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励志 > 青少年励志/大学生指南 >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304055189
作者:汪丁丁
页数:217页

沉思的世界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汪丁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凡说出来的,都不重要。因为首先“生活”不是说出来的,是活出来的。其次文字和语言早已被污染。既然说出来的都不重要,那么不说的话就只采纳孔子的弟子颜回“刚毅木讷近仁”。重要性只在言说之外。因此,不言说,只能在常见的美好的文字之中,装上我们的真实体验。这时候应切记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的警告:巧言令色,鲜以仁,即文过饰非,不要过度地粉饰文字来掩盖内心的不真实。所以一定要追求合适的表达。 评注:但是现代社会必须得有交流,人类也是借交流这一最基本的沟通方式来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没有表达就没有理解,想要进一步的发展也就较难以进行。因此,合适的表达需要真实的体验。但是,文过饰非的情况也有很多帮助别人成功的事例,这是否也就归纳为这样的一句话:内心的宁静是思维的主宰。而不管这内心是“善”,抑或是“恶”,行为主体自己认为是“心安理得”的,这样的人生也是可取的?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关于世界的体验和想象,可表达为一系列陈述,依确定性由左向右排列。在最不确定的一端,是变幻莫测的生活世界,在最确定的一端是逻辑命题及确定不移的“信条”,即关于世界的假设。至于这些假设怎么检验,则是我们一生的事情。身体的感受是体验,它积淀成为我们的常识;知识不是体验,是一种抽象的元素。然后我们把知识的抽象反过来作用于、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实践里,就有很多种不确定性了,不温暖,也没有历史感,最重要的是无法回忆。 评注:1。以社会学的学科角度来看,信条的确定是个人性格的一个体现,但是性格的形成及转变会在整体生命的社会化过程再造。因此,是否对性格分类说、血液性格学说及星座性格说形成了反证。2。以西方分析式的思维范式来看,他们需找精确的定义及实物。而哲学在欧洲的长期统治使得他们一直徘徊在分析的圈内,一直无法真正走到综合的道路上。东方儒家学说以伦理学为基础,讲究仁义礼智信等日常习俗的传承与延续,在日常生活中将学说的礼仪“内化”到思想中,更加讲究的中庸和谐之道。这也是否印证了西方“穷物理”和东方“格致知”的两种学习途径。到20世纪初期,东西方学者对双方的学说产生极大的兴趣,西学东渐速度加快,而东学西入的呼声也不断高涨,目前还未能有学术何者为圣为王定论。也许正是这种“和而不同”促进了学术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民众的信念、生活、思维。  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关于“主观幸福感”已有丰富的阐释。这一思想传统又由当代的脑科学研究者加以实证并细致化,以致现在能够一直反复强调的这样一句话:主观幸福感的特征,甚至是唯一可感觉的特征,是“内心宁静”。 评注:内心宁静需要的也许是作者讲述的“心--物--社会”三维空间的演化路径。而这样的路径需要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界的学者们提倡的“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或者是布迪厄的“反思性反思”(例:康德----沉思,沉思可理解为深思熟虑或一种有计划的思维。沉思必须伴随一切阅读和学习。此外,先作临时性的研究,然后再使思想井然有序,或依据一种方法将思想联结起来时必要的。)难怪学术的发展道路慢慢地体现出从先辈们的成果中“淘宝”,以在当代将它们再次呈现的现象。也难怪雅思贝亚思说在“轴心时代(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东方的孔子儒家思想,美洲的玛雅文明)”已经为随后的人类文明奠定了根基。   休谟相信“幸福”是一种感觉,但幸福感比“快乐”更高级,它不仅是私人的快乐而且是伦理的从而是一种社会情感。最高的善事“自我充足”的,它为它自身提供值得追求的充足理由。这个充足理由是对个人和对社会而言的,必须使家人感到幸福,而不是一个人感到的幸福。但是,我们又不能过分追求幸福的社会性,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应该过度考虑社会的评价,个人认为幸福,而且他周围的社会成员(父母、子女、朋友和其他人)在一定程度上认为他幸福就够了,不能太“较真”,这是古希腊人的特点--中庸。 评注:在当代的经济学中,阿玛蒂亚·森的研究有许多开创性的观点(经济伦理学)是值得采纳的。在印度的众多邦域中,发展状况的好坏不是决定人们生活快乐与否的主要因素,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的死亡率是最低的,孟买的蒸蒸日上却带来了犯罪的高涨。欧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是最高的,但他们的人文居住环境是最幸福的。这反应了选取的对比标准不同,造成的数据结果也有差异。所以,中庸的准则是什么,“较真”的意义在何处,内心宁静寻求的安稳是什么?这引发了社会科学研究中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争论,至今也没有解决这场研究范式的斗争。  弗兰克·奈特认为:发展总是指称一个精神的或审美的而不是简单生物功利主义角色的欲望满足的扩张过程。发展不是简单地指生活的量的增加,那是增长growth,我们知道growth和development有本质差异。经济学家不应当简单地把人的物质生活降低到行为科学层面上来研究。我们不接受把欲望的满足当做最终的价值判断标准。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把欲望当做目的。你问你自己,你的欲望是你生活的目的吗?不是。这里最困难的是评价我们的欲望,这就是反思。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要时时停下来想一想,它是不是真的让自己幸福。这种反思的能力决定了精神的自由程度。因为幸福的千差万别,所以应当给每一个人追求幸福的自由,但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那么这个合理的社会秩序变现为权利right而不是权力power。奈特认为:1、人类是唯一的无止境地追求自由和权力的物种。2、所有的权利,所有的法权的权利都是关于自由与权力的权利。3、权利是制度的,而制度是被历史和法律双重地界定的。认知的过程,cognitive model,知道自己应当追求什么才是对自身而言最高的幸福。人们的每一个对幸福的预期值aspiration level,都受到过去行为的累积影响。特拉维夫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Itzhak Gulboa和David Schmeidler认为有三个行为学的影响因素决定了一个人对于当下事件的幸福预期水平。第一类要素是个人的历史。个人的出身、成长经历对性格的行程起主要作用。第二个因素是peer effect,是社会学因素,即同龄群体的可比性造成的幸福预期,从而决定了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左右同龄人的人生际遇、事业会对个人的内心产生对比心理,这需要个人去定义自己的生活。第三个因素是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

字字在理

一口气读了40页,觉得这本书写的满好的,很在理,而且也很符合我的阅读习惯,作者基于自己体验的思考,信手拈来,行云流水。和我的认识能够印证,同时旁征博引很多事例,让我对这些人这些事都很感兴趣,是一本休闲中激发人阅读兴趣的好书。

青年人人生求解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就击中了现在的我,虽然我知道这是一个大命题,不可能很快就得出答案。但在常规的乐与痛都经历一番之后,这个问题已然成为了我的日常思考,并且日渐让我的行动无所适从。我很困惑,不想茫茫然的活着。初翻本书的目录,会以为是那种惯常的散文集,一篇挨着一篇,主题集中,但内容较散。可当我一部分一部分的读过之后,觉得还是有清晰的脉络的。尤其是“善与幸福”那个部分,发现逻辑上实际是有递进的。在我看来,本书其实是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出人生的十大命题,应该是与东财学生讲座的内容集结。这十大命题,很多我的感触并不深,也许是理解还没到这个份儿上。但也有比如“人生问题永远是求解之过程”事实上回答了我内心的疑问。所以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可以反复阅读,每到一个阶段想起来都可以再拿出来看看,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增强。第二部分叫“仰望星空,成为自己”。看头几篇觉得就是给读者介绍了一些相对不那么著名的牛人。可对照了下本章标题,突然悟到应是从别人的人生中体会自己人生的道理的意思。一下就清楚了为何要介绍这些人,并且作为这么一本书的内容。其实没谁能告诉你自己人生的答案,所以看看别人的品格与所为是最容易帮你找到自己的。剩下的内容都与幸福的追问有关,对我来说就没那么容易读了。引用了大量经济学、哲学的名词或名家言论,个别文章可以说只读了大概意思,没弄清全貌。看这本书的书名就知道探讨的是哲学问题,但由于作者的经济学背景,本书的多数内容都是经济学与哲学交织的。让人开阔了眼界,但不免也有费力之感。我觉得很多篇目看题目都直指核心,但看过内容之后不是都有茅塞顿开之感,甚至很多普世价值的逻辑关系我都没有理顺。也许,还是我的基础太差、读书太少,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不是一次就能读完的书。不能说艰深,但不是那么容易读,其中有一篇文章我都没搞清汪教授想说什么。可尽管这样,依然让我在很多问题上有了启发,并且认为这是青年人应该阅读一下的书,对思考自己的人生是有指导意义的。

知通以应变,我们赖以生存的常识

读完普通人汪丁丁写给东财的《人生的十大命题》,感想如下:我以为,这篇文章是围绕“常识”两个字而作的。常识在文中与实践和操作性相呼应,具有时间感和历史感,生成于真实的体验,并且真正作用于我们充满不可测的没有确定意义的人生。而令人担忧的是,如今文化的杂种和教育的失败导致在面对社会的淘洗时,我们缺乏最基本常识的年轻人,如同手无寸铁的士兵,往往一败涂地,从而陷入对人生和自我的迷茫。作者将常识一词重新明确在我们眼前:我们需要常识。去除浮华的语言雕饰,模仿、学习生活所必需的常识——从待人到处事,从家庭到社会。正如文章中提到,我们生活的时代是革命的产物,曾经固有的精神文化基础都变得虚无,我们面对的是以前亟待重建的废墟。至于方法,作者有限地讨论了一下国学。作者认为国学中蕴藏着中国人的常识,但这里的国学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性的。我对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几点疑惑:首先,国学所提供的社会形态真的是我们当代人所需要的么?就像迫使多年吃肉的人吃素一样,它挑战了我们已被多次放大的欲望。其次,既然需要国学的完备性,我们的教育必须全部推倒重来,而且高素质的教育人才少之又少,我们去何处寻找真正国学的教育?最后,国学的实践意义到底有多大?时代巨变中,“常”还留下多少,不得而知。反观西方大学设立咨询师,真是简单易行,治标不治本的一贯西方做法。既然公共教育不可及,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个人的修养,即情志,即知识的内化。所以文章落在作者呼吁大学生重视常识,重视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内心。文章可读性很高,非常值得一看。

思考人生不是巴神的专利

汪丁丁在书中记叙了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这些人我以前听都没有听说过;汪丁丁还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经济学人、哲人的词句、思想,好多我也非常陌生,难于理解。但读完这本小书以后,有三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说自己在追问的路上一定会得到答案,但“追问”本身即是意义。人生必不能浑浑噩噩的度过,必要去追问,不去寻找就没有意义,只有寻找了,人生才有意义。第二,是凡用语言描述出来的,不管是“写”下来,还是“说”出来的,都不重要,生活是“过”出来的。没有实际的体验,光凭一些理论的依据,无法支持你的生活,甚至反而让你往不幸的路上越行越远了。孔子表扬颜回“刚毅木讷近仁”,批评“巧言令色,鲜矣仁”。第三,幸福是内心的宁静、平和。不在于挣多少钱,外部的评价或者世俗的虚荣,不能给人幸福感。内心的平和才是幸福的根本。那么追求的途径呢?无他,就是“情志修养”四个字。顺道想起了最近正在读的汪曾祺,他笔下的小人物,泥瓦匠、渔夫、乡村医生、老太太、米店老板、洗衣妇、看门大爷……(太多了),都在一种与世无争的思想下,平平淡淡的、本本分分的度过自己的一生。这种朴素的思想,就是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借以安身立命、繁衍生息,在没有“有形宗教”指引下仍然保持平安喜乐的最核心的思想吧。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