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语言

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养生 > 健康百科 > 身体的语言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45800210
作者:[日]栗山茂久
页数:258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领会生命的语言  为何我的心灵对于罪恶不能够像身体对于疾病一样,具有焦虑、预感、变化、抗体,以及怀疑?为何我的心灵不会在受到罪恶诱惑时而有脉搏跳动?……我身染罪恶而卧病在床,并且埋藏腐臭于罪行当中,然而我对于自己的疾病却没有预感、没有脉搏、没有知觉。  ——多恩(John Donne),《初期状况的祈祷》  (Devotions“pon Emergent Occasions)  关于人的真相是难以得知的。  有许多事人们不愿意说,而他们所说的又有许多不是真的。也有许多事是人们无法说的,因为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因为有许多真相是无法经由内省而得知的。多恩感叹我们对于自己的心灵状态一无所知。若将心思转向内在,则我们会发现就连身体也是难以理解的。我们生病时,可能对于病因、病状,以及严重程度都一无所知。我们甚至可能已经患病却毫不知情。  不过,多恩暗示身体的不适与心灵的疾病有所不同。我们对于后者毫无概念,无法测知;可谓全然无知。相较之下,前者则“在我们患病之前便使我们产生对于疾病的猜测及忧虑”——虽然只是模糊的预感,虽然“我们并不确定自己生病了”。

书籍目录

中文简体版出版说明
导读:身体感的历史
前言
第一部 触摸的方式
第一章 领会生命的语言
第二章 文字的表现性
第二部 观察的方式
第三章 肌肉与自我认知
第四章 颜色的表现性
第三部 存在的状态
第五章 血与生命
第六章 风与自我
后记
参考书目说明

编辑推荐

  《身体的语言》比较了古希腊与古中国身体论述及其文化根源。身体在中国医家眼中是全身孔穴、由一条条经络联系而成;西洋医家看到的却是肌肉纠结,全身充满了神经与血管。栗山从“触摸方式”、“观看方式”和“存在(being)方式”三方面加以探讨。《身体的语言》是中西医学比较方面的开创性著作。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比较了古希腊与古中国身体论述及其文化根源。身体在中国医家眼中是全身孔穴、由一条条经络联系而成;西洋医家看到的却是肌肉纠结,全身充满了神经与血管。栗山从“触摸方式”、“观看方式”和“存在(being)方式”三方面加以探讨。本书是中西医学比较方面的开创性著作。
目录:
中文简体版出版说明
导读:身体感的历史
前言
第一部 触摸的方式
第一章 领会生命的语言
第二章 文字的表现性
第二部 观察的方式
第三章 肌肉与自我认知
第四章 颜色的表现性
第三部 存在的状态
第五章 血与生命
第六章 风与自我
后记
参考书目说明

图书封面


 身体的语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开始有点难读,有很多中医和古希腊医学方面的概念,不过读到后几章就比较有意思了。尤其是将身体、感官、风、血、气联系起来,通过脉搏与脉的对比来说明中西医学的不同。作者在前言中明确指出了:“对于身体的看法不但仰赖于‘思考方式’,同时也仰赖于各种感官的作用。关于思考方式:首先中医切脉与西医测脉的比较给我很深的“虚”与“实”的印象。虽然中国古代人对言语有着来自儒家传统的信任,但切脉过程中关键的意象、迹象、流动以及更为深层次的“气”却有着“虚妄、不可能”的表象。通过对切脉方面的文献研究,模糊描述和准确的定论看似矛盾,实际则体现出古人的共识——即存在着思想哲学、宗教、文化、造句各方面的语境。我认为切脉是讲究“虚”与“实”并重的。对脉搏的研究反映了西医对明确的追求以及理想思维。其核心的概念为轮廓、节奏、几何形状、结构等“实体”。其次,理论结构不同反映了思考结构不同。中国对于脉的概念并无希腊人对于结构与功能的两极认知。再次,中西方对于人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存在与经验的看法也不同。一边是分节的肌肉系统,另一边是丰润的色泽。关于感官认识:中医切脉注重多方面的感官认识,既注重观察,也注重触摸。观察重在观色,触摸则将医生的身体与病人的身体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西医发展到后来则渐渐不重视触摸了。我认为“脉”的形象处于“虚”与“实”的中间地带。似乎是科学,又似乎是违科学。这种“违”不是迷信,而是道家思想中“非常道”、“非常名”的折射。“脉”也许有实体,也许没有,但对古人有什么区别呢?即使有也不一定要冠之以名。“脉”所展示的迹象也许能用语言描述,但其背后的医学真理却是无法被描述的。最终得到切脉“可道,却道不尽,也不需要道尽”的结论。与西医追求明确事物的目的性截然不同。目前流行一种“中医消亡论”,作为世界上所剩不多的系统的国家支持的非西医医学,中医正日渐淡出主流话语体系,它所聚集的两千多年的中国民间智慧也在消亡中,希望能找到适合中医的科学发展模式。
  •     由本书可以反思当今医学,6星推荐!我具体谈谈第三部分,中西医的治疗方式。中希医学对“血”和“风”的不同看法。血古希腊人对血液过剩的恐惧,并予以预防性放血。联想到当今西医对手术的热充,无不表现出西医对“过剩”、“囤积”的恐惧。而中国人则恐惧流失,忧心生命能量的消散,堤防元气的消竭。由此也可以看出西方对肌肉的迷恋、对性的放纵和中国对练功的沉迷、对性的节制。 风西方医学用“pneuma”一词来表示风,从最开始希波克拉底的《论气息》对风向的关注,导出空气流动的受阻即为疾病的成因,到后来风只指代人体内在的气息——也即为后来二元论中灵魂的部分。而中国的风就是疾病的本身,就是外来侵略者,不可测也。自此,中西医由古到今发展了几千年,由于中西对触摸、文字表述以及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了现代中西如此多的差异。近300多年来,西医以动物为解剖学中心的迅速发展。相对于中医以植物生长意象为望色核心的停济不前以及当代中医盲目跟随西医的步伐,深感叹息!
  •     我理解作者要说的就是古希腊医学和中医的差别来自于认知方式不同,基于各自语言和文化上的医学知识发展差异也回过来不但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也影响了人们的感觉和感受。文字上中国的比喻方式与希腊的明确方式造成的结果是:切脉的脉是触感与本质的合一,没有也无法区分“什么”与“如何”脉搏是希腊试图严格区分脉搏现象的定义与感受的结果。尽管开端也是描述性的,直至18世纪简化至计数,一直关注区分事实与观感。关于色。风。的观念也如是造成了很大的分别。中医里的‘脏腑”亦非西医解剖观念上明确的各个器官,而是用于储存精气,与身体生病时表现出的现象相对应的的一个概念。至于作者关于中医里没有也不关注肌肉的说法还是提请中医捍卫者反驳吧,嘿嘿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如果要看存在的身体的话应该也要分析死去的吧,没有的话有点可惜
  •     临时任务而读的书,有的细节比较有意思,总体觉得。。。难懂
  •     这是一本好书,体味深思。
  •     1触摸的方式。希腊:动脉的舒张与收缩;中:经脉。2观察的方式。希腊:分节的肌肉系统。中:望气。3存在的状态。希腊:血液过剩。中:虚;内在满实可以抵御外在的乱象并抗衡岁月的侵蚀。外在气流到内在气息的对身体观念的转变。比较的过程:触摸方式与观察方式之间的相互对应,言语和聆听方式的相互对应。
  •     写的不错,翻译的也好,有理,也有趣。
  •     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很精彩,但总体框架和论证还是凌乱,牵强不连贯的地方也不少……另外,翻译还是有点问题,连赫克托耳和恩培多克勒这种常识性词汇都是自己随便给的音译……
  •     读得比较早的一本书,对不同文化系统的身体与医学的比较分析呈现“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但其对材料的选择性遮蔽和对中医不同时代肌肉感知微妙变化的忽视,受到李建民等学者的批评
  •     身体,某年董豫赣葛明童明等在北大论过一次。
  •     重点在于divergence一词,作者企图说明中西医学传统发展到某个近似一致的结点后,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轨迹,并对这一分野背后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作了一些分析。我不了解西医传统,但是感觉作者在分析中医时所用到的中国哲学范畴似乎有点问题。
  •     栗山老师真是个极其可爱的先生
  •     遗忘成为现在与过去的一大鸿沟。
  •     2015年3月14-6月6日 读完。。四星半
  •     李建民在导读中开篇说读这本书“是一种甜蜜的体验”,“不满意学院的写作格式,费心寻求足以与古人精神合辙押韵的辞藻”,到了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比较医学史的再思考》中,便成了“此书一开始即是误解的问题意识及‘异国风味’”、“其著作‘前言’没有任何研究回顾”、“所论多难指实”了……批判真是太容易的事,若拿中医论述和材料的丰富性和歧异性说事,那么任何一点归纳都能被拉出来鞭个尸
  •     中西医学的对比,体现出了中西文化和思考方式的本源性差异。不过这样一本书是被日本人写出的而不是中国人,有点遗憾
  •     15/06/01
  •     经典的文化比较读物。以医学为论点,扩展到东西方哲学发展历程。
  •     中医与西医,中国与古希腊,脉搏与切脉,分解的肌肉控制与望色,血与气。
  •     生理心理哲学??贵族心态的……
  •     有启发性,但还不够深入
  •     他提出的问题很棒!譬如,为什么经脉医学在中国流传下来,而在古希腊就没落了,他认为这与双方的语用习惯有关。一句话,个人的身心经验与文化象征系统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的关系。他研究的是双方对身体的感官认知与思想结构。不过,他回答的一般也……但是,里面有很多问题提得真的很棒!
  •     翻译得比较晦涩
  •     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希腊医学希波克拉底到盖伦转变的时代时,已经遇到了。
  •     终于读完了。读得挺累,因为需要的知识储备量太大,还要随时跟着转换文化视角。kuriyama大神用诗词音乐给你讲经脉,用哲学话剧给你讲古希腊解剖,还能灵活的运用各种语言,我奉上我的膝盖!一贯的态度:在一个文化中,怎么看待人类的身体,怎样用“医学”,完全是取决于此文化自己独有的“人观”和宇宙观。人体若仅是血肉内脏和骨头,还有什么意思?正是因为它有”生命“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存在,才引领人类生生不息地寻求它的奥秘。所以还是那句话,”中医科学吗“这个问题我不想再试着回答,在人类至今的千年文化万年文明之间,科学算哪根葱?
  •     精彩又可爱的书
  •     中医粉都应该看看,用哲学治病!身体的概念,建筑领域探讨太浅。
  •     古希腊人对血液过剩的恐惧,并予以预防性放血。联想到当今西医对手术的热充,无不表现出西医对“过剩”、“囤积”的恐惧。   而中国人则恐惧流失,忧心生命能量的消散,堤防元气的消竭。由此也可以看出西方对肌肉的迷恋、对性的放纵和中国对练功的沉迷、对性的节制。
  •     中国人是靠个人经验和想象力理解世界和万物的。
  •     迟迟未看的书,打开了一扇窗。
  •     中西比较的方法,主要研究材料是文献典籍。医学在这里似乎成了哲学和文化学,但现在我们对中西医的认识是科学与迷信的判断。作者认为对身体的看法不仅由思考方式决定,还会受到感官作用的影响。触摸和观看作为两种感受方式与不同的“作为身体”的方式相互影响,由此演变出不同的医学传统。
  •     头一次对脉有了这么深刻的认识
  •     有点乏味。。
  •     marked 对这个名字有着特殊的体认 go ahead
  •     6
  •     医学领域的比较对于理解东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很有说服力。
  •     以日本文化的视角看中国与希腊(代表东西方)的医学,令人耳目一新。许多内容对不太懂中医的人来说是不错的科普,说到底还是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等各种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下的思维方式差异,然而表现出某些特定的诊疗方式却殊途同归。跟某人开玩笑说,作者文献功底很扎实,尤其是先秦史学的不错。也对古代的“医疗人类学”有了一点兴趣,很多学科的发轫未必是现代以来嘛。然而某人说这是个很难入的大坑,那就走着瞧咯。
  •     受益实多
  •     真难为作者了。一个日本人,使用英文,讨论古希腊和中国的医学。
  •     哪天我要写点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