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流动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ISBN:9787301229125
作者:肖坤冰
页数:239页

内容概要

肖坤冰,四川资阳人,毕业于厦门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西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社会史、物质文化研究、旅游人类学等。

书籍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武夷茶的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分析架构
第一章 闽北山区的地理生态与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地理生态与环境
第二节 闽北的水系网络
第三节 想象与现实:神话与地方志中的武夷山
第二章 正与外:闽北山区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 正岩/外山:武夷岩茶的空间结构
第二节 正山/外山:正山小种红茶的空间结构
第三节 “香”的世界与武夷山人的文化图式
第四节 小结:何之谓“正”
第三章 一种新的意义的获得:域外的武夷茶
第一节 武夷茶在俄罗斯:一种新的本真性的获得过程
第二节 武夷茶在英国:从正山小种到Lapsang Souchong
第三节 事件与结构:顶级“正山”之“金骏眉”
第四节 小结:茶叶的传记与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第四章 岩茶产制中的“技”与“术”
第一节 书写历史与口述历史:武夷岩茶(乌龙茶)
制作技术之发明
第二节 采茶前的仪式:喊山
第三节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序(初制)
第四节 社区中的仪式与传统
第五节 小结:对传统手工“技术”的反思
第五章 茶产之争与地方社会变迁
第一节 追根溯源:武夷山中的茶僧、茶商与茶工
第二节 “茶禁碑”:晚清闽北乡村社会中的“经纪”治理
第三节 寺产与公产之争
第四节 小结: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的建构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7世纪以来,最早由我国福建省武夷山流入西方世界的茶叶,成为导致近代中西冲突与社会变革的关键性物质之一。在近代闽北山区以茶叶产销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包含着两股文明之流的逆向流动:一方面是中国茶叶向西方世界的传播,尤其是武夷红茶在英国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在原产地崇安县,英国人对正山小种的热捧,调整和重塑了闽北山区的空间结构及当地人的文化图式;另一方面,来自西方的“民族~国家”体制,作为一种“文明”产物对帝制中国造成了巨大冲击。民国时期,国家政权建设逐步在闽北乡村社会中展开。当地的各种势力在对茶利、茶捐、茶权的反复商榷和调适中,都充分运用“民族一国家”的话语,在体制内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因此这也是一个现代国家体制在地方社会逐步建构的过程。《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通过对明朝以降闽北山区茶叶贸易网络的追踪,展现了区域社会在受到本地的历史叙事、海外市场对武夷茶“意义”的重塑、社区中的仪式传统、王朝国家行政力量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发展过程。


 茶叶的流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前面两章还饶有兴致,越到后面则越偏离本文的初衷,更多的是材料的堆砌(尤其是第五章)以茶在清朝民国的流动物质来审视中国是如何纳入世界体系是一个非常好的视角,但是此书并没有把握好,是因为篇幅所限还是力不从心我们不得而知。还有田野调查做的不够,“茶人”的主体没有凸显出来。在区域史和物质研究上有收获,但并不是一本好的民族志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这套“田野归去来”丛书价格昂贵但内容很水,看了四本,就这本看上去还有点样子,也谈不上什么深度或创见,可能是作者比其他几个聪明些。想起上次买的叶舒宪编的神话历史丛书,也不好,真是一个导师主编的门下博士的丛书千万别买,教训!
  •     只能说收集材料还比较全面。比较理想的文章结构应该是:从岩茶的价值是如何被建构起来开始,讲生产专业化过程是如何影响当地社会结构层面的,最后这种结构性调整又如何反过来促进“茶叶的流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
  •     寒假回家看的两本书之一
  •     对中国文化人们往往讳莫如深地表示“水很深”,以人类学的视角审视茶文化,应是种“祛魅”过程,蛮有趣的。
  •     一半历史,一半广告。作者是个大美女,气质很好,人类中,四川的妹子真的很不错。
  •     奇妙
  •     黑话很多,套西方理论严重;去掉这些单看叙述和史料还是很有趣的,各取所需吧。
  •     算不错了
  •     和《微“盐”大义》有很多相似之处,都着重与一物(食物),而且都试图把它和近代国家转向和上下关系建构联系在一起,《茶叶的流动》明显比前者更有说服力。
  •     题材很好,材料广泛,探讨还可以再深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