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语言》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养生 > 健康百科 > 身体的语言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45800210
作者:[日]栗山茂久
页数:258页

整理了一下读书笔记

开始有点难读,有很多中医和古希腊医学方面的概念,不过读到后几章就比较有意思了。尤其是将身体、感官、风、血、气联系起来,通过脉搏与脉的对比来说明中西医学的不同。作者在前言中明确指出了:“对于身体的看法不但仰赖于‘思考方式’,同时也仰赖于各种感官的作用。关于思考方式:首先中医切脉与西医测脉的比较给我很深的“虚”与“实”的印象。虽然中国古代人对言语有着来自儒家传统的信任,但切脉过程中关键的意象、迹象、流动以及更为深层次的“气”却有着“虚妄、不可能”的表象。通过对切脉方面的文献研究,模糊描述和准确的定论看似矛盾,实际则体现出古人的共识——即存在着思想哲学、宗教、文化、造句各方面的语境。我认为切脉是讲究“虚”与“实”并重的。对脉搏的研究反映了西医对明确的追求以及理想思维。其核心的概念为轮廓、节奏、几何形状、结构等“实体”。其次,理论结构不同反映了思考结构不同。中国对于脉的概念并无希腊人对于结构与功能的两极认知。再次,中西方对于人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存在与经验的看法也不同。一边是分节的肌肉系统,另一边是丰润的色泽。关于感官认识:中医切脉注重多方面的感官认识,既注重观察,也注重触摸。观察重在观色,触摸则将医生的身体与病人的身体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西医发展到后来则渐渐不重视触摸了。我认为“脉”的形象处于“虚”与“实”的中间地带。似乎是科学,又似乎是违科学。这种“违”不是迷信,而是道家思想中“非常道”、“非常名”的折射。“脉”也许有实体,也许没有,但对古人有什么区别呢?即使有也不一定要冠之以名。“脉”所展示的迹象也许能用语言描述,但其背后的医学真理却是无法被描述的。最终得到切脉“可道,却道不尽,也不需要道尽”的结论。与西医追求明确事物的目的性截然不同。目前流行一种“中医消亡论”,作为世界上所剩不多的系统的国家支持的非西医医学,中医正日渐淡出主流话语体系,它所聚集的两千多年的中国民间智慧也在消亡中,希望能找到适合中医的科学发展模式。

谈中西医发展到现状

由本书可以反思当今医学,6星推荐!我具体谈谈第三部分,中西医的治疗方式。中希医学对“血”和“风”的不同看法。血古希腊人对血液过剩的恐惧,并予以预防性放血。联想到当今西医对手术的热充,无不表现出西医对“过剩”、“囤积”的恐惧。而中国人则恐惧流失,忧心生命能量的消散,堤防元气的消竭。由此也可以看出西方对肌肉的迷恋、对性的放纵和中国对练功的沉迷、对性的节制。 风西方医学用“pneuma”一词来表示风,从最开始希波克拉底的《论气息》对风向的关注,导出空气流动的受阻即为疾病的成因,到后来风只指代人体内在的气息——也即为后来二元论中灵魂的部分。而中国的风就是疾病的本身,就是外来侵略者,不可测也。自此,中西医由古到今发展了几千年,由于中西对触摸、文字表述以及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了现代中西如此多的差异。近300多年来,西医以动物为解剖学中心的迅速发展。相对于中医以植物生长意象为望色核心的停济不前以及当代中医盲目跟随西医的步伐,深感叹息!

感受不同是因为认知不同

我理解作者要说的就是古希腊医学和中医的差别来自于认知方式不同,基于各自语言和文化上的医学知识发展差异也回过来不但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也影响了人们的感觉和感受。文字上中国的比喻方式与希腊的明确方式造成的结果是:切脉的脉是触感与本质的合一,没有也无法区分“什么”与“如何”脉搏是希腊试图严格区分脉搏现象的定义与感受的结果。尽管开端也是描述性的,直至18世纪简化至计数,一直关注区分事实与观感。关于色。风。的观念也如是造成了很大的分别。中医里的‘脏腑”亦非西医解剖观念上明确的各个器官,而是用于储存精气,与身体生病时表现出的现象相对应的的一个概念。至于作者关于中医里没有也不关注肌肉的说法还是提请中医捍卫者反驳吧,嘿嘿


 身体的语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