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梵高传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2
ISBN:9787200005844
作者:[美] 欧文·斯通
页数:556页

章节摘录

书摘  提奥多鲁斯·梵高乘马到布雷达车站接儿子。他穿着牧师庄重的黑色外衣、大翻领的背心、浆过的白衬衫。由于黑色蝴蝶结领带太大,衬衫的高领几乎全被掩住,只露出了窄窄的一条边。温森特一眼就看到父亲的面部有两个特征:右眼皮耷拉着,比左眼皮低,差不多遮住了眼睛的大部分;嘴唇的左半边很薄,像绷紧的一条线,右边却显得饱满,给人以美感。他的眼睛是温顺的,那神气只是说:“这就是我。”  松丹特的居民常常看到这位提奥多鲁斯牧师戴着高高的缎子帽四处行善。  他至死也没明白,究竟自己为什么没有获得更大成功。他觉得上面本应在多年前就派自己去阿姆斯特丹或海牙担任更重要的教职了。他被他教区的教民们赞为宽大仁厚的牧师,他禀性善良,有教养,道德高尚,而且一向勤于职守。然而二十五年来,他被埋没、遗忘在松丹特这个小小的村镇上。他是梵高家六兄弟中惟一没有在全国范围取得重要地位的一个。  松丹特教区牧师的住宅是座木结构的房子,与市场和镇公所隔着一条马路。温森特就出生在这所住宅里。他家厨房后面有个园子。园内栽着刺槐,几条小径穿过精心培育的花圃。教堂坐落在园子后面的树丛中。那是一座小小的木头房子,两侧各有两扇哥特式的小玻璃窗,地板上放着十来条硬板凳,几只取暖用的炭火盆固定在地板上。后部的楼梯通向一架老式风琴。这是座简朴的礼拜堂,属于加尔文教派。  温森特的母亲安娜·科尼莉亚正在前窗观望。没等马车停稳,她就把门打开了。甚至在她不胜怜爱地把儿子搂在她宽大的胸脯上时,她就觉察出这孩子有点不对头。  “我亲爱的儿子,”山她喃喃地叨念着,“我的温森特。”  她的眼睛总像在温和地询问什么似的,睁得大大的,时而呈蓝色,时而呈绿色。她从不用过于苛刻的目光看人。随着岁月流逝,她脸上从鼻翼到嘴角的两条浅浅的皱纹逐渐加深,这使她的面容更给人一个总在微笑的强烈印象。  安娜·科尼莉亚·卡本特斯是海牙人。她的父亲是海牙有名的“皇家装订工”。威廉?卡本特斯的生意兴隆,尤其在他被选去装订荷兰的第一部宪法之后,就更成了全国的知名人士。他的女儿们都很有教养山,其中一个嫁了温森特?梵高叔叔,第三个则成了阿姆斯特丹有名的斯特里克牧师的妻子。  安娜·科尼莉亚是个心地善良的女人,她看不到人世间的罪恶,也根本不理解。她只知道世上存在弱点、诱惑、艰难和痛苦。提奥多鲁斯,梵高也是个善良的人,但是他对罪恶了解得十分透彻,而且总是不留情地加以谴责。  饭厅是梵高家房子的中心,晚餐的盘子撤下去后,那张大桌子便成了他们家庭生活的中心了。全家人都聚在那盏令人感觉亲切的油灯周围,一同度过夜晚的时光。安娜?科尼莉亚在为温森特焦虑,他消瘦了,举止变得神经质。  “哪儿不舒服,温森特?”晚饭后她问儿子,“我看你脸色不大好呢!”  温森特瞥一眼桌子周围,三个碰巧做了他妹妹的陌生的年轻姑娘安娜、伊丽莎白和维莱米恩在那儿坐着。  “不,”他说,“没什么不好。”  “你觉得在伦敦生活如意吗?”提奥多鲁斯问,“如果你不喜欢那儿,我就和你温森特叔叔说。我想他准会把你调往巴黎的一个店里去的。”  安娜·科尼莉亚多么渴望自己能像儿子所期待的那样去理解他啊!她的嘴唇触到儿子那粗硬的红胡须,思绪把她带回到在松丹特的住所里度过的那个担惊受怕的日子——那一天,这个如今在自己怀中强壮结实的男子汉的身体,刚刚从她身上生下来。她的头胎婴儿一落生就是死的,后来,当温森特用一声充满渴求的拖长的叫喊宣告自己的降生时,她真说不出心里是怎样的感激和喜悦。在她对他的深情厚爱中,始终掺杂着一点对她的头生子从未睁开眼睛的遗憾,还有为了其他所有相继出世的孩子而对温森特怀有的感激。  “你是个好孩子,温森特,”她说,“走你自己的路吧。你知道什么最好。我只是想帮帮你。”  这天,温森特没去野外,而是请园丁皮特?考夫曼来给他摆姿势。为了说服他,温森特颇费了一番工夫,不过最后他倒是答应了。   “饭后就来,”他同意了,“在花园里。”  后来温森特出去时,发现皮特认认真真地穿起了笔挺的节日盛装,洗净了手脸。“等一会儿,”他兴奋地嚷道,“等我找个凳子来。那时我就全准备好了。”   他摆好小凳子坐在上面,直挺挺地像根木头棍儿,聚精会神,单等人家给他用银板照相法照相了。温森特不禁大笑起来。  ‘可是,皮特,”他说,“你穿着这样的衣服,我没法儿画呀!”    皮特惊异地低头看着自己的衣服。“衣服怎么啦?”他问,“这身衣服是新的呀,我只在星期天上午做礼拜时穿了几次。”  “我知道,”温森特说,“原因就在这里。我要画你穿着你那身旧工作服弯腰耙草的姿态,那样才能显出你身体的线条来。我要看见你的肘部、膝盖和肩胛骨。可现在呢,除了你那身衣服,我什么都看不见了。”  正是“肩胛骨”这个词儿,使皮特下了决心。  “我的旧衣服不干净,何况还打了补丁。如果你要我摆姿势,那你就得照我现在这个样子画。”  因而,温森特又回到田野上,去画弯腰挖地的人了。  夏天过去了。他知道,此时至少靠自学是无法再提高了。他又一次产生了同某位艺术家建立联系,并到一间好的画室里继续学习的渴望。他开始感到,去接触一下好的作品,看看别的艺术家怎样工作是绝对必要的,因为那样一来,他就可以看出自己的缺欠,学会怎样才能画得更好。  提奥来信邀他去巴黎,但温森特心里明白,他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去冒那样大的风险。他的作品现在还太幼稚,太粗陋,太浅薄。而海牙离这里只有几个小时的路程,在那儿他可以得到古比尔公司经理,他的朋友特斯提格先生和他的亲戚安东·毛威的帮助。他缓慢学步的下一个阶段,也许在海牙定居比较合适。他写信证求提奥的意见,他的弟弟寄来了火车票钱作为对他的答复。  在决定移居之前,温森特希望弄清楚特斯提格和毛威是否愿意支持并帮助他,如果不是这样,他就到别的地方去。他把自己所有的画稿仔细包好——这回换了一块亚麻布——然后就按照所有年轻的乡下艺术家的传统习惯,出发到这个国家的首都去了。  温森特和高更沿着空荡荡的石谷走去,然后登上了往蒙马特尔去的山坡。巴黎尚未醒来。绿色的百叶窗紧闭着,商店挂着窗帘,乡下来的菜农用小车把蔬菜、水果和鲜花放在市场之后,又走在回家的路上了。   “咱们上到高坡顶上,看看太阳怎样把巴黎唤醒吧。”高更说。  “我同意。”  走到克里希林阴大道之后,他们取道勒皮克街,绕过拉加莱特磨坊,随后又顺着盘旋而上的路登上蒙马特尔高坡。住宅越来越少,出现了栽着花草树木的平地。勒皮克街突然中断。两人选取一条弯曲的小路穿过丛林。  “坦白对我说,高更,”-温森特说,“你对修拉怎么看?”  “乔治吗?我猜你就会问这个。自德拉克罗瓦以来,他是比任何人都更懂得色彩的一个人。对于艺术,他有一套纯理性的理论。那理论是错误的。画家不应当思索他在做的事情。把理论留给批评家去摘吧!乔治会在色彩上做出一定的贡献,而且他的哥特式建筑说不定会促进原始派在艺术上的复兴。不过他是个疯子,完全是个疯子,正如你亲眼所见到的。”  那是个峻峭难登的山坡,当他们到达顶点时,整个巴黎都展现在他们面前。黑色的屋顶像一片湖水,比比皆是的教堂的尖顶从夜雾中显现出来。塞纳河像一缕弯曲的光线,把这座城市分为两半。房屋顺着蒙马特尔高坡朝下流向塞纳河谷,然后又努力朝着蒙帕纳塞高坡奔去。太阳冲散了夜雾,照亮了下面的维生土森林。在城市的另一端,葱茏翠绿的布隆尼森林还是黑压压一片,沉在梦乡之中。这座城市的三大标志——市中心的歌剧院、城东的圣母院和城西的凯旋门——耸立在空中,宛如三座各具形态的石山。  温森特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颜色捣得越细,它就变得越容易被油渗透。对颜色来讲,油是惟一的传送媒介,但对此他并不很关心,尤其是因为他并不反对他的油画有一副粗糙的外表。他决定自己当自己的颜料工,而不再购买那些在巴黎用了天晓得多少时间在石头上捣碎的颜料。提奥请佩雷,唐古伊给温森特寄来三种铬黄、孔雀石、朱砂、赤黄铅、钴蓝和群青。温森特在他的旅店小房间里把它们碾碎了。这样一来,他的颜色不仅便宜,而且更鲜艳持久。  下一个使他不满意的,就是他的画布的吸收性能。画布上覆盖的那层薄薄的石膏涂层,吸不进他涂上去的浓厚的颜料。提奥给他寄来成卷的未加工的画布,晚上他就在一个小碗里调好石膏,涂在他打算第二天画画用的画布上。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导言  —九二七年春,我在巴黎偶然地接触到温森特?梵高的绘画。当时索尔邦大学有个年轻学生,怂恿我去参观卢森堡画廊,“……去看看温森特的画展吧,这是自从一八九O年他的小型画展以来第一次较大的展览。一八九O年那次画展,是他的弟弟提奥在他去世数月之后举办的,后来没有几个月,提奥也与世长辞了。”  画廊的墙上,并排悬挂了大约七十到八十幅光辉灿烂的油画,都是温森特在阿尔、圣雷米和瓦兹河边的奥维尔画的。这间稍微小了一点的沙龙,在色彩的辉映下,就像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照进大教堂一样,波光流泻,色彩斑斓。对于受过意大利宗教画和巴黎寓意画过多熏陶的我来讲,绘画已经成了一种不能令人激动的艺术。然而,此刻,突然间面对着温森特的这个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我的确惊呆了。当我惊诧不已地徘徊于一幅又一幅壮丽辉煌的油画面前时,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在人、植物、动物从那富有生命感的大地升向富有生命感的天空和太阳,然后又向下会聚到同一中心的运动中,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  这个如此深切、如此感人地打动了我的心,为我拨开了眼中的迷雾,使我能够把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人,是个什么人呢?  详述温森特的生活经历是困难的,因为关于他的文字记载寥寥无几。资料的主要来源就是他写给他弟弟提奥,又由提奥的遗孀乔安娜翻译出版的那些信件。  为温森特的一生找到史实依据的惟一途径,就是追随他的踪迹遍访英国、比利时、荷兰和法国。这是一段值得纪念而又有益的经历,因为当时距温森特三十七岁早逝才过去四十年,他的绝大多数亲友和曾与他有过交往的人依然健在。我肩背旅行袋,走遍了欧洲,住在温森特曾经居住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跋涉在布拉邦特和法国南部的田野上,寻觅温森特曾经在那里安插画架,把大自然变成不朽艺术的确切地点。  回到纽约,回到格林威治村我的单身公寓,我意识到这样两个实际情况:其一,温森特的一生,是人所经历过的最为悲,惨然而成就辉煌的一生;其二,年仅二十六岁、毫无写作经验的我,对于胜任写作温森特的故事来说,是太年轻了。  但是……没人愿意做这件事,我不能拒绝这个艰巨的工作。我已经被温森特的生活经历迷住了,尽管能力有限,我知道,我将会忠实地表现他那非凡的才能,并且设身处地地去写,那就能使读者读来如历其境,深入到温森特的心灵、思想和灵魂之中。  我是用六个月的时间四易其稿写成《对生活的渴求》的。不知怎么,就在几近发狂的状态下,我居然完成了写作,并写得让人尚能看懂。在此后三年中,这部手稿被美国的十七家大出版社一一拒绝,其理由则总是如出一辙:    “您怎么可以要求我们,让正处于萧条时期的美国公众,接受这个关于一位默默无闻的荷兰画家(在一九三O年至一九三三年期间,美国人尚不知有温森特其人)的故事呢?”  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手稿终于在删减了十分之一,并由我当时的未婚妻、现在的妻子琼重新打字之后,为英国一家老出版社的小分社朗曼格林出版社所接受。出版即日,我曾试向该社负责人表示谢意。他神情阴郁地回答:  “我们印了五千册,我们还在求神保佑。”  他求的那个神算是求对了。据最近的统计,《对生活的渴求》已经翻译成八十种文字,现已销出大约两千五百万册,想必也有这么多的书被人读过吧。  不过,永远要记住,是温森特的身世打动了读者。我只不过是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它。  欧文·斯通  一九八二年 于贝弗利希尔斯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欧文·斯通(Lrving Stone)  译者:常涛欧文·斯通,传记小说之父。

书籍目录

目 录
导言
序幕 伦敦
(一)娃娃们的天使
(二)古比尔公司
(三)爱以它自己的形象创造爱
(四)“让我们把这事忘了吧,好不好?”
(五)梵高家族
(六)“哼,你不过是个乡巴佬而已!”
(七)拉姆斯盖特和伊斯莱沃思
第一卷 博里纳日
(一)阿姆斯特丹
(二)凯
(三)古板的乡下教士
(四)拉丁文和希腊文
(五)曼德斯・德科斯塔
(六)长处在哪里
(七)福音传道学校
(八)“煤黑子”
(九)一间矿工的棚屋
(十)成功了!
(十一)矸石山
(十二)马卡塞
(十三)一堂经济学课
(十四)易碎品
(十五)黑埃及
(十六)上帝退场
(十七)破产
(十八)微不足道的小事件
(十九)艺术家对艺术家
(二十)提奥上场
(二十一)莱斯维克老磨坊
第二卷 埃顿
(一)“干这一行是可以谋生的!”
(二)疯子
(三)学生
(四)特斯提格先生
(五)安东・毛威
(六)凯来到埃顿
(七)“不,永远办不到,永远办不到!”
(八)人在有的城市永远不走运
第三卷 海牙
(一)第一个画室
(二)克里斯汀
(三)工作取得进展
(四)男人得有个女人才行
(五)“你必须得赶快开始卖画。”
(六)善滋长于出乎意料的地方
(七)学会受了痛苦而不抱怨
(八)“无情之剑”
(九)爱
(十)“圣家族”
(十一)提奥来海牙
(十二)难以捉摸的父亲们
(十三)艺术是一场战斗
(十四)――这就是婚姻
第四卷 纽恩南
(一)牧师住宅里的画室
(二)织工
(三)玛高特
(四)“要紧的是爱,而不是被爱”
(五)任你走到哪里
(六)审讯
(七)“你的作品差点儿就能卖出去了,但
是 ・”
(八)吃土豆的人
第五卷 巴黎
(一)“哦,是啊,巴黎!”
(二)爆炸
(三)“要是一个人能当上画家,他干吗非
要当伯爵呢?
(四)一个原始派画家的肖像
(五)绘画应当变成一门科学!
(六)罗稣的宴会
(七)一个上吊的可怜虫
(八)艺术与道德
(九)佩雷・唐古伊
(十)“小林荫道”
(十一)为工人的艺术
(十二)“共产主义科勒尼”
(十三)向南,向南 向着太阳
第六卷阿尔
(一)地震还是革命?
(二)绘画机器
(三)“鸽子”
(四)邮递员
(五)黄房子
(六)玛雅
(七)高更到来
(八) 大吵大闹
(九)“伏热”
(十)“在当今的社会 画家只不过是个破
罐子。”
第七卷 圣雷米
(一)三等客车
(二)疯人互助会
(三)破瓶烂罐就是破瓶烂罐
(四)“在头童齿豁 气息奄奄的时候,我才
学会了作画。”
第八卷 奥维尔
(一)首次个人画展
(二)精神病专家
(三)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
(四)一种疾速还原的泥土
(五)“他们死时也不分离。”
附 记
编后记

编辑推荐

  本译本于1982年出版, 18年来屡印不衰,正如译者常涛女士所言:“是梵高那在人生的磨难中摆脱了传统的桎桔而化入永恒的美丽灵魂吸引了一代代读者,《梵高传》也许会因此而有幸成为一部可以传之久远的书。”

作者简介

荷兰画家温森特·梵高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备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的美国现代作家欧文·斯通,在梵高还默默无闻的时候便写出了这部文学传记,时年仅26岁。60余年来,梵高的身世打动了无数读者,其魅力至今犹在。这部作品也便成了作家的成名之作,并被译成80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

图书封面


 梵高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6条)

  •     梵高传,亦译《渴望生活》,大多数人喜欢后一个译法。我也是。但客观地说,《梵高传》更准确。看完有一段时间了,对作者是很钦佩的:在细节资料收集之后,是他的再创作,才让我们读到这样一本好书。至于生活中的梵高究竟曾经过哪些,倒反是次要的了。严格说我这不是读后感,大约是该写在书页边缘的杂记吧**爱情**梵高爱过。先是房东家的妙龄女,再是孀居的表姐,还有共患难的洗衣妇。梵高被爱过。长他十几岁的邻家女。可是,他的爱情呢?忍不住为他叹惜。没有爱与被爱的互动,终究只能算是一厢情愿罢了。他和克里丝的同居生活,也许算是互动,但那就象雪地里两个互相拥抱取暧的躯体,生存是本能的选择,本能的选择却不能算是爱情。然而,爱情又是什么呢?忽然想起红楼梦里一句话:“不离不弃”。所以臆境昭然的白衣女郎才丝毫不觉突兀吧?与他不离不弃的,唯画而已。幸焉?非焉?命也?运也?**博里纳日**我一定是最没艺术气质的那类人。因为全书令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梵高为绘画而做的种种努力,而是他为拯救而做的种种努力。但他永远拯救不了那个暗无天日的世界。一度与《萌芽》相印证,却原来同源——左拉的素材里有福音布道者文森特。而今国内无数私窑,只怕比博里纳日更形悲惨。出路在哪里?**红舞鞋,跳不停**诚实直面自己的心灵,需要勇气。诚实直面自己的心灵,你准备好伤害自己,与你爱的人了么?梵高的不幸,在于他穿上了红舞鞋。梵高的幸运,在于他找到了属于他的舞鞋。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幸明白自己最深处的渴望的,那个天机泄露的时点,总是太迟。**平庸与疯狂**与高迪相逢,我意识到这是个由疯子们创造与传承的世界。读梵高传,我意识到这是个由庸材统治的世界。荒谬而统一
  •     在接触凡高传之前一直胡乱买了很多书阅读,想寻找高中阶段读平凡的世界的那种感觉,我害怕自己在这个复杂又混乱的社会里迷失掉自己的价值取向。还好,这本书让我跨越时空重新得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唯一的遗憾便是这本书的翻译欠佳。书中的凡高便是我心中的凡高,他不仅仅是部传记的主角,也成为了我精神上的导师。每天合上书页关灯睡觉之前,我总是不自觉地冥想凡高那伟大而沧桑的一生。其实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凡高的弟弟,如果没有提奥,我想,凡高就几乎没有机会成为后来的凡高了。凡高纵然遭到命运的百般折磨,他还是幸运的,至少他有个无私的支持他和懂得欣赏他的弟弟。写到这里,我在想,其实提奥只是希望自己的哥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自己也并没有把握哥哥以后一定成名成器。就像他一直争取在画厅展出印象派的画作,而始终都是时机未到一样。如果要参上感情色彩去评论这两兄弟的话,个人更喜爱提奥。凡高对自己理想的执着屏蔽掉了很多他对生活应有的义务感,他的过于主观化的想法和做法让他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方式,于是他只能成为一个先孤独才伟大的凡高。而大约天平喜欢共享的天性让我无法不更热爱同样天性善良却又能做到左右逢缘的提奥,而无论凡高的处境如何不堪,提奥的关爱从未让我失望。写到提奥又是个说来话长的人物。而短短的一篇日记,还有我那永远睡不醒的脑袋,还是别随意对待了这两个伟大的名字。
  •     《Lust for life》。梵高的传记。原本是睡前的阅读,后来看到梵高开始画画的时候,就不忍释手了。基本上一直塞在书包里,有空就拿出来读几页。几分钟前,坐在图书馆里终于吞完了最后几十页。当读到Theo握着梵高的手回忆小时候的快乐时光时,我知道有一种叫感动的东西开始在心底滋长。此时的梵高已经有一枚弹壳在脑袋里。他选择结束掉自己的生命。因为他已经没有了想画画的冲动,他心底里激荡的炽热感情已在一年前的Arles喷涌而出,定格在画布上。现在的他只是一个每隔三个月就会精神失控的疯子,只是弟弟Theo的负担。他不想这样。他确定他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尽管他只有37岁。这个37岁的男人在27岁的时候才拿起画笔。他不想继续在伦敦做painting dealer,不想在Borinage继续学习那一套神父该学的东西,他想画画。他并不知道他能画出什么东西,他只是想画画。在这之前,他喜欢过两个姑娘。当他向她们热烈的告白时,她们都坚决地说,NO,never! 然后仓皇而逃,再也不想见他。他长得不好看,他很极端。他不愿过富足却不想要的生活。他就是想画画。单纯,执拗,如果他现在在我的身边,我也不会欣赏这样一个人吧,和她们一样。Etten, Hague, Neunen, Paris, 在这些地方,他不断地受到质疑,也不断地自我怀疑,到底会不会画画。直到到了Arles,这个法国南部的小城,炽热的阳光和强烈的色彩灼尽了一切疑虑。他知道他终于到了属于他的地方。他想要画的东西就是眼前的一切。“The sky was so intensely blue, such a hard, relentless, profound blue that it was not blue at all; it was utterly colorless. The green of the fields that stretched below him was the essence of the color green, gone mad. The burning lemon-yellow of the sun, the blood-red of the soil, the crying whiteness of the lone cloud over Montmajour, the ever reborn rose of the orchards…such coloring were incredible. Lemon, blue, green, red, rose; nature run rampant in five torturing shades of expression”. 他每天很早起床,翻山越岭到达自己喜欢的地方,然后支起画布,开始作画,直到日落。每天他都会夹着一幅完成的作品回家。拿着那些还没有干掉的油画,走在回家的路上是他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他不再怀疑,也不再在乎别人的评价,他只是想把看到的表达出来,用自己的色彩和情感。他画那些盛开的花朵,不光有向日葵,还有杏花和雏菊;他画丰收的农田,在日落下和风雨里;他画他的黄房子;他画咖啡馆;他画那些星光,他看到的和想像的……生之热望。太热烈,太急速。亚里士多德也说了,No excellent soul is exempt from a mixture of madness。他以为是Arles强烈的阳光让他失去理智,其实是那些喷涌而出的强烈情感已经太难驾驭。此刻,我突然想起有个人对我说,生命的意义真的不是它的长度。那时我觉得这种话只能写在书上,出现在日常对话里太突兀。现在,我却清晰地记起了它,并想附和的轻声说,是啊。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Vincent, are you fine?
  •     会落泪…会感动的画
  •     不知是不是翻译的原因,有些篇章有点蜜汁尴尬了…
  •     天才的痛苦别人永远不会知道,同样天才的快乐世人永远也体会不到。在画出来自己得意画作时那一刻幸福和狂乐是世界上除了他自己之外再无人可得知,更不是我等平凡之人所能体会的,这一刻的美妙胜过他经历的世间所有的苦难:金娜,凯.非斯,西恩,玛高特,阿格斯蒂娜,瑞秋,每一段不如人人意的爱情。
  •     一个可怜的人,一个天才的画家,一个悲剧的人生
  •     南法的阳光和向日葵给予了梵高灵感,凡人站在这片土地上也会得道成仙
  •     艺术来源于热爱和坚持把。风格平实,了解梵高名画家的一身,出身算优越吧,但是被他自己“玩坏”了,看到后面画别人赠画,笑了,大概没想到今天随便一幅画会金贵金贵的
  •     你必须很喜欢和自己做伴。好处是:你不必为了顺从别人或讨好别人而扭曲自己。
  •     欧文·斯通先生用他美妙的文笔,完美的刻画出了一个精神世界的梵高。读这本书,就是一趟走进梵高精神世界的旅程。
  •     这个世界配不上你.
  •     很感人的一本书。真是同情梵高生时的遭遇,这本书写的很棒.
  •     在画布上肆意挥洒人生。那浓烈鲜艳的色彩,一如他的人生。
  •     活着,在别处活着,勇敢的人都是孤独的
  •     弟弟,和其他的一些知音真是好。
  •     10年的时候读的,浦东图书馆
  •     当年的影响是很大的。
  •     苦难成就救赎,梵高是自杀还是被偷猎者误杀?
  •     画家都是受过苦的
  •     唯有绘画是和他的生命接在一起。 致敬靠痛苦过日子的凡人。
  •     是传记中写得不错的一本.
  •     本来打了四星,因为我觉得好坑我也来画画了,然而想想看的时候我的感动让我不敢少打一星
  •     2016-11-19
  •     一流的作家。苦难中才有了美。
  •     一直怀疑纪传体
  •     可怜的娃……居然无人认可你的星月夜
  •     很动人 很感人 很细腻 太值得一看 再看 孤独可怜的梵高 不被理解的你绝望的你怎么能想到有一天全世界都想去解读你 称赞你呢 看完再听Vincent会哭
  •     被梵高对于绘画的执着感动~
  •     glad to know more about u
  •     最动人的是那份坚持
  •     我也想像太阳释放能量,大地长出麦子那样好好绽放自己的生命啊。
  •     人伟大
  •     喜欢梵高,必读书之一。是的,热爱生活。是热情而非太阳灼烧了向日葵。
  •     渴望生活
  •     梵高,生前是个可怜的生命,作品却表现了他生命的绽放
  •     这高分是给梵高的,但也十分感谢作者。现在的世界好像有把梵高神话的倾向,没有提奥梵高就湮灭了,提奥给梵高的不单单是物质上的支持,还有梵高能感觉到而不善表达的家人亲情
  •     与其说天才,不如说梵高是一个疯子。只有这样愿意为艺术着迷,疯狂,借以实现自我价值或者说逃避现实去往一个理想中的世界的梵高,才值得画出超越了凡人的眼光之物。 这传记本身一般般,吸引人的在于梵高早已如雷贯耳的名气,书籍便也跟着沾了些光。
  •     今天是他的诞辰。结缘这本书,认识梵高,还是因为一个阿姨的推荐,读过两遍,虽然好多细节已经模糊,但内心的感受还在。是一个疯子,也是一个天才。是时候读一下书架上那本堪比辞海的传记了。
  •     2001年的秋天,跟着妈妈在艺术展上看到了梵高的《有乌鸦的麦田》。那时的我天真的像个在麦田里叽叽喳喳的小乌鸦,02年我收到了做为生日礼物的传记,那时的我对文字对绘画毫无概念,把它丢进柜子里的最底下。而今的我已近而立,慢慢读懂了一个桀骜不驯,不墨守陈规的孤独画者在金黄的麦田下的守望。而今我也飞离麦田,孤独的像只乌鸦,嗷嚎着。
  •     高尚的灵魂是孤独的,孤独的灵魂需要共鸣 为了梦想一生都在努力追逐,为了自由一直都在偏执的向往 那是一个无法复制的人生,短暂而美丽,诚挚而热烈
  •     震撼的人生, 伟大的艺术家!
  •     旗忠 kindle20161015
  •     -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不知道…
  •     让我反驳。他不可怜,他很伟大。 因为他所有的都是为了掏出去,去表达,去喷发。 火中取粟。 他倾尽毕生点一把火,以自己为柴。 梵高是提奥的英雄梦想。
  •     想念那段在地铁上看书的日子~
  •     读完,精疲力竭的震撼和感动。
  •     无论是高更,梵高,无一不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绘画的狂热。能对19世纪的生活有所了解。现在一些事情···可能人们还理解不了,别说100多年前了··
  •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     独特的人,独特的个性才能成就一个疯子般的人,他在世时就是疯子,他离世后才成为天才。天才往往认为是疯子,因为他们不一般。为这个疯子感到悲哀,向这个天才致敬。
  •     一个让人流泪的故事。
  •     艺术家的一生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提奥,哎。。
  •     哭了好几次,难忘,由此爱上梵高,喜欢上传记类的书,现在比较想看欧文斯通写的米开朗琪罗的传记,痛苦与狂喜
  •     苦难而伟大的一生,深思学习。追求艺术的道路重来都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