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流浪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4
ISBN:9787505935396
作者:丁东
页数:216页

内容概要

丁东,男,47岁,主要从事思想文化批评,现居北京。著有《冬夜长考》、《尊严无价》、《和友人对话》、《报馆旧踪》、《书局旧踪》等书,编有《顾准寻思录》、《王蒙现象争鸣录》、《反思郭沫若》等书。

书籍目录

一 文革风暴
二 上山下乡
三 理想幻灭
四 机关风雨
五 重返校园
六 编辑往事
七 清理思路
八 混在北京
九 提前退休
十 几本随笔
十一 回忆小波
十二 民间思想(上)
十三 走近顾准
十四 民间思想(下)
十五 书海弄潮
十六 刊林客串
十七 转益多师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丁东以个人体验为主的一本思想文化随笔,记叙了他在文革中的经历与理想幻灭、在编辑工作上的风风雨雨以及他与学术界、思想文学界的交往。


 精神的流浪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以一个精神流浪者的名义——读《精神的流浪》书评人/汤文培我安静地躺在一个有圆窗和大书橱的小房子里,不经意间发现一些秘密和见闻开始散发令人惊叹的芬芳,暗夜的那盏孤灯在窗前摇曳不定,使纸上的风景因神秘而显得格外迷人,我不停地翻阅手中这本《精神的流浪》,一如白日里漫无目的四处游荡的双脚不肯轻易停下来。这黑夜也是黎明,我仿佛听到一种特立独行不受羁勒的精神在穿越人世间浮躁而琐碎的物质区域时发出的声响,那声响不断聚集,如同一束强光由黑暗的深处也由灵魂的深处出发,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一刻也没有停顿,又毫不留恋地从另一个空间进入下一个空间……《精神的流浪》是一本自述性的思想文化随笔,作者丁东先生从文革时期开始写,一直写到1999年在北京的经历和思考,主要记叙了他在文革中的经历与理想幻灭,在编辑工作上的风风雨雨以及他与学术界、思想文学界的交往,既是一部知识分子个人思想的成长史,更是一个精神流浪者的内心独白。丁东先生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写道:“环境是由人来创造的。新的思想是靠人来表达和传播的。”我不禁想到自己曾经一度茫然的生活状态。那时候一个人躲在空房子里凭空想象到的世界与现在用双脚丈量用双眼观察到的世界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像流星一样中天陨落的王小波曾经想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而没有完成愿望;《顾准日记》的出版几经周折,历尽劫波;60年代大陆的小说创作应该有余易木的一席之地……以一个精神流浪者的名义,从事思想文化批评多年的丁东先生在本书中从容地讲述了一些在精神流浪历程中所感受和发现到的种种辛酸与真相。如果说葡萄园是肉体的,葡萄酒则是精神的;如果说悬崖是物质,悬崖上独自挺立的青松则是精神。历史悄然远去,当很多人因为面对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而变得贪婪与可怕时,值得庆幸的是,处在相对清醒状态中的我们还能通过阅读和思考来获得些许慰藉。流浪不是一件容易使人上瘾的事情:它不同于探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黯淡无光的世界基本上已经无险可探;它也不同于旅行--那些有闲却无趣的有钱人在无处可去时只好把旅行当作自己的志向。丁东先生在继续流浪的路上感叹道:“从北京,到山西,再回北京,半生已经过去了,头上生出了白发,心却不甘老去。”读到这里,我在心里想,我是再也不敢妄自菲薄说大话的了,我甚至把年少时引以为荣的离家出走与跋山涉水也从流浪的范畴里划分出来。这黑夜也是黎明,这黎明也是黑夜。我合上书,却合不上眼睛。我清晰地记得在书的结尾丁东先生流露出来的那一番真情:“我今生可能注定成不了一个专业知识分子,但我愿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一员,为思想文化的开放,为社会的公道进步,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在心里像默念一段经文一样默念着这段平实而深沉的文字,我强烈地感到我的神经束在放射,皮肤毛孔长久地颤抖,周身每一丝肌肉都在挣扎着光和阴影对我的捆束。我想在这篇小文章里毫不保留地说出我对丁东先生的景仰与喜爱,因为在这本书里,丁东先生不同寻常的经历对我的刺激很大。在中国,我立志做一个像丁东先生这样的精神流浪者。我也相信,终有一天,我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自由行走:以一个精神流浪者的名义,谢绝那些名不副实的东西,婉拒那些光怪陆离的景象,抵抗那些想入非非的境地;以一个精神流浪者的名义,为那些无中生有的遭遇求得说法,让那些忍辱负重的好书浮出水面,向那些脚踏实地的朋友认真学习。
  •     《精神的流浪》,丁东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2.6元。这本书是几个月之前所买,早就做了记号想摘抄一些。这本小小的书,可以说是丁先生的精神自传。我佩服丁先生这些年的工作,读了这本书后对他多了分了解,也更加佩服了。抄书:P41:为政权的主流意识形态效力,是几乎所有知识分子躲不开的义务。尤其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你不充当革命动力,就得充当革命对象,二者必居其一,没有第三种选择。想要置身局外,可能性微乎其微。P42:知识分子应当向社会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但这种贡献是从独立的立场出发还是从依附的立场出发?是一味按图索骥、投其所好,还是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这仍然是个未能解决的大问题。要说从上一代人陷入写作组的悲剧中可以得出什么教训,我想,不是依附于谁才对,而是应当彻底告别那种人身依附心理。P215 知识界也有朋友觉得说了也白说,于是干脆万念俱灰,懒得关心社会。我觉得,光发牢骚没有用,还是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实做起,从脚下做起,一点一滴地做实事。环境是由人来创造的。新的思想是靠人来表达和传播的。如果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坚持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并且把这种思想和精神通过言论和作品向社会散出去,就会影响媒体和舆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这种影响可能不像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那么痛快,可能只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人类文明通常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渐进。况且,现在社会已经有了进步,知识分子提出的合理意见,有一部分已经进入传媒,同时面对决策层和社会公众。虽然不能做到一言可以兴邦,但众声喧哗,总会对社会的价值观和发展趋向有所影响。我今生可能注定成不了一个专业知识分子。但我愿作为公共知识子的一员,为思想文化的开放,为社会的公道进步,发出自己的声音,作出自己的贡献。P145 (抄按:可见出版之难)这书(指《顾准寻思录》)的出版,无意中还促成了另一本书的出版,那就是《李锐日记》。今年已81岁的李锐先生早在两年前就把自己的七次出国访问日记编了一本书,由一位热心投资者排出清样,但转了几家出版社,就是通不过。那天我和唐晓渡一起找李锐先生为《顾准寻思录》题写书名,顺便说起《日记》的情况,才得知没有一家出版社敢于接受。唐晓渡当即表示,可以拿到作家出版社一试。经过他的努力,领导说,删去一些可出。一开始,晓渡还有顾虑,心说,日记是历史文献,怎么好删呢?我说,总比不出好。后来我见到李老,说起此事,他体谅出版社的难处,表示少删一些可以接受。这样,书很快印了出来。投放市场之后,才发现有几处并没有删到预想的程度。出版社的领导很着急,忙着要把投放市场的书收回来。唐晓渡说,不要慌,越慌越有事,等几天看看。过了一阵儿,什么事也没发生,算是虚惊一场。又:书中一直提到作者的朋友“诗人赵振开”,其实就是北岛,可能是编辑的加工,因为即使在出书当时(2000年),“北岛”还是个有点禁忌的名字。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本书对民间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值得关注。
  •     丁东的老婆是刑小群。
  •     去厦门的飞机上,带着这本小书读了一个多小时,这本书可以算是丁东的精神自传。丁东对知识分子和民间思想的持续关注和深入挖掘,真是让人感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