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的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1
ISBN:9787020033287
作者:于坚
页数:404页

书籍目录

卷一 想象中的锄地者
1 作品57号
2 某夜
3 作品89号
卷二 傍晚的边界
1 在漫长的旅途中
2 我梦想着看到一只老虎
3 有一本书已经在这个城市出版
卷三 事件
1 事件:写作
2 事件:谈话
3 事件:诞生
卷四 档案
1 档案
卷五 飞行
1 飞行
2 于坚文学年表
3 后记

作者简介

《于坚的诗》主要内容:在这个日益光滑的世界,于坚的诗歌是少有的粗砺言辞之一。他的诗,经常以“非诗”的方式出现,经常通过对现成美学秩序的反动来敞开诗歌写作新的可能性。这是一个从语言的另一端进入诗歌世界的人,是一个站在诗歌反面的美学异端,但他简朴而百无禁忌的写作,的确重新唤起了我们对存在和事物的挚爱。他在二OO二年度发表的一系列新作,有着诗人性情的天真流露,并将接续传统的情怀和风尘仆仆的个人魅力结合得完美无缺,他的语言,也因挣脱了底层的土气而获得真正的诗性光辉。于坚的写作提醒我们,应该是时代和它的美学向诗歌妥协,而不是相反。从早年的《尚义街六号》到后来的《感谢父亲》、《零档案》,再到他2002年的大量作品,《于坚的诗》收入作者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包括《尚义街六号》《罗家生》《避雨之树》《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事件系列》以及长诗《O档案》《飞行》等。许多作品是第一次结集出版。


 于坚的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在大学军训的时候,有那么一本书陪伴着我。一本别人认为不好看的书,一本张扬着过多的激情的书。这本书我是高中的时候就知道的,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得以目睹他完整的面貌。《尚义街七号》早就读过,口语化的表达不动声色的把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的野心表现出来,让当年那个张狂的少年号啕大哭。 显然,在军训的时候看这本书是不合时宜的。一方面是生活表象上的完全服从,另一方面是所谓的生活本质上的不妥协与反抗,这样就自然的构成了矛盾的主体。星夜站岗的寒风凛冽里,合着微微照在头顶的路灯光,去看这样的一本诗集,自然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但是让我感到十分欣喜。应为即使于坚的诗是口语化的,是其他人所不敢苟同的无韵脚的,但是文字的张力却十分自然的张现出来。他们是一群时代的弄潮儿,想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回应世界。那时他们很年轻,有着足够强大的战胜死亡的年轻的生命载体,有着暗潮迸涌的时代大环境,有着一群风姿的加盟。在体制军训生活下的我的情感是脆弱的,作为一个形式上的反抗者,我向于坚致敬,应为虽然时代进步,但是我做不到,我匍匐前进着,他们将作为历史的符号留下。
  •     于坚的诗好读而难写。诗中寻不见可供模仿的技巧,少有引人共鸣的情绪,读到的是未加渲染的源于民间的生活图景,山河、工厂、村庄、城市,无一不是发生在熟悉又陌生的大地上的事情,除却隐喻、象征、派别划分与种种形而上的故弄玄虚,诗人将世界的本来面貌如实呈现,平静有力的叙述里透着随遇而安、随物赋形的处世态度。《草叶集》有言,在柔和的微风而非狂风暴雨中,谦卑者才有可能接近伟大。八十年代中后期,以于坚、韩东所代表的“他们”诗派发起了对食指、北岛所代表的“今天”诗派的挑战与反抗。“在内质上反对崇高化和使命感,用表达‘凡人琐事’的平民化来代替崇高。”[ 谢冕《诗歌理想的转换》,载入《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朦胧诗在改革开放浪潮席卷下被迫走向明朗,信仰理想主义的最后一批浪漫诗人以残虐方式消极抵抗市场经济的到来,他们用热情铸就的乌托邦在政治话语意识形态控制下难逃倾覆,如此脆弱不堪一击。青春的哀乐与无尽时空相比终归短暂,随即陷入黯然。沉湎于个人悲欢的抒情不是诗歌的永恒旋律,一味崇拜尼采、权力和太阳未免稚气,九十年代矫枉过正的零度写作流于疏离和不闻不问,相形之下一种中庸的、有时会被误解为中年的叙事方式进入了我的视野,并且停留至今。我被一种缓慢的、下沉的、切身的、场域的表达方式所吸引,而环顾四周,身处一个迅疾的、上升的、浮夸的,变幻的世界,此行近乎逆流而下。我不想武断地讲于坚是因在年幼时父母投身革命无暇顾忌患病导致弱听,故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比常人敏感细致,因云南的广阔大地、险峻山河、咆哮闪电使他对自然情有独钟,这样强调特殊化而割裂来谈的意义不大,而问题落脚点在于对普遍意义上的我们应持怎样的眼光看待生活与环境。在于坚的诗作中,事物的平等通过景物的并置而自然地入眼,自由经场域转换和主观视角淡化而臻于神性。秋天是诗人最喜爱的季节,既光辉又荒芜,所写之景映射如秋过渡般的现实语境,其早期诗作不单描绘金色池塘、落日中的乡村、拾稻穗的农夫、倒下的庄稼,亦将遗忘的后院、垃圾废品、烟囱和大工厂纳入笔下(《作品89号》),更难得觅见在他后期作品中抵制的抒情式追思,“在秋天怀念秋天,如今只有回忆能抵达这个季节”类似海子“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中后期作品多延续成名作《尚义街六号》的事件化写作,记叙街坊邻里、柴米油盐、忠厚人的老实、小人的虚伪等生活琐碎,《零档案》中密集排列的辞藻所建构的言语之场,有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味,谈不上创新,只是不多描绘地还原事实,去“陌生化”反倒令人陌生。与波德莱尔、庞德、冯至所代表的意象化抒情方式相比,事件化写作注重叙事,贴近现实,不刻意追求美学,而在现象层面上赋予诗歌以语感,更加包容异质事物以向世界敞开。长诗《飞行》将时空历史国境贯通,在意象选取上尽管依旧细腻,保持着局外人般的冷静观瞻,而逐渐褪去了早年的质朴,愈发赋予跳跃与变化。至此,于坚诗歌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回归——重建,由“回到内心,回到生存的现场,回到常识,回到事物本身”到“重建日常生活的尊严,就是重建大地的尊严,让被遮蔽的大地重新具象、露面。”[ 谢有顺《回到事物与存在的现场——于坚的诗与诗学》,《当代作家评论》,1999 年第4 期]、[ 于坚《诗人及其命运》,《大家》杂志,1999 年4 月]诗歌不是不可以成为意志的延伸、情绪的出口、立场的昭示,不是不可以借此将我们纳入某个集体或派别以标榜或隐藏自己,不是不可以将诗歌当作个人或党派的传声筒,在乎的仅是从这一端如何抵达众声或众生所在的喧嚣的另一端。是的,自由的诗歌王国绝对包容这种并不稀少的意图,多元化的今天提供了多种可能,然而最终的抉择并不该因此模棱两可,所以在“不是不可以”之后,我要说但是,如今借由各种媒介发出声音太容易了,让别人听见也太容易了,废话满天飞,许多人实际已经置若罔闻,放任碎片化的信息随时光一同流逝。不仅诗歌,任何文学体裁,创作形式都面临这种危险,只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诗歌因它的轻盈更易被席卷。在这个讲究技术、追赶潮流的时代,大规模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如本雅明所预言丧失了原真性与“灵光”[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重庆出版社,2006],在多元化的鼓吹下人们一边肯定一边抛弃,踏着过眼烟云追赶层出不穷新事物的列车,不知留下了什么,就好像一个人有很多话想说而终究支支吾吾起来。今天人们判断与信仰的立足点在哪里?过度迷恋科技与未来主义的美好期许,而对于日常生活鲜有关怀,如于坚所说“我们已经养成了只关心远方的思维习惯”[ 于坚、李吉力的对话:《回到常识走向事物本身》,《南方文坛》1998 年第5、6 期],人们一味向往诗意栖居,生活在别处,漠视此时此地此生此世,通往远方的路上的我们已看不到任何风景。苏珊•桑塔格曾感叹:“我们已不再生活在一个乌托邦的时代,而是生活在一个每种理想皆被体验为终结——更确切地说,已越过终点——的时代。”[ 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所以或许,回归民间,暂时放下既有观念,从理想飘渺的高空回落入世,平实地生活和写作,或者说记录,才是一种更加真诚、更加尊重正在发生的一切的尝试。
  •     乌鸦给死了我去考鸡吧电影学院的时候中戏忘记怎么说了自己现场遍乌鸦在我家阳台上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多迷人的《尚义街六号》啊,惜乎难以为继。
  •     特别的日常 特别的流畅
  •     回来后想通读却已经少了在高原上读到零散几篇的惊喜,大概把最有共鸣的读掉了。。
  •     对我影响甚深的诗人。还记得终于买到此书时的心情。
  •     现在已经极少读诗了。再次偶遇这本当年反复阅读的诗集,恍如隔世。
  •     后记最好看,前面的诗已经读不进去了。
  •     自由 诗歌
  •     云的南方绣满了最美丽的树叶
  •     还记得的:乌鸦,有着伤心汁液的苹果,以及像一张旧唱片,再也不响的尚义街六号地板。
  •     诗没有最后的“后记”好。
  •     坚硬的质地,词语的游戏。
  •     今天收拾房间才想起来某姚先生送的一堆书。很适合午后慢慢读,尤喜作品系列
  •     好極了
  •     选读.
  •     错别字略多。其他完美。
  •     于坚是真正的实力派
  •     于坚是一个诗人
  •     “当代李白”的帽子可能大了点,但于坚的诗仍旧不失大家风范,没事读读,挺好玩的
  •     老于!
  •     我很喜欢这位现代诗人,真挚,情感饱满,敢言,又充满了地域特色
  •     回到大地上,止在语言上。
  •     有几篇挺好,堆词那些有意义但没意思。
  •     于坚隐忍二十年终于成为云南王,九十年代以来,他的诗歌的口语化探索仍在为先锋诗潮指示方向,他毫无疑问是中国当代最牛逼的诗人,没有之一。
  •     零档案 读完很有写诗的冲动
  •     不明白这个啰里啰唆的胖子怎么就成了当代歌德了
  •     不喜欢
  •     不是很喜欢,他没有侯马的干脆利落
  •     说道于坚,就必须说道他的作品《罗家生》,罗家生的叙说是那么地冷漠,那么地平淡,爆发起来却又是那么低有力。这种冷记叙的写诗手法曾一度缠绕在我的习作当中。
  •     影响我的写作习惯至今,直接用现代汉语写出了画面
  •     不是很喜欢
  •     于坚的诗,相对晦涩,有点难懂,有点烧脑。
  •     我觉得是一种“诗化”和“反诗化“ 坚硬如冰又柔情似水
  •     恢复对生活的知觉,后记感人至深。
  •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461130/
  •     比我想象中的好,有十几首喜欢
  •     高中时候读的。跟海子和食指的系列一起读的。
  •     家乡的骄傲
  •     不是很能看懂。我或许更喜欢海子顾城的风格?
  •     有意思 超乎想像
  •     面对千山万谷 我一声大叫|想听自己的回音 但它被风吹灭|风吹过我 吹过千千万万山岗|太阳失色 鹰翻落 山不动 || 嘴巴疯狂地跳舞|跳红色的快乐之舞|跳蓝色的忧伤之舞|跳白色鼻子的小丑之舞|跳蓝色打字机的哒哒之舞|只有心永远不跳|这个大导演 坐在黑暗的观众席间|仿佛和这一切无关|它那份沉默 像是一只鬣狗|正在黑夜里悠闲地踱过茫茫草原
  •     于大师这些年写诗的水平没多少长进,大师范儿倒是越来越拿捏,过去天天忽悠要“拒绝隐喻”,现在又在鼓吹“恢复汉语的古典神韵”,我X,他到底想干啥?
  •     哈
  •     两年前我就是用方言给他们念这些诗的。哎
  •     一击即中
  •     诗歌不再是大词,面对生活与存在。
  •     几乎是我最早读到的一本现代诗集,那时候高中图书馆还没几个人去借书,简直是个天堂般的地方。于坚早期的诗有骨头很锋利,年轻读会很有刺激。后期的诗没怎么读,反倒是现在于坚的散文已经到了浑然天成让人惊叹的境界。
  •     生命在哪里停泊,上帝说,莫问
  •     昆明
  •     到现在我还能记得"尚义街6号,法国式的黄房子,喊一声胯下就钻出许多戴眼镜的脑袋.......”,彼时的我,曾经如此热爱诗歌.....
  •     文学课上放于坚尚义街六号部分片段是多么操蛋的事情。它硬生生隔断了一篇诗歌的叙述,其整体连贯的心性也因此戛然而止。这样去评判他是多么不公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