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
ISBN:9787533906665
作者:格非
页数:217页

内容概要

格非,原名刘勇,1964年出生,江苏丹徒县人。 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鸟攸先生》。格非在给自己作的小传里曾写道:“小说写作是我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给我带来了一个独来独往的自由空间,并给我从现实及记忆中获得的某种难以言传的经验提供了还原的可能。……在写作中,岁月的流逝使我安宁。“足可见格非一直是今“纯文学”的追求者,文学写作并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在于它构成精神超度的乌托邦。

作者简介

《边缘》作为格非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对他本人乃至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似乎至今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为我们评论界对这部作品保持如此绵长的沉默而惊讶不已。从90年度的《敌人》到92年度的《边缘》,格非几乎不着痕迹地完成了对既往艺术范式的全面突围,他不仅以清晰的时空结构和透明的情节线索消解了以往神秘晦涩的艺术倾向,而且还在对文本游戏色彩的抛弃过程中实现了风格由混沌向澄明的升华,并由此表现出了对“迷宫”式写作姿态的真正遗弃!格非无疑以其卓有成效的艺术努力和出人意料、判若霄壤的“艺术蜕变”,显示了作家超越自我的可能及其限度,并在此意义上对整个新潮小说界作了一次意味深长的提醒。“超越与澄明”既是小说艺术姿态的绝好总结,同时也更是小说主题和人生内涵的精妙概括,据此,格非为新潮小说指明了某种方向。     一 如果说格非的迷宫小说曾一度因其朦胧晦涩和危机四伏的神秘而令人望而生畏的话,那么一旦格非跨出迷宫的门槛其不期而至的清晰给予读者的欣喜也是不言自明的。尽管《边缘》以一个老者弥留之际的灵魂坦露为线索叙述故事,小说时空依然变幻、飘忽不定,但众多跳荡的故事片断和人生画面不仅具有可重组性,而且各自也具有逻辑联系,这就使《边缘》的故事形态具有了整体上的统一性和透明性。小说主人公是“我”,因此“我”的人生经历也正成了这部小说的故事主体,而从“我”的视角出发,小说又平行地展开了仲月楼、徐复观、宋癫子、杜鹃、小扣、胡蝶、花儿等人物的故事,彼此互为交织又互为对比共同构筑了整部小说的故事框架和主题结构。具体地说,“我”的人生故事又呈现为三个阶段: 其一,少年麦村阶段。“我”的记忆开始于“那条通往麦村的道路”,而这条光秃秃的实际上“包含了我漫长而短促的一生中所有的秘密”的道路也正是“我”人生和故事的开端。通过那次母亲眼中的“错误”迁徙,“我”在麦村的童年生涯揭开了帷幕。而母亲对麦村阴雨连绵的天气和弥漫的空气中的稻草气息的抱怨以及对往昔时日的刻骨留恋也感染了“我”,“我”日益被一种颓伤和忧郁的情绪所包围。父母之间的隔膜和隐隐的仇恨也时时加剧着“我”的孤独和寂寞。父亲的病死和母亲与徐复观私通的场景更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刺激和伤害。“我”眼中的麦村到处充满了灾难和死亡的气息,尤其当我目睹了宋癫子姐姐的驱鬼仪式、花儿莫名其妙的吊死和母亲的临终叫喊之后,不但一种对于生命经久不散的忧伤无法排解,而且“我”的身体也开始向生命的边缘滑行。“我”患上了越来越重的失眠症和梦游症,最后,虽然徐复观以“大粪”治好了“我”的病,但“我”对于麦村的恐惧和逃离已是无可避免。无论是母亲的死亡,还是和杜鹃的结婚、和小扣的私通都无法阻挡“我”突围而出的决心。在“我”的印象中,麦村正是借助于仇恨和恐惧完成了对“我”人生的最初洗礼和放逐。一方面,“我”无法摆脱弥漫于麦村各个角落的仇恨和敌意。如果说徐复观对“我”的仇恨源于对母亲欲望受挫后的报复心理、母亲对小扣的仇恨源于女人之间近乎天生的嫉妒的话,那么宋癫子对“我”的仇恨以及父母亲到麦村后的相互仇恨则似乎莫名其妙。另一方面,“我”的童年稚拙而脆弱的想象中又充满了对于麦村世界的深深恐惧。“我”的幻觉中“窗外的世界浩瀚而不可理喻,它奥妙无穷,令人战栗”,并最终凝聚为一种恐惧的征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麦村的逃离,正是一次对灾难和痛苦的抛弃与告别,是一次精神涅盘般的自我拯救。只不过,此时,“我”忽视了自己与麦村似乎命定般的联系,因而没有意识到正在踏上的只是一条虚妄的救赎之途。 其二,军旅生涯。对于“我”来说,信阳的军校生活无疑揭开了人生的崭新一页,但这一页尚未完全打开却又急遽地合拢了。“在充满火药味的战争气息”中,“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与接踵而至的梦魔般的灾难和罪恶狭路相逢。虽然,对于军校大兵奸淫乡村女子丑剧身不由己的目睹与参与使“我”度过了三个月的禁闭生活,那几个大兵也终于被处决,但惩罚并不能真正消泯那笼罩和折磨“我”灵魂的罪恶恐怖,这种恐怖几乎一直伴在“我”此后的人生路途上。军校毕业后,“我”上前线投入了战争,并把战争视为“我的身体对于沉睡而无所适从的心灵的一次小小的拯救”。然而,战争却以其残酷和荒诞对人与生命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戏弄,并彻底摧毁了“拯救”的妄想。一方面,战争以接二连三的死亡作为成果表现出对生命最大程度的轻蔑和不屑一顾。如果说霍乱伤员被活活烧死,仲月楼关于这件小事的解释多少还能使“我”信服的话,那么当“我”所在的三团“也许只是为了给对方造成一种错觉,或者仅仅是为了试探一下他们的火力”而在进攻中“象被收割的庄稼一样一排一排地倒在河边”,大规模的潜伏部队竟无动于衷时,战争的残酷本性和狰狞面目则无疑


 边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边缘>的阅读经历是愉快的.但最初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些烦躁,是因为最近找工作的关系吧.我从中间开始读,随便翻到一页.讲一个刻意勾引他的女人,然后又讲那个他认为很美的女人,蝴蝶.我被他的文字吸引了,不动声色,但节奏感很舒服,让人感到安静.又有些好奇, 这为什么是先锋小说?所以翻到头,重新开始读.一口气读了40多页,完全没感觉到时间的流逝,然后告诫自己,凌晨2点了,不得不睡了.借这本书是因为残雪特别提到了它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以她挑剔的眼光,想来一定不错.说实话,读完了,也没觉得这本小说有多先锋.但我得承认,这是我长久以来盼望的一本小说.有这么几个感受:这是沉潜进入主人公内心的叙述, 因而它对主人公内心的刻画丰富,多义,而又和谐.作者的笔触很自信,很沉着,也没什么羁绊.我很自然地就进去了.这仿佛是我内心的声音,读它的时候我觉得很安静.好的文学就是如此吧,就象他自己说的,"在写作中,岁月的流逝使我安宁"。这是完全脱离主流叙事的一本小说.一方面,里面有国家\社会的历史,但对这些"大"历史的叙述是远远的,主要是为了衬托个人的历史;有讲正义的东西,但他一点也不急于讨论这些东西,也没有放多少笔墨在那边;说得更准确些,我觉得他并没有要预设任何一种道德的标准,更别说政治的标准.他更不是要作所谓正义的呼求.他也讲了苦难,但他不是要控诉苦难.这些大词在小说里并没有直接地去讨论.他不是要去追究个人的处境在历史中的原因,反过来,他直接接受个人处境作为历史的结果,而他的眼光是平实的.这和我读过的很多小说的都不同.很早以前读过的所谓<伤痕文学>,现在想来,不也总是冷不丁地要提醒人们它是在讲关于正义和救赎么?另一方面,作者写的是一个边缘人,一生都处于政治和历史的边缘,甚至在乡村生活中,也是边缘."他"曾想回到主流,所以出去当兵打仗,但这个尝试失败了,他又重新回到边缘.但这个边缘的世界就是自我的世界,它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主人公生活里遇到的所有角色都构成了他自我定义的一个部分.这和我以前读到的很多角色都不同.我觉得这是一个发明.其实,我们多数人不都是如此生活么?我们总是在尝试融入某种主流,但其实我们只能活在自我的世界中.这个自我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就是一种主流和边缘的关系.而我们深深怀念的其实就是这个自我的世界.这本小说让我感到有些与俄国小说相通的地方.比如他写景的感觉.尤其让我想起<静静的顿河>.<顿河>里也紧紧地缠绕着对土地\生命的叙述.只不过后者以晓畅的时间序列来安排事件和人物的.而他对人物心理细致刻画,又让我 想起张贤亮的小说.我这种解读还比较有限.如果有时间,最好我能把小说的叙事进路和人物关系再梳理一遍,这样能看到更丰富的东西.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     一般般。不太习惯格非这种写中国乡村却带有一点翻译腔长句的写作方式,其实也可能是因为我不喜欢乡村题材…… 小说里不断出现“最后一次”的提法,“最后一次”和题目《边缘》是不是可以互相映照?
  •     格非长篇中最喜欢的一部
  •       <边缘>的阅读经历是愉快的.但最初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些烦躁,是因为最近找工作的关系吧.我从中间开始读,随便翻到一页.讲一个刻意勾引他的女人,然后又讲那个他认为很美的女人,蝴蝶.我被他的文字吸引了,不动声色,但节奏感很舒服,让人感到安静.又有些好奇, 这为什么是先锋小说?所以翻到头,重新开始读.一口气读了40多页,完全没感觉到时间的流逝,然后告诫自己,凌晨2点了,不得不睡了.
      
      借这本书是因为残雪特别提到了它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以她挑剔的眼光,想来一定不错.说实话,读完了,也没觉得这本小说有多先锋.但我得承认,这是我长久以来盼望的一本小说.有这么几个感受:
      
      这是沉潜进入主人公内心的叙述, 因而它对主人公内心的刻画丰富,多义,而又和谐.作者的笔触很自信,很沉着,也没什么羁绊.我很自然地就进去了.这仿佛是我内心的声音,读它的时候我觉得很安静.好的文学就是如此吧,就象他自己说的,"在写作中,岁月的流逝使我安宁"。
      
      这是完全脱离主流叙事的一本小说.一方面,里面有国家\社会的历史,但对这些"大"历史的叙述是远远的,主要是为了衬托个人的历史;有讲正义的东西,但他一点也不急于讨论这些东西,也没有放多少笔墨在那边;说得更准确些,我觉得他并没有要预设任何一种道德的标准,更别说政治的标准.他更不是要作所谓正义的呼求.他也讲了苦难,但他不是要控诉苦难.这些大词在小说里并没有直接地去讨论.他不是要去追究个人的处境在历史中的原因,反过来,他直接接受个人处境作为历史的结果,而他的眼光是平实的.这和我读过的很多小说的都不同.很早以前读过的所谓<伤痕文学>,现在想来,不也总是冷不丁地要提醒人们它是在讲关于正义和救赎么?另一方面,作者写的是一个边缘人,一生都处于政治和历史的边缘,甚至在乡村生活中,也是边缘."他"曾想回到主流,所以出去当兵打仗,但这个尝试失败了,他又重新回到边缘.但这个边缘的世界就是自我的世界,它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主人公生活里遇到的所有角色都构成了他自我定义的一个部分.这和我以前读到的很多角色都不同.我觉得这是一个发明.其实,我们多数人不都是如此生活么?我们总是在尝试融入某种主流,但其实我们只能活在自我的世界中.这个自我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就是一种主流和边缘的关系.而我们深深怀念的其实就是这个自我的世界.
      
      这本小说让我感到有些与俄国小说相通的地方.比如他写景的感觉.尤其让我想起<静静的顿河>.<顿河>里也紧紧地缠绕着对土地\生命的叙述.只不过后者以晓畅的时间序列来安排事件和人物的.而他对人物心理细致刻画,又让我 想起张贤亮的小说.
      
      我这种解读还比较有限.如果有时间,最好我能把小说的叙事进路和人物关系再梳理一遍,这样能看到更丰富的东西.
      
      
      
  •     格非第二部早期长篇小说,叙事结构略显生硬,但环境刻画的同后来的作品相比,后者可谓对其早期奠定的风格始终如一。
  •     格非冷酷的有些残雪。
  •     一部澄净之作。
  •     没有人会有好结果。
  •     这本还挺有趣的,但是我真看不下乡村题材……我还没到那个境界……
  •     为了比喻而比喻,为了排比而排比。作者并非要讲个好听的故事,而是要显摆他的文学素养。地地道道的技术写作,而非有感而发。
  •     毛尖的老师!
  •     诗意的残忍 怪我道行太浅 读不懂这本书
  •     很不错。但是还是男性视角,男人的世界永远有好多个人女人交替出现哈
  •     一本被遗忘的好书
  •     没想到这一部评分比《敌人》高这么多……
  •     现实一直都是残酷的、露骨的、真实的,但总有些微不足道的美丽,是让我们选择继续向前的理由。
  •     看不太懂 不过格非对战争的描写确实是残忍的 印象深刻
  •     我读的远流出版社的版本.
  •     四五年前读的啦,形同书名,躺在图书馆的边缘,封皮都磨光了,和《英儿》一起。不知怎的,想起。
  •     用看似平静的笔调描写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荣辱兴衰 历史的荒诞和人类的渺小 在格非笔下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呈现。细节动人 而 厚重感不足 人物形象生动却显淡薄 结构灵活多变而略显零乱。文字温暖而有力 很多章节令人心酸和动容。
  •     相当不错。
  •     活泼跳跃的故事,于平淡出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