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岱舆 刘智评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人物 > 王岱舆 刘智评传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305045332
作者:孙振玉
页数:506页

章节摘录

王岱舆是一个伊斯兰经学和儒学兼通的学者,这得益于他所在时代回回经堂教育的发展,也得益于他所在金陵一带儒学发达的社会文化环境。金吉堂和白寿彝所著传记中均称王岱舆自幼学习经文,这符合一般穆斯林家庭儿童教育情况,因此,虽无史料佐证,但也大体可信,并且,在王岱舆的《自叙》和梁以浚的《叙》中大概也能寻得某种蛛丝马迹。王岱舆在其《自叙》中讲道:“自予幼时,未习儒者之学。及乎成立,粗能识字,亦不过来往书记而已。至于壮盛,自惭庸鄙,始阅性理、史鉴之书,旁及百家诸子,稍通大义,觉其仪乖道异,各相抵牾,揆之清真,悬殊霄壤。不自揣度,谬欲立言明厥至理。”这里,王岱舆只言自幼未习儒者之学,言外之意,当是自幼读经。    王岱舆的儒学知识,虽不排除师长的某种启蒙,但从上面的引文看,他似是无师自通的。孔子日:三十而立。王岱舆讲“几乎成立,粗能识字”。这说明,他在三十岁之前,已开始学习汉语言,尝试读书识字,之后逐步涉猎汉文化,以至壮盛,渐通理学。掌握理学之后,王岱舆的人生开始出现了转折。因为,这时,他不仅了解到了中国诸子百家的分歧,更意识到了儒家与伊斯兰文化之间的差别,从而激发了他作为一个民族文人的著书兴趣。于是,以此为起点,他逐步走上了一条以倡兴回回理学,宣扬伊斯兰宗教思想为目的的汉文著述之路,为自己确立了终生不渝的发展志向,也为嗣后他在回回理学汉文伊斯兰译著史上取得开创者之功名奠定了基础。    P60

前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干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孑L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思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旋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包括对前人、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不结合他的思想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根据传主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动和理论研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握了客观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前者为“实事”,后者为“求是”,二者相结合,就叫实事求是。事不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对情况的本质与现象、整体与局部、真与伪、精与粗,作出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能掌握情况的实质,达到“实事”的要求;然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类历史前进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达到“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功夫,是对每个传主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评价的必要前提。不论古今中外,对历史人物过高或过低的不公正评价,大都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缘故。    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批判的学说,而批判是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要继承发扬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极因素。凡传主业绩和思想中体现了诸如爱国主义、民主意识、科学见解、艺术创造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有显著成就等积极因素者,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凡反映有诸如封建迷信、专制独裁、愚昧落后、丧失民族尊严和违背科学进步等消极因素者,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极影响,而消极因素经过彻底批判后可转化为有益的教训;凡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混者,更当加以认真清理和扬弃,既发扬其积极因素又摒弃其消极因素。我们力求一点一滴、切实认真地探索各个传主思想和业绩中珍贵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的继往开来伟大历史工程的组成部分。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大动力。前者强调一个“齐”字,后者强调一个“争”字,是表示学术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两种不同状态;前者突出的是统一与和谐,后者突出的是区别与争论;两种状态又统一于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高过程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体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齐放”和“争鸣”出发,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吸取符合客观存在的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不实的东西,然后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一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求是”、“批判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匡亚明    1990年10月7日

后记

这部思想家评传共涉及王岱舆、刘智和马德新三位传主,他们在回回理学家中都是最值得为之做传的。我曾主编《明清回族伊斯兰四大译著家及其思想研究丛书》,这四大译著家除这里的三个人外,还有马注,他的主要活动是在清朝初期。马注的成就虽然亦很突出,但较之本书三位传主,似稍有不如。我亲自完成过王岱舆和马德新两人研究,都有成果出版。本部评传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    我开始研究王岱舆及其思想是十余年前的事,这次重新研究,虽沿用了原来的一些成果,但在许多重要认识上已有突破;马德新及其思想的研究由于是近年才完成的,沿用原有的成果相对多一些。刘智及其思想我是第一次研究,通过这一研究,我又有了许多新的收获。    本书与以往研究的最大不同,在于这次是在“回回理学”的名义下进行的,以往则是在“回族伊斯兰译著家”的名义下完成的。使用“回回理学”,不仅是一个更换名称的问题,这实质上是一个少数民族学术体系的定位问题,我觉得意义很大。新的名称,不仅符合当年译著家们的主观认识和态度,更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与我国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之关系的本质,集中地体现了人类文化传播的本质及规律,有力地证明了回回文化的中国本土性。    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人对此深有体会。对本书三位传主的研究,我虽已坚持了一段较长的时期,但总感觉到是常研常新,总会发现已有的认识或有不到位,或有错误之处,所以,向中心交稿之时,心里总是有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在此,谨请有关专家和学者批评指正。    这部思想家评传是应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之约而完成的,这期间有幸得到了蒋广学教授、周群教授、华涛教授、洪修平教授及中心其他领导和同仁的信任、提携、指导、鼓励和支持,在此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也感谢本书责任编辑黄继东先生,他一丝不苟的认真负责态度令我非常佩服!本书的封面书影由宁夏社会科学院雷晓静同志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祝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学术事业成功!    作  者    2003年7月7日于银川家中

内容概要

作者介绍
孙振玉 汉族,祖籍河北省青龙县,1956年生于内蒙古喀喇泌旗公爷府镇(今锦山镇)。自1978年起,先后考入内蒙古赤峰师范学校、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兰州大学,1994年获法学民族学博士学位。现为宁夏大学教授、宁夏大学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宁夏大学民族学硕士点负责人,兼任教育部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民族理论和回族及伊斯兰文化研究。1995年12月至1996年12月赴土耳其安卡拉大学做访问学者。2000年起曾先后访问巴基斯坦国际伊斯兰大学和国立当代语言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以及日本东洋大学和东洋文库等学术机构。2005年赴马来亚大学从事“马来西亚的马来人与华人族群及其关系”课题研究。主要代表作有《中国伊斯兰传统文化研究》、《传统与现实:土耳其的伊斯兰教与穆斯林》、《王岱舆及其伊斯兰思想研究》、《马德新及其伊斯兰思想研究》和《明清回回理学与儒家思想关系研究》。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序篇:明清回回理学概说第一章  明清回回理学兴起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一、明清之际回回民族的兴起和觉醒    二、明清之际的回教变迁    三、明清之际我国的伊斯兰苏非神秘主义与    儒家理学    四、明清之际回儒的兴起第二章  明清回回理学的思想内容、特点和意义    一、“回回理学”名称的由来    二、回回理学的思想内容    三、回回理学的思想特点    四、回回理学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主传一:王岱舆评传第三章  矢志以汉书传教的“真回老人”     一、天文世家出身     二、其师马忠信    三、生平考略    四、理学成就第四章  王岱舆的教论    一、对诸家思想的批判    二、正教之本乃认主    三、真主是世界的创造者    四、穆斯林(回回)是真主的特选    五、独特的混合本体说第五章  王岱舆的人论    一、对诸家人性论思想的批判    二、人的本质是人性    三、前世——人是被创造而有的    四、今世——人的存在价值是认主    五、后世——人性是不灭的    六、宗教化的人论思想第六章  王岱舆的认主论    一、认主之心即真心    二、认主即是发露真心    三、认主三法    四、认主论的特征第七章  王岱舆的伦理思想    一、神圣秩序    二、敬主    三、忠君    四、孝亲    五、伦理思想的特征第八章  王岱舆的思想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主传二:刘智评传第九章  不伟于世务而伟于道德的一生     一、少从先君子汉英公趋庭问学    二、蕊莲藏僻,居于山林间盖十年    三、读书万卷,天下名都胜迹游历过半    四、著书数百卷第十章  刘智的道论    一、大世界    二、小世界    三、天人合一    四、道即真宰之本然及其自然流行之规律第十一章  刘智的教论    一、信仰——以识主为宗旨    二、义务——以归根复命为究竟    三、善行——以敬事为功夫    四、伊斯兰教乃教俗并重之教第十二章  刘智的教道渊源论    一、穆罕默德,末世圣人    二、君师两任,治教兼统    三、至圣仪行,垂范永世第十三章  刘智的思想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副传:马德新评传第十四章  “复初爸爸”曲折而充实的人生    一、公真为名世特出之人    二、慕穆罕默德之至教,西游于天方    三、云南回民起义中马德新的曲折人生    四、生逢乱世,著书垂世亦堪以自慰第十五章  马德新的教论    一、一切善功,信为其根;当信之原,六箴为要    二、礼拜乃立教之维,劳虽小而天命为大    三、辨异端,明其执迷而行怪诞之非    四、以正统自居的卫道老人第十六章  马德新的人论    一、人道同一    二、人德(真德)同一    三、人性说第十七章  马德新的幽明论    一、浮生若梦,故称幽;后世真常,故称明    二、死,为真主所超拔;复生,复乎其为人本来之大生    三、天堂位于上界,地狱之所在,即此尘世也    四、后世者,所以行今世善恶之报应也第十八章  马德新的思想特点及其历史贡献主要参考文献索引    重要人名索引    重要词语索引    重要文献索引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三位传主,曾经为回回理学体系的创造做出过极大贡献。其中,王岱舆是这一学术体系的最主要的开拓者,是他创造性地探索了译著(伊斯兰汉文译著是回回理学的具体著述方式)的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道路;刘智进而使其规范化、精致化,使其更富思辨性质;马德新则予以拾遗补漏,整理出新,为推动其后期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本书针对这三位回族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思想及其贡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述,并以之为典型个案,深入地探讨了回回理学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王岱舆刘智评传》内容:我国回族是由历史上的“回回”穆斯林移民演变而来的。明清之际,正值该民族经历了长期的中国化和本土化后其文化思想和民族意识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期间,该民族中涌现出了一些精通伊斯兰经典和儒家等多种文化并具有回汉双重文化气质的知识分子(“回儒”)。正是他们,在伊斯兰哲学的基础上,同时也在宋明儒家理学的全面影响下,创造了我国一个新的理学体系——“回回理学”。明清回回理学的创立,不仅是对其本民族的巨大贡献,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极大贡献,从特殊意义上看,它也证明了回汉两族之间由来已久的密切关系。《王岱舆刘智评传》的三位传主,就是曾经为这一理学体系的创造做出过极大贡献的回回理学家。其中,王岱舆是这一学术体系的最主要的开拓者,是他创造性地探索了译著(伊斯兰汉文译著是回回理学的具体著述方式)的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道路;刘智进而使其规范化、精致化,使其更富思辨性质;马德新则予以拾遗补漏,整理出新,为推动其后期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王岱舆刘智评传》针对这三位回族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思想及其贡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述,并以之为典型个案,深入地探讨了回回理学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图书封面


 王岱舆 刘智评传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有不少错别字。
  •     作者虽不是穆斯林,但个中差别甚至可以因博学、知理而忽略不计。好书,它凝结着回回理学家和作者双重的心血。更是安拉的襄助。
  •     一般,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使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