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生产的产业化转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19266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相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推进了西方近代教育普及运动的兴起。这一场运动的结果是,到19世纪为止,欧美各国先后从普及教育的理念和初步实践,通过教育立法和建立实施普及教育的学校,发展到全面实行普及义务教育;到了20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通过将普及义务教育转变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确立了普及义务教育制度,通过不断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把义务教育扩大到中等教育阶段,形成相互连接的统一的普及义务教育体系,从而使普及义务教育进一步得到完善。据有关统计数据,“在整个现代,科学家的队伍以几何级数飞速壮大。1800年,全世界的科学家为0.1万;1850年为1万;1900年为10万;1950年为100万;1970年为320万。几乎每50年增长10倍”。②这一组数据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这一时期教育的普及程度及发展状况。 知识文化群体随着教育的平等化和极大普及而迅速扩大,知识阶层的产生不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宗教教职人员和“上流”社会,而是开始向整个社会的各个层次、各行各业渗透。这个日益庞大的拥有一定知识文化的人群中,只要能够产生足够数量的作家、艺术家,那么,“产业型艺术生产”这样的“生产性劳动”就能够拥有充足的劳动力来源。而充足的劳动力来源是这种生产得以维持的基本条件。这些“生产性”的“精神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就是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消费品,他们专靠出售自己的精神劳动的产品为生,他们将自己的创作成果提供给图书出版商,然后由他们复制、传播发行,以满足精神消费市场的需求。他们实际上是现代图书出版业、文化工业这一社会生产部类中从事具体劳动的工人。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谈到同~种劳动可以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也可是以“非生产劳动”时,特别使用“艺术生产”方面的例子来加以论证和说明,并非偶然。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的精神生产这一社会生产的部类中,具体地说,就是现代的图书出版行业中,“艺术生产”乃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家、艺术家则是最基本的劳动力,而且随着精神生产这一社会生产形式的发展,随着现代图书出版行业的壮大和繁荣,出版业资本家正在按照“艺术生产”这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模式,充分汲取和发挥其特点和优势,不断地扩大着精神生产的领域和形式,从而把越来越多的人变成像作家、艺术家这样的“精神生产”的劳动力。事实上,在今天的西方,“作家”这个概念早已不限定在文学艺术的范围之中了。编写畅销的儿童读物、历史读物、宗教书籍、教科书乃至于烹调书籍的,都叫“作家”,而这些形形色色的书籍的制作、宣传、销售,与“艺术生产”也极为类似,有时候很难对它们作出截然的区分。 此外,资本主义社会对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由此导致的知识群体的扩大,不仅为精神生产部门的正常运行保障了充足的劳动力来源,而且为精神产品的消费提供了充分的市场。我们知道,文化艺术产品方面的市场需求的扩大,归根到底必须依赖于一定数量的拥有足够知识文化水平、足够艺术文化素养的购买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普及不仅生产出了大量合格的精神生产劳动者、艺术生产劳动者,而且生产出了足够数量的精神产品消费者、艺术产品消费者,从而在源头和终端两个方面保证了文化产业这一为资本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机器的正常运转。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马克思艺术生产论中的“生产”  第一节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价值取向 第二节经济学视野下的“生产”  第三节“生产”概念的哲学意义 第二章商品型艺术生产的形成 第一节文化传播媒介领域的技术改进 第二节教育的普及与知识群体的扩大 第三节艺术的商品化与自然型艺术生产模式的衰落 第三章艺术生产的产业转型 第一节现代资本运作的发动 第二节资本与艺术劳动的“联姻”  第三节生产性的确立与产业型艺术生产模式的诞生 第四章对文化产业的批判分析 第一节美学、艺术学角度的批判 第二节社会学视域的批判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维度的批判 第五章产业型艺术生产的解梏之途 第一节经济“吞噬”艺术 第二节艺术生产远离艺术自身 第三节文化产业的美学困境及其出路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编辑推荐

《论艺术生产的产业化转向:在的视野下》的全部论述,似乎可以用作者自己的一段话来概括:“围绕着‘文化产业’的全部美学冲突,都可以归结为艺术作为‘自由的精神生产’本身的历史必然性和它的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的根源,则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普遍存在的资本与劳动的冲突。而这一冲突的根本解决,也就是艺术生产的解放,并不可能在艺术学或美学的内部获得完成。


 论艺术生产的产业化转向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