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评传》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社会学家 > 王弼评传章节试读

出版社:南京大学
出版日期:2002-5
ISBN:9787305025624
作者:王晓毅
页数:423页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193页

什么是王弼的新方法呢?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辨名析理”说,有“得意忘言”说,有“本未体用”说。其实,上述方法并不矛盾。它们在王弼玄学体系的创建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辨名析理”,是其逻辑思维方式;“得意忘言”,是其解释经典的工具;“本末体用”,是其解决本质与现象关系的哲学思路。这些思想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崇尚理性,反对迷信盲从。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31页

玄学流派是怎样实践儒道融合的玄学理论的呢?这主要表现在人生态度与政治态度的割裂,即人生态度上的道家倾向和政治态度上的儒家倾向并行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194页

象数思维方法是汉代经学的突出特点。象数有狭义与广之别:狭义的象数,是指《易》学的一个流派;广义的象数,是指把物象符号化、数量化归类,以此理解宇宙万物之间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或学术研究方法。广义的象数思维渊源于狭义的象数易学,严格说,渊源于《易传》中的象数思想,但又超越了《易》学范围,成为汉代学术思维的基本模式。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195页

可以根据各类“气”的特征(象)和结构(数)将大千世界和一切事物或属性纳入由元气(一)、阴阳(二)、四时(四)、五行(五)、八卦(八)组成的庞大的象数系统中分门别类。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138页

“无所有”比较准确地表达了佛教的本体思想,即缘起性空的思想。这个“无所有”的“空”,不同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无形而全有的宇宙本根“无”。它不是宇宙万有的生成者和决定者,而是宇宙万有的真相。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57页

也许是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才能使曹操创造了千余人的“新兵”,收降“兵皆精悍”的二十万黄巾军“青州兵”的军事奇迹,并使之成为曹操尔后南征北战的主力军。另一位割据汉中的五斗米教教主张鲁竟然也“宁为魏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宾。”从曹丕的年号“黄初”和曹睿的年号“太和”看,曹魏帝国的哲学依据与早期道教的信仰有共同之处。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199页

从玄学的历史起点看,正始之音最重要的理论课题就是以圣人人格为中心展开的。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131页

虽然何晏《无名论》的本体论思想比较粗糙,但在当时却有划时代的意义,这表现在何晏将两汉时期一直存在于天地之外的宇宙本根移到了事物之中,并且摈弃了汉代儒道“元气”或“道气”说。在他笔下,无名的“无所有”,己不再是某种具体物质,而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存在。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87页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大变动时期,总会出现一些貌似激烈的人物,这些人物的意义恰如鲁迅所言:在中国进行改革,主张必须激烈,欲开窗户则宣布拆屋顶,才能使保守派接受开窗户的建议。其实,这类激烈人物骨子里却往往是旧传统的忠实奴隶。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105页

说到这里,我们很容易理解后来清谈中士人为什么能平等地自由辩论了。因为它最初起源于朋友聚会时酒席上的娱乐性辩论,这种酒席间的辩论不同于官府中幕僚与官长的决策讨论,也不同于在皇帝御临裁决下的经学辨析,它是私人举办的酒宴上的谈话,不论参加者的官方身份如何,此刻都是朋友,而朋友从来都是平等的。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215页

人性论与天道观是当时哲学的中心间题,荀粲的“言不尽意”论,实际上否定了六经的哲学价值。汉儒认为圣人的典籍完全表述了圣人的思想,根本不存在言不尽意的问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汉儒对六经章句竭尽附会之能事。割裂文义,强行解释经文,而且越来越烦琐,引起了思想界的反感。荀粲指出六经没有表达圣人的深奥哲理,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34页

他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政治地位,是国家机器上一些没有个性的大小零件和螺丝钉,因而也就不可能有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心理意识。这种以竖向依附为特征的官僚社会压抑了任何人格独立倾向和自由思想,它所理想的人格是循规蹈矩。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196页

象数思维认为:元气(一)、阴阳(二)、五行(五)、八卦(八)作为施控系统,之所以能对受控系统的宇宙万物发生作用,是因为为(注:此字疑衍)气的同类相感。这个理论是建立在物理谐振现象这一常识基础上的,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但是汉儒并没有在此止步,而是沿着象数思路继续前进,将这个原则推广到《易经》六十四卦,创造了卦气说。卦气说认为卦气的周期性运动产生了六十四卦卦爻象及数字的变化,并且将这些卦爻象及数字与当时的天文、历法、数学、物理、生理、医学等科学知识揉合在一起,构造了一个庞大的字宙结构系统,将世界一切现象统统纳入这个系统中分门别类。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171页

陈寅恪先生认为,不了解家学渊源而研究魏晋人物思想往往难以切入真际。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17页

儒家的名教,在当时有两种含义,一是社会伦理关系本身,二是用这些伦理观念去教化人民。名教的破产,主要是后一种意义上的失败,即入为教化的失败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135页

在《无名论》中,何晏用了一系列道家的哲学术语去表述那个据说无法命名的本体,如“道”、“大”、“无名”、“无誉”、自然等等,而其中使用次数最多,并以此展开论证的核心概念,则是“无所有”一词。“无所有”是一个在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的词汇中找不到的慨念,以至笔者一度误以为是何晏的创造。其实,将“无所有”作为哲学概念运用,首先见于东汉时期的汉译佛经;用来表示佛教宗教哲学中心概念“空”。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123页

汉代经学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和森严的家法、师法,表现出较强的以人格不平等为特点的学术隶属关系和因循守成的学风。清谈的诞生,打破了这种沉闷的学术气氛。在清谈场上,学者们享受了中世纪所能得到的最大思想自由。平等辩论,逻辑证明,以理取胜,是清谈的最重要特点。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10页

由于西汉初期与东汉末期社会矛盾和时代需求不同,所以两个时期的黄老之学也各自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首先,西汉初年需要修养生息,故这时黄老之学强调的内容是清静无为,外在形象较为消极;东汉末年的时弊是繁琐、虚伪和腐败,囚而强调简约、真诚和公正是这一时期“黄老之学”的新特点,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批判精神。再者,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属官方哲学,表现出一元化倾向。而东汉末年的黄老之学则是官方哲学的批判者,具有自发和多元发展的倾向。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12页

严格地说,汉末道教也应算是社会批判思潮的一形态,因为这时的道教,不是成仙的宗教,而是救世的宗教。换句话说,其终极关怀,不是个人的生死解脱,而是建立一个太平的理想社会,与上层士大夫理性主义的政治哲学殊途同归。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2页 - 一、时代课题

经学思潮产生于西汉中期。它是由董仲舒首先创立,以“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为思想基础,以名教之治为理论核心,以今文经学为外在形式的新儒学体系。由于这个体系宣扬君权神授,强调道德教化作用,比较适合大一统专制皇权的理论胃口,被汉武帝立为官方哲学,尔后在朝廷的扶植下和思想界的积极参与下,不断获得新的能量,影响日益扩大,渗透到两汉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理论形态、思维习惯和行为规则,统称之为汉代经学思潮。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166页

汉末名士政治活动的高潮在桓、灵之时,而其群体关系的形成及共同思想基础的奠定,却成型于安、顺之际。其中,又以地理上毗连的汝南、颍川二郡最为明显,因此,统称汝颍名士,构成了汉末名士的骨干力量,汉末清议领袖亦多出于这两个郡。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215页

从上文看,荀粲并不是认为,《易》中的言、象根本不能反映圣人的思想“意”,而是能够表达圣人之“意”的。但是这种能够表达的意,是在《周易》的言象中所明确限定和固有的。至于圣人没有准备在《周易》中阐述的“意”,则是通过《周易》的言象所不可能窥知的,“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过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因蕴而不出矣。”这种卦爻象之外的意,系辞之外的言,就是“理之微者”,即性与天道。对这种意,圣人根本就没有在六经中表述。六经也因为没有反映圣人关于性与天道的“微言”而被称为糠批。很明显,荀粲的“言不尽意”是指圣人未发之言,对经典中的言意关系,荀粲仍持“言尽意”论。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148页

从夏侯玄的改革方案看,带有不少理想主义成份,恐怕很难通行。例如合并郡县一项,据夏侯玄粗略推算,可裁减一万名官吏,这就必然与封建官僚政治所固有的官僚膨胀规律相矛盾。其结果只能是,不仅被裁减者将拼命反对改制,而且会引起整个官僚阶层的不稳定感和抵触情绪。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32页

正始时期的玄学人物所具有的儒家色彩是比较浓厚的,其处世也比较严谨。这种人格特点,决定了正始玄学对道家思想的吸收是重老学而不重庄学,因而其学说闪耀着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146页

据陈琳国《两晋九品中正制与选官制度》一文统计,两晋高级士族子弟入仕者,不通过察举征辟而直接吏部推选的,占总数的50%。

《王弼评传》的笔记-第194页

关于宇宙的生成,汉儒大概参照生物胚胎从无形到有形的各个发育过程,创造性地改造了先秦思想家的各种宇宙本根论学说,虚构了以元气生化为基础的宇宙生成的复杂过程。其中,以《周易乾凿度》的描述最为典型,基本思路大致如下: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宇宙曾是一片空寂状态,这是一无所有的“太易”时期。后来,元气萌生了,并不断发育壮大,可分为太初、太始、太素三个表示元气递进发育成熟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是元气孕育天地万物的无形的气化过程,统称之为“太极”时期。发育成熟的太极元气终于开始了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太极元气分化为阴阳二气,凝固为天地;分化为四时之气,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分化为五行之气,构造了万物质料;分化为八卦之气,形成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象和东、西、南、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分化为六十四卦之气,控制着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和三百六十五天的变化交替。人类,则是元气及其诸形态中和的产物。


 王弼评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