的事业中度过了一生。”这与司马迁的泰山与鹅毛倒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书摘296]解放被死亡奴役的心灵蒙田(1533—1592),法国作家。本文选自《蒙田随笔全集》 (上),潘丽珍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选文、注释有删节。现题为编者所加。[书摘297]一天,有人翻阅我的随身记事本,发现那上面写着我死后要做的事。那确实是个备忘录,因此,我告诉他说,那天我离家虽然只有一里路,身体无恙,心情愉快,但我没有把握能否平安抵家,就随即匆匆记下了我的想法。这些想法无时无刻不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在我的心头,我随时随地都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事。这样,死亡降临时,我就不至于措手不及。我们要尽量做到随时准备上路,尤其要注意只管自己的事:人生苦短,何必那么多计划![书摘298]世界万物不是都和你同步吗?许多东西不是和你一起衰老吗?在你死去的那一刻,多少人,多少动物和生灵也在与世长辞!从黑夜到白昼,从白昼到黑夜,无时无刻不听到婴儿的啼哭,同葬礼上的哭丧声混成一片。——卢克莱修[书摘299]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二十一 自由的死自由的死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诗人。本文选自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楚图南译,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书摘300]我示你们以成就之死,那对于生者是一个刺激和一个期许。成就的人之死,如同一个胜利者,被希望和可期许的人们围绕着。所以人当学习死;死者不能圣化了生者的誓言,就不当有这样的一个庆典!以此死是至善,其次死于战争,而倾注出一个强大的灵魂。[书摘301]我对你们赞美我的死,那自由的死,当我愿意死,死就来到。[书摘302]我在什么时候愿意死呢7——那有一个目标和一个嗣子的人,愿意为他的目标和嗣子在适当的时候死去。[书摘303]朋友们哟,我从你们的灵魂恳求着这:你们的死须不是对于人类和大地的谩渎!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道德当辉灿着如落霞之环照耀着世界;否则你们的死是失败的。我如是愿意着死,使你们朋友们为我之故而更爱大地,我愿意复返于地,使我于诞生我者之地中得享安息。[书摘304]选择性死亡弗雷切尔当代医学伦理学家。本文选自南川、黄炎平编译《与名家一起体验死》,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选文有删节。[书摘305]在绝对主义者看来,有些事情从来就不可以接受承担责任的决断和选择;而在“境况伦理”中,则一切事情都是可接受承担责任的决断和选择。[书摘306]巨子遗嘱理解我,我的兄弟贝多芬(1770—1827).德国音乐家。本文选自傅雷译《贝多芬传》,《傅雷译文集》(11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原题为《埃林耿希太脱遗嘱》,现题为编者所改。埃林耿希太脱是维也纳近郊小镇,贝多芬曾在此勾留。[书摘307]我愿为文化而死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本文选自张玉书《重现辉煌的大师》,载《茨威格小说集》(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现题为编者所加。[书摘308]让我平静地离去戴高乐(1890-1970),曾任法国总统。本文选自让·拉古都尔《戴高乐全传》,允道等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8。现题为编者所加。[书摘309]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作家。本文选自《鲁迅全集》(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原题为《死》,有删节,现题为编者所加。[书摘310]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书摘311]我要死得清白傅雷(1908-1966),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翻译家。本文选自《傅雷家书》(增订第五版),北京,三联书店,1998。现题为编者所加。[书摘312]死亡与永生别尔嘉耶夫(1871-1948),俄国宗教思想家、哲学家。本文选自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张百春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选文、注释有删节。[书摘313]死亡引起我们无法表达的敬畏,这不但因为它是恶,而且还因为在死亡里有深刻性和伟大之处,它们震撼着我们的日常世界,超越在我们的此世生活中积累的,只适合此世生命法律的力量。[书摘314]生命是高尚的,这只是因为在其中有死亡,有终点,这个终点证明,人的使命是另外的一种更高的生命。假如没有死亡和终点,那么生命就将是卑鄙的,就将是无意义的。在无限的时间里,意义永远也不能被揭示,意义在永恒之中。但是,时间中的生命和永恒中的生命之间是深渊,越过这个深渊只有通过死亡的途径,通过对中断的恐惧。在被理解为封闭的、自足的和完满的此世里,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因为一切都是暂时的,即死亡和死的特征永远屑于这个世界,是此世和此世里所发生的一切事物之所以无意义的根源,这是向有限的和封闭的视野所展现的真理的一半。[书摘315]死亡不仅仅是生物学和心理学上的事实,而且也是精神现象。死亡的意义在于,在时间中不可能有永恒,在时间中没有终点就是无意义。[书摘316]……死亡的悖论在世界上不仅有伦理学的表现,而且还有其美学的表达。死亡是反常的,它是极端反常的现象,是解体,是丧失面孔,是丧失一切面貌和形象,是物质世界的低级元素的胜利。然而,死亡又是美好的,它能使必死的人中的最卑贱的一个变得高尚,使他与最优秀的人并列,死亡能战胜庸俗和日常性的反常现象。[书摘317]在人身上,永生的和永恒的不是心理的元素和肉体的元素,不是这些元素自身,而是精神元素,它在心理的和肉体的元素中的作用便构成个性,实现着上帝的形象和样式。作为属于不朽世界的精神存在物,人是永生和永恒的,但是,人是精神的存在物不是自然而然的,实际上,只有当他用精神的实质来实现自己,当在其中精神和精神性控制了他的自然因素时,他才是精神存在物。[书摘318]就是说,死亡是作为从外部来的某种自然事实而存在的,这个事实在未来里到来,死亡意味着存在的时间化,意味着生命在未来里的投影。[书摘319]对待死亡自身,对待个性的死亡的被动态度也是错误的,这是把死亡当做宿命论的和决定论的自然事实。应该自由地和清醒地接受死亡,不要反对死亡的无意义,相反,自由地和清醒地接受死亡就是精神创造的积极性。[书摘320]②斯多葛学派: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兴盛起来的一派思想,这派思想总是鼓励人们参与人类事业,相信哲学探究的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一种以心灵的平静和坚信道德价值为特点的行为方式。[书摘321]①狄奥尼索斯:在希腊罗马的神话中,他是植物神,特别是以酒与狂欢之神著称。[书摘322]蒙田说:“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这不是夸张,而是道出了真谛——人要理智地面对死亡。[书摘323]当你抱怨死且不愿死时,死亡并不因此而减缓向你移动的步伐。对人而言,与其在死神面前缩手缩脚,不如在死神面前体现人的尊严,以平常但却高傲的态度接受一切。[书摘324]大声地欢呼生的到来,默默承受死的飘逝,这样才能为生命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其间有高潮,有曲折,有诗意。若如此,你便像某智者说的,你虽不是诗人,到最后时刻你也成了一位诗人;若你本来就是诗人,则到最后时刻,你又给自己,也给人类写下了一首诗——这是你所有诗中最完美的诗——无言的人之大诗。[书摘325]人之死有消极与积极之分。消极死亡只是完成了生命的纯粹生物学运动。及时行乐,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如此生活诚然单调乏味,像泡沫一样忽生忽灭。积极的死亡,是在完成死亡的物质运动的同时,完成精神的创造。这将使生活变得严谨。它一方面为生活减压,另一方面又为生活加压。为生活减压是为人生减去功利,减去限制,在超越生活的诸多遮蔽以后,让生存变得透彻与明亮,人因此能在近乎本色的状态下生存;若人人如此,则由此组成的社会应当活泼得多,有趣得多。一味地只在功利上打主意,斤斤计较利害得失,那样活,实在太累。为生活加压则是为人生注入意义,有责任地生存。人生若没有责任与意义,无异行尸走肉。“死过”的萧乾有这样的醒悟:他将富贵浮华视做过眼浮云,创造本身才可珍贵且持久,他因此而活得清醒,劲头十足和目标明确。达·芬奇也说过:“度过有意义之一天,则带来香甜之睡眠;度过有意义之一生,则带来幸福之长眠。”于此动心而真能践履者,就为自己的生命注进了无穷活力。尼采论述人的自由的死,其实强调人在活出意义后逝世便无憾。即使个人没有多少业绩,乃至只是无名小卒,只要他感到应当死去就选择死,不再为生命增加痛苦,也不再为社会增加负担,这也是在以一种卑微的方式创造着不卑微的人生意义,此时,他同样令人尊敬。[书摘326]这些遗嘱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命图画有多辉煌,他的死亡图画才有多辉煌。用石砌的纪念碑来物化自己的荣耀,历史的风雨总会或早或迟地剥蚀它。只有在人心中铸成的精神碑文,才真正不朽。[书摘327]但人是倔强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死亡这个生命之谜上继续着他的思索。他在他人的死亡中体验死亡,在自己的病痛中即部分的死亡中体验死亡,在花开花落、潮生潮灭、云聚云散的一切自然物的消逝中体验死亡,这样做即使仍无助于最终解开死亡之谜,但这种我思我在、我在我将大大开辟自我认识的精神空间,强化自己与自身、与他人、与万物的融通,培养人的悲悯情怀,使人博大仁慈,不就是思考死亡的预想收获?对人而言,不思考死亡肯定是肤浅的,甚至是灾难性的,这会使你失去对人生目标的准确定位。[书摘328]记住蒙田的话:“生命本无好坏,是好是坏全在你自己。”开启死亡之思的钥匙握在你自己手中,向哪边转动,由你自己掌握。

不光是大学生可以看

推荐所有即将上大学,正在上大学以及毕业两三年之内的人看看。这是一个读本,自然选了很多很棒的文章,看看作者就知道,如冯友兰、加德纳、罗杰斯、马斯洛、爱因斯坦、叔本华、王国维、罗素、波伏瓦等等名家,古今中外,都有涉及。主编夏中义等人写的编者旁白是买下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笔流畅,分析透彻,很多观点不谋而合。这书是一套三本中的第一本,在总序里边,夏中义写到:《读本》应是一套普适性的青年知识分子修养读物。……人与自我——你将如何为自身的日常生活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谈到读者首先是大学生时,他说平等的正面应对大学生“成长的烦恼”。这一本书共分为十章,从什么是大学谈到生于死,名家的文章加上独特的编者旁白,是一本值得所有大学生看的好书。http://spaces.msn.com/members/yuansland/

我的人文启蒙和一些高中记忆

算是已经读过不少书了,始终都觉得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最大。尽管很多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而我一直都会记得这本书,也一直向别人推荐的。初遇这本书是在高三。我一直庆幸能在这所高中度过三年时光。这个学校应该是个另类了,学习成绩当然是重视的,却从来不过分。相比于其他高中“变态”行为,我们可以安心的睡八个多小时,我们可以固定的有假期放,我们可以三年都有体育课,甚至到高三还有美术课,我们的自修课老师从不会加课,我们的语文一直有阅览课,去图书馆,老师推荐打印等……然而,紧张的高三给每人发《大学人文读本》,我还是挺意外的。后来,读这本书还成了我们那年假期的作业。这本书是由我们校长推荐的并及时的传播到我们手中。唐校长的教学理念始终不变。在外界都为成绩绞尽脑汁的时候,他始终推行素质教育。唐校长是市里唯二的特级教师之一,我们自然很佩服。每次给我们讲座,大家都甚为感动。至今我一直都很遗憾没能听过他的一堂课。读本系列一共三本,当年学校是给每人一本,我挑了《人与自我》,而我的语文老师恰好也最推荐这一本的。记得第一章是关于大学的,之后我的内心就永远有了个梦——北大。也对大学的渴望超过的任何时候,那是最后一块净土了。只是后来高考失败,不得不暂时收起这个梦;进了另所还不错的大学,也发现现在的大学越来越像职业学校了。我的理想主义世界观应该也是那时形成的,我始终不忍丢弃内心的纯洁,也就是那些人所谓的“愚蠢”。后面印象较深的是王小波,摩罗,周国平,史铁生,鲁迅,贝多芬那几篇。小波那篇关于同性恋,是对我的爱情观有很大影响。爱本身是情感的东西,是不必太狭隘的,尽管我还是喜欢异性的。所以,看《断背山》我也会陶醉于那美妙的画面中。更何况这个世界同性恋始终是需要勇气,我也再也不会歧视这类现象了。摩罗那篇写俄国对比我国,我开始为我们这个民族忧郁和失望。周国平关于苦难的思考是那个专题里比较易懂的,文笔也很美。史铁生生死对话甚至解决的我从小对于死亡的恐惧。贝多芬、鲁迅的遗嘱,对死的那种豁达感动我,还记得那句“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人总要死的,能那么清醒的走不带一丝恐惧是多么英勇啊。还有就是每一章后面的编者旁白写得十分精彩。感觉就像一位智者对迷途孩子的指引和谆谆教诲。记得高中语文老师很推荐这个,说他把这些都摘抄了一遍,爱不释手。那个假期过后,一个同学告诉我,读了这书,感觉比别人高了一个档次!

《大学人文读本》Word版下载地址--【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人文读本》是一套极好的书,共三本,分别是《人与自我》、《人与世界》、《人与国家》,我查了一下,本站曾经发过 pdf版的,而且是图形的,分辨率也不是很高,看得很辛苦。现在我发一本word版的,希望大家喜欢,因为是新手,差错难免,请大家多包涵。http://club.beelink.com/dispbbs.asp?boardid=168&Id=265994


 人与自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