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成败录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蒋介石成败录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801309556
作者:徐骏华
页数:282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尚志  1.不求“功名”爱武装  按照父辈的期望,蒋介石应该通过科举获取功名,走上仕途之路,或者通过经商谋求发达。可是蒋介石却到日本学习军事,做出了对自己的前途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选择。  事例:浙东地区,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享有“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美誉。出生在这里的蒋介石,自然而然地受到这种人文环境的影响。  按一般的历史经验对自己的孩子的预期,家里父辈更希望他金榜题名,用功名光宗耀祖。年少的他或许隐约地感悟到长辈的心愿,这可以从他将自己的名字蒋尚清改为蒋介石一事中揣摩出来。根据《易经》豫卦的六二爻辞:“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彖》日:“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这爻辞彖辞的意思是:心志操守,坚如磐石,不终日沉迷于享乐,是最吉利的。原因是居中得正。蒋介石的名字采用这一卦的美好意境,再配上上述最有利的六二爻辞,表明了父辈对他寄予的厚望。  然而,最能为蒋介石仕途创造物质条件的父亲却在他9岁时离开人闻,这一重任留给母亲王采玉。尽管家境由盛转衰,但王氏含辛茹苦,节衣缩食,让他到私塾就读,期望能获取功名,在仕途上能发达起来。  蒋介石并没有循着家长设计的人生轨迹坚持走下去,而是由学文改为习武。自古以来,行伍群体受人鄙视,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之说。蒋介石为什么会不爱“功名”爱武装昵?促使这一志向确定的原因有多方面,第一,性格使然。少年时代的蒋介石天资聪慧,又调皮好强。村里的男孩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舞刀弄枪,玩“打仗”游戏,他总是自封将领,指挥双方或一方作战。孩子们有时被战斗得衣破鞋丢,手伤头破,号哭而归,家长们便上门告状问罪。初入私塾时,蒋不服先生管教。一次,老先生要用戒尺打他手心,他马上倒地撒泼耍赖。因其自小顽皮,乡里人便在他雅名“瑞元”尾后带上“无赖”二字。因此从军同他的秉性比较对路。  第二,求取功名无门,只得另辟他径。他本想走科举获取功名之路,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他赴宁波赶考。但这次应考使他决意放弃这一志向,主要动因是名落孙山,通过文功获取功名无望。  更深层的原因是,蒋介石开始隐约感悟到社会的新趋向。蒋介石第一次到宁波、第一次参加科举,目睹科举的腐败黑暗,感到痛心和愤怒。并且这次科举也使他的眼界开阔了许多,在宁波,他听到废科举、兴学校的议论;发现那些熟读圣贤书的学子在试办新学堂,而且开始教授从西方传入的数理化课程;听说保守的慈禧太后也让李鸿章搞“洋务运动”,与外国人频繁来往。这些在他心中掀起了层层波澜。  回家之后,蒋介石考虑再三,决定去奉化县城的凤麓学堂接受新学教育。他的母亲虽然觉得功名无望,但希望儿子做生意,振兴家业,便对蒋说:“到宁波学生意吧。我去求你琴风舅舅帮忙,他在宁波做生意。”蒋介石回绝道:“孩儿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做商人再吃香,也得看别人的颜色行事,我绝不做生意!”后来,王氏又征求蒋妻毛福梅的意见后,同意了儿子的意愿,蒋介石在毛氏的支持下到风麓学堂求学。然而,凤麓学堂也只是一所半新半旧的学校,新瓶装旧酒,虽然也开设了一点英文、算术之类的课程,但主要还是《礼记》《周礼》等陈旧的东西;教师多是迂腐守旧之徒,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同学们推举蒋介石向校方交涉,增加新学内容,他在陈述理由时,“盛气趋前,情态激烈”,激怒了校方,声言要扭送官府查办。于是蒋介石愤然退学。  后经舅父孙琴凤的介绍,蒋介石被送到宁波箭金学堂。在箭金学堂读书期间,博学的顾清廉老师,教学生们读周秦诸子、《孙子兵法》、《说文解字》,讲世界大势,鼓励学生出洋留学,使蒋第一次知道当时中国有一个革命的孙中山先生。顾还将自己一部心爱的经过一番圈点的《曾文正公集》赠给蒋介石。这是一部对蒋介石来说堪称《圣经》的书,蒋对曾崇拜有加,视曾国藩为“做人楷模”。  第三,尚武社会新风的影响。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大动荡的年代,随着以士为首的国民社会的解体,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军人群体渐渐走向政治的中心,开始出现好男儿投笔从戎的风尚。人们把目光纷纷投向那些原来根本不注意的军事学堂或者法政学校,以便从那里找到发展的门径。同时,留学日本也蔚然成风。蒋介石的老师顾清廉鼓励学生们出国学习军事,他说:“青年欲大成求新,当出国留学异邦。”一直渴望能出人头地的蒋介石,似乎也从这里看到了自己的前程。

书籍目录

博篇
第一章 尚志
1.不求“功名”爱武装
2.志向岂止在封侯
3.言不顺也要争“正统
4.百权不如军权
第二章 博运
1.敢于冒险,以命赌运
2.顺势者崛起,玩势者败亡
3.以空间换时间,实行片面抗战的消耗战
4.垄断受降权,下山抢桃子
5.大势不察,大诈难成
6.孤注一掷:以政治命运下注的豪赌
7.偏安一隅,守岛待变
8.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第三章 应变
1.奇货可居,待价而沽
2.巧妙伪装,静观其变
3.借题发挥,一举多得
4.挑起迁都之争
5.寻求靠山,改弦更张
6.以退为进,争取主动
7.危殆关头,走为上计
8.导演“双簧”,他人受过
术篇
第四章 结党营私术
1.早做准备,未发迹时善交人
2.厚黑之道定乾坤
3.巧妙联姻。爱情让位于政治
4.借办黄埔军校之机。培植自己的嫡系
5.以乡情:亲情为纽带编织关系网
6.建立特务体系,加强内外控制
7.原始、独特的识人术
8.赏给面子,胜过金玉
9,小恩小惠,笼络人心
第五章 用人驭臣术
1.武夫治国,离不开文臣辅佐
2.以我划线,道不同才高也要弃之
3.“内臣”还是用自家人为好
4.举贤圈外人,圈内平衡难
5.性多疑,即使嫡系也要严加提防
6.怪异的“将将”之术
7.“恩师”也不能犯挑战独裁之嫌
第六章 削藩术
1.拜把结盟,赢得少帅归顺
2.分而制之,勿使对方扎堆抱团
3.巧离间,拉弱抑强
4.略施小计,一石三鸟
5.借助“偏师”,不惜重金
6.顺手牵羊,“强龙”轻取“地头蛇”
7.偷梁换柱,意在控川
8.不战而胜,盛世才将六星旗换成青天白日旗
第七章 降服政敌术
1.明争暗斗,在蒋汪争斗中把握主动权
2.过河拆桥,用胡又羁胡
3.恩威并施,弹压抗日反蒋势力
4.双管齐下,置冯玉祥抗日同盟军于死地
5.秋后算账,人格担保成戏言
6.从逼杨出洋到羁杨入狱
7.蒋“退而不休”,李“总而难统”
第八章 国际交往术
1.守株待兔。幻想国际公理落空
2.委曲求全,退让导致国土破碎
3.“夫人外交”的辉煌与尴尬
4.大国领袖的形式与实质
5.投石问路,蒋介石排挤史迪威得逞
6.仰人鼻息,苟延残喘
第九章 权传熵子术
1.“经儿可教”,蒋介石严督其学有所成
2.天下没有不变的信仰
3.儿子推“新政”,父亲幕后观其效
4.设台阶担子,绕过左右掣肘
5.果断清障,为权力让渡开道
6.精心安排经国接班。子承父位水到渠成
治篇
第十章 训政与愚民
1.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训政”
2.建立严密的基层统治网,实行组织控制以驯化“顺民”
3.发动所谓“精神大战争”。实行精神控制以驯化“顺民”
4.制造新“文字狱”,“言论自由”的承诺纯属鬼话
5.扼杀民主运动,“促成宪政”的表态成戏言
6.搜刮民脂民膏。置广大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
第十一章 一党专制与打压多党
1.从“整理党务案”到向共产党使屠刀
2.施“离间计”。破坏革命队伍的团结
3.“剿”“抚”兼施。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计划再次落空
4.“容”字加三点,水溶不了“钢”
5.瞒天过海,言和声中藏杀机
6.以大欺小,民主党派被“逼上梁山”
第十二章 治国与治党
1.以党治国,政体难顺
2.阉割“主义”,党魂不存
3.派系林立,党基塌陷
4.以“诈”损德,威权丧失
5.一党专制,在堕落中死亡
6.“整党”补天,为时晚矣
主要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蒋介石以王阳明为榜样,以《王阳明全集》课子;又视曾国藩为“祖师爷”,以《曾文正公家书》子。王与曾均为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之不二奇才,蒋氏父子自只能“心向往之”,文不能及,武亦不能及……  李宗仁论蒋:“蒋介石统兵、治政的本领均极低能,但使用权谋、运用诈术天下第一。”卫立煌论将:“蒋介石的用人是人人直接通天,弄得谁也不能统一指挥。东北失败我未下过一道命领,看谁负责。”  孙殿英论蒋:“蒋介石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懂得如何将钱捞到手,二是知道如何将钱撒出去。”

作者简介

《蒋介石成败录》讲述了蒋介石的成败历史经历,并在历史的缝隙里解析人心和政治的风云。重温旧闻旧事、陈迹残影的当代回声。这是中国20世纪历史的故事,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的故事,一个如何被外面的世界关注和描述的故事,一个别人的描述如何补充□历史细节的故事。

图书封面


 蒋介石成败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关于这本书,很详细的介绍了蒋介石,作者从一个以一个学者严谨的态度写了这本书。蒋介石,确实是一个将权术玩弄的炉火纯青的人,却最后也被权术玩弄了一把。读完这本书,最深的感触就是,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这句话的理解了。然后还有一句的就是 “天时,地利,人和”这本书,有些不足就是在有些方面过于罗嗦,内容重复。
  •       奇货可居,待价而沽  奇货可居,待价而沽,是指投机商人囤积稀有商品,等待时机获取暴利。投机商人的经营之道被政客们引进到政治角逐场。蒋介石在自己初涉政界之时,就开始使用此法,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事 例:  蒋介石是由陈其美引入革命队伍,依靠陈步步攀高的,陈其美被人杀害后,失去了靠山,也就失去了进入高层领导的机会。他想利用与孙中山的关系,寻找事业发达的新途径。由于交往不深,孙中山虽然对蒋有比较好的印象,但对其能否担起大任持怀疑态度,这样也就不可能委以重任。  护法运动伊始,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军政府,就任海陆军大元帅,并在积极准备北伐。蒋介石决心去广州投奔孙中山。但又考虑到,如果这样两手空空地去面见孙中山,未必能得到位高权重的职位。如果自己开口要官的话,有违于孙中山“不求做大官,但求做大事”的训导,意图太明显,被认为是为官而来,为孙中山所厌恶,那会把事情弄糟。如想当官,只能表现出自己有志革命,无意做官的姿态。但等待时机,还要通过自己的作为创造机会。  首先,向孙中山献策,以作敲门砖。1917年9月,蒋介石写了一份《对北军作战计划》,10月又写了一份《滇粤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提出:“我军主作战地,当定于东南沿海一带之地区,而于湘省暂取守势。先以海军为主力,向东南沿海一带之闽浙两省,扫除北军之势力,击攘湘沪之敌军。以吴淞之门户,东南之势力不难完全造成矣。若西南战局能有转机,则与之互相策应,出入于长江沿岸一带,肃清长江上下游之敌军,则第二期作战北伐之基本定矣。”  这两份“计划”寄出后,蒋介石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孙中山阅读了蒋介石的两份军事作战计划后,对蒋介石的军事才能有所了解,其谋略有参考价值。于是,于11月正式委任蒋介石为大元帅府参军。不过这是一个虚职,职位虽高但权不大,还要看别人脸色行事,不是一个能一展宏图的平台。在蒋介石看来,这种可有可无、有虚名无实权的职位,宁愿不做,也因此举降低身份。因此,以种种借口不应孙中山之召,这一手果然奏效,在追随孙中山革命的人中,很多是以紧跟孙中山为做官之路径的,蒋介石居然不看重“官”字,促使孙中山刮目相看。  孙中山身边有为的军事人才奇缺,求贤若渴,就再次邀请蒋介石。1918年3月,蒋介石来到广州,孙中山立即委派他赴广东汕头前线,担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的作战科科长。这是一个实职,所以欣然接受。  其次,目标清高,以退求进。粤军派中有派,明争暗斗,纷争不断。蒋介石是一个客籍人来统率一支队伍,既要遭到地方主义的排外倾向的排斥,又在派系斗争中如同夹糖饼,夹在陈炯明、邓铿、许崇智这三大派派系之间,感到左右为难。  为表示不与粤军的派系斗争同流合污,他于1919年6离开粤军,跑到福建厦门的鼓浪屿游历,做“隐士”。又是浏览风光,又是赋诗填词,似乎既清高又悠闲自在。其实,他不是真正要成为一个淡出“江湖”的隐士,真正的隐士是不过问时事的,要不然陶渊明怎么会“不知有魏晋”呢?而他却并一天也没有闲着,貌似闲居,却时刻关注着政局的变化,因此,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揣摩推算,同时继续有所作为,以免弄巧成拙。他不断地给孙中山上书,发表对时局的看法,献计献策。  1919年10月,他到上海面见孙中山,详细陈述自己辞职的缘由,进而表示到欧美去留学的意向。此时的孙中山处于军阀的压力被迫离开广州回到上海,身边正需要一大批得力干部,因此,不同意蒋长期离开中国,留下在军事方面辅助于他。  蒋介石赴欧美留学的计划是否确有此打算,这种没有记载的心理活动很难推断,但从后果看,是投石问路,以试探自己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分量。这一招又奏效了,孙中山用命令的口语表示挽留之意,蒋介石心领神会,当即表示放弃留学计划,留居上海,准备为革命领袖孙中山效力。这是口头上的答应,内心还在盘算着,鉴于粤军的现状,重返粤军,不可能有大的作为,若轻易应孙中山邀请到粤军中谋职,不但成就不了什么大的事业,反而难以引起孙中山对自己的重视,他决定再等待。  1920年,蒋介石又一次离开广东。此时正是用人之际,孙中山在军事战略上有远见,但对具体些的军事谋划却不太熟悉,急切需要蒋介石这样的军事人才。于是发出数份电函,急招他到广东就职。并让戴季陶到蒋介石家里去劝说。这时,蒋介石感觉到自己的身价看涨,没有立即应召。戴季陶觉得他做得太过分了,责骂蒋介石,两位好朋友大吵起来。  再次,以缓应急,见好即收。1920年3月,粤军征打广西,十分需要一个懂军事的人才谋划,孙中山亲自急电蒋介石,要其到粤军面事,但蒋介石接到电报后,却领着自己的亲属游山玩水去了。  蒋介石之所以仍不愿出山,其缘由是内心对孙中山有所不满,他觉得孙中山希望他做事,但又不给实权,如果只是个配角,当不了主角,即使胜仗打得再多,那也是别人的,不仅如此,还会产生负面影响,招人嫉妒,不可能带来多大的政治上的利益。正是因为有这样盘算,没有急于成行,也不把自己的心思挑明,而是用打太极拳的套路应对孙中山的“急招令”。以缓应急,等待孙中山给自己更大的好处。  蒋介石不愿意轻易应召,果然取得了良好的功效,在用人之际,孙中山觉得蒋介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对革命对领袖忠心耿耿。就在蒋介石的假意推辞之中,他的影响和身价直线上升,孙中山终于委以重任。蒋介石见好即收,借助孙中山的信任,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甚至超过自己的期望值得到的东西。  评 析:  蒋介石有在大上海闯荡的阅历,他把投机商人“奇货可居,待价而沽”的经营之道,运用于政治领域,在这方面运用得比较得法。  待价而沽中的“待”是策略和时机,“价”是关键,是“标的”和“目标”。就“标的”而言,应是实标而不是“虚托”,也就是说,应该是“物有所值”,自己确实有与追求“目标”相匹配的资本;就“目标”而言,应是可望而又有可能得到,开价或者说期望值不能太高,更不能搞满天要价,就地还钱那一套。其要旨在于把握时机,讲究方法,适度作为,以求抬高身价,实现增值,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否则,不得要领,弄巧成拙,会被贬值,甚至有可能一文不值。蒋介石在这方面颇有心得,时机得当,方法得体,张弛有度,收获颇丰。  巧伪装,静观其变   蒋介石擅长伪装,他往往在局势没有明了的时候,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以达到左右逢源,自己攫取更大的权力的目的。  事 例:  为了学习苏联的经验,争取更多援助,1923年8月,孙中山派蒋介石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蒋介石一行在苏联的参观访问,对于俄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增加了了解,对一部分革命的情况和经验有所认识,对军队组织和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尤在较深体会,汪精卫后来谈及此事时说,代表团“经过一番切实考察,知道红军的组织、共产党森严纪律,遂为日后回国后改组本党创建党军之一大动机。”  蒋介石以实用主义的眼光对待苏联的建军经验和党的组织领导,贬斥苏联的社会改革政策。他对苏联的外交政策、共产国际对各国党的态度,以及未来两党两国关系,国共合作,产生重重疑团,后来他在《苏俄在中国》中说:“我考察苏俄归来后的结果,是使我冷静下来,我深信和断定本党联俄容共的政策,虽可有助于对抗西方殖民主义于一时,但在我们革命奋斗的过程中决不能达到国家独立自由的目的。”代表团回国后,蒋介石将写的一篇《游俄报告书》寄给孙中山其中包括对联俄联共的疑虑。《游俄报告书》到底如何说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蒋经国对《苏俄在中国》的诠释中略知其大意,他说:“回国的时候,(父亲)便秘密向总理报告:第一,苏俄的共产主义,实行起来,一定要为害人类;第二,今日的‘朋友’苏俄,正是我们未来的最大的‘敌人’。”蒋介石还在给廖仲恺的信中说:“以弟观察,俄党殊无诚意可言……俄对中国之唯一方针,乃在造成中国共产党为其正统,决不信吾党可与之始终合作,以互策成功者也。”  他到了广州,向孙中山汇报了苏俄建军经验,也谈了自己的一些疑虑。孙中山认为蒋介石“对于中俄将来的关系,未免顾虑过甚,要适合于当时革命现实环境”,勉励他为中俄合作多做贡献。尽管他未接受孙中山的忠告,懾于孙中山的威严,他把自己的观点隐藏起来。  1924年,蒋介石受孙中山的委任,到广州创办黄埔军校。此时的广州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鼓舞下,革命热情高涨。孙中山倡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深入人心,因有共产党的参加,日益衰落的国民党开始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大批青年响应号召,到广州参加革命,黄埔军校招生,报名十分踊跃,同当时的军阀抓丁,逼人当兵形成鲜明对照。在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广东革命势力发展迅速,共产党的思想观点对广大青年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这种革命气氛下,如果公开自己的不同政见,极有可能革命势力所被抛弃。  尽管蒋介石对共产党人的理想,有着天然的反感,为了自己的前途,他只好把这种情感隐藏起来,尽量伪装进步,以赢得黄埔学生的拥戴。載季陶等人也提醒他,要他先掌握实力,暂不表示不同政见,等羽毛丰满后再说。在公开言论和著述中都有很多漂亮的革命词藻,盛气凌人的锋芒也有所收敛,表现得颇为谦恭。他对苏联顾问很虚心,对共产党表示团结和尊重,黄埔军校的校训‘亲爱精诚’是他提出来的,内含着加强联合战线的意味。“他亲笔题写了这四个大字,呈请孙中山核准颁布,挂在军校门上。在一些训话中,大谈俄国革命的经验,号召学生学习俄国革命精神”,声言“我们要党成功,主义实现,一定要仿效俄国共产党的办法。”他对苏联顾问鲍罗廷和加伦也表示尊重和信任。加伦当时写道:“蒋介石将军与我国教官的关系尚属融洽。”  在此期间,他曾多次表示要同共产党人合作。“三民主义信徒与共产主义信徒非联合一致不能完成国民革命。”“三民主义之成功,与共产主义之发展,实相为而不相悖者也”。“除了共产党之外,其他团体肯定我们本党真正合作革命事业的,就很少了。”“我们国民党只有左派与右派之分,不能有共产党与非共产党之分,更不可能有国民党与共产党之分。”他要求国民党员“不可反对共产党”,“反对共产党,就是背叛了总理定下来的方针和主张。”  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深得人心,蒋介石也高喊这一口号。他多次说,现在我们生在这个乱世,是一个最不幸的事。我们的国家,已经衰落不堪,我们的党,也是积弱不振,所以我们今后要特别努力奋斗,来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以雪我们国家以前被人压迫的耻辱。他还说:“中国的革命事业为什么如是延长?乃是因为军阀身后有个牵线之帝国主义者做他的背景。帝国主义宰割中国必须假手于中国军阀,方得肆意残暴,而使中国人民默予敢毒。故帝国主义不倒,中国军阀之乱绝无已时。我党革命目标,与其专革军阀的命,毋宁先革北京东交民巷太上政府帝国主义的命。”  尽管蒋介石在这个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执行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但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在本质上是偏右的。他在国民党内左、右派之间两面讨好,又两面开弓,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周恩来后来在论述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时指出:“蒋介石开始办黄埔军校时,表面上赞成革命,但他的思想实际上是反共反苏的,并不是真心诚意地与共产党合作。”他“随时提防和限制共产党”。  蒋介石的表现,迷惑了很多人,当时共产党的总书记陈独秀对蒋介石很是好感,他说:“现在蒋介石先生手创了有力的党军,用这包打军阀绝不扰民的党军,不顾成败得失地肃清了那些拉夫开赌、税苛捐、各霸一方、历年扰害广东人民的滇、桂、粤各派小军阀,以图广东军政财政之统一,这不但为国民党建立了惊人的勋劳,并且为已死的中山先生出了多年力不从心的怨气。”1925年12月,陈独秀发表文章,把已经是国民党新右派的代表人物的蒋介石列为国民党左派领袖,看成是仅次于党首汪精卫的第二号领袖人物。  不仅陈独秀被蒋介石的假象所迷惑,连苏联顾问也称赞蒋介石“在政治上是个左派,并正往左发展。”即使在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向共产党和苏联顾问发难,苏联军事顾问仍认为蒋介石是一个左派。  评 析:  善于伪装,是政治权术家的看家本领。蒋介石在涉政之初,基本少有伪装,其傲慢加直率,常常导致自己受排斥。经过政坛的磨炼,得势后他比较善于伪装,尤其是,随着权位的增大野心膨胀,更不轻易表明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他内心不同意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却在公开场合大唱革命高调,左右逢源,确实迷惑了不少人。  由于蒋介石伪装巧妙,左右逢源,赢得左派和右派的支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的得票仅仅比汪精卫少一票,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在二届执委第一次会议上,又被推选为常务委员。他已成了仅次于汪精卫的第二号人物。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不喜欢玩弄权术的人,可是在现在太简单的生活方式还可能吗?
  •     书刚拿到手,还没开始读。刚才翻了一下感觉字有点小,年轻人看还好一些。
  •     功过决定了成败,但是成败就是功过么?细数蒋的一生,加以评价,此书的确有过人之处!待续……
  •     有点罗嗦,可以更客观
  •     分析较好,体例也好,有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影子,蒋介石感觉比较真实
  •     感觉还不错的一本书
  •     有失公允
  •     不错,,对老蒋更了解了。有故事,也有分析
  •     比较客观的描写了蒋介石的传奇一身
  •     权术气息太浓的我。。。
  •     此書在大陸出版較早,傳記中還帶有些許政治之偏向,有所約束。
  •     近代两大枭雄毛泽东和蒋介石谁成谁败?近百年来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也许五百年后,毛泽东以昏君暴君载入史册的时候,又是谁成谁败呢?
  •     大三
  •     平心而论,不客观!!
  •     感觉作者有些偏激,没有很中肯的对蒋介石对那段历史进行评价,没有客观的解说蒋介石的成与败。
  •     送给老公的 他很喜欢
  •     一般吧
  •     不错的,我认为读了以后,是可以获得一些心得的。会受益匪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