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回忆录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蒋廷黻回忆录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03-9
ISBN:9787806653340
作者:蒋廷黻
页数:237页

内容概要

蒋廷黻,1895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一个中等农家。幼年读私塾,接受旧式教育。10岁人长沙明德小学,次年改人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益智学堂,开始学习英文。1912年,适值辛亥革命爆发,蒋廷黻只身留美,先是人密苏里州派克学堂接受中等教育,3年毕业,转学俄亥俄州奥伯林学院主修历史,获文学学士学位。之后,他曾应基督教青年会之征赴法国为华工服务。1919年夏,复返美人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专攻历史。当时该校历史系人才鼎盛,教授都是第一流学者,最露头角的是海斯教授,蒋廷黻跟从其研究,1923年获博士学位。
同年,蒋廷黻回国担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后任历史系主任并兼文科主任,讲授过西史大纲、欧洲近代史、法兰西革命史、欧洲势力扩充史等课程并开始从事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1929年,转人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1935年,出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1936—1938年,奉派驻苏俄大使。1944年,出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代表及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署长。1947年,任国民党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57年,当选国民党中央研究院人文 组院士。1961年冬,任国民党驻美大使。1965年退休,同年,殁于美国纽约市。
从南开到清华,蒋廷黻度过了11年的教书生涯。治学时间虽不长,但在学术界的影响较深,被誉为“一代学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

书籍目录

译者序第一章 我的先人和老家第二章 家人和邻居第三章 启蒙时期(一九○—一九○五)第四章 新学校、新世界(一九○五—一九○六)第五章 教会学校时期(一九○六—一九一一)第六章 留美初期(一九一一—一九一四)第七章 四年美国自由教育(一九一四—一九一八)第八章 赴法插曲第九章 哥大研究与华盛顿会议第十章 赴法插曲第十一章 国内游历(一九二三—一九二九)第十二章 清华时期(一九二九—一九三四)第十三章 “九一八事变”与《独立评论》第十四章 赴俄考察与欧洲之旅(一九三四—一九三五)第十五章 行政院政务处长时期(一九三五—一九三六)第十六章 出使莫斯科(一九三六—一九三七)第十七章 战争的考验

作者简介

本书系作者退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自传的中文译本,1979年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曾引起海内外学界广泛关注。蒋廷黻一生经历复杂,亲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他以学者的眼光与头脑进行观察思考,每有人所未道之处。加之长期身处高位,回忆录中披露的大量鲜为人知的史事,更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珍贵资料。这是该书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我们出版该书的着眼点。
蒋廷黻作为一个有着特殊经历和身份的“重要人物”,其回忆录确实有着较为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可借其“口述自传”仅完成了大约一半即病故,本书仅仅反映了他前半生的经历,抗战以后的部分未能完成。这和他在清华任教时立志用十年时间撰写出《中国近代史》的宿愿未能实现一样,给相关研究者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图书封面


 蒋廷黻回忆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我们一般觉得,在近代中国,蒋廷黻应该属于生前赫赫、身后寂寞的那种。在关注“失踪者”的今天,生前赫赫、身后寂寞者本最具“发现价值”而应先行得到研究,从而被“发明”,乃至树旗立帜。但自陈旭麓先生提出“存其文而原其人”已经十六年过去了,蒋廷黻仍是少有知者。仔细想来,他的身后寂寞,不仅是时局的背景,更缘于尴尬的人生取态。他在学者和官僚两线奋斗,而两边都没能一逞才力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时局可以转移,后者却成为抹不去的尴尬。据曾专门研究蒋廷黻的美国学者查尔斯•R•里利从蒋氏日记中的发现,自述生平的《蒋廷黻回忆录》的手稿应该始作于1946年10月,到1947年4月完成。就在1946年,蒋廷黻已经被尴尬的光柱定了格。蒋廷黻的学术生涯以中国近代史研究(包括史料的编纂)和对清华历史系的改革最为著名。他希望能以一本“近百年中国史”在中国学术界奠定自己的“永久地位”。而1946年,距1934年《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中卷的出版已经12年,距他1935年离开清华历史系已近11年,距1938年《中国近代史》的出版已经8年。甫一出任行政院政务处长时,他还称自己更加喜欢教授生活,当回想起与充当教师有关的悠闲的生活、书籍和著作之际,有时不禁潸然泪下。“一入侯门深似海”,1946年的蒋廷黻是仍怀回望之心,还是已经意识到难操旧业,我们不得而知。但他曾经坦承1938年时的感觉:“我在清华教学的时候,原想费十年功夫写部近代史。抗战以后,这种计划实现的可能似乎一天少一天。”所以虽然在汉口身边图书资料甚少,他还是要“趁机”把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观感作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这就是《中国近代史》背后的幽怀。从“永久地位”的厚望、“十年功夫”的笃愿到“初步报告”的急就章,我们约略可以猜出他“一天少一天”的心境,宿愿难成,战中得间,匆匆作以小结,几分无奈是掩饰不了的。后人更可以看到,这个“初步报告”已经没有了再次写作的机会。1946年,蒋廷黻被迫辞去善后救济总署署长之职,蛰居沪上。从此时起到1947年7月驻联合国有近一年的空闲时间,但他没有继续《中国近代史》的写作。“学术”和他之间已有一段距离。自1935年底“出山”到1965年去世,一生总共70年的蒋廷黻在官场浮浮沉沉了30年,这是他后半生的社会位置。1946年前,他曾就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国民党政府驻苏联大使、善后救济总署署长等职,他还能利用自己的学养对时局做出敏锐的判断,进而在风云变幻的二战世界政坛纵横一番,还有机会根据自己对中国情况的调查研究提出行政改革的方案,还能与国民党政府内实权在握的保守官员往来征战,尽管以失败告终,总算是践履了“学者从政”的抱负。一句“廷黻的湖南脾气又发作了”,让我们联想彼时蒋廷黻的意气与豪情。1946年后,他先是辞职待命,继而在驻联合国的职位上一呆就是将近15年,再任台湾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尽是外交之职,蒋介石政府的中央已经没有他的一席之地了。少年蒋廷黻在流行着“中国若是德意志,湖南定为普鲁士”的口号的长沙求学,他当时就“肯定”了一件事:“所有中国青年都应该努力用功,以备将来为国牺牲。”在少年的强国梦中,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选择教育、财政或农业,而是要做军事领袖。在哥大,他的专业经历了从新闻学到政治学、再到历史学的转变,而一变再变的目的全在于“获得真正的政治知识”进而“左右政治”。“历史研究-从政-救国”,这是他的理想的序列。但1946年的蒋廷黻再也无法在中国政坛上大展拳脚了。大约在写作回忆录期间或稍后,他拒不出任驻印度大使和北平市市长,或许是在等待期望中的任命,也可能是想稍作休息,重行布画。他还很有自信,回忆录中还经常流露出深信蒋介石对自己的信任和欣赏,还在谈自己的改革措施的必要。对中国政治根深蒂固的痼疾的深思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并存于心的。但是,1946年,于蒋廷黻而言,“政治”正延展成为一条无法向前的不归路。同担道统与治统、兼具学者与官僚双重社会角色,这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特殊社会生存形态。蒋廷黻是“中世纪”的批判者,却吊诡式地心仪这种人生姿态并躬行实践。加之在美国留学时进步主义的深刻影响,不管是主张现代“专制”还是后来转向自由政治,蒋廷黻一生都坚持以秩序为前提。这样一个要从政而又坚持秩序的人自然只能作现政府的“国士”。1946年的时候,蒋廷黻还无比美好地描绘了士大夫的人生:“为官期间,他们在坎坷旅途上体验人生,吸取经验。另一方面视环境许可及个人的兴趣,再去读书思考。到了晚年,他们的书读通了,阅历深了,思考成熟了。有的适时成为名副其实的饱学之士,有的成为真正伟大的政治家。”但当时中国已无许可他如此的“环境”,这段接近理想状态的描述的背后似乎也藏有不无酸楚的夫子自道。回忆录中写到少年赴长沙求学时,他忆起了自己途中望见过的曾国藩的故居。这位被他誉为“中国十九世纪最负盛名的政治家”的乡贤,正是愈到晚年愈见士大夫的修为,与回忆者的最后二十年恰成对照。他不知道,在他的身后,朋友陈之迈借用庾信《哀江南赋序》中的“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来惋惜他的“志事”与“平生”,相较而出的无尽憾叹更不啻为1500年后的苍凉回响。在他生活的时代,蒋廷黻并不寂寞。他的友人中就有长长的同道名单,胡适、丁文江、罗家伦、翁文灏,等等等等,他们都深具士大夫的意态,只有实践程度和形式的差别而已。他们内心有自己的调适,也都有难以化解的紧张。在民国作士大夫而又均具新学乃至留洋的背景,新旧思想共同支撑了他们士大夫的心态,也使他们活得都不那么轻松。他们的时运也几于同步。蒋廷黻的尴尬,在这个群体身上都有所印证。但当时,他们却不曾这般想过,“士大夫”还是一个美好的梦、一条理想的路。“士大夫耻言利。这是我们的传统。历代的圣贤讲究立德立功立言,却没有半句话讲发财的。时至今日,这种传统尚有几分效力。”蒋廷黻以士大夫为世范之榜样,借士大夫表白自己的“事业的人生观”,甚至认为“如果知识分子能保存士大夫传统的气节,我们可能超度西洋近三百年的历史”,足见安身立命的抉择。“出山要比在山清”一句的转相共勉,更表达了这个群体的豪杰气。但对士大夫的此等称许中有多少对中国文化的赞扬,又有多少借中国文化而表出之现代思想追寻,实在耐人寻味。晚近,余英时先生在对顾颉刚的研究中再次提到现代知识分子中西思想背景之分的问题,因为“曾在《新潮》上痛批旧家庭弊病”的顾颉刚恰恰“心理的传统积淀竟是既厚且重”,余先生论到:一百多年来中国学人笔下所津津乐道的‘新’与‘旧’、‘进 步’与‘落伍’、‘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革命’与‘反动’等等二分法都是经不起分析的。在实际生活中的‘人’本来就是‘一堆矛盾’(‘a bundle of contradictions’),愈在变动剧烈的时代,愈是如此。另一位‘五四’先锋——傅斯年——在无意中点破了这个真理。他说:‘我们的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胡适听了这番深透的议论后,评论说:‘孟真此论甚中肯。’这样的标本,蒋廷黻和丁文江大概最合格。蒋廷黻在学问的领域、路数和政治的主张上,乃至在生活中,在在都是西方思想和现代知识的体现。他的女儿甚至对研究者说自己“感到已不能确认父亲究竟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但他的“安身立命”中却反复呈现出“传统”的影子。他甚至可以一边很“新文化”地批评士大夫“知道书本,不知道事实”、不了解民生的实际情况等等,甚至说“士大夫阶级的破产”;一边无限向往于士大夫的人生境界,甚至希望学生能够步他的后尘:“学习历史以备从政之用,此一见解倒是深获我心。在过去,不分中外,许多历史学家均能身居政府要津即其适例”。其实,“点破”往往恰意味着关注与疑惑、纠葛与不解,“一堆矛盾”才是精到的意象。鲁迅曾作诗云“两间余一人”,也颇可移来比附这个群体在旧时代与新时代之间的位置和状态。但是,1946年,对学人思想的中西之惑似乎应让位于现实环境的压力。大战已经结束。在战争中,国民党政府的权力大为延伸,从后见之明来看,这个群体仅有的一点能够“纵横驰骋”的空间也在缩小,外部环境的压力将日益放大、外化他们的紧张和尴尬。1946年,蒋廷黻与同为他平生志业的学术和政治之间似乎都有一些距离。于是,他回向自身,将自己的尴尬舒展流畅地写进了回忆录。
  •     译笔差得有点出人意料,很多句子可以看到英文的痕迹。有些是前后的因果关系、时间关系也翻译得不清不楚。地名等更加没有深究。---------------------------------------------------------从这本书,也隐约觉得蒋在远见、私德上不如胡适,但是口才极佳,为人手腕也十分圆活。----------------------------------------------------------终于看完,暂且收回前面这段话。该书的后半部比前半部好看。
  •     因为“拉一把工程”,《蒋廷黻回忆录》成为本工程的第一册学习课本。必须承认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是有过许多想象的。正如曾跟C老师说到的“作为一个学者,一位在学界政坛有影响的学者,他的视角应该是独特而具有穿透性的。”,或者他能解开我一直的疑惑:“一个最早开始革命的政党,建立起来的政府却如此腐败,竟无法摆脱前朝的阴影?”。可是坦率地说,蒋先生的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提供过多的信息,本来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动。而这位被称为“民国以来学者从政中最有成就的一位,誉为国士无双也不为过”的蒋先生却删繁就简、句短言略。叙述中只见大概,而没有任何生动的细节;言语间斟词酌句,而没有丝毫外泄的情感。因为手头并没有太多的资料,那么也就只能就这一本小书,乱讲一些自己的感想。我想蒋最受非议之处恐怕就是他的弃教从政。其实在教会学校时期,蒋廷黻先生的救国梦就已经开始萌生。他喜欢扮演军事领袖,打败入侵的外国人。而他对政治的浓烈兴趣从他进入哥大的转系便可看出来,这也是为他后来弃教从政打下了伏笔。从新闻到政治,从政治到历史,蒋先生对历史学的看法非常有趣,这从他评论杨树达先生的一段文字便可窥一二:“他(杨树达)晓得各种版本的《汉书》和《后汉书》。他对各种版本真伪的鉴定以及章句解释可以说无出其右者。他是这两本古书的最高权威。但他教了一年以后,如果有人问他:‘杨教授,你能给学生和我正确扼要地都讲一讲汉代四百年间都发生过什么事,汉代重要政治、社会和经济变化如何吗?’他会说:‘我从没想过这些。书中没有讨论过这类问题。’”这种“为研究版本而研究版本,为研究古籍而研究古籍”的方法,在蒋廷黻看来是“已经落伍,不能再继续下去”可见蒋先生的信念是研究历史中的政治,从而影响当前的政治。这个,才是他学术研究的真正方向。这样的理想,这样的所谓“政治救国”的理念在当时行得通吗?在回忆录第十五章,“行政院政务处长时期”——也是我唯一读了两次的一章。蒋廷黻不动声色地叙述了奉命改革中央政府的开始到结束,也叙述了他从政务处长到负责地方行政改革,再改任驻苏大使的经历。其中的激烈、矛盾不难揣测。从这一篇,也可以看出蒋先生尽管有那么强烈的政治诉求,尽管他受了那么多年的西方教育,尽管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可他骨子里还是一位中国的知识分子,匹夫有责,匡扶社稷是他心中的圣火,但也正因为他只是一位知识分子,所以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所谓“一柱擎天的力量”。可他心中的“领袖”呢?从任命他为政务处长到逐他出改革中心,恐怕蒋介石只不过是想把当时一批具有清望和才干的知识分子当成装饰品而已吧?或者说,蒋介石只是看重蒋廷黻的名望才能,但也仅仅只是看重,而非信任?毕竟信任和看重有着很大的差别呵!蒋先生在书中曾颇为自许地写到“研究外交文献六年使我成了这方面的专家。”余生也晚,况且孤陋寡闻,但在书中以及能够读到的历史并没有看出蒋先生在外交方面有多大的建树。政治家是政治家,政客就是政客,知识分子也只能是知识分子,政治家的理性要高于知识分子的梦想,政治家的见识当然与政客是天壤之别,知识分子吗?最容易被利用而不自知!在字里行间,蒋先生也有许多地方让我折服,在历史研究方面,在教书育人方面,在学识为人方面……比如为了为了掌握李鸿章从事外交活动的史料,他走访了许多李鸿章的旧部或助手;比如建清华历史系时大胆引进新人才;又比如亲自带领学生去调查八台村的村史;比如他的“但就公务员说,我不能把公职作为礼物,酬应私人。”(此话当让官场某公汗颜。可是想想,国家机器里的高级官员最终彰显的只是个人操守,是不是也是一种悲哀?)看看蒋先生的一生,政坛上政治改革破产,学术生涯也因各种变故而打断,窃以为,蒋先生若继续在教坛上执教下去,也许会是一番新的局面,而不是象现在一样,为官为学都留下了无比的遗憾。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能了解一切开化初期中西式教育情况以及留美情况。因作者本人属于政客型学者,读起来有些不真实。
  •     另一个角度的世界
  •     1.开头对湖南风光的描述很美2.语言天才啊学拉丁文只要一个暑假3.后面从政经历就跳着看了
  •     最近看的关于这一段的历史书好多啊,而且都有自己不同角度,上一本西潮就偏文化,这本虽说是政治方面的,但作者作为一位学者出身的政治家,虽处混乱,不失条理,不失方法,为还原事情的面目提供了一个相对理智的角度。另:“原来是这样”,读的时候一直抱有这样有趣的兴致。
  •     写了一半,认识是资产阶级的。各种程序、架构描写的很清楚,但思维的确西方化了。
  •     前部分没有读,读的是后半部分。其实跟《中国近代史大纲》还是有部分重复的。如果结合顾维钧的回忆录看效果应该非常好。
  •     我读的是台湾谢钟琏译本。
  •     残本!不过真是好看,果真国士无双。
  •     有删节。。。
  •     很好看的 有机会的话 可以看看
  •     #乡贤文集#蒋廷黻,1895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一个中等农家。幼年读私塾,接受旧式教育。10岁人长沙明德小学,次年改人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益智学堂,开始学习英文。1912年,适值辛亥革命爆发,蒋廷黻只身留美,先是人密苏里州派克学堂接受中等教育,3年毕业,转学俄亥俄州奥伯林学院主修历史,获文学学士学位。之后,他曾应基督教青年会之征赴法国为华工服务。1919年夏,复返美人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专攻历史。当时该校历史系人才鼎盛,教授都是第一流学者,最露头角的是海斯教授,蒋廷黻跟从其研究,1923年获博士学位。
  •     我覺得那段關於蘇聯的還是很精彩的
  •     大家亦名士
  •     这样厉害的人,死了也不过空空。。。
  •     后面的部分比较好看。。。
  •     从一个有抱负、有感情的学者笔下,再现那个时代里的风云变幻。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在其中所走过的艰难的道路。将具体的人的活动和历史结合起来才读起来有滋有味。读着读着发现完了,不禁怅然。只可惜了,作者写了前半生便溘然长逝。
  •     蒋关于30年代对日作战态度的剖白,值得参考,也可以作为对于蒋介石当时政策检讨的标准。蒋廷黻和丁文江都是能起而行的人物,可佩。
  •     略感失望,只有求学那段津津有味。
  •     内容还好,味道无聊。回译过来的都这样吧,如《西潮》。
  •     蛮好看的~~另外话说那时候的人啊,肿么学个语言那么容易的呢?
  •     11.83-2/47-2
  •     读的未删节版,估计比这个版多不少内容。
  •     蒋先生对殖民主义没有特别大的仇视这段很有感触,公允客观,不知始末无法理清者不断言,学者风范!
  •     2004年,在师大对面的盛世书店购得。记得同一天晚上在校内的宏图书店(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地点在如今已拆除的两层的博士楼下面)买了胡适英文集
  •     早期生活太民国
  •     大漩涡里的人生
  •     一部近代史的个人回顾,许多细节很有价值,譬如任职于行政院之际的改革历程。蒋先生纵横于学术和功业之间,据说也曾经是“复兴社”的中坚分子,中国之复兴,先生有功。
  •     首先,我严重怀疑这本书在大陆发行是否被人大量的删减或者是作者本身就小心翼翼的态度;但是有些地方多多少少可以给我们一些历史真相闪过的影子,而不是我们历史书上说的那样子;遗憾就是要是这本回忆录写完就好了!
  •     蒋廷黻 能从中知道一些国民党的内幕,其实他们也是爱国的
  •     很好,从政学独到的历史视角。可惜,有些内容被删掉了,读者无法了解更多鲜为人知的信息。
  •     比较喜欢前半部分侧重于个人经历的一些故事,后半部分主要是写蒋廷黻先生在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想法和做法,从中可以看出蒋廷黻先生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清晰认识,他做出的分析都很有条理,也很结合现实。虽然有一些还是过于理想化,但在回忆的过程中,蒋廷黻先生能够指出自己当时犯过的一些错误。蒋廷黻先生的政治立场也让我们看到了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到的历史。
  •     一个时代的学术水准
  •     蒋是聪明人、实干家,又能保持学者本色,让人佩服。这版本删改文字,扣分
  •     台版
  •     对农民的压榨程度和自身节俭成正比
  •     岳麓书社的这套《走向世界》丛书,真了不得
  •     2016年看过最好的回忆录
  •     看的是《国士无双蒋廷黻回忆录》,怎么找不到那个版的。两本书内容应该是一样的。个人觉得后来蒋从政后的内容更好看。
  •     读的是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的版本
  •     又是一个未完成。。。
  •     全然不过瘾啊!!!
  •     被删减
  •     看看蒋先生的一生,政坛上政治改革破产,学术生涯也因各种变故而打断,窃以为,蒋先生若继续在教坛上执教下去,也许会是一番新的局面,而不是象现在一样,为官为学都留下了无比的遗憾。
  •     版本不错,似乎不是足本。
  •     满清政府的邮递员每周把号召打倒满清的《民报》送到作者家里
  •     历史学家的回忆录就是有眼光
  •     加深我对哥大的喜爱~政治我不感兴趣
  •     长学问的阅读!
  •     乏善可陈
  •     可以更好的了解那个时代的文人们站在自己的立场,秉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努力为救国而努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