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励志 > 青少年励志/大学生指南 >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304055189
作者:汪丁丁
页数:217页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21页 - 善与幸福

在恰当的时候就恰当的事物而言,对恰当的人,基于恰当的动机,以恰当的方式感受到情感,才可以称为适度和最佳,这正是美德的特征。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73页 - 仰望星空,成为自己 季羡林任继愈:20世纪中国的卓越者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总有三个相互纠缠的方面,如同三条生命的联合:其一是“身-心-灵”的发展,也成为“个体生命”;其二是对他人“身-心-灵”发展的感受,可称为个体的“社会自我”(socialself);其三是“族群-文化-制度”的演变,可称为“社会史”。
这几年,个人生活不像从前那样“顺利”,我才开始接触并思考这三个方面。一时觉得想清楚了,但用不了多久就会反复,直到这一刻我才明白,这样的大问题哪是那么容易就想清楚的。初始,我想通过解决困惑来改变生活,可现在,生活不但没改变,困惑却越来越深。也许,这个困惑要伴随我的一生了,但现在我至少知道,自己下的功夫还远远不够。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23页 - 善与幸福 我们的情感

休谟在此提出的第一个观点是“一切道德思辨的目的都是教给我们以我们的义务,并通过对恶行的丑和德行的美的适当描绘而培养我们相应的习惯”。亚里士多德曾论述过,道德的美德不同于智力的美德,它不能够通过受教育得到,只能通过习惯才能培养起来。但休谟对于道德与行为或习惯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经验主义的观察,他说,“但是这些道德的德性难道可以通过知性的那些自身不能控制这些情感且无法驱动人们行动的推理来达到吗?”休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纯粹的推理如果不能打动我们的情感就一定不能导致我们行动。如果你没有激情,就只能坐在那里推理,而不会去行动。休谟进一步指出,推理和推论虽然可以发现真理,但是它们所发现的真理是冷漠的,它们不引起我们感情的冲动,引不起任何欲望或者是反感,故而它们不可能对任何行动发生影响。因此,情感是连接理性与实践的中间环节。
知行合一的动力是激情?知道了而不行动是因为这个知道没有真正打动我们的情感?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80页 - 我们的幸福 这个世界幸福吗?

怎样获得幸福呢?无望之余,我的建议是,关注社会生活这一维度。沿着社会生活维度,事关我们幸福感的两项核心元素是“正义”和“仁爱”(如休谟论证的那样)。当代重要的伦理哲学家阿格尼斯·海勒论证过,“美好人生”(good life)的三大核心元素是:(1)基本安全,(2)正义,(3)深度情感交流。殊途同归,海勒教授的三大元素与我的描述在很大限度上是想通的。
所以,在马斯洛论证的需求层次中,我们这些处于“基本安全”层次和“自我实现”层次之间的普通人,最可获得幸福感的生活方式是,寻求改善我们的政治体制,从而满足我们想象中的正义感和仁爱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深度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我们社会中的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获得幸福”,以求打破那自顾自的内心不安。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34页 - 善与幸福 幸福和正义

康德说:”无人有这个权利,强迫我们以他认为可以使其他人得到幸福的特殊方式得到我的快乐。相反,每一个人都有权用一种最适合他自己的方式来追求他自己的幸福,当然,前提是不能损害他人为追求他们自己的目的而奋斗的自由,只要这种自由无损正义。“实际上,这是康德对正义的定义,在《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的译本里,可以找到对应的段落。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在别的地方看到过很多次,现在才知道出处。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01页 - 真正的幸福 富了之后又怎样

1923年圣诞节,鲁迅在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面对一群年轻的知识女性作了一次演说:“我今天要讲的是娜拉走后怎样?”娜拉是易普生的戏剧《玩偶之家》的主角。在民国初年的中国知识界,那出戏剧和它的主角,可说是“追求进步”的象征。鲁迅继续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到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
多年来,我始终感受着鲁迅这一演说的双重影响。一方面,作为经济学家,我们首先想到的必须是那些尚未走出温饱不足状态的中国人——他们的发展机会和生命的价值。对他们来说,如娜拉一样,不甘愿继续生活在旧的传统里,他们走出农村,在城市里寻求新生活并感受新的痛苦。然而,如娜拉一样,他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出走之后又怎样”。据我观察,他们绝大多数人选择(或别无选择地)模仿更富裕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就让我感受到鲁迅演说的另一重影响:作为“中国的”而不是“西方的”经济学家,我们还应想到的是那些已经走出温饱不足状态的中国人(包括我自己)——他们的发展机会和他们难以避免地要寻找的人生意义。富裕之后又怎样?我们的富裕之梦,醒来却发现是了无意义的。梦醒之后无路可走,不是吗?是吗?
我现在的一系列痛苦就来源于“又怎样”。曾经,我以为人到了多数人认为的合适的时候有了稳定的工作、找到结婚的对象,按部就班的开始自己的生活、没有大的波折就是幸福。可是,当我被迫去经历波折并且习惯了“不正常”的生活之后,以为找到一个爱人或是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公务员就能解决内心幸福问题时,却发现那些已然公务员多年、找到爱人多年的人在抱怨体制内的不顺与压抑、婚姻生活的无趣与现实。我突然发现,有了这些又怎样?
执着追求的结果并没有如愿以偿的满足自己内心的想象。不断有人告诉你什么叫现实,或是只有什么才是现实,却鲜有人描述我的幸福在哪里。我困惑了,带着这个“又怎样”走在自己的路上。我内心的想法越来越清晰,我还是想寻找自己的幸福感。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一部分 人生的十大命题 - 第一部分 人生的十大命题

一 凡是说出来的,都不重要
我说出来以后,如果你们没有经历过这些真实情景,你们是用抽象的观念来套我说的话的含义
二 重要性只在言说之外
说出来的思想只打动思想着的人,其余的人则如在睡梦中。
如果不带思想,那我说什么都没有用,我说什么都是假的,进不了你的心,你不为所动。
三 关于世界的体验和想象
最基本的真实,是变化本身。
知常以通变。古人寓常识于具体情景;文字表达之后,文字与情景渐渐脱离。
我们关于世界的体验和想象,如果表达出来,总是可以排成从极其确定到极其不确定一系列陈述。
中间就是自然科学的定义、命题和一些你的个人体验。你的个人体验,你认为是正确的,但说出来别人不一定认为是正确。
场景记忆的记忆体。这种场景记忆能够让我们有历史感,能够有对发生过的事件的温暖感,叫做暖和的记忆或温暖的记忆,即warm memory
在中国社会,儒、释、道一直到近代以来都有一众通常的看法,叫“知常通变”,因为世界变化无常,所以你要从这种历史时间和历史感中来捕捉不变的东西,知常以通变,是我们应对万变的世界的一种办法。

四 真正重要的是常识
说出来的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常识。
常识很重要,是人生的指南,一系列的指南,因为未来面临着不确定性。当我们进入经验世界,也就是不在逻辑世界的时候,很多教科书都没用,那是逻辑世界;进入经验世界的时候,每一天都是一盒巧克力,打开哪块不知道。
我们的没有太阳消失的场景记忆。脱离了常识,就是知识层面了。很难把知识跟常识完全抽离出去,毕竟我们的知识是基于常识的。
我们的身体的感受是体验,它积淀成为我们的常识;知识呢,不是体验,它是一种抽象的元素。然后我们把知识的抽象反过来作用于、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实践里,就有很多种不确定性了,不温暖,也没有历史感,最重要的是无法回忆。
五 人们对常识的回忆只有两个途径—— 身体感受和文字意之还原,分别称为“体征”及“字源学”。
常识是什么?常识是你母亲教给呢的,呢母亲是从呢母亲的母亲那里学来的,一代代传下来,那就叫灵魂,是灵魂很重要的一部分。
六 国学是体验与常识
中国整体的学问说道极致,它其实就是一个人生的体验和伴随这种体验的常识,它不是冲动的文字。
八 挽救我们的学习只有两条途径——“穷物理”与“致良知”
九 挽救我们的生活,唯一途径是情志修养
个人知识,不能言明的知识。
波兰尼对人生,即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这样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即把能言说的知识,通过自身的体验,转化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积淀为我们的私人知识。这样,可以言名的知识就唤醒了我们生活的体验,从而知识和生命就对应起来了。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生命扩展的过程。
波兰尼的看法,在西方世界引起了一场变革,用个人的知识、个人体验,来挽救没有融入个人体验的苍白的、空洞的知识。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55页 - 善与幸福 影响幸福预期的三个行为学要素

每一个aspiration level,即对幸福的预期值,受到过去行为的累积影响。这篇文章接下来论证:三个行为学的影响因素决定了一个人对当下事件的幸福预期水平。
第一类要素是个人的历史。如果你的历史一直贯穿着不幸的事件,那么你对今天的要求就不会很高。杭州街头有很多流浪汉,我是和他们交过朋友的。你要知道,他们的预期真的很低。因为他们的一生都贯穿着低回报事件,所以他们能够接受流浪生活,他们并不想上北京大学或是出国留学——虽然有的流浪汉也很年轻,甚至比多数大学生岁数还小。这就是个人历史对aspiration level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叫"peer effect",是社会学的因素,即某人周围可比的那些人的幸福程度,决定了你对自己的要求。如果你做白领工作10年还当不上合伙人,每天还是坐在办公室里上班,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可是周围所有的人,男男女女房子车子都有了,贷款也快还清了,你就会觉得非常不踏实。人们总是在自己的群体里互相攀比,学习也是这样。你进了一个奥赛班,你一下子就把对自己的预期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也提高了。即使你是奥赛班最后一名,你还是会觉得自己和一般人不一样,因为你的眼光高了。这第二个因素也是行为学家非常看中的。美国的社会学家统计研究在本科生这个年纪谁对他们影响最大。是家长?不是,家长对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的影响只是25%,剩下75%从哪来?从同龄人那里来。你的”团伙“,对你的影响最大。这是第二个重要因素。
最后一类,是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比如你所在的那家公司突然业绩好了,这时候大家都知道要给一个大红包,你对幸福的预期马上就提高了。如果老板不给你大红包,你就会特别痛恨这个老板,觉得他真没良心。但这种因素是不可预期的,所以作者不打算作重点研究。
看过这个,我突然明白很多我理解不了的人是怎样生活下来的。原来由于以上的这些的因素,我们看到的世界已然不同。
我们个人的压力和幸福也都是相对的,就看你从什么角度切入。我们是社会动物,必然被周遭环境影响,可是搞清自己和他们的异同才是最重要的,否则费大力气追求了半天才发现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那不是很傻吗?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85页 - 仰望星空,成为自己 王元化:孤独者,思虑中国

例如,市场经济在中国社会,已经或正在演变为“市场社会”。用马克思的黑格尔式的刻画:基督的演化过程是,神面前的人——神与人的中介——人面前的神;货币的演化过程是,人的幸福之一种——幸福与人的中介——幸福之神(要求人为神献身)。类似地,也可以引述齐美尔的刻画——货币,原本只是桥(但人反而驻足于桥,停止或忘记了旅行本身)。
于是,生活在第三阶段的人们,牺牲自己的真实生活,为了幸福之神(金钱),逐渐丧失了“真正感”。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时,焦虑感迅速积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迅速紧张化(戾气),社会冲突的可能性迅速上升。街头陌生人之间,可以为极细小的缘故而发生恶斗甚至丧命(例如,黑龙江的五名刑警为斗嘴而打死一名青年)。
精准的描述并解释了我近些年来的一个感受和疑问。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37页 - 善与幸福 什么是真正的自我

摩尔解释什么是形而上学:真正的形而上学是从哪里开始的呢?是从我们认识到在现象的底下有一种叫做“本质”的东西开始的——这就是本质主义。一旦你意识到了这样一个命题——我们看到的、感觉到的事物是假象,你就掉到了形而上学的圈套里了。因为你一旦意识到你所感觉到的世界是表面的、假的、不真实的,那么你就开始寻找这个“普遍真理”。英国人属于经验主义者,他们基本上不赞同本质主义的立场。洛克和休谟以来的经验主义的立场,包含了对本质主义的批评。
看到这里的“形而上学”,我想到克里希那穆提是否也属于形而上学呢?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93页 - 仰望星空,成为自己 刘静君:李大钊的身后事

回顾自己的历史,我懂得: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注意,是情感,不是理智。
在当前钓鱼岛争端还在进行着的现实背景下,看到这句话,我在想媒体想呼吁的“理性爱国”究竟会不会起作用?是什么让大家狂欢泄愤式的去表达爱国主义?是仇恨,还是对现实无奈的无处言说?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88页 - 仰望星空,成为自己 马洪:改革推手,海水里的盐

远比“不发言”和“随意发言”更难的,是基于调查与真知灼见的恰到好处的发言。后者不仅需要对中国社会的深切了解,而且需要道德勇气和政治智慧,所谓“恰到好处”,但求成重要之事,不求留名于青史。例如,1984年,马洪被一连串偶然事件带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口。那是十二届三中全会前夕,“十年浩劫”结束不久,人们还普遍缺乏以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政治诉求的智慧。马洪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以比共和国年龄更久的经济管理资历,更以在漫长逆境里从未嫁祸于人而享有的广泛信任,不畏风险,不怕得罪老领导,周旋于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终于使他能够有把握地向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他那最具稳健派风格的微妙且意义深远的政治表达。20年后,第一届“中国经济学奖”评委会为马洪撰写的“获奖理由”曾特别提及马洪及他的这封信在当时形势下的重大贡献:“他建议中央领导同志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文字表述写入全会决议,并说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如果不承认这一点,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和现行的一系列重要经济政策,都难以从理论上说清楚。”
当我们“随意发言”碰到挫折的时候,立马就会想到“不发言”了。固有思维总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恰恰忘了,智慧是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巧妙的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只为做事,不考虑留名,可行性还会大得多!而且也因为这样,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人品格的伟大!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44页 - 善与幸福 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休谟在1747年写下了这句话——“理性是并且应当是激情的奴隶”。每次讲这话的时候我都热血沸腾,周其仁听到这句话时也非常激动。既然理性是激情的奴隶,理性能干什么呢?理性只好寻求工具这样一个地位。理性是不能问目标的合理性的,它只能帮助人类最合理地达到目标。阿马迪亚·森在一篇演说里这样来形容经济学的理性:当一位工具理性主义者或者经济学家看到另外一个人手执一柄刀去杀无辜的人的时候,他不去问其他的问题,他只是劝告这个凶手说“您这个刀不够快,我这里还有一把更快的刀”。理性主义不去问那个人杀人的目的是合乎理性的还是疯狂的,杀人者只是激情的奴隶。
看了前面休谟对理性和激情关系的判断,我明白这说的是什么,大大颠覆了我对理性的认识。但经济学家说的理性主义和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理性是一样的吗?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89页 - 仰望星空,成为自己 马洪:改革推手,海水里的盐

局外人看中国改革,称赞它是渐进的并且远比苏联的激进改革成果卓著。局内人看中国改革,知道“渐进”的改革,其实每一步都必须有人敢于承担风险。否则,渐进改革就将面临最大的风险,即无限推迟不应推迟的改革措施,终至积重难返,走向彻底的失败。这就是渐进改革的内在逻辑,它要求稳健的表达、敏锐的头脑、顽强的斗志。中国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逐渐地产生和确立了这样的政治文化,逐渐地弱化了以往疾风暴雨式的政治文化。
局外人看到的简单是局内人品尝到的艰难,向这些改革者致敬!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90页 - 我们的幸福 闲暇 幸福 疯狂假期

如果我们谈论的是发展而不是增长,那么,个体的选择随经济发展而迅速扩张;那么,个体将理性地放弃“规模度假”,改而选择“弹性度假”制度。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通常要获得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满足;其次再去争取“归属感”和“友爱”的满足;再次要去争取“自尊”与“自我实现”,以及“精神”的更高境界。脱离了温饱阶段的中国人,根据马斯洛刻画的层次,很自然,将会选择更艺术的人生而不会选择更技术的人生。技术,不论多么复杂,只是手段,是我们寻求幸福生活的手段。生活,不论多么简单,毕竟是目的。
看到这段儿我觉得很妙,凑巧我就在今年8天的“黄金周”选择了安心阅读。在远游的原计划泡汤之后,也在考虑着近处游,但不知为何,始终兴奋不起来,最后决定哪儿也不去了。前两年就有所察觉,大部分出去玩的人回来也是抱怨。因为难得的长假去哪儿都是人、拥堵,心情不可能舒畅。今年没出去,一看新闻又来了什么堵在高速路上遛狗、打网球之类的消息。我真的无语了,我们中国人现在怎么假期都过的荒诞起来了!更多的,也许还是无奈吧!在家的,睡觉、吃饭、打牌,估计也过不出什么新意。大家浑浑噩噩的过到上班,其实就是变懒了,然后怀念一下假期的所谓舒服。四处都弥漫着空虚和说不出的无奈。
这时候我就想,究竟什么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算是休息呢?休闲是不是至少应该有些愉悦的感觉而不是更累了!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42页 - 善与幸福 我们应当怎么做

林语堂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写的这句话——“中国人的人生是艺术的人生,西方人的人生是技术的人生”,是林语堂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对西方社会的观察。
偏感性和偏理性,精准!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80页 - 仰望星空,成为自己 王元化:孤独者,思虑中国

深刻的思想者,要么永远被世俗生活遮蔽,要么,被赞颂远多于被理解。
总之,注定孤独。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34页 - 善与幸福 幸福和正义

没人可以告诉你什么是幸福,那怎么办?靠你自己。你是自由的,你可以自己去选择你认为幸福的方式。这才是追求幸福的第一前提——制度性的前提。自由在西方之所以成为第一原则,不是因为西方人喜欢自由,而中国人不喜欢自由,喜欢跪着生活,而是因为你要想追求你的幸福,就要有原则上的制度保证。所以从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人就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因为不存在统一的幸福,所以必须给每一个人追求幸福的自由。这个论证很正确。注意,第一原则不是民主而是自由,民主是实现自由的手段,这是非常经典和重要的。
幸福、自由、民主,一直以来我弄不清它们真正的价值,现在终于有些头绪了。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21页 - 善与幸福 适度与中庸之道

亚里士多德论述:“在恰当的时候就恰当的事物而言,对恰当的人,基于恰当的动机,以恰当的方式感受到情感,才可以称为适度和最佳,这正是美德的特征。”
原来亚里士多德也推崇中庸,我常常喜欢表达为平衡,很多事做过之后感受到最好的效果就是达到了平衡。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57页 - 善与幸福 到底幸福是什么

财富,显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那种高于一切善的那种善,因为它只是我们追求其他目的的手段,你要钱只不过是为了过好日子。幸福应该是因其本身而不为其他目的成为幸福。这构成了后世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讨论”善“与”幸福“问题的基础。
如果在追逐的过程中还不知道答案,就先分清什么不是幸福,比如上文提到的财富。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70页 - 仰望星空,成为自己 拉姆齐:天才,流萤穿过空庭

我们对任何“理论”的最低要求是逻辑上无矛盾。所以,能够让我们相信的任何理论,只要足够复杂,就都是向未来开放的,永远处于演化和完善(或死亡)过程中的。
所以,能够称之为“理论”的,是具有生命力的。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00页 - 真正的幸福 富了之后又怎样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过程,其实有两重涵义。首先,在现象的层面,一个人的生命过程由他经历过的事件(记得住的和记不住的)串接成为一部“个人史”,是他的而不是别人的。当一个人要寻求他自己生命的价值时,他便立即意识到这部非他莫属的个人史之重要性。若不如此,他的生命就不是他的而是别人的了。其次,在意义的层面,一个人的生命过程由他体验过的意义(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串接成为一部“情感史”,是他的而不是别人的。在这部情感史的尽头,是生命终结时可能呈现的意义(最初的或最终的)。生命的意义,有些人很早便感悟到,有些人很晚才感悟到,还有一些人——或许他们数目极多——至死也不曾有所感悟。
上述的两重涵义是纠缠在一起的,我称之为“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一方面,我们经历了的事件,未必当时就呈现意义。对我们不呈现意义却被我们经历的事件,我们对它们“无动于衷”。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意义往往必须在一系列事件发生之后才渐渐呈现。另一方面,由于那些被我们称为“本能”或“直觉”的生物性质的演化,意义一旦呈现,往往成为未来事件的预兆。
我现在的状态是懵懵懂懂,有点感悟,但弄不清楚。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91页 - 仰望星空,成为自己 陈振汉:经济学的中国化

为使中国的经济学不再停留在“引文”水平上,为使中国经济学家们能够切实研究本土社会实践中涌现出来的经济问题,也为了经济学的中国化,他们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例如,他们建议政府尽量减少被列入“保密”、“机密”或“绝密”类别的研究资料。他们讽刺官僚主义:“有些数字从首长们的公开报告中都可推算出来,却谁也不敢公开”(前引,第761页)。【注:陈振汉《社会经济史学论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读者应该能感受到这些批评和建议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也仍有重要的意义。
长久的冷战思维让大家害怕的东西太多,以至于惯性的认为关于国家管理的都是秘密。即使没人明确规定是秘密的东西,只要没明确规定可以公开,官员为保险起见,还是倾向于保密的。以至于在当前依法治国方略的背景下,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化过程依然任重道远。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51页 - 善与幸福 所谓发展是什么

我们不接受把欲望的满足当做最终的价值判断准则。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把欲望当做目的。你问你自己,你的欲望是你生活的目的吗?不是。这里最困难的是什么呢?是评价我们的欲望,这就是反思。对你所追求的目标要时时停下来想一想,想一想它是不是真的让你幸福。这种反思的能力决定了精神的自由程度。如果你完全不能反思,那就完全是精神上的奴隶,你是物质生活的奴隶,你是房子和车的奴隶。只有反思的能力,表示着你超越了房子和车的圈套,你变成了精神上的自由者,或者是你享受了精神上的一定的自由。所以最难的就是评价我们自己的各种欲望,最为麻烦的是这样的一些欲望,是“the desire for wangts of the 'right' kind"。我们每一个人都试图判别什么样的欲望是正当的欲望,但是非常困难,这才是伦理学。所以这个意义上,奈特是经济学家里的思想家。最困难的是评价我们自己的各种欲望并且确定何种欲望是正当的,我们所需要的不是生物功利主义的立场,而是审美批评思路上的伦理学。你觉得你的人生是幸福的吗?其中两个重要维度之一就是”是美好的吗“,这就是审美。如果你损害了所有人的利益而拥有了所有人的房子和车,你一定觉得不美,会觉得失望。”esthetic criticism“是奈特提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判断,用以确定人们的何种欲望是正当的。
当下的一个问题就是,拥有更多的同时却觉得更累,也许,到了大家都该反思一下的时候了,答案并不复杂。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33页 - 人生的十大命题——与东财的学生们谈生活和学习 十、关于人类社会的演化路径

问题三:
Q:假若人生意义没人曾经找到过,如何证明它存在呢?
A:我们不知道人生意义存不存在,因为它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生命的意义。我只是说,我观察的结果,那些停止寻找生命意义的人,停止了之后就开始堕落了,或者开始变得像行尸走肉一样。这是很多人的观察,不是我一个人的发现。宋明以来,中国人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
如果人生没有意义,那生怎样?死又怎样?当生死不再重要,其他一切建立在生的基础之上的欲望和想法又怎样?一切都会变得不再重要。这样,人是容易变成行尸走肉。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48页 - 仰望星空,成为自己 海深义:穿越沼泽,与安妮一起

世界上有这样的人,他们注定了只会思考,于是不清楚怎样在复杂的社会上生存。被尊为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的皮尔斯,一生贫困潦倒。他父亲是哈佛大学教授(发现了“皮尔斯定理”的那个著名的统计理论家),他本人则被称为“最不可雇佣的人(the most unemployable)",并且确实”终生失业“。如果不是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第二代掌门人,杜威的老师)经常去看望他并从他那里学到了实用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础,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根本就不会产生。
按说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委托国家养着他,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呀!可是国家不可能设计出一个良好的机制足以及时发现这样的人。所以,如果你的身边有猛人、天才不足为奇,并不是天才就一定有足够的运气举世瞩目的!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22页 - 人生的十大命题——与东财的学生们谈生活和学习 七、人生问题永远是求解之过程

所以,人生的意义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不能中断,即使找不到答案,也不能中断,否则就没有意义。过程就是创造。
我的困惑就在于总找,但是总找不到。有时好像找到了,但遇到新的事情又可能转瞬即逝。我很苦恼,所以不停的去完善自己,以求尽快找到答案。可是每当我自认为上了一个台阶的时候,又发现还有很多高高在上的东西是我还没看到的。看到这句话后,有点似懂非懂了……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06页 - 真正的幸福 幸福的感觉

我推测,一个人的幸福程度,不论他自己感受如何,应与不幸事件发生在他身上的或然率的下降成正比。
是这样的,一个人老是遇到不幸的事儿,他怎么还能老觉得自己幸福?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77页 - 我们的幸福 这个世界幸福吗?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描述过一个最近20年在幸福感的研究领域变得非常著名的见解:“真正的幸福,通常源于一个人内心的宁静。”在同一篇章里,斯密指出,人类混乱与不幸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高估两种永久状态之间的差异。例如,穷人往往高估富人的幸福感,于是为致富而付出得不偿失的努力(并造成混乱和不幸),最终以较低的幸福感了结此生。斯密提醒我们,一个人在晚年很可能为了自己太多的罪过与荒唐而后悔莫及,永无幸福之感。
呵呵!这是一个讽刺。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206页 - 我们的幸福 追求幸福

而且,我觉得人的欲望似乎无限地膨胀着,永远没有停的迹象,看到什么都会想要争取一下。成功的时候沾沾自喜,然后抱着俯视一切的态度继续欲望的膨胀;失败的时候则一通推脱,把自己的不努力归因于社会的偏见和对手的暗箱操作,然后开始不断地贬低自己曾经追求的目标。在竞争中比较,在比较中妒忌,在妒忌中开始愤懑,然后开始了新的竞争。像是永远没有终点。
……所有的这些偏好都是你的价值取向,它们可能是你的父母、老师教给你的,可能是你从同伴那习得的,可能是你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强加给你的。总之,你已经被它们束缚,深陷在自我的认知漩涡里。
根据作者的说明,这段话来自于作者学生关于2009年7月中译本克里希那穆提《面对世界的危机》的读书笔记。我没看过这本书,但依照经验,这是克氏说话的风格,应该还不是作者学生的感想。我的感受就是,说了我们都有过的自我迷失。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38页 - 善与幸福 什么是真正的自我

而摩尔认为,当你认为一个事物善的时候,你所思考的事物并不恰好是你所偏好的事物,偏好在这里就等价于你自由意志的表现,这是摩尔这一段要讨论的观点。
我的理解:我思考的事物虽然被我认为是善,但却与我本身的偏好产生了冲突,而偏好是我自己就可以决定的,所以是自由意志的表现。
摩尔的这个认为是为定义康德的“自由意志”而作。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04页 - 真正的幸福 幸福的感觉

脑科学家或许可以为经济学家和公共政策提供一些说明,即脑内一种叫做“多巴胺”的激素对人类幸福感的决定性影响。今天,我们知道,抑郁症和强迫症,都是由脑内的多巴胺分泌水平低于正常值引发的。反之,当脑内的多巴胺水平超过正常值时,就产生超过正常水平的幸福感,所谓“狂喜”。这也是毒品的效应,因此,脑内的多巴胺系统又称为“鸦片回报系统”。
根据上述“幸福感”的神经生理学原理,决定一个人是否感觉幸福的关键因素,是多巴胺的所谓“正常值”。这一数值因时因地而异,因遗传而异,因体验而异,总之,几乎可以说每个人在每一特定时期都有他自己的正常值,偏离这一数值,或狂喜或抑郁,将使他的行为变得不正常。
与此类似,人体内分泌的许多种激素,旨在调节情绪与身体对情境的反应。例如,当我们体内脂肪量下降到低于正常值时,脑垂体将分泌一种激素强化我们身体吸收营养并将营养转化为脂肪的能力。因此,任何减肥方法,在减肥至某一程度之后,边际效用肯定是递减的,不仅如此,一旦我们停止减肥,我们的体重会更加迅速地恢复到正常水平。所以,减肥的效果,需要坚持很长时间才得以稳定——脑垂体开始习惯更轻的体重和更少的脂肪储量并相应地调整了激素水平的正常值之后。
我们脑内的“鸦片回报系统”的行为,应当与脑垂体的行为类似。也就是说,我们的幸福感对导致幸福的单位时间内作用于我们身体的刺激量的增长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刺激量的每一次增加,相当迅速地导致刺激量正常水平的调整,从而必须有刺激量的进一步增加,才可以产生正常的多巴胺水平。难怪老资格的经济学家斯多夫斯基在《没有欢乐的经济学》里感叹:任何消费品都有类似毒品的瘾性,因为人类对舒适的依赖性产生对更大舒适的依赖性。换句话说,以往关于经济增长与幸福感的问卷调查,凡基于被调查者的主观感觉到的幸福程度,其统计结论必定已经被上述的神经生理机制扭曲了。
从生理科学的角度讲述了幸福感的由来以及被很多人提到过的不是越有钱就越幸福,顺道还讲了减肥的生理原理。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78页 - 仰望星空,成为自己 王元化:孤独者,思虑中国

半个世纪前,元化先生因受“胡风反革命集团”案牵连被隔离审查,伴随着精神崩溃和急性失明而发生的,是他的第一次启蒙——每个人获得勇气独立运用他自己的理性能力,康德谓之“启蒙”。
在他留给我的静默中,我才渐渐明白,孤独是可以产生勇气的。哪怕是被迫地孤独着,也足使一个人获得启蒙的勇气。众声喧哗,只有孤独的人能倾听静默。当我能倾听静默时,我学会了思考。
倾听静默,就是倾听那喧闹之外不同的声音。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02页 - 真正的幸福 富了之后又怎样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关于“主观幸福感”已有丰富的阐释。这一思想传统又由当代的脑科学研究者加以实证并细致化,以致我们能够提出斯密曾反复强调过的这样一个重要得几乎就是同义反复的命题:主观幸福感的特征,甚至唯一可感觉的特征,是“内心宁静”。
若要一个人不出世且恒久地处于内心宁静之中,虽很难,却是无数“主静的”实践者的理想,所谓“静以通天下所感”。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市场里,熙熙攘攘,为名利权势而来,为名利权势而往,何处求静?许多人甚至不相信上述命题,虽只是同义反复,他们仍不愿相信幸福的唯一特征是内在的安宁,或曰“心安”。
我信,内心宁静,无欲无求,坦然舒适。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27页 - 善与幸福 就其本身而言的善

什么是“形而上学”呢?这一派思想家认为,伦理原则是可以像数学命题那样先验推导出来的。从一组公理推导出来,这就是“形而上”,它不涉及任何“形而下”的经验世界的部分,不用观察在经验世界中什么样的行为是“善”,这是这一派哲学家的看法。
之前尽管听甚至说了很多年,其实我一直不能清楚明白的解释什么是“形而上”。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的笔记-第145页 - 善与幸福 以害处较小的激情抑制害处较大的激情

理性怎么办呢?休谟看到了这样一个可能的出路,即寻求以害处较小的激情来抑制害处较大的激情,这当然符合经济学的原理——两害相权取其轻。哪些激情是害处比较小的呢?就是追逐利益的激情。
第146页按照赫希曼的论证,在人类的各种强烈欲望当中,最重要的是这样四类:性的欲望,对权力的欲望,致富的欲望和对荣誉的欲望。按照休谟的思路来比较,我们应该抑制哪些欲望呢?应当抑制对荣誉的欲望和对权力的欲望,因为它伤害了其他的人。罗马时代以后,君主们的权力欲望和骑士们的荣誉冲动多次成为毁灭欧洲的力量,而对性的欲望和对财富的欲望不伤害其他人,会使这个社会更和平。
培根、霍布斯、孟德斯鸠最早意识到以财富欲望抑制权力和荣誉的冲动的可能性。培根写道:“我思考的是,该如何使一种欲望反对另一种欲望,如何使它们相互牵制,正如我们用野兽来猎取野兽……”霍布斯最重要的发现是他关于社会契约的特殊概念。让人们的利益之间相互制衡。这就是博弈论思想,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预备概念。斯密的好朋友休谟在《人性论》里说过“……我们确信,两种相反的罪恶并存时,要比它们单独存在时更为有益……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类只能用一种罪恶来消除另一种罪恶;假若如此,人类就应当倾向于选择对社会危害最小的解决方式。”这是赤裸裸的性恶假设,是对现实的一种把握,它背后包含着经济学的最优化原理。
现在我才明白反战口号“要做爱,不要作战”背后的原理;我也依稀知道了博弈论的核心。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