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第二册)》书评

出版日期:2014-6-25
ISBN:9787115358532
作者:吴军
页数:336页

《文明之光》-消逝的历史,永恒的文明

我一直期待有启迪性的作品,无疑《文明之光》正是这样一本书。看完由斯坦福大学张教授作序开篇以宇宙(宏观)大爆炸开启文明之光,以统计学和熵增(微观)的概念阐述浩瀚苍穹和人类文明,便再也停不下阅读的脚步!    就像吴博士前言所说,历史书里老生常谈的王侯将相战争故事这里就不再敖述,此书从人们谈历史时经常忽略但又对人类文明有深远影响的人文、科技、经济等角度切入,揭示文明发展规律,给人类文明未来以启示!    《文明之光》与《浪潮之巅》有异曲同工之妙,基因在自然选择的状态下操纵着人类生命体,直到出现了大脑,人类通过设计程序操纵着计算机,直到出现了人工智能, IT发展史是高度浓缩的人类进化史,人类主观能动性与自然选择效率比是 38亿年/68年。人类文明最终会进入计算机虚拟空间,这里不需要空气,不需要水分和食物,甚至没有成形的肉身,随着想象走,跟着感觉走,就像《黑客帝国》里的尼奥可以超时空转换般出现在任何场合,就像宫崎骏创作《千与千寻》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出现什么场景。将人的记忆转换成一堆数据封存于数据库,数组、链表、树等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想找你必须先拿到你的&p,P=NULL(C语言)预示着你在这个世界里消失,人的思想对应成各种算法,switch case(C语言)枚举人生的各种情况,printf(C语言)直接作用于人类大脑产生声音影像,(现在戴上VR眼罩进入用Google地球做成的Demo就可以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可以像《未来学大会》里的罗宾·怀特一样青春永驻。    文中不时提到中国历史与世界同时代的对比,在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诲下建立了几乎收集了当时人类所有书籍的图书馆,读者欧几里得、阿基米德与托勒密分别奠定了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基础,也制定了整个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与此同时的秦始皇却下令焚书坑儒,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盛况成为历史绝唱;古罗马恺撒大帝修建罗马大道,“条条大道通罗马”使得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模式、生活方式等得到了广泛普及,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在抵抗外敌入侵的同时,却也禁锢了文化的传播。 这样鲜明的对照怎能不给个人和国家以深刻警醒,要改革要开放,要崇尚科学,要以教育为本,要与时俱进。    文中还提到葡西的短暂的发迹与荷兰可持续的繁荣,很切合实际的结合到当今经济社会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之路。葡西不劳而获的飞来横“福”这真是福兮祸兮,不但没有促进两国经济、工业、科技发展,还促生了国民懒惰之风,中国过去十年经济车轮高速运转的同时,国民的精神文明的车轮却淹没在金钱的烟尘中了。可喜的是中国钢筋水泥垒砌的GDP已经开始倒塌,荷兰人的勤劳、诚实、开拓精神鼓舞着我们,督促着我们继续前进,这个曾经将瓷器端到世界每一个餐桌的古老东方文明之国再次迎来曙光……

《文明之光》第二册 书摘

同步发于:http://www.jianshu.com/p/9739e6020795《文明之光》第一册 书摘 http://book.douban.com/review/7428776/第九章 牛顿牛顿确立的科学体系包括:以微积分为基础的高等数学以牛顿三定律为主线建立的经典力学以光子说为基础的光学以万有引力为基础的天文学他的工作为这些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牛顿通过自己的研究过程,向后人展示了在自然科学中,只有对权威的结论进行理性的分析、怀疑和扬弃,才能发展科学的辩证方法。牛顿还开创了将数学和自然科学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研究方法。数学作为有力的推理工具,科学建立在数学原理和实验之上。后世几乎没有人能再像牛顿那样同时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上都做出划时代的贡献。第十章 菏英时代从大航海时代开始的400多年,为什么大部分时间是英国和荷兰在统治世界?而大航海的先驱葡萄牙和西班牙却很快落伍?葡萄牙的财富来源:东西方之间贸易(香料和瓷器)带来的暴利(大部分)不光彩的贩奴贸易西班牙的财富来源:美洲开金银矿荷兰地区的税收暴富后,大量花钱,外强中干,国内的科技、工业甚至农业都很落后。荷兰的崛起成为世界大国条件的劣势地理条件和气候非常差,不宜居住除了鲱鱼,没有任何自然资源(之后发现北海石油)在历史上远离所有主要的文明,直到12世纪才开始有人居住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活动。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集资成立股份公司,恪守信托责任。全民参与,长远买卖。不是维护少数人的富裕。英国的崛起重商主义:重视生产,尤其重视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后,迈向自由贸易。荷兰人奠定了现代的商业基础,英国人确定了现代经济和商业的游戏规则。《文明之光》第三册 书摘 http://book.douban.com/review/7428782/

屁股相关的问题

就像封底的荐言所述,好书确实是拿起后除了读完很难会放下的,再加上对文明史尤其是第二卷所涉及比较了解,所以读起来更加流畅啦~内容尤其是史观大赞,虽然对有部分所暗暗表达出的也许是窝脑补出来的所谓"立场"不甚苟同,但还是怒点32个赞哈~

好书

吴军的三部曲《数学之美》《浪潮之巅》《文明之光》说到底都是历史书,只不过是从数学、IT企业、人类文明三个角度进行描写,吴军写书的一大特色就是尽可能用事实客观的史料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大量的旁征博引和注释有点像刘未鹏的风格,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简练、准确、生动,甚至可以说完全符合KISS原则 (1回应)

文明建国建世界

幸好有吴军,璀璨的文明浓缩于他的渊博,知识带来的喜悦聊以慰藉这个孤独的寒假。也让我意识到,不仅仅会是寒假孤独,未来多数时候的路自己都会是孤独的。也让我愈加珍惜,珍惜任何一次书本以外面对面的成熟的对话,珍惜可以聊得来的朋友,也许这也是走出孤独的一条路。17,也会更加努力,通过阅读与旅行去看到更广的世界,与越多人有更多的海阔天空的交流或是擦出更多不同成熟思想的火花。 从给我的震撼最大的部分说起,也算以此为基点延伸,谈判出来的国家——美国。我们有我们的上下五千年,而美国区区四百来年历史是那么的不足一提,但它之所以强大,或许是它从开始就集合了最先进的文明,并由一群有极高素养的文明人汇集建国,广义的国父们是美国最初始的天降幸运。这与后面二战期间美国汇集了上千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集中研制原子弹有些类似。这个仅五百年前被哥伦布发现的土地从开始就那么的包容,大洋的另一侧,欧洲大陆或是亚洲大陆里有着更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度的人们却受到野蛮的待遇,漂洋过海,来到这片蛮夷之地,重塑一种更文明的文明。事在人为,人是美国最大的财富。继续回到它的建国,翻看其余大陆任何的历史,都是在刀枪炮火中实现的优胜劣汰,继而建国,每次改朝换代的土地里埋葬了更厚一层的尸骨。而在这群国父的努力下,居然可以不流血地建国,这也许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的结果,而不仅仅是那些国父们,因为他们已经拿到了最文明的火种,在这片土地播撒。富兰克林、杰斐逊、华盛顿、汉密尔顿等等,国父们每个人身上都闪烁着极高的道德品质与人格魅力,原来这些可以成为立国之本,而不是强大的武装。他们的品质各有突出,但绝对是共性的东西是,滋养与形成这些品质的来源在于他们广泛的阅读。至少以四千以上计数的阅读量让人佩服,我相信阅读会形成人的价值观与人格。和读《富兰克林自传》类似,经常想象,出生于一般平民的富兰克林在印刷厂是怎样地进行阅读与笔耕,出生于富裕人家的托马斯杰斐逊又是怎样的多才多艺。在大洋另一侧的文明里诞生了卢梭、孟德斯鹄的启蒙思想,而美洲大陆的文明人通过书籍读到思想,又将这些思想火花去传递践行于整个大陆。美国人集中继承了当时先进民族的思想:英国人的重商主义——这也是当时英国赶超的利器,荷兰人的契约精神及冒险精神。美国人也实现了真正的继承——优秀的传承与发扬,越过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创造自己的文化:融入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社会公平,顿时,如虎添翼。而这种社会公平,从建国开始就得以体现,从《独立宣言》到美国宪法,每一点的白纸黑字前提都是保证各个州的观点得以充分表达,没有绝对的服从,都是争取自己所代表的州的最大利益,追求的同时能够用文明的方式懂得妥协与宽容。对权利的追求与定义,体现最基本的社会公平。不自觉地会畅想,当年各个州的代表针对奴隶制是否废除、黑奴如何算人权等等开展着怎样激烈的辩论。而这种过程,依旧给现在的人们最好的示范。以前曾觉得管理类、政治类等文科的创新是个难事,如今这类学术更多做的是炒陈米或是换汤不换药或是其他无用功,但现在觉得文科的创新是根本,会带动其余一切我们看起来更实用的创新——科技等理科类。但是现在真正做文科创新,从学术到实践的又有多少呢。英国、荷兰、美国现在政治体制上、商业秩序上这类文科层面做了革新,有理有据的前提是文明人的日常积累与深思熟虑。这类创新最难,影响却最为深远,可以起到杠杆作用。有了体制的稳定,接下来是科技及产业的迅速发展。美国的强大由体制开路,剩下的是电力能源、交通、电信产业等的迅猛发展,而这几个产业,则又是个可以撬动大洲的支点。科技的突破与商业头脑的结合才能改变世界,如果又能加上投机的资本,那产业会迅猛发展。铁路从最早发明的欧洲大陆到美洲大陆再到现在的中国就是这样,迅猛发展可能会导致泡沫,也一定有时代的冒险家因为贪婪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这种泡沫由于是基础建设方面,可能带来的好处更多,火车不仅仅拉来了远方的货物,也拉动了各个产业。从电报到电话,电信产业的发展让人类的决策更为明智,这个如今的全球支柱产业让世界变小也让世界上了另一个层次。电力产业类似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动力革命是对世界经济的革命,爱迪生是少有的天才的科学头脑与天才的商业头脑的结合,发明家特斯拉缺乏后者,但是以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后人的商业头脑正在与他的天才头脑结合。水电站污染少但伤害地质,如今的世界一边在拆水电,一边在建水电,太阳能只有利于利用国,不利于电池的生产国,一样是个隐形的大污染,而且初始投入成本过高,但看到现在的中国,似乎在鼓励太阳能发电?风能环保但不稳定暂不予以重点考虑,另一个核能,其实成本低污染少,是被人们冤枉的一种能源,类似于选交通工具常人会认为飞机安全性不高,但按概率飞机紫安全。核能的发展利用我们远落后于欧洲国家,法国在给世界树立了标杆。关于军事,书中提到的原子弹的发明历史简直就是个大片,看不见的东西最为让人担心,二战就出现了这么个看不见的希特勒的研制原子弹队伍。美国科学家的使命感与热血加上政府的支持与大量的金钱换时间的交易,让这种全世界最厉害的武器以最高效的方式诞生。诞生后科学家的恐惧感在今天看来完全可以得到安慰——因为他们创造了一种高效清洁的核能为世界的能源危机带来了方向。军事的另一方面,是美国与前苏联的军备竞赛,人类在这场竞赛中开始了探索地球以外的世界。火光与鲜血构成的大片中,让人动容的是前苏联的幕后英雄科罗廖夫,国家是在利用并不给予恩待甚至给予残暴,载人航天的成功没有让人记住他,而这位科学家一直,一直默默地进行科研,在这场航天的军备竞赛中,简直就是他一个人与另一个强国的竞争。我们看到的是最虔诚的爱国之心与最敬业的职业精神。无论是曼哈顿计划还是从火箭到探月,美国对科学家的方式值得这个世界学习,例如格雷夫斯选择偏向于共产主义倾向的奥本海默,后者成了原子弹之父。这个国家给予了科学家最宽容的信任与支持。而此时世界的另一侧是希特勒对犹太教的疯狂屠杀,美国就成了不少杰出的却备受迫害的科学家的避难所。这场战争结束后,前苏联在废墟中挖夺着可能有用的机械,而美国,只带走了人才。《文明之光二》的科学介绍篇幅占了绝大多数篇幅,科学给自己最重要的一个灌输是,科学是可以证实也可以证伪的,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从一诞生开始里面就有很多错误,但不代表不是科学,它给予了后人验证与发展完善的空间。相反,霸权与自以为是就绝不是科学。末了,好想继续读《文明之光三》啊。

你是电,你是光,你是麦克斯韦方程组

世界文明史进入第二册,也进入了人类文明的爆发期,从文艺复兴到两次工业革命,最后收尾于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写的是既细致入微又荡气回肠,颇有西方记史的风格。相较于第一册的文明细节描写,这一册的主角是科学家们,文艺复兴以来的伟大科学家们都被点名表扬了。看着这些熟悉的名字和他们的事迹,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那时年少,立志成为一个科学家或者发明家的稚嫩的我的脸庞——单纯而又闪闪发光。圣西门说过一段经典的话,大意如下:如果法国没有了100位哲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作家和工程师,那么法国就会成为一具僵尸。如果没了100个王公贵族、主教、将军、省长和财主,那么对法国影响不大。对于人类,也亦然。没错,这些科学家才是人类文明之光。但若是你现在问我,现在还要做科学家,做发明家吗?还要成为人类文明之光吗?我会犹豫,但最终说不。因为科学家的门槛很高,我做不了。好吧,这是这是个借口,其实我至少有机会做一个学者,去成为一个低级别的科学家,成为一束不那么耀眼的光线。现实是最终我还是放弃了,原因无他,这个职业前途未卜。这么多年来我生活舒适,自由自在,全靠家庭的支持。在为未来方向抉择的时候,我必须考虑给予我的父母回报,让他们感觉幸福,让他们觉得他们在我身上花的钱是投资,而不是浪费。显然,做一个科学家可不是一个好的选项。而且,就算我的父母看的开,这个社会也不会放过他们,亲朋好友的议论最终也会让他们看不开,我不能去冒着险。那么,做科学家还是想想算了。对于我来说是这样,我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也是这样。其实细看文艺复兴后早期的科学家们,都是贵族出身,吃穿不愁,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科学研究的。毫无压力,自然成绩斐然。美国国父, 约翰.亚当斯说过的一句话我很赞同:“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因此我的儿子们能够学习数学和哲学.我的儿子们应该学习数学、哲学、地理、博物、造船、航海、商业和农业使得他们的孩子们可以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织物和瓷器.” 所以,我现在能做的,是苟且而现实的活着,不断积累,能够让下一代能够毫无压力的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或许,那个时候,会有一个新的麦克斯韦出现。

想到一款游戏,文明。

读着,读着,经常兴奋地颤抖起来。这是一本卓尔不群、开创时代的书、也必将被人们记住。书的内容精彩绝伦、趣味横生,观点极具说服力和智慧。拓展了很多知识,修正了好多偏狭的观点。此书绝对是人生中的良师益友。期待第三部,博士加油!

2016.6.30 《文明之光》第二册全书总结

第二册读完了,作者的某些观点确实改变了我之前的认知。看完了牛顿,富兰克林等优秀的科学家的生平,我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且不说相对民主公平的社会环境,就谈谈这些人本身,有句话说就怕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这些人就是如此,他们一生从未放弃阅读和学习,养成良好的思考西习惯,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当然除了这些人自身的优秀品质外,成就他们的还有当时的时代环境背景,相对民主和公平的社会。再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够成就人才,人才才能够成就国家。如书中所提到的在二战中表现截然不同的美国、俄国、德国,由于纳粹的迫害,使得一大批优秀的学者、科学家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并率先研制出原子弹。美国是一个重视人才的国度,他们看中了德国的人才,尤其是掌握火箭技术的精英。相比之下苏联人更看中德国和日本留下的机器设备,他们洗劫了德国的工业区和中国的东北。中国为什么鲜有人获得诺贝尔奖,作者提出,中国学者的研究方法就是错的,也就是基础就没有打好,根本就没有进入科学的主流中。也许是受之前看的斯维拉娜•阿列塞维奇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的影响,对于核能,我一直抱有恐惧感。看了本书的内容后,发现自己的认知真是不够深入,对于新事物不能够勇敢去接受和适应,反而是抱有恐惧感,这是不应该的。看了作者的介绍才知道核能是最清洁和高效的能源之一,只要好好利用,就能最大限度的为人类造福。引用作者的话说是核能是把双刃剑,既能毁灭世界,也能造福人类,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不在于核能本身,而藏在人类自己身上。毕竟,核能是最高效和最清洁的能源。爱因斯坦、哈恩、奥本海默等科学家后悔发现了原子能,甚至充满了罪恶感,但是,他们给人类带来的不是潘多拉的盒子,而是火种,他们是近代的普罗米修斯。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再次证明一个真理,人类的文明的推进,靠的是这些在不同层面上创造文明的人,而不是哪些发动战争的人。

印象深刻的原子能

曼哈顿计划聚集了美国当时最顶尖的核物理学家,加上美国强大的工业支持,巨大的财力与物力支撑。德国拥有最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战争狂魔希特勒不断的种族迫害,使得无数优秀的物理学家离开德国,有的来到英国,有的则远赴美国,还有不少加入了曼哈顿计划。以前一直以为德国也是全力支持原子弹 的研究,然是书中写到的完全不一样。政治家的不在乎使得研究过于分散,加之盟军的不断破坏,进展就缓慢。等到美国研究出来后,德国已经全面落后了。和平利用核能。由于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迫使很多新能源的诞生。书中提到核能在成本方面较小,对人造成的伤害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但我自己则认为核一旦泄露,对环境的伤害太大了,整个地方可能数百年都寸草不生。这对人类来说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传承发展文明

这几天在看吴军的《文明之光》感叹于作者的文笔和知识的渊博。使我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浅显的认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艺复兴及以后科技的发展,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一大批牛人、笛卡尔、达芬奇、牛顿等等。西方文明明显领先与东方文明,作者分析了几个原因,西方人对于科学有批判性思维,不局限于盲目迷信任何权威,如日心说、月心说之争、光的波粒二性之争等。学术氛围展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西方人对学术研究是通过实验、详细的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各种理论都有详细的推演算法和实验数据。反观中国,中国人趋于感性认识,对于一个事物通过感性认识后再口口相传给后人,没有具体的数据和推演记录的指导,所以有些就慢慢失传了。后人只得又重新研究。所以牛顿说,他的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他的研究成果就是基于前人的各种有记录的成果才获得的。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说陶瓷,陶瓷是中国人发明的,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只有中国才能生产陶瓷,但是在古代由于相关的工艺没有详细的记录,手艺人对技术的不开放,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有些传统的陶瓷制造工艺在现代都没法复制 。反观西方,通过炼金术士不断的摸索。终于掌握的陶瓷的制造技术,他们在摸索的过程中将各种实现步骤、数据一一记载下来。后人便可以更具这些资料重复前人的经验方法,有效的将技术传承下来了,再不断的演进更新。最终西方的陶瓷技术远远超越了中国。所以思考、记录、分享、传播才是知识有效利用,取得更多发展的方式方法。反观各种封闭保守,只可能领先一时。现代社会是个知识爆炸开放的社会,只有更多的思考、分享、传播,才能发展。

有趣、长见识和引人思考的《文明之光》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鬼吹灯》伴随我度过了大半年的快乐时光,黑驴蹄子、粽子、倒斗成了暗话,煞是有趣。后来因为感情遇到挫折开始读哲学和心理学,《少有人走的路》、克里希那穆提的系列如《重新认识你自己》等激发了很多思考,在那段时间思考清楚了Different Life的问题。但哲学和心理学的东西会让人阅读越沉重,会钻牛角尖,于是开始转读文学类的。先后读了《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百年孤独》,还有三毛的一些作品,文学作品即使是悲剧,也会让人读起来很轻松,特别是《红楼梦》,可以让大脑无尽的去想像。管理学和计算机专业类的书也读了很多,主要是以增加知识技能为主。因读《浪潮之巅》而接触吴军,被他讲科技史的文笔深深折服,并且因为写《浪潮之巅》第二册的读后感,还获赠了《文明之光》的第三册。虽然对讨论什么是文明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去年《文明之光》第一二册发布的时候,还是第一时间买了。这本书写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所选择的又是一些片段,读起来就没有那种要一口气读完的紧迫感。差不多是某段时间对某块知识感兴趣,就会把相关章节读完。比如在《追气球的熊孩子》事件比较火时,我把书中发射火箭、登月、天文学的部分看了。在我看图灵的《模拟游戏》电影后,把书中的计算机史的部分看了。在研究爱迪生究竟有什么发明创新时,把电力相关的部分看了。还有就是伴着吴军的《发明365》(基本每天更新一篇)微博文章系列,把相关的章节给看了。《发明365》在我看来是这本书的扩展阅读。结合两者,我想从有趣、长见识、引人思考这三个角度谈谈这本书。首先是有趣。文学作品,段子,可以写的很有趣的人很多,但能把科技知识写的有趣的却很少,吴军恰恰是少有的一个。这本书要讲的内容非王侯将相、非奇闻轶事,而是原子能、卫星上天、瓷器制作这样的干货,吴军想要“这些过去被忽略的、听起来可能枯燥的故事,是否也能讲得生动有趣呢”的目标胜利达成了。比如在讲宇宙大爆炸的前半个小时,因为宇宙的密度非常高,连光线都无法穿越宇宙。之后因为密度下降,宇宙才终于射出了第一束光线。“我有时在想,如果真有一个上帝站在宇宙之外,在大爆炸的几个小时后,看到从宇宙中射出的这第一束光,会是一种怎样愉快的心情”。身为程序员的我能够想象的是花了不少功夫写的一个程序终于调通了。这种有趣的描述很多。其次是长见识。什么是文明?什么是科学?什么又是科学的方法?因为吴军是工科出身,在讲文明史的选材上,科技相关的内容占了一多半。特别是看第三册时,我会有种在看《浪潮之巅》的感觉,当然,两者视角是很不一样的。《浪潮之巅》侧重讲若干个企业实体的兴衰成败,而《文明之光》第三册侧重讲计算机如何从算盘一步步的演化而来,以及互联网的发展过程。我虽然是一个工科男,但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就很不科学,比如发明创新的过程,总是在幻想着某天一个idea一鸣惊人,一下子设计了完美的方案。科学的方法讲究提出问题,分解问题,通过实验去验证,总结前人的经验等,像拼图一样一步步的来。在讲原子能时,讲到科学家们本来是为了通过中子束轰击质子数最大的原子获得更大编号的元素,结果发现了裂变现象,就像一个水滴分裂成了两个,中间丢失的质量转化成了能量。而重新释放出的中子如果能继续轰击到其他原子,就能发生链式反应。又在“上帝的粒子”部分提到最小的粒子夸克是纯能量的,而因为有希格斯场才有了体积、质量等。我们以前说世界是物质的,其实是世界是能量的。从90后的话来说真是脑洞大开。第三是引人思考。哲学类的书也能引人思考,但思考的问题可能是不可解的。就像吴军在书中所说通过物理学能够解答“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向何处去?”,但是解答不了“我们是谁?”。这本书及《发明365》所激发的我的思考,更多的是从科学的角度,也就是总能够解答的。比如,发明史上都有哪些“撞衫”事件?像牛顿和莱布尼茨同时发明微积分(吴军在书中倾向牛顿发明的早),史蒂芬森和戴维同时发明了安全灯等。再比如寻找第一个发明人是没有意义的,发明总是借鉴了前人的经验,那些专利文件上的发明人,不一定是真实历史上的第一个发明人。这本书包含的内容太广,并且每一章拿出来都可以单独作为一个专题来讲。即使写到这里,我都感觉脑海里的相关知识还像一个膨胀的宇宙。也许再过几年,才能消化的完。今天早上想到弗兰西斯培根的那篇著名的《谈读书》: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我开头回顾的那些读过的书,都在某个方面做到了,但《文明之光》是一套做到这三点的书。

好好好好好好

文明之光(第二册)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札记】《文明之光》------科技史与人文史的完美融合,Geek们不容错过的时间旅行手册

我用了这个周末两天的时间,粗略阅读了吴军博士新书《文明之光》的一二册,心绪难平。在阅读中,我常常不自觉的停下来感叹或是凝思,有时候甚至因为震撼或是共鸣与书中的词句或是图景而感到手臂和身体微微颤抖,要平复下自己的心情才能继续阅读。            《文明之光》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历史书,而是用16个章节的片段告勾勒了一幅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画卷,是一部技术史和文化史的巧妙融合。例如在有关瓷器的章节中,作者将瓷器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归纳为高岭土、高温技术和上釉技术,通过对比历史上不同时期各个文明是如何进行从陶器到瓷器的探索,告诉我们上天是如何眷顾中国,让我们的先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垄断了这项技术。我们知道瓷器是中国的骄傲,读了这一章我才知道瓷器曾经让全世界的人们为它怎样的疯狂,这种疯狂甚至超过了我们今天对美国手机德国跑车等世界名牌的追逐,一艘哥德堡号上搭载的中国瓷器就抵得上当时瑞典一年的GDP……举世闻名的青花瓷上的图案和万里之外千年之前的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有着怎样隐秘的联系 ……作者也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无比辉煌的瓷器王朝是如何衰落的,世界制瓷业的中心是如何从中国转移到日本,又有如何转移到欧洲。作者告诉我们欧洲的瓷器制造商是如何在四年的时间里完成三万次试制瓷器的实验,并且详细记录每次实验,由此当我们再反思为什么我们历史上那么多精湛的手工艺技术总走不出“发明,失传,再发明,再失传”的怪圈时,不能不有所感叹。            在讲到核能应用的章节中,作者并没有简单粗暴的批评那些反核人士的偏见,而是用数据告诉我们核能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例如从1950年世界上第一个核电站投入使用至今,31个国家建立的430个核反应堆,不包括240个研究型反应堆,一共发生过三次大的核事故(三哩岛、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直接死亡人数56人失踪2人,今后几十年内死于三次时候辐射的总人数估计为4000人,这个数字远低于中国2006年一年矿难死亡人数……三次核事故使用的都是第一代反应堆,安全系数较低,现在第二代核反应堆安全系数为“重大事故的可能性平均是每十万核反应堆年一次”,相当于全球430反应堆每250年可能有一个问题,而新建的第三代核电站安全系数为160万反应堆年一次,如果几十年后全球有上千个反应堆,大约1600年会有一个出问题。“在这1600年里,出现战争的可能性都比核反应堆出事故的可能性大的多”……作者也客观分析了造成公众谈核色变的原因,这时作者给我们讲了个好玩的故事,在爱迪生和特斯拉最初致力于推动直流电和交流电的应用时,有人们担心电力的危害去推倒了输电线的电线杆,以至于爱迪生同学不得不雇佣专门的人员看护电线杆……(当然,爱迪生同学和特斯拉同学的直流交流之争,爱迪生同学用了怎样龌蹉的手段,那是本书另外章节的故事了)作者告诉我们,人类并没有因为恐惧而放弃使用电,反而是越用越广。“相信随着人们对核电愈加了解后,恐惧心理会逐渐消除”。这是一种洞悉了历史与现状后理性的乐观与自信这样的乐观与自信不由我不共鸣。            这样的细节在全书中处处可见,作者以其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广阔的历史视野,加上深邃的人文主义情怀,将千年来的许多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在书中的一些章节,作者还以极大的责任感和勇气,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触及到了当代一些现实和敏感的话题,体现出了作者极大的担当。实际上,“担当”这个词也是吴军博士在清华大学6月27日的讲座中提及最多的一个词。            本书值得称道的一个地方是,全书不仅印刷精良,使用了大量的插图(主要是作者本人拍摄和引用维基百科),作者在书中相关行文处给出了大量严谨的注释说明,并在每一章节最后列出了参考文献,极大的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的扩展阅读。比之微信圈里到处转发的各种来路不明耸人听闻无依无据谬误百出的鸡汤或是段子,真是不知高明到哪里去了~            这一次,能在新书出版的第一时间就能进行阅读,并和作者吴军博士近距离的交流,真是非常荣幸。当当和亚马逊上新书或者才刚发售,或者还处在预定阶段呢~~自己好开心占了个小小的先机呢。这一切都要感谢清华大学图书馆组织的系列活动,在6月27日周五的活动中,吴军博士向清华图书馆捐赠了《文明之光》的若干副本,这时候特别清晰的感受到图书馆在知识传播以及更广义的文明传承意义上的巨大魅力。            通过书籍,我看到了一个如此广阔与瑰丽的世界,我是如此强烈的希望与你分享我小小的收获,而我言语的概括与描述又是如此的无力,所以我能想到的,就是把这本书轻轻的交给你。

《文明之光》书评——一曲理性乐观者的牧歌

这是一个群体信息在蜂拥的时代,却未见得是一个群体思考在奔跑的时代。很多人大概都有这种感觉,既觉得世界在加速度变化,又觉得纷扰之声甚嚣尘上,在不明方向、无所适从的时候,该听些什么好。这个时候,从一群噪声和口水里面听到一曲来自理性乐观派的牧歌,会不会停下来仔细聆听呢?这个声音名为《文明之光》,出自有着科技硬实力背景的吴军博士。当阅读者沉浸于《文明之光》中的时候,那些纷扰似乎暂时都不在了,在这曲牧歌里,人类进程之心血凝聚的“文明”就是寄放了人类未来的田园,而文明的传播则是希望之所指。就像书中作者评价为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和建筑师,亦为美国开国“国父”之一的托马斯.杰斐逊所说:“我将思想传授他人,他人之所得,无损于我之所有;犹如一人以我之烛火点烛,光亮与他同在,我亦补因此身处黑暗。”牧歌,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东方,唱出的都是人的“彼岸”渴望,渴望着没有冲突、美好和谐的生活。在古罗马时代,维吉尔写出十曲牧歌,并被但丁在《神曲》中当作了理性的化身。能感觉得到,相信文明之力、相信人类智识是这本书中反复再现的意愿,作者的这种理想,在我眼里,就充满了牧歌的色彩。一开始会觉得奇怪,以吴军的背景,写作科技史手到擒来,文明史却是异乎寻常的庞杂,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很难各个领域都精擅,为什么要动手写一个更庞杂更难以把握的文明史?看了以后才知道,他并非要有一个大口袋,面面俱到地装进去所有东西。而是精心选取了重要的人物、事件和时期。看上去既非科技的通史,也非文化的通史、政治的通史,或者是艺术的通史,而是选取了一些节点。选取的时候并未刻意求新求奇,比如美国建国史、工业革命、原子弹的诞生,不知道有多少人写过,但是无可否认的是,这些节点是对人类社会的后来走向影响深远。这首牧歌的组织如果只看单个的乐章,似乎表面上各不搭界,也可以单独聆听,但是如果愿意听到终章,听到的会是个人风格强烈的完整组曲,单个的乐章在整曲中占了不可拿掉的位置。就比如荷英时代的英国人确立了现代经济和商业的规则,是一种商业文明的成功;美国立宪,人们学会用理性的力量建立一个国家,是一种政治文明的进步;还有商业资本与技术发明相结合带来的电力时代,是一种综合性的文明的胜利......虽然作者并没有明言这些文明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但是从文中却可以感觉得到,比如在讲述美国“国父”们的经历和思想的时候,把人们易于忽略的教育背景和科学兴趣讲述出来,我们可以不妨揣测这种科学的理性精神对于美国立宪的影响。这可能就是作者所理解的文明,跨越了领域藩篱,有机地互相影响,随历史累积着进程。这种体会是拉长了时间轴、放宽了观察视野才得到的。曾看过一本日本人森友治的《家庭日记》摄影集,乍看单幅照片都平淡无奇,可是拉长了时间到五年,就能奇异地看到流动在平淡表象下的温情。《文明之光》也是这样,当时间轴拉长到数千年甚至上万年,演进就变得清晰,对人们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也就自然呈现了出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就像有人说起在书架上翻看经年累月没有被人打开过的百年旧新闻,感觉到几乎没有任何事可以天长地久,多少人世的起落最终不过是泥牛入海。转头成空的虚无感让人挫败,可这并不是全部事实。我们可以看到,文明生活的今天跟数百年前的今天、数千年前的今天是如此不同,文明才是其中最持久的力量,我们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成果而不自知罢了。我们通过作者的笔回到锅碗瓢盆的一条来路冶铁和陶瓷,回到今天考试原则的一条来路科举,回到我们得以饱食的一条来路垄耕种植法,回到新闻起始的一条来路电报的发明......真是千回百转得有今日。同时,不做到贯通这一层,也不足以理解文明创造。只是碎片化的粗通,或者是埋头一隅的精通,都不可能。作者的视野就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登高台、放远量,一些纷扰就悄然消声了,我们可以理解当下正在发生什么,就像放在全曲中间来理解一个音符。作者并未提及他的历史观由来,不过在读本书的时候,偶有感觉上与读年鉴学派不谋而合的地方。除了强调从整体上“科学的、综合的、比较的、全面的”理解历史,跨学科地研究历史,又不放过对细节的讨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年鉴学派的“问题史学”,主张历史研究就是要回答现实提出的各类问题。书中的精彩之处很多出现在作者宕开的一笔,并不拘于形式,以自己的见闻思考拉入叙述,加入一些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就像牧歌中的咏叹,颇堪回味。比如谈信托责任,16世纪的荷兰船长与船员宁可饿死不动委托人的货物,今天的中国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信托责任的文化,甚至有国内大公司因为不恪守信托责任,给国家信誉造成严重的损害,就很令人慨叹。又比如谈到证实和证伪,中国学者较少在《科学》和《自然》这样重要的指标性期刊上发表论文,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按照科学的规矩来做研究,而将自己排除在主流科学群体以外。作者所受的扎实科学训练对写作这本书影响至深。在谈科学、技术、商业的发展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到作者实在是得心应手;能够在书中引入前沿性的研究,比如物理学的最新成果,环境科学影响下的增长极限理论;在一个主题上,作者会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提及不同的观点,并不只执一家之言或是轻易给出一个结论,比如评价宋朝就提到了钱穆、陈寅恪、费正清的不同观点;在提出想法的时候,总会同时拿出论据。就是这种贯穿始终的科学态度,让这本书给人启发的同时也令人信服。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要下的功夫之大可想而知。可以对比一下优秀科普著作《万物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是一个作家背景,力求以极具形象感的表述来谈论不易理解的科学概念,像一搜快艇掠过宽阔的水域。而本书作者吴军却不愿意停留于此。有种说法是,每增加一个数学公式会损失一部分读者,作者却在一些他认为重要的地方投下大段的文字,就如同在水域上的一些地方带着读者稍作沉潜。如果读者有心的话,就会有如同“彩蛋”一样的特别收获。比如谈证实和证伪的问题,作者除了举不可证伪的例子,还把卡尔.波普尔的模式列了出来,以及伪科学的手法和特征。只要仔细看过,现在大部分充斥在报章、口传和朋友圈的伪科学都是可以轻易戳破的气球。这大概就是科学家的使命感吧。当然,既然是以科学精神写就的书,书中的段落也可以用科学的精神来讨论。比如谈美国的建国过程,从文中不大能看出宗教因素的影响。虽然《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都没有明确提及耶稣基督,但是基督教在这一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国父们对人性的认识“人类罪的本性”带来政府与民众之间权力的平衡。不妨予以注明(有《美国宪法的基督教背景》可作参考)。比如谈马可.波罗可注明马可.波罗存在的真实性至今在史学界存疑。还有一个小小的异见,在谈投放原子弹的问题的时候,出于作者本身的立场,谈到一颗原子弹让中国人少了巨大的伤亡,这是事实,我却觉得这么谈论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进入到一个人命是否可以通过计算来谈正当性的世纪难题。除了在华尔街一章对人性的暗面有比较多的谈及,本书总体上对纠缠着人们的蒙昧本身写得不多,而是更多地着墨在人们摆脱蒙昧的开创性努力。尤其是年轻的朋友,光看本书会很乐观地觉得人类社会的文明是如此有力、如此必然地在向前发展,可是人类社会中矛盾、脆弱,破坏性的力量让文明随时身处危机。听罢一曲《文明之光》的牧歌,不妨再回头去看看人类历史上那些文明被遮蔽的黑暗时刻,可能更能理解文明之光存在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从古至今是王道

第二册主要设计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几个国家的发展,以及科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兴起是大航海的结果,小国缺少资源,受制于人之后的崛起,可是这两个国家都不懂得投资,不懂得持续发展,当把所有的资本都挥霍一空时,这两个国家也跟着衰落了。国家如此,人亦如此,暴发户也要懂得投资理财,才不会昙花一现。荷兰的崛起和发展,得益于所处困境(西班牙的税收),更得益于其信用,他们聪明,穷则思变,精明,务实,敢于冒险,现如今华尔街的股市即是荷兰人的创造,荷兰也奠定了现在商业基础。英国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都得益于其政体的改革,这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书摘

1、“艾萨克·牛顿--理性时代的开拓者”。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因为他开创了科学的时代、理性的时代。...可以说中国的科学时代自“五四”开始,而西方乃至全人类的科学时代自牛顿开始。2、“英荷时代--为什么英、荷统治世界”。自美洲新大陆被发现以来,真正意义上世界范围内的强国只有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海权国家。...荷兰、英、美三国政治和经济制度一脉相承,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交接棒式的继承和创新,并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今天的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以及商业规则,则是这三个国家创立的。3、“谈出来的国家--美国的建国过程”。美国的立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协商而非武力解决纠纷,从而达成一致,最终建立起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在制宪会议上,代表们遇到一个又一个矛盾,他们解决问题靠的是妥协和宽容。没有一位代表对最后的结果完全满意...但是,这样的结果却是代表们(和他们所代表的州)都能接受的。在美国立宪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进步,看到人们学会用文明的方式和理性的力量建立起一个国家。4、“科学时代--从笛卡尔到达尔文”。要了解西方为什么近代以来在科学上一直领先,要了解为什么中国GDP已经是世界第二,却还没有一个科技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是否遵循科学的方法。...一旦急功近利,人们就很容易盲从一个正确的结论而忽略得到这个结论的方法和过程。在过去两百多年里,世界的科技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和遵循科学的方法有莫大的关系。英国学者波普尔将科学的方法概括为:从发现问题入手,到提出假说尝试解决,通过证伪来消除错误,最后产生新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常常被忽视的我是证伪的环境,正是这个环节保证了科学的发展。(自己注:像中医无法证伪从而不能称为科学一样)5、“缩短的距离--交通和通信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而非政治和战争,才是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的原因。6、“闪烁的能量--电的发现和使用”。电的发现和使用可以媲美人类早期火的使用。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和文明的发展,而电的使用让我们从黑暗走向光明。7、“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原子能的使用”。核能本身是双刃剑,既能毁灭世界,也能造福人类...在全面掌握了核反应、核辐射和核能的特点(包括优点和危险)后,当这些核电站的运营变得更加透明后,人类的核恐惧便会慢慢消除。再过几十年,等人类回首再看待原子能时,可能呼觉得今天对核的恐惧是多么可笑,就如同现在人们会觉得19世纪末对电的恐惧非常可笑一样。通过和平利用原子能,人类会把文明进一步向前推进。爱因斯坦、迈特纳、哈恩、玻尔和费米等科学家给人类带来的不是潘多拉的盒子,而是火种,他们是近代的普罗米修斯。8、“两个人的竞赛--苏美航天发展的历程”。美苏太空竞赛产生了很多正面结果。它首先让人类飞出了地球。...太空探索极大地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光影之中,看文明

刚听说吴军博士写了文明之光之后,第一个想法是,很有趣。由于本人对跨界这件事不是特别感冒,在文学和史学的领域尤其如此。总比较相信那些有文学积淀的作者所写得文字。因此坦率的说,刚开始看这两本书,是在透支这从《浪潮之巅》中所获得的对作者的信任。不过看了之后,有惊喜。首先角度很特别,这不是一本常规的编年体历史。尽管书籍的顺序大致是按照历史行进的方向进行的,但是所取的角度很特别。由于作者以科技工作见长,所以在对推动文明前进的文化、艺术、科技方面,视角独特,读来颇有收获。其中讲述中国瓷器的一章,让人爱不释卷。万万没想到,如今随处可见的瓷器,竟在历史长河中走过如此一段路程。而且,时至今日,还是这么有生命力!只是可惜当年的四大官窑,如今已经兴盛不再。反而是欧美和日本的后起之秀,将瓷器的技艺锻造的更加炉火纯青。究其原因,作者在第二册中点出了:缺乏系统的方法和体系。 换成通俗点的说法就是,只是有术,而没有上升到道的高度。因此,一旦遇到战乱、天灾或是人祸,那一门技艺可能就失传了。此情此景,近年犹在发生,痛定思痛,必须以史为鉴了。除去从不同的角度打量文明的侧影,作者在数理科学上的积累和功底也使得这本书看起来不累。科技史往往枯燥,但是由于作者本身甚少束缚。所以笔下生花,一位位近代的科学巨擎跃然纸上。从开辟物理古今的牛顿,到文学与电学并重的富兰克林,更有毕生献于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冯诺曼和克拉罗夫。由于科学家的严谨特质,所以文中绝无虚假的实例。一些为了宣传需要所虚幻出来的圣人形象也被毫不客气的打破。晚年牛顿热衷于炼金术,若非如此,可能成就更甚。这是事实,无法回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或许教育时更早的让人民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够更早的面对真实地人和真实地自己。养成真正独立的人格。如果说本书有什么瑕疵的话,个人感觉是对一些观点的强调有些用力了。人类走到今天,王侯将相,灰飞烟灭,真正留下的是文明与智慧的传承。只是人如此世俗,所以人人倾慕王侯将相。吴军博士点出了文明前进的真正力量不在这些达官贵族,而在文化与科技。一点即透,无需再言。数千年前就有人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掷地有声。人生在世,名位或如幻影。忠于自己的内心才是上上之选。

文明,人类智慧的结晶

吴军博士一如既往地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向读者朋友们传播历史,介绍文明。此书是文明之光的第二册,着重介绍了历代重大科技发现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些科学成果如何造就了现代文明。书中作者用独特的眼光和洞察力阐述着历史,文明,和社会进程之间的关系。例如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发明电的成果如何为信息时代奠定了根基,以及美俄的冷战如何推动了人类探索太空领域的进程。每个故事都很生动有趣,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文明之光》笔记

读完了《文明之光》。关注这本书是因为他的作者是位计算机学者,以前出版了关注度极高的《数学之美》、《浪潮之巅》,而我很喜欢历史,就一直想着要看这本书。文明之光最大的不同是从文明或者说科技的角度讲历史。这和我们以前讲到历史时都是用阶级、革命来讲是完全不同的。作者也说自己是选取了人类历史上的若干片段来分析历史。印象最深的几点:1、我们现在总是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崛起,如果我们细读历史会发现,我们曾经也辉煌过,而且这种辉煌不是说历史上的唐朝靠着武力崛起而崛起的。书中详细叙述了宋代中国的辉煌,这种辉煌是由中国的高科技产品“瓷器”带来的。当时的西班牙、葡萄牙倾尽大量财富来中国购买瓷器。甚至用到西班牙在每周开采白银的五分之一来采购,中国是大航海时代的最大获利者之一。2、文明的失败,常常是野蛮入侵造成的。人类发展历史上,有多次辉煌的文明都是被武力入侵造成文明的没落。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也看到,依靠文明或者科技支撑发展起来的国家即使被伤害了一定的元气,也能够在以后的发展中慢慢恢复起来,发展壮大,至少他们的文明能够薪火相传。而武力发展的辉煌总是暂时的。国家的发展依靠武力征服,即使带来更多的黄金、白银维持的也是暂时的发展,这种相当于国富民弱,普通百姓无法为继生活,国家会很快衰落。荷兰、英国能够取得大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在制度上有保障,同时又藏富于民,也就是他们自己讲到的“重商主义”(不是注重经商,是注重制造业)。3、看到了科技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是人类文明慢慢积累的成果。书中多次谈到每个技术,表扬某人,最后都是提到“即使没有****,当然人类也会实现***,只不过会延迟**年”,或者“如果没有***,***技术不知道要延缓***年实现”。总体上讲,作者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到问题,认为人的发展是螺旋上升式的,不以某个人为转折的,人的发展是循序渐进,后人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实现的可持续发展。不存在天才改变人类的情况。4、作者对当政治进行了比较简单的描述。但提到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把国家的发展依靠在期待不断地出现明君上,是相当危险的,国家发展进步还是需要可靠的制度性保证才行。制度是千秋万代的,明君的出现往往是有随机性的。如果出现明君固然好,如果没有出现那历史往往会进入衰退期,中国历史一再说明了这个论点。总体上讲书很好读,有很多发转我们历史观的趣味话题,也加入了很多剧情反转的小故事。

科技的力量

这套书是一本对历史的心灵的感悟到书,它一方面还原了被颠倒了的历史常识,另一方面从几个不同的视角解读了文明。它是每个大学生到老年人必读的书。      全书公分16章,第一次讲了古代文明的八个片段,着重讲了早期的文明,第二册是近代文明,着重强调科技的力量。 第二册中最精彩的有两章,“荷、英为什么统治世界”,以及“两个人的竞赛”,前者的内容和“大国崛起”有点像,但是结论完全不同,作者强调自由公平的重要性。后者透过冯布劳恩和科罗廖夫史诗般的故事,说明了制度和国力在竞争中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花了一个周末读完这套书,因为是借的,不能涂写,特地做了笔记。一开始没指望该书像《浪潮之巅》一样精彩,毕竟觉得作者是理工科出身,写IT在行不代表写文化有深度。但读完后,我深深地被折服了,特别是第二册。个人觉得第二册出彩的就是:CH10为何英荷统治世界,强调自由公平,适应历史发展规律才能在浪潮之巅。CH11美国的建国历程,如何用文明的方式和理性的力量建立起一个国家。CH12科学时代,方法论和科学,政治代替不了科学,古代天朝为何没有科技的土壤。CH15原子能的使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核能的未来从中总结出关键点:对于国家:政治体制、社会公平对于个人:品德和修养对于科学:尊重规律,重视积累通篇都在论述一个观点: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而非政治和战争,才是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的原因。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世界近现代史,而是着重点出了我们的历史课本上精彩被一笔带过的科技文明史,加上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可以引导大家去进一步以史为鉴,思考如何做出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理工科的背景人士必读

这套书应该是理工背景的读者,普及文科知识的必读之作。可以看到,很多推动科技发展的理工专业的大师们,他们背后都有很深厚的人文因素和基因,这是他们成功的必要条件,绝不是偶然现象。      很同意作者表达的一个观点,任何一个时代,战争、暴力和征服,在人类人类历史上留下的成果和印记,远远没有科技和文明留下的成果和印记来的深刻、影响深远。      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对于中国农耕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瓷器的历史发展和在东西方对话中的作用、我国大宋王朝经济软实力的强大等都有了更准确客观的认识。原来,中国梦,曾经实现过。只不过被打破了,又要重来。

【小花-悦读】100books-071《文明之光2》科技篇1

之前看了吴军的《文明之光1》,非常喜欢,浅显易懂又适合历史小白。所以趁着活动,一口气下单了《文明之光》2和3。喜欢在安静的时候,慢慢的翻看,历史的长河流动于书页间,那一瞬间,我惊叹、沉思、顿悟、恍惚,仿佛也汇入了那历史的星光熠熠的银河中。最喜欢的是几章关于科技的:牛顿-理性时代的开拓者;笛卡尔到达尔文;闪烁的能量-电能的发现和实用,以及打开盘多兰的盒子-原子能的使用。关于牛顿的生平和伟大发明,不再多说了,只能惊叹,他开拓了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了解,包括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体系建立, 并且创立了一系列数学工具,一生收到的嘉奖无数。无愧于一位诗人说所的:”自然和自然规律淹没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万物遂成光明。“牛顿是一个很有意思,很有人间烟火气息的人,不同于一般人认为的科学家对于钱财看的很淡,牛顿确实很爱财的,担任造币局局长主要原因就是”薪水很高”。并且还积极参与投资或者说是金融投机,并很快输掉了2w英镑(当时的一笔巨款),他因此感叹道“我能算出天体的运行,却无法算出人类的疯狂。”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了投资经典。在文中,作者分析了牛顿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生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并且生活在当时能引导世界发展的国家。而在非学术领域,他的社会活动也很广泛和活跃。现今的社会,也给予我们宽广的发展空间,并且是剧烈变革中,势必会涌现出一系列伟大的科技和伟大的人物。牛顿告一段落。我之前课正好讲到物理的一些公式和意义,枯燥的课堂上我引入了牛顿的一些奇闻异事和发明的契机,孩子们于是很感兴趣,课堂气氛不那么沉闷和乏味了。嗯,书还是要多多看的,多多反思,争取出口成章,口若悬河。。。。。

非常精彩的故事,深刻的哲理

作为吴军先生的朋友,有幸在他的新书《文明之光》上市前读到。这是一套非常精彩的图书,既有有深度,又有趣味。吴军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描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尤其强调并非英雄人物才能创造历史,我们每一个人对文明都有贡献。他在书中解释了为什么人类会进步,为什么人类的明天会变得更加美好。 吴军先生周游世界,所用的材料大部分都是第一手的,他还拍了不少照片,放在书里,图文并茂。第一和第二册以牛顿和近代化作为分界线。第一册从远古讲到大航海,第二册从牛顿讲到二战前后。

《文明之光》到微创新

看《文明之光》第二册几乎就是重温人类历史上的科技大牛的故事,也许这些故事已经被无数人写过但是读起来依旧感觉是充满味道,鉴于里面提到的科学家太多包括牛顿,笛卡尔,爱迪生等等,太多因此只选取牛顿来谈谈微创新。牛顿的故事大家也许耳熟能详,作者在书中除了详述牛顿那些大家家喻户晓的故事之外还提到了牛顿的另外一面,比如牛顿对政治和管理的兴趣不低于学术,再比如牛顿特别喜欢研究炼金术和占卜术,而且花费了大量时间。读到这里让我想起大学时华中科技大学的前校长在我们学校作演讲时候特别提到一点,大致意思就是一个大凡有成的人肯定会有很多业余爱好,他还列举了当时的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为例,说赵院士非常喜欢拉小提琴。从这点上来说也许牛顿的那些不务正业花费了他大部分时间,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不务正业给他在科学的成就上带来了灵感。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本书除了谈到牛顿非常熟悉的中学教科书上力学和天文学外还谈到了数学(包括,微积分,微分方程等重要发明),光学等等。但是这么多发明都是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演化提升而得出来的,就拿力学来说是在伽利略等科学家基础上创新而得来的,再比如教科书上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他对前人(包括伽利略,开普勒和笛卡尔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可能是从罗杰培根的一些思想中受到了启发。 难怪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能看的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正是因为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修正,提升,完善才成就了他自己,牛顿并没有去涉足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领域而是在现成的基础上进行微创新。读到这里让我想起来被无数人提过了无数次的苹果联合创始人之一史蒂夫乔布斯,手机不是他发明的但是他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微创新发明了iPhone,电脑也不是他发明的但是他在前人基础上创造了iPad,还有腾讯公司的微信也不是腾讯公司首创而是从 加拿大的Kik Interactive公司中借鉴过来的但是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当然还包括YY语音平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创新更是如此。因此在谈到创新时并不是说要做一件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东西,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迭代式创新,微创新甚至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文明之光除了谈到牛顿还提到了其他有名的科学家比如,爱迪生,贝尔等等,可惜让自己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花很大篇幅介绍另一位有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不知道是否认为爱因斯坦的成就不能媲美以上科学家。另外感到可惜的是介绍了这么多的人类科学的发明,但是几乎没有中国人的贡献,在科学创新这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另外从作者之前的不论是《数学之美》还是《浪潮之颠》中的字里行间都投入出作者对中国青年的关心和对中国教育的担忧,希望作者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像《文明之光》这样优秀的作品给到我们青年更多的启发!!


 文明之光(第二册)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