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本评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人物 > 沈家本评传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305060274
作者:李贵连
页数:50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早在催促沈家本人黔之日,沈丙莹就有如在铜仁能稍充宦囊即回湖州老家的打算。而今在铜仁任所不足一年,囊中羞涩依然。官场如此险恶,黔局如此混乱,自己是官身,只能回贵阳待命。但是,眷属呢?最好是离黔。让他们到哪里去呢?回京师?当时京师政局动荡,肃顺等顾命大臣正与后宫激斗;回浙江老家?杭州又再度被围,炮火连天。都不是好去处。筹思再三,只好让他们先到湖南长沙。长沙离贵州近,战火大体平息,又有自己的老朋友在彼。然而,铜仁到长沙,路途也不安静。他们原定十一月二十二日动身。由于石达开部与官军仍在必经之地浦市一带交战,所以直至十二月初八日才正式开船。 护着母亲带着弟妹,在兵荒马乱中经过20多天的行程,终于在春节来临前到达长沙。路途的艰难,使他虽然经常骂“贼”、恨“贼”,但官兵的劫掠也使他愤怒。路过浦市,“浦市几成白地,沪溪县城亦烧矣”。“浦市系江练所毁。此地兵练,民亦甚苦之,不亚于长毛也。” 十二月廿五日,沈家本带全家进入长沙。经俞同甫介绍,租住长沙东茅巷彭宅。开始了新一年的等待。 除夕一过,就是同治元年。北京城中,宫廷内经过残酷的杀戮。肃顺等人,杀的杀,放的放。两宫垂帘,恭亲王奕议政。爆竹声中,他和朋友们议论着,盼望一个好的年头。

内容概要

李贵连
男,1946年出生于广东五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近代法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近代法研究所名誉所长,曾长期担任《中外法学》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近代法的教学研究工作。著有《沈家本年谱长编》、《沈家本传》、《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等,编著《法学百年——北京大学法学院院史》等,主编《近代法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法学》、《近代司法判决丛编》、《民国北京政府制宪史料》等。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上编 沈家本传
前言 法治(Rule of law):晚清法律改革者的理想
第一章 家世和青少年时代
第二章 前尘似漆渺难知——30年的刑曹和科举生涯
第三章 外官任上
第四章 执掌刑部,奉命修律
第五章 改重为轻,化死为生——翻译西法,改造旧法
第六章 大理院正卿、修订法律大臣
第七章 折冲樽俎,模范列强——新法律草案的制定
尾声 退出政坛,斗室蠖居
下编 沈家本法律思想评述
第八章 沈家本“会通中西”的法律观
第九章 礼法论争
第十章 近代法学与法学教育的奠基
第十一章 沈家本的人格平等观
第十二章 沈家本的刑法思想
第十三章 沈家本的司法审判独立思想
第十四章 结语:反映论?进化论?会通中西论?
索引
后记

作者简介

《沈家本评传(套装共2册)》在改革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应该如何评价这场改革,都已成为仍然处在这场改革的延续期中的我们所要面临的重大课题。内容试图以沈家本为核心,通过追述沈家本的经历、心路和学术思想轨迹,对以上课题作出自己的探讨。

图书封面


 沈家本评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评价一个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近代人物更是复杂,参杂了中外理论。但是《沈家本评传》却极其完美地评价了沈家本的生平,并且通过沈家本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晚清法制改革中那段激烈的争论。沈家本一生,半是颠簸半是安,出生的时候就家道中衰,全家人的希望及于一身,无奈生逢乱世,遭遇大清末年最大一场浩劫,颠簸流离,好在终于踏上仕途。但是仕途又过于平稳,稳居刑曹三十年,平生尽耗。幸而晚年担负重任,引领时代,高举起晚清法制改革大旗。常常想,人生一世,能留名于后世鲜,如沈家本一般,一生坎坷,终与清王朝同逝,享年不过七十有三,漫漫人生,看似前途无望,而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因为机缘而实现自己理想,应该也算一种幸运。想来只有源于一种对理想不放弃的态度,才能让氏能终于载于史册。尽管说机会毕竟虚无缥缈,但是沈家本内心对于法制改革的梦想的坚持才能让他坚持走完最后的路程,与忠臣相争,进而成功。夫功莫大于肇始。沈氏引领的法制改革实在开启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无论后世如何否定清政府在这场运动中的虚伪,至少民初法律运行都依靠的是前清法律中的“有效部分”,民国法律家也有很多培养于这个时候,且不说六法体系残留着前清的影子,更不论当时仓促间形成的法律有多少自由的因子,如《报律》,因为直至现在,都没有一个规范新闻业的法律出台,新闻自由到现在都没有保障。而当年围绕沈氏的礼法之争,也有着法律思想史上的讨论空间,更是有利推进了中国法学走出的另一个路径。因为礼法之争首先争出了一个独立发展法学的可能性。中国法律近代化并没有成为西方化,而是进行了保留,建立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而非纯西方化,尽管没有系统接受历史法学派的思想,但是在礼法之争中,对于历史的重视是很难忽视的,从而中国法学自诞生起就烙上了中国的印记。当下有不少人呼吁建立中国式的法学,朱苏力、邓正来、魏敦友、黎晓平一批人,但是其基本思想并未出沈氏之右,反而在某些地方尚不如沈氏深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沈家本会通中西的思想,李贵连老师的此提法相当中肯,围绕沈家本所有关乎法律改革的思想都渊源于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法学开始全盘西化,当然,也很快地建立起了一套法律体系。但是随着法律的运行,却出现了一些法律与社会相脱节的问题,朱苏力在《送法下乡》和《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提到这些现象,并极力通过法社会学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问题的深入,邓正来等一批人逐渐意识到中国法学本身工具出现了问题,学术的中国意识开始觉醒,又开始呼吁回归本土研究,寻找新的工具。因而现在又开始希望回归到传统,港台很多学者都在呼吁回归传统,在传统中寻找中国法制建设的路径与中国法学的自我思考。但是这种思考相对于沈家本而言显得苍白而浅薄。因为在沈家本那里已经建立起了以传统为根基的法学思想,可是说,这个在当下是没办法超越的。沈家本对于会通中西法律思想的根基在于中西法律的可会通性,基于对普遍人性的思考,即一种同情心与同理心,而非如范忠信所著《中西法文化的差异与暗合》所言的制度上的暗合,只有基于人的共性,因而人类活动才会有相同之处,法律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也才具有会通之处。沈家本不止一次指出这点,认为新学旧学“总不外‘情理’二字”。这种以人心向背作为立法根据的思想,或者可以称之为人本主义,这也是传统文化中最为积极的因子,因为传统文化重视人,认为人是立于天地人之间的三才,因此关注人,体恤人也构成了沈家本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他也深刻地认识到,西法之于中法最重要的,就是使得人能为人。而之所以能够会通中西,更为重要的是沈家本常年浸淫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包容,有着很大的相容性,三教九流都能和谐共荣于文化之中,外来文化的入侵并非第一次,因此浸淫于传统文化的人对于西方文化并不排斥,其实礼法之争中,即便是礼教派,对于西法的认识也是深刻的,这就是因为他们并不排斥西法文化,只是在制度上更为精确地剖析文化与社会的适应问题,这种讨论现在看来也是相当先进的。附:导师推荐此书时说李贵连老师文笔极好,可惜文学素养有限,实在读不出文字的激情愤懑之处,或许年龄不够阅历有限。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对那段历史感兴趣
  •     读完以后沉思,其实中国法律近代化尚未完成还是有道理的,有一些无法超越的问题,新世纪以来才呼号要回复中国实际,强调法的本土因素,原本说自苏力始,但是很遗憾的事情就是读完本书以后发现很多东西都要重新审视,在法律近代化的开端我们就开始强调本土因素,无论是沈家本还是张之洞或是劳乃宣,都在强调中国因素,这些人所思考的,才是真正契合实际的吧。
  •     基本是流水账一般的罗列材料,再抒情总结一番,极度缺乏体例设计和文笔……最末流的教科书写法,居然是评传,白费了好材料,无趣。
  •     36万字,竟然分为上下两册,纸质粗糙,65元。
  •     亲亲导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