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守庐学记续编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量守庐学记续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108025531
作者:张晖
页数:312页

章节摘录

书摘  我1923年毕业于湖北省立女师,同年与黄季刚在武昌黄土坡结婚,季刚时年36岁,我21岁。   季刚(1886—1935)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音韵学家。受业于章太炎先生,是章先生弟子中最有成就者。他出口成章,诗词歌赋无不精通,特别是在古音韵学方面,世称“章黄之学”。季刚以知命之年,过早地合我和子女而去世,我万分悲痛。他死后,接着就是漫长的战争岁月,他的书籍、手稿散失大部,我深为痛惜。庆幸的是1981年南京大学(前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他逝世四十五周年时,分别在《文教资料》和《训诂研究》两个刊物上出了专辑,以示纪念。陆宗达、殷孟伦、许嘉璐、张汝舟、钱玄、徐复、张之强等教授撰文阐述乃师的学术成就与治学精神。陆敬教授写了专文《黄季刚先生革命事迹纪略》,介绍他对革命的贡献。他的侄子黄焯教授是他的学生,整理出版了他的多种遗著和手稿。在国外,他的女婿潘重规教授也是他的学生,近年来在香港陆续影印出版了他的一些遗著和日记。  季刚勤学苦思的读书精神是惊人的。他每日清晨五时开始看书,从不间断,晚上坚持写日记、作札记,直至十一二点钟。他看书时,又是圈点,又是批语,真是孜孜不倦。陆宗达教授在回忆季刚的文章中曾提到:“人们都说勤能补拙,而季刚先生却是既敏且勤的典范,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怎能不深呢?”  我虽是季刚的妻子和学生,但学无专长,对于他的学术文章,我是在宫墙之外。每当重阅他细心批点的古籍,复诵他情文并茂的诗作,辄使我以他的好学精神自勉。  季刚为人重孝友。他幼年丧父,事母至孝。他反对清朝帝制,著文宣传革命。1907年逃亡日本。次年母病垂危,他闻讯赶回国内,昼夜侍奉汤药,母病重去世,他捶胸痛哭,哀伤欲绝,竟至跌在火盆上,衣燎炙股而不自知。季刚对他的七姊、十一妹友爱备至。七姊丧偶,寡居我家,季刚不仅为她养生送死,还亲自教育培养她的后代,七姊的孙女婿,即季刚之外甥孙女婿林尹教授,现为台湾“国大代表”,即出自季刚门下。  季刚对章太炎先生执弟子礼甚恭。1915年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章太炎先生被袁世凯幽禁在北京东城钱粮胡同某宅(北京著名四大凶宅之一),季刚曾搬入章处,以侍奉先生共患难,师生情深,由此可见。他常说:“尊师所以重道也”。  季刚十分同情苦难的人民。他所写《哀贫民》一文(载于《民报》第十七期1907年10月出版,笔名运甓)提到:“悲来横集,作为是篇。如彼贫民,群立吾前,敢告之日:命不必乡,分不必守,我躬之贫微我之旧;富人夺之而我乃贫。非贫之道,盍请命于天,殪此富人,复我仇雠,复平等之真。宁以求平等而死,毋汶汶以生也。事之济,贫民之福也。若其弗济,当以神州为王冢,而牵牵富人与之共痤于其下,亦无悔焉尔。哀哉贫民,盍兴乎来。”  记得1935年春节,在我家南京寓所院外,一逃荒的妇女途中分娩,倚墙呻吟。他知道后,立即叫我煮红糖鸡蛋,并检出几件小儿的棉衣,亲自送给那个女人,还送她几块钱。这时,我家对门某富人看到这情况,煞有介事地说:“那女人是伪装行骗的,不要上她的当。”季刚愤然道:“时值新春,谁家不在围炉团聚。即令她并非就地分娩,冒严寒风雪,携襁褓弱婴倚门乞怜,亦为生活所迫,出于无奈。我以侧隐之心周济之,谁曰不宜?!”其余邻合深为他的言行所感动。  季刚对看不顺眼的事情疾恶如仇。他对胡适深为鄙视。五四运动后,胡适见了被废黜的溥仪仍口称“皇上”,被季刚视为大逆不道。有次胡氏在中央大学演讲出门,季刚跳脚大骂。  季刚为人正直,不徇私情。1913年他任北大教授时,他的老师、好友刘师培邀请部分人士集会为袁世凯妄图称帝制造舆论,刘氏满以为会得到季刚的同情,哪晓得一开口,季刚首先指责。  最后,我再谈一谈季刚的生活习惯。他嗜酒如命,每日必饮酒。又好吸烟,看书写文章时,更是一支接一支地吸。每劝他戒酒戒烟,他戒了几天,又开戒了。他吸烟饮酒过度,乃致溃疡病一发不可收拾。1935年重阳之夜,酒后吐血半盂,两天后与世长辞。临终前犹念念不忘国事,问我们:“河北近况如何?”最后叹息道:“难道国事果真到了不可为的地步了吗?”忧国忧民于此可见。他死后,章太炎先生曾挽:“断送一生唯有酒,焉知非福……”这不过是安慰我们节哀罢了。  我现年82岁,任武汉市文史馆馆员。季刚第二个儿子黄念田解放后在川大中文系任教授,1950年12月2日他荣幸地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我们全家的人深为鼓舞,深受激励!  (原载《武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1984年6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P16-18

书籍目录

量守庐讲学二记
蕲舂黄先生讲授章句纪录
我的丈夫——国学大师黄季刚
悼黄季刚先生
胡小石先生追悼黄季刚先生讲辞
蕲春黄氏《切韵表》跋
黄季刚先生教学轶事
关于黄季刚先生
记黄季刚师
黄季刚师
忆黄侃师
忆黄季刚先生
关于黄季刚先生
母校师恩
黄侃给我的感动
南京怀旧绝句
记辛亥首义前后的黄季刚先生
黄季刚先生之革命与治学简述
黄季刚先生对革命的贡献
黄季刚先生致力民族革命考
黄侃先生在古汉语研究方面的贡献
《黄侃声韵学未刊稿》前言
师门风义
黄季刚师和苏曼殊的文字因缘
读《量守遗文合钞》
——黄侃与章太炎、刘师培
黄季刚先生《文心雕龙札记》的学术渊源
黄季刚赠平刚诗及其他
读蕲春先生遗词小记
忧生悼世感无端
——读黄季刚先生诗稿
黄季刚《登高》绝笔遗墨研究
蕲春黄氏与仪征卞氏联姻考
——利用《卞氏族谱》解读《黄侃日记》
读《黄侃日记》
读《黄侃日记》随札
编后记

作者简介

黄侃(1886—1935),字季刚,室名量守庐,民国时期著名学者。黄侃治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于经学与小学蔚成一家之言,在近代学术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与其师章太炎并称“章黄之学”。本书侧重选录对黄侃的生平与学术有深切认识的回忆与研究文字,是为《量守庐学记》的续编,作者大多是黄侃的亲友、门生及章黄之学的传人,另有三篇黄侃的治学语录。本书对于今天的读者了解严谨笃实、务求精习的朴学精神,对于认识黄侃的为人与为学,颇有助益。

图书封面


 量守庐学记续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黄季刚先生五十寿辰章太炎赠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成好著书一语成谶。硕学鸿儒,未及著述,遽归道山,岂天不欲传其学乎。读此正续二编,可略知先生生平与学术。先生为人,汪辟疆方其为汪容甫之流亚。先生好出游,孙鹰若、曾慎言常侍左右,世人谓之黄门侍郎。先生又喜入酒家饮啖,醉则吟讽篇章,以次命和。其读悉准《广韵》,不差厘黍,门人咸效其声,闻者谓之黄腔。后人读此,思慕不已。章太炎《量守庐记》:靖节不可见矣,如季刚者,所谓存豪末于马体者矣。虽然,靖节,沮溺之伦也,于慧远之释佛,周续之之说礼,犹有所不满焉。季刚于靖节,未也,抑犹在陶周之间乎?《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周续之,字道祖,雁门广武人也。其先过江居豫章建昌县。续之年八岁丧母,哀戚过于成人,奉兄如事父。豫章太守范宁于郡立学,招集生徒,远方至者甚众。续之年十二,诣宁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并纬候,名冠同门,号曰“颜子”。既而闲居读《老》、《易》,入庐山事沙门释慧远。时彭城刘遗民遁迹庐山,陶渊明亦不应征命,谓之“寻阳三隐”。以为身不可遣,余累宜绝,遂终身不娶妻,布衣蔬食。
  •     朝颜2009-11-09 15:11:25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青年时积极反清,办大江报,鼓吹革命,民初好友宋教仁被刺身亡后,心灰意冷,乃去政治,登台执教北大,与姚永朴林纾等桐城派分庭抗礼,28岁即暴得大名,但好景不长,文选、桐城、朴学之争,旋即让位于白话文言之争,国学派失势后,他气不过跑回湖北老家教书去了。黄侃才气大,脾气也大。好臧否人物,但也并非随意谩骂,如他评梁启超学问不精,气胜于理,亦是实情,嘲柳诒徵谈音韵“可哂也”,讥钱玄同“二风”,所编讲义“是一泡尿”,骂胡适 “胡绞钉”“奈何不捉将官里去?”——几近于人身攻击了。然而也确实可爱。有次吃饭,一留洋归来少年后至,径坐首位,略不谦让。黄立即啐他“真没学问!”少年不服,自报留学某国五六年,何以没学问。黄立即上前赏了他一记耳光:“鄙人留学中国,四十余年,尚谈不到学问,你五六年之久,算得什么呢?”这是一个丝毫不懂得掩饰的人,比如他的好色众所周知,一生九婚,当时有报刊说“黄侃文章走天下,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这,大概是才子气使然吧,不好评价。也不是咸不入法眼。民国六年,某天,刘师培对他说:“仆自谓经学卓绝,惜无传者。”对曰:“听讲者数百人,胡为无传也?”刘笑着说,除非是像你那样的学生。于是黄当真就跪下拜师了——刘不过长他几岁。黄侃一生自视甚高,但对于经学方面的学问,一直尊重申叔,刘去世后,黄在日记中追述道:“侃六七年前,每事好为新说,自事仪征而后,乃恍然于所尚之非,而已驷不及舌矣。”还有章太炎,黄一生对其执弟子礼甚恭。1914年,章被袁世凯幽禁,二年春,黄即搬至北京钱粮胡同,入侍左右。章大为感动,在《新方言》赠黄侃序中说自家学问“赖季刚发扬光大”,幽困中竟有托付身后事之意。他当然没看走眼,黄侃后来治学,极重师承:“治学第一当恪守师承;第二当博学多闻;第三当谨于言语。扬子云,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寡闻则无约矣,寡见则无卓。”“致力问学,有四要事:一曰天资,二曰人力,三曰家学,四曰师承”。黄晚年弟子程千帆后来执教南大古代文学,带硕士博士,也一再强调师承——这是令人骄傲的传统。黄侃似乎不太看得起考古材料。“所贵乎学者,在乎发明,不在乎发见,今发见之学行,而发明之学替矣。”这话给前来拜见的吉川幸次郞很大震动。他联想到在日本被看作权威的王国维罗振玉,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发现的。“而发明则是对重要的书踏踏实实地用功细读,去发掘其中的某种东西。”吉川说,“从气象上看,他就是一位会思考、会读书的人,不是注重于书以外的资料,而是在书本之内认真用功的人”。后来,吉川以黄侃私淑弟子自居,果然成为日本学界一代宗师。关于读书,黄强调扎死寨,打硬仗。所治经、史、音韵、小学诸书皆点校数遍。日记中说:“平生手加点识书,如文选盖已十过,汉书亦三过,注疏圈识,丹黄烂然。新唐书先读,后以朱点,复以墨点,亦是三过。说文、尔雅、广韵三书,殆不能计遍数。”他生平最恨人“杀书头”(点书未完),说这种人一生都不会读书,也不会长寿。——实在令我赧颜,这几日看诗经,不认识的字就径直跳过去,我专挑那些有意思的爱情篇章,吾好“郑声”。章太炎说黄侃为人俶异,汪东云其于人多有讥弹,总之黄的种种逸行——近乎我们说的“狷”了,好像他生来就是个狂妄的人,实际上他又非常谦虚。据程千帆回忆,他经常对学生说:“我讲小学比较自如,讲经学,拿着书还怕讲错。”他曾不止一次对陆宗达等弟子说:我只要一打开书,就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毫无知识的人。章太炎说,这是守愚之道:“学者虽聪慧过人,其始必以愚自处,离经辨志,不异童蒙。良久乃用其智。即发露头角矣,自尔以往,又当以愚自处。不过三年,昭然如拨云雾见青天者。斯后智愚杂用,无所不可。余弟子中独季刚深窥斯旨。”道德经里也描述过这种愚人:“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可不,他竟然害怕打雷——我笑坏了:晨匿首衾中,恶闻雷声,既醒,觉头痛不堪。(1922年2月)今日闻雷恐极,以被蒙首。(1922年2月)夜狂风骤起,飘瓦咸(左边有个“木”)屋,甚可畏。(1922年3月)夜遂大雨,迅霆可畏不敢眠。(1931年6月)吾平生畏雷,其危恐更非言语所能述矣。(1931年7月)忽电灯一断,继以雷声,急燃烛就寝。(1933年2月)早上看闲书,讲牵牛花在日文里叫朝颜,言花期之短。我想,黄侃就是那朝颜花吧,他只活了五十岁。
  •     今天去仙林打球!早上也没有好好看书,心理略惭愧,还是随便写点什么东西吧。前几天随手翻了程千帆先生编的《量守庐学记》和张晖编的《量守庐学记续编》,好像悟出了一些深意。张晖的《编后记》特地提到了黄侃对于当时所谓“资料主义”的态度。“资料主义”对现代学术范式的转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派可以说以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傅斯年等人为代表的,简单来说就是清华国学院和历史语言研究所两个学术机构的治学旨趣。黄侃早期对甲骨文等出土材料也颇有微词,但他不像章太炎一样无视这些成果,而是能够虚心利用它们。以前看周勋初先生回忆胡小石的文章曾谈到黄侃想托人去向罗振玉买他那本《殷墟书契》,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因为在书店买和直接向罗振玉本人买,价格相差甚大。所以黄侃说:“这个月可要勒紧裤带了。“这派“资料主义”,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曾指出:“西洋人作学问不是去读书,是动手动脚到处寻找新材料,随时扩大旧范围,所以这学问才有四方的发展,向上的增高。……总而言之,我们不是读书的人,我们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与这种旨趣相对,黄侃可谓是恪守着传统读书人的理念,即通过熟读经典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这是把治学与为人相结合,而非为某一题目而找材料。老一辈如王国维、陈寅恪等人都具有非常深的旧学根底,所以提倡新材料和新方法都能够左右逢源,而且即使在最学术的文章都能够读出他们的“文心”,如陈寅恪先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另如缪钺先生称:“考证之文,本易沉闷,而吾人读《观堂集林》,则如读小说,娓娓忘倦。”(《诗词散论·论词》中语)这很大部分是基于王国维文学的修养。然而,随着老一辈的逝去,新生代旧学根底不复存在。所谓“读书治学”也不过是围绕论文题目进行材料搜集,这就如傅斯年所说“作学问不是去读书”。这一套就是现代学术转型之后所积之弊。所以黄侃先生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传统读书人。另一个触发最深的是黄侃的“尊师”和“爱生”。似乎,这也可以说是中国读书人一种优良传统。“尊师”可举其日记中所记与同门冒雨赴沪为章太炎庆寿,又如心折刘师培的经学而师事之等不胜枚举的例子。“爱生”也非常传统。一般学校的学生以及真正叩过头的弟子还是有区别的。据徐复观先生所说,入门弟子还可以分两种:一种为有钱子弟,专门来为聚餐听戏付钱的;一种则是天资较好,可以读书的学生。黄侃带学生的方式也是传统,这与他本人的治学方式息息相关,那就是让学生点读经典。这些经典就是他所谓二十五部必读书目。另外还有诸如三十岁之前必须读完唐以前书。这些都是黄侃身体力行的读书态度。他对经典反复研读,熟习程度超乎今人的想象。但这也只不过是贯彻传统的读书理念而已。黄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不过人们似乎只是注意他的学术薪火传承而已,比如说小学(陆宗达、殷孟伦、潘重规等人)、文学(范文澜等)方面对黄侃观点的发挥,而不注意黄侃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方式)对其门人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不容忽视的。因为黄侃的教育理念显然与现代学术所提倡的方法有所扞格,那么他所培养的门人是否能够延续黄侃提倡的教育方法呢?我想是肯定。就我所知,程千帆先生可算是其中一位。有人认为程千帆根本不能算是黄侃的弟子,可能是程千帆先生接触黄侃时间短,不曾行拜师叩头之礼,也无法传其小学。然而鄙意以为,程千帆可能是把黄侃的教育理念贯彻得比较彻底的一位,而且还深深影响了几代程门弟子。如莫砺锋先生在《程千帆评传》说道:“对于研究生来说,与学位关系最大的当然是学位论文,以致于有些导师从一开始就布置学生动笔撰写。但程先生向来反对这样做,他认为光写一篇学位论文是远远不够的,他坚持主张研究生在写作学位论文之前一定要用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来认真阅读经典著作。一句话,程先生认为培养研究生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获得学位,而是成为真正的人材。所以,他的整个培养计划都是从后一点出发来考虑的,而这个计划后来也就成为南大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的基本精神就是,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古代的学术是一个整体,所以研究古代文学绝对不能与史学、哲学分离开来。还有,古代的作家都是在以儒家为代表的先秦学术思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人生观、文艺观都离不开孔孟老庄的影响,为了真正理解古代作家及其作品,就必须对他们所接受的思想源头有所理解。所以,不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哪一个时段的文学,也不管他们的论文会选择什么题目,都必须对古代典籍进行一定数量的研读。于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左传》、《史记》、《新、旧唐书》几乎成了每一个博士生的必读书,更不用说《诗经》、《楚辞》、《文选》、《文心雕龙》等文学性典籍了。”莫老师后来把它总结成十部研究生必须精读的经典,为《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左传》、《史记》、《文选》、《文心雕龙》、《诗经》、《楚辞》。由此可看,程千帆先生所说的培养研究生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获得学位,而是成为真正的人材。程先生的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就与黄侃的教育理念若合符契,而所谓“真正的人材”无疑就是一名传统的读书人。写的有点乱,改天再改改。2016/10/10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不错,可与前编和读之。
  •     张晖的心血。
  •     标题已经足以说明一切,这本书的编者根本就不知道读者要的是什么。重复重复再重复,这也跟现在国内的出版业有很大的关系,能一次出一本的书,非要分两次,读者的心都给弄郁闷了。就如同买了注水的猪肉,道义,民心,不简单是挣钱的问题,太商业了,会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     有助于了解章黄学术。
  •     作为一个了解。
  •     感觉选文和初编的角度不同,写文章的人的年辈也不同,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时代的为学风气的不同吧。
  •     这本书对于了解黄侃的生平与学术很有帮助,可以知人论世
  •     看得汗流浃背。。。
  •     不如正编。可以窥见许多治学之法。
  •     新学案
  •     买来送人的,还可以
  •     续编较之正编逊色不少。第一页图版下注录苏诗,有误。黄季刚先生临苏轼天际乌云帖,标明苏字,但乃蔡君谟诗。编书不易啊。选文前三篇治学语录最好,另武酉山两文亦叙事详细,最可读。论诗、词之文也尚好。另有一文考订革命行实,简明可法。其他多在可有可无之间。张晖之学实与章黄无涉,最后所收周勋初、卞孝萱先生等文,总是透出门户之见,颇感有不妥处。
  •     不知黄季刚诗文集何时出。
  •     书内记载黄先生讲学,品读先生诗文的文章颇为可爱
  •     : K825.5/4822-3
  •     学术有始变,有独殊。一世之所习,见其违而娇之,虽道未大亨,而发露端题,以诒学者,令尽心力,始变者之功如此。一时之所尚,见其违而去之,虽物不我贵,而抱残守阙,以报先民,不衍矩矱,独殊者之功也。然非心有真知,则二者皆无以为。其为始变,或隳决藩维,以误群类。其为独殊,又不过剿袭腐旧,而无从善服义之心。是故真能为始变者,必其真能为独殊者也。不慕往,不闵来,虚心以求是,强力以持久,诲人无倦心,用世五衿心,见非无闷,俟圣不惑,吾师乎,吾师乎,古之人哉。 今日籀读古书,当潜心考索文义,而不可骤言通假。当精心玩意索全书,而不可断取单辞。旧解说虽不可尽信,而无条件逊于后师之理。廓然大公,心如明镜,然后可以通古今之邮,息汉宋之争。
  •     刚开始以为张晖已是老先生
  •     续编很有意义.
  •     这是回忆黄侃的集子。原来看过《量守庐学记》,不记得是否是同一个编者了,但既然有续编,肯定要买。简单翻了一下,选文质量不是太高,拘泥于生活习性、爱国情操等方面的简单陈述,深入地研究他的思想的文章没有看到,比较遗憾。其中有一篇黄菊英女士(黄侃内子)的文章,如果能从一个妻子的角度叙述黄侃,或者史料价值很高,可惜,只是很简单地说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可惜。书是简体横排的,比较好读,和中华书局的黄侃文集没有关系。
  •     《量守庐讲学二记》值得反复咀嚼,尤其是读经之法与读文选之法,提纲挈领,诚入门箴言;基本书籍一节,有几句金石之语,撷摘出来:“学者宜注意三点;一,尽废时人之书;二,不事目录之学;三,缓言参考之说”。按第二讲史学一节,首句——“治史之要,以人,地,官,年为入门之基”,此一句与宋史泰斗邓广铭先生之“史学四把钥匙”几近相同,而季刚先生讲学于1934年夏,恭三先生首倡于50年代中期,是否这其中有渊源?望方家指点一二~~~
  •     看完这个不敢再说自己读过书了!
  •     是今日诸葛亮,学术前程万里,叹!出师未捷身先死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