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II:噩梦年代

出版日期:2014-8-1
ISBN:9787515324481
作者:[美]威廉·夏伊勒
页数:635页

内容概要

[美]威廉·夏伊勒(1904-1993),著名驻外记者、新闻评论员、历史学家。先后为《芝加哥论坛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媒体服务,1947年获得当时广播电视领域的最高奖皮博迪奖。著有《柏林日记》《第三帝国的兴亡》《第三共和国的崩溃》等,其中《第三帝国的兴亡》成为了研究纳粹德国的传世之作,获得了1961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书籍目录

第一篇 通往柏林之路 1930-1934
第一章 从印度到维也纳(上):喀布尔的小插曲,1930
第二章 从印度到维也纳(下):乌尔的中途停留,1930
第三章 维也纳:结婚与失业,1931-1932
第四章 西班牙的一年,1933
第五章 重返巴黎,1934
第二篇 在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生活与工作,1934—1937
第六章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第一印象,1934—1935
第七章 第三帝国的生活,1934—1937
第八章 希特勒的近臣
第三篇 决战之路,1935-1938
第九章 初露锋芒,1935-1936
第十章 闲暇生活,1935—1937
第十一章 全新领域的全新工作,1937
第十二章 回到维也纳,德奥合并,奥地利的终结,广播业的新突破,1937—1938
第十三章 慕尼黑阴谋,1938
第四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1939—1940
第十四章 残存数月的和平,1939
第十五章 战争!征服波兰,西线的静坐战,铁蹄下的丹麦和挪威,1939-1940
第十六章 征服西欧,1940
第十七章 海狮计划与不列颠之战,1940
尾声 第三帝国的终结——纽伦堡的审判,1945-1946

作者简介

当纽伦堡大游行希特勒嘶喊口号的时候,夏伊勒在现场;
当张伯伦在慕尼黑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夏伊勒在现场;
当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实现德奥合并的时候,夏伊勒在现场;
当希特勒下令闪击波兰,发动世界大战的时候,夏伊勒在现场。
这是一本让人痛心的第一手资料集,也是一本个人故事集,
一位年轻的美国记者渴望让自己、妻子和刚刚降世的女儿过上平静的生活,
却被卷入了欧洲的政治大潮。
本书是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二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旅人迟归:1945—1988》。
面对纳粹魔鬼突然出现的严峻考验,夏伊勒受命前往柏林报道。他亲眼见证希特勒攫取权力,横扫欧洲,在与纳粹新闻审查机制的斗争中跟踪报道了把世界拖向战争的每一次重要会议,并随德军的铁骑前往比利时、法国。文字中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带有强烈的个人视角和临场感,堪称《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导演评论音轨”。
如果真的存在20世纪版的尤利西斯,他必是威廉·夏伊勒无疑。身兼记者、作家、历史学家于一身的夏伊勒亲眼见证了20世纪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值得庆幸的是,他把那些事件全都用文字记述了下来……一部非凡的著作。——《休士顿纪事报》
夏伊勒先生生于美国中西部,他伴着20世纪的脚步长大,他熟知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他熟悉印度的甘地,他是现存世界秩序创立时期的亲历者……这部著作为读者开启了许多管窥历史渊源的通道。——《华尔街日报》
夏伊勒留给世人的绝响。对世界上的大事,夏伊勒以其独特的视角进行了大胆的报道,他让人们以非同凡响的方式记住了——因而也真正了解了——过去。——《旧金山纪事报》
在这本书里,夏伊勒讲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他向读者炫耀他的巨大成功,以及成功背后的艰辛。——《波士顿环球报》


 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II:噩梦年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第二部,继续延续着作者的步履行走,跟着记者奔赴欧亚大陆。在这段时期,作者的身上发生了重大的变故,悲惨的事情接撞而来,先生一只眼睛失明,接着就是失业。不过福兮福所依,谁说这不是一个好的时光了,在失业期间能和心爱的女人平静地生活在一起,在此期间反思近几年来的记者生涯,并阅读大量图书不断地充实自己。在作者工作采访中,先是来到阿富汗,这个鲜为人知的国家。这儿近年来国王的统治不断被军人颠覆着。短至数年长至数十年,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接着来到乌尔,没想到这儿竟然是苏美尔文化的遗址,30年代重大的考古被发现,也让读者了解到当时的考古负责人伦纳德·伍利(Leonard Woolley),顺便也了解到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洛温(Max Mallowan)和文学家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夫妇。很兴奋有这种内容,让读者对当时的考古发现有了新的认识。后期则重点讲述了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的备战,以及其所发动的侵略战争,让我了解到背后的许多信息,之前很少了解。比如,斯大林竟然是协同德国发动二战的帮凶吧,和德国一起分割了波兰,之后又借机侵占了波罗的海三国。英法本可以在战争初始就将德国法西斯扼杀,比如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等战争,太多的机会,却由于私利而忍让退缩,甚至背叛同盟国。直到德国侵略波兰时才犹犹豫豫的和德国宣战。只是到了此时,还是宣而不战。让德国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英法也因此失去了良机。自然,好事不能只让德国一个人全占有,这不在英法联军大溃败德国也犯了错误,没有一鼓作气围歼英法联军,让联军有了两天的时间逃离至英国。接着,在英德空战时,没能去毁灭英军的雷达,也慢慢失去了先机,从此在战场上被英国被扭转了局势。忽然想起了很久前看过的电影《鹰》,不就描述这个场景的么,雷达被袭击。幸运哦!英国也不是好人,在二战期间,竟然把逃至英国的法国舰队被没收,法国海军被驱散,唉,咋这样呀。自然,此书也让读者第一次了解到广播,电台可以第一时间传播出各类的新闻。尤其当德法在签订投降条约时,一战时签订的列车再次被搬至现场,这无疑是法国的耻辱!威廉·夏伊勒在签订仪式后第一时间的广播,也由于德国监督的疏忽,竟然比希特勒的消息发布还要早。看到这儿让我有些感动,眼眶中含着眼泪,太激动啦。看到前文,想起威廉·夏伊勒在德国二战时写下的日记,后期出版成了畅销书。而在阅读中,忽然想起才如何带出严查的德国呢?如果是我,我该如何带出来呢?是放弃还是努力!这不,答案就来啦。惊险的方法,真是哪儿越危险就在哪儿想方法,挺佩服作者的好方法,如果作者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必备的技巧,又谈何容易呢?而这,必然是长期的工作培养慢慢才能具有的才能。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翻译得极为流畅,600多页读下来几乎无累感。里面可以看到作者《柏林日记》,《第三共和国的崩溃》,《第三帝国的兴亡》三部名著的影子。里面对于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有很生动的描写,身临其境。唯一的遗憾就是作者在描写第三帝国见闻的时候太聒噪,有种“一拍子打死”既视感。
  •     今天过来发现图书馆最后一本昨天被借走,瞧这书运,少不得只能在闭架室留下来看。这是作者另两本关于第三帝国书的更个人化细节化的综合本,所以读过那两部的这本可以略过。为什么少了41到45年的内容呢
  •     书封设计很好,要是精装就更好了。德国人拥抱纳粹,但对二战热情远没有一战时高,军方起初不想开战并非不想打而是不想打无胜算之战。希特勒真是语言伪术天才,对波兰开战前的胜利全是讹诈恐吓得来的。魏玛共和、法兰西共和之民主崩溃令人深思,对于失业五年的工人来说,饥饿的自由完全没有吸引力;纳粹党诸公,在作者看来大多不学无术品格低劣,但在大萧条时代,群众似乎不在乎这些。
  •     开头在阿富汗的经历很有意思,可惜夏伊勒在那儿的时间不长
  •     看到夏伊勒在法国投降后回到日内瓦的那段,突然有点明白茨威格为什么要自杀了~
  •     四星半~
  •     比起历史课本,回忆录更能令人在历史事件中找到合适的人性观察点。当然,我指的是好的回忆录。感谢作者用自己的生平为读者们将一个时代伟大的历史事件有机的串联起来,也令我们对当时时代的主流观点有所了解。当然,既然是回忆录,个人角度总是跟历史发展主脉搏有所偏差,或者说是因为个人好恶主观屏蔽了一些事件,但瑕不掩瑜,这才是回忆录的可贵之处。
  •     《第三帝国的兴亡》之外的故事。
  •     2016.01.28深夜23:49读完本卷,16开636页。一招鲜吃遍天,Hitler只是将自己的演讲天赋发挥到了极致,竟让整个欧洲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     思维是典型的美国本土风格。第一册比较多表现了进取和展望,所以熠熠生光;但是关于第三帝国的仇恨之感溢于言表,见诸“像猪一样愚蠢”、“像狗一样忠诚”、“脚踝丑陋的德国女人”……第二册84年出版,那时作者都80岁了,原以为可以更加沉淀一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