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女儿》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东方的女儿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44704779
作者:[巴基斯坦] 贝娜齐尔·布托
页数:421页

奋斗

我们对重大事件沉默之日,即是我们的生命结束之时。—— 题记。 马丁·路德·金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学到。有人问,吴淡如写了不少关于爱情的书,是不是因为恋爱谈的很好呢?她的回答当然不是。在我意料之内。有句古话:三折肱成良医。任何一个看起来聪慧的女人,其背后是多少任性,无知,天真,垒成的大大小小的伤口,碎心积攒出来的教训罢了。于是,学会了,怎么跌伤势会轻一点;学会了,受伤后自我疗伤敷药;学会了,尽快的找伤口,而不是忽视伤处;学会珍惜已有怜薄。如果生命都是空手而来,又必将空手而去。那么,我该为自己做点什么呢?那一定是学到。我无时无刻都在思索它的抵岸是什么?人生是短暂的,我想心有多大,舞台就该有多大吧。有一位朋友对我说:外面的世界大小并不能决定内心世界的大小。在心里,你可以构筑广阔的世界,你可以构建广袤的宇宙。诠释了我对个人内审世界的完善过程。全球最大的会计事务所之一美国会计事务所KMPG首席执行官尤金.欧凯利,在他五十三岁那一年功成名就,婚姻美满,两个可爱的女儿,最小的才14岁,两个稚龄的孙子,还有许多用不完的钱,一般人有的,他有了,一般人没有的,他也有了。这样的人生,不仅精彩而且让人羡慕不已。但是,突然他被检查出,只有三个月的生命存在。忽然,他的人生一点希望都没有了。看到他前面丰满的人生,我想任何人都会对这个结果扼婉吧。但是,他很快走出了怨怼,选择尽情享受生命的每一秒有限幸福和快乐。他为自己的公司找到了接班人,和太太去欧洲城市旅游,安排好自己死亡后追思礼拜。他的胆识从容在死亡面前发挥的淋漓尽致。接受现实的能力,使他很快确定什么是情绪,什么是现实,并勇敢的面对残酷的现实。这又让我想起《偷书贼》里描述的温情的死神,如果是这样的死神遭遇这样的对手,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在死神带走他的灵魂的路上,他们会谈点什么呢?我很好奇,还想偷偷的跟在他们背后,偷听一耳。不管如何,一个听闻噩耗依然保持平静清醒的人,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在我看来,只有这样的人,才会使有些坚韧的东西,留下,留在他的内心,记在爱他的人们甚至对手心中,留在不被摧毁的地方。看到他,我想起了另外两个人。一个是时装界设计大师范思哲。在我眼中,这个男人有一颗魔术的心,瞬间塑造美丽。范思哲自1978年缔造了一个时装帝国,已逝戴妃是范思哲时装的拥泵者。范思哲的设计风格鲜明,强调快乐与性感,领口常开到腰部以下,拮取了古典贵族风格的豪华、奢丽,又充分考虑穿着舒适及恰当的显示体型。范思哲善于采用高贵豪华的面料,借助斜裁方式,在生硬的几何线条与柔和的身体曲线间巧妙过渡,范思哲的套装、裙子、大衣等都以线条为标志,性感地表达女性的身体。蛇发女巫梅杜莎和城墙垛一般的传统图案已成为VERSACE的品牌logo。据说美杜莎曾经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因吹嘘自己比雅典娜长得漂亮而被这位智慧女神夺去了她的所有美丽,只留给她一个丑陋的妖怪之躯。她的头上和脖子上布满鳞甲,头发是一条条蠕动的毒蛇,长着野猪的獠牙,还有一双铁手和金翅膀,任何看到她们的人都会立即变成石头。1997年范思哲在美国被枪袭身亡,与今十年光阴已去。中央十套前段时间人物节目,回顾了这个杰出人物。时光啊,转瞬即逝。有的人早已不在人间,只有曾经的传奇熠熠闪烁。而我一度豆瓣ID名美杜莎之意,岂只是取意一个希腊神话呢,还包括对詹妮。范思哲的缅怀,还包藏着,我刚踏入社会之初的时间呀。当我知道范思哲其人,那一年,我不再是一个学生。那一年,尽管稚嫩天真,却没有人当我是一个孩子。那一年,有很多雄心勃勃的梦想在内心燃烧,激励我去奋斗。在那以后的很漫长的岁月里,也一并记录下了,我的很多风雨无阻的奋斗。过去不可追,不管是悲喜,记恨无益,留恋无果。若过去的荣辱都不能救得结局,又何必回头看呢!罢,罢,罢。抬头望天只道:天街夜色凉如水,一枕西风梦里寒。而今,我喜欢的另一个人,铁蝴蝶贝.布托已然折翼。她说。我的经历其实很简单,不是被监禁,就是浪迹天涯。不是我选择了此生,而是此生选择了我。生于巴基斯坦,我的生命折射了她的动荡、悲情和胜利。有太多的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还有更多的人期盼。他们把我看成是自由的希望,希望我来阻止争斗。贝·布托的父亲曾贵为总理,却惨死于绞刑架;她自己则差点被谋杀于手术台上……1988年、1993年,她两次出任总理,但两次被总统解职,直至流落他乡、有家难回。正是对信仰的坚持,她的父亲即使在被执行绞刑的前日,还与她长谈,要求她继续领导人民党为他们信仰的梦想奋斗下去。她的两个弟弟也死于非命;现在轮到她了,2007年10月18日结束了八年流亡海外生活回到巴基斯坦,12月27日便遭遇了炸弹袭击身亡。而她给儿子起名比拉瓦尔,意喻没有对手的人。不言可知,背后所饱含的期望是什么?一如她的父亲对她寄予的期望。欧凯利说:难道生命的尽头非得是最糟的部分吗?为什么不可以让它变成积极而有建设性的经验或人生最棒的部分呢?你认为呢?注:这本书,我还没有看,但是她是我欣赏的女性之一。自家博客进不了,更新不起来,放到这里,也算对她的缅怀吧。

东方的女儿,无关政治的是非。

不是我选择了此生,而是此生选择了我。——题记那是格言珍藏版里收录的一段她自传的节选,彼时读那些文字,尚不知她是何许人,不知她已辞世两年之久。是个陌生的名字,以激情笔调洋溢在素纸上,谈论着我一个不曾关注的国家及我素来不喜的政治。在那不间断的苦难、挫折,流亡与监禁背后,她并无积怨,只是那么简单一句“不是我选择了此生,而是此生选择了我”,不咸不淡般。正是此句,让我记住了她的名字,搜寻她的事迹,从图书馆翻出少人问津的那本80年代的库本——《东方的女儿》。“我的生活和经历很简单,不是被监禁就是浪迹天涯。”据说这是新版《东方女儿》中她亲笔的序言,亦是她的绝笔。这不长句子,便是对这本自传的高度概括。监禁,流亡,监禁,流亡,永无休止。而那监禁生活之长之苦看得我甚至“乏味”了。便束之高阁,直至今日重新翻开。血泪史,奋斗史。我很难去定义。这本书为我揭开了一个我所不知的世界,那凶险血腥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代名词。我承认自身无知于那境遇,但我在强烈对比中可以体味到自由的可贵,民主的美好。我感叹于自己的何其幸运。这中感慨颇令人啼笑皆非。不论看什么书,我习惯于盲从作者,从主人公的角度主观臆断。更何况她作为一个政治家,写出的文字带有极强的煽动性,我自然更倾向于去相信她的控诉,支持她的追求。当然客观来讲,自是不能偏信任一方的说辞。我无意去争什么是非曲折,驳斥她是否贪污,评判她的政治主张是否现实,是否对我国不利。这不是我考虑的问题,不是我在乎的细节。我敬重的,是她的魄力,坚强,聪慧以及果敢。而这份对她的关注以及好感,也许更多源于她身为女性的特质,我承认。就如同对武则天,上官婉儿,孝庄,撒切尔夫人的钦佩一般。“在穆斯林国家,我作为一名女政治家,是不容易的。”因身为女人,她们受到更多世俗的牵绊,舆论的阻挠,人情的不许。也正因此不易,更引人尊崇。且不论政治上的对错。她的父亲为政治理想惨死绞刑架上,两个弟弟同样死于非命,她在一次次迫害中幸存却最终遭遇爆炸袭击遗憾离去。她给儿子起名比拉瓦尔,意喻没有对手的人。想必希望将此衣钵传承下去。她的一家为了自己的国家付出了太多的牺牲,仍肩负更多人的期盼。“生于巴基斯坦,我的生命折射了她的动荡、悲情和胜利……”铁蝴蝶已然折翼,关于她的故事依旧传唱在世界角落。那声音幽幽不绝,惹人神伤。因此禁不住冲动熬夜写下这篇文章。谨以此文缅怀贝·布托。巴基斯坦的女儿。

别无选择的一生

贝·布托的一生真的很简单,就像书的扉页上引用的那样“不是在监狱,就是在流亡”她的一生又真的是很复杂,在巴基斯坦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中与各方面势力周旋斗争生为总理的女儿,她的一生是别无选择的一生。在她被刺杀之前,我连贝·布托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很无知。现在回头去了解她的一生,了解这位逝去的政治家整本书充满平淡的叙述,是她对自己政治观点的系统叙述。她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政治家,如她的父亲、祖父,也许在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度,一位政治家想不被争议很难。对政治,我没有深入的了解,也不知道她生前的政治主张如何但至少会强过荒唐的军管政府。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统治者的手段竟可以如此低劣,出尔反尔,对法律置若罔闻说句有点恶心的话,这时候才能体会自己生活在现在的国家是多幸福。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另外一个国家的生活,虽然我知道这些描述也许是片面的还有一种生来注定的生活,与死亡、阴谋、监禁、流亡时刻相伴的生活。希望她在天堂安息,而巴基斯坦的人民会继续他们的动荡、贫穷与愚昧。

勇敢

当我面对凌乱的生活,当我面对苦痛的征程。我颓丧地低下头,想对这个世界说,这么肆意的伤害我,我也不想坚持了。虽然我勇敢的去拼搏,坚强,总是总是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将我们伤的遍体鳞伤。我不禁心境悲凉。阅读之后,我发觉我心中突衍生出力量,她的人生挣扎痛苦,接受的自由平等的教育,但是面对的确是一个复杂,恐怖的军权世界。“不是我选择了此生,而是此生选择了我。”在极端的军权专制国家中,信念是支撑人们继续前进的明灯,只有在苦痛中,说起这些誓言和理想,才不会让人觉得矫情,而让人们有勇气用鲜血去灌溉他们的信仰。“你就要远渡重洋到美国去了。你将会看到很多让你惊奇的事物,你将会去很多从未听说过的地方。但是要记住,不管怎样,你最终将回到这里。你的天地在这里,你的根在这里。拉卡纳的尘土和炙热已经融入了你的躯体,而且你最终还将埋在这块土地上。”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千年前,泉州港扬帆起航的远洋船,海风吹动旗帜沙沙的响。我突然回忆起,年少时,每天清晨,船坞发出来的呜呜的汽笛声。我突然回想起那一排排天空中的海鸥。不管我多么不想去面对这些凌乱的生活,痛苦的征程,但是我忽然之间,有了勇气。

Benazier Bhutto: Daughter of Pakistan

Daughter of the East is Benazier Bhutto’s autobiography. The twice-elected Prime Minister of Pakistan, also the first female government leader in the Islamic world, was tragically assanssinated on December 27th in the city of Rawalpindi after her speech on an ally for the upcoming election, in which she had been predicted to win the third term of Prime Minister in her political career. However, she couldn’t escape it and fell down on her path to the power, aged 54.She talked about her uneven and legendary life which paralleled with history of Pakistan, including glory and suffering of her family, the democratic progress in Pakistan, her political dcree during her regime and her attitude toward interior extremism.Born as the daughter of Zulfikar Ali Bhutto, the founder of Pakistan People’s Party and the first civil-elected Prime Minister in 1971, Benazier Bhutto witnessed her father’s diplomatic performance both in the world stage and the domestic political circle and great contribution to democratic progress in Pakistan in her ealier years.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provide her a utterly different impression about democracy from the situation in her own country. Compared to ordinary Pakistani people, she was much more fortunate to receive such a high-ranking education and can be generally clssified into the country’s new generation.Even today, democratic progress in Pakistan is in the very spotligh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istorically speaking, Pakistan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periods of junta-ruling because its complex sectarian and regional conflicts among tribes. However, domination of junta gave rise to dictatorship: No protest. No demonstration. No freedom of speech. It became a political phenomenon that military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tically-elected government administrate Pakistan alternately. A junta overturns the elected-government for its inefficiency and corruption to come into power for years. Then embarrassed by the massive scale of civil protest and demonstration, military dictator promises a general election in which a civil-elected government replaces the junta, which forms a vicious circle. For instance, Zulfikar Ali Bhutto, Benazier’s father, was toppled and hang by then Army Chief of Staff Zia-ul-Haq.She was elected twice, but neither of her administration was fulfilled. Having been fanscinated in the atmosphere of democracy overseas, she echoed the reform policies during her father’s regime which was described as radical Islamic Communism, striding toward democracy without a transitional period. Meanwhile, Benazier’s ordering to deprive juntas of the power compound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er and the army forces. Her government was dismissed and her term left unfulfilled.After 911 terrorism attack in 2001, Pakistan, as the front line of Anti-terrorism, graspped the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Terrorism and Islamic extremism added to the sophistication of domestic situation. On the day of October 18th 2007, she returned to Pakistan after her eight-year exile to cheers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her supporters in Karaki where a series of suicide bombing targeted her due to her pro-democracy and pro-West stance caused the most severe and bloody assault in Pakistani history. Claiming that the terrorists betrayed tolerance and non-violence advocated by Koran, she demonstrated her point of view that the crashes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Islamic World culturally and religiously is reconciliable and democracy, as a landmark of social progress, also is bound to achieve in the Islam-rooted countries.Harboring the belief, she was determined to return to her motherland to participate in the election for Prime Minister regardless of death-intimidations. She managed to escape the October 18th attack but never made it on December 27th, the eve of parliamentary election scheduled on Janurary 8th 2008. Instead of the daughter of the East, she was rather remembered as the daugher of Pakistan for her charm and resolution.PS: According to Benazier Bhutoo’s will, her son Bilawal Bhutto Zardari inherited as the chairman of Pakistan People’s Party, associated by her husband Asif Ali Zardari. In the delayed election on February 18th, Pakistan People’s Party won.

自传或者创作

作为一个政治家,布托女士很有感染力,所有的回忆的场景栩栩如生,催人泪下。透过语言的力度,完全可以感受到一个独立勇敢的女性,在一个军事管制的时代,在一个男性话语权的社会所表现出的坚强和魄力。但问题是,作为一部传记,这本书的可信度几何?首先声明的是,我非常敬佩布托女士,她的勇气她的力量让同是女性的我深深敬佩。“眼泪让女人软弱”,看到这句话时,我刚好在为自己的凄惨落泪,眼泪立刻收住,我,同在父亲墓前忍住眼泪的布托女士简直无法相比。但客观的看,作为一个政客的自我陈述,实在难以全信。抛开感性因素,文中很多处描述自相矛盾,没发现的的可以自个儿慢慢再找一遍,我保证有许多处,而且连个牵强的解释都找不出。 首先,写书时,布托女士仍活跃于政治舞台,并非告老还乡,也没有预测到自己将不久人世(虽然她时刻准备着),所以,出书,完全可以看成是一种政治手段。一个政治家,当她还活跃于世界舞台时,怎么又功夫去做无益于自己政党的事情?写回忆录是退休老头子干的事儿。所以,出书,无非是美化自己,丑化敌人。真实性就像政客的演讲一样,听听就罢。其次,作为一个有感情的人,写东西时夸大自己的悲惨以得到别人的支持和理解是很正常的。我佩服布托女士,能把那么久远的事情,那么微小的细节,详尽的描述。但是,谁又能保证她在写那些事儿时不是个文学家呢?写作时加入了自己的幻想,甚至她的回忆里本就融进了她的幻想,是完全有可能甚至是肯定的。读完这本书,我专门去查了下南亚的历史(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我的历史知识匮乏的可怕。。。)发现历史还是给予布托一家比较高的评价,虽然也有些“改革不彻底”“经济政策失败”之类的评论,但我觉得布托女士没有颠倒是非,白眼瞎话。而且,她的遇刺,让全世界为巴基斯坦哭泣。她是个政客,也是革命者,更是个穆斯林,她对真主的信仰无法虚构,她一生为巴基斯坦民主做出的努力举世共睹。看到这本书时,正遇到我人生的第一个坎儿,也是我独自面对的第一个困难时刻。脆弱的时候总是想从别人的经历获得点勇气。布托女士让我变得坚强勇敢。她是所有女性永远的榜样。

民主的女战士

生活在民主中往往对自由和幸福毫无概念,而那些挣扎在民主边缘的人,往往对于信仰和自由有着痛苦的体味。不是我选择了此生,而是此生选择了我。她就是贝娜尔齐*布托,真主选中了她,用一生的精力,为巴基斯坦的民主作着战斗!!2007年末,各方杂志、新闻周刊,开始陆陆续续进行年终盘点。那时,刚刚得知了贝*布托。每年的年末,都是我大肆采购书籍的时候,等了一年、看了一年,往往挑出一部分最喜欢的,买下来,当作春节送给自己的礼物。这本自传出现地很巧,但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我喜欢读自传。喜欢读女性自传。更喜欢读强势女性的自传。希拉里、赖斯、法拉奇,我所看到的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比较其所做过的人生道路,悟出她们达到彼时的人生高度,需要怎样的一番腥风血雨,抑或一片坦途。刚读到全书1/3,能感受到的甜蜜的回忆只有区区可数的那么几页,无论是少年时期的拉卡纳之家,莫丽山学院的故事,抑或青年时代的海外求学路,都如此短暂。更多的,是她如何与父母亲一起,在独裁的统治下,所经历的斗争。我仅从这里,就能感觉到全文的悲剧气息,但贝布托笔下,却显露的更多的是斗争的勇气,还有其家庭柔情的一面。她第一次走上广场向成千上万民众演讲,她第一次被捕入狱,她最后一次与父亲(巴基斯坦第一位民选总理)的告别……总有股力量在背后推动着她这样做:她的家庭背景,她所受到的教育,她耳濡目染的所受到的政治熏陶,她的骄傲和悲剧都因此而生。“让我引以为豪的是,我继承了烈士父亲为自信、公正、平等而战的信念。”贝*布托在中文版自序里如是说。是的,民主的信念不灭,才得以支撑此生,而在为民主而战的史册里永生。火烈鸟2008/3/14

你不能退缩

每一次读到她,,我都不由自主地哭了!每一次看到她,我都想一下我自已是多么渺小!每一次读到它,想起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每一次读到它,想到了中国各个为解放中国而努力的先士们!

致贝娜齐尔-布托(观后随感)

她,生来就带着一种使命 她,一生都在为民主奋斗 她,被赋予了太多无法达到的荣耀 她,更是巴基斯坦的悲情女主角 2007年12月27日那一瞬间 人们的心也随她一起停滞 我不了解她但我知道天空又有一颗明星陨落 她的一生很简单 不是被囚禁,就是浪迹天涯 她拥有贵族的一切 但她唯一追求的是人民的权利 无奈,她出生在政治世家 庆幸,她是巴基斯坦人民的希望 贝娜齐尔-布托你是个钢铁般的战士 在没有硝烟的政治斗争中 你永远被追求民主的人所铭记 再见了,贝-布托 你已渐渐远去 但我看到了越来越多为民主而奋斗的女性 已向我走来 我要和她们一起去奋斗

美丽的铁蝴蝶

“我的经历其实很简单,不是被监禁,就是浪迹天涯。”泡在书店的一下午,带着耳塞,蜷在书架的一角,坐在泛着柔和黄色灯光照射下的沙发上静静的读这本书,流了几次眼泪,心里震撼了几次,平静的文字下总有那样一种伟大的感情,对父亲,兄妹,爱人之间的亲情;对国家,人民,政治舞台的责任;对自己,未来,过去,校园一切生活的憧憬和回忆。刚开始读,她就写到父亲哈里布托在1979年4月4日被杀害前后的事情,我几乎是坐在那里流着眼泪读完的,一个女儿对父亲的爱,在那样的情况下,不能亲自安葬父亲,只是手捧着父亲的遗物和那枚戒指。父亲,对于一个家庭的角色是重要的,贝布托有个好父亲,他鼓励年少的贝布托更多的去感触大千世界,他说贝布托可以不戴面纱,他说,“最好的面纱是眼睛后面的面纱,让她用品性和思想昭示世人,而不是用衣装。”他送女儿去哈佛读书,希望她多读历史和文学,之后又鼓励她去英国牛津,说“在一个地方呆4年就够了,除非你想永远的在那里生活。”之后,贝布托去了英国的牛津。记得,在父亲被软禁的时候,那时贝布托刚从英国回到巴基斯坦不久,父亲说,“你可以选择回到英国过悠闲的生活,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是,如果你打算留下来,那就要做好艰苦的准备。”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培养的一个优秀的女儿,也是时代造就了那样的家庭,为什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国家如此的不民主,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还有军队的强行统治,更多的是那么的多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许,正是从小的家庭影响,贝布托和她一家的生活都和政治密切相关。软禁,逃亡,流浪在异国,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在书中,贝布托也写到自己的感情,她也希望能遇到一个人,了解他,然后结婚,生活,可是,她的婚姻在7天就注定了,34岁步入婚姻殿堂,她遇到了一个愿意支持她继续从事政治工作的丈夫,那也是另一种的幸福吧。读完后,我还是无法想象一个女人经历了怎样动荡的生活,监狱,软禁,没有自由,演说,刺杀,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她的信仰下前行,也许,是那本《古兰经》的话在激励着她。回来的公交车上,来时雾茫茫的雨停了,我开着车窗,风吹进来凉凉的,一直在想,如果贝布托不回巴基斯坦,不回国,她就不会被刺杀,可是,我又在心里极力的反对自己的想法,如果她不回国,那也许就不是她了,也无法实现她一生的追求和渴望。脑海里又浮现书背面所印着的话:有太多的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还有更多的人期盼。他们把我看成是自由的希望,希望我来阻止争斗。我想起了马丁·路德·金的话:“我们对重大事件沉默之日,即是我们的生命结束之时。”我把信仰交给真主,把命运交给人民。——贝·布托

不是我选择了此生,而是此生选择了我

从来没有想过此生会获得婚姻的她,却收获了爱她和支持她的丈夫,在刚刚生完孩子后又走上演讲台,给了伊斯兰女性一个重新的定义~~~

值得推荐的女性书籍

一向很喜欢描写女性的传记,对现代女性有许多激励作用。读这本自传,除了能了解贝.布托不平凡的一生,佩服她的勇气和坚毅,给很多想事业和家庭兼顾周到的女性一些精神动力和现实依据,也能从字里行间里,找到一些政客特有的逻辑思维模式。

坚强的代名词

我不愿与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女性交换位置 因为不是我选择了此生,而是此生选择了我。 生于巴基斯坦,我的生命折射了她的动荡、悲情和胜利。一部女性的奋斗史,我们要汲取的营养包括她的坚强,乐观,对自由的不断追求,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等等。朋友们有时间可以去看看这书。

其实我不知何谓真相

在我被文笔、家史、精神、传统习俗打动的时刻,我却手贱地去搜了一下当时的年表,想知道第三方视角下的那段巴基斯坦的动荡岁月。结果……这位总理的腐败与否,各有各说话。但我感兴趣的是那些房产和账户的来源……如果我说我没有被百度百科里面“被控涉嫌腐败及滥用职权”的字眼惊到的话,我就是那个喊“狼来了”的牧羊小孩。但是政治、历史不是童话,我一时间不敢相信,那个字里行间考虑周全的贝`布托,那个果敢智慧的女总理,就这样“落入了一个男投机家的圈套”。包办婚姻,从文中看来,似乎与相亲没多大分别,但是可怖的是你永远不知道那个追求了你几年的、不遗余力争取成婚的男人,也许他果然看中的不是你,是你总理的位置,你的手腕,你的人脉,你的地位,你的影响,你的可供敛财的资源……如果将夫妻俩的性别调换一下,是不是更符合现代一般的设定?只是可惜,当初没重视那一句“我们还未深爱对方”“但我们比热恋的人更幸福,……热恋会退去”。这或许是一个女子不愿承认的真相。只是肤浅地觉得,当初贝的父亲为何相信齐亚,那种军队反叛的过程简直是我国古代历史重现;只是肤浅地觉得,如果当时有一个我们开国主席那样的全才;如果可以慎重地结婚,不被政治意见、群众看法、宗教教规所束缚的话……那铁蝴蝶是否仍可以起舞。

她是谁?

只是看完这本书的几分之一而已,最初的感觉,因为,她是政治家的女儿,所以,她享受到某种教育,某种体验。还不知道她提到的甘地和我所知晓的印度解放之父甘地的关系,只是觉得,很多的感情是相通的。她经历了在大学的激昂,她所谓一切的为民族、为独自而感到的自豪。因为我不是那样的角色,我无法体验,可以作为最大党派的领导人的女儿去参加一系列重要的外交会议。或许,我也曾在我学校独立的日子里,做出那样的那样的率真的行为,但是,离开那样的日子。再读到那样的文字,那样的激昂,却是如此的激动。她,如此幸运的,享受到那样的教育,她,又是如此不幸的,面对着那样的现实。不管幸或不幸,她都毅然面对着。(后面的还没看到呢。。。。)

不是我选择了此生,而是此生选择了我

在我读高二的时侯贝布托遇刺,当时看着新闻联播的报道,除了诧异语巴基斯坦的混乱之余,我问坐在我问一旁对政治军事一直关注的爷爷这人是谁之类的问题?借这本书完全是偶然,在图书馆看到封面想起爷爷向我介绍的贝布托,毫不犹豫地带回了寝室。说来很惭愧,花了5个半天才读完,每每读到动情之处便停下,回到前几行一字一字慢慢地读,将自己置身于她所在的环境之中,再看看封面这饱经沧桑和磨炼的女人。作为一个男人,我不止一次的被她感动得眼眶湿润。“不是我选择了此生,而是此生选择了我” 不论是否像其他读者说的有几处牵强,几处粉饰,几处掩盖,我只希望贝布托能安息在信德土地上,愿她的家人平安。


 东方的女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