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社会学家 > 面对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508606255
作者:(美)黑兹尔·罗利
页数:259页

内容概要

黑兹尔·罗利:美国著名传记作家,代表作有《克里斯蒂娜·斯德德的一生》和《理查德·赖特:生命与时代》。她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成员,曾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和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迪肯大学任教,经常穿梭于纽约和巴黎之间。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携手之初  1929年第二章  约定  1929年10月~1932年9月第三章  奥尔加·科萨切维茨  1932年10月~1937年4月第四章  战争在即  1937年5月~1939年9月第五章  硝烟弥漫  1939年9月~1941年3月第六章  沦陷的巴黎  1941年3月~1944年9月第七章  名声鹊起  1944年11月~1947年1月第八章  瓦班西亚街,爵士乐,好心的扎祖  1947年1月~1950年夏第九章  似水明眸  1951年2月~1954年12月第十章  放逐在家  1955年8月~1962年2月第十一章  不眠之夜,伏特加和眼泪  1962年6月~1966年11月第十二章  悲惨的结局,全新的开始  1966年11月~1971年5月第十三章  告别仪式  1971年5月~1986年4月

作者简介

燃烧在存在主义大师与女权运动先驱之间不灭的爱情之火。 他们是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情侣之一。西蒙娜·德·波伏瓦和让-保罗·萨特——两位感情奔放、思想开放的学术巨匠之间的关系曾经背负累累骂名,特别是他们与年轻的奥尔加·科萨切维茨及其他人之间不光彩的纠缠引发了人们无休无止的争论。 除了上述尘封的历史真相,在本书中,读者还能够看到“鄙视一切世俗荣誉”的萨特拒绝诺贝尔奖的惊世之举,以及萨特和波伏瓦是如何勇敢地投身于世界反战运动之中的。 他们的作品对现代思想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但是说起波伏瓦和萨特,人们更多地想到的却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故事是伟大的——而这正是波伏瓦和萨特想要的结局。
相隔这么久,作者已经不再关注萨特和波伏瓦的成功或失败。作者感兴趣的是事实,而事实是不适合归类的。作者们对这段关系的了解大多得自波伏瓦。作者时常想知道:萨特的感受是怎样的?他们的情人和朋友们呢? 这不是一本萨特和波伏瓦的传记。作者写出这本书,只是想让大家公正地看待他们的作品、政治主张和他们相当丰富的生活中那些错综复杂的细节。这本书讲述的是一段关系的故事。作者想从近处描绘他们那些亲密的时刻。不管作者们是否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它都无疑是一段伟大的故事。这也正是萨特和波伏瓦对自己生命的期望。

图书封面


 面对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这本书是学院学术年会的奖品,从早上看到下午,空腹看完了。文章并不是很吸引我。但我一直挺向望那种两个人可以彼此有自己另外的感情的生活。我似乎觉得他们之间的感情很难说是爱情,至少是很纯粹的爱情,可能友情的成分也占了不少。爱情和友情的两个最大的区别是,爱情是基于性本能的,爱情是排它的(至少在同一个时间),而友情不是基于性本能的,友情是非排它的。而他们两个的情感,既有基于性的成分,如早期的交往,也有不基于性的成分;既有排它的成分,如只能和一个人保持绝对的关系,又有非排它的成分, 如同时拥有自己的情人。在工作层面,他们有着类似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般的亲密而伟大关系,在私生活层面,他们又不受世俗的牵绊,享受自我意志主导下的自由。  对于他们的关系,我只能说是亲密而独立,亲密到无话不说,独立到互不拥有。 有空的话想读一下她的《第二性》。
  •     对于伦理学书籍的取材,的确算是个大难题横亘在我的面前。我不是愤青,但也实在不把那些冠冕堂皇的道义放在眼里。我以为善是由个人内心衍生出来的想要和别人一起分享的温暖,而不该被所谓的条条框框给束缚住。查看了自己所有的藏书后,最后选定黑兹尔·罗利的《面对面》。《面对面》是对存在主义大师让-保罗·萨特与女权主动先驱西蒙娜·德·波伏娃的描写式传记。叶娜翻译,由中信出版社出版,2006年6月第一版。这是一位GAY朋友送给我的书,早先便看过一遍,但那时看仍是懵懵懂懂,现今硬是强迫自己再以审视的眼光重温一遍。萨特和波伏娃都是法国杰出的作家,但他们都是师范出身,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从事着教师这个职业。并且萨特和波伏娃在1929年的教师资格考试中分别以第一、第一的名次取得教师资格。萨特曾就职过不计的学校,在勒阿弗尔弗朗索瓦第一高中任教时,他的学生都被迷住了。他穿着一件旧的斜纹软呢夹克敞着怀来上课,坐在前排的桌子上,双腿在空中晃荡,口若悬河地讲着,根本不用任何教案,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他跟其他老师不一样,他对待学术观点很认真,常常吹毛求疵,但却从不把自己的权威地位当回事。我总在想权威对于成人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仅仅是震慑孩子吗?郑渊洁对自己的儿子从来不摆权威,他儿子的成功是给世人的警惕还是只是一个特例呢?总而言之,萨特从来不让学生失望,他认为能从身边的一切事物中感悟出当代文明并给学生最大的启示。他将原本枯燥的哲学课也上得其乐融融。高中的时候曾听闻厦大有个很可爱的老头,他言辞风趣,将沉冗的历史上得妙趣横生,一度心神向往之,后来知道那便是大名鼎鼎的易中天。且不论其他,上课上得妙,上得让学生喜欢,那也便算得上一位优秀的教师吧。当初胡适上课引起清华万人空巷的场面至今仍名垂史册。萨特对于自己的原则非常的坚持,他不能被人左右,甚至是战争。巴黎沦陷后,在一片人心惶惶中,萨特仍然不愿签署关于自己既非犹太人也非共济会会员的声明,他不愿屈服于德国人的铁蹄之下。但好在还没有丢掉工作,他在孔多赛中学为巴黎高等师范院校输送了一批人才。这让我想起了《最后一课》中的那个老师,可我想他不如萨特坚强,因为他只是默默地、认真地上完最后一课,而萨特仍然在他的教师岗位上为反抗侵略奋斗着。我最欣赏萨特说的“难过是一种可耻的情绪,我们难过是为了获取身体的麻痹”,他也的确做到了清醒地面对自己。从教育技能而言,波伏娃也是一位同样优秀的老师。在莫里哀高中,她令她的学生们吃惊不已。她穿着雅致而合体的紧身衣来上课,浑身散发着“鲜明敏锐又咄咄逼人的智慧”。她和萨特一样,从来不看讲义,只顾飞快地讲,有时候学生们不得不请她放慢一些。她对才华横溢的学生不吝帮助,她资助照顾奥尔加、比嫩菲尔德、索罗金,虽然这些善意都因后来她们之间的不伦关系被扭曲丑化了。当然,最令人瞩目的是萨特和波伏娃以及他们的恋人之间有悖常伦的关系。“波伏娃把她班级里的姑娘当成鲜肉,总是自己先尝一尝,然后将她们献到萨特手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萨特为了满足征服的需要而发明、西蒙娜也不得不接受的一种讹诈。”她在法国政府极力重建道德标准的时候,还向学生们讲授同性恋作家普鲁斯特和纪德。1943年波伏娃被赶出维希政府的教师队伍。一时间萨特和波伏娃成为道德败坏、丧失伦理的人,人们觉得他们不配为教师。教师伦理的冲突被鲜明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我以为,萨特和波伏娃的私生活混乱,但是他们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巴黎师范学院,对学术研究持有严谨而认真的态度,授课风趣,热切追求自我价值,具有坚定的性格品质(波伏娃坚持登山、长途越野旅行,而萨特为了写作可以抗拒一切诱惑),不屈服于纳粹的肆虐,在法国沦陷后仍积极建立组织以期恢复自己国家的政权,积极探索存在主义及女权主义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萨特的《道德规范》,题材介于哲学和文学之间,创造出的伟大不朽的形象让读者望而生畏。这是他们无法磨灭的功勋。那么在此基础上的,人性的欲望,是不是不能容于世?从小就歌颂老师是园丁、老师是蜡烛,似乎教师就是一个为别人的存在而牺牲自己的群体。所以今天出现的中学老师收受贿赂,大学教授与学生的师生恋等等一系列由教师主导的腐化才这么被人唾弃。世人的这种愤慨,除了对不公现象的本能厌恶之外,更深的是教师本就该奉献自己的认知。夏老师在课上读的《下辈子再也不做幼儿园老师》中,那位老师也许也是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只能被免费出卖却甚至得不到该有的尊重而感到悲哀吧。我认同教师需要有道德需要循常伦,但是这应该是和普通人对等的立场上建立的。尽管我无法接受他们对待感情的轻率,我仍然认为萨特和波伏娃作为教师是成功的。他们留给后人的启示露出的还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要在一个生命中死去才能进入另一个生命中。正如黑格尔的名言:“当你丧失一种良知时,另一种良知才会苏醒。”伦理,原本就是一个很空洞很宽泛的话题,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个话题在时间的长河里经久不衰。
  •     这本书从头到尾我都是利用如厕时间读的,对书的伟大主角们来说,这确实不够尊重.但是,实际一点讲,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故事,如果我们不拥有关于哲学家\作家\思想家是伟大的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的话,这本书分明就是一段几个人一生的故事而已.作者真诚的写法令我读时感到很愉悦.从内容上看,本书把萨特"家族"的所有人的一生写得差不多,达到了预想的从普通生活及情感纠葛中寻找萨特与波伏瓦学术思想根源的目的.虽然写得不深,但是足够让人信服了.另外,本书很强烈地吸引读者去了解现代法国思想界和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两人的情爱线索
  •     颠覆了我对爱情认识的一本书:高中第一次读的时候小土鳖震惊惨了,当时对爱情的理解就是exclusiveness,完全无法想象一对滥交的情人是soulmate
  •     对存在主义、女权主义感兴趣或对两性关系迷茫的人都应该看。而且最好结合两位大师的其他作品一起读,比如《越洋情书》。
  •     看似深刻其实幽默
  •     当时正与镜男相遇
  •     萨特和波伏瓦
  •     看似坦白实则萎缩的两个。但还是很喜欢萨特和波伏娃
  •     我读传记总是很慢因而很痛苦。非常喜欢海狸和萨特这一对。
  •     萨特和波伏瓦,他们的人格和智慧的魅力吸引了各种各样的人在身边,这些人无时无刻一起探讨哲学问题,交流读书心得,发表政治评论,结伴游历世界各地。他们实践哲学理想,富有争议地处理忠诚和自由间的矛盾—多情人甚至共享情人,既有无处不在的怀疑和不光彩,也有相濡以沫和灵犀相通,爱情和友情的尽头
  •     奇特的人,奇特的感情
  •     1,,开放式婚姻大概于我是没可能的了,难以企望的强大和独立,以及难得的配搭:“性冷淡”以及“窥阴癖”。2.以此书作引,可以顺藤摸瓜联系到不少有意思的书。待笔记状态。3.一夫一妻制仍然是对爱情最佳的答案。
  •     “疯子”的爱情
  •     萨特..波伏娃.和他们她们的那些事.. 他们她们之间的关系. 两个人彼此之间特殊的情怀.. 让我觉得有些特别.这些情节陪我度过了那些天.心中会有咀嚼.脑海会有怀念.
  •     很真实所以让人厌恶!
  •     感情生活丰富的我已经分不清他们之间的伴侣谁是谁,谁是谁的,谁和谁了。
  •     认识了萨特和波福瓦等著名的法国作家,体了解了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
  •     萨特与波伏娃
  •     艺术家们都如此 波伏娃确实.....
  •     这种介绍颇有些杜撰的色彩,不过还行
  •     庞杂的交际网,混乱的人际关系,人多事多 才华横溢、丑陋无比的萨特 聪慧、曾经美貌、结局凄凉的海狸
  •     可是太另类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