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13310710
作者:[美] 福克纳
页数:315页

内容概要

W.福克纳,笔下的剧情浸染着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细腻的感情描写穿插其中。他的作品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绵延婉转及结构极为繁复的长句子和反复斟酌推敲后选取的精巧词汇。他一生多产,令很多美国作家艳羡不已。他的一生写了20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书籍目录

一九二八年四月七日 1
一九一○年六月二日 76
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 174
一九二八年四月八日 252
附录 300

作者简介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作家花费心血最多的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长子昆汀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能。本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希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补充,归结全书。


 喧哗与骚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意识流代表作,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全书共四个部分分别从康普生家族的三个儿子与黑人女佣来讲述一个美国农场主家庭的没落史。本书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一方面因它以小见大地折射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小镇农场主这一特定阶层的生活,情感以及他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就是意识流的写法来回穿插讲述家族的颓败史,用同一事件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来丰满人物形象。如有心者,完全可以将其与《红楼梦》写就成关于没落家族的比较文学,但一懒二笨的我在此就不献丑了。全书的第一章是从一个傻子的视角来写,本杰明作为康普生家族的幼子,三十三岁的却只有三岁的智商。如何刻画一个白痴,白痴的世界观又是什么样的?本杰明的故事作为全书的第一章,是要像开胃菜一样能够诱发读者阅读欲望的。福克纳选择了蒙太奇一般的不断地闪回,把过去发生的事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实话说,开始我觉得本书完全看不懂,一方面怀疑自己阅读水平不够,另一方面暗嘲作者在故意炫技。可当我读完通篇小说后才发现膝盖都跪软了,大神就是大神。弱智的思维方式不应该就是混沌的吗?关键是把所有看似混乱的情节按照一定的逻辑写就,“巧合”地符合了弱智的心理世界。让人读完觉得本杰明就得分不清过去与现在,在他的世界中只有动物一般原始的欲望,只有饥饿感与情欲(后来被去势)。对他来说,无知是一种快乐,他丝毫都体会不到整个家族已经荣光不再,祖母离世,父亲醉死,母亲的不管不问,舅舅、姐姐与侄女儿的叛逃这些一切都能够令他哭泣,当然自己的花被他人折断也能。全书的第二章是以一个自杀者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昆丁作为家族长子,作为一名哈弗的学生被寄予厚望振兴家族,可他骨子里的忧郁与懦弱令他最终投河自尽。老康普生为了长子上哈弗大学不惜变卖土地,可昆丁却一心只想捍卫自己内心的妄念——家族荣耀,妹妹的贞操,陌生女孩的安全等等。而当这一切逐一被摧毁的时候,昆丁的内心也被摧毁了,他再次选择去追逐内心,去寻找“河底的水藻、青荇和那条鱼”。而他的自杀也扼杀了康普生家族东山再起的希望。全书的第三章则通过康普生家族唯一的健康男丁——次子杰生的口吻来叙事,他是一个像贾环一样在夹缝中生存长大后,性格暴戾无常。在他成为一家之主之后,他愤懑自己不能像哥哥一样念名校,也怨恨姐夫介绍的银行工作不了了之,但他却不得不在杂货店打工来维持大户人家仅有的一点体面。外界的不得志令这个本就心理阴暗人在家庭中变本加厉的报复:杰生作为舅舅对私生女小昆丁辱骂,禁足,跟踪,这些行为表面上是为了康普生家族最后的名誉,实则是他对姐姐逃离家族的报复,对哥哥(侄女与长子昆丁同名)的嫉妒,作为守财奴的贪婪;他作为一家之长,对待下人也是冷酷无情的,他对待亲生母亲也是口蜜腹剑,借用翻译腔来形容他是一个十足的“狗娘养的”。全书的第四章主角换成了女性——蒂尔西一位胖胖的黑人女佣,她作为旁观者见证了康普生家族的四代人的离开与坚守。老康普生和他母亲,长子昆丁这是生命意义上的离开;长女凯蒂与她的私生女昆丁是生活的离开,她们叛逃了整个家族;而康普生夫人与次子杰生则是精神上的离开,行尸走肉地活在空壳家庭中;真正坚守的是白痴本杰明与迪尔西,前者是压根不知道什么叫离开,后者则是全书唯一的人性闪光点,她像后院堆着的柴火一般为整个康普生家族燃烧了自己的青春,诠释着忠诚与善良。而这仅有的闪光点或许就是这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唯一理由,哪怕大厦早已崩塌。康普生家族的长女凯蒂其实是本书隐藏的一个主角,她串联起所有人物,也正是她的私生女事件丢尽了家族脸面,她的第一次婚姻直接导致哥哥自杀。她既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封建家庭的牺牲品(牺牲掉了爱情,女儿),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送葬者(亲手埋葬了家族的荣耀与希望)。我想最后照片中的她过得还算幸福,至少相对她弟弟杰生而言。末了,尽管本书晦涩地用灰色填满着无意义的绝望,但不做无意义之事安遣有涯之人生,与诸君互勉!
  •     我之前说过这本书真是作者、读者和译者都辛苦的小说,阅读难度不小。 不过期末美国文学论文刚好研究是这书的叙事技巧,查了蛮多资料看了好多文献,就把其中有助于一般读者理解小说的部分摘出来翻译并解释一下吧。 1. 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书名来源于莎翁戏剧《麦克白》中麦克白的一段独白: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act 5, scene 5 of Macbeth)    以及后来昆汀投水自杀也是与这段独白(soliloquy)相照应,因为这段独白是麦克白针对一个自杀事件而说出的。    2. 全书的主要叙事技巧就是“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意识流是在20世纪产生并流行的,背景是当时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理论的出现。他们认为时间分为physical time 与 psychological time(这里我也没查对应的中文名称所以就保留英文不瞎翻译了),我粗鄙的理解,前者是指一天24小时一周七天一年365天这种概念下的“时间”,后者是指一种“心理上的时间”,因为你可以在心理回想到以前任何一个时间点也可能是在当下。    这个技巧在前两个部分,即班吉和昆汀视角的叙述里用得最多。其实初读first section我的内心是很崩溃的,因为时间跳跃太频繁而且完全没有来自作者的提示(新星出版社的译本里译注有提示,没有译注的提示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读),上一句还在现在下一句就变十几年前,而且正因为都是内心想法的描述而不是情节所以凭自己根本没法判断到底在说哪年哪件事。    Second section即昆汀的那个部分,除了时间跳跃的意识流,还有totally no punctuations的句子,一个句子能长达两三页(读者再次泪流满面T T    至于为什么作者要在这两个部分使用意识流的叙事方式,我觉得是跟班吉和昆汀这两个角色的心理状态有关。班吉从生下来就是一个“傻子”,30几岁的时候心智还和3岁小孩一样,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人的脑子里场景和思绪应该全是片段也是完全chaos的,所以以他的视角来叙述的时候必然是时间上相当混乱的。    昆汀的部分主要是讲他在哈佛念书的时候为妹妹失贞苦恼不已计划自杀,人处在自杀前的心理状态也几乎是歇斯底混乱的,所以他的部分用意识流来写也能够理解了。    3. 书中的圣经隐喻 全书四个部分是以四个不同的时间命名的,这4个具体的时间都与圣经新约中所记载的基督在人间最后几天的遭遇相对应。    班吉部分的1928年4月7日恰是复活节前的星期六。根据圣经新约的记载, 这一天基督下界拯救亡灵, 在光明和爱的沐浴下为儿童举行命名仪式。然而, 喧哗与骚动中的白痴班吉在其混沌的意识流中却记起了母亲当年为他更名的事情(由毛莱改为班吉明 ) , 她之所以要给他改名是因为害怕她的白痴儿子玷污了她娘家的姓氏。(班吉本和舅舅同名)。    昆汀部分的1910年6月2日与圣经神话中的濯足节相对应。据传, 在这一天圣父耶和华坚定了委托基督为人类赎罪而肩负十字架的信念, 并告诫圣徒们要彼此相爱。这与小说中该部分的内容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昆汀的父亲送给他一只祖传的手表, 告诫他说: 我把表给你, 不是要让你记住时间, 而是让你可以偶尔忘掉时间, 不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时间上面。因为时间反正是征服不了的, 他说。甚至根本没有人跟时间较量过。这个战场不过向人显示了他自己的愚蠢与失望, 而胜利, 也仅仅是哲人与傻子的一种幻想而已。他的这种虚无主义人生观以及凯蒂的失贞给家族荣誉带来的损害导致了昆丁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彻底倒塌了, 因而在这一天他决定自杀。    杰生部分的1928年4月6日与基督受难日相对应。据传, 这一天基督的灵魂离开十字架到地狱里去拯救死者的灵魂。基督的死是为了赎世人的罪, 而小说中的杰生实则是个没有人性、阴险自私、罪孽深重的恶棍, 并且就在这一天他追踪着自己的外甥女小昆汀, 发誓要用昆汀情夫脖子上的红领带把他牵到地狱去。不难发现, 杰生的所作所为与在基督受难日这天人们哀悼基督之死并悔罪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 同时也衬托出杰生的人性扭曲。    迪尔西部分的1928年4月8 日与复活节相对应。据传, 在这一天基督死而复活, 带着他的圣徒们重新升入天堂, 空荡的墓穴里只剩下一件裹尸布。而在小说中, 小昆汀的房间里也是人去屋空, 只剩下几件衣物散落在地上(她带着从杰生舅舅那里偷来的钱与情人私奔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大致9月末读完,老实说,现在的我读不懂,以后再来——20151108
  •     四星不是本书哪里不好,着实是我的智商不配读懂第一章。。。
  •     徒劳徒劳河水流过
  •     看得好累啊
  •     写故事的水平无出其右!尤其是第一部分班吉的独白和第二部分昆汀的心理描述,文字的承载力达到了极限。
  •      虽然我不是很喜欢意识流,但也得承认这本书确实技术高超,木有一句废话。但我觉得意识流和多角度都是写作的技巧,而且偏讨巧的技巧。超一流的作家可以让技巧变得伟大,但在这本书里,并没有感受到这两种技巧的伟大。而内容主旨现在看来也并不永恒——不过是对“肤浅”的批判。西方文学多得是技巧层面的孤芳自赏。
  •     读完以后才发现故事的确很精彩。但开始第一章看的真是莫名其妙啊。意识流太跳跃了,不适应~
  •     《百年孤独》的祖宗。 但打乱重排的叙事结构更得到我的偏爱。 四章描述四天,利用意识流中的回忆,揭示了家族一代人的命运,符合各自的性格。 但终究能有什么意义呢
  •     初三寒假
  •     _(:з」∠)_没读完
  •     百年孤独尤利西斯麦田里的守望者红楼梦卡拉玛佐夫兄弟
  •     多视角叙述加意识流,凌乱凌乱
  •     读了接近三分之一,还是一头雾水。
  •     一本不错的书,可惜我没看懂啊。
  •     双线意识流叙述是一件令人看起来非常痛苦的事情,我不认为这样的写法会成功,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过于炫技,用大篇幅来承载这故事明显是苍白无力的。如果你写下来的东西需要我们不停的看注析,小说的意义似乎已经不在了。如果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那我着实是失望至极的。多出来的一颗星送给译者,不可否认文笔很美。
  •     跟着Yale的文学课第一次读意识流 我很没骨气地读了中文版 三天就看完了 在读了前几页后 控制不住自己 如饥似渴地读完了整本书 这本书太惊艳了 我最喜欢昆汀的那部分 (不知道是不是体现了我的抑郁倾向?)喜欢他的是非感与良心 但是昆汀和班吉都没把凯蒂当成一个会从girl变成woman的人 而是把她当作virginity的化身 有点反感杰生对小昆汀的态度 活生生一个暴君 他已经不是冷酷无情 而是一个充满赤裸裸的恶意的畜生啊 老师讲这三个兄弟都处于a battle with time 这点我理解得不是很透彻
  •     两个译本对照着看的。十分照顾喜欢。想看原著。
  •     看的第一本意识流著作,刚开始看的时候,如果不是多亏了书中的注释,就完全是稀里糊涂了。文中的时间节点不断的来回跳动,而且会出现一些句子故意不用标点符号,让人无从反应。但作为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故事本身还是非常出色的。一本描述小镇上康普生大家庭的故事,你读的出一丝温情,怜悯与扭曲的爱,但更多的感受的到隔阂,矛盾和折磨。
  •     从写作技法上说这是我读过最难读的一本书,对乔伊斯、福克纳、普鲁斯特、伍尔夫大概只能敬而远之。故事本身的题材个人也不喜欢,堕落的人类,好无趣
  •     接触的第一本意识流小说。如痴如醉!
  •     这篇用意识流的艺术手法写就的小说让人一开场就有些云里雾里,通过了四个人物--农场主的三个儿子和女黑奴的描述,讲述了美国南方农场主的家庭生活。 福克纳在艺术表现方面是个大胆的尝试者。追求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常常将生活的表象扭曲,从不寻常的角度、多层次地、逼真地切入人物的内心。 本书运用了时空颠倒、意识流等手法,有时激动得没有断句、一气呵成,有时哀伤得无法停顿,有时竟将记忆碎片胡乱拼接......福克纳用这些繁杂的写作创造了一部伟大而又独特的作品。 提示一下,在看这部作品时,请先对书后的人物有 初步的认识,这样便于顺畅地阅读。
  •     不管怎么说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前三十页翻来覆去看了大半年,突然一下通了,文字的洪流就铺天盖地朝我涌过来,控制不住。最喜欢昆汀自述的那一章
  •     “Life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这个主题伍迪艾伦起码在几十部电影里重复过。
  •     下了新星的一套诺贝尔文学,不知道这个译文怎么样。注释 会不会影响阅读体验呢?本来作者就没有注释的啊
  •     累感不爱
  •     嗯,有史以来读的最难看的一本书!部分语句很哲学很赞 然则汇总成文就是一锅大杂烩,看的我眼睛累心累,啊!为什么当初我会买了这本书!
  •     很喜欢作者笔下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意识流,不看注释的话,都不知道被“流”到哪里去了。不过,这样的恣意,似乎才是我喜欢翻看非专业书籍的原因。 凯蒂,在与其他的兄弟比较,似乎是唯一得到善终的角色。在别人眼中的“风流成性”、“放荡”,或许,她只是真性情而已。与低阶层的人“厮混”,甚至相爱,反而更加突出她的可爱之处。很是赞赏,在那样等级森严的社会背景下与“变态”的父母兄弟对抗,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尽管,或许凯蒂也没有想那么多,仅仅是做了而已。
  •     昆汀,柔弱的恋妹癖;杰生,恶毒的孤独患者;班,可怜的小白痴。
  •     如果需要用附注才能交代清楚一切,正文难道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
  •     最喜欢第一章,迷人
  •     所有的一切都在逝去,就像凯蒂洗掉自己的不洁一样,到最后,班忘记了姐姐,忘记了那片草地,他只是偶尔怅然若失,而炉火一人是他昏昏沉沉时见到的那抹亮光。
  •     我不太喜欢这个译本。
  •     这种书真的让人欣喜又绝望。欣喜不必多说,绝望的是感觉自己可能到死都写不出这种杰作。
  •     四个篇章,人物思维由凌乱跳跃到理性苟且,班的内心活动像一支幼童钢琴曲,傻子的悲伤见证家族沦落的每一刻,令人怜悯。任谁不是艰辛隐忍的活着?
  •     通过四个人的视角讲述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和几代人的命运沉浮。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可以静下心来完整的读一本意识流小说了,因为跳跃的时间线,大段的意识心理活动与独白,会让人觉得混乱难懂,特别福克纳还把班的意识独白放在第一章,这就导致很多人还没看完就放弃了。如果读完全书,会发现福克纳真是心理描写的天才,细节由不同人口中讲述,使得整个故事脉络丰满清晰起来,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     不太适应这种方式写出来的书 太跳跃了
  •     真的算是相当难读的一本书了,不停进行场景切换,又大段大段不加标点。第一遍读主要为了掌握情节,这种书没个几遍是吃不透的,不太确定我有没有遗漏,那就现在掌握的内容谈一谈。我很想把成员之间的感情用“爱”来解释,但不行,特别看了后记以后。相比爱,恨来的更容易也更直接,除此之外还要加一个“畏惧”,但最后一段杰生因为特斯拉没有照顾好班而生气,又让我疑惑。反正总而言之真的是非常复杂的情感。说起来没有一个角色让我是彻底的讨厌,也没有一个角色是让我完全的喜欢,只能说无奈,同情与理解。你说杰生算不算恶呢?可以说算,但是他才是这个家里唯一理智的人,在这个环境之下你没办法的。看似在否定女人和黑人,其实是在写夹缝中人的自卑。说起来昆汀的形象我在笛安“哥儿”中也瞥见了一隅。场景和人物描写非常棒,凯蒂和班让我觉得很心疼
  •     POV和意识流。我很喜欢,四天描述一个家族。人物个性都很突出。酗酒但竭力要孩子过上好日子的父亲,冷漠的哼哼唧唧溺爱杰森和娘家弟弟的母亲。憨傻的小儿子,欺负他的黑人奴仆。敏感的大哥一心寻死。不断抱怨的三弟。勤恳的黑人老嬷嬷迪尔西(飘里面也有这样一位老嬷嬷)。最紧要的凯蒂从未正面出现。凯蒂有雨后树叶的味道,班虽然片段模糊但总能听到闻到。昆汀太敏感了,他要守护南方种植园大小姐的荣誉。杰森没有得到他“应得”的,怨天尤人。凯蒂善良、勇敢,为什么放荡啊?因为她坦然走向自己的命运?南方注定要衰落的。所以大小姐的贞操也无关紧要?
  •     意识流小说读来总有发现线索的喜悦,边读边在闹钟串接整个故事。
  •     杰生四世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他这一辈子费心费力想要要营造的理智与解放,在这一片喧嚣与骚动的土地上、在迪尔希眼中——仅仅只是他活着的唯一证明。
  •     没有李文俊的译本好
  •     让人无语又着迷的跳跃的时间线
  •     geek又炫技,三个人和旁观者的意识流,没落贵族可怜又可耻的矜持、原罪,纯真和空虚无物,现世的恶与不堪,彻底绝望的希望。
  •     虽然开始读的有点费劲,不过整体读完是受益匪浅的。
  •     多谢其他豆友,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最开始看简直混乱到极点,后来才慢慢理清了一点头绪,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确实很酣畅。过段时间要再看一次,更深入一下。
  •     我看见了起初也看见了终了。迪尔希让我想起了《飘》里面的嬷嬷,康普生太太则有点像我的奶奶。《喧哗与骚动》给我的震撼不亚于马尔克斯在等待的队伍中读到《佩德罗巴拉莫》的震撼
  •     马尔克斯身上到处都是福克纳的影子。第一本福克纳
  •     不喜欢。
  •     再见了凯蒂
  •     不愧文学经典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