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若重

出版日期:2013-5-1
ISBN:9787504662798
作者:叶青,黄艳红,朱晶
页数:310页

内容概要

叶青,女,1974年生,安徽安庆人,现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99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中心,获得科技哲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一直从事科技史及科技现代化研究等。曾在《中国科技史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几篇,参加编写专著7本;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项目5项,科学院院级课题4项。
黄艳红,女,1975年生,汉族,湖南永州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2007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中国针刺镇痛机理研究的社会史分析》。2007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为《中国科研时间状况研究》。201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从事科学无神论研究。曾在《香港社会科学》、《中国科技史杂志》和Korea Journal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各类研究项目十余项。

书籍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韩启德
总序二 白春礼
总序三 周 济
序 徐光宪
导 言
第一章  求学  历
早期教育(1920 —1939)
大学生涯(1940 —1944)
第二章 留学美国
只身赴美
辗转回国
第三章 初到北大化学系
开设“物理化学”课程
开设“物质结构”课程
量子化学领域展露锋芒
从量子化学转到络合物化学
第四章 受政治运动影响的学术生涯
转向核燃料萃取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
第五章 谱写“稀土传奇”
稀土分离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状况
勇挑重任:推  体系、反萃法实现镨钕分离
(1972 —1974)
稀土串级萃取理论的提出与应用(1974 —1990)
发展中国稀土产业
著书立说、课题研究与机构建设
第六章 回到量子化学研究
量子化学研究的背景与条件(1949 —1977)
子价、分子片与结构规则(1977 —1995)
改进的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与正弦型同系线性规律
(1978 —1984)
稀土配合物的电子结构与化学键:由从头计算到半  验计算
转向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稀土(1996 — )
量子化学教学与教材(1978 —2009)
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与国际交流(1980 — )
第七章 晚年对软科学的思考
学科定位、成果评价与研究基金
化学信息学与系统化学
方法学与方法创新
第八章 爱人同行
同进北大 共同研究
中国化学界的比翼鸟
携手前进 相濡以
结 语 徐光宪学术成长特点
附录一 徐光宪年表
附录二 徐光宪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图片目录
图1-1 徐光宪旧居东山七亩
图1-2 《中日围棋百式》
图1-3 徐光宪年幼时与父兄们的合影
图1-4 徐光宪绍兴宣化坊故居
图1-5 青藤书屋  貌(a)和近照(b)
图1-6 徐光宪参加绍兴稽山中学七十周年校庆庆典合影
图1-7 徐光宪在浙  图书馆前留影
图1-8 徐光宪在宁波高工老校址前留影
图1-9 上海交通大学1940年化学系正取生名册
图1-10 徐光宪在上海交大时做的习题
图1-11 徐光宪在上海交大的毕业论文
图1-12 高小霞工部局女中毕业证照
图1-13 南洋化工社1943-1944届部分成员合影
图1-14 高小霞写给徐光宪的信
图1-15 上海交通大学1944届毕业同学合影
图1-16 徐光宪与高小霞结婚照
图1-17 徐光宪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助教时的登记名册
图2-1 徐光宪与同学  庆清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时期合影
图2-2 徐光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助教职位的证书
图2-3 徐光宪、高小霞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与同学们的合影
图2-4 徐光宪的博士论文(a)及学位证书(b)
图2-5 徐光宪重返哥伦比亚大学作报告
图2-6 1949年,徐光宪等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野餐,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图3-1 1951年4月15日,徐光宪、高小霞回国时,高小霞在戈登将军号
轮船甲板上的留影
图3-2 朝鲜金日成大学实习团与北大化学系老师合影
图3-3 《物理化学讲义》手稿第一页
图3-4 《物质结构》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证书
图4-1 《  子核物理导论》讲义
图4-2 北大技术物理系33组59级师生合影
图4-3 徐光宪在  西农场与工友们合影
图4-4 徐光宪下放时期游览井冈山
图4-5 徐光宪与程民德一起放牛
图5-1 徐光宪在全国稀土化学与萃取会议上
图5-2 徐光宪与黎乐民讨论问题
图5-3 稀土研究获得的部分国家奖励
图5-4 徐光宪获得国家  济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图5-5 徐光宪主编的《稀土》(第2版)
图5-6 1980年稀土访问团访问美国爱荷华州艾姆斯实验室
图5-7 稀土研究中心师生合影
图5-8 2003年,徐光宪在北大稀土材料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图5-9 徐光宪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图6-1 20世纪80年代,徐光宪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上
图6-2 徐光宪访日时与日本学者合影
图6-3 徐光宪访问德国时合影
图6-4 徐光宪和夏威夷大学化学系主任合影
图6-5 1993年徐光宪重返哥伦比亚大学
图6-6 徐光宪在第25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上
图6-7 国际配位化学会议组委会赠给徐光宪的荣誉证书
图7-1 徐光宪与唐敖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进行工作交流
图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化学部1986年科学基金评审会议代表合影
图7-3 徐光宪与学生高松院士合影
图8-1 徐光宪、高小霞夫妇与孩子们的合影
图8-2 1991年结婚纪念日,徐光宪与高小霞在未名湖边散步
图结-1 20世纪80年代徐光宪与学生们在一起讨论工作
图结-2 徐光宪与黄春辉院士合影
图结-3 徐光宪与唐敖庆院士合影

作者简介

本传记基于口述访谈和实物采集,以史实还原了徐光宪的学术成长过程,准确、完整、清晰地勾勒了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学术成就、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真实反映了徐光宪院士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的敏感性和前瞻性,以及他本人立足国家需要、多次转变科研方向并相继取得重大成果的奉献精神和优秀品质。此外,徐光宪院士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与扶植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徐院士曾说“如果把科学家分为几类,有举重若轻的,有举轻若重的,那么我都不是,我属于‘举重若重’的一类人。”从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老科学家的虚怀若谷、朴实无华,而这也是本传记书名的由来。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举重若轻:徐光宪传》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子课题“徐光宪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成果之一。我是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黄艳红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的朱晶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李保滨博士。课题于2010年7月启动,课题组成员经培训后开始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11年10月通过结题验收,并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
“徐光宪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课题主要任务是三部分:访谈、采集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得不容易。正式和非正式的访谈进行了十几次,采集、整理和扫描资料更是历时近半年,研究报告的撰写也占满了大家的业余时间。


 举重若重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