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能不能管科学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61772188
作者:江晓原,刘兵 主编
页数:299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适量的科学是好的、应当的,但少了或多了,都是不合适的,都会引发问题。  --阿里巴巴  如果说一个电视观众在电视机前通常只愿意表现出小学文化程度的话,那么一个为了寻求娱乐、放松乃至发泄的网民.又处在匿名状态下,他愿意表现出科么文化程度呢?  --江晓原  人不是技术的主人,而是现代技术的传宗接代者,技术通过人来不断地延伸自己,人不断地按照技术的逻辑来运作。结果是人被技术赶着走,人对技术的不断创新实际上是技术实现自己的进化,人是技术进化的工具和手段。  --吴国盛  重返286时代,并非要将计算机技术拖回技术低水平阶段的过去;重返286时代,意味着最大限度根除企业对技术和市场的垄断;重返286时代,也包括提醒计算机生产厂商和计算机用户不忘共同思考"技术发展与人类命运"这样一个并非时髦的课题。  --姜滋  一方面市场化不足,卫生资源的配置与运营被缺乏公正与效率的体制、机制所困,无法实现优化运作;另一方面又过度市场化,放任各种利益集团按照赤裸裸的商业逐利规则盘剥作为社会弱势人群的贫病者。  --王一方

书籍目录

特稿科学发展与伦理问题 附录一  刘兵:莫姑娘与神学的婢女 附录二  张华夏:反思与超越 附录三  田松:批判的靶子 附录四  张华夏:华夏八题 附录五  田松:工业文明批判专题 医学:为什么不是科学? 医学为何,中医何为? 多元视角下的中医与西医——陆广莘医学思想简评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另类医疗——也谈中医是否伪科学论文 费耶阿本德:另类科学哲学的标杆 信息与权力——论电报通讯与甲午战争 反乌托邦世界的“精神之熵”准谈学术 近代科学的起源 大学教授真的会买《鬼吹灯》吗? “科学在社区”活动——从思想到行动往事并不如烟 范寿康一家和春晖中学口说无凭 一个学者的30年与30天 一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 向美向善的科学松鼠——松鼠会姬十三访谈随笔 遥远的小城,有这样一个社区 大师的小节——纪念李普赛特 艰难的希望——给田松老师的一封信经典文献 德国核物理学家们的哥廷根宣言重要论文选目 江哓原重要论文选目 刘兵重要论文选目 刘华杰重要论文选目 田松论文选目科学文化书籍信息 江晓原:科学文化书籍信息(五) 吴燕:科学文化原版书简介(五)学位论文摘要 对英国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性别、环境与发展——生态女性主义与第三世界 在国际背景下对《人民日报》转基因食品和作物的报道的案例研究

编辑推荐

适量的科学是好的、应当的,但少了或多了,都是不合适的,都会引发问题。——阿里巴巴如果说一个电视观众在电视机前通常只愿意表现出小学文化程度的话,那么一个为了寻求娱乐、放松乃至发泄的网民.又处在匿名状态下,他愿意表现出科么文化程度呢?——江晓原人不是技术的主人,而是现代技术的传宗接代者,技术通过人来不断地延伸自己,人不断地按照技术的逻辑来运作。结果是人被技术赶着走,人对技术的不断创新实际上是技术实现自己的进化,人是技术进化的工具和手段。——吴国盛重返286时代,并非要将计算机技术拖回技术低水平阶段的过去;重返286时代,意味着最大限度根除企业对技术和市场的垄断;重返286时代,也包括提醒计算机生产厂商和计算机用户不忘共同思考“技术发展与人类命运”这样一个并非时髦的课题。——姜滋一方面市场化不足,卫生资源的配置与运营被缺乏公正与效率的体制、机制所困,无法实现优化运作;另一方面又过度市场化,放任各种利益集团按照赤裸裸的商业逐利规则盘剥作为社会弱势人群的贫病者。——王一方

作者简介

《伦理能不能管科学》内容:一批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等等领域的研究者,因为有共同的价值理念、思想倾向和关注的问题,而成为多年的朋友,被称为“科学文化人”。诸同仁志同道合,气味相投,本“君子和而不同”之旨,在《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中各抒己见,贡献出自己最新的思想和最具创意的文章。

图书封面


 伦理能不能管科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读完这本书,我对其评价基本上是正面的。总体而言,这本书还是比较推荐阅读且易读性也较好。一方面,这本书内容丰富,可以说涉及了科学发展研究的多个方面,包括科学发展和伦理、西学属不属于科学范畴、技术和制度的关系、科学普及或科学传播以及在这领域比较著名的专家的访谈录、随笔等;另一方面这本书形式多样,既有生涩难懂的学术论文、逻辑严谨的演讲稿,也有感情质朴的叙事散文、火花四溅的书信对话。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学习到多个方面的知识,了解科学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明白中医的地位和重要性,认识到技术制度对于技术发展和发挥功效的意义,感受大家的研究之道和不拘小节,意识到作为公众应该积极参与到科学技术发展中;同时我们还在专家学者们的书信往来中亲身感受真理探讨和领悟的过程,在质朴的书信中感受学者们的那份真情实感,在访谈录或演讲稿的妙语连珠中领会近代科学的本质。美中不足的是,有些篇章看不出是与“论理能不能管科学”有多大的关系,也不知道编者把这些章节纳入的意图何在,例如《范寿康一家和春晖中学》一文,虽然这部分的名称“往事并不如烟”深得我心,但是看完之后我实在想不明白这篇文章为什么放在这里。此外,由于编辑的原因,书中有一些错误,例如第186页“2008年15-16日”、第231页“骨董知识”。尽管是一些小问题,但是这些瑕疵往往会让读者对此书大打折扣。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科学发展与伦理本书第一部分就通过著名的“华杰八问”以及一些往来书信阐述了科学发展和伦理的相关问题,我认为这一部分是本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相关的学者基本上认同伦理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主张STS应该变成STSE。我不否认伦理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也对STSE没有过多的反感。科学发展应该基于人道主义以及符合普世伦理,学者们为了论证这个命题而阐述的一些观点在我看来过于极端。“科学家伦理道德是靠不住的”,通过几个反面例子来论证这样一个观点是不是显得过于草率呢?王老师在课上曾经说过类似“科学家不为名利,只求同行承认”的话,姑且将二者看成是相反的观点,一定要选择支持一方的话,我会选择后者。事实上,我认为科学家伦理道德靠不住或科学家不求名利都不能成为伦理对科学发展重要性的基垫。我相信大部分的科学家是为了追求真理而从事科学研究的,但我也不否认有部分科学家因为伦理缺陷而将科学误入歧途,也正是如此才需要研究伦理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传播(科学普及)书中与科学传播相关的文章是《“科学在社区”活动——从思想到行动》、《大学教授真的会买贵吹灯吗?》《向美向善的科学松鼠——松鼠会姬十三访谈》。“科学在社区”这个题目让我眼前一亮,之前我们有很多类似的活动如“三下乡”“科学进社区”,不难看出后者强调的是一种单向的普及,而后者更多是一种发现和互动。的确,公众不仅有权知道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也有权参与到科学技术发展决策中,科学技术发展应该考虑社会和公民的需求。那么有谁来承担科学传播的职责呢?国家现在已经开始重视科学传播,但是目前的一些活动式的项目成效并不明显,依赖专家传播的方式也许需要转变,而松鼠会是一个较好的尝试,正如朱老师在课上所说“科普不是科学家的责任,而是科学共同体的责任”。此外还需要考虑制度性问题,科学传播需要依赖一个长期的固定的途径,让公民遇到问题知道到哪里找谁咨询以获得科学知识。摘抄和思考 这就是说科技本身和科技的社会使用方式完全是两回事,不能将它们混淆起来,科学技术本身只是一种工具理性,它是不能决定它的使用的目的和社会使用过的方式。P15我觉得这种观点是比较中肯和客观的,有的学者认为科学技术在中世纪是神的婢女,而在近代化过程中充当资本主义的帮凶。也许事实的确如此,但是我们并不能将这个过错强加在科技之上,甚至走上反科学主义的迷途。科技本身是一种由人类创造的工具,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人类将之用于罪恶或是行善。 工业文明的三位一体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制度化的科学和技术。P30这让我想起了改革开放初期,对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辩论。工业文明的三位一体为什么要强调资本主义呢?难道社会主义就没有工业文明?或者工业文明和工业化的概念有较大的差别? 事实与理论冲突时,常常不是理论的错误,而是事实的错误,或者是已知事实背后的理论和新假说之间的冲突。P103在我看来,理论和事实常常出现冲突的原因应该是理论一般是基于一定的条件下成立的,而这种条件事实上是否能够存在不好说,例如经济学上的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理论,可能在事实应用上都会存在误差,因为实在很难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完全竞争的市场。 读者的需求,总是最有力量的推动力之一。P177现在我们处在一个需求导向的社会,不要说书籍出版需要满足读者的需求,在互联网世界更是如此,网站的设计、产品的开发和运营等等都离不开对用户的研究,不仅要满足用户可以直接表达出来的需求,还要善于挖掘用户未表达的潜在的需求。科学技术发展也需要考虑公众和社会的需求。
  •     科学是当代中国最响亮的神话。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作为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在公众视界中赢得了崇高的地位,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资源的分配。而与之相对的人文诸学科,在“自觉”蜕变为“人文科学”的同时,仍不免被边缘化的恶运。另一方面,在当今中国大陆,科学是作为真理之隐喻的面目出现的。正如王一方所说:“‘科学’这个概念已经在我们社会生活中被大大泛化了,除了自然科学以外,还有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中国意识里,所有的真理都是科学,一旦不是科学,就等于说它不是真理。”“在这个‘科学’崇拜的时代里,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早已经被意识形态化了,被镀上了一种太庄严的光环”。(《医学:为什么不是科学?》)在这样的语境中,科学已经成了一种信仰,因此是无需论证、不许质疑的。然而,科学真具有如此普遍的真理性,进而支配整个人类世界吗?吴国盛在题为“近代科学的起源”的讲演中说:“科学本身是一个精神上的追求”。美国科学哲学家保罗•法伊尔阿本德在《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一书中更是说:“科学惹人注目、哗众取宠而又冒失无礼,只有那些已经决定支持某一种意识形态的人,或者那些已接受了科学但从未审察过科学的优越性和界限的人,才会认为科学天生就是优越的。”由江晓原,刘兵主编的“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五辑《伦理能不能管科学》一书,在对科学与伦理进行重新审视的同时,对唯科学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张华夏在《科学发展与伦理问题》中回答刘华杰的提问时说,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科学家都应该受到伦理约束,即使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而当科学事务涉及社会伦理问题时,“科学(伦理)对人的科学行为只起到局部辩护的作用,担当局部辩护的角色。”也就是说,科学不是唯一的标准,更不是唯一性的真理。张华夏说:“事实上,价值体系的确有自己的判据,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不能完全用科学来解决的。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标准只能对它做出局部辩护。人生观问题,价值观问题,伦理观问题甚至发展观问题是不能完全由科学来解决的。”由此看来,所谓“科学的社会主义”,“科学的发展观”之类的说辞,无非是意识形态化的宣传口号,根本不具备真理性和说服力。谈及有关科学家的自律问题时,张华夏认为中国科学家之所以少伦理约束,一方面是科学家自身的问题,“而更根本的问题可能是政治家的职业道德问题没有解决,就影响了科学家也不能解决自己的职业道德问题。”科学的本质是自由,科学家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也应该是自由的。并且只有一个人是自由人时,他才有能力,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相反的情况是,当科学家只是作为某一政党,某一团体的工具和附庸时,他根本不可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想负责。奴隶不仅不为自身的劳动负责,并且常常为一己私利,进行毫无节制的破坏和占有。在《伦理能不能管科学》一书中,有多篇文章涉及中医与西医之争。虽然各个作者论证的角度,所选择的论题也不尽一致,但总体倾向是明显的,即为中医的合法性提供辩护。在医学与科学的关系上,王一方认为:“医学也不应该成为科学,一旦成为科学,就会出问题,就会遮蔽、偏离医学本真的职业愿景、职业价值、终极关怀,以及它的目的和职业精神。”说到底,对科学的盲目崇拜,是对人类理性的过分信任。尹霖在《反乌托邦世界的‘精神之熵’》一文中对叶•扎米亚京的反乌托邦名作《我们》进行解读时说:“或许可以说,对理性的过分信任导致20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时代,因为极端的理性主义至上主义藐视个人,践踏人性,认为只有严酷的管理约束才能令人类产生最大的能量,试图用巨细无遗的制度化管理规范人的行为,甚至发展到约束人的情感、个性、艺术创造等等,终于在制度化的道理上走向了偏离。”二○一○年二月二十七日(江晓原,刘兵主编:《伦理能不能管科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c83ab0100h840.html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科学神话的黄昏
  •     这本书当中有很多关于中医的讨论,因为这本书是由特定人群的文章集合而成,所以倾向性是理所当然的。书中基本在通过各种角度维护中医,但不得不说,这些名家的文章,高级黑的面太大了。。。其实对于中医只要一句“我相信,你信不信随你”就可以了,当然前提是当今的中医人能够有骨气放弃行政的扶持,当然,希望攻击中医的人也能有这份骨气。
  •     挺好看的,,但是江晓原为什么支持网络实名制了??
  •     科学哲学,有点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