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上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自传 > 独自上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508633893
作者:李娜
页数:309页

#每星期一两本书# | 独自上场

每一本传记都给满分,每一个人生都很美丽,或许它是不美满的,跌宕起伏的曲线比直线更是美丽.。“追随内心的脚步,只要信就比得着”,这是我最近做的新简历里头的一句开场白,也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首先想起的一句话.。

有姜山的李娜怎么会独自上场?

用了一下午时间看完了整本书,之前对李娜并不十分了解,对网球也不熟悉。但对李娜的脾气多少有所耳闻,知道她是一个脾气很臭的武汉人,却有个脾气十分好的老公。看过她的几场比赛,总觉得她心态不是很稳定,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来自对手的影响。算是默默不持续的关注吧,近几年来发现她打的越来越好,名次越来越高,而且在场上也越来越有大将的风度。看完书以后,才算是对李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之前浅薄的了解很多也只是偏见而已。从书中看到了一个走下神坛的普通人,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倔强的脾气,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了属于自己的殿堂,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选择坚持,也不是每个人都十分清楚属于自己的那条路。李娜用很平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没有刻意表现她的天赋、毅力、对待困难超越常人的能力等等优点,反而让人更清楚的看到她为人妻、为人女特别坦诚的一面。看她写的很多内容就觉得人跟人真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她身上有的爱憎分明的特质,我也有;她经常会跟情绪对抗,发了脾气就会后悔的性格,我也有;她面对帮助过自己特别崇敬的人不善于表达的笨拙,我也有;她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个被动者,但内心深处却十分重视友情,我也是这样的人……李娜是幸运的人,因为她遇到了姜山,她人生中的导师,那个甘愿默默为她付出,永远做她背后的英雄,和她生命频率相同的人;那个永远都特别理性,什么都能替她抗的人;那个特别包容她小女生脾气,又指导她如何成为一个成熟女人的男人。所以看完整本书,我喜欢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家庭,愛情,事業

1.關於家庭:李娜的童年是幸福的,至少在13歲以前是的。她有一個很愛很愛自己的爸爸,將有關自己的事都看做最大的事,熱愛羽毛球的父親是第一個將他帶上體育之路的人,与千萬體育生一樣,李娜也曾麵臨著繼續念書還是進入體校接受繫統訓練的抉擇,如果不是她爸爸的堅持,也就沒有今天的李娜,事實上李娜在某種程度上是或者別人的期待之中的,首先是家人,後來是觀眾,直至今天她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卻還是一個極易受他人評價影響的人,這是她的性格,如此真實就像我們每一個人。後來父親英年早逝,奶奶和親戚的無情,讓她看清人情冷暖。家境一落千丈,生活的重擔壓在她身上。母親改嫁,她成了沒有家的人。我不知道這些不幸經歷在李娜日後的成功當中發揮了多大作用,可能這便是“天降大任与斯人”的用意吧,在苦難中李娜收穫了一份成熟,相比之下幸福的我是不是也因此失去了什麽?2.關於愛情。李娜与姜山的愛情沒有轟轟烈烈海誓山盟,作為网壇的模範情侶,他們衹是在最需要對方的時候走到了一起,相互鼓勵,相互支持。他們兩個的感情平淡而又刻骨銘心,細水長流。平時大大咧咧的李娜私底下如此小鳥依人,姜山給了她童年最珍視的父親般的安全感。何必刻意追求激情和新鮮感、埋怨另一半沒情調不懂自己心思。兩個人信任,默契,這樣的愛情其實最美好,很多人卻看不到。3.關於事業。其實在單飛之前,李娜都並不真正熱愛網球,儘管它能帶來名与利。真正讓她愛上這項運動,恰恰是因為現實中的種種不如意。因為媒體的攻擊,她學會了收斂刺眼的鋒芒;因為身體的傷病,她求學兩年給自己一個華麗的轉身;因為舉國製度的不完善,她有了自己的團隊然後越飛越高。是的,每一次挑戰都是一次成長,每一個決定都是一個冒險。而李娜從不退縮,她唯一要做的,便是做自己。縱觀李娜的體育生涯,並非水到渠成機遇滿滿,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她不懈的努力。當中貫穿的是一個又一個未知与挑戰,正如我們每個人正在經歷的。未來太多可能,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要荒廢一寸光陰,這是李娜教會我的。我會記得,那個16歲的小女孩在鏡頭前怯生生地說出“最大的夢想?我希望打到職業前十,我知道這特別難,但我自己會努力。”

你的又一次真实

一次次成功的背后是汗水,这也是我们从小被教育,及长大之后深刻体悟到的感受。李娜是个简单直接的人,带有武汉人特有的爽直性格。大众看到的最多的是赛场上独领风骚,及流利的英语对白,偶尔的记者招待会。如果没有书,这一切彰显的只是她的个性她的成功她的光环。正因为有了书,才凸显出了书的意义,也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及理解了她。她的眼泪她的纠结她的挣扎她的满足她的怯懦她的执拗。正是因为伴随了这些,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李娜。读书的同时,同她一起感受她对父亲的思念、母亲的爱、对网球的爱与恨,几度留下了眼泪。幼时进入体操队的训练记忆,残酷的体制,爱情与训练并生的情感,荣耀背后的身体伤痛,那些世界顶级的球场英雄们,及她自己可以逃离公众在德国的宁静住所,等等。本就注定与精彩同呼吸的她,退役后的人生,关注家庭,有了新的生命,投身公益,不亲自涉足赛场,却与网球共生。对她的了解,并不多,起初是因为光环,巨大的光环,让我知道了这个女人的存在,偶尔的关注也是通过媒体的报道,开始看她的简介,偶尔的负面消息,等等,令我动容的其实是勇气,是坚持了许久,流了千次泪,放弃了一百次,却仍可以满怀斗志的独自上场。

娜姐的网球之路

现在这个时候,娜姐已经退役了,也许现在的她真正能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吧。李娜的运动之路,很像大多数国人的青少年的经历。从小就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听从的大多都是家长,老师的意见,或者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那么走着,不开心,一点都不开心。所以看书的过程中,很有共鸣感,感觉和自己的经历那么的相似。看网球有几个年头了,而且现在越来越喜欢看。独自上场,网球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你不能体会那种和队友并肩作战的归属感。所有人都在看着你,当你陷入困境时,只能在众目睽睽下独自前行,你努力为自己的疑问找到答案,不断地在心中咒骂自己,与内心深处的自我辩论,试图寻找能破解对手发球的方法。当然,这些都是你一个人完成的。你甚至不能和对手有身体上的接触。属于你的领域,就是这几条白线中的几个小格子、球拍,还有你孤独而烦躁的身影。我们应该为每个网球运动员鼓掌,更为娜姐鼓掌。依稀记得娜姐打进大满贯决赛的那几次,在电视机前自己激动的心情,三进澳网决赛才拿到最后的冠军,这是老天对坚持不懈的人最好的褒奖。我也喜欢看篮球,看NBA,当诺维斯基2011年率领小牛拿到总冠军时,我真的被感动了,这个一直被外界视为软蛋的家伙终于证明了自己;还有马刺,2014年以绝对优势吊打热火,拿到了去年失去的总冠军。娜姐这种执着,这种坚持,是一个运动员最难能可贵的东西。一个文化的繁荣,必定是百花齐放的灿烂,一项运动亦是如此。对中国网球的发展来说,更需要娜姐这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和性格,敢于走出单飞的第一步,愿更多的李娜能够涌现,愿娜姐退役后的人生能够开心,快乐。

勇气以及专注

今天当当的书到了,我那个开心,真的就像是爱的人坐在身边,每一本都想看又都不忍心一下看完,很享受这个过程,最终花了将近四个小时看完了娜姐的《独自上场》。这本书比起看的别的政界的自传还是觉得比较有趣的,有的地方看到就会不禁笑出来,看到关于父亲去世的时候会不禁难过,看到母亲再婚总觉得体会得到那种被抛弃感,遗憾的是,我到现在还没真正完整的看过娜姐的一场比赛,看完书准备找来比赛看看,视觉感受一下她在球场上的风采,说到网球,我真的还没有打过,据说这是一种贵族的运动,也是一项孤独的运动,娜姐的幸运与付出是成正比的。看这本书能比较容易感受到书中的语言不是一种官方的,更多的带着她个人的情感,包括她对教练的控诉,个人感觉是因为她的单飞,不再受体制内的约束说话才会比较的自由,当然,她也有那个底气,但刘翔似乎就没那么幸运,这让我想起了张鸣的一篇文章,题目应该是,你愿意做一只宠物猫还是一只流浪狗,选择做宠物的就只有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讨好主人,便衣食无忧,选择做流浪狗便要冒着每天有饿肚子的风险自己去觅食,但也许会在漫长的过程中闯出属于它自己的王国。能力决定自由,当然还需要勇气。应该算是比较喜欢李娜的性格,直性子,不绕弯,豪爽,不做作。不像一些明星运动员一出名想要走娱乐圈,她一直在做她自己,走她认为对的路,过她想过的人生,她做到了,当然,也付出了代价,这个就是做事情的真理。其实从成功的人身上看到的也不过是一些早已明白的道理,区别在于,是否真的有执行力,有自控力,敢于对自己挑战,人生起起伏伏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我想,谁在临死前也不会说最想做的事情是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剧,年轻的时候还是做点儿喜欢的事情,多看看这个世界的好。想起昨天的一件小事,与朋友去逛商场,我表示我从来没有逛过高档服装店,我也不知道几个名牌服装的牌子,看到那些动辄上千的衣服,我不心动也不嫉妒,也许是我真的很清楚我的购买力,我也很清楚我的喜好,我没有仇富的心里,我也不想做那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人,我很相信一份价格一分货,朋友问我你知道这个衣服的牌子么,我说不知道,朋友说,是彼得潘,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三个汉字,当时我听了反问一句,你知道彼得潘是谁么,她摇摇头,看,这就是我们的认知内容不同,你知道这是一个名牌服装的牌子,我只知道他是故事中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小男孩儿,我们的关注度不一样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与答案,没有好坏,没有对错,没有高低,就是一个内容的不一样,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也许就是这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敬畏的不是只有生命,还有文化与知识,一个人要想把这个世界的所有知识都学会是不可能的,人的时间有限但是知识是无限的,如果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把一个方向的问题了解的比较透彻就已经不错了,一些知识能解决我们面临的困难已经是很好的事情了,想要做成功一件事必须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倘若李娜在网球之外还想着羽毛球之类的,那么她肯定不能成为今天的李娜。其实我觉得对人,对事儿都是一样,只有专注才能得到,从前,我有很多书,看的也是随心所欲,没有体系,搞的我很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去消化去区分,这带给我很大的压力,但现在我开始慢慢学着建立各种体系,并且不再勉强自己,有的书买来也没看过,就像是买件漂亮衣服后一次也没穿过一样,但是,看见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买了,很多人都会有如此的心境,只是买的对象不一样,有的人是喜欢买鞋子,有的喜欢买包包,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不赞成说买书就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情,我很反感把喜欢看书上升到一种高度,这不过是许多事情事物中的一部分,如今早已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候了,不是还有一句话嘛,‘百无一用是书生’,中国哲学智慧也许就是这样,只要你想为你的行为去辩解,你就一定能找个合适的话,网上不是流传过,俗话说,俗话又说,总之只要你愿意,你就能找到合适的理论,读书只是了解世界的一种途径,但是倘若不思考与世界,与自己的关系,读再多也是没用的,古人早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是要能用到生活中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满足才好,说的好像是偏题了,其实想说的是专注度,这是我所缺乏的,因为我想了解的太多,事实就是结果什么都没学好,反而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虽然人不给自己设限最好,但还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最好,毕竟人生有限,对人也一样,怎么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怎么可能对所有人的付出都是一样的,花时间在最重要的人身上就够了。剩下的话是对你说的,通过你,我看到这世界绚丽的另一面,这对我来说是好事情,但愿你不要以为与我没有共同话题,我在试着去了解,这世界终归是精彩的,每个人都是独自上场,但因为有很多不同的人在做不同的事才让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完整,同时也让我们的人生越来越完整。

独自上场

这本书的文字很朴实,就是在听李娜说她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很多大道理。有的是她分享给我们的打球经历,还有很多她不为人知的心情。然后就会发现,李娜只是一个普通人,她也象大多数的我们一样,有情绪有性格有自己热爱的事业。作为大多数只能从媒体报道中了解李娜的一份子,读完这本书,应该会对她有更全面的了解,对于她在媒体眼中一些很特立独行的做法,你会明白,她就是她,我们对她的看法也没必要没媒体所左右。最后,借用李娜的一句话:她代表的不是国家,不是中国网球,她代表的只是她自己。

100倍的辛苦换来1份收获,给所有运动员点赞.

因为前几年的大满贯,李娜确实一下子火了,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一个专业运动员的从开始训练到成名后的一系列状态。运动员真的很伟大,在我看来是一项风险远大于收获的赌博,而且这个风险是身体上的,甚至是永久性的一些毁灭~~太不划算不过,国人对失败者的容忍确实很差,只喜欢赢家~~好好过自己的生活,积极向上。

做自己,无关别人

喜欢网球,喜欢李娜。每个人都有字节心酸,自己隐藏的伤口,我们没有必要太在意别人的评论,因为,毕竟不是每一个都真正那么懂你,那么了解你的想法,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中规中矩+个性流露

人生中买的第一本明星自传,用来感谢她贡献了中国女网那么多个第一次,以及过去八年中的种种惊喜。这类书当然不难读,今天奔波在途中的时间就随手翻完了,还把最喜欢的章节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结构挺有意思,法网夺冠的三个章节(最有卖点与话题性)放在最前,然后由法网冠军联想到父亲,自此从童年按时间顺序写起,最后三章是夺冠后的心路历程。语言轻松幽默,神来之笔不少。语言有点点英语写作的感觉,不知道有没有同步出英文版。本书赚到的不仅仅是稿费,更是对李娜形象的一次出色公关。比较好奇的是IMG在此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写父亲、母亲,同母亲的距离感以及母亲对舅舅们的态度这样的家事与李娜有啥说啥的个性相符,淡处理“一姐之争”等话题则显示了很强的分寸感,不知是不是IMG的杰作——作为业内资深经纪公司他们显然很知道该突出什么该回避什么。国际网坛大腕们出书的也不少,有机会一定要找几本来对比一下。

书摘

独自上场李娜自序 我的网球人生/李娜2014-05-06 17:39:19我对网球的感情很矛盾,小时候是因为父母的愿望开始练球,直到后来真的爱上它,经历了十五年的时间(如果不算上学的那两年)。在我那么多年的网球生涯中,前面的十几年我并没有体会到网球的乐趣,直到最近这几年,我对网球的感悟才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我才真正享受到网球带给我的乐趣,我才真正爱上网球这项运动。06 母亲2014-05-04 07:40:06愤怒比悲伤更有力,愤怒不会让一个人垮掉。07 武汉伢2014-05-04 07:39:45有人说:爱有两种,或者燃烧,或者持久。我觉得特别有道理2014-05-04 07:41:51许多人都看过我在赛场上吼他的画面,都觉得他特别老实,特别可怜,其实才!不!是!呢!2014-05-04 07:45:05人和人的相处模式并没有一定的成规,两个人在一起待的时间久了,自然会合作出一种模式。08 退役2014-05-04 07:53:58你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必须相信,那些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里,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09 我的大学2014-05-04 17:24:25能够取得一定成绩的选手,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一般都是非常严格的,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高度自律、自爱的性格,你很难在体育领域有所成就,而且许多比赛并不是单纯地靠角力取胜,我们必须保持头脑灵活、思路清晰才能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2014-05-04 17:25:16刚进入高校时,我经常会被与我同龄的同学的天真和理想主义给雷到——他们竟然如此单纯!11 复出2014-05-04 17:37:06人真应该多读点书的,我读书不算多,但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慨。13 2005:走近大满贯2014-05-04 17:50:54我站在场地上,忽然觉得这个场地很像古罗马的斗兽场,观众的喊叫声如同龙卷风一般从我头顶呼啸而过,他们在呼唤他们战无不胜的女王,而我就是那个倒霉的角斗士,手里的球拍像是一块吸引公牛的红布,但我却忘了带上长矛。15 结婚2014-05-05 07:29:03当我有了孩子,我不能再用我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来教育他/她,我要给他/她足够的尊重和自由,我要给他/她说“不”的权利,我要让他/她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梦想。2014-05-05 07:29:51现在好多人的婚礼都异化了,不再是感情的见证,只是浪费时间、浪费人力物力的一个无趣的仪式。16 打败前十2014-05-05 07:31:04时至今日,我已经不需要别人对我吼叫了——我已经将教练的愤怒、暴躁内化进了自己的脑海中。2014-05-05 07:32:52我不需要教练羞辱我了,我自己会陷入病态的、无法克制的自我羞辱的过程中。注: 父亲的教育.自卑2014-05-05 07:31:46我不需要教练羞辱我了,我自己会陷入病态的、无法克制的自我羞辱的过程中。2014-05-05 07:36:31顶级球员之间的竞争,很大层面上,也是心态的竞争2014-05-05 07:38:41控制情绪17 温网2014-05-05 07:43:40第三盘本来我已经以4:1的优势领先,如果下一个球我处理得好,可能就是5:1,但我错过了这个机会,库兹涅佐娃立刻跟进,一路将比分扳到3:4,我很紧张地想:完了,又回到同一起跑线了。没想到接下来的几分拿得很顺,最终我以6:3赢下了这一盘。18 都是喷嚏惹的祸2014-05-05 07:50:57最初练网球的时候,我并不喜欢这项运动,我努力打球只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体校的学生没有寒假和暑假,用缺失的童年换来了出色的专业技巧。这样的缺失不是没有遗憾的。我不知道我失去了什么,以后也没有机会知道。 但经过多年训练之后,我和网球已经密不可分了。它就是我的全部生活。我不停地为它付出,而它也不停地以它特有的方式在回报我。我从网球中得到过悲伤,也得到过欢喜。它使我成熟,督促我思考。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球员生活后,我对网球的感受非常复杂,事已至此,我不能用简单的“喜欢”或是“不喜欢”来概括自己对网球的感情了。2014-05-05 07:51:48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身在局中,你会以为自己过不去了。如果你能灵魂出窍一下,让自己站在半空,或者穿越到几年以后,再来和当时的自己说句话,估计你很可能想说:“淡定,淡定。没什么过不去的。”19 伤痛2014-05-05 17:24:11打掉门牙和血吞,回头还得谢谢大家关心捧场26 蹦极2014-05-06 07:23:14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源于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28 决战澳网2014-05-06 07:37:15我慢慢地讲出心里的话:“老公,不管你是胖还是瘦,是帅还是丑,我都会永远跟随你,永远爱你。” 回到更衣室后,琳达和另一位工作人员来看我,那天正好是琳达的生日,她邀请我和她们一起喝酒,琳达对我说:“我们很为你感到骄傲,虽然你输了,但你还是很棒。”2014-05-06 07:39:07但是当后来拿到法网冠军,我才意识到冠军和亚军的差别是你无法想象的。29 换帅2014-05-06 07:42:45《遇见未知的自己》2014-05-06 07:43:42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31 STAY HUNGRY,STAY FOOLISH2014-05-06 17:19:35当你完成人生目标时,其实是你生活最寂寞的时候。这是恐惧和担心产生的时候,因为完成了目标会想还可以做什么。32 我的世界,我做主2014-05-06 17:28:02我正在渐渐与生活握手言和。33 下一站,人生2014-05-06 17:33:15而今我已经30岁,我不再需要借助伪装来让自己强大,我渐渐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达成了某种协议。我能够换一个角度看待那些以前不太喜欢的人与事,并不是因为我开始变得虚伪,而是因为我的内心已经成熟到可以容纳这些不喜欢。

独自上扬。

一开始注意到这本书我一直以为书名是独自上扬,当时还觉的书名取的很切题啊,她后来单飞才走入个人事业的巅峰,独自上扬的确符合。后来仔细一看,是独自上场,嗯,还是很贴切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就是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
    
语言很实在,尤其是在描述个人情感方面,实在的李娜,实在的经历,实在的感受。
  
    
快看完的时候联想到了许久以前看过的那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是村上村树写的那本(不知怎么的,这个句式后来流行了一阵子,我相信是这本书的原因) (书里记录了一个小插曲,村上村树一次遇见一名前田径运动员,获悉原来运动员也很讨厌训练,村上恍然大悟:大家都有相同的烦恼啊。哈哈,我也恍然大悟了,从那以后我也一直坚持着跑步的习惯。)
    
是的,我感觉这两本书的语言风格很相似
    
但我想了想,更有可能的是这种纪实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需要以平实的态度去写出真实的经历和感受,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也不会有一路走来顺风顺水的人生。
    
一直以来对李娜很有好感,因为她实在的性格,或者如她自己所说的那一点,“崇尚西方普世价值观,尤其是尊重个人价值这一点。”

“娜”些年,一个追求职业化的女孩——评《独自上场》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女子网坛优秀选手,李娜获得成功最关键的是什么?读完她的自传《独自上场》,我认为不是天赋、不是苦练、不是单飞,而是她作为运动员遇到的一个机会——职业化。职业化之后的李娜,尽管场上需要独自面对,但场下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需要教练、体能训练师、理疗师、经纪人等等组成一个团队,提高水平、保护状态、联系比赛和赞助等各方面事项。所以,职业网球运动员相比于我们国家传统概念上的运动员,多的是一种责任,真实的责任,它完全不同于“为国争光”、“集体利益至上”这种服从型的责任,而是要靠自己的好成绩获得奖金和赞助,以便维持团队的运营,并吸引更多的高水平成员加入进来,也就是一种发展型的责任。当然这并不是说职业化的优势是为了赚钱,而是在这种模式下,运动员会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和比赛,更加主动的提高和保持自己的水平,更加珍惜自己的运动寿命和竞技状态,这无论是对于运动员自己还是培养她的国家,毋庸置疑都是非常有益的。在这本自传里,李娜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她对职业化有向往、有追求,更有理性的认识。正如在印第安维尔斯的赛后发布会上李娜说的“我只是一名网球运动员,我来到这里比赛并不是为了我的国家,我仅仅是在打自己的网球,我努力做到最好那是我的工作,如果之前有时候我说谎了,我想说其实我那么干自己也感觉不舒服,而且我知道如果你撒了一次谎,那么你以后就要再撒几十次谎去圆之前那第一个谎,而我真不想那么做了,我也知道我说了真话很多人都会因此而恨我讨厌我,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自己终于放松快乐了。” 这话虽说会让一些人听了不舒服,觉得李娜太自我太自私,但这确确实实是实话,透露出职业球员的理智,毕竟口号化的“为国”太虚,物质化的“为钱”太俗,只有务实的“为职业”才是理性的追求。此时的李娜,绝对不会再像2002年那样负气退役,因为一个没有自主权的运动员,是不可能懂得珍惜自己运动生命的,李娜是幸运的,后来遇到了伯乐孙晋芳,重新回到网球场,否则她不可能在2011年遇见那个未知的自己,那个手捧苏珊·朗格朗杯的中国女孩。像李娜这般幸运的人不会很多,但像李娜那样负气退役的运动员不会很少,用举国体制培养尖子是我们体育界的传统,它在能使运动员迅速成才的同时,也抑制了运动员的高水平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造成很多人才的埋没和浪费,这或许就是非职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弊端吧。书中李娜个性率直、性情奔放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仿佛一个快人快语的武汉女孩用快半拍的语速给你讲自己的故事,很有亲和力。但这种性格在场上就不太让人满意了,就成为稳定性不够,心理波动较大,心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些在2011年法网夺冠后一系列比赛的失利中展现的也是淋漓尽致,所以,我们希望场下的李娜是个性情中人,场上做一个更加职业化的运动员。

中国网球史上,最牛的女人!

最近开始喜欢李娜,还是因为她的拍子和我大学时代的拍子同品牌——babala.嘻嘻~~那时,李娜会偶尔打出不错的战绩,偶尔却又陷入职业生涯的低谷,甚至是退役!!!当然,她是一个坚强的姑娘!勇敢的姑娘,之后取得了四大满贯之一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冠军!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李娜是中国网球史上最牛的女人!再看看男子网球……ATP前二百名没看到chinaren,啥时候能看到中国版的费德勒,桑普拉斯啊???哎……中国网球崛起,女人先行!无论这本书是商业炒作也罢,赚钱也好,我相信中国网球迷都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李娜!她是我们国人的骄傲!

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因为喜欢网球,也喜欢李娜,因为对法网冠军的敬慕、因为对这样一位大满贯得主兼具美女气质的名人成功的渊源有很多好奇,所以我对这部她的自传《独自上场》怀着很大的期待。看到一个真实的李娜,是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其实与绝大多数国人一样,对于李娜其人,我只是在她成为世界冠军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网球领域都前所未有的大满贯选手”之后才对她有所关注的。而在她走向辉煌获得成就之前的所有一切,根本一无所知。《独自上场》从2011年6月罗兰•加洛斯球场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为切入点,主要叙写了李娜在获得如此高的荣誉之后,鲜花掌声以及所有的荣誉都如潮水般地涌来的时候,彼时自己的亲身感受,而且还写到获得荣誉之后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以及面对质疑时候的困惑和无助,从刚开始的沾沾自喜,到后来的压力重重,再到怅惘若失……《独自上场》让我们轻易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走下圣坛回归到生活的李娜,进而还可以联想到无数如李娜一样获得了不菲成绩的运动明星们大同小异的经历,联想到那些聚光灯下始终闪耀着夺目光华的运动健将们不为人知的困苦,或者说现实和无助。对于彼时的李娜来讲,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以及改变几乎包围了她。我看到一个普通女孩儿在面对如此重重压力的时候的真实样态,虽然她的隐忍、她的坚毅、她的坚持,已经使她足够强大,但是不论怎样样,她始终是一个女孩儿,有着自己真实情感表达和宣泄的需求,这不亚于赛场上对抗强大的对手。其实任何人在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都是疲于应付的,更何况是一个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球场之中的运动员,还好,很快地李娜就走了出来……中国有无数个叫李娜的女孩,她只是她们中的一个,虽然她获得了“第一个获得大满贯冠军的亚洲选手的殊荣,但是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想象得到,荣誉之下隐含着一个女孩儿怎样的坚韧和汗水,尤其是那个经历了退役、复出和三次手术康复以及连续失败之后的质疑……之种种,却依然奋战在球场之上以自己的努力,不断带给我们以惊喜的李娜。也许重温了一下她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的辉煌,一个人曾经走过千辛万苦终于修得正果的努力过程似乎也不再那么狰狞,但是,恰恰就是这些过程,才使一个人的生命更加饱满和充实,才使一个人的成功更加弥足珍贵。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祝福李娜,也祝福那些不断努力的人们。

好反反复复

ffvbbbbc#$&丰富回家金过于歼击机的铁公鸡交换机饿tgiikfewhjjjj风格哈哈哈饭发威望fhjbvsw

真诚地表达

读的过程中一直有种想哭的感觉,泪点太低。觉得李娜非常真诚,无论是对于母亲的看法,对于国家队的看法,失败时的感受,获得大满贯时的感受,都完全是自己真实的看法。没有粉饰。很多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为自己经历过的不好的、不喜欢的东西去解释、去想可能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但是李娜没有,非常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李娜:人生大满贯 我不是独自上场

在网球世界里,大满贯的地位至高无上,是网球爱好者和媒体争相追逐的对象,也是所有网球运动员毕生的梦想。面对这样的挑战,2011年,李娜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个人第一次打进大满贯单打决赛并夺得亚军;同年,在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比赛中登顶封后。但不止于网球,在人生的赛场上,李娜同样获得了大满贯。只不过并不像球赛那样是她独自上场,而是拥有了亲朋好友的支持与爱。训练、比赛、结婚、退役、读书、复出、大满贯、再次退役、怀孕待产,她总在适当的年龄做最适当的事情,告诉世人她对人生、对生活的追求。网球大满贯从不是偶然在《独自上场》的序言里,丈夫姜山毫不讳言自己的妻子令他这个七尺男儿都感到敬佩。这种敬佩不仅仅是她取得的赛事成绩,更多的是源于她对梦想的执着和坚持。8岁开始练球,成了体校年龄最小的学员。这之后的人生她几乎全部都和网球绑在一起,一荣俱荣。当然,那个时候的小李娜谈不上对网球有多热爱,这一切都是父母长辈帮她选择的,她只不过顺应了别人对她的期待。在一群同样卓越的体校孩子中,李娜是年龄最小、家境较差的一个,但她却从来不叫人失望,成绩斐然。在指引李娜走上网球的路上,父母给过她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印象深刻的是,李娜的家庭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和她一起训练的孩子家境富裕,但她从来不觉得自己和他们之间有什么差距。可想而知,父母在她身上的投入何其多。如今李娜取得骄人的成绩,她最想告知的却是离世多年的父亲,对他说一声:“爸爸,我做到了。”最疼爱自己的爸爸走后,李娜像是一瞬间长大了。在那段人情冷暖的日子里,她最大的愿望是强大到足够保护自己和妈妈。1999年她成为职业选手,总是额外争取更多的比赛,希望挣多一点的奖金帮助妈妈还债。她在美国训练营的那段日子,言语不通,经济拮据,给妈妈写信成了她生活的唯一慰藉。妈妈总在信中问她钱够不够花,李娜总说有。后来,她回忆那段日子说“其实我们两个人都穷得要死,却还拼命地向对方保证我很好,我有钱。”挣多一点的奖金给妈妈还债,不叫妈妈失望,是李娜那时努力的最大动力。再后来,球技突飞猛进,又遇到了知心稳重的姜山,生活开始慢慢变好。从职业选手到各大职业赛事的骄人成绩,直至大满贯,她才实现了自己在网球生涯中最大的价值。在这段路上,父母的支持和期待、教练的严苛和指导、姜山的陪练和鼓励都在默默地陪她成长,她从来不是独自上场。爱情大满贯的路上有你陪伴李娜和姜山十几岁便相识,在一起吃饭、训练,很是默契。当队友知道他俩在一起处朋友的时候都十分诧异,因为觉得姜山那样大男子主义的男人身边该是个小鸟依人的,但李娜偏是那种强悍到不需要人保护的大女子主义。但爱便是爱了,哪来那么多的理智章法呢。用李娜的话来说,她就是喜欢姜山沉默寡言,一股子倔劲,反而排斥那些能说会道的男生。而姜山也觉得她够自立、事少。李娜能有今天的成功,姜山功不可没。他给李娜的不仅仅是一份恩爱夫妻的支持,他还是赛场上的教练和陪练,体能训练时的监工,生活中是丈夫和保姆,在李娜遇到困难的时会像长辈一样地开导她,有时候又像兄长一样在一起讨论问题。偶尔还要客串一下厨师或者保健医生。这样聪明通透、稳重宽厚的丈夫,即便是坚强如李娜,也会从中汲取不少的养分和正能量吧。人一生的性格在童年时便打好底色,李娜幼时父亲是她绝对的支持者,父亲走后她坚强到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和妈妈。但自传里,每每回忆到幼年的遭遇,李娜总想穿越回去,告诉那个小姑娘:“嗨,不要担心,一切都会好的。”由此可见,坚强和大女子主义不过是她保护自己的面具,她的内心依然充满了不安,无所依凭。这样感性敏感的她需要的正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男人,来帮她平复内心的伤痕。“姜山有一部分很像爸爸”,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她童年突失父爱的遗憾和伤痛。他是李娜唯一能够放下顾忌倾诉心事的人,很多时候她都觉得如果爸爸还在,看到她和姜山在一起也就放心了。甚至,她还觉得姜山是爸爸冥冥之中挑选给她的。李娜说除了姜山是自己主动选择的以外,其他不过是顺应了别人对自己的期待而已。这次选择不仅找到了爱情、婚姻和家庭,更是帮助她在心灵上成长,在事业上更进一步。这样心灵契合、互相扶持的感情何尝不是一次大满贯呢。这样的大满贯相信比球赛更能让人觉得幸福、甜蜜。家庭大满贯是我的梦想李娜14年9月份因膝盖旧伤宣布退役,太多人都为之惋惜。因为事业正劲,各种广告代言接踵而至,作为一个极具商业价值的体育明星却在高峰期匆匆地退场。因病伤退对很多运动员来说不得已的无奈之选,甚至是失意的转折。但李娜和她的家人却是欣然接受的态度,十分坦然。李娜不仅大方地公布了退役的消息,甚至还为钟爱的粉丝举办了全球退役巡回仪式,和网球生涯做一个彻底的告别。这已经是她第二次退役了,第一次也是因为伤退下。那时她才20岁,即使在职业运动员中不算高龄,但她还是听妈妈的话,不因为一次比赛而影响一生的健康。如今,再次面对退役,李娜的心境已没有当年的压力和焦虑,而是十分的淡然和轻松。她不再是年轻时那个吃苦也要往前冲的小姑娘了,她的生命里有了更多有爱的人、更加有意义的事情。1月19日,面带慈爱的李娜告诉全世界她有了可爱的宝宝,这个孩子将在明年夏天出生。我们认识的李娜一向是那个在赛场上奋力拼搏,气恼时甚至对丈夫破口大骂的急脾气。但现在的她,不论是照片、采访还是所说的话,无不流露出母爱的仁爱。面对即将到来的孩子,李娜十分纵容和娇宠。她愿意随他的喜好,不会去逼他学习网球,甚至不会刻意提起妈妈是个网球冠军。对未来,对孩子的期许,她只希望幸福快乐就好。也许是童年时那个孤单无助的自己给自己的影响太深,所以她想补偿,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怀孕后的李娜收获了来自各界的祝福,她满怀感激地说很高兴孩子还未出生就拥有这么多好朋友,得到那么多的关注和爱。本来以为随着李娜退役,她的商业价值也跟着降落,但劳力士选择了和她续约。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李娜的魅力不仅在网球赛场上,更多的体现在她对梦想的坚持,以及急流勇退后的淡泊心境。李娜作为一个体育明星,甚至还受到了《奔跑吧,兄弟》栏目组的邀请。但她选择了拒绝,她还说她以后都不会拿起球拍了。剩下的余生,她不愿再和名利做太多的纠缠,只想安安静静地等待孩子的呱呱坠地,和家人度过悠闲的一天天。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怀抱即将出世的孩子,还有恩爱夫妻的相濡以沫,这大概也是她退役后收获的最幸福的大满贯吧。恭喜她。作为体育明星,李娜获得了一般运动员难以企及的瞩目成绩,作为女人,她有爱她的丈夫和妈妈,有一个即将面世的孩童,家庭美满。这样事业家庭双丰收的她无疑是成功的,也赢得了人生的大满贯。

网球 ----李娜

小时候,网球对于我来说不过是那颗我见过的绿色毛球,我不知道网球比赛、网球规则,甚至连网球拍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第一次看网球比赛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双决赛。那是我第一次感受网球的魅力,从那时候网球对于我来说是一项比赛,一种运动。由于那枚金牌,中国对网球的报道多了起来,我慢慢的了解网球。11年,李娜第一次拿到顶级赛冠军,接着进入大满贯决赛,甚至在拿到法网冠军,从那以后,不知不觉中,网球队于我来说就是了李娜。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成为“娜离子”的,可能是在第一次知道李娜是我老乡的时候吧。我一直觉得李娜的性格很“武汉”,直爽、霸气、火气大,她心情好的时候你会和她相处的很愉快,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千万不要惹她,一点就着。所以我一直觉得娜姐很亲切、很熟悉,就像是我相识的某些人。我也许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娜离子”,因为我从来没有在直播的时候看完娜姐的比赛。不是不想看,是真心不敢看完(跟娜姐妈妈有点像 = =|||)。但是我会在比赛前去看看签表,在内心yy一下会到第几轮,在比赛后第一时间查比赛结果,然后欣赏那些娜姐赢了的比赛,输的比赛从来不看(有点小奇葩吧 = =)。看完娜姐的自传,我觉得娜姐更像我认识的武汉人,她就该是那样。什么“炮轰体制”,比赛后的时候对观众喊“shut up”,比赛的时候骂老公,什么“三叩九拜”啊,我觉得很正常啊,在那种情况下,她就会那样啊,你们为什么不理解她呢。为什么媒体要那样说她,她是"李娜"啊,她就那样!最后,送给那些媒体这些年我跟我妈相处的经验——千万不要在武汉女人心情不好的时候招惹她。PS:这不是书评 这不是书评。。。。 = =|||

从《独自上场》看李娜

提及中国网球,总要念及李娜这个名字。在李娜十五年的职业生涯里,21次打入WTA女单赛事决赛,并共获得了9个WTA和19个ITF单打冠军,职业生涯总战绩为503胜188负,并以排名世界第六的身份退役。李娜8岁开始打网球,幼时跟着父亲晨起锻炼身体,为了父亲羽毛球的心愿而去练习羽毛球,但却枯燥无比,打了两年之后,无意被网球的教练发现,邀她去加入网球队,加上父母担心她在羽毛球队里受大孩子欺负,便也同意,于是李娜的网球生活开始了。她开始体验一个人的生活,住在管理严格的体校里,每周只能回一次家,最初的时候总是孤独难熬的,好在后来开始融入集体才渐渐感觉到适应和快乐起来。她开始体验到球场带来的快乐和痛感。孩童对一件事的热度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李娜开始对网球不感兴趣了,但知道网球已经成为了她生命里的一部分。后来偶尔一次摔伤使得她暂停训练,她才意识到网球对她的重要。在那个家庭不断富裕的时候,父亲坚持掏钱让人给李娜陪练,使得她渐渐在青少年宫打出了点名气。这也让她在学业和打球的分歧上选择了打球了。她开始在前亚洲冠军余丽侨的带领下参加集训和比赛。在渐渐的比赛中,父亲开始希望李娜有天成为全国冠军,于是婉拒了火车头队的邀请,坚持让李娜留在了湖北队。直到父亲去世,李娜才领悟到父亲当年的用心良苦。李娜的成长,离不开她父亲的辛苦付出以及一份望女成凤的心愿呀。李娜在余丽侨教练之下一直承受着批评和高压政策,在进入省队之后为自己争取到了出国交流的机会,然而此时的李娜语言不通,年纪小,在安检的时候因为一些事宜被抓入一个小黑屋。孤独无助的她最后因为海关人员联系到了网校工作人员才得以被释放,但原本要搭乘的飞机已经飞走了。她向一名亚洲男子求救最后将航班改为第二天早上六点,于是她孤零零地在机场度过了一个晚上。成名之后再回首,李娜说真想穿越回去告诉那个在陌生人群里茫然无助的中国女孩,振作点儿,一切都会好的。但有时又觉得不必。有些小磨难和小障碍,最后都被证明是命运指派给我的催熟剂,它们教会了她学会勇敢和承担。一个人,总是要经历一些不为人知的心酸,独自去闯,独自去面对一些事情,才终究会得以成长起来。在法兰西争夺苏珊·朗格伦杯的时候,李娜再次对决斯齐亚沃尼,她曾一度输给这名意大利名将沮丧不已。苏珊·朗格伦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网球选手之一,李娜将昂其视为偶像。她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靠近这个奖杯,她在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内心咆哮,对胜利渴望不已。最后她终于以7:0完胜,夺得了她梦寐以求的苏珊·朗格伦杯。在胜利的喜悦之余她立即起身去跟对手斯齐亚沃尼握手拥抱,以示对她的尊敬。在法国的颁奖礼上李娜见到了纳芙拉蒂诺娃,这个在网坛上曾获得59个大满贯头衔的女将,她对李娜说了这么一段话——我是过来人,我现在告诉你,此刻你要学会说“不”。因为现在所有人都想要你,你要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你要给自己营造一个保护圈。李娜是幸福的,在得到胜利之余还有人站出来给她提醒,让她能够在荣耀之下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但在家庭上,李娜又是有些可怜的。她的父亲在她14岁逝世,她的母亲后来跟另外的一名男子在一起。她曾今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与家庭里有着解不开的心结。好在,这个时候,姜山出现了。他在李娜生命里扮演丈夫、教练、保姆等多种角色,他是李娜生命力唯一能够放下顾忌倾诉心事的人,也是她生命力不可或缺的人。姜山在李娜进入省队的时候便相互认识了,后来慢慢有了感情。李娜说“姜山给了我再次做回一个孩子的机会,给了我一直想要的安全感。”我始终认为,在一段情感里,能让一个女人成为一个孩子是难能可贵和幸福的,若是让一个女人要扮演女强人角色,这个女人必然是辛苦和不那么幸福的。李娜之所以无比幸福,是在人生的漫长路上有了姜山这么一个时刻陪伴在身边的人吧。胜利可以自己争取,但幸福从来都是可遇不可求。生命里有这么一个即使争吵怄气也不会离开的人,在经历胜利、失败、手术等等的过程中,从来不孤单,能够有这样的相陪,丝毫不输过拿奖杯来得珍贵啊。李娜退役的时候,消息震惊了许多人。于中国人来说,担心以后中国的网坛成绩以及再也看不到如此精彩的表演;于网坛来说,将失去一个实力名将。但她考虑到自己的身体以及其他,选择了退役后跟姜山一起上大学读书,度过了一段十分惬意的读书生活。她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慢慢向实现自我价值的新目标靠近。但网坛依旧是需要她的。对我来说,选择退役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因为要离开我熟悉的圈子,离开我倾注了太多感情的网球,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复出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决定,因为我要面临未知的未来和走回头路的双重压力。李娜最终还是选择复出了,回到网球的征战中,但她在最初的时候频频因为状态还为调整过来而暴怒、失败,这无疑添加了她复出的压力。她不善于解压,在比赛中总是患得患失,这让她的身体问题再一次复发。但她依旧坚持,直到复出首战取得了胜利,她的信心才慢慢恢复过来。她开始四处征战,迎接大满贯,经历温网,却因一个喷嚏而引发身体的问题全面爆发,医生对她说“”你已经不能打球了”才让她终于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后来做了手术之后她出征08年的奥运,为中国奥运摘下一枚金牌,举国欢庆。再后来,李娜单飞之后决战澳网获得成功,转而经历法网之后的低潮,经受外界的不断质疑。谁都不是超人,谁都会脆弱,李娜也如此,她更加迫切地想要用胜利来证明自己,直到她经历了更多之后,她才慢慢跟生活握手言和,能够比较平淡地去看待失败和成功。15年的网球运动生涯,李娜经历了许多大起大落,经历迷茫经历失败的苦痛经历外界质疑不断,但她始终展现在人前是坚强的一面,不轻易落泪,连疼痛面前都不轻易喊叫,实在令人佩服。当然,上天也是眷顾她的,赐给了她一个姜山,14年的相伴,陪她经历辉煌、退役、读书、复出、工作、生活,若是没有了姜山,相信李娜也不是今日的李娜。当下的李娜,行程依旧满满,越来越成熟的她,将会为我们呈现更加惊艳的一面!让我们尽情期待吧。

发了几条微博

阅读中:“……阿扎伦卡还喜欢用吼叫来为自己打气,每打完一个球,她都会发出“咻”的尖 叫,声震全场。 很多球员都喜欢用叫声为自己助威。这或许是西方人性格奔放的表现。 我一向不大好意思叫,当我需要宣泄情绪的时候,我多半会找出在包厢端坐的姜山,冲他劈头盖脸地怒吼一顿。”姜山好惨! 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增补义:表示消息和传说是毫无根据的(现如今普遍运用的含义)。(详见第六版词典742页)。考试中出现,通常仍按原义理解。这个词终于被污染了。[怒]阅读后:这几天看了《独自上场》,让我对记者的厌恶又加深了一层。回想起姚明没退役时,那些臭不要脸的记者无论采访谁都要让对方谈一下姚明,直到引导对方说姚明是联盟中最具统治力的中锋才满意,然后第二天头条就出来了,某某巨星盛赞姚明如何如何。真是丑态百出,让人看了就觉得丢脸,好像姚明是他亲爹一样。这样还算好的,很多记者更喜欢千方百计把受访者引到自己挖好的坑里,然后断章取义,大放厥词,造成轰动效应,最后受访者成了受害人,百口莫辩。怪不得那么多明星都不待见记者,真是自作孽不可活。俗话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现在记者做的就是在你赞美小狗的时候突然把它塞到你嘴里的活。 2006年老大来济南,一下车就说了不接受采访,但一大堆臭不要脸的记者还围住不让走,抛来各种问题,随行人员推开记者,保护老大往前走,一个被推的女记者立刻大喊:“孙燕姿打人了!孙燕姿打人了!”NM这得多厚的脸皮才能做出这种事?要是我在场真想扇她两耳光感受下她脸皮厚度也叫她知道啥叫打人。[怒]真希望那些喜欢混淆是非搬弄对错的记者去看一下《独自上场》,书中就有这些天李娜态度冷漠的答案,也希望记者们看一下你们制造的新闻给李娜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这些事发生到你们头上会是怎样的感受?这些讨厌的记者难道就是为了证明世界上有一种感觉叫招人烦而存在的吗?另,不懂网球,支持@李娜 。

体制内外

打网球的李娜曾经是我的校友,虽然这么说特别没劲,但我还是得说一下。顺便再说一句,那天我回顾了一下自己20年的求学生涯,发现自己的校友里还是出了几个名人的,比如国家总理李克强、著名演员李亚鹏、著名主持人谢楠、著名网球运动员李娜、著名作家郭敬明……还有一位英俊的高考状元后来成了央视名嘴,但2015年之后人们便不再提起的芮成钢。之所以要说起校友这茬,是因为我读李娜的自传《独自上场》时才知道她也是2002年我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读书的。那可以说是华科大最鼎盛的时代了:前任校长周济刚从武汉市长升任教育部部长,学校在211院校里排名全国第6(迄今最高),学校里人才济济,还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招进了不少体育特长生,比如李娜和江山。正如自传里所写的,尽管此时的李娜已经是全国冠军了,但她不是这里的英雄,在学生中也鲜为人知。2004年,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在华科大举行,华科大作为东道主取得分区亚军,第二年又取得全国总决赛冠军。篮球队员是学生们的偶像,是学校的英雄。中国男足刚刚结束迄今唯一一次世界杯之旅,足球受到空前关注,武汉黄鹤楼俱乐部成为中超联赛最大的黑马,排名前列,主帅裴恩才上调女足国家队任主帅,他们是这座城市的英雄。2004年,另一位网球选手成为这个学校和这个城市的英雄,她就是曾与李娜搭档夺得WTA巡回赛塔什干站的女双冠军的李婷。塔什干站也是中国选手首度在WTA巡回赛中夺冠。李婷和李娜一样,都是魔鬼教练余丽桥的学生,也来到华中科技大学读书。我们或者说很多中国人看网球,都是从李婷开始的,因为2004年,当李娜刚刚复出时,李婷和河南的孙甜甜搭档拿下了奥运会女双的金牌,当时媒体用的词是:历史性的突破。中国人只在乎奥运会金牌,其实不仅仅是体制内在乎,观众也是如此。刘翔也是在2004年的那一届奥运会上成名的,尽管之前他已经在大阪拿了世锦赛冠军,但没有什么人知道刘翔。2004年之后,网球和跨栏一样成为在中国备受瞩目的运动。2003年,李娜从华中科技大学退学,而一年之后,学校在大操场的醒目位置打出庆祝我校学生李婷夺取奥运会金牌的大幅标语,李婷也因为这块金牌免试保送读研。但你搜索李婷的百度百科就会看到,有关她的记载止于2006年多哈亚运会四强,此后也再没消息,从未参加过大满贯赛事,甚至没有参加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整部《独自上场》都在说体制问题,李娜和李婷这对搭档可能就是体制内外的最好案例吧。

独自上场 永不孤独

李娜成功的3点:1.个人条件:网球天赋+心中有猛虎 stay foolish,stay hungry。2.姜山:坚实的后盾。独自上场,但是场下必须有人陪伴。3.职业化一个教练:托马斯,快速走上世界网球高手的道路。成书于2012年,在2014年的澳网中,李娜终于强势夺得了冠军。从不断地争议声,退役到复出,伤患手术到康复治疗,让人真正的感受到李娜的种种不容易。这不单单是励志的书,因为这是:李娜如何成长为世界顶尖网球运动员的书。这里表露了很多李娜对:家庭,婚姻,教育,梦想,成功失败,媒体,中国教育的深刻体会。四个最早单飞的女孩(李娜,郑洁,彭帅,晏紫),现在看来,应该是李娜的成就最大。郑洁无奈于身体条件过于矮小(曾经打进温网的决赛,对战小威,可以说虽败犹荣),晏紫过早的退役,彭帅缺少了李娜那种直接勇猛。独自,意味着异类,意味着脱离大众。成功你就是受赞,失败必定会受到万人的唾骂。而且在通向梦想的路上,谁一开始就是可以说自己一定成功呢?李娜的那种真诚,直来直去,从不掩饰自我的性格,在中国人里就特别珍贵,而运动员更甚。而她,也不断的激励那些独自上场的人,其实我们也从不孤独!

李娜,u r still my hero

今天上豆瓣的网球论坛了本来目的是看奥运赛程的突然 有一个帖子是 李娜的新书《独自上场》独自上场...独自... 上场...单单一个书名就隐隐的感受到她成功路上的艰苦与孤独她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有时候我真想穿越回去,告诉那个在陌生人群中茫然无助的中国女孩儿:振作点儿,一切都会好的。但有时又觉得不必。那些小磨难和小障碍,最后都被证明是命运指派给我的催熟剂,它们让我学会勇敢和承担。”小磨难小障碍是什么?是面对外国的嘲笑与讥讽,是面对本国的排挤与鄙视以及被不断地夸大和引申“叛国”她面对两面夹击四面楚歌是怎么一点点走上网球之巅的?如果换是我 这种磨难会是绊脚石还是催熟剂呢?应该会是绊脚石吧 因为我和李娜比确实就是个耸蛋我没她有种所以我喜欢她 她是我的英雄要知道中国在网球方面确实很让人瞧不起不说中国 亚洲也是如此在李娜之前从来没有人取得过这样的成绩 哪怕连种子选手也没有过但是李娜开拓了亚洲的网球之路她告诉了中国人亚洲人 你们如果打网球也不比外国佬差!“初到巴黎,我本来是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心态来到这个奢华的王国朝圣的,但它却忽然变得谦恭而客气,用欢迎女王的礼仪欢迎我。这让我有些受宠若惊,但是,不得不承认,那一刻,感觉好极了。”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有这样的感觉受宠若惊,但感觉好极了。被人尊重被人认可。没看多少也就是一点点内容,让我更好奇她接下来会写些什么是什么力量扶持着她 她是怎么拥有那么大的勇气她为什么那么有种许多的疑问围绕着我 我想知道 我都想知道关于这个我欣赏的我钦佩的网球运动员她同样和我流着中国的血也有着更多的认同感我对她的钦佩超越莎拉波娃太多太多我一般总会谈论莎娃小威阿扎却不怎么提及李娜因为她是我的力量 积蓄在心底的力量!李娜我爱你 无论你以后的比赛多烂状态多差我都依然爱你我都依然佩服你因为你骨子里的个性!因为你单飞的勇气!因为你对网球的执着!期待你的比赛但愿我到温布尔登的那天看见你依旧在为你的网球梦奔跑。

孤独是成功的墓志铭

花了两天时间断断续续中看完了李娜的独自上场,感觉非常朴实,真切感受到她的喜怒哀乐及那种孤独感。她是名人偶像也是一个普通人,会一样面对压力,陷入低谷,情绪无法排解以及书中提到很多的孤独,比赛是一个人的比赛,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得了你,一切只能靠自己。每个人成功之前总会有一段沉寂的时光,会不安、会惶恐、会不知所措,这时你什么也做不了,也不知道到底做什么才好,只能默默一步一步继续向前走。只有当你走出这段时光回头看时才发现这种孤独时光也是闪着光的,要多谢这段时光才会有更好的自己,现在这个更加有勇气有力量的自己。

做回真实的自己

春节前,李娜在温网夺得人生第二个大满贯,那天是周末,在电视机前看了整场比赛。再次激动不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让我回想起李娜在2011年法网红土夺得人生第一个大满贯的场景。当时还在读研究生,学生宿舍离得很紧。关键的抢7阶段,对面宿舍里边不时传来李娜每一个获胜球,大家的鼓掌生和呐喊声。当时同学们兴奋的不得了。很多不怎么关注体育的女生,打电话到男生宿舍,问大家都在喊什么啊,我们兴奋的说,李娜法网夺冠了。这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我从来没有看自传的习惯。恰逢李娜年初再次夺得大满贯,我才认真翻看这本李娜在2012年写的自传。看的是电子书,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放假在家时抽空看了一会,读到了第9章。遗憾的是,那本书居然不是完整的电子书。今天专门买了正版电子书,又有空闲时间,花了一下午读完了整本书。整体的感觉,书写的很流畅。读起来一点也不吃力。整本书是李娜的个人成长经历,包括心路历程的总结。当读到最后一章,”下一站,人生“,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李娜能再次站到最高领奖台上。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弱点,努力去克服;不必关注外在媒体对自己的评判,专注训练和比赛。”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每一天,我都明白自己比昨天有成熟了一分。“这份自我认知和成熟帮助李娜走过低谷,达到人生的另一个高峰。这本简简单单的自传,没有华丽的文字,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有的是一个职业运动员的成长历程和对网球这项运动复杂的感情。很高兴李娜能在30岁之际,为自己写了这本自传。恐怕当时的李娜,也没想到仅仅两年后,再次拿到人生第二个大满贯吧。

每个人的成功都需要一座孤独的舞台

每个人的成功都需要一座孤独的舞台,这里只有自己,你的失落,你的感动,你的收获,你的喜悦,它都在那里静静的沉默着,看着孤独的你疯狂,登顶,甚至退场。人生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独自上场,去领略舞台上的荒凉,去聆听舞台下的喧嚣。李娜,一位中国网坛的神话人物就这样为我们呈现了一段孤独的战斗经历。这经历中有着李娜独有的私人叙述,有着李娜独有的气质,有着李娜独有的过往,但人生总有着普遍的相似性,她的故事也许是更多人的故事,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罢了。这个故事从成功开始,法网冠军,笑傲红土,揽尽繁华,闪耀巴黎。李娜的可爱之处在于毫不做作,她不像某些成功人士,在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就换做了布道者的面孔,她真实的有些过分。她的喜悦竟可以用香榭丽舍大街的名牌包来评价,她可以短暂的成为那里的女王,这让她似乎昏了头脑,赶忙问身边的丈夫,这是不是真的,原来冠军还真不错。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李娜,一个万千女性中的一员,没有特别,没有故作的高尚,有的只是内心的写照。在三十岁的年纪站到了世界之巅,这不禁让人敬佩。网球是一项特殊的贵族运动,纷繁的礼节让它远离普遍的大众;频繁的奔波,让观者未必真正搞得清比赛的赛制以及球员的排名统计,特别是在中国,这项运动更是冷门。由此可想,李娜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奋斗了。在成长的最关键阶段,父亲离去,母亲改嫁,让一个普通的女孩变得固执且坚强起来。孤独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它是历经波折后的一次转身,它是几经回首的一种选择,那时陪伴李娜的也许只剩下网球了。她从不后悔父亲为她规划的网球之路,但她也从未放弃真正的文化课的学习。她说要用行动改变人们对于体育生文化课一定不好的认识,我想她的这种精神正是她以后面对世界媒体时谈笑风生,游刃有余的证明吧。孤独一定是后期慢慢磨折出来的品性,李娜在看似顺风顺水的职业生涯中前进着,但她遇到了所有人都遇到的问题:中国式的潜规则。面对规则,对抗者一定选择了孤独,因为只有那些少数才选择对抗,但对抗的结果却未必是失败。在对抗中,她遇到了姜山,一个让她依靠的男人,一个让她可以在生活中不再孤独的男人,他们一起对抗着必然存在的规则,一起走着自己的道路。李娜绝不是那种外向的人,但面对不公和众多的不解释,她却不再沉默。在二十岁选择退役。二十岁,一个刚开始的年龄,众多网坛好手在这个年龄就开始崭露头角。这符合网球运动的奇怪规律,年少成名,后来沦落,在后期又有爆发,很少有费德勒那般的长期叱咤的。李娜选择读书,让不一样的感觉占据心灵。弗罗斯特那首著名的《未选择的路》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人生有很多种选择,但最终不管我们选择哪条道路,在未来我们怀恋的终究是那条未选择的路。但人生又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选择,李娜选择退役,后来又选择复出。但李娜就是李娜,她的复出绝不是简单的回归,她要的更多,她需要那种自由。她开始向着真正的职业网球手进发了。她依然保持较高的水准,在教练的教导下,她一次次向最高的领奖台前进。功成名就往往才能考验一个人。在北京奥运会取得历史性突破,但折戟半决赛时,她对媒体说了几句话,好事的记者直接用了“炮轰”一词,这把她推向了风口浪尖。她不得不再次以一种孤独的姿态面对这个舞台,她发现舞台似乎更大了,不仅仅是那个场地,它原来还有众多的媒体。选择孤独不代表选择沉默,面对误读,她也不会选择孤注一掷的对抗,而是顺其自然。伤病、治疗、复出、再伤、再战。这是运动员必经的生涯。她在三十岁时才登上世界之巅,她的故事那时才被更多的人接受。也许凡夫俗子只会品赏那些成功人士的素材吧,但一切随风,李娜终究是那个孤独的球手,过着自己自由的生活。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孤独的一面,有时候我们故作热闹,有时候我们需要合作,但终究我们要自己独自上场,独自面对。李娜,是万千大众中再普通的一员,她经历的那些悲欢离合,那些奋斗风雨,也许我们都以不同的形式经历着。只是不同的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数的人选择了绝对的沉默,选择了磨去棱角,选择了一种顺从。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孤独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李娜,在需要的时候独自上场,无需在意过多,只要看好手中的球拍,关注场地的情况,静静的等待宁静。

娜样美丽

在书架上看到这书,是李娜的笑容吸引了我,让我有种想阅读一番的冲动,于是就把它带了回家。我从未了解过网球,也不会打网球。记得在大学时,去了一个朋友的学校,看到了他们的网球场很是羡慕,心想怎么她们学校那么好啊!还有网球场。看着场上黄绿色的球弹起后,经由手中的拍子一挥,旋转到另一方的对手上,球员手中的拍子挥来挥去,觉得很是轻松。直到后来的某一天,当我拿起手中的网球拍跟姐姐对打,挥动着手中黄绿色的网球,才觉得不容易,在挥动的过程中才知道需要的是一种巧劲,使用的力气大了就容易出界,小了压根打不到对方的场上。老是把球当成羽毛球般的打法,我想“球童”是我第一次打网球中的最佳角色。之前听到李娜这个名字时,只知道是个打球的运动员。说到运动员,在我看来,只要是我能知道的名字,那应该都是很有名的,不是我孤陋寡闻,实在是我对运动跟比赛这方面的信息缺少关注。实话说就是没关注过体育。李娜说,网球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你不能体会那种和队友并肩作战的归属感。你知道所有人都在看着你,所以当你陷入泥沼后,只能在众目睽睽下独自爬行;你努力为自己的疑问找到答案,不断地在心中咒骂自己,与内心深处的自我辩论,试图寻找能破解对手发球的方法。当然,这些都是你一个人完成的。你甚至不能和对手有身体上的接触。属于你的领域,就是这几条白线中的几个小格子、球拍,还有你孤独而烦躁的身影。根据网球比赛的规则,当比赛开始后,选手是被禁止和任何人交谈的。 网球就是一项必须一个人完成所有任务的项目。每一次,李娜都是独自上场,独自面对,独自完成。在比赛不利的时候,李娜的宣泄方式就是吼姜山。比赛不利时,无助、孤独又在亲人的注视更觉得紧张。一个人独自在场上比赛,任何与他人的交谈都是禁止的,比赛过程中的战术指导都不是旁人能够左右的,如寻找破解对手发球的方法,都得靠自己去完成,去战胜,去克服。想起了我那时候一个人旅游回来,在陌生的夜晚,陌生的路上,周围也没看到什么人,一个人等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来的车,彷徨、无助、孤独的感觉油然上心头。那时候还安慰自己:好歹没人也出现只动物也好啊。远望前方,不时的看看有没有流浪的小动物出现,至少自己不孤单。“婚姻就是指间沙,抓得太紧,只会流失。夫妻之间应该有起码的信任和尊重。对我而言,姜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这或许就是是李娜最真挚的告白。两个人在一起,成就一段婚姻,慢慢地,慢慢地,经年累月之后,彼此都成为对方不可或缺的一个人。十几年过去,从情侣慢慢转变为老夫老妻的感觉,这种从爱情转变为亲情的过渡,既平淡又刻苦铭心。“人不可能永远处于亢奋之中,有高潮就有低潮,这很正常。在那种举步维艰的大环境下,我反而可以把自己逼到极限。”当李娜拿了大满贯之后,完成了人生目标时,这时就处于生活最寂寞的时候,这是恐惧和担心产生的时候,因为完成了目标会想还可以做什么。拿到成绩之后,渐渐对自己宽容了,纵容自己一旦开了头,后面便变成了无止境的退步。最终,宽容便变成了放任。然而,这都是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去过渡。所幸,当一切跌倒谷底时,李娜重新拥有了信心,带着对重回巅峰状态的希望,振作起来。本书的最后一段:伦敦之后,我还有很多路要走,我不知道我要走到哪里,也不知道能走多远。但是我想,心有多远,脚下的路就有多远。或许巴黎,或许墨尔本,或许马德里。下一站不管在哪里,我知道,它有一个不变的名字,叫“人生”。是啊,不管是谁,不管在哪里,我们终归有自己的路要走,它有一个不变的名字,叫做“人生”。

淡定,淡定。没什么过不去的

幸运的李娜,坚强的李娜,魅力十足的李娜。李娜自述了自己一路以来的成长与打拼路,从文字中,李娜并非我们一如既往认为那般的强势,文字柔和富有活力,阳光积极,说出了许多运动员共同的心声。他们只是运动员,外界给赋予太多的期望,令他们喘不过气来。当然,李娜在外界看来,是成功运动员之中最“叛逆”的一个,在书中的李娜,从自身的想法述说着自己的苦衷,许多的无奈与压力,自身的个性,塑造了这样一个成功的人。书本前部分对亲人的感谢意味相当地浓烈,后半部分对于爱人跟职业赛以及伤病等关键词的出现频繁了许多,这是作为运动员,不可避免的,付出了的汗水,集结在最终胜利的领奖台上,令人感动。

娜姐威武!

开始以为是别人代笔的自传,没想到是李娜自己写的。很朴实的自传,真的很朴实,整本看下来就很运动员的风格,简单直接一点都不鸡汤。其中里面最深刻的,就是在赛场上其他欧美运动员都会高分贝地呐喊助威,她不好意思这么喊,但是她也有自己的独门暗器,就是可以去吼姜山。

李娜自传

整本书围绕李娜的童年少年青年,家庭网球体育生涯来写的,李娜一步步走来算是艰辛的,她个人的成功与她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小成长的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相信李娜会一直走下去的,在网球界创造更大的奇迹,在她的成长道路上,在她的职业生涯里面继续辉煌,支持李娜!看了这本书让我更加的艰辛越努力越幸运,机会总是给哪些有准备的人的,李娜加油,祝愿李娜和姜山的爱情越来越甜蜜!总体来说是一本很不错的励志书,强力推荐!

羊群中的骆驼

《独自上场》,这是我第三次看完一本人物传记,前两次分别是小学和中学时为了完成语文课的读后感而强迫自己看了周恩来和蔡元培,或许是因为他们距离我年代久远,或许是因为自己经历不够,对于他们我只觉得很厉害,此外再无印象。而这一次,或许是因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或许是因为自己情绪的波动,读完后冥冥中预感这会是一本陪伴我一生的书。在我心中,一个可以成为我偶像的人,必须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真实到你可以忽略一切光环,在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间觉得她是一个距离自己很近的『人』,你可以感受到她的频率,接受到她的磁场,在共鸣中惊讶又庆幸,原来我们有如此多的感受和烦恼是相通的,所有痛苦与欢乐,挣扎与坚定,她和你一样经历着。纵然有千百种人生,而我与她是那样悬殊万里,但每一个个体,在面对整个世界时,都一样孤独和烦躁。你说自己是一只羊群中的骆驼,我想每一个娜离子都曾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做过一只羊群中的骆驼,或多或少。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自上场的』。

几个地方看不懂

一本书就是李娜的成长史但可以明显看出来是别人执笔的。看了大半本了,几处看不明白。第一处是84页,说到首次参加美网资格赛,首轮第三盘就被淘汰了。是资格赛第三轮还是首轮三盘被淘汰,不翻资料的话看不懂。第二处。161页说到温网打瓦伊迪索娃。前两盘都赢了,第三盘开始前瓦伊迪索娃去卫生间。温网什么时候是打3盘的?

独自上场,孤独是种特别的美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头锁在笼子里的野兽,它好斗、易怒、偏激、伤痕累累、残暴无比。我习惯在比赛时打开笼门,让它出现助我一臂之力,当我精神力量变得脆弱时,就会招致那只野兽的反噬。它不停地讥笑我、羞辱我,让我不断地为自己的失误痛苦流涕或是怨天尤人。”这是卷末李娜对夺得法网冠军后状态低迷的一段心理描述,如果没有安静深刻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没有一而再再而三地将自己逼到极限,想必没办法发现内心这头野兽的两面性吧。感谢Grace排队两小时拿到了李娜的签名版新书,自从读过倪萍的自传后,对名人自传从来不再抱有期待了,更何况,是一位这样年轻而勇猛的运动员,可李娜,真是令人刮目相看,李娜之所以成为李娜,书中自有原因。“胜利带给我最好的礼物是内心的平静-我不必在比赛后用毛巾蒙住脸,躲在更衣室或是浴室里失声痛哭,不必再为失误痛恨自己,不必反复折磨自己,我知道我的表现及格了,我内心的“裁判”这次会放过我”。地铁上读到这段,好久未造访的眼泪忍不住地流出来,哪怕是此刻敲下这一段文字,仍然是热泪盈眶,我们活着,最终要战胜的人,是自己。不管外界多少掌声,你最想听到内心那个自己,给一个优秀分数,你憋着力气努力奔跑,最后只想证明,我做得到想要成为的那个人。而这种不肯放过自己,无法获得自我的称赞的失落感,曾击倒多少内心含着梦想的人呢。 “我就像久旱的土地渴望从天而降的甘霖一样,前所未有地渴望一场胜利”。“网球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你不能体会那种和队友并肩作战的归属感。你知道所有人都在看着你,所以当你陷入泥沼后,只能在众目睽睽下独自爬行;你努力为自己的疑问找到答案,不断地在心中咒骂自己,与内心深处的自我辩论,试图寻找能破解对手发球的办法。当然,这都是你一个人完成的。那种挥之不去、无所不在的孤独和排山倒海而来的压力让人欲疯欲狂。” 所有一切曾正视过自己,曾寻找过自我的人,应该都可以体会到这样一种孤独存在的无奈感吧。尽管有父母殿后,有朋友陪伴左右,爱人无所不在,人生,却是你自己的舞台,无论学习,还是工作,还是远行。那些重要的事情,你都只有独自承担和面对,甚至,喜悦的分享,也仿佛隔着一层雾。“有时候我真想穿越回去,告诉那个在陌生人群中茫然无助的中国女孩儿“振作点,一切都会好的。但有时又觉得不必,那些小磨难和小障碍,最后都被证明是命运指派给我的催熟剂,它们让我学会勇敢和承担”。这是她14岁时第一次独自去美国网球学校培训时,在机场改签时,独自等待了14个小时才成行后的一段描述。在成长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吧,这就像走路磨出的茧,它一点都不难看,那是岁月的痕迹,它还可以让你继续往前走时,不再那么容易觉得痛。”我站在场地上,忽然觉得这个场地很像古罗马的斗兽场,观众的喊叫声如同龙卷风一般从我头顶呼啸而过。他们在呼唤他们战无不胜的女王,而我就是那个倒霉的角斗士,手里的球拍像是一块吸引公牛的红布,但我却忘了带上长矛“。这段文字写得真贴切,又很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频率,当你觉得一个人非常适合自己的时候,其实是因为你发现了你们有同样的频率,拥有相同频率的人才会互相吸引。“”当我的小团队在场边观看我比赛的时候,我们有一套固定的赛前打气仪式。我的治疗师会先帮我做一些牵引之类的准备动作,做完后,他会和我握握手,告诉我:”相信自己!你可以做到!而姜山,会和我碰碰拳,说一声“放开打”“没关系”!之类的话。这使我信心百倍地进入赛场,我知道在自己身后,有充满了爱和期待的眼神在等待我,无论我胜利还是失败,他们的忠诚和友谊都不会动摇一丝一毫。“用这一段作为这篇书评的结尾,就像人生的一个句号。我们要的是爱,是拥抱,是一种幸福的感觉。钱财会散尽,荣誉如潮水,起起落落,当我们穷尽一生,浮现心里的,是爱人的笑脸,是受宠的满足,是曾遇见打动你内心那个人的宿命感。谢谢momo姐姐带我开始打网球,谢谢那位不能署名的珍贵的人,你就像一座灯塔,储存着永不熄灭的光,闪耀了自己,也为我照亮了前路。向这位输了球就痛哭的双鱼座姑娘致敬,因为就算输了球,你也从来不曾放弃和认输。嗯,也向这位已经坚持很多年,却从不曾享受过一场胜利的小青姑娘致敬,因为,迄今为止,你还没有放弃。

舍我其谁的自信和霸气

阅读传记是我的喜好之一。从他人的经历中学习、与生活的智者沟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独自上场》的书名流露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和舍我其谁的霸气。一如李娜在赛场上的本色追求和坚强拼杀。李娜在网球赛场上的一路上扬,其实是找到了释放自己精神自由和灵魂自由的合适载体。她所经历的在体制内的痛苦和压抑、在懵懂的岁月里艰难的求索、在人生选择时的曲折和起伏、外界误解和内心挣扎是每一个普通人共同的情感,一个名人表现的会更激烈。内心自由释放的度和表达方式是李娜在赛场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她首先了找到了自我,释放了自我,才获得了佳绩。独自上场的修炼和挑战是我们每一个人面临的难题。刚开始,我们在财务自由方面苦苦挣扎,同时又在精神方面上下求索。实现心灵的解放和自由是一生的探索和体验。放眼长远、着手眼前、超越自我,一步步走向心灵自由。

人生是一场自己的战斗

趁着李娜勇夺澳网冠军的热度,在多看看完了这本书。李娜在书里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透露了不少此前不为人知的故事。如她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如她对姜山的依恋(此前的印象,姜山完全是在家里受气的角色),如她在省队里面遭受得种种不公(震撼的一句话:“我们要的不是待遇,而是尊重”),如孙晋芳在李娜单飞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如单飞后独自组团队的重大转变,如面对伤病时的无助与“领导”们的嘴脸……书给了我们一个更真实的李娜,与耀眼的冠军名号相比,她直面各种人生困境时的自我剖析显得更有价值。某种意义上,人生正如李娜所说,“当你独自上场,你就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你需要独自面对所有的问题,独自化解所有的困难,你的团队只能坐在运动员包厢为你鼓掌加油。”在场上,挑战的是自己。

场上的孤独,场下的依赖

名字叫孤独上场,内容也多次提到网球运动的孤独。不爱网球、不懂网球,每当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充斥她的新闻的时候,我从不会关注。因为爱看传记的缘故,才找来看。昨晚看了女主持朱丹的《放慢.快乐》,今晚看了李娜的《独自上场》。他们都在幼年丧父,但朱丹的妈妈更好的处理了再婚后和女儿的关系,而李娜与妈妈却渐行渐远。佩服李娜的真诚,叙述举国体制的往昔,可以说是带着怨和愤、揭露和改善的愿望,但愿意讲述妈妈的缺点实在是内心强大、打心底不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是妈妈的看法。李娜如果没有姜山,什么都无法成为且可能不太幸福,她的直率暴躁需要姜山的温柔与宽厚。书里面真实的记录了举国体制下那些教练领导的急功近利、以奖牌为本。一直以为体育是个相对单纯的圈子,不曾想如此复杂世故。恭喜李娜走出体系。也恭喜因为有了李娜,相信能够加速中国体育制度的改革。

真实最有力量——读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用两天时间读完了李娜的自传《独自上场》个人传记我读的很少,似乎只读过杨澜的《凭海临风》,白岩松的《幸福了吗》,柴静的《看见》,李娜的《独自上场》。读杨澜传记时我读高中,很喜欢杨澜,觉得她特别知性,有气质,书也写的洋气。其他三本传记都是今年买了kindle后读的电子版。《幸福了吗》和《看见》都没有看完,前者觉得语言太官方,后者又太做作。我都不喜欢。本来我对白岩松没什么成见,读了《幸福了吗》就对他印象不好。听他说的每一句话,分明是国务院发言人嘛,这也没什么,但是偏偏又以老百姓代言人的口吻来说话,让人觉得难受。柴静是有才女之称的,《看见》的销量也是特别的好,可是不对我的口味。我总觉得文字写的做作,有故作超凡脱俗之嫌,实在让人读不下去。有一句话叫“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现在很多名人在写书时就是修饰太多了,这些修饰并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圣人,或者跟老百姓一个心眼儿,或者混混流氓等等不同形象,从字里行间往外渗透,每一句话似乎都包含着一个潜台词:我是与众不同的,我是很有深度的。其实就是四个字“哗众取宠”。我认为真正的与众不同,深度写作应该是不着痕迹的,因为文章本身就有深度,完全不需要去刻意营造什么“看起来有深度”的氛围。我对这两本书的评语就是“矫情”。也许是偏见或者不会欣赏吧。《独自上场》我觉得写得很好,非常值得一读。李娜说她擅长数学,不喜欢语文,但是这本书却写得非常能够打动人,读者很容易就能理解书中人物的处境及想法。这是因为李娜写的是自己的真实经历及真实情感,真实的东西是最有力量的。我早就发现了,自从网络普及以来,几乎每个人都能够写出非常好的文章,无论这个人语文学的好不好。不信你看论坛里的帖子,大多数都写的有条有理,有理有据的。这是因为大家写的都是自己内心的声音,是自己最想说的话,而不是命题作文。《独自上场》还是有缺点的,就是重复的地方比较多,有一些段落在书中不同章节中反复出现,让读的人产生混乱的感觉,这可能是在审稿的时候不认真造成的吧。不过这并不重要,毕竟这不是文学作品嘛。人们更感兴趣的是作者的经历和心路历程。《独自上场》并不是一本励志的书,没有多少让人热血沸腾,痛下决心,头悬梁锥刺股的桥段,口号式的语言也很少。相反写了很多面临困难,企图打退堂鼓的心理活动。几乎每次打输了球都是沮丧退缩,赢了球都是小小得意,这样的心态一直交错出现。我想这也是她真实的心理活动吧,跟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取得成功时的心情也差不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几个细节:(1)李娜由于压力太大,导致生理期紊乱,不能训练。此时领导对医生说,“你只管给她打针就行了”。这句话伤了李娜的心,于是毅然退役了。面对只有20岁的姑娘,领导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其冷漠和自私可见一斑。(2)李娜的肋骨有了裂缝,休养了一段时间后,李娜拍了一个片子,让大夫看一下是否能够继续训练。结果大夫看了片子后,对李娜说,“运动员还拍什么片子啊?去训练吧。”李娜以为骨头长好了,已经可以训练了,没想到根本没长好,带伤训练造成了更严重的伤害,险些毁了运动生涯。(3)奥运会前,李娜在德国安排了腿部的手术,手术前一天,接到领导指示,手术暂停,原因怕影响参加奥运会。李娜回国后,国内医生给出的建议是保守治疗。领导也希望在奥运会前不要手术,但是怕担责任,主意让李娜自己拿。李娜最后决定还是正常手术。为什么这三个细节让我震撼呢?因为我没想到人竟然可以冷漠到如此程度。为了名和利,丝毫不考虑他人的健康,而且这个“他人”还是每天为你的业绩打拼的同事,怎不让人感到寒心?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为什么不能首先想一下,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呢?比赛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怎么能重要的过人命呢?冷漠的医生,冷漠的领导,用“草菅人命”来形容他们再合适不过了。在这些事的处理上,李娜能够顶住压力,拿准主意,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虽说倔强的员工常常没有好果子吃,但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太温顺了恐怕也是要吃大亏的。现在索契正在举办冬奥会,比赛很精彩。虽然我没有体育细胞,但是我也很感谢这些运动员能够让我们欣赏到如此高水平的表演。但是,可但是,但可是,如果这些表演是运动员用自身的健康换来的,那么是否值得付出这样的代价是一个非常需要讨论的问题。现在我有一个印象,运动员就等于病人。他们几乎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伤病,而且有很多是要伴随运动员一生的。那么这些高水平的表演是否就是病态的?运动员用伤病来挑战人类的极限,不停地破纪录,以此说明人类可以做到。但如果人类不能在不伤害身体的情况下做到,那是否就说明人类不能做到?如果一个运动员要用腿部的残疾来换取闪电般的速度,那就说明这个速度已经超出运动员的能力范围了,是丝毫没有意义的。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体育应该是被用来健康体魄和享受生活的了,绝不应该是用来伤残自身的,你认为呢?当然了,我说的伤病并不是指的运动中意外受伤,如摔伤,撞伤等等,如果担心那个,连普通人也无法锻炼了。我指的是超负荷的训练。按照李娜所说,她的腿部伤病,其实就是膝盖磨损过度。那么这种训练我认为如果单纯从体育精神来说,是不应该提倡的,即使是职业运动员也不应该这样做,当然,这是一个全人类所应该思考的问题。以现在这种观念,让哪一个职业运动员不玩命儿地训练恐怕也是不可能的,无论他属于哪个国家。李娜的直率是出了名的。在这本书里也是表现的淋漓尽致。关于她的奶奶,关于她的妈妈,有一些她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想法,她都宣之于众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也是我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人关注,但是如果我把对家人的一些不好的看法写了出来,而家人又恰好看到了,那后果是想也不敢想的。心里会结多大的疙瘩啊。尽管家人都是容易被原谅的,但其实也是最容易被伤害的。因为家人之间是最最在乎的啊。像李娜这样,直接写在书里,让全国人都看到,对家人无疑是一种伤害。我认为她的做法有些不妥。而且从李娜的描述,我觉得很多似乎都是李娜自己单方面的一个想法。在与人接触方面,她似乎有些敏感,容易受伤害。很多话,在我看来其实没什么,但是李娜会觉得很不可思议,很受委屈。也许这也是因为我没有身在其中吧。看了李娜的自传,我想象我如果是一个体育记者,当李娜比赛失利时该问什么问题,写什么文章?似乎真的很难,因为无论怎么做,李娜似乎都会受到伤害。书中有一章叫“炮轰风波”,说李娜在比赛失利后接受记者采访,说“我觉得国家队各项措施不很完善,也没有针对球员个人的系统的训练”,于是记者曲解成“李娜炮轰国家队体制”,她感到非常不解和委屈。其实我觉得李娜在这件事上真的怪不得记者,或许你说的都是真话,但是在公众场合说出这样一句话,言下之意,不就是国家队的体制让你的成绩得不到提高吗?既然真的这样说了,又怎么说别人曲解你呢?正解又应该是怎样的呢?当然,这样说也并没有错,如果你真的是这样想的,但是说了又不让人写,写了就说人家挑拨,这个我真的不理解。其实,在媒体上,我也经常看到一些对李娜不太公正的言论,比如批评李娜不爱国啊,说李娜黑脸是忘本啊,等等,我真的觉得他们很过分。运动员的工作是比赛,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没必要成天感谢这个,代表那个的。即使大满贯冠军年年是中国人,如果中国人老百姓没几个打网球的,你能说中国是网球强国吗?一个运动员能代表国家吗?为什么给运动员扣那么大的帽子,施加那么大的压力?只要看比赛就好了,有输有赢,奥运会比赛跟小单位的运动会也没什么区别嘛。我就是这样想的。但是李娜在自传中并没有写这些事情,而是单单写了炮轰风波,可能这件事对她影响最大吧。而我在读了她写的事情经过后,觉得她并不冤枉。以上这些零零碎碎,就是我在读完此书后的全部感受。这本书的最大魅力就是真实。能够把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和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全部写出来而不加掩饰,不加修饰,仅凭这一点,这本书就甩出其他名人传记不知几条街。在这个世界上曾经这样做的,我仅知道两个人(当然我比较孤陋寡闻),一个是李娜,另一个是卢梭。

书评?我可没有那个水平~

能够找到这本书实属偶然,刚在pad上下载了《超星移动图书馆》的APP,随手翻翻里边都有什么资源,就邂逅了它。虽然不是“娜离子”,但是对这位已经是传奇的职业网球运动员还是很感兴趣。书的最开始写的是娜姐的高光时刻——法网夺冠!夺冠前后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去奢侈品店可以享受清场的待遇了;NIKE店里的巨幅广告;埃菲尔铁塔下的冠军留影······这也是全书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但是如果只看到了夺冠前后的光彩,而不去深入的了解背后的故事,也是挺无聊,这也激起了我接着看的兴趣。相信这也是娜姐这么写的原因吧(“娜姐”可不是谢娜啊!)。从小开始打网球完全是因为父亲的缘故,父亲以前也是运动员,为了让女儿能够完成自己的梦想而让她加入体育队,确实有点儿“父债子还”的感觉。相比之下俺老爹就好得多,虽然他也是运动员但是并没有在这方面太严格要求我,跟我从小体质差估计也有关系吧。这也导致了娜姐从开始打球到真正爱上网球,花了十几年的时间,这也是中式教育的问题吧。在她很小的时候给予她最大支持的父亲就过世了,父亲对自己的支持是全方位的,不过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比如想让孩子学钢琴,就去买钢琴而不问娜姐的意见,典型的中式教育吧。不过,父亲也是全家的支柱,他倒下了,之前处于保护之下的母亲和自己就开始手忙脚乱了,这也使得娜姐过早的开始负担家里的开支,开始了成熟的第一步吧。书中对母亲的评价一直不高,从开始的改嫁,希望自己跟继父搞好关系(因为父亲是无法取代的,而母亲却想要他取代父亲的位置,也可能是小孩子的心理无意识地抗拒吧?)到后来的好面子,同学聚会的时候总是要娜姐给她打个电话,总是以过来人的口吻说教,想帮李娜姜山夫妇带孩子等等,都是体现了母女之间的一点儿不和谐吧,不过还是相信母女之间的爱更胜过这些吧,跟小时候的遭遇不无关系吧!父亲去世之后,娜姐去美国学习了10个月,在入境的时候,因为手续上的疏忽吧,她被关在小黑屋里几个小时,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段经历也会带来不小的阴影吧?因为不满领导的一些安排(教练的教导完全不尊重运动员;领导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为所欲为;而且国家队里的气氛带来的压力······),二十岁的时候李娜姜山选择了退役,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相信这段时光也是她最开心快乐的日子吧。这段时间两个人认真学习,学习的那股劲头我都有点儿自叹不如呢。这段期间不断有人过来劝她复出,不过都被他一一回绝了,毕竟走的时候被伤透了心,尤其是当时教练说“走就走,几年之内我能再培养出一个李娜”直到孙晋芳来跟他说“为自己打”,她才决定复出。这期间娜姐总结说一定要多看书,从一个运动员嘴里能说出这样的话,难得!!!虽然复出之前各种担心,怕自己不能找回原来的竞技状态(毕竟这么久没打了,而且做出改变,而且是这么大的改变心里都会有所担心吧!),不过结果证明还是不错的,排名不断上升,状态越来越好,我也是很好奇的,为什么?也许真的是“也许场地始终没有变,变化的是人的心”。这期间充斥了各种无良媒体的各种报道,从开始的不适应到最后的相互理解,毕竟人家靠这个吃饭,需要制造点儿话题来吸引眼球等等,能看得出这是一个慢慢成熟的过程吧,不过媒体的做法确实是有够过分的啊,比如说关注点从来都是网球之外的东西;因为一个纹身而大做文章;因为屡次负于排名前十的球员而泼冷水;等等······如果没有一颗大心脏,还真是承受不住啊。奥运会之后,包括李娜的四个人单飞了,这之前也发生了不少故事,比如因为与大威的比赛之中,因为场边球迷的吵闹而喊出“shut up!”,当中主要原因还是球迷对网球的礼仪不了解吧,从那个时候到后来网球逐渐开始被国人所了解,娜姐功不可没,相信她也是开心的,毕竟自己从事的工作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了解。而这对于身为网球运动员的她尤其是值得高兴的事儿,毕竟网球这项运动的特殊性就是孤独,从上场开始,不能和自己的团队交流,有压力也只能自己找排解的方法,如此的孤独,有谁能懂?能懂的人,又是如何珍贵啊?“单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所有的开销都得自己负担,养自己的团队,如果不是出类拔萃的人根本没勇气也没那个能力选择单飞吧。相信这也是为什么举国体制下不能培养出绝对出众的网球运动员的原因,有绝对能力的人没有继续向上的动力,因为既得利益会被大家分掉,而对于弱者或者说能力不强的人来说,体制内绝对是天堂。而中国网球发展的晚而且慢,各方面都不专业也是没有职业球员的一大原因。印象比较深的一个例子就是奥运会之前五个月的时候,娜姐膝盖受伤,国内只能选择保守治疗,而保守治疗的结果不确定,而因为奥运会国内的手术不能进行,只能暂停。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娜姐选择了去德国接受手术,当时的领导都威胁说后果自负,后来手术成功,奥运会成绩也不错了,居然有人跳出来说自己支持她去做手术,呵呵~类似这种事,这种人相信哪儿都会有吧,不过一定是体制内比较多吧。娜姐也是一个率真的人,对这些人给予了无尽的赞美。能够做出改革的人不论是成功与否,都是有勇气的人,能够敢为天下先,而这比运动员都来得伟大吧。尤其是让网球运动员单飞这样的“改革”,因为直到李娜法网夺冠之后改革才逐渐被承认,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后面的一些都是零零碎碎的小感悟吧。比如外语的学习,就是要“脸皮厚”,李娜的外语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说得非常好,她的经验就是要多说,放开了说;还有国外对于这项运动的礼仪的尊重,相比之下,国内的球迷就差很多,不过正在慢慢进步;还有慕尼黑的宠物都会去上学,学习礼仪还会上强制性的保险,养宠物跟养小孩儿都差不多了······不过这些都需要时间。法网夺冠之后,冠军的心态都会发生变化,李娜也不例外,不过能够承认这一点很不容易,如果将来我能取得一点点成就的话,希望自己能够吸取教训吧书中提到了一本叫做《特蕾莎修女》的书,感觉非常不错,有机会一定要看看!

独自上场

喜欢李娜的个性直爽,通过叙述的一些事情,在她受伤不能打球的时候,国家领导告诉医生只管给她打针 ,让她比赛,还有她膝盖积水的时候也是这个态度,政府的面子重要 ,而不是运动员的健康重要,确实感觉这样有问题,在想,2008年 刘翔的退赛是不是也是这个情况。突然觉得,运动员为了比赛身体已经受了很大的伤害,在他们输的时候我们应该理解,有可能他们是带伤比赛的

谁不是独自面对自己人生

那还是去年看了节目《看见》柴静对李娜的专访后得知她写了一本书,叫《独自上场》,采访场面比书中写得更加真实,更加感人!李娜的性格坚强独立,目标明确,按现在话说就是女汉子一个,我研究了一下,这估计和父亲的早逝以及体校教练严格的训练有关。李娜独自上场遇到的顺利和挫折,喜悦和失落,我们每个人人生中也都经历过,谁不是独自面对自己人生中的呢?

娜不简单

娜姐是体育圈的一个异类.直爽的性格给她带来了很多的体制内的阻碍. 但是她就是这样坚持自己,抓住单飞的机会, 最终成就了大满贯冠军.最感动的是娜姐和她父亲的关系, 父亲的早逝, 自己还是小孩就要独自取美国受训,去各地参赛, 都让娜姐倍感孤独.姜山的出现才给了娜姐家的感觉,虽然比赛还是要独自面对,但生活已经不在孤独.多次的膝盖手术, 是对一个运动员的巨大折磨. 在成绩和荣誉背后, 有别人想不到的艰辛. 健康是一辈子的事情, 不懂你的人会问你飞的高不高,懂你的人关系你飞的累不累.娜姐加油!

独自上场

2014年看的第一本书《独自上场》,一天的时间看完了,书不厚,大概是300多页,看这本书的起因很简单,最近李娜拿下了澳网的冠军,各种新闻扑面未来,多少的在微博上看到了一点关于她的东西,也正好一个好朋友在看这本书,就推荐给我看,并且附上了姜山写的序,那个序是在晚上看的,当时看的很有感觉,第一段是这么写的:李娜,这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可能很多人的生活中都会认识一个或者几个叫李娜的女孩,但是,这两个字对于我而言,却有着非凡的意义,以至于我无论在何时何地看到这两个字,心底都会升起一种温柔的情绪,因为,李娜是我妻子的名字。这本书不能说是一本励志书,只是李娜个人的30年来的经历,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李娜,赛场上独自上场,独自应对网球这场孤独的游戏,不过很庆幸他有姜山,赛场下,他可以小鸟依人的陪姜山打一晚上的游戏,买衣服的时候只要姜山说好看,他会毫不犹豫的买下;一个大男子主义,一个大女子主义,过的很好。姜山在序中是这样描述他们的爱情的:今年,是我们认识的第18个年头,是我们相爱的第14个年头,虽然我们才30岁,却已经携手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我们像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或者兄妹。我们知道彼此的过往,无论是快乐的还是伤心的;我们清楚彼此每一个细小的眼神和动作,以及彼此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渴望;我们熟悉得好像是一双手的左手和右手。李娜的自传让我更加了解中国网球的改革路程, 也可以说是网球职业化路程,这一路走来是中国网球的进步,但是会有一部分人是这个体制下的牺牲品。李娜退役后跟姜山一起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他们选的是新闻专业,他们也曾梦想自己可以成为一名体育记者,能够多站在运动员的角度多替他们说话,想当一名有职业操守的体育记者,不会为了博取头版头条就曲解报道,他们要的是客观的报道,实事求是的报道,因为在李娜的网球道路上他切身的体会过媒体的误读和误解,我想这本自传也多少肯定有为自己澄清的意思吧,读者也就客观的看吧,毕竟不能只听一家之言。其实读到这里的时候,让我不禁想起了柴静的那本《看见》,回想起,陈虻是怎么帮助柴静能够客观的报道新闻,想起陈虻问柴静,如果你做新闻,你关注新闻中的什么,柴静回答,我关注新闻中的人。关于李娜父亲早逝,母亲后来改嫁,李娜对奶奶的怨恨,对新叔叔的距离感,我想读者肯定都能理解,因为他只有一个爸爸,那个位置任何人无可替代。文中也会提到李娜和姜山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提到中西教育的差异,你应该做什么跟我要做什么,这期间的差距很大。话说李娜发泄情绪的方式主要是吼姜山,或者做一些自己以前没有做过的刺激的事情,比如纹身,蹦极,买奢侈品,这些方式无可厚非,完全是个人偏好,但是在媒体那里都会拿纹身做文章,呵呵,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关于吼姜山,只能是人家夫妻之间的事情了,因为姜山给她安全感,她知道这些完全姜山的安全系数范围之内,知道怎么吼那个人都不会离开自己,甚至都不会计较。个性直率的李娜,一开始不知道怎么跟媒体,领导沟通,经常会出一些差错,遇到低谷期,心里的建设,身体出问题,姜山的鞍前马后,姜山真这位网坛头号模范丈夫也不是徒有虚名的。我更加觉得我们应该多去关注背后的那个人。一个最初只梦想能打进全国,到现在的世界前三,甚至以后还很有肯能是世界第一,但是我们都知道下一站,不知道是哪里,也不知道她能走多远,但是不管下一站是哪里,它有一个不变的名字,叫 “人生”。

愈孤单 愈坚定

在李娜美网第一轮之前读完的。花了一天的时间。很多人跟我说,网球有什么看头...一个球打来打去,记分复杂,赛制冗长...201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决赛。诺瓦克德约科维奇对阵拉法纳达尔。整场比赛创历史的5小时53分钟。荡气回肠。颁奖仪式的时候,童可欣说 这就是网球。没有真正看过网球的人是不会懂得其中的精彩。网球的赛场上只有一个人最多双打两个人,你不能偷懒。一走神你就会被痛击。篮球场上足球场上你有队友能相互鼓励。网球场上只有你一个人,你要不断的果断的做出决定。击球的线路,移动的位置...稍微犹豫就会被对手抓住机会。我算不上李娜的粉丝。我只是在众多的比赛中优先选择她的场次。而且也会因为她输给实力不怎么样的人抱怨。但是有一点你不能否认,她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运动员。职业精神,个性爽朗,敢爱敢恨...再多的GoldenMedal也证明不了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意义。一个人的战役。我们会与你同行。愈孤单,愈坚定。

激动感动的心情难以平复

我从来没有看过李娜完整的比赛,也对网球比赛的规则一无所知,甚至根本不关心谁在大满贯中夺冠,谁又败北。只是偶尔会看到新闻上关于李娜的一些报道,但大部分的报道是说她这个人性格如何坚硬,如何暴脾气,如何与体制格格不入。但就凭这一点我就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她,对她充满敬意——我就是喜欢不向强大力量低头,仍能保持自我的人。李娜温网夺冠,大家为她骄傲,媒体更是把她吹捧为“民族的骄傲”,湖北省政府还奖励了她80万人民币。在接受奖励的现场,政府官员和李娜合照,将媒体纷纷把奖励的一瞬间拍摄下来,领导笑靥如花,而李娜却是一副冷漠的表情,没有一丝笑容。这张照片在网络上疯传,大家都委婉地说李娜很有个性,暗暗批评她不懂“社交礼仪”、耍大牌,和领导合照还用这种苦大仇深的表情。当我看到这张照片,就更莫名其妙地喜欢她了——因为她“不为五斗米露笑”!所以,我决定看看她的故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姑娘,才能活着这么倘然和直爽?我以为李娜的故事,和千千万万个冠军的故事一样,都是宝剑锋从磨砺出,从小就开始艰苦训练。我以为李娜会在她的传记里面讲她训练有多辛苦,自己是如何奋起直追,充满自艾自怜的色彩,但是她没有。整本书中提到训练的辛苦的地方似乎很少,反而将笔墨放在了和爱人、亲人之间的感情以为自己内心的纠结和起伏上面。这让“李娜”这一形象不再那么单一,不仅仅是电视上那个会打网球脾气有点火爆的运动员,而是一个真真实实、有喜怒哀乐的人。之前以为李娜是个女汉子,天不怕地不怕,但走近她才发现在她刚毅的外表下有一个敏感而柔弱的心。她说她是一个很容易受别人影响的人,媒体歪曲的报道,会让她难过很久。媒体并非事实的中立报道者,客观中立的报道永远只存在于新闻理论和新闻理想主义之中——这是看到李娜被媒体伤害时最大的感受,任何个人在媒体面前,其实都是弱者,除非这个人背景强大。不打球的时候,她会陪丈夫姜山去打牌,静静坐在旁边什么话也不说,看到这里觉得心都柔软了。李娜很诚实地说,在打网球的前15年,她并不喜欢网球,她是为了别人而打,而之后,当她意识到网球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时,已经无法用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来解释她对网球的情感,因为网球带给她的东西和感受太多太复杂,无法三言两语就说得清。很感谢她没有告诉读者“我热爱,我努力,我坚持,然后我成功了”这个简单而又粗暴的道理,这一点让我更加喜欢她了。李娜法网夺冠的一瞬间,激动的躺在地上,然后又马上爬了起来,她说,其实她想多躺一会儿,但是她不想让对手等她。比赛失败的心情她也有过,她不想让对手难过,所以爬起来之后,她马上和对手握了握手。看完之后激动、感动的心情难以平复,恕我文笔太烂,无法表达这种心情。在看书的过程中,我还不止一次腹黑地想这书到底是不是李娜自己写的,因为书中很多句子很有意思,而且有大量的成语的运用,为此我还专门百度了一下是不是她自己写的。但最后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就像李娜说,很多人对运动员都会有偏见,觉得他们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看到这里觉得好惭愧,我还是戴着有色眼镜看运动员,还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呢,我们都应反思。

真诚、可敬

很少看名人传记,觉得它们基本属于成功学、励志类名目下的书籍,然而普通人并非可以轻易地进入他们的世界或者走和他们一样的路。李娜的书却展现了一个另外的一番风景——一个普通人同样会面临的种种的挑战——家庭的变故、与父母的沟通障碍、与体制的矛盾、面对低潮期的沮丧、挑战新高度的压力。然而,李娜并非把自己描写成一个无敌女金刚,她会有很女人的一面,依赖丈夫、对姜山发脾气,有时候会很想放弃、想安于现状,然而超我又不断地在挑战自我,就这样一路走到今天,结果跌跌撞撞、起起伏伏,但一路向前。

做更好的自己

最近喜欢看自传,就像书中引用乔布斯的那段话(你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必须相信,那些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里,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也可能是我极力想克服半途而废,专注力不够的弱点,所以去图书馆的时候被这本自传吸引。买回来后放了足足两周的时间才去触碰。李娜,真的是很普通的名字,我高中同桌也叫李娜。李娜说自己一度觉得,如果网球没有介入她的生活,她不知道自己这辈子会普通到什么程度。因为她不知道自己除了用力打好网球,还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更出色。网球生涯并不是李娜自己选择的,这是她爸爸的愿望。在很多次迷茫,无助,想要放弃的时候,她哭着问内心另外一个李娜:我真的很喜欢网球吗?不打网球我是不是可以活得更开心?做为传统式中国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李娜的挣扎是大多数人的心声。我们小的时候就开始听从父母的安排: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考上大学就可以有辉煌的人生等等。当然,幼年时期再也回不去了,对于无法改变的现实,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坦然面对。就像李娜,她内心多少有些埋怨过父亲做主让她接触网球并寄予她很大的期望,如果她小时候像大多数孩子一样有个快乐的童年,说不定她会发掘更为喜爱的兴趣爱好。可是,童年她无法回去了,她不可能放弃网球这个可能让她成为大满贯冠军的机会去寻找未知的爱好。于是,带着父母的期许以及内心的好胜,她上路了,从未停留。我觉得李娜的这本自传很符合大众口味,因为只有极少数的人有比尔盖茨那样自小就能发现自己的天赋并坚持一生。随着网球打得越来越好,李娜认知自己更多,现在的她不再如初出茅庐那样浑身是刺,她学会了跟内心狂躁不安的猛兽斗争,学会了跟世界握手言和,学会了做更好的自己。我不知道李娜是否会有一天退隐网届,做跟网球完全不搭嘎的事情,但我知道,不管她如何选择,她现在正朝着做更好自己的道路上前进。通过读独自上场,另一个更深的感触就是人要创造机会,不断学习。李娜说自己读书不多,于是她争取了机会重返校园。虽然她的那段校园时光对于她的网球事业没有直接的指引价值,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她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她开始发现,知识是很重要的东西,人一定要学习。在她那么多年世界各地辗转途中,她学习到了国外更人性化的教育体制,她说以后她的孩子,她会放养。最近两天,我有个体会是:MANAGE YOURSELF AS A BRAND .做更好的自己,这会是让人一辈子乐此不疲的爱好。

每个人都有跌宕起伏

书名:独自上场作者:李娜评分:5分我一直都特别喜欢看自传,看看别人的坚强,挣扎,痛苦和快乐,就会觉得其实每个人都有难熬的时候,痛苦什么的也都是会过去的。在别人的故事中看自己,哈哈,我喜欢做这种事情。这本书写的特别好,从她小时候开始描写,感觉家庭,事业,爱情,生活,朋友,各方面都写到了,但是不显得凌乱。这里面我有感触的事情也很多,慢慢的写一写,也许这篇读后感会比较长。文中写到,父亲去世,母亲一年多后再婚。她知道母亲需要另一段婚姻,叔叔也很好,可是她不能很好的融入。这一段写的很好,虽然现在社会更包容了,但是怎么来处理好再婚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理智告诉我们,我们该怎么做;实际内心又总是会有另外的想法。还是要相互多尊重,放轻松点。当然,这个可能也和她母亲性格有关,她也说更喜欢和姜山的妈妈,因为不会给她压力,姜山妈妈自身也是很快乐的。说个轻松的,我特别喜欢她描写德国人养狗那一段,狗狗知道自己在超市等主人,狗狗知道在地铁上给人让路,狗狗不会在家乱叫……真是太可爱了,我想这样的狗狗是我们大家都想要的狗狗吧。原来,德国的狗狗都要送去狗狗礼仪学校学习,他们在这方面有完善,并且严格的规定,包括给狗买保险,以防咬人之后的赔付。所以,各种东西都是需要规定的,但是我们也不指望国家短时间完善这些,因为中国真的发展太快,快到我们只有精力去关注经济,等经济平稳下来之后,我们才能有办法去关注其他很多方面。现在经济好了,大家总喜欢说国家这里需要改善,那里需要改善,当然,确实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是我们应该在这方面给予国家支持和帮助,而不仅仅是职责。李娜单飞,是我们都知道的。我没有刻意过这方面的新闻,印象里就是她和国家闹翻了,然后单飞。但是看了书,我才知道,不是这样的,是国家体制改革,给了她单飞的机会。她单飞后,仍然分奖金给国家,她也心甘情愿分给国家,因为国家培养了她,因为她希望她的钱可以帮到中国的体育。所以,有的时候,站在更高的地方,会有更高的一些素质。她比很多人真的更爱国。伤痛,迷茫,亲人离开,很多事情我们会经历,她也会经历。其实我一直觉得,运动员比我们大部分人更坚强,因为他们的伤痛很多时候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别人的坚强,一直都是我前进中的勇气。别人能做到,我做到别人的一半,或者一少半,总还是可以的吧。这样的想法,在困难的时候总是支持着我。

并不独自

没有谁的成功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我们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就参与到了这个世界的竞争,争做万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分之一、十分之一……争着比别人更好,如果不看看冠军的成名史,或许我们都不懂得成功的背后还有些什么。要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人,除了天赋还有自己的努力,无论是外界的还是精神的压力,都是自己在不断前进中应该努力去克服的东西不。在走向成功的这条道路上,李娜无疑是幸运的,打网球的天赋,亲人爱人的支持,自己明确的目标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她成功的垫脚石,先是为了完成父亲心愿,但后来完完全全认识自我,她在无数人的口舌与自己身体状况搏斗中艰难向前。中国人总是擅长和和歌颂胜者,却不去宽容在走向胜利的道路上偶尔失误的人们。倘若你也爱冠军,或许你也应该看看这本书,收获的不仅仅是正能量还有满满的由亲情、爱情和友情带来的感动。

真诚的李娜

我是个体育迷,除了拳击和赛车,几乎关注所有的体育比赛,最喜欢网球、羽毛球、足球。李娜作为亚洲第一位大满贯得主,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亚洲的骄傲。她用事实证明,东方人一样可以在网球运动中做到最好。网球是一项贵族运动,作为资深球迷,我认为之所以亚洲到目前为止只出了一个李娜,和亚洲各国经济普遍不发达,在网球运动青少年培养的投入太少。李娜无疑是幸运的,她不仅具有天赋,适合网球运动的直来直去、倔强坚强的性格,更源于她出生成长于国家网球大省湖北,青少年起便得到耐克公司的赞助。试想如果没有钱,再多的小李娜也成不了材。世界上第一位华裔大满贯得主张德培出生成长于美国,亚洲曾经闯入世界排名前十的男女选手泰国斯里查潘和日本的伊达公子都有相似的成长经历。所以,如果保持足够多的投入,中国这么多热爱网球的孩子,一定还会有第二、第三、第四个李娜,亚洲人一样可以拥有大满贯。不过做到如费德勒、纳豆、小德、克里斯特尔斯这样的网球选手,那是真正的天才,不是靠钱和天赋就可以打造出来的。李娜尽管有天赋,但绝不是天才。从她的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她从起点百转千回一步步走向巅峰的艰辛历程。非常真实也非常心酸。也许我们只看到球场上凶横的李娜,个性火爆的李娜,很多人评价她特立独行、坏脾气、心理素质差,但背后的故事怎样?那德国手术后两个人孤零零的圣诞节,自己给自己扎针的恐惧,伤病反复困扰还需独自上场的孤独,谁能真正理解谁?原先以为运动员的自传多由他人代笔,看了李娜的这本书,我相信这一定是李娜自己的心声。如果你一直关注李娜的比赛,经常看她的访谈,你就会知道这本书呈现给你的李娜是那么真实,连说话的语气都一模一样。直来直去的李娜,直白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爸爸早逝的痛心、对爷爷奶奶的怨气、对再婚妈妈的矛盾心情、对中国体育界某些潜规则的反感痛恨、对姜山无尽的爱、对外教对德国医生的感激,李娜的表达不加任何掩饰。真实的李娜,真诚的李娜。李娜直言,大满贯带给自己财富和名誉,让自己满足而又不安。她希望永远因为热爱去打网球,而不是担负过多承担不起的责任。难怪外国媒体那样喜欢这个直率姑娘,而国内媒体却多年来负面报道不断。在我们这样一个金牌至上的体育大国,唯金牌论英雄,你的成功需要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来妆点,不允许你只顾享受这项运动带给你财富和名誉而不为国家为地方作贡献。伦敦奥运会刚刚结束,李娜又是一轮游,各种报道里很少再见她的名字。没有把“一轮游”和“不爱国”联系在一起,说明媒体已经在进步中。这本书里李娜很多笔墨描写和姜山的爱情,在感情方面李娜非常幸运,遇到姜山这样知她懂她护她的人生伴侣。网球场上经常诞生难忘的爱情故事,如未成的克里斯特尔斯和休伊特,美满的格拉夫和阿加西。网球场上孤独的李娜,网球场下有知心爱人相伴,这是上苍对李娜这么多年艰辛付出最好的回报吧。读这本书之前,对李娜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读完这本书,我想我喜欢李娜,喜欢她的直率和真诚,喜欢她在逆境中的坚持。不论她是否再有辉煌的成绩,李娜的名字终将镌刻中国体育史册。

加油!

我们正在让孩子学习打网球。目标:李娜,目的,身体棒棒。如此,买了这本书,和阿加西的自传。先读李娜,中国式的思维,好理解。文笔一般。恩,同意。平铺直叙的内容足以吸引我们!看完后,一句话,”真不容易!“意外发现,体育专业的都早熟吧。毕竟,打小就能切身体会”竞争“的滋味。中国的体育健儿不少,能出书的寥寥。李娜是幸运的!同为”湖北佬“,为你自豪!

一些分析

褪去所有光环,从《独自上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率真刚直的李娜。这个李娜简单平凡,恩怨分明,不屈就,不做作,甘愿为梦想付出一切。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李娜是什么样的,她在处理多方压力的时候,是持什么样的心态。一、父亲李娜早年丧父。大概在李娜14岁的时候,她的父亲身患绝症去世了,李娜当时在参加比赛,连父亲最后一面都见不上。尽管相处的时间不长,但父亲对李娜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李娜在青少年时期对网球的坚持,一方面是为了养家,一方面也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李娜的父亲年轻的时候是省队的羽毛球运动员,不过从未染指全国冠军,所以他把这个梦想都寄托在李娜身上。尽管父亲对李娜寄予厚望,但他从来没有强迫李娜,而是采用一种较为宽松的教育方式,李娜不喜欢学钢琴,他就偷偷把钢琴卖了,李娜偏科,但他也没有呵责。在李娜5岁的时候,他就送李娜去学羽毛球了,尽管训练的开销大,但他还是把自己的收入都花在了李娜的训练费用上。后来转向网球的时候,是他权衡之后做出的决定。体校训练辛苦,父母对李娜既心疼又不忍,很多时候下班的时候,故意错开探望时间,就不是不忍心看见女儿受苦,但他们一咬牙还是坚持让李娜继续训练。也正是父亲的这种关爱和宽容,为李娜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尽管李娜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体校中度过,但是他的付出,李娜都是看在眼里的。可以说,李娜的一生都离不开父亲的影子,从她的网球生涯到感情生活,都渗透着对父亲的思念。二、历任教练李娜的启蒙教练是夏溪瑶,之后经历了余丽桥、托马斯、姜山、莫滕森、卡洛斯等教练,以下仅列举其中几位。1、余丽桥余丽桥年轻的时候是全国冠军,当时很出名。成为网球教练之后,对自己的学生极为严格,当时李娜天赋极佳,但也是同样的待遇。李娜书中提到:“余教练是位相当敬业的好教练,但是脾气火暴、风格强硬。她以对球员要求高、纪律严而闻名。如果一件事情她说了两三次以后你还改正不了,她就会很急地冲着你说'教猪都教会了,你怎么这么笨还没学会',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基本上国内的体育教育都是采用余教练的这种教育方式,极其严厉,没有表扬,压抑个性。对于余教练,李娜的态度是包容,但对这种教育方式,李娜的态度明显地表现出不赞同。李娜毕竟是受过体制内外两种训练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巨大差异,很容易让人产生落差感,所以对于传统的训练甚至还有些鄙夷的态度。李娜书中有提到:“成年后我知道这不是教练个人的问题。中国自古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教练对弟子们都是非常严厉的。在如此压抑的环境里长大的弟子们后来退役当了教练,会不自觉甚至变本加厉地压制自己的弟子。这多少有点“多年媳妇儿熬成婆”的意味。也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别的教育方式。这一代教练是这么压他们的,等他们大了当教练后就也那样压下面的新队员,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压制下去,所有队员都是在超强压的训练方式下成长的。这非常不人性,但……很见效。”李娜也有提到遗憾没有接受过真正的职业化训练。2、托马斯托马斯是李娜单飞初期非常重要的教练。李娜刚单飞时,许多琐碎的事,如订酒店、签证等都是亲力亲为。托马斯加入之后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这些事情。李娜刚开始是比较腼腆的,并不敢于同其他高水平的球员接触。托马斯便还经常带着李娜出席各种球员Party,增加李娜与高水平的交流。李娜从中受益匪浅,通过这些交流,更加明确了李娜的定位,以及与高水平球员的差距,李娜也建立了对自己的自信。可以说托马斯对李娜单飞的初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过渡作用,让李娜更好地适应单飞生涯。在李娜排名接近TOP10,托马斯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可以教李娜的了,便主动提出辞职,让李娜更换更好地教练。所以李娜对于托马斯更多的还是感激。3、卡洛斯书中没有提到卡洛斯,因为本书在完成时,卡洛斯还没加入李娜的团队。这部分主要还是根据新闻报道和李娜的评价做出分析。相比余丽桥,卡洛斯对李娜同样是严厉.李娜训练了三天就受不了,她打电话给姜山说,卡洛斯是个疯子。无疑卡洛斯的训练强度非常大,因为李娜如果想更进一步就必须做出非常多的改进。然而他对李娜的作用更多在于重拾李娜对自己的信心,让李娜重新发现自己,明白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说,卡洛斯让李娜压抑多年的个性得到了释放。卡洛斯的采访中有提到,李娜比赛完了之后,他不是让李娜发现比赛中出现的问题,而是找出比赛中做得好的地方,以此让李娜对自己树立自信。李娜多次对卡洛斯表示赞美之词,认为卡洛斯让自己更加强大,并强调卡洛斯挽救了她和姜山的婚姻。在今年澳网夺冠之后,李娜更是赞扬了卡洛斯的巨大影响,认为他是做好的合约。三、丈夫姜山是李娜在省队结识的。李娜书中调侃道,她和姜山的组合是“大男子主义和大女子主义”。在李娜最迷茫最落魄的时候,姜山有些时候尽管不在身边,但他依然通过电话,不停地安慰李娜,鼓励李娜,让李娜走出低谷。几乎他所有的决定都会充分考虑到李娜的感受,书中有一个片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李娜在刚刚换帅莫滕森时,姜山便悄悄地离开了李娜,后来他给出的解释是“他只是希望能在适当的时候离开,这样新教练来之后才好工作。如果他真的跟随我来到马德里,可能会对新教练的工作造成阻碍。之前他和我说过他不会去西班牙,也是认真的。只是我那时不愿相信而已。”姜山给李娜的感觉就像父亲一样,成熟稳重,处事冷静理性,并且处处包容李娜,充分考虑了李娜的感受。李娜比赛中经常会出现心浮气躁的情况,为了发泄压力,经常会对坐在观众席的姜山大吼,但姜山对此毫不介意,并认为每个人在场上都需要这样的发泄。无论夺冠还是采访,还是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娜对姜山深厚的感情。姜山毫不介意自己的妻子事业更成功,挣更多的钱,他不介意站在李娜背后。李娜在2011年澳网亚军的致辞上说道,“你们看到那个穿黄色T恤的家伙了吗?他就是我老公,我总是拿他来开玩笑。”也正是这样一个理性包容的姜山,成就了李娜。这忽然让我想起了夏洛克和花生二人。一直走高冷路线的夏洛克,与世俗格格不入,而花生既能包容夏洛克,又能为缓和夏洛克与世俗社会的关系,从而建立的夏洛克的权威,争取更多的破案机会,形成良性循环。姜山从某种程度上似乎就是扮演着天才与社会的中介。四、自己众所周知,举国体制的弊端是仅考虑成绩,而不考虑运动员自身的兴趣,不考虑运动员的自尊,压抑运动员的个性,也从来不考虑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生涯,而奖励的方式就是仅仅是金钱。很多拿过金牌运动员退役后穷困潦倒,无法自给自足,更不用提没有取得成绩的运动员,普通大众根本看不到他们受到的伤害。运动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政绩的棋子,举国体制的牺牲品。李娜也不例外。李娜性格倔强,不屈就。青少年的时候没少在体制内受气。2001年九运会时,省领导为争取更好的成绩,强行将李娜与搭档多年的姜山拆对。这件事对李娜与姜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直接导致了李娜后来的退役。李娜在书中表明,“我想他们弄错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我们要的不是待遇,而是尊重。”可以说早年的李娜个性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打球的驱动力一方面是父亲的遗愿,另一方面是体制的逼迫。而在李娜单飞之后,李娜接受了职业化的训练。从托马斯,到莫滕森,再到卡洛斯,三任外交,尽管三人执教风格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尊重李娜,让李娜重新发现自己,尤其是卡洛斯。卡洛斯对李娜的个性释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两年,卡洛斯加盟之后,我们发现李娜真正地焕然一新。她打球不再盲目地打球,她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她有自己的理想,并且愿意为理想付出一切努力。李娜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直面自己受过的伤害。五、结语非常喜欢李娜的自传,不在于她的文笔有多好,不在于叙事的方式有多高超,而在于这本书非常地真实,书如其人,李娜也一如其文字一样,直率朴实,毫不做作,有梦想,勇于拼搏。大爱李娜。

几段印象深刻的文字

你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必须相信,那些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里,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史蒂夫乔布斯传》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虚假的朋友和真实的敌人,不管怎样,你还是要成功。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说到底,这是你和神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特蕾莎修女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自己,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我不应该受苦的。“这个思想会让你更加的受苦。它是对事实的扭曲,始终是自我矛盾的。真相是,你必须对苦难说:”是的!“然后才能去超越它。--《,遇见未知的自己》张德芬

愿娜娜接下来的职业生涯一切顺利

今年澳网决赛让无数娜离子难以释怀,那两次摔倒像一计重锤粉碎了很多人的心。在娜娜状态如此之好,在阿扎伦卡饱受质疑,在场上观众一边倒支持娜娜的情况下,以这样的方式输掉比赛真是憋屈的慌。赛后,当cctv5播放的那个煽情的短片的时候,当娜娜赛后接受采访时哭着说:只想把这个冠军送给姜山当结婚纪念日的礼物的时候,不知道多少人落泪了。我哭了,而我知道我已经是一个彻底的娜离子了,而这一夜对我来说对大多数球迷来说都是不眠之夜............从2004年奥运会开始看网球比赛到现在接近9年了,但喜欢上娜娜却是最近两年的事。但遗憾的是,李娜年纪大了,职业生涯已接近末期,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多的看她的比赛,因为真是看一场少一场了。我不是追星族,我不喜欢关注李娜场外的消息,但看到那么多人用各种恶毒的语言咒骂她还是觉得难以理解,李娜已经成为了中国体育的一个标志,国际影响力非常大,但我还是最喜欢场上的她,场上那个为了胜利拼搏的纯粹的李娜。只愿娜娜在剩下的职业生涯中能健健康康,远离伤病,带给我们更多精彩的比赛,至于成绩嘛,顺其自然吧,因为你已经很优秀了,只要你在场上,你的球迷就会觉得很满足了............

自由

李娜,我不认识她,只在新闻和微博上,零零碎碎的看到这两个字,也从没有看她打过一场比赛。大满贯我也不清楚,在百度之后才清楚大满贯对一个网球运动员的意义。一个人的成长成熟和一个运动员的成长以及成熟,都需要经历,她李娜是个幸运儿,她有足够的经历和能够自我调节的内心,还有永远包容她的姜山,看到她逐渐成熟,我也逐渐感到欣慰。一个人只有她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她才能说是真正的强大,外在的一切都只是附属品而已。李娜,作为一个运动员,她经历了她必将经历了的经历,并且生活也给了她相对的荣誉。最后她自己也说了,她学会了与生活握手言和了,可能这就是她现在选择退役的一个成熟的条件吧。她面对生活是个勇敢的人,以后她在任何场合都将会是个光鲜亮丽的人。李娜在书中多次提到自由,也明确的告诉读者自由对她的重要性。国家队给不了她自由,她便单飞,她若不单飞她也不可能拿到大满贯。"不自由,毋宁死"是古人对自由的向往。自由这个字眼我解释不了,对自由的要求是因人而异的,好比自由对李娜而言就是好好打网球,无拘无束,但就这些国家队给不了她。对一般人来说他已经足够自由了,每个人对自由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由对人还是有要求的,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自由为何物,有追求有向往才会想要自由。

网球是一种很好玩的运动

刚接触网球的时候,很开心。球够大,却不如篮球排球那么大,球够小,却不如羽毛球和乒乓球那么小,一来克服了我害怕被球砸到脸的恐惧心理,二来也克服了我眼神不好,小球接不到的尴尬。但是看了李娜的这本书,真的感慨,运动员真的是一身伤病啊,凡事过犹不及。我还是当人生一乐吧。

独自上场

(喜马拉雅听书)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人物传记,以前一直觉得传记这种东西就是写各种伟人名人的丰功伟绩,都是吹的。尤其是自传,就是自己成功之后觉得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事,经受了什么磨难之类的,当然作为要公之于众的书籍,要礼貌性地感谢下曾经对自己有过帮助与支持的人,多少有点儿矫情,但是李娜的书没有!没有那种吹嘘的感觉,更多的是自己的经历的描述和少数心理活动,完全没有那种我当时多么多么苦,我是怎么怎么成功的那种感觉。对于之前受到的伤害和误会,她也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自己的初衷和后来的结果。让我想不到的是李娜的家庭背景,早年丧父,母亲改嫁,她独自一人承受着家庭和事业的压力。但是她书里完全没有那种怨天尤人的感觉,也能比较客观理性得看待自己和母亲的关系,能客观地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某些行为的意见。听书的时候我都在想,她的母亲一定会看到她写的书,看到自己女儿对她那样的评价,不知道是什么心情,又会作何反应。幸好上天把姜山赐给了她,让她有了依靠。爱一个人的感觉就是从此有了软肋和盔甲,我想这应该就是李娜的感觉吧,姜山让她更勇敢更有安全感,也让她害怕失去他害怕他受到伤害。当然也有点儿好奇,在中国传统中是男主外女主内,但是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李娜在外面打比赛、拿世界冠军,姜山在她背后为她默默付出,姜山的心态是怎样的?加油李娜,希望你越来越好!

度 独自上场

什么都很重要,国家的荣誉、领导的期盼、教练的栽培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只有运动员自己和运动本身不那么重要。这真是一种病态的体制。中国人心中总有一种“必先劳其体肤饿其筋骨的”觉悟感,同时非常享受那种等待“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自我安慰。有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吃点苦没关系,目的是为了达成理想嘛。但是把吃苦和折磨当作生活的乐趣,到最后反而忘记了自己本来要做什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本末倒置。李娜说她花了15年的时间才喜欢上了网球这个项目。15年确实很长,但是我觉得她是幸运的,因为她在国外打球和单飞的经历,以及自身的实力让她能够跳出体制的这个圈子。从而可以静下心来享受这项运动。有多少人,不单单是运动员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这不一定非是别人的问题,但是至少社会和家庭的引导会有些问题。家长确实会以自己的标准和殷切希望去要求自己的孩子,会提出很多要求、很多意见和很多禁止。这让孩子们无所适从。一方面会失去尝试的欲望,另一方面会缺少思考的深度。娜姐是一个很直爽的人,这在书中都有多处体现。无论是对家人、教练以及对手的评价中都看得见真诚,看不见恶意。一开始看到她对自己妈妈关于再婚后的评价,觉得有些惊讶。至少在我感觉,人们会很少评论自己的父母。但是细想开来,父母与我们曾经朝夕相处。如果不正视他们,那就很难正视自己。那这本自传也就会成了敷衍的作品了。在这本书里,有很多的内心独白。一个九十年代武汉练球的假小子,在父亲去世的情况下独自一边打球、一边承担家庭的重担。最后走到大满贯冠军的位置上,内心走过的路程何其漫长。在体制、家庭、身体和对冠军渴望的研磨中,所经历的挫折何其千百。在书本的最后,李娜还提到了台湾作家张德芬所翻译的艾克哈特的《当下的力量》对她心理状态的调节。当你在某项运动中所达到的成就已经是这个星球上最顶尖的时候,你所做的就是在挑战极限。如果不能尽最大可能的关注当下,忘记1s之前的接球失误,瞄准下1s的破发,让自己全力以赴,就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量。正是由于娜姐的这种直爽,使得她似乎不太受到新闻媒体的待见。之前在网上看到对新闻的一个观点,用事实说话似乎已经不是媒体的定位了,更好的定位是对发生事情的评论。同一件事情,如何解读是各个媒体之间区分的重要度量。对于娜姐说过的话,新闻媒体选择的是过度解读。媒体喜欢吸引眼球,“反抗体制的英雄”这种定位一出,报纸卖的又好,自己还没什么损失,都是“英雄”扛着呢。我觉得老把新闻自由挂在嘴边的,应该好好去了解一下新闻自由到底是怎么回事。既不能像泼妇骂街一样,老是想自己过一个嘴瘾。也不能像革命运动一样,老是自己占领着道德制高点。最后祝娜姐拿遍四大满贯。

李娜的生活态度

看完这本书已经快1个月了,但是书本内容还记着不少,回想着其中的原因,多数是每章节总会有几句让自己醒悟的句子。初以为「独自上场」是一本环绕网球生涯而撰写的自传,当自己开始翻阅后,才有机会了解,李娜场下生活是那么精彩,精彩指的是那种对待生活,伴侣,挫折,团队责任,职业生涯的态度。首先是伴侣,看完全书后,发现李娜的老公对李娜的职业生涯起着非常关键作用,不仅能当私人教练,还能当出气筒,姜山的心胸非常宽广,无论如何被喷,总能想到对方的处境而不反击,等事后再来解释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这种相处的态度,真值得很多男生学习,不过学不会也不要紧,也不是个个女生都像李娜一样的性格 :) 其次是团队责任感,当李娜要担当起一个团队的年度费用时候,对训练,对比赛,对胜负的态度都有了新的变化,与教练的沟通、磨合、尊重,对比赛胜负点多了一份韧性。还有作为被指导者如何规划自己的目标。最后是对家庭的态度,李娜在离异家庭内成长,锻炼了一种坚强的精神,特别是对家庭的事情,从妈妈融入到新家庭,到李娜组建自己的家庭,都持有着一种顺其自然,理解的态度去对待这一切。

《李娜自传 独自上场》我的世界我做主

如火如荼的2012年奥运会已经结束,然而此刻的很多人或许还依旧沉浸在对于赛场上那些冠军们光芒背后的羡慕,崇拜和折服。然而,真正的冠军背后到底又有着多少我们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也许我们无法得到解答,但是我们注定好奇。也就是出于此等的心态,我刚刚拜读完了一部出自于曾经辉煌的网球冠军李娜的自传书作《独自上场》。光看这个书名,我们其实并不难感知到那份神圣背后的独步前行的艰辛和孤寂。光辉的背后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往无前;灿烂无比的成果背后更多的是那种独属于冠军的无言心声和足迹。读这样的一本传记,我深深地感慨于冠军的不易。不仅仅因为创造成绩的付出,更在于背负着他人瞩目的关注之后的负担。除此之外的更是属于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困难,诸如身体的伤痛,诸如外界的不解,诸如自我的压力等等。事实上,在这本《李娜自传 独自上场》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冠军人物的故事。这里不仅收藏着她的成功和喜悦;这里同样也收录了她的失落和迷茫;这里更有着关于她的人生奋斗史;这里更有着她对自我人生轨迹的总结和宣言“我的世界我做主“。独自上场的勇气宣告着她义无反顾地在自我的网球战场上奋勇而前行。很是喜欢这部传记,因为我觉得它有别于以往媒体报道的详细的冠军介绍内容。相反的,本书更为真实,贴切地将一名网球运动员的成长,磨砺,成功,失败,愿望,心声通通展示于你我的面前。在这里,冠军卸下了原本夺目的光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名更为饱满的人物刻画。因为出自于李娜本人的传记,我们或许也更为透彻地可以了解到相关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前因后果。事实上,本书的设计本身很是详细。在卷首最初,里面同样还涉及两片出自于李娜的丈夫和闺蜜的文章。里面从一个个侧面描述着在外人眼中冠军的很多他人或许不为了解的真实李娜。也许我们过多地着眼于冠军辉煌的同时,忽略了她其实本身同样是一个妻子,一个好友的身份。而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或许更多地可以真真正正地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的冠军人物故事。随后的全书主体部分则是集中了李娜的自传故事。有汗水也有泪水,有成功也有喜悦,有挣扎也有伤痛,有平淡也有个性------各个方面,多个层次,一个丰富饱满的冠军李娜形象就此出现在你我的眼前。除此之外的是本书还在其中穿插入了有关李娜儿时的照片,参赛的照片,平时生活的照片等等。图文并茂,生动传声地再现着一个真正的李娜形象。李娜的自传,独自的上场。读完这本书,我也才真正地认识这名世界冠军的心声:“我的世界我做主“。这是她的宣言,这更是她一贯的行动准则。严格要求着自我,真正地独立前行于网坛之中。尽管她是独自上场,但是她并非真的只有一人作战,她的身边有着深爱和支持她的丈夫,朋友以及众多的背后的李娜支持团队在默默地给予力量!

独自上场 一场关于独立和成长

突然热血一下,把李娜的这本自传类型的书看完了,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字里行间的坦率和经历风雨之后的从容以及成熟的心态很容易让人喜欢上这样诚实豪爽不做作的人。独自上场,是网球场上的那种孤独,每次比赛,你只能独自上场,于是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需要面对所有问题,独自化解所有困难,无论结局好坏都要独自承担,而支持你爱护你的人只能在场外为你欢呼加油,你要不断地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然后去战胜对手。我想这本书是李娜对于自己从遵从父母希望练球的不情愿,到为了养家努力参加比赛,不适应体制选择退役上学,到遵从内心渴望复出四处征战,不断树立信心后来单飞,经过转折达到自己职业高潮过程的总结,而事业上慢慢达到的成功才让这个武汉女孩终于爱上了网球。不难看出,对于自己从事领域的热爱,是需要不断获得成绩来树立信心和提高成就感的。李娜像是一个在赛场上就会变成雄狮的人,在各种比赛的摸索之中,对于自身实力的逐渐了解和信心,她有对于获胜的野心和期冀感。那种在赛场上对于要超越自己超越对手的渴望、兴奋,是她不可能抑制下来的,因为遵从了内心的渴望,她才能在红土地上自由地挥洒,不受体制观众媒体甚至于自己的限制,我想这是运动员能达到巅峰原因所在吧,那是一种忘我的执着和疯狂。她能这样执着和自由翱翔与她背后有那么多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十年如一日一直支持爱护理解陪伴她的老公兼教练姜山、让她能够成功完成向职业球员转化的国家体育局网球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不断树立她打进世界前十信心并让她融入国际网球界的前教练托马斯、以及那些网球界的大牛们给予对她的温暖和关注等等,这些因素都给了她很好的外部环境去追求自身的职业目标。当面对数次转折,这些因素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李娜不断面对和战胜的始终是如何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不可否认她很努力,三次手术面对伤痛带给网球生涯的危机她都能度过、网球技能上的不断训练更不用说,并且她也具备成为一个顶级网球运动员的天赋和良好的基础。但看完了整本书,感触最大的还是她那种与自身不断斗争、不能认输、倔强、不妥协的强大心理素质。独立并不意味着自我和偏执,可以是在面对误解讽刺和失败的之后,学会了解自己并原谅别人的自信从容;可以是在名利之中,看清友情和朋友;可以是在一路走来,珍惜那个始终不离不弃忍受自己各种坏脾气帮助自己实现梦想真正爱自己的人;可以是有了更广阔视野之后,对于子女教育、职业目标的思考。。。。。所有人生里的顺利或不顺利的经历都是在教会自己如何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当然不管是职业还是理想都还是需要达到经济独立的。独自上场,是在面对赛场的残酷对决和人生的纠结选择时能够坚定信心热血奋战;独自上场,是不管众人唏嘘一片还是齐声高喊都能镇定自若无畏向前;独自上场,是为了不辜负那道始终温暖和鼓励的目光.........

很朴实的自传

开始以为是别人代笔的自传,没想到是李娜自己写的。很朴实的自传,真的很朴实,整本看下来就很运动员的风格,简单直接一点都不鸡汤。其中里面最深刻的,就是在赛场上其他欧美运动员都会高分贝地呐喊助威,她不好意思这么喊,但是她也有自己的独门暗器,就是可以去吼姜山。

满满正能量

为什么看这本书,因为我需要正能量。最近准备考博,非常紧张,甚至有点压抑,面对不久将面临的博士考试,我愈发局促不安,我突然想到了娜姐。之前对娜姐的了解只停留在媒体对她的报道,知道她是网球界乃至中国体育界有着传奇色彩的运动员,她的特立独行的性格和辉煌的战绩给我一个非常阳光、上进的形象。于是开始阅读她的自传《独自上场》,一发不可收拾,我深深地被她真诚的文字所打动。娜姐的人生很曲折,她花了15年时间才真正的热爱上了网球,经历了不知道多少痛苦,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失败的时候躲起来痛哭,擦干眼泪继续前行,丧父之痛、孤独、伤病、背叛、嘲讽、否定一直伴随着她,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坚持,贯穿着她的职业生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么心灰意冷,她都能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勇敢的坚持下来。在这份坚持中有太多的悲伤和孤独。她说14岁独自去美国网球学校训练,因为工作人员失误,她在机场整夜等候飞机,那是第一次感受到那样无助;失去最爱的父亲时,她竟然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让她至今痛苦万分;父亲去世后欠了很多钱,她从15岁开始就肩负起养家这个重任;因为所谓“李娜炮轰国家队事件”成了“全民公敌”带来的巨大压力;因为膝盖受伤三次手术,一边忍受伤痛,一边继续网球事业。娜姐承载了太多的痛苦,但是她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团队的重要性。娜姐是个真性情的人,国家队的桎梏让她非常不习惯,她不喜欢也不擅长和领导打交道,先是因为伤病和领导闹了矛盾退役,后在她有机会单飞后,她立刻选择了单飞。她说:“2008 年我已经 26 岁,作为一个职业选手,这个年龄就差不多了,这种环境、这样的方式我也待够了。我想体会一下真正的职业网球是什么样子。”单反之后克服重重困难,她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有教练,治疗师,营养师等,大家紧密配合,各司其职,让她能够更加专心地打球,她进步的也非常快。娜姐的成功和她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密不可分。爱人。这本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就是她的爱人姜山。她们从16岁开始恋爱到结婚,彼此帮助关心十多年,她说姜山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她的人。她那么离不开姜山,姜山在任何时候都会无条件支持她,鼓励她,这些年来,娜姐的成功离不开这个男人的默默付出。娜姐是个性情中人,喜欢她的真诚,坚持,她让我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就像她在书中说的“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身在局中,你会以为自己过不去了。如果你能灵魂出窍一下,让自己站在半空,或者穿越到几年以后,再来和当时的自己说句话,估计你很可能想说:“淡定,淡定。没什么过不去的。”自勉!PS:1、娜姐教你学英语:很多网友关心我的英语是怎么学的,其实我是环境逼的。如果问我学英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一定会说要“脸皮厚”,要敢说,要敢于尝试。你不要担心你的语法呀、时态呀、发音呀什么的对不对,即使不对,老外也听得懂。你也不要担心老外会嘲笑你。如果有老外跟你说中文,你是不是也会对人家有点敬佩,不会笑他“怪腔怪调”呢?同理,大部分的老外还是很友好的,他们见你说英语,不仅不会笑话你,还会教教你。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张开嘴,敢于尝试。我的英语也不是很好,但是跟老外沟通、交流都没问题,对于我来说,这就够了。2、娜姐教你如何看到人生:在《史蒂夫·乔布斯传》里看到一句话:“你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必须相信,那些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里,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我忘了是哪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源于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自己,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我不应该受苦的。’这个思想会让你更加地受苦。它是对事实的扭曲,始终是自我矛盾的。真相就是,你必须对苦难说:‘是的!’然后才能去超越它。”3、娜姐告诉你什么是爱好: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球员生活后,我对网球的感受非常复杂,事已至此,我不能用简单的“喜欢”或是“不喜欢”来概括自己对网球的感情了。我对网球这个项目的感情很矛盾,我用了15年才真正爱上它。4、娜姐告诉你德国的医生收入:国外的收费标准是这样的:假使一台手术应该收5000块钱,那么医生会拿大约2000左右,剩下的是医院和药品的费用。做第二次手术时,我刚刚单飞,经济上压力很大,艾瑞克没有要他自己的那部分手术费,我只需要付医院的钱和针剂、药品以及麻醉师的工资就可以。

独立·坚守·前行

  熟悉李娜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自信、豁达、率真的武汉姑娘。既有赛场上“女汉子”的豪放气质,又有赛场外“小鸟依人”的婉约情怀。可以说,她是一个真性情的杰出运动员。如果让我来形容李娜,那我会毫不犹豫选择“独立”、“坚守”、“前行”三个词。  ——独立。赛场内外,李娜都获得了媒体和大众的亲睐。但不同于传统运动员的是,她有着独立的性格和敢于展示自我的勇气。这一点在我看来,尤其难能可贵。因为长久以来,我们的举国运动体制所培育出的运动员,都缺少职业运动员张扬自信的一面。李娜足够自信,也足够努力。你可以不喜欢她,但是你不得不尊重她。犹记得那一句“shut up”将李娜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处,在本书中,李娜对此有较为详细的描述。我想,这正是一个率真女孩的真情流露,仅此而已,外界没有必要让她承受太大的压力。  ——坚守。对于一名职业网球运动员而言,夺得大满贯冠军是其毕生的期望。难能可贵的是,李娜在16岁那年就立志要打进“职业前十”。只不过,李娜用了十年的坚守,才终于盼到了中国网球的职业化改革进程。作为旁观者,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她光鲜照人的成绩,但很少能关注到她简单、机械的生活状态。长久以来,她都默默坚守在训练场上,蓄势待发,韬光养晦。如果说年少时候练习网球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那么这么多年的坚守只能是出自对网球永远不变的情怀。这份坚守,是职业运动员所带给我们的感动。  ——前行。李娜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在刚刚结束的WTA年度总决赛中,李娜取得了亚军的佳绩,世界排名历史性进入前三名。每一年,李娜都在向制高点发起冲击和挑战。你丝毫看不到岁月因素所带来的低迷状态。如果不是密集的赛程安排,我相信李娜的成绩会更好。伴随李娜成长的还有中国网球职业化的艰辛探索,这也是举国体育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如何解决“一统就死、一改就活”的矛盾,最大程度激发运动员的潜质,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书中,李娜对网球体制谈了很多真实的想法,尽管“单飞”后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但从长远看,这是谁都绕不开的问题。  本书所讲述的正是李娜“独自上场”的故事。赛场上,她是孤独的。“不仅要扮演球员,还要扮演裁判、教练……还要随时挑战自己,不论结局好坏都要自己承担”。伤痛、失利所带来的压力不是我们常人所能体会的。但所有的这一切,李娜都要独自承担。赛场外,李娜却是幸福的。不仅有丈夫无微不至的关怀,更有专业团队的悉心安排,也有闺蜜雪中送炭般的慰藉,同时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球迷的支持。相信李娜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

大道至简

这是我买了kpw2之后在那上边读的第一本书,花了12块。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满是对新玩具的好奇,等读到后来,完全是被书本身吸引了。我用整个周六休息日读完了这本书。对于名人传记,尤其是娱乐圈、体育圈名人的传记,我有种本能的反感。在我心目中,这类名人传记总逃不脱夸大其实与枪手代笔两个问题。难得李娜这本自传写得不那么大言煌煌,不那么文采飞扬。一路读来,是个简单朴实的路子。略带口语化的行文,能看出些加工整理的痕迹,但基本该是出自李娜自己的手笔。说得玄一点,这种行文风格和她打球的风格暗合,其中神韵是别人代笔代不出来的。李娜,一个倔强的武汉姑娘,出身工人家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却成为中国最伟大的网球选手。她的成功,前一半由国家的举国体制打好基础,后一半,由自己的商业化单飞实现涅槃。我想,李娜这样的传奇,以后恐怕很难再有了。李娜的成功,正是中国这三十年飞速变化的一个缩影。如果说李娜身上背负的,是全体中国人的期望与荣耀,可能太大了一点,但如果说她代表了80后这一代人的拼搏与梦想,应该名副其实。读李娜的自传,总觉得她与身边的时代或者体制,有那么一点点格格不入。我想,这不是她的问题,实在是这一代中国人所经历的变化实在太快,他们所出身的家庭却并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去适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到了李娜这一代,只好独自上场,去适应这个纷乱的时代。李娜的本身是个传奇,但是李娜的自传中,并读不出这种传奇,反而会让你陷入到她琐碎平常的生活中去。等到翻过最后一页,你从她的生活中抽身而出,才恍然大悟,所谓传奇,不过是这么活了一次而已。这种简单的道理,却最接近传奇的本质——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就这么一路生活下去,最终也就是传奇了。我喜欢李娜在自传中体现出的坚强与自信,还有她简单而不做作的表述,还有她永不低头的态度。我读完了这本书,又买了一本送给一个身处逆境的小朋友。我知道,只有李娜这样不冒充人生导师,每天揣着自信上路的拼搏者,更对这位小朋友的胃口。毕竟没多少人喜欢夸夸其谈高高在上的圣贤,大家都喜欢生活在身边,不断演示着什么是突破的英雄。大道至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仅此而已。

像李娜一样倔强的活着

在退役之前,李娜说''谁要那些待遇,我们要的是尊严。''这本书在出版前一定经过了大量的删节和修改,才成为现在这个和稀泥的谁也不得罪的版本。否则凭李娜心直口快的武汉妹子性格,一定要把不少人骂地狗血喷头。但是字里行间仍然能看出目前国内运动员恶劣的生存环境。不科学的训练和低劣的医疗水平不必多说,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和体能水平。但是,非人道的待遇和家长式的严苛管理带给运动员的心理创伤更为致命的。日复一日的没有发言权的枯燥训练,身不由己的日程安排,层层盘剥的比赛奖金,产出的不是有血有肉的运动员而是比赛机器。这里诞生的一切荣誉的最终目的只是金钱和政绩。当初对运动最纯真的热爱早已没有,还在坚持只因为找不到另一条出路。所以李娜和姜山选择退役读书,放弃一切重新开始。幸好两年之后她选择付出,否则大满贯的颁奖台上不知何时才能出现亚洲面孔。要是没有这两年的赋闲生活,她也许永远不会再记起当初是多么热爱这项运动。这两年时间对自己的重新认识,也许是她职业生涯中最特别的一次''训练''。调查显示中国人热爱自己工作的不超过10%,但我们还是在各式重压下不能抬起头来喘一口气。也许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好好想一想自己是谁,咬紧牙关铁下心来,不再唯唯诺诺地生存,给乌烟瘴气的人和事一个''臭脸'',简单的,痛快的,像李娜一样倔强的活着!''我只是想好好训练打球'',仅此而已。

激情飞扬

李娜是一位很有性格的运动员,也因此与我们的体制格格不入,显得很另类。书中写到过去、现在、将来。对自己的心理写的很详细,比如写到过去自己受的苦,路程,别人的欺负,一直像刀疤一样深深的烙印在自己身上。当下写到自己与体制的苦苦争扎,搞得周围气氛很是紧张,往往最后伤害了自己。而外面往往将自己的每一次独立的表达写成:自负、骄傲、炮轰等等负面的东西。自己往往独自躲在那个角落偷偷哭泣。写到自己得到大满贯之后,领导对自己的态度变得很奇特,当然自己的心态也变得起伏不定,接下来的比赛往往处理的很糟糕,而此时不懂的人更是抓住机会狠狠地数落他。李娜是一位很有个性的选手、运动员,当然这点或许和他是武汉人有关系,火爆。不过通过此书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她,放下对他的误解,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彼此。

独自上场,直至巅峰

我读过两名中国运动员的自传,一人是姚明,另一人是李娜。高中的时候,我读了姚明那本《我的世界我的梦》。彼时的姚明,是风华正茂的小巨人、火箭队的明星,也是无数中国少年的偶像、中国体育界真正能站在世界主流舞台的运动员。我们或许是在奥运会上摘金夺银的体育强国,但真正能站在世界主流舞台上的体育明星却从来是屈指可数。姚明之后,刘翔凭借在田径上的优异成绩曾经进入这个舞台。除他们之外,大概只有李娜可以称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明星。先回答一个问题,足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运动,那么世界第二运动是什么?没错,答案就是网球。和许多国人的想象不同,网球普遍被认为是世界第二运动。网球的历史悠久、影响力广泛,也有着完善的商业开发,是在世界范围内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运动。同这种长期大受欢迎的现实相反,网球在国内直到近几年才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关注度的上升也是受到中国金花在网坛所取得成就的影响,而中国金花中最耀眼的一朵就是李娜。《独自上场》是李娜的自传,成书的时候李娜拿下了11年法网的冠军,成为第一位获得大满贯赛事单打冠军的亚洲网球选手。而现在,李娜已经拿下了14年澳网的冠军,成为亚洲第一位两次获得网球大满贯单打冠军的网球选手。身处巨大的荣誉光环之下,李娜却一直是一位极具个性的运动员。在种种肯定和赞扬的声音背后,李娜从来未曾远离过质疑和批评。在《独自上场》一书中,李娜写了自己的故事,从幼时的成长、练球的辛苦、家庭的变故一直写到各种围绕自己的非议、伴着种种困难夺得大满贯冠军的历程。读过这本书,一定会对李娜有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从这样一位堪称伟大的运动员身上获得诸多体悟。如果让我为李娜的自传寻找几个关键词,我想会是孤独、自信和爱。关于孤独,读了李娜的自传我才了解,网球是一份会将孤独感无限放大的运动。偌大的运动场,上万人的观众,隔着球网同对手的搏杀,这种气氛压抑的接近肃杀。虽然网球运动员有自己的教练和团队,但他们能给运动员带来的帮助都是在场外,真正到了赛场之上是不能随意同球员进行交流的。比赛过程中遇到的任何状况都需要球员自己来处理,尤其是局面不利时会面临更大的心理波动。设身处地的想象,若自己置身场地中央,观众的期待、教练的关注都只能分外凸显出自己的无力感,而这样的场景对职业球员来说却如同家常便饭,只能依靠自己来挺过孤独带来的巨大压力。面对这种压力,不同的球员会有自己的解压方式。所以我们看网球比赛的时候经常会见到球员大吼,这其实只是在发泄自己的压力。包括有些球员会摔球拍,这也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脾气多么暴躁的人,只是在那种情况下总要为无处宣泄的情绪找个出口。李娜也会面临同样的压力,只不过她选择的发泄方式是吼姜山……于是,李娜和姜山成了有代表性的两个意象:脾气暴躁、性格强势的妻子和无辜受累、逆来顺受的丈夫。这大概是一般人从表面中很容易得出的结论,但事实并非如此。吼姜山也只是李娜发泄压力的方式而已,这或许同东方人的性格有关:李娜无法如外国选手那样不加掩饰的在场上随着挥拍而怒吼,只能选择相对低调的发泄方式,将自己不安的情绪转变为对爱人的吼声。赛场之外李娜从不如此,姜山也从没介意过场上李娜对自己的责骂。因为同为网球运动员的他,能够很好的理解赛场上面对的那份压力和孤独感。体育本身独特的魅力不言而喻,它引领着无数人投身其中挥洒汗水,或者作为旁观者随着运动员的表现而心绪起伏。体育明星同样吸引着无数的目光,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者,和政坛领袖、商界巨子、艺术精英等等都是我们社会最优秀的一批人。伟大的运动员往往具有许多出众的意志品质,这种迎着孤独不断奋进的精神就是其一。即使要反复面对比赛中带来的孤独的压力,李娜仍然一次次的将其克服,一次次的赢得胜利。李娜练球的过程同诸多励志故事一样,也是充满了坎坷和痛苦。少年时父亲的逝世,长年的伤病困扰,这些都是生命给予她的考验。也正是从这些历练中走出并获得成功才让人感叹这份成功的不易和李娜自身的强大。想成为伟大的运动员,从来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就可以实现的。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直面痛苦的坚韧性格,都是不可或缺的。想起自己练习跑步的经历,身体永远是最诚实的伙伴,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磨练它,它就会用什么样的结果来回报你。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近乎枯燥的练习以求达致极限,这所需承担的种种痛苦,实在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只有热爱运动、亲身体验运动,才能更加体会到那些顶尖运动员的伟大。人生之路莫不如此,很多难关无从寻求帮助。只能相信自己、依赖自己,直至冲破樊篱。或者说孤独是与生俱来的生活状态,因为每个人的生命最后都需要自己来负责,虽然身边爱人、亲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是不可缺少的,但真正为人生做决定、走出人生某一步并直接承担人生每一段结果的,永远只能是自己。所以我读到某些章节会分外嗟叹,在我们的运动体制下,运动员的命运很难完全由自己掌控。训练、比赛的具体细节暂且不提,在是否手术这种关乎运动员职业生涯和身体健康的问题上,运动员自身都没有100%的发言权。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太多,运动员的命运有时候也身不由己,只是体制上的那些行政命令、强制要求,有几分是为运动员本身考虑的?甚至有领导劝过李娜,说自己是过来人,让李娜相信他:“大满贯没有全运会重要”,这种说法是应该让人哭笑不得还是如何?所以08年后网球体制的改革实在是意义重大的转折点,从那一刻起,李娜终于能够融入真正的职业网坛,也是从那一刻起,李娜的成绩才能进一步腾飞。如果没有那一次改革,或许如李娜所说,自己这一代运动员,又会像以前那些前辈一样,只能沉寂下去。关于自信,我想先引用一段原话来说明法网冠军给李娜所带来的改变,除去心理层面的恍若隔世、难以置信,李娜描写了这样一段故事:“接下来我们得去香榭丽舍大街为我的赞助商——耐克公司的专卖店做活动,我和耐克中国的工作人员,也是我的老朋友石玲坐在一辆车上,聊着家常一路开到香榭丽舍。车到耐克门口时,只见四名身形高大的保镖围了上来,我心中觉得有些多此一举,我只是个球员,不必这么夸张。但车门被打开时,我明白保镖的必要性了,潮水一般的人群在耐克的门口等待着……活动结束后,我告诉耐克的朋友们我得去同在香榭丽舍大街的一个著名的奢侈品牌的旗舰店逛一下,因为国内的好朋友托我帮她买只包。耐克的工作人员问我:‘需要清场吗?’我觉得对方在开玩笑:‘太夸张了吧!’香榭丽舍大街上的那家旗舰店以奢华闻名于世,号称巴黎的‘时尚航母’。之前我来过几次。这家店有七层楼高,是该品牌在全法最大的旗舰店,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门口排队,尤以亚洲游客居多。在这家店里,每位游客都能享受私人导购的服务,但每人只能凭护照购买两只包。店门口常年排着长长的队伍,但还是有许多游客趋之若鹜。这么一家奢侈品店怎么可能为我包场呢?我没把工作人员的话当真,一笑了之。然而,让我吃惊的是,当我到了旗舰店门口的时候,立刻有店员笑容可掬地过来迎接我,他告诉我:为了表示对我的欢迎,他们在得知我要来的消息后专门安排了人带我去VIP室。天啊!我目瞪口呆,大为震撼。我知道自己昨天刚刚赢得法网冠军,可这是著名奢侈品牌的旗舰店啊!”这就是法网的巨大魅力,登上顶端的感觉让人目眩神离。竞技体育中有一个常见的词,叫“冠军气质”,具体概念难以言会,大约是某种相信自己终将击溃对手的气定神闲和始终如一稳定发挥的强大信念。这种感觉大概如同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对九阳神功的描述:“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似乎不论敌人如何强猛、如何凶恶,尽可当他是清风拂山,明月映江,虽能加于我身,却不能有丝毫损伤。”在尚不能以“冠军气质”相称、仍属于冠军竞争者的时候,站在顶峰之前李娜走过了一段缺乏自信的路。自信对于运动员的影响相当巨大,我自己也是一个运动爱好者,对于自信心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也深有体会。自信心是能够击败对手的气势,这种气势会给对手压力、让对手畏缩。并且心理层面之外,自信心也会对技术动作施加影响。只有充满自信,整个身体才能打开,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使身体的动作达致极限。对于我们这种业余体育爱好者尚且如此,何况李娜这样的顶尖职业运动员?李娜也是一次次被缺乏自信所累,缺乏自信的直接后果就是失败的时候容易走向自我否定的路。所以输球以后李娜会哭泣、会斥责自己,会陷入失败的阴影。每一次都是姜山的鼓励帮助她一点点走出这种负面情绪。其实这种自信的缺乏同样是被我们的训练体制所累,教练对运动员永远是责骂、批评为主,缺乏鼓励和交流。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运动员,自信心的培养肯定是被忽略的部分。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见李娜背后的脆弱,但正是这样勇于讲出自己的脆弱,让我更加感觉到李娜是一个真实的人。不是为了塑造某种高大全的形象而粉饰自己,敢于将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示出来,反而让她的形象更富魅力。关于爱,还是以李娜自己的一段话来说明。2011年李娜获得澳网亚军,对于当时所接受的采访,李娜这样写到:“站在领奖台上,我很想对姜山讲几句话,我是个不会讲应酬话的人,总觉得‘感谢国家和领导’这样的话一说出口就非常别扭,只有对着姜山讲话,我才觉得是自然和松弛的。当司仪把话筒递给我的饿时候,我问大家:‘你们看到那个穿黄色T恤的家伙了吗?他就是我老公,我总是拿他来开玩笑。’全场的注意力都转到了姜山身上,摄像机镜头也马上对准了他。我慢慢地讲出心里的话:“老公,不管你是胖还是瘦,是帅还是丑,我都会永远跟随你,永远爱你。”这时候我真的想为李娜鼓掌,也为李娜的发言所感动。我一直认为在成为一名伟大的运动员之前,首先要成为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躲在虚伪的面具之后。也许是被家国天下的情怀所囿,公众场合谈论爱情,歌颂爱情总会让我们感到小家子气或者不好意思。但爱情本来就是伟大的感情之一,它从不会输给任何其他的美好感情,难道不是这样吗?这种真挚的表达才能让听者为之动容。讲到自己和姜山的感情,李娜提到自己其实是非常依赖姜山的,回到武汉的时候,姜山和朋友聚会打牌,李娜也会一直跟着姜山,坐在沙发上看书,看累了就在沙发上睡去。这样的关系和表现在电视上的完全不同,媒体总会有意、无意的放大事物的某些侧面,但在没有深入的了解真相之前,永远不要为事情的表象所蒙蔽,也永远不要轻率的评价一个人。至少读完这本书,我被李娜和姜山的感情所感动,也愿意为他们祝福。书看到最后,突然想起Bob Dylan那首《Blowing in the wind》的那几句歌词:“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成功之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在顶峰的光芒之下,是一步步踏实的向上攀登的脚步。在欣赏最后荣誉的美景之前,更值得回顾和感激的,其实是伴随着泪水的苦痛的路。

人生何时不是独自上场

昨晚用着手机微弱的余光看完了全书,感觉还不错。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另一个李娜。李娜把书取名为《独自上场》,因为在她看来网球是一个人的战斗,一旦参加了比赛,踏进网球赛场的那一刻,她不能和任何一个人交流,她只有一个人独自上场。回过头来想,我们每个人,每个平凡人,人生中何时不是独自上场。我们从小习惯了听取父母,老师,兄长的意见,我们变得没有主见,没有独立感,没有创造性,没有了闯出去的勇气。李娜说,自己的孩子不能让自己的母亲带,她要自己带,要让自己的孩子在国外独立,自主的氛围下得到成长。我们都说欧美电影传播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中国电影传播的是恢弘的场面,战争场面中好几万人狂奔,厮杀所折射出来的中国文化以及所谓的集体的强大,个人的仁心。中国历来的中庸思想其实控制着很多人的处世方法,当然也包括我,中国大胆的人不多,所以中国缺少那么多获诺贝尔奖的人,就我生活的圈子里,我所认识的,拥有独立感的人真的不多,你说一,那我也是一,像这种状况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在这里,我不想去过多的评论体制问题,中国在文化方面还缺少很多东西,这是人所共知的,其实说白了,中国从建国初期开始的排外方式,反对文化入侵,可以说是过度了,魏源说的那句:“师夷长技以制夷”,放到现在来说也很合适。虽然说到底都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但我们个人也应该有足够的意识去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在这里,我觉得身为文化传播者的作用尤为重要,我们也希望在当代出现类似于鲁迅的作家,虽说鲁迅当时是救国,救革命意识,而现在则是救青年,救青年的独立感!没有独立感的青年,就是注定成为垮掉的一代。从李娜的《独自上场》,我想到了人生何时不是独自上场这个论点,我觉得当代青年应该努力的走出去,感受新的文化,新的环境,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不矫揉造作,不扭扭捏捏,这样的青年才能担起祖国将来的重担!不管是打网球,还是其他行业,我们在每一个年龄段,做的每一件事儿,都是依据自己独立的灵魂去做出选择的,我们独立,但不意味着不合群,我所定义的朋友,则是一群拥有独立人格的灵魂在一起求同存异。但愿你在接下来的人生路上,放下包袱,放下恐惧,学会独自上场!

你虽然独自上场,但是娜离子背后支持

先让我客套几句吧:客观,真实展现了,李娜个人的私生活,我们球迷所不知道的种种内幕,包括姜山的突然失踪,孙女士的邀请复出,娜姐在奥运会时的经典shut up......,很多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品味,娜姐的百态人生,背后的故事。默默支持很多年,了解了很多年,但是通过这本书,我才发现,娜姐不一样的人生,台前幕后,展现的虽然风采个不相同,但是戏如人生,你就是表演了你自己。母亲说过,娜姐就是下苦命(从面相生看)虽然毫无根据,但是通过这本书,才发现,真的是这样的,父亲很早就去世,跟网协的较劲......苦女人也有春天,相遇丈夫姜山,法网夺冠,一切都是美妙的、、、、、、

当你想放弃的时候,想想自己为什么坚持到现在

自传写得很真实也很温馨。拿过两个大满贯,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在跟伤病和低迷的状态做斗争,因此李娜的成功才能感染那么多人。虽然书中好多处李娜引用别人的话或者观点,我都在各种地方见过很多次了,但是她那么认真地讲出来,我感觉她虽然没时间读那么多书,但是她读到的东西都会让她从中汲取营养,她是认真的。听她自己说来,她就是个普通人。还有他的老公姜山,她训练的时候,就让他陪在身边,即使是在一旁玩手机游戏。。我想这种陪伴也是真爱吧。13年澳网亚军感言,她说,希望明年还能站在这里。14年澳网冠军。看到书中好多处,她输了比赛,都是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好好哭。多少次,她都想干脆放弃。但每次的结果都是,把下场比赛打完吧。然后转机就会出现。运动员要面临的抉择,有时候真的是抉择。你的整个生涯可能就会因为一次手术的结果而改变,这个手术做还是不做?她在失败或者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 ,也会想找个方式刺激一下自己,比如去蹦极。但她能从挑战中找到支撑,而我还没有找到。第二篇推荐序的作者,是小时候和她一起打网球的刘凌。她们之前也不是一个队的,只是后来联系比较多。刘凌回忆起少年时代的李娜,也只是觉得她在网球场上很潇洒,但没有想到她会取得今天的成就把。不要为自己设限,谁说亚洲人就不能夺冠!她不喜欢体制内的各种潜规则,希望上级的管理更加人性化,但也总是要给培养她的省队“一个交待”。她没有应对媒体的经验,总是出言不逊,想什么就说什么,觉得自己除了自己什么也不是。她感谢国家,但是不想被别人下套逼着自己说出来像演戏一样。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体会到了自己需要做出改变,而且她并不是不能改变。她想自己是谁,李娜。干什么的,会打网球。没有了。其实能干一件事并把它做好,就足够了。至于你到底喜欢不喜欢,我想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你坚持了那么久,说明这件事一定有某个地方是吸引你的。一味地从过高的角度来判断自己当前的处境,其实并不公平。我是想说,我还没找到我的那件事。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但我也会坚持,不会轻易放弃。也许转机就在明天的某个瞬间,谁知道呢。

批评-指责-谩骂 shut up

"我在球场上的时候,特别讨厌别人对我发号施令。要知道,看球的人和打球的人感觉并不完全一样。你在场上会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但他们不知道你怎么想的" 批评别人是无能者特别爱做的一件事情,就好像越是自己没什么本事的父母,越是千方百计的折磨自己的孩子。媒体是个奇怪的组织,不以报道事实为己任,专以泼人冷水为责任。无心之举竟然可以被演绎出那么多复杂的用意和取向。每当打开网页看到炫目的标题,我都要好好的想想,丫的今天在胡扯什么。体会得到娜姐在这种舆论氛围和体育制度下的孤独,好在有姜山,一个Hold住她的男人,给得了包容、理解、安全感。可是即便是姜山,我想李娜的孤独还是存在,谁也代替不了谁,涉过千山万水,走向球场的还得是李娜自己。李娜,仅仅是这些众多体育运动员中的一个代表,一个智慧、坚持、明白自己要什么的体育运动员。没有智慧怎么会在这样的舞台达到巅峰、没有坚持怎么会忍受每隔5天自己往膝盖上打针,没有清楚的了解自己,怎会懂得让她光芒万丈的是网球本身而非衣着打扮。能走向世界体坛的--姚明、刘翔、郎平、李娜,都清楚自己是谁,逻辑思维及其清晰的一群人,而非田亮,孙杨等人能达到的。以下是摘录的内容:属于你的领域,就是这几条白线中的几个小格子、球拍,还有你孤独而烦躁的身影。只有当你把自己逼到一个极限时,你才会超越自己。那时的我倔犟、忧郁,坚硬得像块石头。你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必须相信,那些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里,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我不能让自己的时光白白浪费,我要认真地学点东西,我要学以致用,做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曾做过职业运动员,特别是能够取得一定成绩的选手,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一般都是非常严格的,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高度自律、自爱的性格,你很难在体育领域有所成就,而且许多比赛并不是单纯地靠角力取胜,我们必须保持头脑灵活、思路清晰才能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依我看来,许多曾经在体育方面有所建树的运动员都是很出色的人才,他们在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时,这些优秀的品质也会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也许场地始终没有变,变化的,是人的心。也许是这几年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的结果吧。那感觉就像要你光着脚,从那只瓷瓶的碎片上一步一步踩过去一样。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的想法。我们能改变的姜山说过,他最欣赏我的一点,是我能够正视现实,能去打破很多界限。也许这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吧:不断地给你信心与肯定,不断提醒你你可以做得更好,对球员不吝赞美我在医院看医生给我打针,三下两下就完事了,一点儿都不疼,但当自己握着细细的针筒的时候,忽然发现打针这件事还是挺需要勇气的。有人说德国人古板、傲慢,我没有这种感觉,我甚至觉得“傲慢”可能是中国的某些领导们对德国人的印象,领导们在国内一呼百应,底下人唯唯诺诺地看着领导的脸色行事,但德国人不太会考虑这些,大家既然是合作关系,就会用对待合作伙伴的方式对待你我是运动员,不是走时尚偶像路线的,关键时刻还是要靠成绩来说话的。我不想在形象问题上花太多精力我深知自己是个内向甚至羞涩的人,不能要求人人都跋山涉水地看清我心里在想什么。我能够换一个角度看待那些以前不太喜欢的人与事,并不是因为我开始变得虚伪,而是因为我的内心已经成熟到可以容纳这些不喜欢。

独自上场——娜不一样的风采

《独自上场》是李娜的自传,整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对自己过去30年进行回顾。书中,李娜对自己的家庭、职业发展、崎岖坎坷、心路历程、爱情故事都十分坦率,让我们看到一个快意恩仇、心直口快的李娜,也让我们看到她是怎样一步步走上世界之巅,怎样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同许多在某方面达到世界顶级水准的人一样,李娜在网球方面达到世界顶级水平也经过长时间的磨炼,同时也得到机遇的垂青。她8岁开始住校练网球,到省队,再到国家队,再到第一次退役,她花了12年。当她退役,去华中科技大学读书时,她的网球全国排名第一,但大满贯经验基本没有。08年奥运会后,在孙晋芳主任的大力协调下,李娜才有机会单飞,走入职业网球道路,拥有自己的团队(教练、理疗师等,但自负盈亏,压力很大的)。2011年捧得法网冠军时,她已30岁,在网坛属于“大器晚成”;2014年捧得澳网冠军时,更是标标准准老将一枚。单飞后,李娜才有机会请优秀教练专门提高自己,请专业理疗师维护自己身体;也才真正有足够的机会在大满贯等高水准平台,与其他高手一决胜负。如果不是孙晋芳的协调,李娜恐怕也有可能被埋没了;如果当时李娜本身不优秀,即使放开限制,李娜恐怕也没有机会和勇气单飞。李娜称对她来说,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她的丈夫姜山。2012年,她获得澳网亚军时对媒体说:“你们看到那个黄色T恤的家伙了吗?他就是我老公,我总是拿他开玩笑。老公,不管你是胖是瘦,是帅还是丑,我都会永远跟随你,永远爱你。”我们仿佛就在现场,看到她在几万人面前,骄傲地介绍自己的老公。无疑,在爱情婚姻方面,李娜是幸运儿。尽管14岁失去最疼她、最支持她的父亲,可是老天怜悯,几年后,她就碰到她将来的丈夫,也就是这个人,懂她,开导她,鼓励她,陪她走过最寒冷的冬天,陪她经过无数的伤痛,陪她度过无数的无奈、失望,陪她登上世界之巅,甚至为了她,也牺牲了自己另外的事业。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妻子的事业就是他的事业,照顾好妻子就是他最重要的事业。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她在球场总是朝姜山方向吼,用这种方式来解压,姜山一点也不恼火,理解她。生活中,姜山也时常是李娜的“出气筒”,对别人无从发火,也只能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出气了。在我看来,对李娜来说,比夺冠更大的收获是,有一个爱她,懂她,支持她的老公,我想她本人也必定是这样想的。李娜非常坦诚,书中有大量篇幅写自己的无奈、绝望和退缩。她也一次次因为心直口快被媒体断章取义,受到巨大压力。一次次手术和伤病也困扰着她,膝盖水肿更是常事,外加状态起伏,他的许多希望也变为失望。2010年,在悉尼网球公开赛,李娜渴望恢复最佳状态,但事与愿违,第2轮就被淘汰出局。她躲开教练和姜山,躲在一处哭了二三十分钟。在08年奥运会上,在比赛时她本想表达,你们的叫声影响到我了,可是一句“shut up”引起无数争议。多种因素下,她甚至选择退缩、逃避、破罐子破摔,可最后,对于舆论的压力和胜负,她都能得到释怀。或许,大多数人的成长都会有这个阶段,不管你愤怒、不满或者沉浸痛苦,终有一天,你学会了与自己对话,与这个世界和解,然后继续前行。李娜说,网球运动员在球场上是孤独的,他们必须学会独自上场。球场瞬息万变,但所有决策必须快速做出,没有人可以帮你。我觉得,也正是这一次次地自我对话,自我辩论,你才有机会成为更棒的自己,你才可能有资格站在世界之巅,不是这样的吗?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纵有千万种选择和建议,下决定的人是你,负责任的也必定是你。我们切不可因责任而畏首畏尾,想成长为优秀的人,这是必经之路。一路上的尝试,告诉我们哪些路走不通,哪些方式更适合我们,我们再依此制定战略,改变战术,在变化中行进。这些决策也让我们意识到成功的方法是一种秘密,这个秘密待我们自己解开。实在地,如果李娜没有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我也不会买这本书。但现在的我时刻警醒自己,成功不可复制,但别人的失败可能给我更多启示;同时,别人成功的模式或许可以借鉴,李娜的职业生涯,后期与优秀教练托马斯、卡洛斯的合作,也带给我浓厚的兴趣,它们告诉我平台、视野和适应变化的重要性。李娜比我大六到七岁,所以她走的许多道路是我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对她书中的许多感想,我也有许多共鸣。她在书中引用过乔布斯的一句话,我也特别喜欢,就以此句作为结尾吧:你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必须相信,那些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里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2014年12月25日0:29于成都高新西区

神是如何练成的

李娜是个神!想想看一个人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她是如何做到的?我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去翻开这本书,打开以后我看到的却是种种的家常琐事,让我觉得很熟悉。哦,原来强悍的李娜在老公面前是如此的小鸟依人,原来所谓的不爱笑,耍脾气是性格直率。但是我又看到了另外一个李娜,不放弃,坚持。这种坚持不仅是生理上,也是心理上,最后又如何克服了自己,走向了一个高峰,成就了自我。这时候的你,在我的心目中才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神!

娜,武汉姑娘的骄傲!

——文/阳宝李娜,这个在2011年法网夺冠的武汉女孩,瞬间成为全世界令人瞩目的女子网球明星,没错,她就是我的老乡,也是值得我们武汉人民骄傲的。在我没读这本自传时,我个人也同很多人一样,对发生在李娜身上很多的矛盾和冲突一直表示不理解,或许我们站的角度不同,又或许我们被媒体观点左右,总之,我之前并没看清真相,所以也认为李娜夺冠了,但她火爆、高傲和不近人情的一面也同样让人无法亲近,唯一羡慕的是她嫁了个很理解她,并支持她的老公姜山。但当我认真的看了这本书,原来李娜也很普通,她今天的成绩真的是用血和汗筑成的,而其中的辛酸又能为谁言道?李娜小时候就被送到体育队,原先是为了圆爸爸曾经的梦想,所以进了羽毛球队,而后鬼使神差又被相中进了网球队。李娜与我同年,我80年代末还真是没听说过什么网球,唯一有印象的就是曾经有一个印象深刻的飘柔广告,里面有段“张德培信赖飘柔!”就这个广告,才让我知道原来还有网球运动,但这似乎已经到90年代初期了。所以,李娜也是幸运的,正因为有老师发掘了她的天分,才让她走上了今天的荣耀之路。但是她写道她父亲的那段内容时,我真的哭了,我觉得天下再没有比这个更令人难过的事情了,当时父母在小李娜的生命中该是有多么重要和崇高的地位啊?可是,李娜的母亲却在父母走后一年,便匆匆改嫁他人,这又让小李娜在成长的情感上又添了一层冰霜。当然,她又十分幸运地遇到了姜山,让她前面所遭受的一切苦难都烟消云散。老天其实还是眷顾李娜的,虽然她和我一样大,但她比我吃的苦,受到的挫败多太多了,所以她才有这样精彩的人生。我们武汉女人特有的直爽、急躁和火爆脾气,李娜一样都没有少,哈,我也一样,但这也正是我们武汉女人的个性,确实是藏不住事的人。所以李娜敢叫板国家队,我觉得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现在国家也越来越开放,体制改革,尊重人权,都是很好的发展,未必非要藏污纳垢,隐埋真相地活着,而李娜也正是因为受到许多不公待遇,才有了单飞后的霸气。当然,随着人的成长,锐气会慢慢磨平,展示出来更多的是和气,中国人喜欢“家和万事兴”,太过个性和尖锐总是不受人待见的。正因为我看了这本自传,觉得李娜一路走来特别不容易,哪怕是她拿到法网冠军,其中的心理起伏都不是我们可以理解的,却能在这本书中体味到,并不像外界所言状态不堪、情绪不佳,消极比赛等七七八八的猜测和臆断。李娜是希望打好每一场球,做到自己的最好,但有时候伤痛、疾病会像炸弹一般,随时引爆,连她都来不及闪躲。网球确实是个考验心智的比赛,比赛期间是没有教练在一旁喊暂定,进行技术指导的,一切都得靠自己,如若自己内心不够强大,再好的技术也是徒劳。这本书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李娜,也了解了她的前半生以及她和老公姜山相濡以沫的岁月,让我十分感动。虽然朋友不多,但都是靠谱的,李娜不求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她,但求无愧于心,这点我很赞同,我们做不到所有人都满意,但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网球并不是解说和评论那样亲而易举说两句就结束了,真正站到那个赛场上,使出混身解数去拼技术、拼智慧、拼战略和拼体能的综合项目。娜,你是我们武汉姑娘的骄傲!

网球是一项孤独的运动,战胜自己何其艰难!

网球是一项孤独的运动。发球、回球、场地,对手、司线、裁判,所有的只能一个人面对。但与篮球这种团体运动相比,都是高度职业化的竞技体育,因此最难的不是第一座高峰,而是第二座。李娜的这本自传写于2012年初,如果放到退役后来写,恐怕会更好。2012年2月的时候,她刚刚从2011法网冠军之后的阴影中慢慢走出来。2013年、2014年两届澳网连续打进决赛,并最终在2014年收获了第二座大满贯冠军。紧接着,不断地受伤缺席比赛,最终做出了退役的决定。如果2015年再写这本自传,讲述两次走出心魔,两次的重生,恐怕会有更大感慨和更震撼的心路历程。这本书也印证了她自己所说的“除了数学,其他学科都很差,尤其是语文”,整本书文字极其平淡。篇章结构上也做得不好。但这样一个中国网球史、亚洲网球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式的人物的自我回顾,还是值得一读的。这是一个心直口快的武汉女人,要强但善良。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代后,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她的家庭变得不完整。也正是那个时候,她的网球事业开始走向成熟。这当中承受了多少,没有经历过的人根本没法想象。作为体制内的运动员,她做得很好,但是始终避免不了性格和体质的冲突。一个例子是,为了让李娜参加全运会,领导甚至不顾医生的担忧,直接说出“你就直接给她打针就行”这种话。矛盾开始激化,体质的对职业发展的限制,再加上膝盖不断地伤病,最终导致了2002年年底突然退役的决定。第一个转机发生在2004年。事实上,那个时候,国内天赋达到李娜水平的网球运动员寥寥无几。孙晋芳的劝说最终促成了她在保证一定自由的情况下复出网坛。也正是中途的退役,念书,让她的心态进化。原先看不见的高峰,变得离自己很近。原来迈不过去的坎,变得不那么难。对网球,已经从“我必须打”变成“我想打”。从此,有了更大的自由,她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慢慢从低排名打到TOP50. 这个阶段,她也和姜山顺利结婚(2006年),但两人的性格都不愿意办婚礼哈哈,吃个饭领个证完事儿。。。这当中还有媒体的误读、对公众的误导。那个“炮轰网球体制”的李娜,只是媒体塑造出来的李娜,不是真实的李娜。第二个转机发生在2009年。奥运结束后,网管中心同意李娜等几名球员单飞。这个决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网球事业的进步(不但是女单,女双更是进步惊人温网女双冠军是第一个高峰)。在2009年10月底的WTA排名甚至达到了第15位。单飞后,在伤病治疗控制上,也更加自由。她经常和团队在德国慕尼黑治疗自己的膝盖,并且完成状态的调整。话说澳网才是李娜最擅长的场地,也是她的福地。2005年第一次来到澳网的时候,她紧张地走路姿态都变形了。她时候回忆当时的想法:“这个场地怎么这么大!虽然后来知道只能坐1万多人,但你要当时跟我说这里说能坐10万人我也信啊!”很快输掉比赛后,她的手甚至还在颤抖。突破就发生在单飞后首次参加澳网。2010年1月澳网,首次打进大满贯四强。2011年1月澳网,首次打进大满贯决赛。虽然输掉了决赛,但李娜知道自己输给克里斯特尔斯,并不输在球技,而是输在了自己决胜盘的心态(用纳达尔的话来说,就是对胜利的“恐惧”)。这场决赛虽然输了,却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同年夏天,中国网球也是亚洲网球的第一次重大突破到来:李娜在法网获得了第一个大满贯冠军。但第一座高峰之后,通常就是极其痛苦的心里挣扎。加上李娜本身的性格和伤病,导致她在之后的比赛一再溃败,甚至可以经常输给不知名的选手。法网一个月后的温网,止步第二轮。秋天的美网,止步第一轮。法网的巨大成功之后,外界极大的压力,天价商业代言,都给延长了她的低潮期。2011年下半年的溃败,一直持续到2012年年底。2012年澳网止步第四轮(八强),法网止步第四轮,温网止步第二轮,美网止步第三轮。整整一年半时间的挣扎后,李娜在2013年迎来转机。这一年年初的澳网,她在这块最爱的场地再次打进决赛并取得亚军。同年,她还收获了温网八强、美网四强和年终总决赛亚军的优秀成绩。一年的信心逐步提升,她在2014年1月的澳网迎来爆发,再次打进澳网决赛并取得冠军,由此攀登上职业生涯第二座高峰。要知道,距离她的第一座高峰,已经过去了整整2年半了。她也成为公开赛以来澳网最年长的冠军(32岁)。这个冠军之后,虽然世界排名来到了WTA第二(亚洲史上第一),但她的身体再也无法支撑她在职业赛场上继续奔跑。在同年的法网止步第一轮和温网止步第三轮之后,她做出了彻底退役的决定。球员生涯结束了,作为个人的李娜家庭生活又翻开了新的篇章。2014年澳网期间,宣布怀孕。2014年法网期间,宣布产下小baby。更新的消息是,2014年10月底,这部自传将被改编成电影。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李娜的个人成长生涯,不禁感叹,李娜天赋杰出却一路坎坷。从少年时代业余网校时代到湖北省队时代,从青年时代的国家队时代到大学生活时代,再到2009年单飞后缓慢崛起。这是一部个人的奋斗史,体制内的奋斗史。她幸运之处在于,少年时代有爱她支持她的父亲和母亲以及认真负责的启蒙教练,大学时代有相濡以沫的伴侣姜山。然后赶上中国网球的体制改革,单飞之后依靠自己和团队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个人的职业生涯顶峰。然后就是低谷的挣扎和再次崛起。她的法网冠军和澳网冠军,我是看的现场直播。多希望不久的将来,我能再次亲眼见证下一个中国球员举起大满贯的奖杯。

独自上场

独自上场,这个书名太贴切了。从这本自传,可以了解到在我国的举国体制的体验教育是怎样的,有利有弊,走到现在这个时代,必须改革,必须变化,才能让运动员更好地发挥,更好地活下去。而对于李娜个人的心路历程,此书也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从幼年,到青少年,再到成年,大家都会遇到近似的经历,近似的心态,很有共鸣感。看这书的时候刚好是李娜刚刚夺得人生第二个大满贯冠军的时候,看完,就会理解她跟媒体以及国家体育机关的一些关系,不至于被媒体的夸张报道和不实言论所误导。最后她提到对自己将来的儿女的教育,也提醒了初为人父的我,有时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或者态度,应该摆脱中国传统的那种负面影响,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信和选择。此书值得一读!独自上场。

你不是独自一个人

李娜,你不是一个人独自上场!我的偶像武志红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或在成长的过程中心里受到伤害,如果能有一个比较完整和完善的亲密关系,那么便可以修复之前造成的伤害。在李娜的成长路上,老公姜山无疑充当了这个角色。年幼丧父,母亲改嫁,李娜自己都说跟母亲渐行渐远。(待续)

谢谢你的宽恕

2011年6月,和很多人一样,对于网球这项运动,对于李娜的名字,我并不熟稔。那天正好放暑假,体育频道正在直播李娜法网的比赛。因为是决赛,又有中国运动员,决定看看这场比赛。最终,李娜捧起了苏珊朗格伦杯,她赢了。那时候,真羡慕电视机里那个好胜、强烈、幽默的李娜。暑假结束,我上了高三。时间被课堂和作业占满,但班里的男同学常能忙里偷闲,一大早拿着报纸对着上面的体育新闻评头论足。某天,听到有人略带嘲讽的说,又输了,法网冠军让她骄傲了啊。法网、冠军,我知道说的是李娜,听说那段时间她常常输球。虽然也懂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对于运动员,但心里还是对失败怀有遗憾和不解。2012年10月,一个星期一的晚上,回到家中,看到电视里正在播放柴静对李娜的专访,毫不犹豫地坐下看起来。采访的名字叫“李娜对抗李娜”,因为李娜说,法网结束后,她感到心里总有两个李娜在打架,一个叫她继续向前冲,一个让她在成绩面前休息一下。她在对抗,但常常只能用愤怒来表达自己对无能的痛苦。渐渐了解到,法网胜利的结果虽然于李娜是平静,但好面子的中国人是无法让闪光灯、欢呼停下来的。“原来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好好跟团队合作就可以,但拿了冠军后,一下就变成社会人士了,而且要背负那么多原本不属于我的责任。”李娜说其实自己从小就是个很自卑的人,她在二十多年里并没有感受到网球给她带来的快乐。法网结束后,2011年澳网八分之一决赛,她在先胜一盘的情况下被对手反扳,她说,那种感受,就像即将登顶的人,遭遇了一场雪崩。在很多比赛前,她不敢迈步,甚至想逃走。那是我第一次开始真正了解李娜。也第一次在运动员身上看到自己。李娜说注视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压得自己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我明白那种感觉。高二的时候座位曾被老师安排到第二排,并且在教室的正中间一组。座位离讲台近,听得更清楚老师的讲课,黑板上的板书也会更清晰,是同学公认的黄金位置。但我常常坐立难安。当同学们专注老师讲课的时候,我是他们视线的必经之路。我会在心里假设,一旦自己做出什么动作,会马上引起全班同学的注视,在同学面前丢脸怎么办。终日生活在注视的恐惧中难以专注,成绩也是在那时候一落千丈。太阳光的聚焦可以引燃,当全中国的目光聚焦在一个人身上时,不难理解这种注视的压迫和不自在。高三成绩起起落落,一次又一次的进与退,难免让人惶恐。成败面前佯装假清高,不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对名次的渴望。成绩进入年级前十固然惊喜,但不敢欣喜。怕摔倒,怕惊讶的目光,怕下一次没了幸运女神的眷顾一个人怎么面对陡落的排名和分数。失败后无心恋考,难过的时候更是不想让他人看见。所有所有的恐惧和孤立,李娜给了彼时高三的我内心共鸣。战斗有很多种,虽然网球赛是一场速战,高考是一场持久战,但人的心态或多或少会有相似之处。法网结束后的半年,她被失败捆绑,在街上走怕路人认出。她习惯在失败后用毛巾捂住脸,躲在角落愤怒和痛哭。她不愿流露自己的脆弱,即使在团队和丈夫面前。在此之前,印象里的李娜好胜、独立、幽默,她赢得大满贯的那一刻,我羡慕她,并且真心为她骄傲。但我不知道,她内心也有脆弱和孤独,往往她外表更强壮,面临的恐惧也会更多。她被自己打垮,外界对她的失败却发出了并不友善的回应。就像高三无数次的模拟考试,老师永远将你成绩不好归结你上课不认真、学习不努力,没有人关心你紧张的心理和努力的过程。没有什么失败是没有缘由的,但失败常被人简单的定义。就像往墙上钉钉子,你就是那颗钉子,被钉死了,动弹不得。也就在那时起,李娜让我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我开始了解她,理解她的感受。李娜的新书叫《独自上场》,因为孤独是她最大的感受。网球场上,她必须一个人上场,一个人做出各种决断。小时候父亲过世,她说自己是一夜长大,从此不敢悲伤,因为深知“愤怒比悲伤有用,愤怒不会让人垮”,因此常用愤怒表达对自己无能的不满。她写自己十几岁的孤独感,“我自己一个人推了一辆行李车,车里是满满的行李,坐在候机大厅巨大的玻璃窗前面看着外面广阔的天空。天将黑的时候,我看到一架飞机从跑道上起飞。我认出那是回国的飞机,那一刻我非常非常希望自己就在那架飞机上,它能带着我飞回中国,飞回家。但是我不能。我就那么坐着,看外面的天空一点点从蓝变黑,眼泪无声地掉下来。”她写自己怎样一步步走来。从全国冠军到第一次打败世界前五十的选手,从澳网的亚军走向法网大满贯,从巅峰怎样坠落谷底,她诚恳地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即使有孤独,文字里透出率真与果敢的劲儿来。也许回忆的某种缓慢安然帮了她暂时逃避网球场上的各种针锋相对,她卸下沉重的铠甲,审视自己,温柔地安慰自己。她说,有时候我真想穿越回去,告诉那个在陌生人群中茫然无助的中国女孩儿:振作点儿,一切都会好的。但有时又觉得不必。那些小磨难和小障碍,最后都被证明是命运指派给我的催熟剂,它们让我学会勇敢和承担。把心里的恐惧和脆弱真实赤裸地摆在你面前,因为她试图接纳和承受,开始理解自己。《画皮》里小唯唱,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想象着和她一样,独自面对十万人的球场,聆听自己起跳、落地、击球的声响,在走过千山万水,迈过荒原草野,见证金碧辉煌后,被胜利裹挟的苦楚和心忧。我想起自己的恐惧,没有什么再不可理解。读书的意义,或许就是在世界里找到同伴,在他人的命运里理解曾经的自己,感同身受,然后实现自我的宽宥和救赎。2014年新年伊始,李娜在澳网拿到了职业生涯的第二个大满贯。聚光灯下,谈吐之间流露出经典的“娜式幽默”。好胜、强烈、幽默一直是她在外界的形象,简单定义常常成为众人的习惯。我万幸于李娜有机会表达内心的脆弱和恐惧,外界强加于身的铠甲不至于那么坚硬,又无奈于更多无名运动员在失败、错过面前被简单定义,奋斗的过程和艰辛无人理解、得不到帮助。我想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的美好才值得被岁月嘴唇永久传唱。又记得两年前那次采访结束,柴静问她现在为什么打球,她说为自己的感受打球,不管是胜利还是失败的感受。从那时候起,我在心里坚信,捧起奖杯微笑的娜姐快回来了。

谁不是独自上场

关注李娜完全是因为自己也开始学网球。从前我也觉得运动员就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只是自己真正专注运动以后,才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有一次问网球教练,你说是不是顶级运动员哪怕不做运动员,也会获得别的成功?他看了看我说,当然,不管他们做什么,只要拿出那样年复一年的坚持的毅力,不断学习的心态,不怕吃苦不怕失败,都会获得很大的成功。这并不是一本励志书,不过是一个非常努力非常不惜力气的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因为李娜说,花了十五年,她才开始真正享受网球,享受网球带给她的看世界的平台,感情和生活,以及金钱;她才开始渐渐捕捉到低迷之后的成长,高潮之后的跌落,如此的循环;从没有排名开始一直打进世界前十,每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心态都是不一样的,她学着去接受,掌控以及跨越那个阶段;从省队的斥责培训,到国家队的大锅饭,到之后单飞的自由以及带来的压力和无助,平实的语言下,能看见一个时常痛苦,却从未放弃的灵魂一直在苦苦求索。整本书最常见的几个关键词,其中有孤独,哭泣以及姜山。从她14岁独自去美国网球学校训练,在机场整夜等候飞机,推着行李去洗手间,不懂语言的情况下还要改签航班,最后拖住一个路过的黄皮肤的人帮忙才得以成行,她说那是第一次感受到那样无助;后来单飞后有段时间没有教练,没有经纪团队,没有治疗师,她不得不瞎子摸象一样一点点去学习;在第一次更换教练后,姜山短暂地接任过她的教练,可是亲人之间是没有办法严格要求的,争吵越来越多,在第二名教练确定后,姜山独自不告而别回到了武汉,李娜还必须去打比赛,她说,那是单飞后第一次独自面对所有的比赛和压力,她第一次感到自己弄丢了和自己有相通频率的人;更高级别的孤独是她获得法网冠军,第一次大满贯后,面对心态的变化,剧烈改变的生活,采访,荣誉,压力等等接踵而至,她一下失去了平衡,无论生活还是比赛,还是训练,她说,真羡慕萨芬和萨芬娜兄妹,因为他们都曾是大满贯,彼此可以商量和指点,可是,大满贯的生活对于李娜,以及身边的人来说,这都是第一次,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去摸索,这种无人言说和沟通,无法被理解的孤独大概是最高级别的孤独吧。看到这里,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谁的人生不孤独呢,谁又不害怕孤独呢,如果有人说TA不孤独,那可能是因为还没有突破生活的真皮层吧。活到18岁的时候,你以为生活是永远用不完的力气,是长不胖的体重,是吃不够的美食,是去大都市生活;等到28岁,你以为生活是收入更高的工作,是懂得适时的沉默,是知道人和人区别如此之大,可是,你现在不敢说,38岁的生活是什么了。除非,你放弃了探索和尝试的权利,将他人,将长辈的那一套完全照搬,他们怎样生存,你就觉得那样是应该的,他人如何老去,你也学着那样老去。可是这样的话,每一个生命就失去上天赋予的特别了。说到哭泣和姜山,这两个关键词。我想,如果是一个心理学家来读这本书,可能会建议李娜去看心理医生。她怎么能每次遇到失败,挫折就痛苦,就责备自己,否定自己,套着帽子在更衣室痛哭,无数次说“我不打了,我就是个笨蛋,什么都做不好,我根本不会打球..."。她怎么能那么离不开姜山,赛场上以怒骂姜山来释放压力,自己还觉得理所当然,赛场下简直是姜山养的一只宠物狗(作者原话),姜山不点头,她就不买新衣服,不管去哪里和朋友玩,都要姜山同意,姜山如果离开了她的身边,她的比赛就变成了“一轮游”,首轮就淘汰...写到这里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人活着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动物的本性是懦弱,残忍,利己,容易逃避和放弃的,可是我们千万次将自己从动物那一头天平揪过来,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要突破,要信任。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会找到和解前的一个固定仪式,有些人是喝酒抽烟,有些人是独自阅读,是长距离慢跑,只是李娜的仪式是痛哭,以及让姜山这味灵丹妙药陪伴在身边。所以,找到那味药,就记得不要轻易放弃啦。“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头锁在笼子里的野兽,它好斗、易怒、偏激、伤痕累累、残暴无比。我习惯在比赛时打开笼门,让它出现助我一臂之力,当我精神力量变得脆弱时,就会招致那只野兽的反噬。它不停地讥笑我、羞辱我,让我不断地为自己的失误痛苦流涕或是怨天尤人。”这是卷末李娜对夺得法网冠军后状态低迷的一段心理描述,个人非常赞同,如果任由心中的猛兽沉睡,尽管你会过得非常舒坦,但那种舒坦,就像是早晨菜市场肉铺上那块新鲜的肉吧,不痛,不瘸,不需要喂养,可是,你也永远不要期待新的变化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李娜在五个月的磨合期内就解除了与第二任教练的合同的原因,因为这个教练,太过于温柔,不能尖锐地,甚至主观地纠正李娜的缺点,不能提起她的信心和斗志,这种四月扬州天气一样的关系对于李娜来说是无济于事的,因为,猛兽,是需要那块斗牛士的红布的。看到这里,觉得姜山真是李娜的药,李娜情绪化,有天分但缺少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而姜山以不变应万变,无论李娜如何否定,后退,姜山永远鼓励她,看好她,但不纵容她,不盲从她的意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借用文章的一段话”你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必须相信,那些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力,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这是引用乔布斯传记的一段话,指MAC系统漂亮的花体字设计是来源于乔布斯在里德学院辍学后无所事事时学习的字体设计灵感那个典故。李娜和乔布斯都是双鱼座,看起来,如果理智控制住了懒散,拖延,情绪化等这些通病,再加以天分垫底,看起来,人生会活得比较值得。

做自己,无关别人

喜欢网球,喜欢李娜。每个人都有字节心酸,自己隐藏的伤口,我们没有必要太在意别人的评论,因为,毕竟不是每一个都真正那么懂你,那么了解你的想法,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心理强大的李娜

《独自上场-李娜自传》本书通过李娜独白式的笔触,以法网冠军为出发点,讲述了李娜走上网球道路背后的故事。书基本上分为三部分:青少年的辛酸的努力,从大学到再次复出到单飞,单飞时期遇到的困难和对人生的感悟。故事讲的很家常,很真实,文字间即充满了李娜对于童年时期心酸记忆的回顾,也有对于现在生活的感动和珍惜。在李娜上大学之前的日子,可以看出李娜都是自卑的,辛酸的,不快乐的。由于家庭的不幸和网球道路的选择,让李娜过早的承担了本不应属于她这个年纪应该承担的压力,但是好在有坚强的心脏,李娜挺过来了,但是青少年时期的辛酸却成为她不愿意过多回忆的内容。书中写到了一段关于子女抚养的问题,李娜坚决不同意她母亲对她的孩子进行抚养,是因为她不想让她的孩子也遭受那种不自由。同时,李娜对于自己亲生母亲改嫁多多少少有一些伤心,这让她独立无缘,幸好有了疼爱她的姜山,让她重新找回家的温暖,否则也许我们就不会看到法网和澳网的双料大满贯冠军了。大学给了李娜心理上的缓冲期,带给了她了难得的喘息。李娜这一路走来充满的是矛盾,以及对于矛盾的不断反思,可以说是李娜的粗线条成就了李娜,按常理说如果经历过3次膝盖手术再次踏上球场并面对世界排名前十的劲敌,对于一般人是不可想想的。读完本书,我更多的是对李娜的佩服和对她人生感悟的赞同。网球胜利固然重要,但是比起心理上的胜利,确实不值一提。

独自上场,却终于30岁与人生和自己和解

买了好几天,今天才有空看,刚开始看开头和结尾,觉得真空。早上不知道怎么醒得早,就开始看其他的,看着看着觉得有趣了。表达比较平实,没有特别多的文学化,但文字中时不时透出俏皮,好几处都让人觉得好玩,比如印度医生看脖子这块,比如2008年,向观众shut up这里。跟室友读了,大家乐此不俊。看到爸爸这块我也忍不住流泪,是啊,子欲养,亲不待,要尽早啊。想到跟爸爸的很多事情,想说对不起。30岁,李娜也30岁,她说跟人生和自己,还有很多事情和解。我也有这样的感受,以前扛的现在觉得轻松,不用专门扛,以前专门会对着干,非要做好的,现在发现没有必要,不用刻意去证明自己了,只要活出自己本身的样子就好了。人生本身就是起起伏伏,有高峰有低谷,自不待言,也不必纠结。而所谓最珍贵的,对我而言,是有爱我的,我爱的人在一起。因此,我羡慕李娜的姜山,像一个可以依靠的高山大川,可以让自己恢复本来的样子。和自己和解,也就意味着接受各种的各种,无论不圆满还是好消息,还是别人。世界总归有不同的人,而自己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面目去活,自在些。七夕跟朋友一起吃饭聊天,聊到很多的事,不知道怎么的忽然把很多东西连成线:期待驾一扁舟,在人生的大山大川河流湖泊穿行,体会不同的状态,新鲜感,走过自己的各种情绪,平静前行,时不我待。然而,又能够有勇气放下所有的一切,没有什么不可以放弃,无论功名也不过尘与土,无论成就不过云烟,哪怕那小小的虚荣心,不过一时喧哗……还会继续挣扎,折腾,寻求答案,而最终奔向大海,心里只留下平静。不执著任何人,任何事,又与万事万物紧密在一起,活在真实与欢喜中,谁能潇洒而自由?我可以吗?不知道。who care?

“不要认为自己努力就可以战胜一切,那是理想化的结果”

网球是一项必须一个人完成所以任务的项目,一项孤独运动,在场上要和对手,裁判,观众,以及自己不停的博弈。心理压力极大,这也是书名来由。 因为此,所以书中内容大部分人李娜的心路历程。前期是成长过程。后期则是职业生涯。通过文字可以看出李娜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一样会依赖自己的恋人,会逃避失败,会耍小脾气,会有少女心,却不会和体制,媒体,打交道。“不要以为自己努力就就可以战胜一切,那是理想化的结果。”书中原句。今天是高考的日子,而几十年前李娜的家庭却替李娜选择了网球,可见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大胆决定啊。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李娜的确也拿到了大满贯。但如书中那句话,并不是努力了就能成功,不止李娜一个人走上这条路但却李娜退役后没有人能顶替她的位置。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没有捷径,高考如此,网球如此,事事如此。值得一提的是,李娜提到成长过程中那些不经意的伤害,对她影响很大,有的甚至改变了她的一生。 这是再一次印证,未成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以及重要性。 少年时期的遭遇最容易影响一个人,因为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核心时期。 这个问题真的是迫在眉睫,细思极恐!需要社会来关注!

心有多远,脚下的路就有多远

中国的运动员,其实我喜欢的没几个,或者我会主动关注的没几个。姚明和李娜是例外,因为他们走向了世界,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取得成功,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堵住了质疑的嘴巴。或许还有刘翔,但田径毕竟没篮球和网球好看。李娜创造历史了,但读完她的自传你会觉得,她是配得上这种成功的。正如NBA的巴克利妒忌乔丹取得的成就,但当他看到乔丹背后所付出的的努力以后就无话可说了。年幼失去父亲,和妈妈相依为命,靠打比赛拿奖金帮补家计,凭借出色表现获得去美国网球学校集训,但却因为监护人没给签证文件而被关在海关小黑屋,妈妈再婚,与自己的圈子渐行渐远,拿了全国冠军,被领导折腾,身体出现异常,选择退役,两年后复出,“炮轰国家队机制”阴霾,“一碰到前十就输”魔咒,打败前十,养伤做手术,单飞,经济和外语的双重压力,第二次,第三次手术,请教练,打入大满贯决赛,换教练,法网夺冠,陷入低潮,回复心态,继续前进就像玩蹦极一样,去到最低谷才能反弹上来。李娜的路绝不平坦,走得绝不顺畅,但所有困难都一一被李娜克服了。因为她一直在坚持一直在奋斗。16岁的时候,她就对着镜头说:“最大的梦想?我希望能达到职业的前十,我知道这个目标特别难,但我自己会努力。”结果,她的确做到了。最后是摘取书里面印象较深的几段:我是一名职业网球运动员。当然是从2008年底那次著名的“网球体制改革”之后才开始真正进入职业生涯,之前应该是专业运动员。职业运动员和专业运动员,大家肯定会觉得这两个名称没有什么差别,但对我来说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和体会。网球是一项孤独的运动。当你独自上场,你就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你需要独自面对所有的问题,独自化解所有的困难,你的团队只能坐在运动员包厢为你鼓掌加油。同时,网球又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运动,每天都是充满刺激的全新挑战。一名球员在一场网球比赛中要做几百次的决策,在场上你不仅仅要扮演球员,还要扮演裁判,教练;不仅仅要面对对手,观众,外界影响,更主要的是你要随时挑战你自己;不管输球赢球都找不到任何可以埋怨的理由,不管结局好坏都要你自己一个人去承担,因为都是你自己在场上独立完成的;每天都要经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可能今天输完了三天后又会和同样的对手对决。法国大满贯之后,有媒体形容这是“中国的胜利”。我觉得这顶帽子太大了,我只是一个运动员,承担不了一个国家,更代表不了一个国家。我只能代表我自己,去做好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别人给我带的那些大帽子,只是那些人想表达他们的想法,这其实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无愧于自己,我现在做任何事情的信条都是:第一,不伤害自己,第二,不违背自己的良心。我觉得这就可以了,我不是完人,但我是个善良的人,我是个勇敢的人,我不需要每个人都认可这一点,我只需要面对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良知。我谁也代表不了,我也不想代表谁,我知代表我自己。伦敦之后,我还有很多路要走,我不知道我要走到哪里,也不知道能走多远,但是我想,心有多远,脚下的路就有多远。或许巴黎,或许墨尔本,或许马德里,下一站不管在哪里,我知道,它有一个不变的名字,叫“人生”。

你们了解的是我的网球,却不了解我的人生

想写这本书评时,脑中忽然窜出了这句话:你们了解的是我的歌,却不了解我的人生。原创蔡琴,在她的一次演唱会上。我们对于公众人物大多都是如此感觉:只看得到他们光彩夺目的胜利,却时常忽略从另一个角度,从人的角度去体会去感受她。当然,这也与他们只愿向我们展现华丽的一面不无关系。李娜不一样,她愿意把她曾经的生活,曾经的痛,自己的孤独,软弱,崩溃,绝望,一样一样地说给你听。因为这,毕竟是她真实的生活。换一种说法,现在的李娜已经超越了那些曾经噬咬自己的种种情绪,她已经和自己,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这是一本很简单,很质朴的自传。我只用了一个下午加晚上就看完了。就像听一个老朋友在和你谈她这么多年的喜乐伤悲,是那种大悲大喜之后平静地谈话。无所不谈,毫无保留。她对你给予了最最充分的信任。当然,她已经强大到不害怕任何人用她的任何一个弱点去攻击她。成长的路总是艰难的,成长为世界顶级人物就是非人的艰难。但是李娜都挺过来了,熬过来了。期间多少次想要放弃,只因为觉得自己不行。我想就像她说的,我们中国人都很不自信,我们从小就听惯了:你看人家谁谁怎么样?我们都是和别人家的孩子一路比较而来,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不是最好的那一个。在我们懵懂之时,就被迫选择父母为我们选择好的道路。可想而知,李娜的成功需要超越多少障碍。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李娜的成绩是一点一点打出来的,成功与失败交替上场,不过还是应了那句哲言: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每一个人都不应该被一次偶然的成功冲昏头脑,也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一蹶不振。想取得卓越的成绩,是一场长久的拼搏与努力。现在很流行名人出书,是刚刚冲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就开始筹划出书,因为这也是发财之机。我相信李娜出书的原因不是因为这个,她的奖金够多。这只是对曾经大家对她误会的一个解释,是她人生阶段的一个总结,是在平静之后给自己的一个交代吧。

很实而又精彩的一本自传

书写的很实在就跟李娜的性格一样直来直去的,欣赏这样性格,有什么说什么!李娜一路走来,比赛训练和生活都遇到了各种困难,然而她把这些磨难和障碍看作是命运指派给自己的催熟剂,让自己学会勇敢和承担。这样坚韧意志品质值的我们学习。虽然李娜退役了,但希望李娜能在下一个舞台上,能够继续带给我们力量。加油李娜!

接地气的,小女生的生活与奋斗

http://blog.csdn.net/toughbro/article/details/39099207接地气的,小女生的生活与奋斗。和乔丹,卡斯帕罗夫这些雄霸一时的竞争者不同(无与伦比的天赋,永无穷尽的进取心,称霸一个时代),李娜更像一个普通人,通过这样一本书讲述了她所经历的苦与乐,讲述了她所看到的风景,很暖心的故事:李娜现在也很幸福,更多的是源自家庭而非冠军,所以我也使用了两个人看起来很温馨的一幕做首图片。正因为她更像普通人,她的很多经历或许对于读者更具参考意义,一路上连滚再爬,时常陷入痛哭与放弃的境地,最后废了好大力气从坑里出来,再以更强大的姿态出现在赛场上。创伤后精神再生(post-traumatic growth)老话“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科学叫法,苦难如果没有干翻你,就会成就你。李娜很小的时候老爸就去世了,她妈妈是个小女人,结果李娜倒是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加上爸爸生病时候感受到的世态炎凉,然后妈妈后来再嫁人,都让李娜很受伤。后来成长过程中也是颇为不易,其泼辣直爽的性格,和国家队这种体制内的情况格格不入,各种冲突接连发生,看了也很让人心寒,运动员如同棋子一样被摆布,甚至出现让运动员带比较严重的伤上场比赛(也可能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情况。李娜开始自己的抗争,或是主动地,或是不得不如此,这些事情应该说是她的对手很少遇到的,在经历了这么多苦难之后,站在赛场上的李娜,攻高血厚防御强。同样的事情在传奇棋手聂卫平身上也是有的,其早期的苦日子让他对于职业棋馆里出来的对手有着巨大优势。爱的力量李娜老公姜山,人如其名,如同大山一样守护着李娜,扮演着父亲,老公,教练,保姆,出气筒的角色,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男人”二字。姜山给了李娜无穷的爱,李娜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只有在姜山面前才会以最本原的面貌出现,一副幸福小女人小跟屁虫的摸样,哈哈,也很为李娜高兴。另外就是对于网球运动的热爱,这里比较喜欢李娜的真实,并不是一些人说的,我爱这个东西爱的不行,怎么怎么样,她就是打球打多了练苦了也烦也讨厌,但是真正离开了,又非常的想念--这才比较像人类啊。运动员在进入到一定境界之后,遇到的挑战主要,甚至全部都是精神上的,这些苦或许没有丧父这样的来的剧烈,但却更难逾越,很可能让人走向放弃或沉沦。而开发者或者程序员也会如此,遇到的问题也非常的相近(上升时期的艰苦,接连的失败,自我怀疑,成功之后的目标缺失,心态的各种变化。。。)心病还得心药医,在李娜这里,可以说就是爱的力量了。Better--专业&变革毕竟这是一个写高水平运动的书,里面充满了各种专业的东西,我也非常喜欢,精神的原动力固然重要,但是技术,专业这些是铁打不动的。而且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也并非打球苦练就行了,背后需要非常庞大专业的系统支持,才能达到好的水准。这其中有技术水平方面的专业:比如李娜非常欣赏的德国的医疗和康复,后来请的专门的教练。还有就是专业素养方面:从德国医疗机构里面和蔼耐心的医护人员,到德国街上健身房里健康强壮的普通民众,到非常有素养的观众等等。简而言之,李娜的运动生涯中,一直能接触到国际最高水准的医疗和训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同样是决定性的。而这种专业和素养国内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不过好在都在逐渐改善。另外就是倔强的李娜所推动的变革,现行的很多体制是比较反人性的,李娜和姜山宁可退役,后来国家队又把李娜请回去: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此前体制只认教练,运动员是不重要的,在抗争和现实面前,运动员的价值才被真正承认。后来国家队体制内的训练,对于李娜来说并不能让她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李娜需要自己的团队,专门为她打造,专业的团队,国家也允许单飞了,单飞的李娜也成功了--这非常重要,只有成功才能证明这条路是可行的,李娜所开辟的道路可以说让很多运动员免受反人性之苦,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这里也必须说一句,体制的做法也不是都不好的,正是这样才让很多穷孩子可以打上球(全单飞的国家里这点就不行了),走上世界舞台,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必须要有所变化。老女排的孙晋芳担任网管主任对于李娜的职业生涯也非常重要,资深运动员更专业更能理解运动员,这是这样的专业的人走上管理层之后,也才推动体制的变化。大师们李娜书中多次提到他遇到的网球界的传奇人物(桑普拉斯等等),比如纳芙拉蒂诺娃,李娜的描述是:脱俗高雅,神采奕奕。。。他们都有非常相近的特点,在称霸网坛多年之后,呈现出来的是:大气,平易近人,精辟的见解,英雄惜英雄等等。也是一道风景。

人生还在继续

对于网球,脑子里第一想到的是我很喜欢的网球动漫《网球王子》。除此之外,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过多的接触这一项运动。而李娜,也仅仅是时常听到这个名字而已,她又得了什么冠军了,她的老公如何如何,哪一场又输得很惨云云。封面上的李娜,包括内页里她的照片,眼睛都是闪着光的,特别亮,笑容很有感染力,阳光帅气利落。看她写比赛时候的心态转变,成绩的忽上忽下,很容易就让我想起我自己的中学时代。从小因为爸爸妈妈的关系,可能转学的频率有点高,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新的起点,我都会取得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成绩,然后周围的人包括老师、同学都会对我刮目相看,然后下一次的成绩就烂成shi,周围的目光又变得不同寻常起来。这样的情况总是在周而复始地上演,就像李娜打比赛时候的状态,让你好到一个你从来没想过的状态,然后下次就是一个低谷,让你不敢相信。就像过山车一样,让你晕头晕脑,急于想摆脱这样的状况。李娜就这样反反复复,不断地问自己,伤心、难过、重新来过,再伤心、难过,渐渐地她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比赛的状态越来越好。有人说李娜很天才,与众不同,有着很多传奇经历,我觉得这些都是浮夸。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一个一直在坚持的运动员而已。至于什么亚洲第一个四大满贯选手,那也是时代选择了她,而她正好走的是这样一条路。她说她花了15年的时间才爱上网球,才在打网球中感到快乐。看这本书,就好像对面坐着李娜,在跟你讲着她的故事,平实不加修饰,如她的笑容一般。她说有些人恐惧父母离去,或者江郎才尽还有衰老。她比较恐惧的是怕以后会埋怨自己,就是在力所能及时没有努力做一件事,当没有机会再去做时,会责备年轻的自己。所以她一直在努力,努力做到自己心中的最好。运动员通常都有一身伤病,她也不例外,有一两次正好赶上全运会,身边除了亲人朋友会真正关心你的身体,其他的人就只会关心手术会不会影响比赛,荣誉会不会受损。我对那些吃着公家饭的人没什么好感,一直记得中学语文老师说别好好的人不当,去当鬼。所幸找的医生和体能教练帮助李娜很快地恢复了,重返赛场,创造了辉煌。现在,情况都在慢慢好转,与媒体,与记者,与自己。人的心态都是随着经历的增加而渐趋平和。二十几岁的我还无法达到这样的状态,但是我相信人的心态都是越变越好的,生活的好坏,你给人的感觉,这些都是心态的外化表现。到达一个巅峰,不代表你可以停下脚步,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虽然不知道自己将走到哪里,但是下一站,它有一个不变的名字,叫“人生”。人生还在继续,李娜在继续,我们亦是。

“娜”么骄傲

想成功总不是那么容易,不仅是体力上的付出,更是成倍的意志付出。娜姐和大姚是我最敬佩的运动员,四肢发达,大脑睿智,都是坚定走自己的路的人。娜姐的这本书很真诚,解释之前的误解,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看过书之后脑海里有个完整形象的邻家女孩的形象。很不错,里面有一些很富哲理的句子,还是蛮能激励人的!退役复出伤病治疗,虽然在书中是轻描淡写,但在当时她应该很难熬过。她说选择太多往往不容易成功,她是幸运的,虽然打网球时随波逐流的选择,但是也是目标清晰,千斤力往一处发,更容易成功,这句话留在我脑海里思索很久,嗯!是这样的!这本书多半是娜姐自己的心得体会,很细腻,想了解她的人不妨一读。

娜些年华

我是个篮球迷,对网球没有太多的关注,昨天李娜获得了大满贯的第二个冠军,今天就看到了她的这本自传,闲着没有什么事就一口气看完了,不错的一本书,和羽泉的《逆流而上》一样吸引我,他们的成功来得都不容易,他们为了梦想都付出了太多,即使伤痕累累却依旧坚持了下去没关系的人只会关心你飞的高不高,爱你的人才会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句话用在李娜姜山身上正好吧,幸好李娜有姜山;能够有一个这样相濡以沫的爱人,真是件幸运的事。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还是会说你自私和不良的动机,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虚假的朋友和真实的敌人,不管怎样,你还是要成功。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说到底,这是你和神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特蕾莎修女的这段话很是喜欢,做个友善的人,追求成功,做善事...当机会来光临梦想时,没有人会埋怨他来得太晚;而当你实现梦想的时候,你会发现,其 实梦想的背后,一定还有一个叫理想的站在那里。 当机遇来临,他之前看似笨拙的努力,就成了灵光咋现的幸运。这是《逆流而上》里面的一段文字,不过我觉得用在李娜身上也很合适...你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必须相信,那些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里,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乔布斯传里的这段话好有哲理...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证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诉大家,我曾经失去的我一定要拿回来。小马哥的这句经典的台词,太经典了...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源于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也十分有意思的,有木有

不像书评,更像是读后感或者我的自白

以往看书的时候,记下的书摘往往是和知识增量有关的,一个全新的看问题的视角,一种有趣的看法,一种可以学习的思维方式,我喜欢了解和自己看世界不一样的视角。我读书,总是抱着寻找知识增量的心态去读,想去学习作者比我高明,他想到了而我没有想到的地方。但这本书打破了我一贯享受阅读的方式,作者用没有粉饰的言语,毫不刻意的带我进入另一个人的人生,却是带给我共鸣最多的一本书。所有记下的书摘,都是因为它们或多或少唤醒了我成长过程中,自己内心深处也有过的感受。我很佩服李娜的勇气,将那些私己的,也许换做我对谁也不会吐露的心路原原本本地,用最质朴的方式向读者讲诉。我第一次了解到,阅读中,那种自己潜藏在心里很多年没有对谁吐露的感受有一天在书中被另一个人说出来时,那种找到共鸣和一类人的感受,多么幸福。用别人的经历对号入座是可笑而愚蠢的,我知道,但就像她自己所说,人类情感里总有些相通的东西。书的前半部分写的是李娜个人的情感生活,从亲情,到友情,到爱情,我常常看到落泪,也是我共鸣最多的部分;后半部分多写个人职业生涯各地征战的经历,网球上的东西我不懂,但那种为自己所爱的事业奋斗的曲折和心路历程,令我心生佩服。爱情。和姜山之间的一切,是这本书着墨最多的地方,特别羡慕李娜和姜山的爱情,因为参与过彼此的过往,所以更容易懂得,今天的你,为什么是这样的你。这种深植灵魂深处的理解和投契,不是一般夫妻所能有的。而姜山对所爱之人的尊重,对她的理解和无条件的精神支持,大概是所有女人心中都渴望的吧。李娜在他面前无需掩饰什么,因为他懂她的点点滴滴,一方面,在他面前她可以安心做个孩子,他给了她一直想要的安全感;而另一方面,他相信对方能够控制得住自己的局势,而不是把对方放在一个无能无知的地位对待,这种绝对的信任和对能力的肯定真是让人羡慕。(看到李娜对姜山的描述,和姜山为书写的序,我突然惊叹,这不正是我想要的爱情么!)友情。书中有一句话,我特别认同:闺蜜,能有一两个已经很好了,实在不必太多。朋友之乐,贵在那份踏实的信赖。我曾经特别渴望能有几份能维持一辈子不变的坚固友谊,那种完全不存在利益关系,纯碎而无私地视作“自己人”的情谊,我很期待。但现实中,我发现人生的旅途总是一个踽踽独行的过程,许多人在敢于交心的少年时期成为过彼此生命里重要的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人境遇的改变,伴随而来的是价值观自动的将人群划分开来,那种无私而纯粹的情谊早已随风飘散,而因为价值观相似而聚拢的人们,又因为进入社会以后渐渐筑起防备,而始终无法取得令人踏实的信赖。我将这种期待和苦恼告诉友人,却得到这种情感是可遇不可求的的答复。后来看到这本书,李娜的闺蜜形容她为一个发光体,一个责任感极强的人,对爱人和朋友一旦认定就是一辈子的事。我才渐渐释然,来自朋友和爱人的踏实笃定,也许是因为她先给了别人这样的感觉,她在小心甄别值得自己重视一辈子的情感和人后,就踏踏实实的好好珍惜,半开的心扉,得到的也将是半开的诚意,而全然打开的心防,必然得到的是那份踏实的信赖。我仍旧没有找到这样一份持久而坚定的情感,但却懂得了得到这样一份情感藏在自己这里的奥义,打开心防对人对事,多想想如何给人安全感。亲情。书中不论是小孩失去父亲的心路历程,还是找不到家庭温情而渐渐变得独立坚强的成长过程,都给我以极大的共鸣。曾跟男友吐露单亲家庭小孩内心的自白,但他常常理解不了我对另一半、对自己组建和美家庭的渴望,但就这一点,李娜在书中的自白,道出了我的心声,我想这也是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声。那些我在年幼时刻意回避的话题和记忆,如今已渐渐淡忘,前后的经历都记得清晰,唯独缺失了那一块。也许就像年幼的李娜回避爸爸这个话题,很小的孩子总是会习惯性逃避内心不敢正面的话题来取得自我保护。青春期过得沉默而灰暗,却不能开口对外人倾吐一个字,就如同豆蔻年华时的我,不会说话,不爱说话,也许就因为这样,到现在,我仍旧无法习得沟通这个技巧。清寒艰苦的少女记忆将伴随她走完一生,不管之后多么富有、多么轻松,那个努力攒钱还债的女孩子始终盘踞在她心中挥之不去。而于我,灵魂里挥之不去的,则是对人深深的不信任和对背叛深深的恐惧。少年时代的遭遇对人的影响程度,常常比自己以为的还要深一些。我也是近几年才开始觉察,自己的许多行为模式都走不出那个时期烙在我骨髓里的影响。个人价值。李娜说,第一次退役之后在大学校园里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决定去做一个自由的人,不再为别人的利益和周围的舆论所左右,只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心态有些像几年前我思量很久后决定辞职考研,重回校园时一样。不同的是,李娜是被体制绑架,而我是被家长绑架。由于母亲的专制和严苛,前22年我都活在母亲要我怎样活的阴影下,直到毕业工作以后才开始寻找自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内心的自我渐渐开始苏醒,我开始为自己而活,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决定。我用浑浑噩噩没有自我随波逐流的心态荒废了我的大学四年,几年后痛定思痛,在重返校园时开始深挖内心真实的自我,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话题本该早就来到,却因为家庭生活的压抑延迟了四五年。但自我意识苏醒的那一刻,呼吸的空气都是自由自在的清新。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总是容易把对手想得太强大,走近了才知道自己的位置也不低嘛。在不自信方面,我和李娜很像。她是成长在严苛教练压制弟子的环境中,而我则是成长在畏畏缩缩不敢惹怒母亲的环境中。类似的环境导致自己做任何抉择时都总在犹豫,没有自信,不敢肯定这件事做得对不对,做完后会得到什么结果。成年以后我们都面临过痛恨自己不自信的困扰,也都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来给自己建立自信。看到她在单飞后第一个外籍教练的帮助下渐渐建立起自信我真开心,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也摆脱了不自信的困扰。我知道,是她的经历让我渐渐敢于抱有希望,期待也许有一天我也会迎来我的那个契机,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强大的内心。萨芬娜在李娜低谷时期给予的鼓励给了她极大的精神力量,这让我想起我曾在低谷时遇到的一个男孩儿,他也像暖阳一样曾照耀过我的人生。人这一生遇到的能够在低谷时期给予善意的人不多,有的时候这种善意还是来自陌生人,但也就是这些来自不熟悉的人或者陌生人的善意,令人心头一暖,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其实很美好。未来。翻完整本书感觉像是在看一个质朴不造作的姑娘内心世界的成长史,但书中诸多令我产生同感的地方也让我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人在风浪之中,成熟得总是特别快。13-15年,是我成长最快,变化最大,也最为辛苦的几年,我渐渐找到了自我,也渐渐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在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种种毛病和缺点,也开始有意识去和过去25年不知不觉深入我性格里的顽疾作斗争,虽然疲惫时,也会感到“多年前已经战胜的老念头又来侵扰我们了”,但所幸从没有想过要放过自己去做安逸懒惰的自己。对待自己,我不像李娜那么舍得对自己狠,对自己严苛,所以放纵的时候,我仍旧需要锻炼意志力, 要舍得对自己狠,对自己抱有工匠精神。关于未来,还有大大小小,许许多多我能看到的自己身上的小缺点、小毛病,我也还有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心智的成长孤独而艰辛,只能独自上场。希望下一次回顾,我能淡定从容的说,从前我也有过相当的迷茫和尖锐的刺,但如今我变得唠叨、平和、善良,不是天真无邪式的善良,是经历波折后的慈悲与温柔。

集体主义下的求解

我挑传记看的原则是我对这个人有兴趣,并且传记的内容大体真实的,不是先树靶子后射箭秀优越感。看不懂网球比赛,对李娜开始感兴趣是看到她回国后对有关领导态度不佳的新闻,以及某新闻评论里的某句话。大意是李娜从小接受封闭式训练,饱受中国式教育的压榨,对集体主义饱含怨愤云云。我非常感兴趣的一点是:在我天朝这样的国家,一个被集体、主流、体制忽视甚至打压的人,如何取得如此辉煌的个人成功?这需要多大的心理能量?她又是如何获得这种心理能量的?因为从小到大的一些经历,我对“集体主义”甚至是“集体”又恨又怕。又不服、又怕反抗后自己独木难支。阅读这本书后,我想我隐隐感觉到了一些解决之道。对人生的坦率和寻求专业帮助,是李娜非常可贵特点。这非常有助于在她被国内“忽视”的情况下取得成绩。前者,使她赢得了同样真诚坦率之人的支持,比如姜山和她的教练。后者更为难得。因为一个从小被中国式教育压榨的人,很容易生出一种叛逆因子,进而乐于在人生中上演一出个人英雄主义。这是固步自封的温床。李娜很聪明,少年去美国打球的经历,让她比国内的一些人更加意识到,这个世界是流通的,而且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多的机会和解决办法。很多在中国背景下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在国外的背景下能较好的解决。比如她的手术和复健,甚至心理建设和价值观。我因为不懂网球,所以对书中比赛描写部分都快速翻过,对她的心路历程都细细研读。我记得有一段,她得到冠军后,法国的奢侈品商店为她清场,她不避讳的写道她当时“还蛮享受”的。我喜欢她的坦率,和港台某主持人自传里洋洋得意提到自己拿着朋友送的爱马仕,周围的人都好似看着“一个公主”带来的感觉颇为不同。

论李娜

她最不幸,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她最幸运,是获得大满贯的第一个中国人。她最笨,如果不打球就被领导和体制踢来踢去。她最聪明,每次从低谷到巅峰都实现了完美转身。这是2014年8月25日,距离李娜第一次获得大满贯已经过去了3年,距离她第二次获得大满贯过去了整7个月。前不久,在微博上,李娜由于伤病退出北美赛季。我是个体育白痴,不懂体育竞技的规则,也不懂网球运动。然而,我听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在某件事专注1000个小时,就可以做到行家,李娜,她自己说用15年才爱上了网球这项运动。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是一个真诚而努力的人在踏实做她的事业,还有她自己。这是一个内心有着太多不确定感的人,少年丧父,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母亲又”抛弃“自己。命运把一个柔嫩的少女打造成一个严苛的女强人。她不向命运低头,倔强的承担着一切又渴望着一份记忆深处的关怀。于是,姜山来到她身边,帮她弥补了心上最大的一个伤口。然而,有时候,她还是会在受伤后把自己埋在衣服里,任由自己在黑暗中痛哭流涕,痛恨自己,就像是再次经历早年面对命运残酷的无力感。这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她的原则面对丈夫的时候,是刚中带柔。她知道该信任他,知道怎么让他帮助自己。也知道下了赛场,她要好好扮演一个温柔妻子的角色。她的原则面对体制的时候,她有时候该给面子就一定会给面子,有些事该不退让就不退让。当然,她也是很倔的,有时候也吃了不少亏。她的原则面对朋友的时候,珍惜真正的朋友,珍惜每一份真诚的感情,但是面对别人无理的要求时也绝不让自己受委屈。我猜这是她长久一个人独自承担很多事而自然生成的法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可以很好的在自己的领域做到出色,也聪明的运用自己的规则对抗迎面而来的伤害。这是一个肯低下头努力的人。李娜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换句话说,在长久的与人与竞技体育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是个了解自己是谁的人。她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不断地优化自己。这样一个人,无论把她放在哪个领域,她都会做的很优秀。不过,她的天赋和时间都在网球上,所以她取得了别人羡慕的成就。喜欢李娜,不仅是因为她给我们带来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还有她是少见的会真诚表露自己的人,这样的人还能活在镁光灯下,真的不容易。分析一个人为什么会成功是很无聊的事情,因为有天赋,有机遇,有努力,有很多甚至当事人也看不清弄不懂的事情。然而,都不重要了,她已经站在山顶,她怎样一步步走过,除了姜山,似乎没有人能再详细的了解那艰苦卓绝的一切。祝福她。

你自信的笑容很美,让我们都自信起来

2013年1月26日,澳网决赛,李娜VS阿扎伦卡。最后李娜不敌阿扎伦卡,1:2落败。第二局一次意外的轻微崴脚,随后又因为崴脚造成一次跌到,撞击到头部,李娜在第二局及第三局的遭遇,有点“惨”。当天天气明显比较冷,阿扎伦卡穿了九分长的运动裤,李娜穿的还是半决赛时赢莎娃时的很短的紫色运动裤。从这点看出阿扎伦卡准备的也很是充分,细节很到位。高手过招,细节制胜,和伤病做长期的和解与斗争也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不论结局如何,李娜的表现,都堪称完美。比赛中间有一个细节,当李娜受伤时,她的丈夫姜山在咬手指。在《独自上场》中,李娜谈到夫妻两个人的举止会相互影响。比如她现在就比以前更能控制好情绪,请让我姑且理解为李娜因为老公姜山的影响情商更高,更成熟了。而李娜以前有紧张时候不自觉咬手指的习惯,她伤病手术后,突然发现丈夫姜山的手指都被姜山自己咬秃了。多么可爱的丈夫姜山啊。李娜的小档案,1983年2月26日出生。80后,双鱼座,AB血型。父亲在她14岁的时候因为罕见疾病的困扰突然去世,母亲一年后改嫁(李娜虽然在理性上接受并认可这件事情,可是在幼小的心灵里不自觉的感到被抛弃。因此李娜多次谈到她少女时期情感上感到昏暗和孤独)。在这一年,她去美国集训半年多时间,也长大了许多。李娜生命中最重要人的是丈夫姜山,在丈夫姜山身上她找到了父亲般的包容和安全感。在2010年获得大满贯法网冠军后,李娜发言的时候都不忘打趣自己的丈夫,并向世界宣布:姜山,是她这辈子要追随和爱的人。李娜少女时期成长中的困难,使她人格非常独立,我想这也是2008年网球改制李娜单飞后,仍然能够很快自我突破的重要原因吧。通过这本书中的李娜看到的:1、 没有姜山,就没有李娜。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不太了解姜山,大概只知道李娜很牛逼。当这种牛人的丈夫,该是个怎样的男人呢?读书后,知道姜山也是全运会的网球冠军,性格也很直率,并且大男子主义。看到书中,李娜对于姜山及姜山父母的描写,我真想大声夸赞,做男人,当如姜山是。做女人,当如李娜是。通过李娜的故事,我似乎渐渐明白,什么叫做合伙企业。1+1的模式绝对可以战胜许多个单一的1。李娜能够如此的辉煌,创造一个个奇迹,从一个普通人活到如此的精彩,作为一个运动员可以如此的成功,真的是不能缺少老公姜山这一关键因素。套用句老话,因为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武林绝学,也经常有双剑合璧,阴阳交融的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婚姻真是一种合伙经营模式。李娜和姜山,就如同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如同乔布斯和沃兹一样。李娜的成功,一个真诚的合伙人,正好就是她的丈夫。所以任何人的幸福,任何事业的起点,真的都源于合作。婚姻也是一种合作关系,必须认真地去经营,才能得到幸福,或者是事业上更大的成功。2、认识自己,保护自己,谨言慎行李娜也曾经是个非常敏感的人,在乎别人的评价。她说,这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总希望在别人那里找到个参照。但现在的李娜,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做。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自己,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李娜还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人的不自信产生于家庭和教育。一是,在中国做个孩子太难了,竞争者数量众多,资源有限,孩子们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强,容易产生攀比心,价值观容易扭曲。二是,父母告诉孩子做这个做那个,一切行为在父母的约束下形成,孩子自己都不知道做这件事情是否正确。所以中国孩子遇事先问:这样可以吗?行吗?李娜对于孩子教育的观点:自己带,最好在国外,放养,让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才会自信,养儿不防老。3、 对德国、对慕尼黑的好感。对母亲、祖国、对国家体制的复杂感情。4、 婚礼真有那么重要吗?“现在好多人的婚礼都异化了,不再是感情的见证,只是浪费时间、浪费人力物力的一个无趣的仪式。我和姜山都认为这个仪式没那么重要,生活美满不美满和这场仪式是否隆重并没有直接关系”“归根到底,婚姻只是我和姜山之间的事。别人怎么看,怎么想,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书中其他我感兴趣的细节及描述:1、1月澳网,4月转战红土场地包括法网,两个月后迎来草场比赛包括温网,而后是美网和随后的WTA年终总决赛。2、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还是会说你自私和不良的动机,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虚假的朋友和真实的敌人,不管怎样,你还是要成功。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说到底,这是你和神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特雷莎修女3、学英语就是要厚脸皮,敢于尝试,敢于说。4、李娜的新发现:与生活握手言和。“而今我已经30岁了,我不再需要借助伪装来让自己强大,我渐渐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达成了某种协议。我能够换一个角度看待那些以前不太喜欢的人和事,并不是因为我开始变得虚伪,而是因为我的内心已经成熟到可以容纳那些不喜欢”这篇书评的后半部分,今天总算完成,少了当时看的时候的心潮澎湃,有点遗憾:)今年的一条阅读主线就是多读些女性的自传。

这本自传是随我的交流

很乐意能读到一个个性的李娜,她带来了荣耀她更是给自己带了的交待,书中大量的心理让本我真我中探索。看完后,想着:不仅要想通,还要独自上场战胜它。生活亦是如此。

每个人,都得无数次面对独自上场的前一刻:迷茫、无助、又跃跃欲试

她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敢想敢说敢做,获得大众的真诚喜爱。她真实坦率,她有冲劲有坚持,她极具天赋。她不是完人也有缺点,但她总是坦白在大众面前,不掩饰造作。她是第一个走出举国体制“单飞”的运动员,脚跨体制内外,冷暖自知。她不盲从,不假意逢迎,不屈从,不做温水中的青蛙,坚持做自己。从20岁退役,到复出,到单飞,她敢于承担更敢于自主选择。网球是一项高度职业化的运动,她走出国门走出体制,体验国际职业化的训练与服务。从她的故事里,能看到真实人生,光环之下的挣扎与奋斗,看到一个人焕发出内心力量有多强大;从她的故事里,也能映照到自己:你是否忠于内心?是否敢于抉择?是否勇于承担。得失成败,竞技体育的魅力与残酷显而易见:既有梦想成真的狂喜,也有无法控制局面面对自己的无奈。一瞬的辉煌如同梦境,背后是无数次冲击和失败。看李娜如何一次次独自上场,也让我们更加平和地看待自己人生路的每一步。

趁着成功,趁机打劫小伙伴的口袋,这类书就一本八卦

这类书都是圈钱的,趁着人气高,给弄出来的,叫她5年后再写本,根本没市场,这类自传是捞金的一种手段而已,也并非本人写的,90%不是,最多30%是自己写的还是写手润过的,“八卦”一本,定价39.00虚高,想要励志不如看羊皮卷和听李阳打鸡血。一星给李娜的奋斗。


 独自上场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