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楼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544734882
作者:(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页数:483页

内容概要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 Солженицын)
苏联—俄罗斯的杰出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许多领域有较大成就。
1918年11月12日生于高加索基斯洛沃茨克一个教师家庭,1941年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数理系,曾服过兵役。进劳改营服刑八年,其间两次从癌症的魔爪中逃脱。刑满后积极投入文学创作,其中《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引起轰动,但《古拉格群岛》、《癌症楼》等杰作无法在当时的苏联出版,在西方国家率先出版后引起轰动。1969年被苏联作协开除,次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4年被苏联驱逐出境,流亡西方。美国政府于1974年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 。1975年定居美国。 1994年回俄罗斯。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根本不是癌3
第二章 念书不能增添智慧11
第三章 小蜜蜂26
第四章 病号的焦虑39
第五章 医生的焦虑53
第六章 活检的始末63
第七章 治病的权利77
第八章 人们靠什么活着88
第九章 Tumor cordis100
第十章 孩子们112
第十一章 桦树癌125
第十二章 一切欲望和激情全都复归140
第十三章 幽灵也一一归来160
第十四章 审判170
第十五章 每人都有自己难念的经180
第十六章 荒唐的事191
第十七章 伊塞克湖草根199
第十八章 哪怕在墓道入口处214
第十九章 接近于光的速度225
第二十章 美好的回忆239
第二十一章 阴影消散252
第二部
第二十二章 流入沙漠的河265
第二十三章 为什么不过得好点呢271
第二十四章 输血292
第二十五章 薇加306
第二十六章 卓越的创举319
第二十七章 人各有所好333
第二十八章 处处是单数345
第二十九章 硬话与软话359
第三十章 老医生372
第三十一章 市场偶像384
第三十二章 从反面来看398
第三十三章 顺利的结局411
第三十四章 结局也比较悲惨424
第三十五章 创世的第一天435
第三十六章 也是最后的一天457
诺贝尔文学奖受奖词481

作者简介

瑞典学院前常务秘书贺拉斯•恩达尔作序推荐
独家收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受奖词
该书《癌症楼》是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一,也是他据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
“癌症楼也叫做13号楼”。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但是下一个疗程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性能力。在多年沉冤蒙难的日子中他已淡忘了女人,但他来到癌症楼治疗的时候,性意识在他身上猛然苏醒,强烈的情欲,本能的欲望,成为生命力的一种标志。在展示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作者还描写了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室病友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的性格形成和人格扭曲,如向上爬的官僚鲁萨诺夫、青年地质学家瓦吉姆、女医生薇拉等等。
《癌症楼》是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作品,同时又是剖析社会“毒瘤”,思考社会悲剧之根源,反思时代和历史的作品。
他的人生与作品是如此相仿,堪称典范,相互之间,几乎不可分割。
——哈罗德•布鲁姆
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科学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
——弗拉基米尔•普京
事实上,抛开政治的因素。索尔仁尼琴的文学艺术成就还是很高的。比如:在《癌症楼》这部作品中,他就非常精彩地刻画了七八个身患癌症的患者在面对生死时的不同态度,由此反映他们分别代表的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蓝英年


 癌症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1.似锦:开始看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一来是诺奖经典,二来有学生写了它的论文,正好一举两得,即看完了经典,也可指导学生论文。翻开书勒对索尔仁尼琴的介绍:“1969年被苏联作协开除,次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4年被苏联驱逐出境,流亡西方。美国政府1974年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再看序言中诺贝尔委员会常务秘书的话:“如果观察颁奖之后各界的反应,会发现带有敌意的评论往往是来自作家的祖国。伟大的作家是很惹人厌的。”你会发现,索尔仁尼琴正好符合这一规律。类似的还有另外的几位俄罗斯作家:普宁、帕斯捷尔纳克、布罗斯基。当然,还包括高行健。总之集权国家往往如此了。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ded0a55753430d00.1——2016/8/62.似锦:一段发生在癌症病房里的对话:“还看书干吗?我们大家很快就要完蛋了,看书干吗?”“正因为我们很快就要完蛋,所以你要赶紧读。”这两句正可代表对世人对看书的两种态度。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b3fca557134a0500.1 ——2016/8/63.似锦:叶夫列姆在读一篇小说,《人们靠什么活着?》,癌症楼的一帮快死的病人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焦姆卡说:“首先靠的是空气。其次靠水。再就是靠食物。”普罗什卡说:“靠熟练的技术。”西布加托夫说:“靠故乡。”怕维尔教授说:“靠的是思想信仰和社会利益。”叶夫列姆读完小说,公布了小说提供的答案:“凭借爱的力量。”他们质问:“这些玩意儿是谁写的?作者是谁?”叶夫列姆说:“托尔斯泰。”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f059a957c89d0700.1 ——2016/8/94.似锦:曾经有一度,学生写作文是不自由的。比如关于“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题目——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1e6ca9576e2a0e00.1 ——2016/8/95.似锦:托尔斯泰曾这样讨论过自己的一个兄弟:他具备作家的一切才能,但是缺少成为作家的缺点。让我想到托氏的另一句名言:作家并不是知道写什么,而是知道不写什么。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ba13a85715360900.1 ——2016/8/86.似锦:很多人认为“念书不能增添智慧”,生活才能。其实问题不在于读书或生活,对于不善思考的人,什么都不能增添智慧。反之,皆可。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b3bda657c6e50300.1 ——2016/8/77.似锦:【百年寿命的出处原来是《癌症楼》?】上帝给人马狗猴分配寿命。人迟到了,上帝把剩下的25年给了人。人很贪心,要多一点。就先央求马,再找狗、猴子,他们先后各匀给人25年。人终于有了百年寿命。从此,人的第一个25年过的是人的生活,第二个25年像马一样干活,第三个25年像狗一样乱叫,第四个25年则像猴子一样被人取笑。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f0b0a65784860400.1 ——2016/8/78.似锦:看到一则奇闻,原理不一定对,但结论和平常接受的观点还是一致的。说人的脑袋通口处有一道脑血屏障,只要那些能够致人死命的物质或细菌无法通过这道屏障,人就活着。这取决于这道屏障本身中钾盐与钠盐的比例。如果钠盐占主要地位,什么也不能把人制服,屏障不会被突破,人就死不了。相反,要是钾盐占了上风,屏障便起不了保护作用,人就会死去。而钠盐和钾盐的比例又取决于人的情绪。如果精神饱满,心情舒畅,钠就占优势,任何疾病都不能把人置于死地。但只要他情绪低落,钾马上便会占上风,那就可以准备后事了。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a12cad579ef30b00.1 ——2016/8/129.似锦:是的,“世上任何人对任何事所下的结论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因为,那样一来,生活就会就停止不前了。一代一代的后人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所以,列宁、斯大林、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批判只是出于革命的需要进行的,唯恐托尔斯泰的非暴力主张使社会偏离反对暴政的斗争。但一个临死的人看托尔斯泰的书思考生命的意义就无可厚非。所以,帕维尔教授和科斯托格洛托夫的立场高低立判。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a72fad57b89e0d00.1 ——2016/8/1210.似锦:“我们一辈子都对人强调:‘你是集体的一员!你是集体的一员!’但这只是在他活着的时候。死亡来临的时刻,我们就把他放出集体。成员他倒是成员,可死他不得不自己去死。肿瘤也只是发生在他一个人身上,而不是生在集体身上。”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b831ad5700bb0100.1 ——2016/8/1211.似锦:下面这些让我想起诗人桑克,他跟我们说的89,说的他和恋人因此任何一方。奥列格和同学参加了一个集会,结果被抓捕,判为永久流放。其他人,一个女同学自杀了,还一个活着,三个男同学已不在人世,两个下落不明。于是他朗诵起一首诗来:那场风暴已经过去了……我们的人所剩无几……畅叙友谊许多人缺席……他被禁锢在流放地,但不是由于杀人;他没结过婚,但不是因为品性不好。他谈到自己的未婚妻,依然一往情深。他依然在读诗:我该召唤谁呢?……只因为我还活着,我该跟谁来分享这既悲又喜的欢乐?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254bad57b07f0000.1 ——2016/8/1212.似锦:我在看俄罗斯的书,丁丁在世界地图,问我俄罗斯在哪里。我指给他看,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丁丁说,还有一个比它大,我们在视频上看的。我说,是的,它叫苏联,是俄罗斯的前身。然后继续看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正是苏联时期的俄罗斯作品。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0151ad57aac30700.1 ——2016/8/1213.似锦:所谓档案,就是用来整人的东西。所谓表格,就是森严的“问题围栅”。有了这个,掌权者就如同利器在手,一个眼神,一个电话,就可以让人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这就是他们的统治之道。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f8a8ae57c4770600.1 ——2016/8/1314.似锦:是的,掌权者不怕法律,因为法律听他们的。他怕的是一记重重地拳头。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68a9ae57e9760a00.1 ——2016/8/1315.似锦:鲁萨诺夫飞黄腾达的秘诀是靠检举别人,而科斯托格洛托夫的窘困潦倒则是因为热衷民主。这两个没有任何交集的人却在癌症楼相遇了。这说明,在疾病和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31c2ae57c2f70000.1 ——2016/8/1316.似锦:“自行车,铁环,一旦滚动起来,便只能在运转中保持平衡,而运转一停就会倒下。男女之间的游戏也是如此,一旦开了头,便只能在发展中保持其继续存在。要是今天与昨天相比,一点进展也没有,那么游戏也就不存在了。”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0412b05729ec0600.1 ——2016/8/1417.似锦:所谓性别,无非是一针药剂。既是科技,也是政治。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a338b1572b590500.1 ——2016/8/1518.似锦:原来小时候每家都能看到的喇叭是从苏联学的。是的,它不是文化普及的标志,恰恰是文化落后的标志。它强行播放新闻,音乐,无异于盗窃时间空耗精神。它是老大哥的耳目,对人的监视无处不在。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993cb157ddc20400.1 ——2016/8/1519.似锦:人们的幸福并不取决于富有程度,而是取决于心与心的关系和我们的生活观。这两点永远有由我们自己作主,而这就说,人只要自己原意,随时可以得到幸福,任何人都不能妨碍他。——索尔仁尼琴《癌症楼》P45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0857b157d2410800.1 ——2016/8/1520.似锦:我们现在把人们喜欢动物看得一文不值,甚至别人爱猫也必然遭到我们取笑。但我们一开始讨厌动物,以后会不会必然发展到对人也讨厌呢?——索尔仁尼琴《癌症楼》p248。(今天的主题是猫,就是因为这句话。还有位诗人朋友配合着来了张猫的照片。至于文人为什么喜欢猫,一位男诗编说,作家写作无聊,好有个伴,又不像狗要遛。男人的实用主义。一位女诗人瞬猫比较文艺范,有时高冷,有时妩媚,有时深不可测,像女人。女人的浪漫主义。)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74d5b1575a050500.1 ——2016/8/1521.似锦:【熬过一切,活下去!】“一会儿说,所有的教授、工程师都成了暗害分子,他会信以为真?……一会儿说,他所有的朋友和熟人是人民公敌,他会相信?一会儿说,千百万俄罗斯士兵背叛了祖国,这他都相信?一会儿说,成批成批的男女老少都被斩尽杀绝,他会统统信以为真?请问,要是这一切他都信以为真,那他自己又是什么人?对不起,他岂不是傻瓜?请原谅,难道全体人民都成了傻瓜?人民是聪明的,而且要活下去。大多说人信守着这样一条原则:熬过一切,活下去!将来,历时面对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坟墓问起:‘他是何许人物?'那就只能借助于普希金的诗句了:……在我们这丑恶的世纪 无论在哪一种自然领域里,人都无非是暴君、叛徒或囚犯。”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e0c5bb57a4c10300.1 ——2016/8/2322.似锦:【舒卢宾教授的控诉】教我改变大纲上课,我就改。要我停止授课,我就停。教我退而当助教,我就当。教我退出助教,我就退。教我去当图书管理员,我就去。教我去烧书,我就烧。我一切都忍下来了,把孩子拉扯大,她念完大学,成了报社编辑,可却写出了这样的抒情诗:不,我不想后退!求饶我可不会。既然非打架不可,那就打吧!是亲爹又怎么样?还不是照脖子上捶!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92c8bb5707150700.1 ——2016/8/2323.似锦:一个问题:面对斯大林的疯狂肃清,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为何不站出来讲话?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e6d5bb573ee10600.1 ——2016/8/2324.似锦:“问题在于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我们的弯子转得很快,我们以为只要是生产方式改变了,人就一下子会改变。岂知完全是鬼迷心窍!人一点也没有变。人是一种生物类型!要经过千年万年才会变!”(人性的本质中有一面就是自私贪婪,好吃懒做,不劳而获,但怎么遏制人性的这种恶,不是靠公而忘私,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就能行的。所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它更多不是制度层面的东西,而是道德层面的东西,而仅靠道德维系整个社会的结果只能是道德滑坡,礼崩乐坏,一次次地突破底线。)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9cd8bb5787b20900.1 ——2016/8/2325.似锦:改写一下就是:一个南通的医院向中央请求一批物资,发函的人是一个南充人,习惯性将地址写成了南充。中央的办事员将南充看成了南宁,最后发了快递,最终这批物资被发往南京去了。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04e0bb5712650000.1 ——2016/8/2326.似锦:看完整部《癌症楼》,发现它的主题都藏在467页这句话里了:“一个人会由于肿瘤而丧命,一个国家增生了许多劳改营和流放地又怎能生存?” 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b422bd57c0c30700.1——2016/8/2427.游似:#读过《癌症楼》# 我的评分:★★★读这本书一是因为索尔仁尼琴作为反抗文学和政治写作的诺奖得主早已声名在外,二是因为指导的学生论文中正好有一位将《癌症楼》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进行比较,所以就趁暑假从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来看。看得很慢,这也是我看俄国小说一贯的状态,这本尤甚。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刚看过格非的新作《望春风》,还沉浸在格非典雅而蕴含丰富的语言里,一看《癌症楼》就觉得叙事浅白,语言滞涩。二是刚看了开始就看到了任晓雯一篇批判索尔仁尼琴的文章,其中引用哈金的评价:“他(索尔仁尼琴)的早期小说……起码能在时间流逝中留下点什么。相比之下,他的后期作品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文学逻辑,而全部由历史串联。”因此一路读下来这种压力可想而知。但还是尽量从文中摘选了一些精彩片断,放在中国依然非常有启示,至少他还能大胆地写,而在中国却很难发声。 O网页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371490/ http://weibo.com/1222665032/E51HrsFRF?from=page_1005051222665032_profile&wvr=6&mod=weibotime ——2016/8/24——2016-9-8丽江
  •     奥列格就这样走了,在病痛和十多年的禁锢后,又去了他印象中美好的流放地,他怎么能留的下来,留在薇加身边,开始依稀的未来?癌症楼出来的半天已经让他觉得不是人样,那琳琅满目的橱窗,那美味的肉串和冰淇淋,以及他那裹着军装消瘦的身体和囊中羞涩,最后那两卢布的紫罗兰都显得苍白,他是迟早要死的人啊!还有那么多人,放射科主任东佐娃自己也患了病;官员鲁萨诺夫最终也被疾病打掉了傲气,最后坐着高档轿车出院,那一丝骄傲和希望不知能持续多久;可怜的焦姆卡才17,锯了腿,谁能保证不转移,还有和阿霞的同病相怜下的爱情呢?瓦季姆是不抱希望了,但他争分夺秒的研究是否会在他仅有的时间里给地质勘探的历史划上属于他的一笔?大部分人没有做好死亡的准备可准备了能怎样,毕竟那都是现实,接受不了的提前到来,也会在片刻后意识空灵,会有些后悔和怨怼以及不屈,但一切都会烟消云散,时间和空间依然会轮回,总有那么一刻,我们会看着云卷云舒,微笑。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也许在苏联这样的专制体制下,只有在癌症病房里的人才能思考社会和人生,健康的人都被暴力推着走,而癌细胞让他们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悲剧。
  •     有着俄罗斯文学中稀缺的一份温情
  •     13号楼里的群像写生,POV下有几个悲情时刻写得特别动人。奥列格和东佐娃医生之间有关「病人是否有了解真相的权利之辩 」 进而延伸出来的「生活与活着的选择」很值得思考;舒卢宾痛苦而饱含深情的人生自白和社会控诉令人肃然起敬;卓娅和薇加两个倾心于奥列格的女性在坚强生活的另一面都有着各自的孤独心事;全程被昏庸卑鄙的鲁萨诺夫气得翻白眼,本来很有好感的瓦季姆满口精英主义让人生厌。社会背景隐藏在每个角色身后,没有人直面讨论,只能从故事讲述中隐约窥见,是本人性和社会并举的良心之书。
  •     分数略高?关于政治性不敢多说。对,就是困惑。结尾挺别致,就是在讲故事。对人生中热情的理解很像查泰来夫人的情人。总感觉到作者的某种针对女性的偏见【我相信是社会普遍的。】,但还是想让他滚去读托妮·莫里森。学到的事情就是我们到底要为我们的生存付出多少代价,我知道人也可以不干!在死亡面前一切平等,沉默的生命发出绝地呐喊。
  •     我在寒冷的西伯利亚煎熬着,里约热内卢的阳光是治疗我身体里肿瘤的最好的射线
  •     当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我们为人生找的一切意义将不值得一提
  •     记得索氏采访里有一段。谈及人类的残忍与罪恶时候,老头没有愤怒,没有痛心疾首,倒显得困顿迷惑。希望有一天我也会有这样的世界观,发怒不如发问。毛子的幽默感真是黑红相间。
  •     道德社会主义的论点太前瞻了 俄罗斯作家的情怀悲怆而深邃 说不清道不明的特质 真是迷人
  •     不得不用一颗拘禁的心来读,为什么呢?怕那残酷的波掠过自己,不禁要发问那种社会为什么会真实存在过,而去距离自己又那么近!
  •     虽然没有了对古拉格的细致描写,本质上仍然是古拉格囚徒困境的小说。当通过生存的意志幸存下来后,却发现自己已不知如何去爱,于是向死以生的信念骤然垮塌,人世间唯余一个个空荡荡的躯壳。
  •     似懂非懂
  •     能读的出来无造作卖弄的高谈阔论,都是真诚而痛苦的声音
  •     没有读索尔仁尼琴之前,对他的印象已经贴上了批判政治的标签,以为这会是一部讽刺的小说。但看完后觉得蕴含的主题好丰富,他把在那个环境中的各个阶层的人都关进了癌症楼,无论是拥护社会事业的良好体制工作者鲁萨尔诺还是被流放的奥列,他们都被置于生命的主题面前,不断地加入主题,不断让这些不同标签的人探讨反思,在奥列加出院前后的描写中,写得格外细腻、动人,很能感觉到一种对人的关怀。
  •     人性是最重要的
  •     震颤着读完!!!
  •     几年前写论文的,现在好像快要被禁了。不管政治,我也觉得他写得很棒!但就因为如此,我决定去了解一下。
  •     今年最佳
  •     这样的小说,永远都不过时
  •     一个人的史诗!
  •     当整个社会陷入一种病态时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深陷其中 像十三号楼里的病人 面对生存和死亡 用的其实是同一双眼睛
  •     奥列格就这样走了,在病痛和十多年的禁锢后,又去了他印象中美好的流放地,他怎么能留的下来,留在薇加身边,开始依稀的未来?癌症楼出来的半天已经让他觉得不是人样,那琳琅满目的橱窗,那美味的肉串和冰淇淋,以及他那裹着军装消瘦的身体和囊中羞涩,最后那两卢布的紫罗兰都显得苍白,他是迟早要死的人啊!还有那么多人,放射科主任东佐娃自己也患了病;官员鲁萨诺夫最终也被疾病打掉了傲气,最后坐着高档轿车出院,那一丝骄傲和希望不知能持续多久;可怜的焦姆卡才17,锯了腿,谁能保证不转移,还有和阿霞的同病相怜下的爱情呢?瓦季姆是不抱希望了,但他争分夺秒的研究是否会在他仅有的时间里给地质勘探的历史划上属于他的一笔?大部分人没有做好死亡的准备可准备了能怎样,毕竟那都是现实,接受不了的提前到来,也会在片刻后意识空灵……
  •     近三年以来看过的最好的书,没有之一。真想推荐给每一个人!
  •     "为什么在灾难还没有临到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亲人头上时,我们就无动于衷?"
  •     令人震颤!
  •     我觉得我真的不适合俄罗斯文学
  •     从普希金到托尔斯泰,从肖霍洛夫到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俄国文学的光辉指引着我国文学一路前行。从彼得到列宁、斯大林,从叶利钦到普京,俄国与我国的命运纠缠不清。近现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我国有如此之大的伤害,亦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对我们影响之深。卧塌之侧不容他人酣睡,我们在献上溢美之辞时也应有对其强大崛起的警惕。论情感,我愿意看到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但理智告诉我们威胁正在一步步紧逼。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让我们爱恨交织,心怀崇敬,但应奋起抵制!!!
  •     了不起的作品,读的心潮澎湃。人的一生,幸福和快乐总是稍纵即逝,不幸和无奈却常伴左右……不得不说,翻译功不可没,应该会一读再读……
  •     再也不敢碰俄国小说了,卡拉马佐夫兄弟,古拉格群岛看了一点就看不下去,大师与玛格丽特以及癌症楼看得极其痛苦。
  •     你看,一个人在疾病面前是怎么从挣扎变成绝望,再然后,一点点的甜,都那么美满
  •     医患的心理好到位
  •     这本书让我非常期待遇见索尔仁尼琴的其他书。
  •     “可是,为了保全生命,要把赋予生命本身的色彩、香味、激动统统付出——这样的代价又如何呢?换来的只是包括消化、呼吸、肌肉与脑细胞活动的生命,仅此而已。成为一具活动的标本。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太高?是不是一种嘲弄?要不要照付?”
  •     科斯洛托夫斯基现在又是孤身一人了,他正在前往流放地的火车上睡觉。
  •     没病真好。俄国真几把黑暗。那时候。
  •     用有血有肉这样的词形容觉得太俗,可是里面的人物一个个灵巧,看多了都觉得可爱,克服一下,就过了名字难记的问题了
  •     这段时间唯一收获了
  •     伟大的杰作!但千万不要因为这本书和作者包含的政治因素所干扰(这远远不是这本书的全部),阅读这本书是一次思考生老病死,医疗,情感,以及整个社会的过程,是一次让人受益匪浅,值得一再回味深思的体验!
  •     关于鲁萨诺夫的人事工作性质及其办公环境刻画得入木三分。科斯托格洛托夫创世第一天也是最后一天写得具体动人。作者很善于写一个人的一天,并透过一天的活动描绘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生图景。科斯托格洛夫对故乡夫妇的回忆是作品中的亮色,但这抹亮色的维持是承受过充分的苦难的,像这样的人生态度不是乐观主义那么简单,那对夫妇的境界几乎直抵地球这颗星球的智慧。
  •     这个世界上只存在三种人,暴君、囚犯和叛徒。我们是各不相同的人,从来没有“像一个人”一样一致去审判谁的权力,如魔戒中所说,你说他该死,可那些不该死却死了的人,你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回来?任何对我们从小被灌输的价值观心存怀疑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而从未怀疑过的人也应该读一读,或许你会学着怀疑。希望中国终有一天也能有这样的一本书出版。
  •     读这本书一是因为索尔仁尼琴作为反抗文学和政治写作的诺奖得主早已声名在外,二是因为指导的学生论文中正好有一位将《癌症楼》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进行比较,所以就趁暑假从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来看。看得很慢,这也是我看俄国小说一贯的状态,这本尤甚。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刚看过格非的新作《望春风》,还沉浸在格非典雅而蕴含丰富的语言里,一看《癌症楼》就觉得叙事浅白,语言滞涩。二是刚看了开始就看到了任晓雯一篇批判索尔仁尼琴的文章,其中引用哈金的评价:“他(索尔仁尼琴)的早期小说……起码能在时间流逝中留下点什么。相比之下,他的后期作品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文学逻辑,而全部由历史串联。”因此一路读下来这种压力可想而知。但还是尽量从文中摘选了一些精彩片断,放在中国依然非常有启示,至少他还能大胆地写,而在中国却很难发声。
  •     结尾深深深深地刺痛了我。真是太让人难过了。站在上帝视角上既理解男主角的犹疑、纠结和放弃,却又生气乃至于愤怒而不能原谅轻易放弃幸福的尝试。好无奈。这种体会就是无可奈何吧。以及,接收到一点信息,索尔仁尼琴的立场是传统的俄罗斯主义,反对左派的西化,也反对右派的西化。我想了想,这算不算俄罗斯的新儒家(大雾)?44.
  •     其实主人公的情欲故事没啥意思,倒是出场的各种配角所带来的社会故事有点东西!
  •     我的生命就像一条流入沙漠的河流,不汇入任何江河湖海
  •     拷问俄罗斯的良心!
  •     书很好,美编可以拉出去砍头一千次
  •     一直喜欢俄国小说,也是第一次见这种初次出场的人并非主角的设定。(大概我读书少)读完后挺压抑的,说不出的感觉。
  •     均宇借书。小说开始奥列格理直气壮的和东加娃表明自己不愿为了活着牺牲任何东西,然后他感受到活着的春天般的感受,最后他还是躺在火车行李架上觉得最根本的东西已经死去。出不去的癌症楼。
  •     故事的最后,我多么希望科斯托格洛托夫能见到薇加啊!可是却没有。结局就像人生啊。人生就是像这样沉重而又无奈,多么艰难还是要努力地活下去。书涉及很多,政治占一部分,但是最让我动容的还是人人面对死亡时那部分的描写以及最后的爱情。好看啊,希望还是懂得些什么
  •     国外的 总是难以走进去 不过 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
  •     苏共二十大前的苏联浮世绘。感情戏没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