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力》书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08638317
作者:John Hagel III,John Seely Brown,Lang Davison
页数:280页

奇妙的“意外”-《拉动力》译者的真情告白

能与中信出版社结缘,成为《拉动力》一书的译者,源自一次“意外相遇”(Serendipitous Encounter),或者,用浪漫主义的风格进一步诠释一下,源自一次“不经意间的美丽邂逅”。译言网(yeeyan.org)是一个聚集了众多翻译爱好者的网络平台,中信出版社的编辑也来到这里,为德勤(Deloitte)高管约翰•哈格尔三世(John Hagel III)等人的著作The Power of Pull挑选合适的译者。那是在2011年的8月,我的MBA学习生涯即将开始,恰好有些闲暇时间,又对商业战略主题的作品很感兴趣,就参加了试译活动。试译作品都在网上发布,参加者众多,不乏优秀之作。我本未期望能够脱颖而出,但是这次,幸运女神似乎格外眷顾,我获得了出版社和德勤公司(Deloitte)的认可,荣幸地成为了这本书的中文版译者。译作于2013年3月付梓。美丽的邂逅,结出了硕果。回到上面的话题,表面上看,能获得这次翻译畅销书的机会,是我足够幸运。但是,或许,情况并非如此简单。首先,译言网是一个虚拟的人才聚集区(Spikes)。记得那时的译言网,采取了一如”魔兽世界”般的升级措施,译文发得多,精品文章多,点击量大,译者就能更快地升级,获得读者认可乃至实质性的收入,因而人气高涨,吸引了众多的高水平译者,相应的,也吸引了出版社的注意,前来选秀。其次,那段时间,恰好工作不忙,我在译言网上颇为活跃,翻译了不少文章,多篇被评为精华。我与其他网友读者的互动也十分频繁,成为社区中的一名积极分子,就像是黑夜里在大海中航行的大船上的水手一样,我热情洋溢,不断地挥舞着信号灯,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在网络世界中,仍有很多这样的虚拟社区。对意外相遇的追求会导致互补人才的聚集。在线社区是将有共同志趣,但彼此相距甚远的人们带到一起的理想场所。比如,就在前一段时间,作为论坛新人,我在福步(fobshanghai.com)上发了一则求助帖,咨询如何进口源自非洲的某一产品。出乎意料的是,我得到了很多热心人士的帮助,他们来自埃及、来自南非、来自博茨瓦纳。他们成为我的新朋友,潜在的客户、供应商或合作伙伴。出于好奇,我去查了查,就在此时此刻,福步论坛的用户数是1,756,487。事实上,地理位置上,人才聚集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追求更多意外相遇的机会正是因素之一。正如《拉动力》中所提到的,在硅谷,一位工程师去看女儿的足球赛,碰巧,在边线旁遇到另一位工程师。就在谈话的过程中,这位工程师意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解决方案,解决了他几个月来一直全力研究的一项设计问题。诸如此类的事件不胜枚举。有才华的个体选择到人才聚集区生活,而不是那些小城镇或农村地区,这样做事出有因,发现的速度得以提升,也更有可能发现所需要的东西。当然,选择正确的聚集区也颇为重要。如您或者孩子对冲浪感兴趣,那么就应该和小达斯提一样,前往欧胡岛,而不是去华盛顿特区,即便去华盛顿更容易。抱负远大的乡村音乐家会搬到纳什维尔,进取心十足的软件工程师会前往硅谷或班加罗尔,剧作家会选择洛杉矶,超模们则会选择纽约,不一而足。天才个体们的倾情之处应能为他们今后行动所需的资源提供最大机会,即便他们并不十分清楚或理解这会以何种形式,或由谁来引发。伴随着意外相遇而来的,是“意外发现”(Serendipity)。Serendipity是个较新的词汇。十八世纪中叶,英国著名文学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发明了这个词。沃波尔的灵感来自于一则古代波斯寓言《锡兰三王子的旅行和历险》,故事中几位王子踏上旅程,在路途中发现了一系列的线索,但这些线索并不是他们主动寻找的。意外发现曾经一直是一个含义相对模糊的术语,使用范围主要局限于文学界内,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生理学教授沃尔特•坎农(Walter Cannon)开始使用该词来强调科学领域中意外发现的重要性。随后,这一术语迅速为科学界所采纳,并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逐渐进入日常领域。其实,Serendipity一词的内涵,要比“意外发现”更要复杂些。维基百科(WIKIPEDIA)在相应的词条中介绍说,2004年6月,英国的一家翻译公司曾经发起了一场投票,Serendipity有幸成为10大最难翻译的英文词汇之一。它可以是幸福的意外、快乐的惊喜、甚至是幸运的错误。按照巴西作家格劳科•奥托兰诺(Glauco Ortolano)的说法,意外发现是找到那些我们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在寻觅的事物、人员、或知识。换句话说,本未期待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本未期待认识的人,认识了;本未期待获得的信息,获得了。这是不是说,这些意外的发现都是上天注定的缘分,与个体的努力无关呢?《拉动力》一书给出了答案,同时,也给出了如何通过“拉动”的技巧,追寻和利用这些意外发现的方法。读一本好书,能改变一生。我想我更幸运些,能有机会翻译一本好书,这本书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改变了我的性格和处事的方式,让我更热情,更主动,最重要的是,也更快乐。意外发现,Serendipity,真的很奇妙。谢谢上天送我的礼物。拉动改变我们,我们改变世界。参考文献[1] John Hagel III, John Seely Brown, Lang Davison. The Power of Pull [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10.[2] 约翰•哈格尔三世,约翰•西利•布朗,郎•戴维森著,刘国红译. 拉动力 [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 Serendipity.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June 21, 2013,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rendipity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拉动“3法则”的个人与企业的转型之路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在数字基础技术的互联网已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中去的背景下,作为旧有科层金字塔体系下的个人与企业如何有效的通过拉动力的3法则(3个层次、3个领域和3个要素)成功转型,并塑造出更多的未来社会企业形态来改变世界。在书中拉动的定义为:”就是通过扩展可能的认知;培养新的性情;掌握新的实践,采取新的行动以实现那些可能性“。这个定义内容也暗含了图书的小标题"How Small Moves , Smartly Made ,Can set Big Things in Motion"(小行动,巧妙地完成能驱动真正的大事物)。作者把拉动力从层级上细分成参与、吸引和实践三层,再从个人、企业和社会三个视角出发分析了如何有效的通过路径、影响力和速度3个要素达到提高效能和创造创新的目的。在书中的前言部分作者把上述内容简化成了一张模型图,以便于读者们理解与记忆。(先插一段吐槽点:一般商业类的图书都是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描述问题、亮明主观点或解决方案,再辅助于例证;本书也不例外,并且作者是大型咨询公司的资深专家,因此在描述问题现象时刀刀见血,把旧有体制下的企业弊病写的入木三分,亮明观点也架构力十足,但是在案例选择上面却很是不当,案例的鲜明度和切合度均显不足,害的我只能反复的阅读,理解其内容观点,这也是我扣掉一个评价星的主因。另外还有一点不足是该书的大的宏观布局很好,但在微观操作方面虽然列举的个人视角的出发拉动力实践,但是真正的可操作性不强,不过这方面本人也有点苛求了!同志们可以自己结合《网络素养》那本书,以及更细节的通信社交媒体工具使用说明《微信XXX》等的书籍补充之。)书的开篇第1章节《推动力的式微》对比了旧有的控制体系下的推世界与新形势的拉世界的差异性,并对比以往的技术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改变的历程,推测在这一轮数字通信技术革命在整个大转型三大浪潮中,目前的点位在第二浪潮的初始阶段,并论述了知识储备和知识流基本概念,以及边缘改变中心法则,推荐参考图书《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拉动力的首个3法则—层次要素,第一个层次是参与(第2章节),即通过自己的网络,当需要的时候,接近需要的人员和信息。并且如果不同过自己的网络联系他人,这些问题他不可能自行解决。参与解决的是要将自己融入到外界知识流中的浸入问题,在具体表现方面有寻找、标签收藏、评论、分享推广。第二层次是吸引(第3章节),核心是通过加强互动,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达到意外发现的效果,要想增加互动必须实施更多的暴露,更多的输出,其实也就是这边书评的意义所在,并且随着交流互动的增多,也要刻意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倾注必要注意力的问题。最后一个层次是实现(第4章节),在上两个层次基础上,通过构建创造空间,协作式创造新事物,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我潜能的实现。拉动力的3个领域视角分别是个人、企业和社会,分别对应第5、6、7章,并针对每个视角再从技术旅程路线上分成了3个要素:正确的路径、足够的影响力和最佳的速度。变革首先从处在边缘的个体来引发,个体通过跨机构联系构建新的知识流,反过来倒逼企业进行变革,拉动企业的数量达到临界数量后进而上升到社会层面上的行业重塑,整个社会为之更新。但是在具体采用从下而上的变革实例中,作者并没有举出让人信服以一个贯通个人到企业的完整实例,倒是企业和社会从上到下的变革中列举了不少佐证示例。另外在社会领域视角方面作者提出了新的塑造战略,建立宏伟的塑造观,建立起平台,通过行为和资产获取公信力,加速平台多边利益者沟通互动与繁荣,这部分内容可以与平台战略豆列(http://www.douban.com/doulist/35684580/)中其他图书参考学习。作者在最好的结语章节重点强调了两点,第一不能放弃组织机构,组织机构还是为作为个体的我们提供无法简单复制的无与伦比的机会。第二,在个体进入到拉动的世界的时候,一定要充满热情,也就是你真正热爱的事情,你拥有这件事情的个人核心竞争力,热情在知识流互动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完全实现自身潜能的钥匙。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提供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个人与企业的转型所需内驱力量、避免陷入互联网诸多应用的”工具主义“的好书,需要反复阅读并汲取力量从而不断在新的拉动世界中前行。


 拉动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