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留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301213537
作者: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 编
页数:39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可口可乐重返中国路 这是1984年美国《时代周刊》某一期的封面:“China’s New Face”(中国的新面貌):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很直门地表现了中国正在改革开放,人们将要开始新的生活。 1979年,被认为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可口可乐重返中国,期问的碰撞与融合既改变了百年品牌可口可乐,也推动了千年古国中国的开放。 1927年,上海街头悄然出现了一种饮料——“蝌蝌啃蜡”。名字固然古怪,但它棕色的液体、甜中带苦的味道,以及打开瓶盖后充盈的气泡,更让人感觉奇异。奇异的味道,加上古怪的名字,这种饮料的销售情况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这家饮料公司第二年便公开悬赏,用350英镑的奖金征求译名。一位身在英国的上海籍教授蒋彝,击败所有对手,赢得奖金,这家饮料公司也获得了品牌名——可口可乐。迄今为止,这一译法仍然为广告界和翻译界所称颂。 1933年,在上海的可口可乐生产厂是美国以外最大的“可口可乐”厂,在1948年,更是美国境外第一家年产量超过一百万箱的工厂。 1949年可口可乐退出中国市场。 1976年,中国政治形势尚不明晰,可口可乐总裁找到了存巾国驻美联络处工作的佟志广,希望向中国出口可口可乐,并在中国建厂。 对于佟志广而言,可口可乐并不陌生。解放前在上海,他就已经尝过这种喝来有点像止咳糖浆的“汽水”。但对于解放后出生的中国人,可口可乐却是电影中美国士兵腐朽的享乐品,是朝鲜战争巾敌人的饮料。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佟志广向对方解释,现在进入中国还为时过早。 随着中国国内政治局势渐渐明朗,可口可乐再次提出重返中国的想法。这次,可口可乐总裁明确表示在中国设厂,其产品主要针对的不是中国消费者,而是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那些已经习惯了可口可乐的欧洲和美国人。 经过层层请示,1978年,中粮与可口可乐公司最终签署协议,首批3,000箱瓶装可口可乐于1979年底由香港发往北京。 可口可乐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发表前四天成功重返中国,使其成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第一个“吃螃蟹”的美国公司。然而,机会之门虽已打开,成功之路尚需自己铺平。

前言

贾庆国  教授    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又是一个春天!在这个万木复苏、生命涌动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三轮中关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作为第二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的成果之一,本书记叙了中关人文交流史上发生的一些故事,这里面有以美国“皇后号”商船开启中美两国交往历史为代表的经贸关系,有以徐继畲为代表的近代中国人和以埃德加·斯诺为代表的美国人了解和认识对方的过程,有两国教育交往中的名人轶事,有两国并肩战斗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经历,有传教士、外交官试图影响对方的努力,还有两国文化体育明星在两国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本书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再现中美两国人民交往的一些有意义的片断,让人们直接感受这个跨越历史、跨越文化、跨越文明交流的进程。    自1784年美国皇后号商船起航赴华起,中美两国已经走过了228年交往的路程。其间,两国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波澜起伏。这里面有惊喜的发现,也有失望的认识;有利益和思想的交汇,也有诉求和观念的冲突;有美好的回忆,也有痛楚的感受。    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不对称的关系。在两国交往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衰落、美国崛起,中国落后、美国先进,中国虚弱、美国强大。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就开始走向了复兴的道路,但也只是到最近一些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崛起,中美关系才有了一些走向对称的迹象。    中关关系这种不对称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国关系中美国主动、中国被动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它决定了是美国商船而不是中国商船开启了中美交往,决定了早年主要是中国学生赴美国求学而不是美国学生到中国求学,决定了是许多中国人推崇美国的制度而不是许多美国人推崇中国的制度,决定了是美国在中国办协和医院而不是中国在美国办和谐医院,决定了是美国军队来到中国与中国军队而不是中国军队去美国与美国军队并肩抗击法西斯侵略者……    在两国间文化和制度不同、关系不对称性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两国之间的互动使得两国人对对方有着非常不同的、复杂的感受。在两国不对称交往的大部分历史上,中国人对美国既推崇又怨恨,而美国人对中国则是既尊敬又蔑视。许多中国人推崇美国不仅因为美国有着先进的技术和富裕的生活,还因为美国有着法制、民主和自由。早在1848年,时任福建巡抚的徐继畲花了大量心血编写而成的《瀛环志略》中就这样写道: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号位,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候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应该说,对美国的这种推崇一直延续至今。    在推崇美国的同时,在许多中国人眼中,美国也是一个恃强凌弱的国家。在中国虚弱的时候,美国曾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它是一个靠不住的国家,当中国面临外部威胁请求美国帮助时,美国却不止一次选择袖手旁观;它还是一个不甚顾及中国人民感受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曾拒不承认受中国人民拥戴的政府并介入台湾事务阻挠中国的统一;它还是一个霸道的国家,常常对中国的事务指手画脚,好像中国不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就一事无成。    于是,在中国人看来,美国既是民主自由和国际公道的倡导者,又是伤害中国利益和感情的强权国家。中国革命之父孙中山先生对此深有感触。在反复求助于美国帮助中国革命失败以后,他曾这样感叹道:“当我们开始发动革命,以推翻专制腐败政府并在中国建立共和国时,就以美国为鼓舞者和榜样。我们曾热切希望能有一位美国的拉法叶特同我们一起为这一正义事业而战斗。然而,在我们为自由而奋斗的这第十二个年头,来到的不是拉斐特同拉法叶特(引文如此)而是一美国舰队司令率领较他国更多的军舰驶入我们领海,妄图共同压垮我们,以消灭中国的共和国。”    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同样复杂和矛盾。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既智慧勤奋值得尊敬,又愚昧落后难以救药。美国学者哈罗德·艾萨克斯的一段话生动地描述了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我们对中国的概念包括近乎永恒的稳定和没完没了的混乱。我们对中国特质的了解包括圣人般的智慧和具有强烈迷信色彩的无知、无法预料的极端、哲理般的平静和爆炸性的狂热。我们对中国人的感情包括同情与排斥、父母般的慈爱与恼怒、爱慕与敌对、爱与接近于恨的恐惧。”    中美人文交流正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不仅要跨越不同文明和制度的巨大鸿沟,还要超越不对称关系带来的困扰,实属不易!然而,对利益的追求,对未知的探究,对友谊的渴望,对美好的向往,最终还是使两国人民走到了一起!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只要有心,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包括文明的差异、文化的区隔、价值的区别、制度的樊篱、利益的冲突,能够阻挡人与人之间平等和善意的交往。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私下平等和善意的交往使得中美两国人民有可能逐渐了解和认识了对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厚的联系,成为中美发展合作的基础和动力。    时过境迁,今天的中关关系跟过去不同了。由于中国的改革和开放,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两国交往日益密切,两国间发展差距在缩小,价值差异在减少,两国关系的不对称性在减弱,两国第一次有可能在平等和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关系。这一切为中美人文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开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两国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美人文交流将为两国人民之间增进好感和信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愿这本小书加深我们对过去中美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记忆!祝第三次中美人文交流磋商机制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在编写这本小书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单位和个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包括教育部国际司、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出版社、教育部郝平副部长、教育部国际司杨军司长、北京大学李岩松副校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缉思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夏红卫部长等。袁明老师从题目到内容全程精心指导和参与,余万里老师主持和协调本书的规划、写作、翻译和出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曹丹妮、冯峥、何双伶、黄宇蓝、蒋翊民、李海涛、刘双、吕孝展、娜迪亚、王梦影、杨向云、杨郁、余歌、曾顺、甄兆平同学参与了本书材料收集和起草,美国留学生柯岩通读并校阅了英文稿。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何兴强、张帆副研究员参与了校对工作,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陈滢、贾默、李若曦、刘珏、骆靓靓、马祎秀、万锋、王晓毅、辛美庆、薛颖、苑艺林参与了本书的翻译,谢韬教授校阅了英文稿,北京大学出版社耿协峰老师参与了本书的出版,在此我们向他们和所有对本书的出版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深深的谢意!

内容概要

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是根据教育部的指示于2011年10月在北京大学成立的研究基地。其背景是:2010年5月,在中美双边最高领导人的亲自关心下,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成立的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该机制旨在从国家层面推动两国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和青年等领域交流与合作,以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友谊,夯实中美友好的社会基础。该基地的成立是为了确保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健康、有序、持续发展,为机制发展提供有效的学术和智力支持。
基地依托北京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学术研究、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推动中美两国间的人文交流,为在民间层面增进互信与友谊,消除偏见与误解,促进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基地建设的长期目标是立足中美两国文化传统,展开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建成中美人文社科及科学研究交流的学术重镇,同时着眼于中美两国人民交流,开展多层次多维度对话,成为中美人文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执行主任:贾庆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执行副主任:余万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跨越太平洋的财富传奇
Chapter One Legend of Wealth across the Pacific
“中国皇后号”的财富探险// 血汗道钉// 中餐馆的幸运饼干//AIG的上海往事// 可口可乐重返中国路//
“好孩子”的美国路
第二章 发现中国、发现美国
Chapter Two Discovery of China and the U.S.
华盛顿纪念碑上的中国碑石//大清国首任外交使臣———美国人蒲安臣//梁启超眼中的美国政制//杜威遭遇五四运动//埃德加?斯诺在延安发现的新世界//
第三章 教育沟通心灵
Chapter Three Education Builds Bridges Between Hearts
容闳和他的西学东渐之路//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协和,九十年不变情怀//梅贻琦与清华学堂//谢希德与复旦大学美研中心//
“眼见为真”//一曲“战歌”引发的争论———蔡美儿与《虎妈战歌》的故事//芝加哥孔院桃李开//
第四章 美国人不是旁观者
Chapter Four Americans,Not Onlookers
记录历史的老胶片//中国天空上的美国战鹰//谁能相信不流血的胜利//国家若有记忆//迪克西来了//尘埃还未落定//
第五章 中美人文交流的使者
Chapter Five Tales of Two Peoples
传教士?斡旋者?批判者:明恩溥在中国//连接中华文化和美利坚文化的人//胡适的美国韵事//他的心在中国———美国友人韩丁//
第六章 在文学、音乐与艺术中感受共鸣
Chapter Six Resonance in Literature,Music and Art//
大地之女//玫瑰玫瑰我爱你// “拉二胡的那匹马赢了,对不对?”//徐冰的《天书》与麦克阿瑟大奖//
第七章 体育的真谛
Chapter Seven The True Meaning of Sports
乒乓球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他的人生//冰上蝴蝶//中国巨人

编辑推荐

《雁过留声:中美人文交流的记忆》编辑推荐:中美两国人文交流源远流长,籍此中美两国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建立并运行两年之后,回顾两国人文交流的点点滴滴,有着特殊的意义。读过此书,一定会对今日的中美关系有一番新认识。

作者简介

《雁过留声:中美人文交流的记忆》是一本能打动人的书,从人与人交往的故事入手,以小见大,反映中美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既有大人物、名人,也有小人物、普通人的故事。全书中英文字对照,配有大量历史人文图片,文字简约、图片新颖,用叙事来表达主题,突出了中美人文交流的时代感、生活感和质感,可供对中美人文交流史感兴趣的中外读者阅读参考。

图书封面


 雁过留声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历史书不像历史书 小说书不像小说书
  •     字体略小、行间距刚好。都是中美交流的小记录,一边了解历史,一边学习英文。纸质不错的,手感舒服。就是书较厚,平摊时不太方便。可读性高~
  •     像是纪实的故事书 中美间的人文交流比想象中的早 从中国皇后号商船 华工为太平洋铁路做出的贡献 美亚保险公司 到胡适 赛珍珠这些文学学者 再到NBA球星姚明 这之间记录的不仅仅是中美的人文交流 更多的是时代背后 大国间的发展与变迁 书中最有意思的是每篇故事还附有英文翻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