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凶猛》书评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04754994
作者:沙滩孤雁
页数:278页

想要签名版的进

041【原文】   澄在鸿胪寺①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   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练。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优,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②’。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③’。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①鸿胪寺:明政府机构之一,掌管朝贺庆吊之事。②有所忧患不得其正:语出《大学》。③毁不灭性:语出《孝经》。【译文】   陆澄在鸿胪寺暂住,忽收家信一封,说儿子病危,他心里十分忧愁,情不能堪。   阳明先生说:“这时正好用功,如果这个时刻放过,闲时讲学又有什么用处?人就是要在这时候磨炼此心。父亲爱儿子,本来是人间最真切的感情,但天理也有个中和处,过分了就是私心。人们在这个地方往往认为按天理应该烦愁,就去一味忧苦而不能自拔,不知道这已经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了。一般说来,七情的表露,过分的多,不及的少。稍有过分,就不是心的本体,必须调停适中才行。比如父母双亲去世,作儿女的哪有不想一下子哭死心里才痛快呢?但《孝经》中说‘毁不灭性’。并非圣人强行要求世人抑制情感,而是因为天理本身自有限度,不能过份。人只要认识了心体,自然分毫都不能增减。” 【解析】  《传习录》中又一个经典的情景教学案例,原文晓畅易懂,在今天读来仍没有理解上的障碍。有两层意思要掰扯掰扯,其一,“事上磨”的思想,也是这一段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在前面,阳明已经提到过“事上磨”的重要性。之前的章节,阳明说过“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的话,只是当时阳明是从纯理论的角度那么一说,而在这里,利用陆澄忧心儿子生病这个时机,因事讲学,说明此时正是体现你平时所学东西价值的时机,此时不用,平时讲学何用?所以说,心学的普适性,使得人在坐卧止息的所有时刻都可以关照此心,而尤以在有“事”时,更是检验心学功夫是否纯熟的试金石。普通的人,往往放过这个时刻,认为我现在方寸已乱,等我平静时再来学心学吧。如果这样认为,那你其实已经错过了心学最好的实践课程,因为心学的对象就是你那个已经乱了的方寸之心啊。  其二,至情过了即是私意,在一本古代小说《好逑传》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学莫尊乎圣贤,而圣贤不外乎至性。这里说的“至性”和“至情”其实是同一个意思。“至性”是什么?这里的“至”字,不能理解为极致的意思,应该理解为“到,恰好,中”的意思,人们往往很喜欢那些“性情中人”,这些人感情淳朴天成,哭时就放声痛哭,笑时就仰天大笑,对朋友义薄云天,对不平之事又嫉恶如仇。我相信,如果将这其中的感情都做到恰到好处的“至”的境界,那距离圣人其实也就不远了。但是,像阳明所说的那样,人“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一般人很难在此处将“度”把握的恰恰好。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在个人的修养方面,都有“清心寡欲”的倾向,之所以如此,还是根源于“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这个论断之上。在一些娱乐场所,常常会看到“禁止黄赌毒”的宣传标语,“黄赌毒”这三样东西,本质上代表的是人对自己无节制欲望的放纵,这三样是比较容易辨识的“恶”的东西。但是像父亲对儿子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这些属于“善”的东西啊,没错,但是即便是“善”的方面,也有一个“止”的境地,父母对儿女的爱,没有“止”,会流入溺爱。子女对父母的爱,缺少原则,会流入“愚孝”。  在中国古代的一个《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大意是晋代一个叫郭巨的人,家境贫困,妻子生下一个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奉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这个故事,即便在我们所认为的“封建礼教吃人”的“万恶”的古代社会,对其表示反对的也是大有人在,即便拿出《孝经》中的主旨,也是和这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相矛盾的,“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谓之悖德。”其埋儿养母,首先违背了老母的爱孙之心,其次陷老母于不仁,若知道孙子是因为自己而死,老母岂能再独活于世?老母因此弃世,到了那时,你郭巨到底是孝,还是大不孝呢?  其实这个埋儿奉母的故事,十有八九是作者杜撰出来的,这种故事本来不值得一驳,特别是这个故事的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喜剧色彩,挖出了一坛金子,作者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郭巨夫妻的孝心感动了上天,玉皇大帝送给了他一坛金子。儿子不用死了,老母也可以奉养了,竟然是一个“从此,他们过着幸福生活”的童话般结局。作者的这种水平也就配和三岁幼儿讲故事去,但是我们还是拿这个故事来讲道理,来说明所谓的“止于至善”指的是“恰恰中理”这个意思。否则,打着“善”的旗号,哪怕往前多走了一步,即使是一小步,也将滑为了“恶”。**************************************************************************************想要购买签名版的朋友,请登录孔夫子旧书网,在搜索栏中输入“心学凶猛签名版”,找到“沙滩孤雁”的书摊。即可订购,数量有限,先来先得哦^-^

天涯原帖《开谈传习录》中的一些评论

作者:zglong19 时间:2012-04-25 23:28:49   支持楼主,支持阳明心学,楼主写的精彩,佩服!!! 作者:watson_zhang 时间:2012-04-28 13:38:52   不大发言,不表示不关注。  每天来此,获益匪浅;在此愿君拜赐美文。 作者:黄金外汇期货股票 时间:2012-04-30 14:32:55   以前读传习录 就是在认字  经过楼主的精解  才了解王圣人的心学博大精深  能学到其万分之一 就受益无穷了  心学是个很奇妙的东西  捉摸不定,但又实实在在反应到物上面  意之所在便是物,那我怎样去格呢?  知行合一 我怎样才算是知呢?  后人学心学几乎都没达到王圣人的地步  都没有落实到物上面  以至于后来把心学归到唯心主义上  非常感谢楼主的精彩注解  我顶 楼主:沙滩孤雁 时间:2012-05-06 11:54:44   @飞吧鸵鸟 2012-05-05 18:19:26  人性中的私欲是哪里来的呢   -----------------------------  这确实是的对人性善恶问题的终极追问了,我也只能说,我也不知道,阳明先生是将"天理"作为坐标系来描述人性中的"私欲"的,凡是符合天理的,称之为"善",凡是和天理相抵触的,将其称之为私欲.  听说过这样一个类似于诡辩的话,世界上之所以有好人,那是因为有坏人存在,如果世界上都是好人,哪里又会有"坏人"这两个字的存在呢?人心中的"天理"和"私欲"就像是"好人"和"坏人",虽然水火不容,却又彼此互见,彼此依存.作为修心,就是辨清这二者,去私欲,存天理. 作者:lsk287998149 时间:2012-05-10 10:20:47   心中困惑,事业多舛,看孤雁兄的讲解有解忧排难之效。赞一个。作者:小小矫情 时间:2012-05-10 19:09:54   第一次在课本上看到批判王守仁的观念,就不可自拔的迷恋上,一直崇拜为圣经,虽然当时课本上是批判的。后来就一直想要去领悟他的心学。今天看到天涯满篇娱乐,还愿意有人分享王阳明对的格物,也实在不易作者:推倒四周的墙 时间:2012-05-11 02:36:43   一生俯首拜阳明。  沙滩孤燕大才。你的“芹意”令我动容。希望能注解完成传习录。我支持你。作者:君莫语 时间:2012-05-11 08:02:13   好贴子必须得顶一下,楼主写得很好 作者:林教头的悲剧 时间:2012-05-11 08:50:30   哈哈哈哈,我就说一定会被置顶的。。恭喜楼主作者:木心空丶 时间:2012-05-11 15:16:01   赞一个,解说文采不错,值得一看   作者:toad118 时间:2012-05-11 16:04:16   看得精彩,解决了初读时的很多疑问,真心感谢老师。 作者:GoalGirl 时间:2012-05-12 07:58:38   写的很好,孤雁兄要坚持写下去哦~   楼主:沙滩孤雁 时间:2012-05-12 08:26:30   @穿天甲 2012-05-12 00:41:27  楼主,你们研究这个有现实或不现实的意义吗?  -----------------------------  现实的意义是:总有一些人可以从《传习录》中汲取或多或少的心灵滋养。  不现实的意义:如果希望每一个读过《传习录》的人都能放弃天长日久所形成的偏见和私欲,很明显是在做梦,世界就是这样。^-^ 作者:wpq12 时间:2012-05-15 14:32:28   楼主此贴意在传播心学,可以读者给很多启发。心学主旨是内求,并不是懂了就可以闻达于世的。追求在这个世界上对自我的塑造,看完楼主解析如果有疑惑的,大可不必理会楼主所解析的,先生文中已经说得很透彻了,印证到自己身上才是关键。  作者:wpq12 时间:2012-05-15 14:53:10   传习录这本书看完即焚,先生生前讲求立德立言立行,懂了就去做,知而不行为不知也。不追求所谓成功,讲究心之纯,任何人皆可成圣。所以不要去搞个人崇拜,更不要希望能从心学中获得现实功利。文殊菩萨也就是个挑大粪的。  

《心学凶猛》解析节选

【原文】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①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①未发之中:《中庸》首章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译文】  陆澄问:“此心处于宁静的状态时,可以算是‘未发之中’吗?”  阳明先生说:“现在的人存养心,只是让自己的气定住。当他们宁静的时候,也只是气的宁静,不能算是‘未发之中’。”  陆澄又问:“‘未发’就是‘中’,那么宁静不也是求‘中’的功夫吗?”  阳明先生回答说:“只有去人欲、存天理,才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形式上的宁静,不但会渐渐有喜静厌动的弊端,而且中间有许多毛病被掩盖着,终不能去除,遇到事情,依然照旧发作滋长。以遵循天理为主,何尝就不宁静?而以宁静为主,未必能遵循天理。【解析】  探讨一下“未发之中”,先说一下这个“中”字,河南方言,对什么事情表示同意或者赞许,就会说“中”,可以说用的非常传神,这种说法比现在的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更能体现传统汉语的神韵。  “中”是个啥东西?大家不要望文生义,以为“中”就是中间,程颐对“中”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当然了,程颐后面还有一句“不易之谓庸”,这是程颐在解释“中庸”这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我要为“中庸”这两个字洗洗冤屈,因为当代一些人往往把“中庸”这两个字往“平庸”的沟里带,所谓的“中庸之道”仿佛也成了明哲保身,自私自利处世方式的贬义词。  我可以很严肃地说,这样理解是不对的,通过程颐的解释,我们追本溯源,将“中庸”换成现代话就是“不偏颇不变易”。这里只讲“中”字,所以我们只看“不偏颇”,至于“庸”字的“不变易”,后面会讲到。  “不偏颇”这三个字,发挥起来意义很广,我通过举例来说明为何“不偏颇”的“中”字不能理解为“平庸”之意。在李连杰的成名电影《少林寺》中,有这样一个桥段,王仁则的官兵来围剿少林寺,少林众僧碍于佛门主张不杀生的戒律,一忍再忍。后来当老方丈被火烧死后,忍无可忍的僧众终于和王仁则的官兵厮杀起来,少林寺那个二当家的胖和尚在后来的混战中也动手杀死了一个向他袭击的官兵,搀扶他的小和尚说:“师傅,你杀生了!”,胖和尚情绪激动地说:“该杀,该杀!”  问题来了,胖和尚此时算是犯戒了吗?答曰:没有犯戒。戒律中的“不杀生”这三个字,关键是如何理解这个“生”字,从字面意思理解,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称之为生,蚂蚁和蚊子都是生命,更别说五大三粗的人了。之所以说胖和尚没有犯戒,那是因为他杀的不是“生”,各位看到这里可能要蹦起来了,一个活蹦乱跳的人被老和尚干掉了,我非要说他杀掉的不是生命,难道老和尚弄碎的是一个纸人?  理解“生”字,首先要说在佛门看来,什么是“生”,佛门中对“生”的注释中非常有名的一句是“众生平等”,也就是说,“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平等”。所谓平等,是不分高低贵贱,大家都是一样的,当那个官兵举刀向老和尚头顶砍去的那一刹那,他就已经脱离了佛门对“生”的定义,他此时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剥夺另一个生命,而且是出于一种邪恶的目的,这样就已经违背了“平等”这一定义。因为他此时的举动表明他认为自己的生命是凌驾于老和尚的生命之上的。  当然,在他做这个恶行之前,佛门还没有放弃他,可以称之为“生”,或者说在他举起屠刀的那一刹那,他幡然有悟,放下屠刀,即便不能立地成佛,也是回归到了佛门的“生”的定义范畴内。但是,就在他举刀的这一刹那,他的那颗发恶之心已经让他变成了“魔”,而斩妖除魔是佛门的副业之一,我们熟悉的法海同志就是将这一副业当作主业来抓的典型,以持仗捧钵作为白娘子克星的形象出现在《白蛇传》中。  那么,当老和尚杀死那个正在行凶中的官兵时,不是杀生,只是除魔。也许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老和尚是在杀生,但是从佛门的观点看,他仅仅是在履行佛门众多业务中的一项“除魔”业务,不用这么反应过度。佛门还说过佛祖也有“狮子吼”的时候,并不是呆板的永远那么慈眉善目,这里要尤其注意。  回到“中”字上来,老和尚的除魔,从行动上来说表现得是很激进了,但是,这种状态依然符合“中”字。举这个例子,是让大家明白,所谓的“中”字并不是毫无原则的活稀泥,关键是要切中事理之肯綮。  现在来解释“未发之中”,“未发”,是指事理没有显现时的状态,是就心体而言,既然“未发”,此时在心体上求的是什么“中”呢?阳明回答的很明确:“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求此心的宁静,只是息心的入门法则,只是固守一个“静”字,还不是功夫的得力处。  阳明提出的“静中去人欲存天理”和现在美国在反恐战争中提倡的“先发制人”战略很类似。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对美国来说,是个巨大的灾难,在灾难发生之时,美国需要做的是“事上磨”,当时连恐怖份子的影子都找不到,美国再强大,也是有力无处使,只能以“美国之难,美国应之”的坚贞强毅来应对,称之为动心韧性之时。灾难之后,美国提出了“先发制人”战略,就是不等恐怖份子上门,在灾难没有发生之前,加强警戒,并且在世界各地主动出击歼灭恐怖份子,而不是等到灾难真的发生了才仓促应对。  这个就符合“未发之中”了,即在事件没有真正发生时就下力气,弭祸患于未发。回归到自我心体修养,“事上磨”很难,“未发之中”同样不易。这个实际上已经牵涉到“慎独”这个儒家学说十分重要的概念了,展开来谈又是一篇大文章,这里不过多枝蔓。  总的来说,“未发之中”讲求的就是在宁静无事之时,能反观自心,将宁静中内心萌发的“不正”念头扼杀于萌芽状态,用中医的理论来讲,这叫做“治未病”;用兵法的思想来说,是将力量用在战场之外,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所以说“不战”,是因为你在事理没有发见时已经将内心廓清为明镜状态,当然就可以事来能应,可以“不战而胜”了,但并不是真的不战,而是你把战线前移了,在宁静存心之时你已经“战斗”过了,等于美国的“先发制人”,不再等到拉登们把美国的大厦用飞机撞毁,就提前把他们的肉体和精神消灭掉。“未发之中”正好和上面讲过的“事上磨”相对照来学习,“事上磨”重点落在事理发见处用功,侧重于外用;“未发之中”是于事理没有显现时用功,侧重于内明,这样说,只是为了大家学习的方便,如果按照阳明先生的本意,外用也好,内明也好,唯一的原则都是遵循天理,所以它们何尝不是一件事呢?


 心学凶猛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