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林徽因传

出版社:百花文艺
出版日期:2007-8
ISBN:9787530647745
作者:张清平
页数:367页

为你写诗的浪漫

那天为了打发等JW的空挡,在车站旁的新华书店里看了会儿书。翻到了一本讲林徽因的书,颇有兴趣,便认真地阅读起来。大致是围绕着林,徐,梁三人之间的故事展开的。看完后的感想是这种爱情的表达方式大概只有那个年代的人才可以做到。徐志摩的感情很直接,很激烈,也很浪漫,在他看到林徽因的第一眼,他变毫无顾忌的展开热烈的追求,为她写下了《再别康桥》。那种自由,奔放的姿态是惟有诗人才能具有的,甚至是失去理性的。卢梭说过“在这个世界上用你爱的方式来爱你的人尚未出世”,圣人早就给这样的爱预了言。梁思成是理智,绅士,大度的,他会含蓄的在纸条上写下“Lovers want to be alone”每个人的心里只能住进一个人,如果同时拥有好多人,超负荷的爱情会让彼此都很累。但人是聪明的动物,还有朋友,兄长,知己诸如此类的标签来标明那些始终占据不了你的心的人。林徽因是大家闺秀,具有非凡的天赋和魅力,同时又很纯真。她和梁思成各方面都极其的相似,拥有共同语言,很快变坠入了爱诃。而徐始终带着诗人的特质,倔强并且不顾一切。正如徐死后,林在给沈从文的信中运用文字的技巧这样写到“不够爱他并不代表不爱他”徐如诗一般的人生。有些人就是清高,狂妄,孤傲,不需要被读懂。他们注定是疯狂的。所以自古以来,诗人是最浪漫的,又是病态的。而人间的四月天却是最温暖的。而林徽因,就是这样一个让你可以为她写诗,为她浪漫到无可救药的女子。

一身诗意千古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某天在微博上看了好友对《人间四月天》的评论,突然想到了想去看林徽因的传记。从上学起,就很羡慕这个超凡脱俗的女子,一个具备了一切优秀女性品质的女子。用几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张清平的《林徽因传》,很震撼,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女子。不仅仅是浪漫主义的,更多的该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上学时的理解更多地来自林徽因的才情、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的爱情。读完这本书,我突然觉得,用这样的词语去理解林徽因,似乎太过狭隘,准确地说,她更是一位文学家、教育家、建筑家。正如书中所言,梁思成与林徽因之所以可以时时被我们谈起,更多的是他们为中国现代建筑学做出的杰出贡献,是为新中国文物保护和城市规划工作做出的杰出贡献。一个局限于自我小爱里的人是不会名垂青史的。林徽因的爱不仅仅之于梁思成,更之于中国现代建筑学。没有他们的跋山涉水、记录考察,可能今天的我们看到的只会是更少的历史建筑遗存;没有他们的执着坚定,也许今天的北京城布局会更加糟糕。尽管他们一直以超然物外的姿态做着自己挚爱的事业,但当大时代的浪潮席卷而来之时,他们却挺身而出,为中国那诸多的历史遗迹、为保护北京的历史遗存而振臂高呼。这就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纵然这种影响力在当时微乎其微,但时隔近一个世纪之后,当历史终于呈现出本来面目之时,他们的建议才最终得以被更多的人接受和理解。他们彼此相爱,彼此支持。正像书中所说的,徽因的灵动与思成的厚重行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组合形式。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组合,他们才创造了那么多不可复制的业绩。他们是真正的灵魂的伴侣,不论是事业还是生活。当一个人的精神力量足够强大,他就可以用这种信念作动力,去完成伟大的事业。思成与徽因便是如此。在抗战期间,他们和千千万万的普通知识分子一起过着食不果腹的困顿日子,但即使在这种生活极端困厄的情况下,他们的心灵与精神仍与外部的各种纷扰保持着距离,这让他们在困顿中得以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己所挚爱的建筑艺术研究中。这就是精神与信念的力量。1955年,51岁离世,她是幸福的。至少脱俗的她没有承受更多的磨难。比起1957的声势浩大、1966的浊浪排空,1955的动荡其实只是“吹皱一池春水”的小小涟漪。

不懂

关于爱情……徐志摩是一个爱着她,但是她不爱的人,真的是不爱。窃以为那就像是大学里向你表白的男生,打球很帅,吉他很帅,一切都很帅,身边的人都哈他的要死,而他只喜欢你。而你又说不清对他的感觉,聊胜于无的状态。梁思成,一个找到了美女,但是却一生没有走近美女心思的人,或者……一个得到了身却没有得到心的人。(大多数的婚姻都是亲情的,爱情不是消亡,就是从来也没有到来。)那个姓金的男人……高级的心灵花花公子罢了。这些不是看书的心得,是从林徽因的照片看出来的,她的样子总是理性大于感性,想象不出这样女生撒娇的样子,很像是身边的某一个人,仿佛小学里那种学习很好的,会告状的女班长,总是一脸正气。书只看了几章,无非叙述加夸耀。个人意见。

最好的女子

窗外的树在大风中沙沙的响,沙沙的扬着,我听着这暧冬的呢喃头脑里一遍一遍重复的念着“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相信不会有人质疑我用“最好的女子”去称呼她,她就是那个让任何女人都能在她身上找到喜欢的理由的美丽女子,虽然病魔一直缠绕着她孱弱的身体,却无法退去她魅力的光彩。她是一团带电的云,挟裹着空气中的电流,放射着耀眼的火花。我甚至认为她的一生就是一首诗,真挚、隽永而充满激情,梦幻又无法触摸般的透明。站在作者的角度,带着主观爱慕欣赏的眼光写她,会让人觉得她太完美,而我却希望从她的小性情方面去看她,从一个纯女人的角度去透视她。因为我相信她是有血有肉的。虽然她是那么高贵、纯洁。不知道她做为传统的中国女人在个人经历上是不是过于幸运,而另人向往、羡慕。的确,无人再能复制她的人生、她的背景。虽然她在不幸的婚姻中度过童年,但幸与不幸本身并不决定人的命运,决定命运的是人的选择。当人们觉得她在爱情的选择上有着让人有意外般的清高时,我认为她在选择自己的幸福,而不是某个人。她的一生就是一首诗,有人像诗一样的来爱她,记挂她,而她也像活在诗情中的女子,在诗人的诗中一直没有老去过。虽然我喜爱徐志摩的诗,也相信他是一个为爱能燃尽自己,那样忠实于爱的人。但林徽因对他的决绝与平静,没有让我有隐痛感。鲜花更美的绽放并不是息身于草根般的飘浮未定,花的美更需要一棵坚实的树,有树的雄广的根,花儿将更加弥散开来。对于林徽因放弃徐志摩的爱,除了感叹她的聪明之外,客观来看,受着传统伦理教规下成长的她,虽读过西方文学和游历西方的经历,虽然她本人着迷于徐志摩带给她的新文学思想,以及新的眼界、理想与美好单纯的信念的煽动。但终究无法冲破礼教传统所赋予她的思想中的理性。记得她在给胡适的信中写道:“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看到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晚年生活,在彼此身体上疾病软弱中的相惜与照顾,却让我从内心中生发中一种酸楚感。可能做为感性的我,在不知道不觉中对号入了座。同样因为命运的厚爱,在我个人的婚姻感情生活中出发,我尤为的理解林徽因与梁思成之间,那么相似、性情、趣味的相投,所产生的默契。作者曾这样来形容他们的组合,“如果用思成和徽因终生痴迷的中国古建筑来比合喻他俩的组合,那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还有人这样形象的形容"在我看来,林徽因和梁思成就像齿轴和齿帽,经过改动、磨合,很适合地咬啮在一路,彼此成全为更有效的一个部分。他们情深意笃,得益于一个圈他人他们配合的事业,双方密意的眼光除了彼此凝望,更多时分,是在凝望统一个标的目标。在事业上,他们有太多心血结晶,有太多的进程和回想。"他们在精神的交融和相砥励,使他们彼此的心靠得更近。那是一种情,不很烫,但很熨贴。天长地久,静水流深。至于最后流传与金岳霖的暧昧,我相信一定存在过某种情愫,他发乎情止乎礼。但那一定是爱吗?或者是一种对长兄般的信赖与依赖感?敬重中透着欣赏。林徽因是独特的,在那样的时代更是难得的,一旦找到爱上她的理由,忘记她就是困难的,在那段情操贫瘠的大陆上,随便一眼看去,都只能是对她的美好回忆。美好的让一个男人永远纯洁的守望在心里,陪伴在时间的长河中……一个最好的女人,并不是完美的,是她能够,让爱她的人以完美的眼光来看待她。一个最好的女子并不一定具备完整的安全感,而她的聪明之处,在于懂得给自己找到心安之处。这个心安处即是信仰、即是伴侣、即是伴随着她灵魂发光的事业和家庭。林徽因是幸运的,她因自己生活中优秀的男性而更加优秀。总会有人问她到底爱过谁,她最爱的人是谁?我觉得这一点都不重要,我们都会遇上一个人。属于自己爱的那个人。然后就这样,看时光慢慢流逝,看沧海变成桑田,看风云变幻。只是最后的最后,那个人,依然是你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一种新的认识

从知道林徽因起,我对她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关于她和徐志摩的情史上,看了这本书后,我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认识。她在文学方面的天赋让我对她学识的认可,她是才女,而且是超凡脱俗的,而且在我的认识中,她已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人,不再是因为谁而想起她,那个我敬佩的、喜欢的林徽因。她和梁思成的爱情让我感动,我一直认为他们就是活在上层社会的,有足够的条件追求自己的爱好和事业,不用考虑别的,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他们生活在那个动荡的社会里,怎么可能平稳呢,在他们的事业生涯中经历了多少波折,可他们从不抱怨,有着自己的信仰,那崇高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一直努力,无论多么困苦,从不放弃,即使在病魔折磨的时候。很令人感动,也是值得学习的。她的处事原则,她待人的态度,都被我欣赏着。一个女人能做到这样真的很不容易。我很羡慕她能拥有这么多真诚的朋友,一起聊天,志同道和。在现在这个社会已很难实现。这本书对当时的社会文人写的很仔细,可以了解很多知识,很不错的一本书。

《林徽因传》读书笔记

书名:林徽因传作者:张清平译者:无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版次:2007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读书笔记(开始时间:20160730)1.故事梗概:林徽因1904年出生在杭州,原名林徽音,30年代改现名。父亲在其2岁时即赴日留学,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其父与其母并不相爱,父亲续弦后对其母更冷淡,母亲对此抱怨不已。这些对林均有很大影响。其父辛亥革命后从政,1920年政府公派赴欧,把她带上了。在英国她随父亲到处游历,还读了很多书。在英国她和徐志摩相见了。双方对对方均有好感,但徐志摩已有家室,于是林将爱恋藏在内心,尽管后来徐与妻子离婚,但是双方终生未再发生感情。1921年秋林随父回国。林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在父辈安排下相恋,本计划一起赴美,梁思成却遭遇车祸。林在一旁陪伴。此后经历了泰戈尔访华,林和徐志摩全程陪同。泰回国后,林与梁一起赴美。二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但由于建筑系不招女生,林改学美术。学习期间,梁的母亲和林的父亲先后去世,二人经历了一些波折,最后顺利毕业,又分别深造,最后决定回国。两人先去加拿大办了婚礼,然后到欧洲游历了几个月,等于度蜜月。梁启超为儿子安排了东北大学的职位,二人遂回国。二人在东北大学干了三四年,创立了东北大学建筑系,期间梁启超去世。随着二人孩子的出生,以及日本人对东北的步步紧逼,梁辞去教职,回到北京。二人在北京生活,林在香山养病,开始文学创作。在北京一群知识分子每周定期聚会,林和梁也参与其间。后徐志摩因空难去世,其在康桥见到林徽因的那段时间的日记消失。林梁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是个男孩。这时梁多在外地考察古建筑,林在家中进行文学创作。金岳霖对林有感情,但是并未干扰林的家庭,而是终生未婚。抗战前,林陪同梁在山西、山东、河南、杭州等地考察古建筑,有了很多发现。直至七七事变爆发。二人带着孩子迁到长沙,最终又历经艰辛到了昆明。抗战期间,二人先在昆明住了几年,随后又迁到四川,在宜宾的李庄。一直到抗战胜利。林的病愈发严重。抗战胜利后,林梁二人回到北京,梁又被公派去美国一年,期间林病重,梁回国后林进行了手术。国共内战,解放军兵临北京城下,梁林二人均未离开。梁还为解放军标注北京古建筑。解放后梁林二人参与了国徽的图案设计,梁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梁林二人对北京市的规划提出新建中央行政中心,保留旧城,以及保留北京城墙的建议,均未被采纳。北京被大拆大建。梁林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等重大活动,并经历了三反五反,知识分子洗澡运动等。经历了反胡风,反胡适等运动,1955年4月1日,林病逝,51岁。2.摘抄:正因为英国自由而不激烈,所以他们虽有革命的实绩却无大流血的历史记录。同样,因为英国保守而不顽固,所以他们虽然“不为天下先”,却也不僵化落后。爱其实更多的意味着包容和接受,包容和接受自己所爱人的一切。人世间生活着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你的生活中来来往往,你认识了他们,甚至你也不讨厌他们,但是,他们在你的生命中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只有极少数的人,你愿意和他分享你心灵的秘密、你的快乐和忧伤、你的热爱和热情,真正的友人是你可以搁置心灵的地方,是上帝给予人生的恩惠和慰藉——林徽因热爱朋友,离不开朋友。3.感想:人还是要干自己喜欢的事啊,这样才能坚持一辈子。

如此清澈的女子

之于林徽因很早的记忆,是源自黄磊、周迅、刘若英演出的《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剧。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时还小,还是因为当时的自己也特文艺范儿,对这部电视剧有特别特别深刻的感觉,感觉黄磊就是真真正正地是徐志摩了,而奶茶就彷如张幼仪在世,清新脱俗的迅哥儿恰似含苞待放的林徽因一样,神了。看了这本传记,开始对于这个人物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形象从模糊开始变得清晰,对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对她,已经不能再简简单单称之为诗人,或者建筑家,而是一个拥有诗人一般浪漫狂想、有建筑家一般思维缜密、有来自于女人背后的敏感、有源于西方文化熏陶后的开明。她很不幸地经历了中国三四十年代革命的大背景,却很幸运地躲过了五六十年代的文革时期。她生活在一个满是泥泞的时代,却用自己的智慧凝结出了一个个盛大的果实。如此清澈的一生,如此地完美。金岳霖的那副挽联我觉得写得挺好: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喜爱林徽因

林徽因的聪明才智实在让人钦佩,她一生中两个最重要的男人在当时也是颇有名气!诗作与建筑将他们紧紧相连,命运和磨难使他们交织在一起,才会有现如今诸多佳作!个个都精湛绝伦,让我也突然喜欢上诗句和建筑,哈哈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台湾旅游期间在诚品书店寻到,书名改为《遇见林徽因》,这是自《三国演义》之后第一次看竖版繁体的书籍。其实我之前一直都知道梁思成,也知道林徽因,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不知道他们是夫妻关系。。。许是从小读书不系统所致吧同一些之前看过的很多大人物的传记不同,的确如开篇作者所提及,一种“情怀”贯穿始终,除情怀外,另一种感觉应该就是所谓的“民国范儿”了吧~ 那个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延续到文革前的那种社会风气,看着梁思成夫妇与徐志摩、金岳霖以及沈从文等人之间的往来,真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说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结婚数年,彼此各自忙碌,看到梁思成、林徽因之间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相互扶持、支撑,相濡以沫 确实令吾辈羡慕非常。不过如我们所知所料,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战争中能够保护日本的京都、奈良不被破坏,也能够在解放战争中保护北平免遭战祸,但是到了和平时期,却没有能够保住北京古老的城墙。。。 令人扼腕!令人痛心!梁先生,你曾预言,五十年后,有人一定会后悔!的确,我们很多人在后悔,但是。。。 您的故居。。。那个书中提到的你们和老金的家,好像也被拆了。。。

你是我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一本自己很喜欢的书,每次心烦意乱的时候总是它可以让自己安静下来。一个女人牵扯着三个男人的一生,感觉无论她最后和谁走的最后都将会是一种传奇。不过无论是写诗还是哲学,无论是徐志摩还是金岳霖,我想都不会有建筑和梁思成所带给她的那种安全感和满足感,还有那种在心底由衷的快乐。因为你是我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所以,我将会陪你走过一生~

这样的女人,还能有吗?

看过很多女性传记或者写女人的书。很多教人如何成为一个职业女性甚至企业家。比如《凯西来了》,以及最近超热的“啥拉拉”~~要么就是教女人如何聪明的应对男人,美化自己。然而,怎样做一个女人呢?做一个怎样的女人呢?细读林徽因,她会告诉你。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以,推荐给所有的女人们看。

做个理性的女人

比起杨玉环和唐玄宗的爱情,我更向往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彼此独立又彼此相依。徐志摩的爱不切实际,金岳霖的不过短暂的两情相悦,面对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感情,她清楚的看透了情感的本质,做出了理性的选择。结婚是为了生活。看了这本书更能理解老妈说的话,我想最好的婚姻就是两个人互相尊重,彼此欣赏,彼此接受。所以首先要做好自己,才能值得别人尊重和欣赏,才会遇到更好的他。

她是人间四月天

我想说这是一个真的懂得自己要什么的女人,无论在爱情还是在事业上。于梁思成她清楚自己母亲的痛苦,不愿做破坏他家庭的第三者,她也清楚徐志摩是不适合自己的他太浪漫太多情。于梁思成他们找到了心灵的契合点,有这可以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最终走在了一起。于金岳霖他们成为了终身知己,甚至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都超越了爱情。这三个男人,拿出任何一个都是很有分量的,却都对林徽因情有独钟,金岳霖更是为了她终身不娶(ps:我一直觉得用情之深远超过徐和梁),可见林徽因的人格魅力,我想说她的情商真的是很高。可能很多人是因为徐志摩才知道林徽因的,但看过这本书之后你就会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传奇女子,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的人生画卷。真的很佩服她,不仅因为她的才,更因为她的情!

世间女子,分离多姿。独独有她,哀艳如诗

《林徽因传》这本书不是一本单独的传记书籍,想要了解走进林徽因,想要透彻理解民国第一女神,想知道关于女神的成长日记,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既然是讲林徽因的书,书中自然就不得不提林徽因身边的男人和女人们,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张幼仪、陆小曼...甚至王庚、费正清夫妇,读完这本书,你能清晰明了的知道各个人物之间的复杂细腻的情感交织;花季的林徽因对于浪漫爱情的向往,徐志摩就出现了,让她享受到了爱情的浪漫,可因为家庭环境让林徽因的爱情观异常理智成熟,他们注定没能有一个结果;当她需要一个男人的时候,梁思成走来了,并为了她选择了建筑,有了共同的人生志向,互相坚守一路前行;在身处兵荒马乱的乱世,金岳霖站了出来,诙谐幽默坦荡的爱恋,让他们成为了密友。这本书会让你对每一个人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徐志摩和张幼仪,陆小曼和王庚,徐志摩和陆小曼,梁启超和徐志摩,金岳霖和梁思成,是他们构成了林徽因多彩的一生,让你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是是非非。

林徽因——一个诗意坚韧的女人 ——读张清平《林徽因传》有感

说道林徽因,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与徐志摩的纠葛以及她那个作为梁启超儿子的丈夫。这是充满桃色的。但看过《林徽因传》之后,你会对林徽因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这也许才是真正要去评论一个人的前提和对她的尊重。林徽因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这体现在很多方面。同样她也是一个诗意的女人,因为她通身的才华。林徽因出身于优渥的家庭,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又和梁思成一起留学美国,先后去过宾大和哥伦比亚大学。对于绘画和建筑都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是林徽因有一种灵性,这在她的作品有很多体现。甚至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也有她的设计和参与。所以,如果一个女人仅仅因为林徽因身边围绕很多优秀的男子便对她有一种抵触,只能说明她是狭隘的。因为林徽因的太太客厅能吸引当时各学科各领域的英才,完全是因为她的才华和那里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关于林徽因在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她的诗意和才华,还有她的坚韧。生活的艰难有时突如其来,是容不得选择的。林徽因的后半生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颠沛流离,没有了少时的优渥和安静,经济上极其拮据,有时候常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可是这都没有打垮她。个人觉得梁思成属于生活上需要被照顾的类型,就算是从前没有爆发抗战,也是林徽因操持家务,做好林梁两家的人情往来。后来抗战爆发更是如此。可以说,没有林徽因的操劳与支持,就没有一半的梁思成。有时候当自己有些微的倦怠和不思进取的时候,就会想想林徽因。可以说很多女人都对她羡慕嫉妒恨,我自己最初也是抱着想要瞧一瞧林徽因到底优秀在哪的心态去读这本书的。事实就是她不仅有诗人的情怀,哲学家的思维,也有生活中的坚韧,就算面对疼痛难耐的疾病,也能爆发出生命无限的张力。这些都是她身上闪闪的人格魅力。昨天夜里,做完了这本书的摘抄,合上书本的那一瞬,于寂静的夜里我似乎听见了一声悠悠的叹息,嗅到一缕幽幽的檀香,为那个民国年间声名赫赫的才女,也为她传奇的一生。

林徽因艺术的一生。

还记得几个月前在书店,一个中年的父亲指着《林徽因传》的封面,对看似五六年级的儿子说,你看这是解放前最有名的才女美女。看得出来,孩子是没有听进去的,而父亲却是一脸的喜欢和感慨。再过几年,究竟还有几个人能认识她—林徽因,一个旷世美丽的女人,一个才华绝代的女人,一个创造了沙龙又走出了沙龙的女人。梁从戒,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子,他的这席话,我想是对他母亲林徽因最好的诠释。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和科学的、人文科学和工程技术、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时,所有这些在她那里都已自然地融会贯通,被她娴熟自如地运用于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得心应手而绝无矫揉的痕迹。不少了解她的同行们,无论是建筑界、美术界还是文学界的,包括一些外国朋友,在这一点上对她都是钦佩不已。林徽因生平:1904年生。1920年,16岁,随父同赴欧洲。在那认识了徐志摩1921年秋,林徽因随父亲归国。1922年,在父辈的安排下,林徽因与梁思成由相识到相爱了。1924年,梁林前往美国读书,那一年徽因20岁,思成23岁。1928年,梁林相恋五年后,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婚礼。同年回国在东北大学任教。1931年,梁林回京。梁思成开始营造学社的研究项目1932年,梁林认识费正清与费慰梅。到1937年,梁林一直从事古建筑研究和考察。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流亡岁月。1938年,安家昆明龙泉镇。1940年,营造学社随中央研究院迁移四川省南溪县李庄。梁林也一同迁往。1946年,抗战胜利,梁林回北平。后面的历史不写了。于1955年逝世。林徽因的一生是绚丽的,文学、建筑、艺术。人们总说红颜薄命,但又有人庆幸她没有熬到那苦痛的年代。不仅仅是羡慕和感慨林徽因的这一生,更加喜欢的是解放前那些学者们的理想与意志,在那样国破家亡的时代,面对生活的窘迫,面对时事的更迭,在昆明,那个神奇的西南联大,出了多少的学者与人才。此书更像一部侃侃而谈的散文,抒情的、记叙的,一点一滴的描绘林徽因的一生。每每读它,总能使自己多一点感动,望推荐给喜欢的朋友。徐志摩:我将于茫茫人海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梁启超: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一个家庭中,男女双方的幸福和美满,依赖于互相寻求和接收唯有对方才能提供的东西,包括思想、情感、彼此愉悦的方式。恋爱只是一个过程,恋爱的结局,结婚或不结婚,只是恋爱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从恋爱的结局

人生若只如初见,最美人间四月天。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徽因深爱着志摩,但志摩的妻子——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之后林徽因经过一翻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金岳霖,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一天,.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微因很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梁思成听了以后非常震惊,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笼罩了他,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虽然自己痛苦,但想到另一个男人的长处,他毅然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而林微因,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语: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围绕在林徽因身边的,是中国整个20世纪最有活力的诗人(徐志摩)、最优秀的建筑家(梁思成)、最伟大的作家(沈从文)、最具个性的哲学家(金岳霖)、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胡适、费正清)……这样一个精英群体,因了自己心目中崇高的美,发乎情、循乎理、止于礼,相知、相爱、相敬,既有徐志摩“甘冒世之韪,竭全力以斗”的痴狂爱慕,又有金岳霖因爱一人、终生不娶的情感传奇。林徽因在处理自己的人生问题上有两处做得极为漂亮。一是她在徐志摩与梁思成之间,选择了梁思成;二是她与梁思成结婚后依然和徐志摩是最好的朋友。 徽因爱思成,当然也爱志摩,爱老金。她从不矫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忠实于自己心灵的回音。难以置信,一个受过西方文化洗礼、个性解放的具有文艺复兴色彩的女性会对一切真诚保持假道学的正经,有着超凡心灵理解力的她用特有的方式共鸣于最美丽的情感。她写的《仍然》“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芒,你仍要保留那真……你要相信,山谷中仍有那回音”,是含蓄的表白,更是率真的流露。志摩失事后,思成陪她一起捡回飞机残骸,徽因一直将她挂在起居室里直至离世。从事德国古典逻辑学研究的老金是“太太的客厅”的常客,徽因理性与感性兼俱的特质曾让他深深地迷恋,当徽因坦诚“爱上老金”时,他们三人都保持了一份尊重、冷静的态度,尊重内心性情的源发,却不让情感恣意泛滥。徽因最终选择的是发乎情,止乎礼,只要真诚不渝,心灵的芬芳终会超越世俗的占有。 如果一百个人来问我完美女子的标准,那么我一百次都会回答说是林徽因,是的,她已经是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一个剪影。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为她写下那样的诗句,可是最后她还是没有选择他。可是,比起徐志摩那样激烈的爱,金岳霖的脉脉深情更令人动情。汪曾祺写过一篇《金岳霖先生》,其中有个这样的细节,说是林徽因去世多年,金先生忽有一天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他为了她终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取代她。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林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跟人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他渐渐说着,声音渐渐低下去,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后一页。有人央求他给林的诗集再版写一些话。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想起许多事情。但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当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睛,垂下头,沉默了。多年前我读到这样的话语,一刹那感动。那个时代的人,对于感情十分珍惜爱护,爱一个人大约便是长远的,一生一世的事情。因此爱得慎重,却恒久。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做这一切。爱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而如今多见的,却是那等付出一丝一毫都要斤斤计较的男子。发出一定要有回报。计算爱情,一如计算基金汇率,赔本生意,谁肯做。若自觉有些许吃亏,一定加倍讨要回来。面对这样可怕的现实,再看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候那样动人心魄长远的爱,真是让人心灰意冷。爱固然值得珍惜,但是要人爱你一时一刻并不难。但是最美最好的,是有个人在至老时候还会想起你,那样深刻,深刻到他一生都从未忘怀过你。他会想起你年少时候的容颜,在他心中,你永远都是十七岁的那个穿白衣裳的小仙子,他会想到嘴边不自觉地轻轻地微笑起来,叹息地说,她啊……之后便是沉默,沉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万语的,可是已经不必说了,那样的你,在那样的他的心中,便是独一无二的万古人间四月天了。爱有很多种方式和理由,这里无意责怪谁,只不过我觉得金岳霖的故事听起来更加撼天泣地。 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他一辈子都站在离林微因不远的地方,默默关注她的尘世沧桑,苦苦相随她的生命悲喜。有一种情,不很烫,但很熨贴。天长地久,静水流深。 若, 人生只如初见,多好! *部分内容引用自友—— 唐松 日志 。。。

不仅仅是美女

最喜欢在图书馆的临时归还书架上淘书,那些外借出去刚刚还回来的书就像是一个个受宠的孩子,被人轮流抱在手心里过。《林徽因传》就是被我一眼从临时还书架上瞄来的。看书之前,仅仅知道她是个非常美丽的女子,和徐志摩有过一场热恋。看完之后才知道她是如此才情肆益—她是诗人(个人认为她的诗甚至不输与徐志摩)、是作家、更是建筑家,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是幸运的:有深爱她的伴侣和幸福的家庭,有与生俱来的才情和后天父亲对她的培养,只可惜她生活在战乱年代,如果是今天。。。 虽然年代如此,可我却又那么羡慕她们的生活圈子,那么多知心挚友经常聚首,倾心交谈。同时也很佩服那一代人的在那么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的学术精神。如今年头好了,可是好年头似乎却再也生不出那个年代那么多巨匠来了。将一个人的一生精炼于一本书之内,这本书已经做的不错了。

发乎情、循乎理、止于礼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通常,对于女人来说,遭遇太多太浓的情爱,往往物极必反成灾难,但是这三个男人却并没把她拉进泥潭,令她在爱情里颠沛流离。她轻盈的爱和被爱,不带走云彩。   围绕在林徽因身边的,是中国整个20世纪最有活力的诗人(徐志摩)、最优秀的建筑家(梁思成)、最伟大的作家(沈从文)、最具个性的哲学家(金岳霖)、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胡适、费正清)……这样一个精英群体,因了自己心目中崇高的美,发乎情、循乎理、止于礼,相知、相爱、相敬,既有徐志摩“甘冒世之韪,竭全力以斗”的痴狂爱慕,又有金岳霖因爱一人、终生不娶的情感传奇, 读后让人为之感动。那个时代的人,对于感情十分珍惜爱护,爱得慎重,爱得恒久。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林徽因最终选择的是梁思成?“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这正是林徽因的理性,林徽因的智慧。但不知在她的心中是否也有纠结,或许只有她自己才知道了。

别扯了,林徽因相貌算不上美丽!

我来揭穿这个事实吧。除了这张我认为称得上美丽动人,其他都一般,不算出众。http://himg2.huanqiu.com/attachment/090211/d6ce7a687a.jpg不考虑性格因素。光论相貌,为什么大家一股脑的都说漂亮呢?大家都这么没主见吗?

用智慧做幸福女子

那一句话怎么说的?近百年来,被男人玩得最厉害的是张爱玲;近百年来,玩男人最厉害的是林徽因。这么恶狠狠的句子,说的不知是赞美还是嫉妒。他们总是拿林与张比。同样是才女,命运大不同。孰对孰错?大概只是生命的两个模式而已。我,总觉得她们是不能比。张是飘零,但她未见得有怨尤,且后人知道张、喜欢张、议论张,都是作品而起,然后才是情事,那男人是她的花边;而林是圆满,所以她就被幸福湮没,后人议论总是从男人始:徐为其离异,梁与其伉俪一世,金为其终身未娶,她是男人的梦想。如何比?只是,张爱玲自己说: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所以,她未免不想做林这样的女子,只是她未能。可是幸好她未能。少了林,那国徽未必就不全了,照样会有国徽的式样出来,那几个男人,未免不会爱上另外的女子,后来不是徐有了小曼,梁续弦了林洙?可是少了张,今世人多少失落,且不论你爱不爱张,只是必然,要多少人少了多少趣味啊。老大向我力荐这书,亦是力荐这女子:最欣赏的。我前后两日读完了。是智慧女子。遇到了,是你幸运,你心甘情愿能爱她一场,不能得,看着也是好的。人生无非经历过,不爱,不如去死。她把别人的生活变得跌宕起伏轰轰烈烈,自己的平静隽永和和美美。所以说她玩了男人们,可是男人们甘愿,你要如何?话说男人们也没有白被玩呀,徐志摩那不管不顾的天真,金岳霖那一生不变的执着,哪个不是被人们赞着的?我就是喜欢张爱玲尖酸恶毒的刻薄,徐志摩的孩子气,金岳霖的坚贞。不喜欢林徽因那事事圆满的智慧的,因为你也想成为。因为你嫉妒。我想那个豆瓣里的“讨厌林徽因”小组,就是这样的。是这样,玲珑得很生活的女子,因为离你的生活很近,你如何没有成为呢?因为你没有那样的智慧,只好嫉妒收场。林对男人的智慧,最深刻的一出,是她哭着奔向梁,问他: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怎么办?!看上去,有着一无所有都失去的绝然。可是她必然是明白他们是爱她的。爱她,会深深思考她要的幸福是如何,自己能不能给。于是梁让了金,然后金又推回了梁,然后终身保留其志。她把选择题给了他们。她总在最适当的时候,做着最适合的选择。于是,林徽因过着幸福女子的生活。

你是人间四月天

这本书我看的比较早了,大约是在2003年吧。那时书名还叫《林徽因》呢。我看过一些关于林的传记,一直以为这本写得最好。整部书文字优美、史料严谨、清纯婉约、浑然天成,没有一丝矫揉造作的痕迹,不仅道出了传主的生平事迹,也阐示了人物的精神魂魄。与当前一些堆砌罗列、东拼西凑的传记相比,《林徽因传》可以算是精品中的精品。围绕林徽因,我又读了《困惑的大匠梁思成》、《我与梁思成、林徽因》、《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等等 ,对林徽因和她那个时代的学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和感悟。林徽因是集美丽智慧于一身的知识女性,她和她周围的一群知识分子在上个世纪的战火硝烟中,手持学术传承的薪火,肩负文化图存的道义,苦心孤意、上下求索,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独特的人生轨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如今,林徽因的美丽和睿智已经化成浩翰天河中的历史繁星。新月诗人、学者、建筑家、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费正清、沈从文、应县木塔、李庄、营造学社、太太客厅等许许多多关键词,都成了这繁星标示的美好记忆,它叠加出的璀灿夺目光芒,足以让时下的美女才女们暗然失色。

最美人间四月天

你是一树一树的开花,你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曾经有人问过我:“你知道完美的女人是什么样的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像林徽因这样的女子。”许多年前因为读了徐志摩的一首小诗《偶然》,才知道了林徽因这个女人。她是那个时代的临水照花人,她是美丽、聪慧、才华集一身的女子,她风华绝代、兰心慧质、敢爱敢恨、热情似火,她把女人的一辈子做到了极致。她永远是男人眼中最美的风景,她的一生有着三位重要的男人。她与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婚姻成就了一段“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佳话。她曾经深情地对梁思成说:“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一生来偿还。”梁思成也曾诙谐地对朋友说过:“中国有句俗话‘文章自己的好,老婆别人的好’。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这对灵魂伴侣执着地生活在理想与爱的世界里,岁月增加了他们生命的深度,与对建筑艺术的梦想和追求。林徽因在十六岁的时候遇见了她的初恋情人,像风一样的男人徐志摩。这个男人为她油然而生创作了无数感人的情诗,在徐志摩的诗中,林徽因已达到了他梦想中的神圣镜界,是眼中炫目的光芒,是灵魂的唯一伴侣。徐志摩曾感慨到:人生得一知己,幸之;不得,命之。徐志摩英年早逝,但那些幸福浪漫的红尘往事,至情至性的点点滴滴已然掩埋于林徽因内心隐秘的记忆里。若一份感情可以用来守候,以至于终身不娶,那就是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哲学家金岳霖先生一生都在等待着一个没有结局的答案,做了一辈子的蓝颜知己。他始终站在林徽因不远的地方,默默地关注她的尘世沧桑,深深相随她的生命悲喜。就这样痴痴地等了她一辈子,想了她一辈子,看了她一辈子,到最后他依然还能说出‘今生无悔’。林徽因的一生是幸福的、灵动的、优雅的、深邃的,如她所写的诗一样,是光芒四射的。她的理性,她的教养,使她游刃有余地把握感情的距离和尺度,对于她来说,所有的邂逅都是偶然,而这份偶然成就了永恒。

小感受

一代才女不辱盛名,林徽因有自己的个性,有才华,一代奇女子。被3个男人爱该是多么幸福啊,梁思成对其忠诚挚爱,徐志摩为其如痴如醉,金岳霖为其终身不娶。我不奢望3个男人真爱我了,只有一个真心的我就足矣。

读林徽因

很好的一个人,但并不是一本写得很好的书。作者更多的只是随性地发挥自己对林徽因喜爱的情感,缺少传记体的一些基本要素,也许可以称之为另类传记吧。如果作者借鉴一下欧文·斯通的写作方式,可能会把林徽因还原的更真实些。不过从书中让我知道了很多趣事,比如徐志摩为了赚钱供养陆小曼过奢靡的生活,在北京还做过类似于今天的房产中介的工作,为了省钱,搭乘北京上海往来的邮件飞机,也就是这种飞机把他送入绝地;金岳霖终身未娶,只为林徽因,至死都与林的后代生活在一起;二战期间,美国对日本重要城市毁灭性地打击,惟独对京都和奈良这两座古城奇迹般地毫发未损,原来功绩在于梁思成、林徽因对他们的美国朋友费正清(当时,美国派驻中国的要员)提醒,后来日本人民称梁思成为“古都的恩人”,他这种超越国界保护人类文化财富的行为被人称颂。北京的香山爬过好几次,但卧佛寺却从来都没有留意过,现在才知道原来此寺院是北京留存的惟一一座唐代建筑风格寺院,剩下的都是明清建筑了,只悔以前没有仔细看过、抚摸过。其实这本书,早几年前在书店看到时就有想读的冲动,但觉网上买会更划算一些,而每一次网购图书却又忘了它,就这样一忘就是三年,看到已是第6次印刷的字样,直呼可惜,这样的书应该收藏首印本的。

作为一本传记,已经不错了

《林徽因传》及其他林是什么样的一个女子,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这本《林徽因传》为了还原这个民国才女,做了很多努力,让林徽因的形象从徐志摩的故事里剥落出来。作者引据了不少资料,试图在我们眼前重现一个活生生的林徽因,为此我非常莫名的感动,一份对逐渐远去的生命追寻的尊重。可是,读完之后,总觉得茫然若有所失,不知道究竟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但不可避免的感觉到一种缺憾与不完美,或许,作者尝试在纪传与小说两种手法之间的切换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或许,关于林的资料实在太有限,又或许,作者没有勇气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总之,不足的地方,作者就拿出彼时林的文字与理论作为弥补,文中因此出现大段大段关于建筑种种的论述,不是没有道理,只是容易把人物的感觉弄得支离破碎。不过,作为一本传记,这本书已经很不错了。尤其是作为一本为民国女子而写的传记,一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因为某段传奇的感情故事而出名的女子真实的故事和生活。很羡慕他们当时种种纯洁而真挚的感情。徐志摩肯因为对一个十来岁的不知道爱为何物的小姑娘的感情而离婚,林虽然无法接受热切追求着自己的这个浪漫主义诗人,这种感情纠葛却从来没有妨碍过他们之间的友谊。这种深厚的友谊,在后来林的《悼志摩》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时隔四年,当徐志摩的印象在人们心中开始模糊的时候,只有林徽因,饱含深情的,再悼志摩。也正是这样一个林徽因,在她去世多年之后,在丈夫梁思成娶学生林洙之后,终生爱怜着她的金岳霖,在某一天邀请林生前的好友吃饭,在开饭前告诉大家:“今天,是徽因的生日。”说完不禁潸然,而时隔多年之后,作为陌生人的我,读到这一段时,也不禁为这款款深情,感动的泪眼婆娑。"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 of your changing face..."叶芝这爱的诗句,反映的不也正是金岳霖的这种痴情吗?幸运的是,金岳霖表达了他的热爱,而林徽因也深爱着“老金”,梁思成也知道他们之间的这种爱意,但三个人最终用理智战胜冲动,三个人之间的种种纠葛升华为纯洁的友谊,直到梁林二人不在人世,金岳霖还与他们的后人梁从诫一起生活,后者更是亲切的称他“金爸”,细细读来,让人羡慕,让人叹服。读《鹿鼎记》的时候,觉得胡逸之柏拉图式的爱很傻很傻,但那终究是小说家言,而生活中,能这样持久安静的深爱一个人的这种感情,则让人肃然起敬。北总布胡同的生活,是另一种让我羡慕不已的情形。我常常会觉得孤独,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还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因此,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圈子。可是,住在北总布胡同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却过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幸福生活,但看梁家的常客名单就足以感叹半天了:金岳霖、徐志摩、胡适、沈从文、费正清、萧乾……,《礼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反之亦然,思想唯有碰撞才能迸发出一片片新的火花,缺少了交流,无论多么有天赋的大脑,也只能木讷的像一块石头。虽然冰心写《太太客厅》讽刺林徽因这种沙龙,但我想,其中多少也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意味在里面。富兰克林在他的“哲学研究会”中受益菲浅,林徽因的诗情与才情,应该也在这样的沙龙中得到不少成长,只是,无论在彼时还是今日,这样的机会,都是可遇不可求,都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精神盛宴。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在这寒冷的夜里,我坐在这里听着马友友的大提琴,感受着一本书,或者不妨说这本书所讲述的女子,带给我的温暖.“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样的诗句让我温暖、感动。我不知人世间多久还会有这样一个女子,她美丽、灵动、温婉,有着遗世而独立的气质。她诗歌、散文、戏剧均造诣非凡,她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独一无二的女建筑学家。她才华横溢又一生淡泊。她作为女人的一生完满无憾。说她的一生是中国女性理想的人生范式亦不为过。我在这本《林徽因传》序言的留白处写下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那句: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这些年来,对这样一位非凡的女性,过多的是对她与徐志摩那一段感情的演绎,缺少了对其人生经历的探寻。翻开这本书,我看到了美丽的她亭亭的站在那里,穿着中式偏襟立领琵琶扣圆摆上衣,西式及膝短裙,黑色丝袜,黑色皮鞋。她五官精致、秀丽,大方动人。我看到三十岁后的她,四十岁后的她,就那么平静的站在那里,平静而典雅,却芳华绝代。好在曹植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给我: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可是我们绝不能只从容貌认识她,那又岂止买椟还珠。她在文学和建筑两个领域均青史留名。中国现代文学史没有第二个这样的女作家,中国现代建筑学史也没有第二个这样的女建筑学家,这样的女子,大概整个中国现代史都难再寻觅到。而这样的成就均产生于于她对美的理解。林徽因对任何美的事物有着极其敏锐的感觉和无限的热情。在战乱的昆明,她躺在病榻上仍写下“我窗外的景色在雷雨前后显得特别动人。”她的审美把握了美的本质,简单、纯真。看看她的诗句吧,那是对这样的美最好的表达:人生,你是一支曲子,我是歌唱者;你是河流,我是条船,一片小白帆,我是个行旅者的时候,你,田野、山林、峰峦。她对建筑的理解依然源自对美的认识,她一生致力于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因为这样的建筑“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其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却仍呈现出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为了追求这种美,她踩烂泥,坐驴车,住在爬满跳蚤的肮脏小旅店被咬的满身是包,爬上却为每一次古建筑的发现欣喜无比。她梳理了中国古建筑发展的脉络,和梁思成合著《中国建筑史》,并留下了数以百计的珍贵文献。她告诉我们“洋鬼子们的浅薄千万学不得”,中国传统建筑那种简约、大方的美才“合乎审美的最真纯的条件”。她还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1955年4月1日清晨,51岁的林徽因离开了人世。她的一生如同一首真挚、隽永而充满激情的诗歌。她高贵、纯洁而绝无鄙俗。一生挚爱她并因之终身未娶的金岳霖先生的挽联或许就是她一生最好的写照: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学作聪明的女子

我最近常常想起林徽因,人郁闷的时候总不免常常想该如何解脱,林就是这么个能教会人怎么解脱的人。她够聪明。聪明并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学会的东西,人要聪明,女人更要,不然不足以保护自己。因为女人更不被允许堕落放纵,又或者说,更不被允许显示出其动物性的一面。在这个由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构成的世界里,不被允许也是一种态度,象征着你已经太过分了;就像十字路口亮着红灯,就是为了揭露人有不守规矩的本份一样。如此说来,女人需要聪明,就像社会需要法律一样,是必须的,不得不如此的。于是女人不够聪明,也就像极了犯了法的人,要坐监要枪毙,一条一条等着你。林徽因确是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我思考她,也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老实,要露本性,要犯错误,于是阅读,苦思,便于自我教育,重新做人。据说人守法并不是相信法,而是出于惧怕,一样的,我也是惧怕,惧怕命运的尚方宝剑终有一天会悬到我的头上,活力充沛的动物性已经让我做了很多坏事,偷吃了太多禁果,现在不抓我,不过还没到作结的时候,但那一天迟早来临,就像一把枪抵着你的太阳穴,你却不知道何时会叩响扳机,不知道是可怕的,比不悔改更可怕。读林徽因,原本应该把重点放在学习她如何经营那无比成功的婚姻上,可我偏偏爱读她和徐志摩的浪漫史。事实上,对于暧昧的东西我确实颇有偏好,暧昧无疑更容易引向犯罪,所有的犯罪都是钻空子钻出来的。当然,这也显示出了我的本性之恶劣。林徐相恋,本是美好的事,修成正果的比例也很高。事实上,徐志摩确是个相信爱情的单纯男子,事情本来也很顺利,与张离婚,娶林为正妻,名正言顺要求爱与婚姻的自由,配合“五四”的风气,没什么大不妥。即使是遭人指责,我想其程度也不至于胜过他娶陆小曼那会儿吧。但林徽因却就在这时候收手了,收得快、准、狠,像个篮球运动员唰的一下把球给抄走了,徐志摩楞在原地。我绝对相信林徽因是有痛苦的,切掉一段感情不是切青菜,即使狠下了心,总也还是会痛。我只是疑惑,她怎能忍受这痛?她的动物性跑到哪里去了?更何况,她还能冷静地一转身投向了与梁思成的美满婚姻,让我对她的忍受力之强大跌眼镜,自叹弗如。一个女人,即使是用守贞或独身的方式来保藏她的爱,也至少还是一种自虐式的宣泄,是可以理解的。但若说要通过与B男结婚来保藏对A男的爱,这逻辑就奇怪了。难道这是在剑走偏锋,出奇制胜?我想也许是我错了,坏人总是固执地认为好人都是些装B的混蛋,林是彻底的好人,我是试图改好的坏人,仍处在容易犯老毛病的阶段中,无法适应正常的规律。我无法明白,世界本就是正反作用力相互使劲的过程,所以要得到爱情,就必须要有切掉爱情的勇气,想拥有它,就彻底毁灭它吧。也许在林的心里,最美的爱,就是在被毁灭前的那一刻,如用相机把最灿烂的笑容照下来,定格,接着,放走时间。于是她握住了这一秒钟的定格,放走了徐志摩。有种爱情,是两个人的悲剧,另一种,则是一个人的,但无论是哪一种,反正徐志摩都是逃不了的那个人,林在这一点上,太狠心。当然也有资料记载,林徽因在婚后仍然与徐志摩保持比较密切的关系,看来她那一刀切得还不算太狠,她对爱的渴望仍然有显示出其动物性的一面,也就是说,她还有犯罪的欲望,这让我欣喜若狂。我猜测她也许有这样的计划:把这位热情美好的诗人永远装在心里的某一个角落,那种时时记起的微微疼痛,多么迷人,亦如她曾精心盘算策划的那样准确,他会在那里,在她的心里,直到她死,他也要握着她的手,和她告别,如同所有完美的落幕,浪漫,浪漫是不分年限的。可惜,早死的是徐志摩……这就是报应吧,盘算了一切,却没有盘算到这突如其来的死亡。徐志摩早她一步,真正把爱拍成了一张照片,并无限拥有了它。这样的定格是任何东西不能挽回的,包括时间。爱的人走了,爱一旦失去对象,就如镜子没法被人照了,瞬间就黯淡冰冷下来。据说林徽因直到去世,床边都必要放着徐志摩失事飞机的残片和他的诗集,梦幻中浪漫的爱情没有了,剩下的惟有苦与涩,还有冰冷。这就是生活,无人理睬的生活,没有爱人的爱不过是垂死挣扎时要抓住的救命稻草,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当然,我也想过,如果当时林与徐结婚了呢?结婚了是不是就意味着真正把握住了爱情?这个问题很傻,看看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就知道了,没有人的婚姻是完美的,要得到完美就必先舍弃完美,但是先舍后得本身就有极大的危险性。相比之下,林与梁的婚姻在面子上至少是美满了,这美满,是以舍弃爱为前提的。依此类推,如果林徐结婚了,会要舍弃什么呢?不论什么,总之是要舍弃,弃了也不一定就得,却还得弃。婚姻是一次无偿捐献。其实我一直欣赏林的聪明,这种聪明是我学不会的,因为我不愿意妥协,也不愿意舍弃,太固执的人学不会这世界运转的定律,她们把手里的东西抓得太紧了。林很聪明,但真正幸福的未必是她,我更愿意相信,是徐志摩。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执意把爱与死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为情而死是非常幸福的,这种幸福,瞬间而永恒,因为死亡本身就是一股无比巨大的力量,如冰,封住了一切。只是,很少有人愿意动用这样的力量吧,即使林徽因这样冰雪聪明的女人,也不愿意用,妥协了一切能妥协了,对生活一再折中,只因为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死呢?活就意味着赢,死了,不就输掉一切了吗?其实死亡恰恰是更大的赢,这赢,超越了所有。曾经暗中祷告,愿上帝赐予我死在爱人怀里的机会,如所有的悲剧那样,拥有高潮的美。但生活却是冰冷的,它像一个忙碌的母亲,把你放在一边,不理睬你渴望被拥抱的急切心情,所以还是学着自己玩儿吧,拿自己作玩具,戒掉点孤独。所以,还是要学学林徽因,她是聪明的,懂得自娱自乐。

那种传统的美如此迷人芬芳

林间鸣溅 清泉,浸过云天巧啭欢歌玫瑰刺血的红艳茑丝婀娜令磐石不转精魄衔砾筑牢生生的基岸那一双秀丽的眼明澈、焕彩、流转不灭那一种中国的美读懂、爱恋……

你是人间四月天

断断续续花了半个月时间读完,不得不说张清平写的《林徽因传》用词华丽,搞得我这个理科生好多地方都要查词典,真的是字字珠玑,虽然很费时间,但是收获很大。林徽因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林长民才华横溢,徽因一直崇拜父亲,良好的成长环境给了她很好的教育,从小就接受国学和西方文化的教育,加上长的姿容秀丽、聪慧又热情,深得同学和林家上下的喜爱。16岁随父到欧洲,了解了欧洲的建筑,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喜欢上了建筑,在伦敦和徐志摩从相识到相知,徐志摩被深深吸引,她的一颦一笑,不俗的谈吐和学识都让徐志摩刮目相看,他爱上了她,那么炽烈、迅疾而猛烈,他为了追求自由纯粹的爱,和张幼仪离婚。而林徽因因为小时候家庭生活给母亲和她造成的伤害,沉淀在她忧郁的气质中,她不想再面对这样的不幸,她认为徐志摩只是爱的是他的浪漫诗人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是我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样一个人。因为门当户对,长辈同意,加上他们真心爱着对方,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我认为这是脱离了想象的浪漫的爱,后来林徽因多次生病,思成总是守在身边无微不至的照顾,真的很感动,对于敏感的林徽因来说,只有这样的爱才能给她温暖。抗战前,林徽因一半的时间写诗,发表文章,一半的时间做建筑研究。那段时间是林徽因过的最快乐的,没有生活的压力,每天和好友一起喝茶辩论,她喜欢和人交流,总是能独到的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最难受的是抗战时期,人民生活的贫苦,林梁也不例外,颠沛流离,看起来特别揪心,国家的不幸和未知的未来,徽因深深的忧郁,自己的病情也越来越严重。战争时期的生活分走了大部分时间,可是她依然没有放弃一丝一毫的时间,哪怕病重依然坚持完成建筑学的工作,因为热爱,正如她在文中写到的”她不喜欢毫无意义的劳作,可是又没有办法,只好尽量利用余下的一点时间尽力工作,她习惯在思想和感情生机勃勃的交流中领会生活的快乐,失去了这些内容,生命变得黯淡无光,她觉得这只是活着。”她参与设计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可是最终没有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完成的那一刻,那是在1955年春天,林徽因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一生有爱,何惧风飞砂?

看《林徽因传》这本书时,我老在想,林徽因跟徐志摩是一对很好的恋人,本来也应该顺理成章成为夫妻,为什么林徽因回国后,就变成了梁启超的儿媳妇——梁思成的妻子?当徐志摩离开了第一任妻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热爱从英伦回到祖国的时候,已物是人非,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呢?虽然他们没有成为夫妻,但之间的情爱却也绵延了十多年纠缠了十多年。这十年中,徐志摩的心一直燃烧着爱火,这是源于诗人特质的徐志摩还是源于他心中真正的爱呢?又或者,正因为是诗情和激情的幻变,才孕育出这样一个徐志摩,这样一个不顾世俗偏见、冒天下大不韪去争取"爱和自由和美''的浪漫才子?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的情义到底是属于哪一种感情?在看书过程中这样的想法不断困扰着我,以至于书只看完一半,就马上揭到末尾,想寻找最终的答案。但是,很失望,文本最终没有给我一个完整的说法。在他们相识十二年的一个下午,徐志摩乘飞机去参加林徽因的一次演讲时因飞机失事而罹难,一代才子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留下多少的遗憾和无奈、留下多少的悲伤和概感!而我,却也始终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久久难以释怀。 最近,又将书重新读了一篇,又有了新的感觉。想来男女之间的感情是世界上最微妙的感情,而且这种单纯的情感又同自然界其他成千上万的情感纠缠在一起,很难一语囊括而无法言尽,倒是书中描述到徐志摩和梁思成以各自的才情吸引、追求林徽因的故事,却又勾起我另一番的感概。徐志摩初识林徽因是在风景如画高贵宁静的伦敦康桥,那年,他24岁,而她只有16岁。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和、对诗情的理解、对秋天的感怀使两颗年轻的心不断靠拢。徐志摩燃烧的眸子里写满了对林徽因的眷恋——也许,从现在起,爱、自由、美将成为我终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为,爱还是人生中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别的自由了;烈士殉国、教家殉道、情人徇情,说到底是一个意思,同一种率真、同一种壮烈;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象锯子锯着我的灵魂......将爱情当做一件伟大事业的徐志摩,对爱情的理解有别于世人,"真生命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所以,他把满腔的情和全部的爱都献给了林徽因。但是,"命运是如此的鲁钝、盲目而任性'',当徐志摩从梦中醒来时,他的心上人已罗敷有夫,也应了他的那句话,"我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命运于他是如此的无情和冷漠!   但是,徐志摩并没有从此失去林徽因,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们共同创办新月社、编辑出版新派诗集、一起接待印度诗哲泰戈尔、同台演出根据泰戈尔的《摩诃德婆罗多》改编的抒情诗剧《齐得拉》,并且分别扮演相爱的男女主人公。在舞台上,两人是那样默契、和谐,仿佛又找回了在康桥时候的那种融会贯通、相亲相爱的感觉,以至于连不懂英文的梁启超都看出了端倪,有点恼火,更不用说梁思成了。舞台上两情依依的感觉鼓励着徐志摩,泰戈尔也看出诗人对林徽因的感情,于是这位天才的老人亲自向林徽因求情,但是,阴差阳错,命运终是没有笑对徐志摩。在陪伴诗哲去北平的时候,徐志摩油然生出一种诀别的感觉,昨日还同台演出美目盼兮,今天就要劳燕分飞海天无涯,他不禁思潮起伏,润湿了眼睛,在火车将要离开的一点时间里,怅然写道"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就要发疯。这么多丝,谁能割得断?'',是呀,这样一种情丝、这样一种欲断还连的绵绵情丝,怎么能割断呢?!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爱情也不是一帆风顺,梁思成的妈妈和姐姐都反对这门亲事,只有梁启超在极力撮合。在那些苦恼的日子里,林徽因将徐志摩当成了挚心的朋友,而徐志摩却被林徽因的每一封信所激励,欲断的情思又一次被他紧紧系着,他写信写诗,满篇云霞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激情。林徽因最终还是嫁给梁思成,而徐志摩也娶陆小曼为妻。但是两人还是互相关心和理解,尤其在文学上更是经常切磋。徐志摩创办的《诗刊》第二期就发表了林徽因的三首爱情诗,诗歌轻柔细腻中蕴涵着热烈和真诚,既有悲思和凄婉的意味,又有追求和向往的韵味。徐志摩给予了极大的评价,说是佳句天成,妙手得之。这给林徽因很大的鼓舞,从此她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长旅,以诗篇表达了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挚爱。徐志摩并没有因为各自的变化而放弃对林徽因的爱,他在《诗刊》上发表了一首名叫《你去》的诗,是为林徽因写的,诗中流溢着对林的温情和挚爱,表现了他心底的那份永不消褪的情谊。这首诗现在读来还是那样令人激动,以至于每一次看到,我都抑制不住心中的感动,任汹涌的思潮撞击心房,诗中洋溢的爱怜、深沉以及崇高的情感,对现代人是一个冲击和洗礼。也许是天妒良才,也许是人微命薄,也许是已经看够人间的悲欢离合,徐志摩在饱受生活、情感的打击后,终在天空中化成一朵白云,乘风飞去。他喜欢飞,在一篇散文中写道"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中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待'',从此,他可以永远凌空去看、永远看个明白了。   当天在协和小礼堂作演讲的林徽因,几次都将热盼的目光投向门口,可她盼望的身影就是没有出现。第二天当盼穿秋水的林徽因得到徐志摩遇难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得昏倒在地上。醒来后,她整整一天眼前闪动着一团火光,心里在呼唤,志摩!你就这样悄悄地走了吗?叹君风度比行云,来也飘飘,去也飘飘;嗟我哀歌吊诗魂,风何凄凄,雨何凄凄!悲伤的林徽因给《北平晨报》写了《悼志摩》一文,长歌当哭、椎心泣血、不胜哀痛。此后在给胡适的信中,林徽因剖析了自己跟徐志摩之间纯真的友情,对他们之间曾有的那场恋爱,她说自己并没有觉得可羞惭,反而给了她不少人格上、知识上、磨练修养的帮助,此后,志摩变成了一种stimulant在她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幸福、或难过、或抱歉、或苦痛,她也不悔的。在信中,林徽因还提到徐志摩曾给她的frindship ahd love,使她非常难过,觉得对不起他。她说"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变。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恐怕,这就是他们两人情爱延绵十多年而终不成眷属的原因吧。大概,这也是我要遍寻的结果?几年后,林徽因和梁思成路过徐志摩的家乡浙江硖石,触境伤情,林徽因再一次陷入了感情的撞击之中不能自已,和着泪花和火车的轰鸣,她把不可名状的思绪倾泻到纸上: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暗的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使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暗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诗中真切地表现了对诗人的怀念和追忆。在徐志摩逝世四周年的时候,林徽因又写下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的散文发表在《大公报》上,文中热情肯定了徐志摩的诗歌成就,赞扬了他的一生处处充满诗意,爱、自由和美是诗人的灵魂,对世界的真诚、对朋友的真诚、对诗歌的真诚是诗人的品格。她为诗人死后受到的不公正而鸣不平,呼唤良知和友爱,她献给徐志摩的不仅仅是一篇悼文,而是"一颗种子在石缝里砰然绽苞的声音,是灵魂被锯着的诗人的歌哭''。比真正的爱情少一点点,比纯粹的友情又多一点点,不是情人间的那种灵与性的疯狂,不是一般朋友间的那种随意和淡然,他俩之间的感情无法真正言明,既刻骨铭心,又不可捉摸,既浸入骨髓、又超然永恒。哎,以我这样的笔力真不知如何表达......差不多一个世纪过去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故事就象潺潺的流水一样浸润着我的心。附文:《坚守一世的纯洁爱恋——金岳霖与林徽因》找个机会去拜访金岳霖先生,是心仪已久的事。这不仅仅因他是中国现代哲学和逻辑学第一人。金岳霖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饱受欧风美雨的沐浴,生活相当西化。西装革履,加上一米八的高个头,仪表堂堂,极富绅士气度。然而他又常常不像绅士。他酷爱养大斗鸡,屋角 还摆着许多蛐蛐缸。吃饭时,大斗鸡堂而皇之地伸脖啄食桌上菜肴,他竟安之若素,与鸡平等共餐。听说他眼疾怕光,长年戴着像网球运 动员的一圈大沿儿帽子,连上课也不例外。他的眼镜,据传两边不一样,一边竟是黑的。而在所有关于金岳霖的传闻中,最引人注目的一 件事,是他终生未娶。阐释的版本相当一致:他一直恋着建筑学家、 诗人林徽因。1983年,我跟我的老师陈钟英先生开始着手林徽因诗文首次编纂 结集工作。林徽因已于50年代去世,其文学作品几乎湮没于世。为收集作品,了解作者生平,这年夏天我们到北京访问金岳霖。这时他已 88高龄,跟他同辈的几位老人说,他有冠心病,几年来,因肺炎住院已是几进几出了。他身体衰弱,行动不便,记性也不佳,一次交谈只 能十来分钟,谈长点就睡着了。几年前,在老友们的怂恿催促下,他开始写些回忆文字,但每天只能写百多字。这一年由于体力精力不济, 已停笔了。听了这些话,我的心凉了半截。不过,一位熟知他的老太太的话却给了我们一丝希望与鼓舞:“那个老金呀,早年的事情是近代史,现在的事情是古代史。” 我们找到北京东城区干面胡同金岳霖寓所。进了他的房间,见他深坐在一张低矮宽扶手大沙发里。头上依旧戴着一圈宽沿遮光帽,头 顶上露出绺绺白发,架着黑框眼镜。瘦长的双手摊在扶手上,手背上暴起一根根青筋。两脚套着短袜,伸直搁在一张矮凳上。他的听力不 佳,对我们进来似乎没有什么反应。我们坐近他身边,对着他耳朵, 一字一句地说明来意。我们对着他耳边问谁了解林徽因的作品时,他显得黯然,用浓重 沙哑的喉音缓缓地说:“可惜有些人已经过去了!”我们把一本用毛笔大楷抄录的林徽因诗集给他看,希望从他的回忆里,得到一点诠释的启迪。他轻轻地翻着,回忆道:“林徽因啊,这个人很特别,我常常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好多次她在急,好像做诗她没做出来。有句诗叫什么,哦,好像叫‘黄水塘的白鸭’,大概后来诗没做成……”慢 慢地,他翻到了另一页,忽然高喊起来:“哎呀,八月的忧愁!”我吃了一惊,怀疑那高八度的惊叹声,竟是从那衰弱的躯体里发出的。 只听他接着念下去:“哎呀,‘黄水塘里游着白鸭,高粱梗油青的刚过了头……’”他居然一句一句把诗读下来去。末了,他扬起头,欣 慰地说:“她终于写成了,她终于写成了!”林徽因这首《八月的忧愁》是优美的田园诗,发表于1936年,构思当是更早。事隔已半个世纪,金岳霖怎么对第一句记得这么牢?定是他时时关注着林徽因的创作,林徽因酝酿中反复吟咏这第一句,被他熟记心间。我看他慢慢兴奋了起来,兴奋催发了他的记忆与联想,他又断断续续地记起一些诗句,谈起林徽因的写作情况。翻完那本抄录的诗,他连连说:“好事情啊,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情!你们是从哪儿来的?”我们刚刚告诉过 他,是从林徽因家乡福州来的,显然他倏忽间就忘了。已经谈了十来分钟,他并没瞌睡,我庆幸地看着小录音机一直在转动着。我们取出 一张泛黄的32开大的林徽因照片,问他拍照的时间背景。他接过手,大概以前从未见过,凝视着,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他 的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他一语不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他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地对我 们说:“给我吧!”我真担心老人犯起犟劲,赶忙反复解释说,这是从上海林徽因堂妹处借用的,以后翻拍了,一定送他一张。待他听明 白后,生怕我们食言或忘了,作拱手状,郑重地说:“那好,那好,那我先向你们道个谢!”继而,他的眼皮慢慢聋拉下来,累了,我们便退了出来。很久以来,关于金岳霖对林徽因感情上的依恋我听了不少。林徽因、梁思成夫妇都曾留学美国,加之家学渊源,他们中西文化造诣都很深,在知识界交游也广,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而金岳霖孑 然一身,无牵无挂,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常常是各踞一幢 房子的前后进。偶而不在一地,例如抗战时在昆明、重庆,金岳霖每有休假,总是跑到梁家居住。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 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这是我早有所闻的。不过,后来看了梁思成的续弦林洙先生的文章,更增添了具体了解。据她说,一次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林徽因对梁思成毫不隐讳,坦诚得如同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极,苦思一夜,比较了金岳霖优于自己的地方,他终于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得令凡人惊异:“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 我应该退出。”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几天后,我跟陈钟英先生再次访问了金岳霖。进了屋,刚刚跟护理阿姨寒暄几句,想不到金岳霖闻声竟以相当纯正的福州方言喊我们:“福州人!”我们不胜惊讶。这肯定是当年受林徽因“耳濡目染”的 结果。我们的话题自然从林徽因谈起。他讲着他们毗邻而居生活的种种琐事,讲梁家沙龙谈诗论艺的情况,讲当年出入梁家的新朋旧友。 我发现他称赞人时喜欢竖起大拇指。他夸奖道:“林徽因这个人了不起啊,她写了篇叫《窗子以外》还是《窗子以内》的文章,还有《在九十九度中》,那完全是反映劳动人民境况的,她的感觉比我们快多了。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在建筑设计上也很有才干,参加过国徽和人 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不要抹杀了她其它方面的创作啊……”讲着,讲着,他声音渐小,渐慢,断断续续。我们赶紧劝他歇一歇。他闭目养 了一会儿神。我们取出另一张林徽因相片问他。他看了一会儿回忆道:“那是在伦敦照的,那时徐志摩也在伦敦。———哦,忘了告诉你们,我认识林徽因还是通过徐志摩的。”于是,话题转到了徐志摩。徐志摩在伦敦邂逅了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不禁为之倾倒,竟然下决心跟发妻离婚,后来追林徽因不成,失意之下又掉头追求陆小曼。金岳霖谈了自己的感触:“徐志摩是我的老朋友,但我总感到他滑油,油油油, 滑滑———”我不免有点愕然,他竟说得有点像顺口溜。我拉长耳朵听他讲下去,“当然不是说他滑头。”经他解释,我们才领会,他是指徐志摩感情放纵,没遮没拦。他接着说:“林徽因被他父亲带回国后,徐志摩又追到北京。临离伦敦时他说了两句话,前面那句忘了, 后面是‘销魂今日进燕京’。看,他满脑子林徽因,我觉得他不自量啊。林徽因梁思成早就认识,他们是两小无猜,两小无猜啊。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两人父亲都是研究系的。徐志摩总是跟着要钻进去,钻也没用,徐志摩不知趣,我很可惜徐志摩这个朋友。”他说:“比较起来,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的结合,结合得好,这也是不容易的啊!”徐志摩、金岳霖、林徽因、梁思成之间都有过感情纠葛,但行止却大相径庭。徐志摩完全为诗人气质所驱遣,致使狂烈的感情之火烧熔了理智。而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这使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后来,我们的话题渐渐转到了林徽因的病和死。他眯缝着眼,坠入沉思,慢慢地说:“林徽因死在同仁医院,就在过去哈德门的附近。 对她的死,我的心情难以描述。对她的评价,可用一句话概括:极赞欲何词啊!”林徽因1955年去世,时年51岁。那年,建筑界正在批判“以梁思成为代表的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林徽因自然脱不了干系。虽然林徽因头上还顶着北京市人大代表等几个头衔, 但追悼会的规模和气氛都是有节制的,甚至带上几分冷清。亲朋送的 挽联中,金岳霖的别有一种炽热颂赞与激情飞泻的不凡气势。上联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下联是:“万古人间四月天”。此处的“四月天”,取自林徽因一首诗的题目《你是人间四月天》。这“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日、丰硕与富饶,金岳霖“极赞”之意,溢于言表。金岳霖回忆到追悼会时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开的,我很悲哀,我的眼泪没有停过……”他沉默了下来,好像已把一本书翻到了最后一页。金岳霖对林徽因的至情深藏于一生。林徽因死后多年,一天金岳 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 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林徽因死后金岳霖仍旧独身,我很想了解这一行为背后意识观念 层面上的原因。但这纯属隐私,除非他主动说,我不能失礼去问。不过,后来了解到了一件事,却不无收获。有个金岳霖钟爱的学生,突受婚恋挫折打击,萌生了自杀念头。金岳霖多次亲去安慰,苦口婆心地开导,让那学生认识到:恋爱是一个过程,恋爱的结局,结婚或不 结婚,只是恋爱过程中一个阶段,因此,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从恋爱的结局来衡量。最后,这个学生从 痛不欲生精神危机中解脱了出来。由是我联想到了金岳霖,对他的终 生未娶,幡然产生了新的感悟。1983年12月,我们编纂好林徽因诗文样本,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送书稿,又再次去拜望金岳霖先生。天已转冷,金岳霖仍旧倚坐在那张大沙发里,腿上加盖了毛毯, 显得更清瘦衰弱。我们坐近他身旁,见他每挪动一下身姿都皱一下眉,现出痛楚的样子,看了令人难过。待老人安定一会儿后,我们送他几 颗福建水仙花头,还有一张复制的林徽因大照片。他捧着照片,凝视着,脸上的皱纹顿时舒展开了,喃喃自语:“啊,这个太好了!这个 太好了!”他似乎又一次跟逝去30年的林徽因“神会”了,神经又兴奋了起来。坐在这位垂垂老者的身边,你会感到,他虽已衰残病弱, 但精神一直有所寄托。他现在跟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一家住在一起。我们不时听到他提高嗓门喊保姆:“从诫几时回来啊?”隔一会儿又 亲昵地问:“从诫回来没有?”他的心境和情绪,没有独身老人的孤独常态。他对我们说:“过去我和梁思成林徽因住在北总布胡同,现 在我和梁从诫住在一起。”我听从诫夫人叫他时都是称“金爸”。梁家后人以尊父之礼相待,难怪他不时显出一种欣慰的神情。 看着瘦骨嶙嶙、已经衰老的金岳霖,我们想,见到他实不容易,趁他记忆尚清楚时交谈更不容易。于是取出编好的林徽因诗文样本请 他过目。金岳霖摩挲着,爱不释手。陈钟英先生趁机凑近他耳边问’可否请他为文集写篇东西附于书中。然而,金岳霖金口迟迟不开。等 待着,等待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我担心地看着录音磁带一圈又一圈地空转过去。我无法讲清当时他的表情,只能感觉到,半个世 纪的情感风云在他脸上急剧蒸腾翻滚。终于,他一字一顿、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们:“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了一下, 显得更加神圣与庄重,“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垂下了头,沉默了。林徽因早已作古,对一切都不会感知了。但金岳霖仍要深藏心曲, 要跟林徽因直接倾诉。大概,那是寄望大去之日后在另一个世界里两个灵魂的对语吧。啊,此情只应天上有,令闻竟在人世间!我想,林徽因若在天有灵,定当感念涕零,泪洒江天!第二年的一天,偶然听到广播,好像说金岳霖去世,顿感怅然。找来报纸核对,几行黑字攫住了我的心。 也许是天意吧。林徽因1955年去世,因其参加国徽和人民英雄纪 念碑设计有贡献,建坟立碑,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二墓区。梁思成文革中含冤去世,文革后平反,因其生前是全国人大常委,骨灰安放 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用骨灰堂,跟林徽因墓只一箭之遥。最后去世的金岳霖,骨灰也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他们三个,在另一个世界里, 又眦邻而居了。金岳霖从人间带去的话,终有机会跟林徽因说了……

我的读书笔记

传记:《林徽因传》(张清平)一、林徽因一生基本事件(1904.6.10——1955.4.1)(一)、林家有女(1904.6.10——1931)1.初春的阳光:林徽因于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杭州。由于其母亲不得父亲宠爱,因而家庭的不美满对其性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雨雾英伦:1920年,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来到欧洲,在游历了欧洲各国之后,徽因在此上学,并且邂逅了徐志摩。在接触之中,徐爱上了林,而林亦被徐的才情吸引。但冷静之后,林还是觉得这并不是爱。“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1921年,林徽因回国读华陪女中,就这样,在英伦与志摩的感情结束了。3.紫藤花开:1922年,在父辈的安排下,林徽因与梁思成由相识而相爱了。他们放学后经常在一起,度过了很浪漫的恋爱时光。在此期间,他们共同迎接了泰戈尔的到访,徽因也在这次接待中彻底拒绝了徐志摩的爱。4.宾大的钟声:1924年6月,梁思成与林徽因共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读书,此时,徽因20岁,思成23岁。他们度过了很美好的大学时光。5.欧游踪迹:1927年底,徽因思成学成回国,并于当年举行了婚礼。蜜月选择在欧洲度过,同时他们也能走访欧洲的建筑。6.年轻的先生:蜜月过后些许时日,徽因思成前往东北大学任教,建立了东北大学的建筑系,从此开始教学研究工作。(二)、生命的夏季(1931——1937)1.烟霞西山:由于东北的气候原因,徽因从此染上了肺病。这直接导致了最后的疾病。于是夫妇二人重回北京,享受一段惬意的生活。2.北总布胡同的足音:“太太客厅”,天南地北的学者来到梁家高谈阔论,学者之风尽显。3. 永远的伤逝:1931年,志摩遇难。与凌淑华的“志摩日记”之争。4.一叶一菩提:与金岳霖的关系。(三)、流亡岁月(1937——1948)1.湘黔路上:从北平到昆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林徽因一家举家迁徙,前往昆明。2.安家龙泉镇:在昆明的日子。1938年初,全家终于抵达昆明。开始了艰苦的战时生活。徽因在此中操劳起了家务,同时继续致力于建筑学研究。3.在李庄:由于昆明不断受到日军飞机的轰炸,西南联大和营造学社准备迁徙。1940年最终决定,西南联大留在昆明,徽因一家随着营造学社前往四川李庄。徽因在李庄不救便病倒,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这次大病也最终导致了林肺部的癌变。在李庄,大多是疾病、贫穷围绕的艰苦日子。4.北归清华园:1946年7月,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林徽因、梁思成返回北平,回归了熟悉的生活状态之中。但是,徽因的病情也日益严重,虚弱、消瘦。(四)、万古人间四月天(1949——1955.4.1)1.时间开始了:梁思成、林徽因设计国徽工作。林长期卧病在家,却依然能工作。2.城与墙:为保护北京城墙尽力,最终无奈城墙还是被拆毁。(本届中有一段关于北京建设布局的介绍)3.不息的变幻: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接触了许多社会主义的思想。同时,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南海怀仁堂的设计。4.最后的日子:1955年4月1日清晨6点,林徽因逝世于北京同仁医院。在追悼会上,金岳霖、邓以蛰题写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二、感悟1.有时候我想,徽因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梁思成?“紫藤花开”一节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徽因喜欢和思成在一起,他们无论是出身教养还是文化构成都有太多的相似,性情、趣味的相投使他们的交流十分默契。常常是徽因笑谈中看到思成眼里闪烁着调皮的火花,就知道思成已完全理解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还有许多时候,思成对徽因讲述着什么,徽因会感到惊异,这正是自己想说的话,怎么就让他说出来了呢。这种精神的交融和互相砥砺使他们觉得彼此的心贴的很近。思成并不长于言辞,但他却具幽默感。他不动声色的谐谑,常常让徽因忍俊不禁。思成也并不高大,但他的笃诚宽容却让徽因感到踏实而心安。”(P27)当然这段描述带着作者张清平自己的主观虚构与描写,但是不难看出其中基本吻合真实的情境。一代才女林徽因的需求尽在梁思成身上展现:趣味相投、精神上高度默契、诙谐幽默、具有安全感。或许18岁的徽因也并不知道,她对思成的“感觉”选择了他。所以,“感觉”这个词,隐藏了多少幕后。2.“三、4”一段章节,我还是想起了“0”,那一页我始终翻不过去。倒是徽因拿得起放的下,人生要走,就要翻过去。老来再重读自己的整本书吧。3. 关于林徽因的作品,个人认为确实并不深刻:“虽然她向另一种苦难、冷寂的人生投去了目光,但却因思想感情的隔阂而缺乏真切的感受。狭小的生活圈子,精神上与底层社会的距离,使她的文字不乏虚构的、脱离现实的成分;心灵的视野更多局限在书斋里和客厅中,使她的作品缺乏更大范围的影响力。”(P142)因此我们欣赏林徽因,不会因为她的作品影响范围小而贬低她的才情。她的才华与韵味体现在了她的交往、她的谈吐、她的举止,以及她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的。这一切,造就了她才女的称号。4.“朋友妻,不可欺”:梁思成、金岳霖的风采让我动容,本为“情敌”他们却是最好的朋友。在林徽因告诉梁思成她同时爱上两个人,梁思成决定成全金林之后,金岳霖还是选择了放弃。文中这么评价二人:“金岳霖是真正的绅士,他无疑是爱林徽因的,并且因为爱林徽因而爱林徽因的家庭,爱林徽因所爱的人。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成了梁家的一员。林徽因、梁思成和他们的孩子都爱他信任他,从30年代一直到金岳霖的晚年,这种爱始终没有变形。金岳霖这种钟情于别人妻子的感情或许会被人认为是一种不合道德规范的感情,但这种感情却传达出超越一般道德规范的美好。“梁思成是真正的绅士。一场对作为丈夫的他来说至为尴尬的感情波澜,被他的真诚和博爱所化解。他对林徽因的尊重和珍爱使他不忍让林徽因在感情上受一点委屈。他对朋友的笃诚和信任使他赢得了朋友们永远的尊重——不论是徐志摩,还是金岳霖。他的胸襟情怀使他生活中的夫妻之爱和朋友之爱都达到了一种理想的境界。所以林徽因发自内心地说:如果她的人生可以重新安排,她仍然会选择现在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他们互相欣赏,互相砥砺,他们的美好人格和他们所钟爱的事业在互相辉映中熠熠闪亮。”(P154)这种爱情与友情的绝对公平,体现了梁思成博爱的胸襟,更是一个男人难能可贵的地方。他也通过这种方式,赢得了尊重,化解了感情危机。爱情友情两不失,实在是难得。5.个人感想:林徽因的一生,其实并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场景,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永世不朽的作品,但是我依然喜欢徽因——因为她的一生,充满了诗意。她的灵动与韵味,是那个文化氛围浓重的时代的缩影,不可名状的诉说着一个文人、建筑师最为充实、浪漫、幸福的一生。她带给我们太多关于浪漫、关于爱的幻想,以至于我们宁愿忘记她不光辉的一面,而塑造一个中国文人的美丽情人。这种美,带着一种深刻,也带着一种深刻的痛。少女时代,她有着少女的活泼与灵动;中年时代,又具备了中年人的成熟与魅力。这样一个在气质上近乎完美的人,怎能不叫人喜爱?时间飞来了,林徽因演绎了一幕最为知识分子向往的生活;时间飞走了,她留下了抹不去的风韵与气质。三、精彩章节1. 在这阳光的映衬下,一张孤独的桌子,一脚寂寞的厅堂,一只精巧的镜箱,一声清脆的鸟语,还有“水珠”——那小孩子疾病的美丽名字,一起流动成了一种莫可名状的情绪,久久弥漫在她的心中。多年以后徽因才明白,这莫可名状的情绪就是诗意。这诗意的阳光伴随着她,照应了她的一生。(林家有女•初春的阳光,P4)2.梁启超得知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感情之后,写信到:“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想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生而已耳。”志摩回信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林家有女•雨雾英伦,P22-23)3.徽因沉浸在爱的幸福中。她第一次知道,真正的爱可以让心变得像白云一样轻柔。温柔仿佛从沉睡中苏醒,她想诉说、想欢笑、想歌唱,想把这快乐带给每一个人。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快乐,这快乐来自灵魂。(林家有女•紫藤花开,P28)4. 以林徽因的聪颖灵秀,不可能不察觉徐志摩的心绪,不安有时会像一片云翳,投影在她的心间。但是,她的心中已是一片波澜不惊的平静。她告诉自己,生命中的这一章已经翻过去了,她不想把一页书翻来翻去的读。尽管这书中又苦涩又甘甜的滋味让她难以忘怀。她很想和志摩说些什么,但许多时候,语言显得多余而没有力量,她希望时间能弥合一切。(林家有女•紫藤花开,P40)5.关于诗人的痛苦:“他说自己时常感到孤单,即使和陆小曼在一起。看来自己不能不孤单,因为自己对生活的要求与需要不是平常的需求和需要,自己对事对人评价的标准也不是平常的标准。认真想想,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于这世界上。”“她在想,志摩在生活中追求理想并没有过错,尽管这种追求伴随着无尽的痛苦。志摩的精神、志摩至纯至真的性情更多的属于艺术、属于诗,而生活中却有着那么多的内容和杂质。她理解志摩,因为她自己在某些方面和志摩有相似之处:生命的冲动和热情不是缘于对生活的认识和体察,而是源于性灵、源于灵魂。”“爱的梦想和这世界一样古老而永恒,无论梦想是否能实现,拥有梦想就应该感到幸福。更何况,生命的意义只存在于生命的过程,无论是痛苦还是忧伤,总是比死气沉沉、麻木不仁地活着更符合自己的性情。”(生命的夏季•烟霞西山,P95)6.关于朋友:人世间生活着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你的生活中来来往往,你认识了他们,甚至你也不讨厌他们,但是,他们在你的生命中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只有极少数的人,你愿意和他分享你心灵的秘密、你的快乐和忧伤、你的热爱和热情,真正的友人是你可以搁置心灵的地方,是上帝给予人生的恩惠和慰藉。(生命的夏季•北总布胡同的足音,P108)7.志摩遇难后,林徽因曾坦诚道: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生命的夏季•永远的伤逝,P129)8.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女人,她们在少女时代,拥有生命中的所有美好:青春美貌、热情幻想、无私爱恋、飘逸出尘……可随着结婚生子,在岁月的流逝中,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的磨损中,她们的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日益狭窄,渐渐失去了生命的光泽和质感。(生命的夏季•一花一世界,P135)9. 世界本是各种人性混合做成的纠纷,人性又就是那么一回事,脱不掉生理、心理、环境习惯先天特质的凑合。(P155)恋爱只是一个过程,恋爱的结局,结婚或不结婚,只是恋爱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从恋爱的结局来衡量。(P157)人生何尝不像这负重的列车,在苍茫的人世间喘息着前行,直到那世人皆知的终点。人们所有的努力,不过是想在现实生活长长的甬道里透出一些声响,弄出一些光亮。尽管“信仰只一细炷香,那点子亮再经不起西风沙沙的隔着梧桐树吹”,尽管“生和死一样的不可解,不可懂”,可是,人只要活着,总是要一程一程奋力前行。(P181—182)可是,当徽因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无边的悲哀就会涌上心头。“我知道自己其实是个幸福而走运的人,但是早年的家庭战争已使我受到了永久的创伤,一直如果其中任何一点残痕重现,都会让我陷入过去的厄运之中”(生命的夏季•一叶一菩提,P184)10. 长期以来,她习惯在思想和感情生机蓬勃的交流中领会生命的快乐,缺失了这些内容,生命变得暗淡无光,她觉得这只是活着,而不是生活。(流亡岁月•安家龙泉镇,P223)11. 与其说林徽因适度给孩子听,不如说是在读给自己听。这些传记中的人物,他们生命的过程就是受难的过程,如同罗曼•罗兰所说:他们“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而是只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若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的前言中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还依然热爱生活。(P242—243)徽因静静的倚在窗前看书。天上铺了一层乌云,忽然就下起雨来。雨下得很急,伴着隆隆的雷声,五月的雷雨中,有青蒿的气息,有泥土发酵的气息。徽因觉得有些凉,但她不舍得离开窗口,她被这一切所打动:“……昆明永远那样美,不论是晴天还是下雨。我窗外的景色在雷雨前后显得特别动人。在雨中,房间里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浪漫氛围——天空和大地突然一起暗了下来,一个人在外面有着寂静的大花园的冷清的屋子里。这是一个人一生也忘不了的。”(流亡岁月•在李庄,P264)12. 一段描写林徽因独特的美,极致的美,真正意义上韵味的美:林洙被书架上的一张照片吸引住了,那是林徽因和她父亲的合影。当时的徽因只有十五六岁,眉若春山,睛似点漆,肤若凝脂,她依偎着父亲,一只胳膊轻轻地搭在父亲的肩上,她的面容、神情、身姿真是美极了,这种美是自自然然地流露、呈现出来的。我定睛看着她,天哪!我再也没有见过比她更瘦的人了。这是和那张照片完全不同的一个人,她那双深深陷入眼窝中的双眼,放射着奇异的光彩,一下子就能把对方抓住。她穿一件浅黄色的羊绒衫,白衬衣的领子随意地扣在毛衣上,衬衫的袖口也是很随便地翻卷在毛衣外面。一条米色的裤子,脚上穿一双驼色的绒便鞋……我承认一个人瘦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即使到现在我仍然认为,她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热情。她是语言艺术的大师,我不能想像她那瘦小的身躯怎么能迸发出这么强的光和热。她的眼睛里又怎么同时蕴藏着智慧、诙谐、关心、机智、热情的光泽。真的,怎能包含这么多的内容。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而感受到的则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她是这么吸引我,我几乎像恋人似的对她着迷……(流亡岁月•北归清华花园,P284—285)13. 林洙注意到,梁家茶会的话题十分广泛。各种有趣的人和事,政治风云、学术前沿、科学发现、艺术见解——这是一个温暖的寄托心灵的场所,每个人在这里都敞开了自己,他们热爱这种纯精神的交流。(流亡岁月•北归清华园,P285—286)14. 平日里,他们各忙各的事,思成有时到城里开会很晚才回来,可无论多忙,他们总是每天要在一起说说话,这是多年来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结婚已经25年了,可好像还和当初一样,总有说不完的话。说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向对方诉说时那种心灵毫无保留的开放和精神的彻底放松,是那种彼此之间的信赖和珍惜。(万古人间四月天•不息的变幻,P345)

建筑,艺术,爱情于一身

读完此书,就像是读完了中国建筑史,中国文学史,男女的爱情人生观。书中详细描述了林徽因的建筑事业经历,以及其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感情经历。以及其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读完此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概要和价值,以及如何去欣赏这些古建筑,比如北京城的古建筑,龙门石窟等。我了解了梁林还参与了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并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建筑学院和建筑系,城市规划系,对中国建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人生的体会。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林徽因,我羡慕她。她有个性,有思想,感情细腻,知道自己想要的。她曾说,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体会情感,但是不是谁都能体会的,体会到了感情就是幸福的,而有的人感情放在面前却体会不到,他是可悲的。其对人生的理解多么的独特。她对生活的感悟是:人生是苦和乐的结合体,受苦是必经的。她同时喜欢上两个男人,梁,金。她也会因为得不到曾经爱恋他的徐志摩的日记而和淑华又不快。读到这些,我明白了,人生是美妙的,复杂的,不管是对谁而言,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自己要学会面对,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一些事情,使自己豁达起来,永远不要让消极的情绪控制我们。人间四月天

安安静静的爱

今天下午刚看完《林徽因传》。我想安安静静的度过未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观天外云卷云舒。”世人常说:红颜薄命,天妒英才,虽然不是绝对,但是上天的却是公平的,他给了你不可一世的才情,就不会给你简单而平稳的幸福,这正如徐志摩。人生就是一种交换,所谓此消彼长,得到与舍弃是同等的。爱与人生都是一种修行,可是千百年来,能过修成正果的又有几人?只希望这段修行的路上,有一份尘埃落定的信仰,哪怕曲折坎坷,终会走向菩提。人生聚散本来就是寻常,缘来缘去都已经注定,有时候,离别时为了更好地相逢。“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相爱容易想守难,如果有一天爱已不是从前的滋味,我们可以温柔的放手,因为拥有过、珍惜过、那就是最大的幸福。“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无名展开”。我们都是人生场景中的过客,有的人来,有的人走,如果我们守不住约定就不要轻言许诺……因为就算老去,我们也可以自己品尝忧愁与快乐酿造的酒。在未来的生活里,安安静静、平平淡淡的度过,与爱的人相守,轻杯淡酒,那就是我的幸福……

羡慕这样才情兼备的女子!

距离此书还有一章读完时,忍不住想写些东西纪念现在有的这种感觉。不禁想起以前翻译课做过的一篇文章,其中就谈到读书有多么多的好处,可以明智,可以怡情etc.开始,很是羡慕徽因有那么好的身世,出身名门,有父亲母亲的疼爱,从小便可游历欧洲多国,还有那么多的知己陪伴,最终寻得思成这样可以相守一生的人。她虽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感叹道:其实苦和乐是一回事。我却深深的觉得她的一生不仅活出了价值,也得到了她想要的,真是不枉此行呀!尽管朋友会在短时间内不理解她的情绪化;尽管即使作为她的丈夫,也跟不上她思绪飞跃的曲线;尽管感情细腻,生活中却有些大大咧咧;尽管在逆境中也曾感到困惑,自己的生命为何要多活这么一天,多受这么一天的这么,我还是羡慕她。羡慕她可以在伦敦这样的地方醒悟人生,诗意般的他乡遇知己;羡慕她有思成这样才华出众的君子“与子偕老”;羡慕她喜鹊般的话语感染周围的人和氛围,更使得朋友遍及天下;羡慕她膝下儿女成双,在病重时也能护在左右散心解闷;。。。。。。他们一生都围绕着建筑,也曾形象的把他们的关系比作一个庙阁:思成性情稳重,就如同浑厚的地基,扎实,让人放心;而徽因有如庙阁的飞檐斗拱,镂窗,木门,精密细致,神采飞逸,引得人们留恋忘返。一生中,尽管挫折连绵,他们相濡以沫。战乱时期,徽因会为思成的脊椎,假牙担心;思成会为徽因的肺病劳心尽力,自嘲是徽因的私人护理和心理医生。人家说情人同甘苦,夫妻是共患难,人生得此,夫复何求?

一口气读完,12点前睡觉的计划又没能顺利执行

想读关于建筑的书,很碰巧地,就先捧起了这本读来比较不费力的建筑人传记。1.家庭,教育,生活圈,影响着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成为了什么样的人,就会有相应的生活圈。所以,投胎是一门学问。2.人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在追求错误的东西,反之亦然。林徽因十几岁时,就懂得理性的拒绝不适宜的人,并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书里的另一个人物,徐**,显然在一次次不理智的选择中,毁弃了自己可以掌握的幸福。所以,聪慧理智自律的人,才有获得幸福的资格。3.顺势者昌,逆势者殇.在多数人重复的"真理"前,少数人清醒的坚持总是无力的.4."同一式样的玻璃方匣子",已经在各个角落盖起.然后我们才想起差异化建设,又是"好的拆了,滥的更滥,古城毁损,新建添乱".

写林徽因最好的著作

相比《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我prefer这一本~不那么矫情,纪实性、文学性兼具。既有林的个人经历,又有相关的各方面背景。这本书我看了一半,让我喜欢上了,早年的经历,和徐志摩的交往,和梁思成去欧洲旅行,去美国留学,对梁启超这些人的介绍都深得我爱。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花了七天的时间读完了《林徽因传》,其实以前看书的习惯是不会留下什么书评之类的东西。算是重新开始一个习惯吧。对一个人的评价在你未对TA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以前,不应该下结论。以前对其的了解是停留在她的文学修养以及相关感情事情上,读一篇传记下来后,觉得以前的自己也是十分的浅薄。在一个父亲与母亲感情不是特别融洽,父亲对自己的态度不是很热情的特殊的成长环境下,父亲仍带着年幼的徽音出国见识,就这样,林徽因在留学期间结识了徐志摩,但是在感情和现实面前,唯有理智的选择站出来,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个很好的选择,也许这样很难,但是林做到了。与思成家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都那么相似的两大家,生活和谐融洽是常理之中,丈夫的包容,与朋友徐志摩,金岳霖之间的友谊,都让这个女子十分珍惜。抛开这些,最让人佩服的是她对我国建筑事业方面的贡献。参与设计国徽,参与设计革命英雄纪念碑,在保护古建筑的角度上,与丈夫一起向周总理尽力陈词,尽管最后没有保护下三道门。还有,在艰苦环境下的坚韧的性格,带着一身疾病,乐观坚强的活着,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啊。全篇下来,一代才女的人生经历,也许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热爱你所拥有的是生活,专注你所擅长的领域,其他的都交给命运。第一次写书评,有点混乱,主要是从感情线和建筑贡献两方面展开分析。

一段历史的神游

读“林徽因”,可以用各种标准去评价她;我不愿去评价历史人物,我没有和“她”真正的直接接触过,在读书的过程中,尽量将自己放在那个时代,去理解她,我只能说:林徽因在那个她生活的时代,她用一生回答了“传奇”两个字

遥远的记忆

读这本书的时候,当时电视台正热播黄磊和周迅主演的《人间四月天》,少年的怀想让林徽因和徐志摩朦胧的爱情火花在年幼的心中开得那么羞涩而灿烂。这本书是像朋友借读的,废寝忘食一口气读完的,毕竟是一本人物传记,谈不上什么评价,但一定是一本能让你全方位了解这位才女的好书,相信在那个漫天徐志摩诗传遍大街小巷的岁月里,你一定有过这种想跨越时代读他们故事,读他们那曲折离奇的爱情的冲动,看一看吧,如果你喜欢他们。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在春暖乍寒的日子里读《林徽因传》:作者张清平,在众多读者眼里,她代表了一种诗意和理想化的内心向往,她的身上,既有中国女性恪守妇道操持家庭的生活观,又有西式教育感化下追求事业独立自尊自信的人格精神,她既有渊博的才学又恰好具备了聪慧清新的外表,拥有灵动不俗的气质,及发自内心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天生爱恋,还有对生活的澎湃热情和不屈毅力。她就是她,一个将才貌俱佳结合的恰到好处的女子,一个时刻能让受众感受到不凡才华与高贵情愫的女子,一个读来会令人感到四月暖阳般温存明媚的女子。

可读性不咋地

作者距离林徽因的生活太过遥远,很多东西讲的扑朔迷离,点不出来。尤其是金岳霖对林徽因的那份感情,保留到底线了。世人都知道,金岳霖终生不娶的原因,但在书里真的基本就成了一个文学爱好者而已了。有点像历史资料的堆积,太客观,不够生动细腻。建议想了解林徽因的人选择别的书。这本书称不上“传”。

值得一读

林梁两位先生的学识气度确实非常人能及,当然这跟他们优渥的家庭条件和整个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在战乱的历史背景里,他们的生活相对是超脱的,虽然后期也难免被战乱所累,生活一度长期陷入困境,可就在那样的条件下,他们也仍在为其所热爱的事业奋斗不息,而且没有抱怨。只可惜最终还是没逃出“文革”的“牢”。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几天读完张清平写的《林徽因传》,一代才女,建筑学家兼作家林徽因的形象越发在我脑海中清晰起来。她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是林长民,他的堂叔叫林觉民。她从小既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又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教育。既受到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仁义礼信的熏陶,又接触到了西方教育中的科学民主的一面。她随父亲去欧洲旅游,遇到了她父亲的朋友徐志摩,徐志摩爱上了这个姑娘,这也给以后关于他们的流言蜚语埋下了伏笔。之后她遇到了她的终生伴侣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梁思成不幸出车祸,一条腿骨折,脊椎弯曲。在这以后的岁月里,他的驼背越发严重。可是林徽因还是不离不弃,可见她并不是出于梁思成的长相才和他在一起的。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死于反对奉系的征战中,死于他的理想。这可谓是对她人生的第一次打击。之前林长民还准备远离他已经厌恶的政治,在这之后就归因田园,潜心研究学术,谁想到却成了永别。之后她和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学习了建筑学。他们二人学成归国,在“太太的客厅”里面经常会客,认识了诸多名人,包括金岳霖,沈从文等人,还有美国学者费正清夫妇。他们的好友徐志摩在回上海的飞机中失事,这对林徽因的打击是巨大的,徐志摩不但是她的朋友,也是梁思成的朋友,更是他们那个圈子的朋友,她的人生遭受了第二次的打击。而这种打击是出于他们之间纯粹的友谊,而并不是因为世间之人所谓的什么爱情。要不然徐志摩之后也不会和陆小曼再婚。陆小曼在上海奢侈的生活给徐志摩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这事我不想过多提及。在唯一一封保留下来的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信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徐志摩对于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姻是尊重的,而并不像后人所说的那样。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纯粹的友谊罢了。有人说金岳霖和林徽因一直保持着某种不正当的关系,还说金岳霖终身未娶是因为林徽因,关于这种说法我不想过多争论。我这里只将书中提到的一件事:金月亮看是个哲学家,有一次他用哲学的方法挽救了一个失恋想自杀的女大学生的性命,他对那个女学生讲:“恋爱是个过程,即使那男子最后和你结婚,也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后来那女学生果真就没有再次自杀。冰心的一篇《我们的太太的客厅》对他们之间的交往极尽丑化之意(这件事书中并未提及),鲁迅也称他们国难当头还写些“新月派”的诗作。其实这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部分,之后大转移,他们首先到了长沙。在那里,日本的飞机时常经过他们的上空,他们刚跑出房子没几步,那房子就被敌机扔下的炸弹炸毁了。他们想跑去另一栋建筑物躲避,但没等跑到那里,那栋建筑物也被炸毁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林徽因的恐惧,这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像那些被塑造出的形象。他们转移到了昆明的西南联大,林徽因夫妇二人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坚持留在国内,并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当时林徽因给西南联大的学生们补习外语,一个月40多元钱。买一套画图工具就需要21元,这将近是她半个月的收入。她们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所以林徽因的一生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一直处于优裕的生活当中。后来他们全家避难到四川,在那里他们继续进行工作。她的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春夏秋穿的都是草鞋,只有到了冬天的时候才能穿到外婆给做的棉鞋。她和梁思成的衣服也都是补了又补。二人的身体也一直都不好,林徽因有肺部病菌感染,这种病在今天很容易治疗,但在60多年可不一样,而且加上战时的医疗短缺,在偏僻的农村没有医药。梁思成自己的病也越来越严重。背驼的越来越厉害。就在这期间,林徽因的弟弟,刚刚在飞行学院毕业没多久的林恒牺牲在了与日本飞机的作战的蓝天。梁思成怕病重中的林徽因经受不住打击,直到三年之后才告诉了他们的弟弟牺牲的消息。林徽因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她内心的悲痛可想而知。抗战胜利后,他们一群老朋友终于回到了他们魂牵梦绕的北京。当时已经考入北大的林徽因之子梁从诫问她的母亲:“母亲,假设日本人打到了重庆,怎么办大声?”林徽因笑着回答:“这还不简单,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由于当时国统区物价飞涨,统治腐败,使他们对于国民党失望至极。后来攻打北京的解放军不破坏北京文物的举动蒙蔽了他们,使这些“太太的客厅”里面的人除了胡适之外都决定留在北京。梁思成认为:“共产党也需要有专业技术的人”。之后林徽因设计了新政权的国徽,梁思成主持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在那个时期开战的知识份子思想改造过程中,他们受到了冲击,虽然书的作者极力美化共产党的一些行为,但这些事情是美化不住的。梁思成一次次要求面见周恩来保护北京的古建筑,林徽因拖着病重的身躯支持梁思成。但最终还是于事无补,该拆的拆,该毁的毁。梁思成当场就大声的哭了起来,并说“五十年之后你们会后悔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今天的一切事情证明了当年梁林夫妇的遇见是多么的正确。1954年,他们夫妇双双病倒并躺进了医院,林徽因的肺病已经进入了晚期,之前在1945的时候,她就动了手术切除了一个肾,那个时候医生预言她只能最多活五年,可是她却撑到了现在。梁思成和她住在一个医院,那天深夜,林徽因用尽她全身的力气说到:“我要见思成,我要见思成……”护士冷冷的回答说:“现在都是半夜了,明天再见吧”可是这之后,她再也没能见到思成。1955年4月1日6时许,林徽因永远离开了人世间。王朔说过:“我有自己的偶像,就是你们凤凰台的曾子墨,曾子墨多有范儿啊,她可是林徽因之后最正经的范儿。”他这话侧面反应了林徽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林徽因是不幸的,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她却又是十分幸运的,因为她并没有经历1957年之后的比三反五反还为严重的“反右”运动,也更没经历1966年之后的事情。如果她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以他高傲、不屈人下、善良、率真的天性,我想,那对于她来说才是真正的一场灾难。

一个旷世美丽的女人 一个才华绝代的女人

去世于1955年,说是上天对她的眷顾,让她躲过了反肃清,文化大革命,这样残酷的时期,可是我觉得这就像类似天妒英才一样,这样倾国倾城的女人,有个孱弱的身体,在后半生一直与病痛形影不离。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一会把人捧到天,一会踩到脚底下,这一批人不问政治的知识分子,没有政治头脑的知识分子,只是热爱自己那一片艺术的土地。这本书内容丰富,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等一批当时的知识分子,还有关于建筑,文学,美术的知识,可能我是出于八卦的想法去看这本书,那些类似说明文的地方让我看的困乏。那些看似两人耳边私语的话不知道作者是怎么知道的,有时看传记其实更像看一篇小说,有时比小说还具有戏剧性,只是是一篇知道了结局的小说。在雨雾英伦的徐志摩,邻居的金岳霖,我只想说梁思成是一个具有博大胸怀,宽容的男人。我不知道这些事情和他在林徽因去世几年之后娶了林洙是否有些关系,但是那些随风的往事,当事人不在,谁又能真正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只能意想与想象。

过于完美的人

可能是作者也对林徽因有着深深的崇敬之情吧,书中所描绘的林先生是那样的完美和高尚,让我感叹这世间怎会有似她如此经历的人!怕是不会再有了。但是作者的观点是不是足够客观呢?

久违的温暖与平静

读《林徽因传》是偶尔看到豆瓣的书评,遂在卓越上下单。不曾想,这文字竟是久违的温暖与平静。作为一本传记,最难能可贵的不是复述了林徽因的生平境遇,而是传递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浪漫情怀和高贵人格魅力,以及变幻、离乱、沉重的时代里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世界。每每在下班路上颠簸,在被公文八股搅成浆糊的头脑里,想起床头的这本《林徽因传》,竟有一种慰藉之感。在这个容不得理想主义生存片刻的时代,读这样一本书,是奢侈更是幸运。喜欢张清平这本书的最后部分,虽然略略有些煽情,但是结束的干净。正如书中所说,林徽因的离开或许是命运女神对她的眷顾,得以在另一个世界躲过这场席卷而来的风暴。在那个人性异化、灵魂扭曲的年代里,林徽因又能否幸免?万古人间四月天,对于林徽因,离去或许真是一种解脱。不知为何,掩卷的时候难忍泪流。

传奇般的女子

在民国前后,正值新旧交替时代,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女子,像张爱玲,王映霞,孟小冬,林徽因等,她们或美丽或满腹才华,在那个时代光芒四射。但真正达到完美的只有林徽因一人。像张爱玲虽然拥有令人艳羡的才情,写出了很多佳品,但却一生缺乏安全感,晚年的遭遇更让人感叹不已;王映霞在最美丽的时候嫁给了郁达夫,虽度过了一段和谐美满的日子,但仍逃脱不了离婚的命运;再说孟小冬,她那美丽的身影,苍劲醇厚的嗓音使她被称为“冬皇”,但她与梅兰芳那一段“发乎情,止于礼”的爱情让世人惋惜不已。回过头看林徽因:她与梁思成二十几年始终相敬如宾,而且夫妻都是中国建筑业泰斗级的人物,可谓事业家庭两得意。纵观林徽因的一生,平心而论生活环境实在特殊,就是放在现代也可以称得上优越。小时就接受优秀的国学教育,又上的是全英教学,在16岁即游遍欧洲,在她需要引导的时候出现了徐志摩,而在这之后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梁思成都伴在左右,并且她所遭受的挫折也是那个时代必须的,谁都逃不掉。这些培养出了她无可比拟的气质加之长的也很不错所以堪称完美。书中写到每次朋友聚会她都是焦点,而她的朋友可都是各个行业顶尖的人物啊,可见她的魅力之大。最让人佩服的是,看她的诗,你会认为她应是一个感情细腻,弱不禁风的大家闺秀,平常闲来无事时随口吟几首诗来打发无聊的时光,但看了她的考察记录及所写的建筑方面的文章,你又会认为她是一个科学严谨,坚强而独立的现代女性。她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品。至于成就,早已家喻户晓了。一个人在世图的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交几个知心朋友,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其它都是次要的,这些能做到一方面就不枉此生了,所以林徽因才在现代社会被更多的人怀念。虽然她也会有一些缺点,但毫无疑问她已被当作美的化身,女性的模版,完美的女神长存于人们的心中。

书可爱,也可惜。

  评此书,只为一男一女:最可敬者专情金岳霖,最可羡者理想林徽因。  林徽因、张爱玲、萧红、陆小曼,民国四大才女,各具才情,而林徽因最幸福。同样是才情才貌兼备,而林徽因知其爱守其德臻其学,其人其际遇,可谓理想而完美。灵动、温婉、美丽、知性、理性,不可不谓理想女人。得爱情于浪漫主义之激情徐志摩;得婚姻于德才相守之深情梁思成;得知己于终身未娶之专情金岳霖,爱情婚姻知己三者兼收,不可不谓理想生活。  作者可能也有我之偏爱林徽因,得其美,失其偏,因而少了三分传记,多了三分传奇,可爱,可惜。

浪费时间的阅读

不是看了点史料,有点高中水平的文笔和想象力就能写传记的。大家都知道的那么一点事情,添油加醋的加上些风景环境描写和背景介绍,凑了一大厚本。刚看了没多久,书里写到徐志摩和林长民互通“情书”,一个扮作有妇之夫,一个扮作有夫之妇,作者竟然觉得是有思想人的文化行为……

带感

林徽因,1904.6~1955.4,汉族。谈起林徽因,大家可能更熟悉是她和徐志摩的那段恋情,包括电视剧,包括书籍资料,我们茶余饭后的调调都主攻爱情。但是,如果你知道她的另外几方面事迹,则会有不同的观点。张清平的《林徽因》,文笔厚重,重要事件有始有终,观点中肯,娓娓道来。但是全书没有经过精心的修饰,史料堆积感较强,由于我没看其他作者的版本,所以还是不好评价,总体来讲感觉不错。关于爱情才貌双全,使得她被很多人追求。徐志摩是其中的一个,也是最爱被拿出来圈点的。个人知道徐志摩的时候还是那首《再别康桥》,但后来发现他的个人情感其实比较脱凡,浪漫、单纯(关于他,这章省略)。我其实是很看好他和林的,但是作为林,她有很多顾虑,家庭的影响(不和)让他对徐的有家室望而生畏,我也相信林是爱徐的,但是神人总要有点不一样的地方才会体现出她的神所在——理性,作为女子,在热恋中如此理性的突然收手,快、狠、准,另徐直接愣在原地不知所措,这种驾驭情感的理性能力的确牛掰,虽觉此女子看似有几丝丝薄情,但是也是有原因的,也是环境和时代的因素,此种行为在彼情彼时用理性分析还是能理清的。对于她最后选择梁思成我觉得很理智,跟了个踏实老实能过日子的人,但我是一直没有理清楚她是否爱梁,骨子里还有几许强势,但从一切的行为来说,她是妻子,是母亲,而且做的很经典。是她成就了梁思成。金岳霖为他终身未取,学哲学的是有境界的,这点不解释。此外还有很多追求者,此处就不一一圈点。关于建筑从小对艺术就有种超然天赋,天性里有对美的追求,多才多艺(此多才多艺不是说情操修养,而是多种方面皆有造诣,且成绩不俗),这种人是艺术家的胚子,加之其超理性的一面,对建筑的一份爱,成功是必然的,她的造诣以及能力我觉得是超过梁的。梁因为林喜欢建筑而选择建筑(被动),而林在梁的人生道路上一直扮演着引导、支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林,梁是没办法成功的。注意这点,林不是夫唱妇随,而是已经有点妇唱夫随的调调,这点在那个时代里是很……不解释。关于文学林是有天分的,其家教对其影响也颇大,父亲林长民从小以国学熏陶,形成林厚重的文化底蕴,后来游历欧洲(英语超赞),中西结合,这一点也是她在文坛能有所作为的积淀。她的文诗绝对水平(但个人认为徐的更高一层,真心棒)。关于其他二三评总的来看, 终其集大成者还是建筑,林为其奉献了一生,和梁踏尽千山万水去考察古建筑,测绘,制图……这一切都相当艰辛并冒风险,梁的《中国建筑史》是她们的毕生著作,同样,没有林,梁写不成。晚年,林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所以她的一生很经典,建筑师、诗人、音乐女女、妻子、母亲,当然也是梦中情人,没有林徽因的民国是不完美的。人无完人,但是林徽因展现给大家的几乎是全才形象,而且各方面的突破已经超过了专业人士。究其原因,个人是觉得造成此等才女的产生和时代背景的关系很大,作为民国的人,家世很重要,林徽因就出生在很好的家世里,是个富二代,并长的很漂亮,其父又很注重教育,从小奠定根基;游历欧洲,接收新思想,又遇见了徐志摩,从徐给其写的一封封情诗中,使其与新月派结下不解之缘,对其之后的作品影响很大;选择梁思成,在成就他的时候也是完成自我追求的一个过程,是一种互补。那个时代,她是很鲜艳的,而如今这种接近林程度的女生其实挺多的,所以我说是时代造就了这朵奇葩。也是因为时代,所以很欣赏林徽因,“才女”、“奇女子”已经是最没新意的属于她的形容词了,关键是她的精神已经渗透到各领域的方方面面,真的很强大,很伟大。就是金岳霖最后的诗评:“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最后从作者角度来说,作者是个共产主义分子,但难能可贵的是,他站在保持中立的角度分析人物,书的最后又带有丝丝批毛主义色彩~真心不错。 推荐。

我要一个残缺的真实、

生命早描述成她的式样,是人们美丽的想像。一直欣赏的女性。从书里了解的更多了。徽因是爱志摩的,只是她怕被太多的债了。她无法满足自己的爱欲而让另一个同样爱志摩的女子受伤,她心头积压的太多情要去承担了。最后也只能选择逃离。在思成眼里,徽因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他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又能和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和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级概括事物的能力。她对自己珍爱的一切,具有一种献身的热情,这是徽因最让人难以企及的地方。即便是做了母亲,依然对建筑、学术保有热情。还记得从当当上买到这本书的激动和狂喜,捧在手上很多个夜晚安静的阅读,被这样的女子深深吸引。《人间四月天》更是一遍一遍的看。后来有机会去了杭州,在花港观鱼公园里,依靠着徽徽的纪念碑,久久不愿离去,在我看来,去西湖,只为了见一眼徽徽。只是影像的记忆太少了,所以现在上了大学,很想拍一部关于徽徽的纪录片。后来看了一个小讲座,讲徽徽的,发现这本书有一点让我不太满意。也许作者本身很崇敬徽徽,所以始终在用一种小心地、仰视的笔调描述,我没有看到徽徽具备的缺点,比如她其实是个很自负的人,还有和冰心的故事,我也没有听得很详尽,有些小失望。所以太多的传记请多加些缺点吧,那样才足够真实、、

人间的四月

喜欢上林徽因是4年前开始的,她值得所有的美好的词汇来描绘她;他便是那人间的四月,她便是我不断努力的目标,向前的动力。她是我人生中的四月,美丽传奇,惊世的才华,她是每一位女孩子的目标努力与向往。以女子柔弱的女子担起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建筑之上的奇葩 。她为中国建筑上增添了女性的坚韧与清丽。

怀着一份八卦的好奇心读了《林徽因传》

首先对于林徽因本人一生的经历,概括来说,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个人的命运由于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其次,虽然书中对林徽因的公公梁启超描述不多,但我还是非常佩服其为人、教育、写字方面的优秀观点和思想。最后,作者张清平对于书中细节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丝丝入扣,无论是否真实到一丝不苟,但给人的感觉却与真实的环境极为妥当。可见作者在写作本书中所下功夫之深。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穿越了历史的风尘,带着云的留痕、风的轻歌、水的映影、浪的柔波来到我的世界。天真而庄重的你,有着孩提般丰富的想象;敏锐而善良的你,有着母爱般细腻的感知;睿智而淡泊的你,有着夫妻般无声的包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像雪化后那鹅黄的绿,像夜夜静处的明月,像掉在人间智慧的叶子。你那天马行空的想象,让万物在你的心中赋予了灵性,你感叹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合掌为朴素礼赞,微启又如莲花。你情愿化成一片落叶或一朵流云,触遇那没着落的惆怅;你情愿化成一闪光或一息风,感受那瞬间的华丽落幕;你情愿化成一块石头或一朵浪花,领会那海枯石烂、斗转星移。你虔诚地匍匐在大自然脚下,用心领悟着它们的灵性,默默的为它们祈祷。也许,你逃不出时间的威严,但,苍穹依旧,你这份纯洁而宝贵的信仰,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个幸福的女人

读林徽因真的觉得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当别人还在水深火热之中为生计打拼时,她却可以饱读诗书,随父亲去游历欧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真的很幸福,一生中有三个挚爱她的男人,和新月派诗人的浪漫初恋,与建筑师的矢志不渝,和哲学家的挚友情怀...

心暖了又灰

看了《林徽因传》我想我真是挺喜欢林徽因。更多的是她的气质而不是诗其实最早对她感兴趣还是因为偶然听到钢琴曲人间四月天你是 人间四月天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静坐》林徽因诗词歌赋,西方文学,哲学建筑,音乐绘画她自顾自地活在自己的文艺世界任凭乱世纷扰 家事琐碎她一直都没有丢下没有丢下那一身的诗意她在十几岁的冬天游走欧洲的街巷又偶然走到了徐志摩深深的眼里她在青春的年纪画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生活又和梁思成筑成了归宿她在北京胡同矮墙的艳阳里披一身诗意又模糊在金岳霖咖啡的袅袅烟雾她终是坚守了她的家她和她的梁思成他们的再冰,从诫只要一夜的风,一夜的幻变。……如果你忘不掉,忘不掉那同听过的鸟啼;同看过的花好,信仰该在过往的中间安睡。———《秋天,这秋天》林徽因都说她是文弱秀丽,却是空灵飘逸的精神气质。她会因为看到一幅画热泪盈眶她会陪梁思成攀上古塔研究古建筑她在落叶里 盏灯下 怀念她在典籍间 墨迹里 追寻她在想些什么。徐志摩空难后林徽因给胡适的信里这样写:【这几天思念他的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不太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我其实很难想象,那时的他们,对待感情究竟是怎样的心思。徐志摩心里一直没忘了林徽因的,却在给林徽因的信里,叮嘱她梁思成着凉要喝姜糖汤却是思成徽因的常客,他们在共谈古今。金岳霖一生守着思成徽因一家而居对德国古典哲学和抽象的逻辑学造诣匪浅他被林徽因独特的精神气质深深吸引也散发着他迷人的人格魅力下面这一段故事,我感受颇复杂梁思成在后来的回忆里有这样一段话:【1931年,我从宝坻调查回来,徽因见到我时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她和我谈话时一点不像妻子丈夫,却像一个小妹妹在请哥哥拿主意。听到这事,我半天说不出话,一种无法形容的痛楚仅仅地抓住了我,我感到血液都凝固了,连呼吸都困难。但是我也感谢徽因对我的信任和坦白。她没有把我当成一个傻丈夫。怎么办?我想了一夜,我问自己,林徽因倒底和我生活幸福,还是和老金在一起幸福?我把自己,老金,徽因三个人反复放在天平上衡量,我觉得自己尽管在文学艺术各方面都有一定修养,但我缺少老金那哲学家的头脑,我认为自己不如老金。于是第二天我把想了一夜的结论告诉徽因,我说,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他们永远幸福。我们都哭了。过了几天徽因告诉我说,她把我的话告诉了老金。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那次谈话以后,我再没有和徽因谈过这件事,因为我相信老金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徽因也是个诚实的人。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三个人始终是好朋友。我自己在工作上遇到难题,也常常去请教老金,甚至我和徽因吵架也常要老金来“仲裁”,因为他总是那么理性,把我们因为情绪激动而搞糊涂了的问题分析得清清楚楚。】后来老金晚年一直和他们的儿子梁从诫一起生活后来老金终身未娶辽远里,剩下灰色的长空一片。———《时间》林徽因终成云烟,只是细雨洒在花前。林徽因是,善变的,轻盈灵动的,眸光流转的林徽因。梁思成是,专注的,厚重坚实的,豁达包容的梁思成。华夏大陆上的古建筑,他们一同攀上。欧洲古老宗教的教堂,他们一同画下。肆意青春颠沛流离一同走过。走了很远很远。温柔雾霭里,相携的背影依稀。

美与智慧的绝唱

总是喜欢私下里叫她徽因,她是美丽的,没有人可以否认,她也是智慧的,不然她不会理智的面对自己的婚姻和爱情,我总是固执的认为对于自己的选择,林徽因没有后悔过。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我上十几岁的时候母亲推荐的,当时她说:也许不是每个女人都有林徽因的美丽,但我们应该学会她对待爱情与婚姻的态度,可惜当时我没有读懂。后来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我重读此书,才渐渐理解了其中深意。徐志摩的爱情像火,炽热而猛烈,可以瞬间燃遍你的全身,也可以瞬间被风吹灭;梁思成的爱情像水,平静而绵长,虽然一直平平淡淡的没有波澜,缺可以一直向前、川流不息。所以,徽因选择了水一般的爱情,虽然平淡,却陪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许有的时候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羡慕·敬佩

对梁林的故事早有耳闻——从别人的口里,到《人间四月天》。不禁感叹与羡慕,林徽因有如此美好的爱情与美满的婚姻。我不贪心,不要“金岳霖”和“徐志摩”,能得“梁思成”,已是不知怎样得来的福气。两情相悦,志同道合,门当户对,有这个做基石,婚姻如何不美满幸福。于林徽因,我没有看过她的文字,只是从旁人那里了解她的故事,故说不上喜欢或是不喜欢她。但我是敬佩她的。以孱弱之躯,随夫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只为保护传统建筑。他们的工作,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财富。

才情成就佳人传奇

此前看过白落梅那版诗意的林徽因传,就深深的被其才华和对艺术的热情所打动。这次翻看这一版更加写事和更多细节的传记,许多不曾了解到的事情也一一发现,甚至还读到了不少关于建筑保护方面的细节和理论观点。讲一个传奇般的女子,之前大家总是更关注她的美貌,她的爱情,传扬着她的故事。但这样的名气,也让我们忽略了她对家庭的付出,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对学术的钻研精神。一个更加客观与立体的传记便是用更加朴实的语言,细节的描绘,身边亲友真实生动的记述与本人留下的文字中选择合适的片段综合呈现。从她那如是如画的名字中,我们总是想象着美化着她那同样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可现实的生活却绝不是只有它,何况她遇到的还是一个战乱变动的年代。不可否认,梁林日后在学术上的成就与原生家庭从小对其良好的言传身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才华与洞见卓绝的父辈从小就重视他们的教育,国学,外语,写作,良好的学术习惯就在那时深深扎根。我们更是羡慕她可以在华洋花样年华里随父游历欧洲,邂逅初恋,发现日后所爱的专业与方向。如今这样的机会与不是每个孩子都有,何况半年前刚刚走出封建帝制的中国。不过至少我还是幸运的,有了和他们一样出国留学的机会,看到宾大钟声那一章中对于生活学习中细节琐碎的记述,情景代入般的感到亲切。也多少受到了学霸的鼓舞和感染,有了更多画图,设计,阅读的动力。诚然,也就是那时他们的感情在异国他乡的陪伴中从恋人升温为亲人吧。而这一点也是大多数孤身闯荡的留学生们最羡慕的地方。同时林曲线救国的学习路径也是值得我学习之处。不能直接入建筑系,就先进入艺术系修养,认真的对待每一幅画,每一个练习的机会,再继续拓宽学习面,钻研舞台设计。相信着功不唐隽,也在亲人离世的悲痛中坚强的站了起来。这一切,与梁家的陪伴和支持,绝对分不开。这样是匹配的婚姻最重要的地方了吧,家世更重要的是指双方的见识,度量,待人接物的原则吧。毕业归国,就连梁林当年也曾经迷茫过,该何去何从。幸运的是梁父的远见,先安排他们蜜月考察,又推荐他们回校任教,继续学术上的钻研。也正是这样的选择,使得他们一直保持与学术界艺术界的联系。而她出众的谈吐与出色的社交能力也使得梁家客厅成为了“太太会客厅”。这样的她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超级联系人吧,总能与中外各界学术人士谈天说地,用诗意的语言,艺术家的气质,哲学家的思想表达着自己,把日子过成诗。正确的处理好爱情亲情与友情的界限,用高情商来平衡家庭琐事,都是过好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是可惜了徐志摩的伤逝,失去的也必然自此成为永恒与回忆。女儿的到来让她身上的母性光芒闪现了出来,为了共同理想开始古建筑的测绘工作更是让我看到了这对神仙般的学术眷侣的另一种生活和追求。诚然,测绘工作是坚信的,要求着体力,毅力,热情。每处古建筑均需要大量图纸与数据,而那时自然环境与经济条件的恶劣都是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坚持与成就。对建筑本事的热爱,成就了不惧危险“飞檐走壁”的一群人。而五台山佛光寺与应县木塔的发现与更是为建筑史的添上了重要的一笔。可惜大幸之后却接着是大战,七七事变的到来打破了生活的平静。颠沛游离的生活开始,往日优渥不在,这也是人一生中大多数都会经历的坎坷吧。一家老小,伤病旧疾,从北京到长沙再到重庆,辗转到云南,最后定居李庄,一个偏远闭塞的小山村。在战争与死亡的阴影下,与物资匮乏,生活拮据,伤病做斗争,尽管有认识新的朋友,有云南和四川的景致。可从与友人通信的内容中,从笔端流露出的是对战争的厌恶,对生活困顿的无奈,但同时依然保持着该有的乐观,以及对学术研究的进一步追求。在战争年代开始编纂《中国建筑史》,无论从精神上还是学术上都是一部宝库式的巨著。若论人生的长度,她作为建筑师短暂的人生中留下的设计作品并不多,更多的是文学作品。但是开国以后全情投入的国徽设计。还有对北京旧城墙保护的坚持和斗争。尽管最后的最后没有留住城墙,却赢得了历史的验证,世人的尊重。其实成就她的并不是那些历史传奇般的爱情故事,而是她与生俱来加之后天修炼的才情。传记式的作品读之仿佛看电影般一幕幕滑过,内心希望着还有很多很多章很多很多故事,用不结束。可辩证的来看,人生的故事又何来结局呢?无论是血脉,理想,精神,文字,都依然在传承,在闪耀。读之,思之,自省之。

人间四月芳菲尽~~著名女作家张洁说:“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离不开梁思成,缺不了金岳霖,也少不得徐志摩。”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之间彼此的敬重和理解,这样一种肝胆相照的美好情谊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间的绝唱,是真正的君子风范,这一切故事的背后都大写着两个字:人格。

如四月天的女子

以前总是听说或是看到别人说林徽因的种种,从来没有深入的了解过这个民国才女(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好像就是民国时期的她)。从这本书里,我算是初步认识了林徽因。确实如她的朋友们评价那样,她像是四月天。冬去春来的季节,充满着希望,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充满才情,有着上流社会女子的知书达理,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教育、熏陶下成长。这样的女子必然是充满着矛盾和吸引力的。她博览群书,热爱阅读,也热爱写作,当然她也有充满艺术的语言天分。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她可以投入全部的热情和力量,比如写作,比如建筑。无疑,这样有着很高的文化素养,懂得多种艺术、多种学科,而且又有思想深度,善于表达,同时长相秀美的女子,对于别人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尤其是男人。所以她的身边才会有伴她一生的梁思成,有为追求她而离婚的徐志摩,还有为了她而一生不娶的金岳霖。可能还有很多为她着迷的男人,只是这些就不是世人所知道的了。其实我觉得她也是爱徐志摩和金岳霖的,因为他们都是优秀、有才情的男人,更重要的是这些男人欣赏她、关心她,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有着共同的话题,种种,当然,这些充满艺术才情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是艺术家,对感情的看法可能跟我们有些差别。不过她还是坚持着和梁思成的婚姻,没有出界,可能还是跟她所受的中国传统教育息息相关。再者,他们可能注重精神的情感胜过现实中的情感。看书里对她的描写,林徽因的性格有些敏感,会有忽然而来的脾气,有时容易激动。这也像是四月的天,乍暖还冷,暖暖的过程中可能忽然会出一股寒流。可能了解她、喜欢她的人都能原谅她的这些脾气。因为她平时是个注重朋友,真正善良的人。从林徽因的身上可以看到民国时代那些出生上流社会,受过中西方教育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几乎所有身影。他们关心自身领域的问题,崇尚自由,看重生活的情调,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专业上都有很好的修养。但同时,他们又是高于普通人生活层次的一群人,缺乏对底层社会的了解,关心自己生活的领域,感觉像是漂浮在社会之上,既享受着社会上好的物质条件,又远离社会、远离政治的一群人。这群知识分子在各自擅长的学术领域都获得了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各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一贯没有党派立场,远离政治,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全民讲政治的年代,他们所遭受的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是可想而知的。这不再是个他们可以追求自由主义的时代,无论是政治领导人还是普通大众,都被意识形态操控着,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政治。尤其是建国初的各种整肃运动以及文革,几乎摧毁了国内有思想有能力的知识分子,且不说他们在肉体上受到的伤害,精神上的控制、打压等等,严重的戳伤着他们,可以想象,知识分子的思想被限制被压迫,是何等的伤害。他们无法再潜心研究学术,他们的创造力被压制,这段波折,对国家发展的破坏和阻碍是非常巨大的。跑得有点远了。其实看这本书,还有印象比较深的是梁启超,他对子女教育的方式,以及他的为人,都让人钦佩,也值得学习,一定会找有关他的传记好好看看。他教育子女,像个长辈,像个老师,像个朋友,再加上他本身有着良好的素养,影响到的后辈肯定不会简单。一本书能让人的思维开阔,认识一些你以前从来不了解的人,这是一种收获。虽然我没有林徽因的才情,但是也希望能读万卷书,拥有生活的情调,并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奉献全部的热情。当然,更希望有个像梁思成一样稳重爱我的男人,与我相伴一生。

被别人嚼过的饭味道总不是那么的好

在南京的生活如果是以前我肯定会说时间像死水一样,怎么就流动不起来呢?到了我们 这个年龄,纵使生活在停滞,也抓不住时间飞逝的痕迹,所以快的,也就两天半过去了。不过这两天也让我看完了张清平的《林徽因传》。这部文学传记打破了之前留在大众脑中的关于林徽因和徐志摩、梁思成以及金岳霖缠绵悱恻的爱情纠葛局限,更多的描述了梁林夫妇作为知识分子,作为建筑师的自由的灵魂,灵动的性情以及热烈的生活。梁从诫这样回忆自己的母亲“她是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在工程、艺术、文学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并且在她的身上得到了融会贯通,她的灵气她的敏感她的健谈她的幽默她的俏皮和她的深刻都是神一样让人憧憬,正是这么一个美丽卓绝的女子才值得梁思成用一身去爱,让金岳霖终身不娶,让徐志摩倾吐衷肠。读传记的起始几段,我是带着女人特有的一点嫉妒之心走进的,虽到最后我也没有完全抛弃林的一生也有家族出身的因素,但慢慢地我不再把这个看得那么重了,林在昆明在李庄的日子,我看到了一个伟大女人的性灵,看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执着和努力。我是由衷的佩服的,渐渐地觉得她所拥有的一切是应得的,她值得那么多人爱戴,虽然偶尔任性,偶尔伎俩卓越。读的过程中我好几次由不得自己的翻到书的前面欣赏林徽因的照片,我总希望在这些真实的图片里洞察到她的美妙和魅力,那张在宾大笑得灿烂的照片总让我浮想联翩,想象着她的青春和幸福的生活,和病床上的她有天壤之别,是什么让这一切变得如此之快,除了时间之外还应该是时局吧?“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金岳霖给林写的挽歌,林在1955年四月的第一个清晨与世长辞了,留下了华丽的一生。她走了,在这一年四月春日的清晨。渐渐的看到美好以后,我总是自恋近乎高攀的欢喜把林徽因和自己联结起来,她的反应迅速,她的敏感,她的涉猎广泛和我有着如此的相似,而这里,林的离开好像和我有关,因为31年之后的同一天同一时刻,我出生了,在这个世界上停留的这23年光阴里,我难道和她有一种冥冥之中的联系,反正我就是要努力,这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富有画意诗意的一生,我何尝不向往这样的生活。有一种说法,是梁思成、是金岳霖,是徐志摩成就了林徽因,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真诚,他们也不会去成就她。到此我脑子里还一直徘徊着林的身影,特别是她对友人的态度,无私、热忱、真诚,怎一感动了得啊?人间四月天,咋暖还寒,人总是要走向那个预设的终点,不可避免,但是真正的英雄是了解了生活的真相之后还是能够热爱生活。首先,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一段历史,却不只是历史。有一句话非常的有感触:“信仰坐在我们中间多少时候了,你我可曾觉察到?信仰所给予我们的力量不也正是那坚韧的倔强?我们都曾相信,我们只要为它忠贞地活着或死去,我们的国家自会永远地向前迈进,由一个时代到又一个时代。我们这生是如此的艰难,死是这样容易的时候,彼此仍会微笑点头的缘故也就在这里吧?……林徽因的”才“,”才“的不仅是其在文学、建筑、戏剧等艺术上,更是”才“在其秉性上。女子当如林徽因,不急不躁,乐观向上,在繁杂的生活中永葆有的是对生活不灭的热情,是对艺术、学术的严谨追求,是对友人邻人的点点关怀。

《林徽因传》张清平版读后感

写林徽因的书好多,自己手中就有2本,但是都没看过。。。十点读书会推荐张清平的这个版本,网上下载了来看,相信十点君的评判,以后读了其他人写的林徽因传再做对比。 以前对林徽因的了解无外乎,才女,美女,尤其是和才子徐志摩、经济学教授金岳霖的感情纠葛被人们津津乐道,看完这本书,才发现,她的感情只是她传奇生涯的一部分,她的睿智,对待理想事物的执着精神,她乐观真诚的处世之道,才真是她传奇一生的源泉。她精通的知识领域之广让人咋舌——文艺与哲学、建筑学与美术学、科学与工程技术、东方与西方、古代和现代。她的璀璨不需要男人来照亮,她本身就是个耀眼的明星,用她的诗词、她的学问、她的设计照亮世人。本书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分了四部分去写徽因的一生,每一段不同的社会背景,有着不同的心路历程。家庭的背景和父亲的学识深深的影响了她,她年少时足迹就踏遍了欧洲,奠定了她学识的广度,也是这段时期,她和徐志摩相识,相比于徐志摩的爱恋,她更多的理智。第二阶段她与梁思成相知相恋,共同留学,也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后来回国,认识了许多文人雅士,书中也让我们看到那一批高级只是分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他们学识渊博,心系祖国,正直幽默。那个时候徽因的“太太厨房”甚是热闹,虽然当时的生活条件优越,但是徽因和丈夫思成,为了热爱的建筑和艺术,长期奔走那些穷山僻壤,即使全身是跳蚤,住肮脏的小店,吃粗劣的食物,她仍乐观以对,每一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发现古建筑,她就会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什么苦都是值得的,她对自己珍爱的一切,具有一种献身的热情,这才是让人难以企及的地方。8年抗战时期,各种颠沛流离,即使在李庄这样封闭、清苦的环境中,她病倒卧床不起的时候,她仍保持精神世界的完整与丰满,她给友人的信件中从来都是对美好事物的细腻敏锐的感受能力,以及轻灵的俏皮和幽默。抗战胜利后,她和丈夫一起,设计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最后,在1955年的4月1日,她的生命定格于美好的人间四月天,享年51岁。但很多人也说也许这是上天善意的安排,这样她就不会再受文革的折磨。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正如金岳霖写的挽联一样“一身诗意千万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下面是对书中的几句话的记录:徐志摩飞机失事的时候,梁思成陪林徽因捡回一块飞机残片, 这个男人忍受全世界的眼光来爱她,并且包容她的爱。林徽因的婚姻无疑是成功的,是一个理智的选择,很多人都说要学习她对待爱情对待婚姻的态度与选择,但是很多的感情,爱了就是爱了,无法取舍,有多少人能像她这样好的处理这些事情呢?所以她是一个传奇的女子。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前言中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还依旧热爱生活。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金岳霖在8年抗战的困难年月幽默的对待生活,他说“这样的时期,重要的是要想一想自己拥有的东西,人民将会觉得自己已经很富有了,同时人民一定要尽可能不去想那些必须购买的东西”。其实我们何尝不应该经常想想自己拥有什么呢?珍惜眼前,珍惜当下,才是幸福之道。徽因和梁思成在欧洲留学的时候,梁启超任公多次写信指导教育他们,其中几句让人印象深刻:1.莫问收获,但问耕耘。2.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但凡学校所教所学总不外乎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需离了学校方能发现。3.失望沮丧使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身不许他侵入。

梁从诫先生的母亲

对于童年、学生时期的梁从诫先生,我是通过阅读其母亲林徽因的传记了解到的。梁先生的母亲林徽因是我崇敬的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我喜欢她的诗篇、散文和小说。她出版的作品几乎我都看过。尽管她的作品反映的时代离现在已经久远,文字使用的习惯也不太一样。但是我能体味到那里的精华和睿智。她和丈夫梁思成的建筑学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外貌美丽的女性往往只中“看”不中“用”,而她的美丽、魅力、亲和力是无法用文字表述的。梁先生就是在这样“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母亲的怀抱里,在有梁启超、梁思成这样著名人士的世家中成长起来的。今天梁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是我们在环保事业上的前辈和榜样。他的敏感、坚强和执着鼓舞着我们继续这项事业!

...

提及林徽因,我和大家一样,总是会想到围绕她的三个男人:为她与原配离婚的徐志摩,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还有她的丈夫梁思成。我们过于关注他们几人间的感情纠葛,从而忘记和忽略了她其实是个有才的、坚强而独立的建筑师、女诗人。曾经不喜欢徐志摩,认为他多情不负责任;也无法理解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深沉的爱。可是,在这里,才发现,其实他们不过是一群像孩童般,性情至纯至真的文人。在这里,我看到了讨厌不伦不类的建筑并认为它破坏整个景观而一直背对着它不愿撇一眼的梁思成。在这里,我看到了仅凭着诗意的信仰在大雨天跑到郊外等着雨后的彩虹的徐志摩;常常骑着自行车像夸父一样急驶在日落时分的英国乡间小路上,追逐着渐渐西沉的太阳的徐志摩。在这里,我看到了喜欢斗蛐蛐并认为这是一门涉及到技术、艺术和科学问题的学问的老金;喜欢和徽因家宝宝和小弟比水果大小定输赢的老金。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才气洋溢的热爱艺术的林徽因;一个经历过贫病交加、凄清痛苦的困难岁月仍坚强不倒的林徽因。一直很喜欢林徽因说的一句话:“且最好让我们共同酸甜的笑纹,有力地,坚韧地,横过历史。”在那样的年代,在那样的岁月中,她一步步的向我们走近,又一步步的走远,走过她的人生,成就我们翻阅的一页历史。。。

且用一首新诗来写林徽因

《林徽因》 是谁呢喃如诗?飘逸而激情,苦涩却坚韧,如古铜镜般晶莹不玦.我闻见佳人千寻瀑,“新月”下的灵.是谁遥望窗子以外?婉约出隽永,悲怆不鄙俗,如汉白玉般纯洁无暇.我触见才女四月天,中国建筑之魂.是谁筑起千层佛塔?空灵着真挚,沉郁但高尚,如恰空,提琴出交响.我看见 丰盈且尊严的人——大写! 文艺复兴的光......

评论林徽因传

作品中更多的是叙述,而稍有对林徽因做法的评价和分析,对林徽因的描写更多的是她在建筑学,文学方面的贡献,而对林徽因的情感和性格并没有给予细致的述说,所以在看完这本传记,我的总体印象是林徽因是个伟大的不可代替的传奇女子,她的整体形象仍然是虚无缥缈的另,这本书最有营养的地方其实是附录。。。

很好……

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的林徽因,读之后你可以了解到上世纪初文人墨客学者的生活状态,想必对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

最美人间四月天

从幼年对夕阳下旧时桌椅静好岁月的灵动感知开始,就注定了她诗一般的人生。她是那样柔美,又是那样坚忍。她具有所有姑娘都具备的儿女情长,又含带所有姑娘所不共有的优雅与坚强。最美人间四月天,这一首诗本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与期许,却也成为了林先生自己的生命归宿。她的求学路,她的感情线,她的事业心,凝结成一颗最最闪耀的星照亮了所有读者的眼睛,使我们难以将她与任何一个人混淆,她自是清新文雅的她,她自是端重自持的她,她自是真诚善良的她,她更是平凡普通的她。说到求学,她刻苦努力,跟随父亲来到英国,说着一口让英国本国人都羡慕的标准剑桥语调,对后期诗一般中英互译的文本工作有了坚实的语言基础。谈到感情,有人说她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杰出的绿茶,我对此只想说两个字:呵呵。如果整体的看,我们就会发现林徽因的感情主线一直是她的先生梁思成。求学时期的诗人徐志摩对她爱慕有加,但是林徽因与他的关系保持微妙而又恰当,因知他已有家室,虽欣赏其才华,却未与其再度纠葛,并成为了一辈子的好友,直至志摩再空难中逝世,这份感情超出了友情却并非爱情,如果非要定义,我想那便是亲情,对,更近乎于一种亲情。后遇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虽不被早逝梁母支持,却受梁启超老先生万分看好。林徽因固然心性清高,婚前因梁母关系与思成常有分歧,但依旧追随了本心,与思成终成眷属。后在工作中结识了文哲泰斗金岳霖,金岳霖对徽因是终生不娶的专一,而徽因也爱上了老金,戏剧性的是徽因同时爱上了两个人!她于是对思成坦言她的苦恼,思成苦思一夜,对徽因说:老金比我优秀,你若爱上了他,我自会退出。徽因将原话告诉了老金,老金听了便说:思成是真心爱你的,我不能这样伤害了思成。此后他们很长时间都住邻居,这就是他们三个人之间的感情。这是一种心胸气度,这是一种真挚单纯,这是一种畅豁自由,这,就是一首动人的诗!这种感情的平衡需要每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的自持,这种感情的平衡需要每一个人境界与层次的修为。这是一场只属于他们三个人的文艺独幕剧,再无旁人的戏份。这,是最让我感动的。论到事业,她伴随夫君,一生为国内外建筑的成书劳心劳力,本就身体虚弱的她,是一缕坚定的信念驱动身体活着,终因劳碌奔波,肺结核病久缠于身,离世,她带病完成了很多很多工作。就是这样一个女子,让读者又爱又忧,又敬又怜,好似人间四月天。

白富美和高帅富的幸福生活

我严重怀疑我看的版本不是其他人看的版本,文中并没有对林徽因和她生命中三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施与重彩,反倒着重描绘了她对新中国文化建筑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这让我这类对八卦乐此不疲的女屌丝情何以堪呢。这个众多男人口中的女神级人物,竟成了让我如此难以下咽的作品。当然,这也是对林徽因工作方面的高度赞扬,而让我摒弃一下下那个低劣的小爱好。不过,文中还是有很多比较出彩的篇章,比如林徽因和徐志摩的对话。双方超越心灵的交流完全让我这个新时代的女性理解了所谓的“soul mate”,单是靠眼神传输的电流足够把我电晕好几次了。这种小暧昧,在那个迷蒙的城市,简直就是生活的原动力啊。那一封封火热的信还有一首首对两个人在一起的未来的赞歌,完全成就了徐志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情诗地位。看来,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大部分又由爱情组成。在这点上,林徽因女士对中国文学界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林徽因回国后,“莫名其妙”的和梁思成结了婚,一个跛子。不过面对这么一个高帅富,高不高咱不知道,不过肯定不能丑了也不能穷,毕竟未来婆婆家可是梁启超啊,这说出去太风光了不是?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文中对这段并没有做太多的叙述,于是我就默默地认为,白富美和高帅富联姻了。同时,徐志摩这个依旧觊觎林大小姐的文艺青年还在死缠烂打,不顾和夫人离婚的风险,回国后不依不舍。这点也着实让在下佩服,毕竟在那个年代,自由恋爱本身就很有微词,何况是两个如此靓丽的家庭,你插一杠子不太合适吧。不过呢,林徽因张弛有度,再加上天妒英才吧,徐先生最后也是草草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一度认为林徽因的文采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如火山喷发一样不可收拾了。对于死后的盖棺定论,颇有自己的见解。这点上我很佩服梁思成,不过话说回来,人都死了,自己老婆再怎么赞扬也无所谓了。只是我很好奇徐志摩那个神秘的小箱子里究竟藏了什么秘密,居然吓得林徽因给校长写信使劲撇清自己的清白。真是像潘多拉魔盒一样的话,我倒是想找来篇关于他们感情有详尽描述的文章来看看。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文锋一转,开始大篇幅叙写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学术方面的贡献,文中反复提起的圈内人也只有萧乾和费慰梅夫妇,并没有那个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的光荣事迹(真是揪心)。不过,通篇看下来,发现他们确实为中国的历史古迹,包括雕刻,建筑,壁画等等做出突出奉献,凡是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艺术,他们都做了详尽的记录,走遍了大江南北,绘制了无数草图。就连景泰蓝的存活也得感谢林徽因。还有那段关于悬棺的描述,很是精彩。(笔记里有体现)确实,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人,我们看不到的不完美只是没有记录或者没有口口相传而已,你怎么知道奥黛丽赫本就没有狐臭不挖鼻孔不抠脚丫子呢?就算是仙女也得吃饭放屁打嗝吧。所以面对一些人物传记的时候,我还是比较喜欢“秉公执法”,他们既然能留下传记,只能说明一点:影响了这个世界。而我相信这点也是很多小人物心中的大梦想吧?毕竟一个如此成功的女性,终归是有自己性格的发光点。能让众男性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想必也不是个一般女子。很讨厌有些人揪住一些生活上的小事说事儿,不停地挖故人墙角,甚至看不起人家写的文章,真是所谓文人相轻。哈哈,写完了。

认识林徽因

提及林徽因,我和大家一样,总是会想到围绕她的三个男人:为她与原配离婚的徐志摩,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还有她的丈夫梁思成。我们过于关注他们几人间的感情纠葛,从而忘记和忽略了她其实是个有才的、坚强而独立的建筑师、女诗人。曾经不喜欢徐志摩,认为他多情不负责任;也无法理解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深沉的爱。可是,在这里,才发现,其实他们不过是一群像孩童般,性情至纯至真的文人。在这里,我看到了讨厌不伦不类的建筑并认为它破坏整个景观而一直背对着它不愿撇一眼的梁思成。在这里,我看到了仅凭着诗意的信仰在大雨天跑到郊外等着雨后的彩虹的徐志摩;常常骑着自行车像夸父一样急驶在日落时分的英国乡间小路上,追逐着渐渐西沉的太阳的徐志摩。在这里,我看到了喜欢斗蛐蛐并认为这是一门涉及到技术、艺术和科学问题的学问的老金;喜欢和徽因家宝宝和小弟比水果大小定输赢的老金。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才气洋溢的热爱艺术的林徽因;一个经历过贫病交加、凄清痛苦的困难岁月仍坚强不倒的林徽因。很喜欢林徽因说的一句话:“且最好让我们共同酸甜的笑纹,有力地,坚韧地,横过历史。”在那样的年代,在那样的岁月中,她一步步的向我们走近,又一步步的走远,走过她的人生,成就我们翻阅的一页历史。。。111102

我读林徽因

我眼里的林徽因,你是如此清澈,如此爽朗而落落大方,可能是受西方教育的原因,同时在你身上有中西两种美,你传统而不死板,热情不做作, 你是个奇迹,是个神话,是不可超越的,你是那样缠绵如细风,清澈如流水。伟大的建筑美学大师,这个称谓对你而言,似乎过于庄重,你会不会更喜欢别人称你为诗人?或者老师?我最感慨的便是:你与徐志摩的爱情,每每想起,心生遗憾,我遗憾的并不是他与你没有共枕缠绵,我遗憾的是他先你而去。若是在你51岁之后他在离开,对你的人生而言,会不会更加完美些?在你最快乐的时候,他分享不到喜悦,在你病入膏肓,最痛苦的时候,若是他在,想必你也会舒畅些罢·对于你的爱情,是那么纯洁,你的友情,是那么真挚你是幸运的,也是配得上那份幸运。。。《林徽因传》遗憾之二:对于金岳霖和林徽因的感情只字未提···

生不逢时

用情之烈莫过徐志摩,用情之专莫过金岳霖,用情之深莫过梁思成。而林徽因,足矣承受。生活在进步,思想却在退步。只恨生不逢时。

我看林徽因

有些东西不写出来怕忘了,忘了,就不好了,会让我无缘由的苦闷很久今天说说林徽因,有人说她是一位奇女子。可我不这样认为,林徽因不奇怪,也不伟大。她是一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女性。奇的是徐志摩,奇的是金岳霖,奇的是梁思成,奇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因为有徐志摩这样一位有着极高才气的幼稚男孩为她写诗,为她著文。徐志摩是龌龊的,是失败的。他是一个没有从得不到林徽因的失败中找到出路的孩子,他一定是极其不甘的。我认为他说的:寻终生灵魂之伴侣。完全是句假,大,空的废话。但奇就奇在这里,徐志摩有着超越常人的才气,他用优雅醉人的诗文来美化自己的失败。也让自己幼稚的心安理得。奇之志摩因为有金岳霖,这是一位固执死板的傻老头。他沉醉于自己所谓的哲学之中,他固执的以为徽因是他的一切爱情,他为此孤独一生,他心中也许还骄傲的认为他是对的。可事实上,现在的我们一眼就看得出金岳霖老先生完全是在自己的象牙塔之中。如若出去学术上的成功,他就是一位傻乎乎的糟老头。奇之岳霖因为有梁思成,他就像一位沉稳老实的中年人。在徽因向思成说她同时爱上两个人的时候,他让徽因自己选择。他是无助的,甚至是无能的。在他心中徽因是至高无上的神,人与神之间怎么会有建立在平等上的美好爱情。有的只能是仰视与自卑。思成是痛苦的,但他们一直在一起很久,加之思成在事业上的成就,我们不得不说他是一位奇人。奇之思成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国还处于抗战时期,刚刚与世界先进的人本主义思想接触不久,大部分的人都还是处于封建思想与人本思想的激烈碰撞期。而只是分子的超前思想在那时来看已经是无法解释的高尚了。一种在现在大学随处可见的恋爱流程在那时却如此的让人津津乐道。奇之社会我认为徽因是明白的,她选择思成也是明智的。但是因为思成的原因,他毕竟不会把徽因当小女人一样宠爱。所以我甚至以为徽因是寂寞的。这在她在朋友圈子中的异常活跃和与志摩,岳霖的亲密往来之中都可以有所觉察。她应该知道于那两位任何的希望只会害了他们,但她却还是与他们保持亲密的朋友关系,这是自私的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做法,当然也是值得同情的。这是我在只读了一本《林徽因传》的情况下写的,更多的只是反映了笔者自己的龌龊思想。《林徽因传》也让我对她产生了兴趣,所以我想读读她自己写的东西来更了解她

还剩模糊的轮廓。

两年前读过,现在印象深刻的应该是作者力挺林徽因,暗讽另一位作家的段落。总之,全书看下来,觉得作者对林偏爱有加,于是对公正性以及客观性产生怀疑。还是可以一读的,只是更希望能有一本更加客观一些的传记。

那个柔弱但坚韧的美丽

看了《林徽因》,之前对这个旷世美丽,才华绝代的女子就有了极大的兴趣,因为她出生在美好的人间四月天,因为徐志摩对她的痴迷,因为金岳霖为她的终身不娶。看了之后,她好似真实在我面前,喜欢她的不矫情,喜欢她的活泼开朗,喜欢她的敏锐和智慧,也敬佩她的建筑才华。她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徐志摩,因为她和梁思成可以结成伉俪,因为她身边一直都金岳霖。书中说到,林徽因也曾经喜欢过金岳霖,并为在他和梁思成之间的选择苦恼过,她向梁思成透露的时候,用着一种小妹妹彷徨无助时向哥哥求助那样。让梁思成感到痛苦却又无法责备。她向费正清和费慰梅夫妇写信的时候,曾这样表达过“思成是个慢性子,愿意一次只做一件事,最不善处理杂七杂八的家务。但杂七杂八的事却像纽约中央车站任何时候都会到达的各线火车一样冲他驶来。我也许仍是站长,但他却是车站!我也许会被碾死,他却永远不会。老金是那样一个过客,他或是来送客,或是来接人,对交通略有干扰,却总是使车站显得更有趣,使站长更高兴些。”看完书之后,我觉得林徽因可以选择梁思成是幸福的。因为她和梁思成无论是出身还是文化都有太多的相似,性情、趣味的相投使他们的交流十分默契。书中,对他们的关系,描述到“如果用思成和徽因终生痴迷的中国古建筑来比喻他两的组合,那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厚重给人以负荷使命的承担,轻灵给人以飘逸变化的美感;厚重的意蕴展示了深沉恢弘、高贵纯正的境界,轻灵的律动表达了超脱束缚、飞升向上的愿望。仅靠轻灵不能承载永恒的价值,惟有厚重同样不能展示艺术的风姿。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人事代谢,精神永存----永远的林徽因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1955/4/1人的欲望是人思想行为的发动机,但林徽因一生的欲望是什么呢?是值得我们现在人深深思索的....................what she live for..........答案是我们要用一生去寻求的...........罗素说过:人最根本的欲望是物质欲望的追求。可知林徽因一柔弱女子却超越了这一庸俗的定律。在那样艰苦,窘迫的环境下。她仍然毅力坚持自己的追求。或许他已超越了人的本质含义:自然人。她俨然已成为了仙,达到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人生苦短,回首来时,这才是人生不虚此行.......读罢,精神层次和追求得到些许的升华.........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心灵必须活在历史中...........而非浮躁的现实..........2011/10/27

如此相似

最近因为在研究林徽因的学习力,所以到图书馆借了好几本传记。我很不明白为什么在张清平《林徽因传》中有大量文字与龙婧所作的《林徽因画传》文字惊人相似。传记思路相像且不谈,有些描述性语句一模一样,一字不差。我看了下书籍第一版出版日期,发现龙婧作品在前。难道此二人实为一人?

人生聚散是寻常

爱与人生都是一种修行,可是千百年来,能过修成正果的又有几人?只希望这段修行的路上,有一份尘埃落定的信仰,哪怕曲折坎坷,终会走向菩提。   人生聚散本来就是寻常,缘来缘去都已经注定,有时候,离别时为了更好地相逢。“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相爱容易想守难,如果有一天爱已不是从前的滋味,我们可以温柔的放手,因为拥有过、珍惜过、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她注定成为中国最有魅力的女人

对于魅力,对于女人,想说五点。第一,一个女人最有魅力的气质——秀气,才气,灵气。如梅,如兰,如莲。第二,一个女人最有魅力的姿态——犹豫,拒绝,转身。犹豫要犹豫得身不由己,拒绝要拒绝得千回百转,转身要转身得余韵绵长。第三,一个女人最有魅力的特点——才华,性情,趣味。建筑师的才华,闺秀的性情,诗人的趣味。第四,一个女人的魅力,由她生命里的男人的品格和忠实度决定。注意,是品格,不是性格;是生命里,而不是婚姻里;是忠实度,不是忠诚度。第五,太有魅力的女性,始终会遭人诟病。没办法,有些女人生来就喜欢嫉妒别人,而有些女人生来就是被别人拿来嫉妒的。陆小曼输了,凌淑华输了,冰心输了徐志摩爱他,金岳霖爱她,梁思成爱她有人为她而逝,有人为她不娶,有人给她港湾她的绝代风华,注定让她成为中国最有魅力的女人------------------------------------------------------------------------------ps:同事问我对林徽因怎么看,我说这是我个人认为再多形容词都不足以形容其魅力的一位女士。同事向我提及微博上《我为什么不喜欢林徽因》这个帖子。我想说三点:一,她的狡黠比起她的才情貌太微不足道;二,世上有两种女人,一种人天生喜欢议论别人,一种人天生会被别人议论。三,当一块美玉太美时,人们更乐于寻找它的瑕疵。------------------------------------------------------------------------------(以下这篇无关书评,是网上某文,其观点我深为赞同,转贴于此,与同样欣赏林美人的亲同赏)林徽因的星座解析(转)人人都说张爱玲是贵族,其实林徽因才是真正的贵族。不光家世显赫,而且本人才华横溢,外貌极美。不少五四老人回忆说,他们一辈子见过的最美的女人是林徽因。 林徽因一生中最精彩的故事,是她的追求者中有不少的大才子。沈从文暗恋她的事情因为缺乏足够的证据,暂且略去不提。大家公认的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都是可以载入中国文化史上的人物,而他们之间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真挚、坦诚和豁达,更是达到了历史上少有的纯度。 林徽因太阳金星火星都在双子座,月亮水星都在金牛座。双子是极其有活力的星座,而金牛座又很执着,对美有很高的鉴赏能力,这种星座组合使得林徽因不光灵性十足,而且少了许多双子座的浮躁。林徽因不光能诗能文,在建筑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双子座是热爱朋友的,而太阳与金星相合(呈0度)的相位使得她热爱生命,喜欢社交活动。上世纪30年代,林徽因的家是北平文化人最欢迎的沙龙,沈从文、梁宗岱、朱光潜是这里的常客,而林徽因又是这整个沙龙的中心。 双子座不是一个爱情至上的星座,在双子座的视野中,世界这么辽阔,有趣的事情这么多,仅仅只有爱情是不够的。优秀如林徽因者,爱情当然只会是她精神世界中的一部分而已。在《人间四月天》中,周迅将林徽因演绎成一直困于情惑的小女孩,这是低看了林徽因。 当然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林徽因也有弱点,不过连她的弱点都充满了传奇。林徽因是金星双子,金星双子异性缘奇佳,左右逢源,但面对一大票求爱者往往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选择。实际上作为风相星座,摇摆不定正是双子的本色,正是这一点,让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都痛苦不堪。而中国现代史上最著名的四角恋也由此开始了。 徐志摩:深情输给了智慧 说起徐志摩,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深情,认为他自然是双鱼座,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徐志摩只是金星双鱼,太阳竟然是摩羯座。 想想也对,双鱼虽然深情,但是并不执着,能说出“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种话的,除了天蝎,就只有摩羯了。 徐志摩的月亮在双子,金星在双鱼,内心敏感多情,而魔羯素来又以志向和毅力著称。所以在学过法律和经济学之后,徐志摩最终选择了诗歌。而从星座上来看,这也是最适合他的选择。从徐志摩踏上英伦开始,上海滩少了一个银行家,而中国多了一位大诗人。 单看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星盘,其实也比较合适,月亮双子的徐志摩,内心喜欢活泼的双子座女孩;而月亮在金牛的林徽因,和太阳同属土相的徐志摩也颇有共同语言。所以两人一度走得很近,在徐志摩金星双鱼发作后,林徽因也不是全然没有感觉的。 但是梁思成当时也在追求林徽因,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就星盘而言,他和林徽因的契合度更高。 梁思成太阳和金星在白羊,白羊属火相,双子属风相,风相星座和水相星座向来合得来。他的月亮和林徽因同属金牛座,都有执着而爱美的内心世界。所以梁和林互生情愫也不奇怪。 在徐梁二人的夹攻之下,林徽因双子本性毕露,不知该作何选择。徐志摩走的是深情路线,不断发动诗歌攻势;梁思成走的是智慧路线,不断和林徽因探讨她感兴趣的建筑问题;摩羯徐志摩一脸求之不得的坚持和痛苦,而白羊梁思成一脸探索未来的热情和幽默,时间长了,徐志摩被PK出局。 女人都会为深情所动,但是如果演绎过分了,深情变成了苦情,双子座就不太接受了。对于任何过于麻烦的事情,双子座都有掉头走掉的本能。而且,双子座最中意智慧型的异性,要追求双子座,首先要让她钦佩你的头脑和见识。梁思成是中国第一流的建筑大师,头脑好得没话说,加上梁思成风趣幽默,一脸苦相的徐志摩自然就没机会了。 徐志摩OUT,是深情输给了智慧。林徽因的选择,也是出自双子座的天性,而对于摩羯徐志摩来说,这个结果当真算得上“不得我命”了。 世间已无金岳霖       在林徽因的生命中,除了徐志摩和梁思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金岳霖。很多人因为林徽因而知道金岳霖的,其实没有林徽因,金岳霖也是“中国哲学第一人”,只是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他不符合大众的趣味罢了。 林徽因一度在梁思成和金岳霖之间犹豫不决,有次对梁思成说,她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梁思成痛苦了一夜告诉她: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金岳霖得知此事后,回答更加惊世骇俗:“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金岳霖太阳木星水星全落在巨蟹座,使得他的一生非常鲜明地演绎了巨蟹的性格:重情义、念旧、付出和包容。巨蟹座堪称12星座中最愿意付出的,一旦他视你为家人,就会无微不至地关怀你。所以巨蟹座的人,通常都有一种母性的光辉。金岳霖就始终将梁林视为家人,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金岳霖仲裁。三个人的友谊持续了一辈子,直到梁林都过世后,晚年金岳霖和梁的儿子梁从诫住在一起,梁从诫一直持父执礼,称金岳霖为“金爸”。 一般而言,因为水相星座的特质,巨蟹座的人多是感性压倒理性的,但是金岳霖却是我国第一流的哲学家,这是因为他的金星处女发挥出了矫正的作用。金星处女的人,在心智方面极其厌恶草率和肤浅。而且木星的位置落在巨蟹最理想不过了,巨蟹的过分多愁善感和被动因此得到了改善。 另外,金星处女非常追求完美,对配偶的心智和头脑要求很高,在错过林徽因之后,金岳霖曾经沧海难为水,遂终身未婚。 直到林徽因过世后,巨蟹金岳霖的深藏多年的感情才逐渐为人所知,有一年,他广派请帖在北京饭店请客,落座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满座为之唏嘘。 深情难得,深情之余还能止乎于礼就更难得了。在他去世前一年,有人请金岳霖为林徽因写点什么,他一字一顿、毫不含糊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为了故人名节,始终未留一字。 呜呼,世间已无金岳霖。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我想说这是一个真的懂得自己要什么的女人,无论在爱情还是在事业上。有人崇拜她,把她当做女神、偶像;也有人放出话来,“喜欢林徽因的女人,品行有问题;喜欢林徽因的男人,脑子有问题。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曾经有这么一个桥段: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来到伦敦,恰巧徐志摩也来到伦敦,两人一见如故。徐志摩为林徽因作诗一首:“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诗人激情洋溢,写下一首首这样的情诗。少女的心弦被拨动了,据说她回了一封信。“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选择。你不能对两个女人都不负责任 ”。最后林徽因选择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你无人能及的坚韧

高考作文是“纪念”,写了林徽因和梁思成。为了值得纪念的北京古城,虽然我不曾到过北京,为了值得记住的坚守,虽然以失败告终。人说美丽是脆弱的,易逝的,只有你的从坚韧的内心溢出的美,充盈凝练,历史的浮尘都不忍驻足。战乱,动荡,贫困,顽疾都无法动摇你的爱和理想,看晚年的你,竟仍有少女时的灵气与脱俗。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老是最懂你的人。


 林徽因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