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我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科学家 > 写我自己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117113984
作者:裘法祖
页数:231页

章节摘录

  一、我的老家  我的祖父是浙江绍兴诸暨的一个农民,靠给人打短工维持生活。有一年的春天,我的祖父给地主家下田犁地,他的脚在水田里被割破了;当他扛着犁回到地主家,告诉他脚割破了,地主只是关心他的犁弄坏了没有,根本不理会我祖父的伤情。一气之下,我祖父便从绍兴来到了杭州,干起了弹棉花的帮工。他省吃俭用,慢慢地有了一点积蓄,便娶了妻,成了家,自己开了一家弹棉花店。他们生有四个男孩,三个女孩,我的父亲是老大。祖父深知弹棉花这份工作的辛苦,不愿让我父亲再做这样的事,便要他去读书。后来,我父亲考中了晚清的秀才(也可能是贡生)。他的三个兄弟,继承了祖父弹棉花的生意,每人都有了一个自己的弹棉花店。  我的父亲叫裘支春(1871~1959),享年88岁。我的母亲叫何银凤(1872~1933),杭州艮山门外彭埠镇人,家中有几十亩地,种桑树和种中药乌玄参;按现在的成分说法,算是中农。我母亲没有文化,不识字,但非常能干。我父亲为人忠厚老实,很听我母亲的话。我母亲与祖母的关系处得不很好,于是母亲坚持要父亲从大家庭里分出来,在皮市巷南口3号一个弄堂里(敬业里)租住了房屋,弄堂里有一口井,井旁有一棵大树,再进去就是住房。我父亲就在家里开办了私塾,做了教书先生。房子虽不大,但每天都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母亲白天操持家务,晚上便在煤油灯下给裁缝店做针线活,贴补家用。我就是在这个弄堂里出生的。1947年我回国后还去探望了一次。现在这个地方已建成了一所大旅馆,叫做“香溢大酒店”了。  皮市巷是一条很长很长的巷子,分上、中、下皮市巷,据云过去在此地制造进贡用的皮革而得名,皇帝用的皮货曾堆放在皮市巷里。上、中皮市巷交界处,有一口四眼古井,井水非常清凉。记得在大旱天,母亲和我的姐姐们总在清晨四五点钟去提取井水。这种情景还历历在目。现在这口四眼井已被定为古迹保护起来了。  我父亲教书很认真,有良好的口碑,使他的学生越来越多,厉子显得小了,不够用了,于是父亲把家搬到了上皮市巷和中皮市巷交界处,即皮市巷51号。51号房子比较大一些,占地有100多个平方,是我父母亲自己设计用木材建造的。长长的一排二层楼屋,建在二座高墙之间。下层的前面二间(客厅、书房)是新建的;后面的二间(吃饭间、储藏间)是本来旧的,用人工抬着移到后面去的。新旧房间连有一条走廊和楼梯,房屋左侧贯穿着一条约二米宽的小路,可以堆柴、炭用。屋前,屋中,屋后各有一个小天井,中间的一个天井还有一口小水井;炎夏我们常将西瓜用网网着吊下去冷却,是一个宝贵的“天然小冰箱”。楼上的四间房都是卧室。我父母亲虽然不懂建筑,但会自己设计,自己督工,且较合理。这个土建的木材房屋一直到2001年才拆迁新建,也就是说保持了85年之久,可算是一个小小奇迹了。  1933年夏的一个早晨,母亲自菜市归来,就说肚子痛,当时请了杭州有名中医和西医诊治。一位姓王的西医,说要炒热了盐,装入布袋中敷在肚上。母亲发烧,不能吃也不愿喝水,肚子膨了起来,后来在右侧大腿上端破口了,流出了大量脓液。就这样痛苦折磨了40余天后逝世了。现在想来,母亲患的是急性阑尾炎,穿孔后形成局限性脓肿和麻痹性肠梗阻,最后脓液沿着腹膜后腰大肌,在右侧腹股沟下方隐静脉窝处破口流出。我当时正在读医预科,学习德语,当然没有医学知识。那时既无抗生素,又没有输液,连生理盐水也没有,就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去世了,享年62岁。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医疗状况。  我是家中最小的男孩,有四个姐姐和两个哥哥,我是老七。  大姐裘因梅(1895~1974.)在杭州弘道女子中学教地理、历史,兼任合监。她没有进过学校,完全是自学成才。她婚后不久,丈夫就患肺结核去世了,没有孩子,她一直守寡,没有再婚。她抱养了一个儿子,取名裘华恩;日军侵华时,全家逃往金华的船中,他被日军飞机扫射而死。后来,她领养了一个二岁的远房孤女孩,智商较差,抚养她成人、成家。大姐一生清苦,但她是解放后杭州第一个退休的教师;当时杭州教育局还敲锣打鼓送上退休证书。  二姐裘修梅(1899~1983)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当时我父亲教书的正则中学对面住着一个美国传教士,叫John,中文名也姓裘,很喜欢我二姐,当她是干女儿一样,因而送她上了沪江大学。她做过上海妇女协会干事,还做过浙江定海县中学校长,期间曾与定海县县长、中共地下党员吴山民结婚,因感情不合离婚;后与福建厦门自来水公司经理汪受田(号艺农,知名的辛亥老人)组成新的家庭。吴山民,曾任新中国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的助手,后任浙江省高级法院院长。二姐没有孩子。1936年底我出国留德完全是我二姐资助的,包括赴欧洲的船票。1983年她84岁时患直肠癌,在杭州浙江中医学院未获根治手术去世;如果当时她能到武汉来手术,或能延长她的生命。至今我仍感到万分内疚。

前言

  先父遽然辞世,家人自然悲痛之极。特别是我,作为兄妹三人中唯一身在现场者,每忆及前一日晚尚谈笑飞扬至深夜,相对拊掌大乐,次日晨却突然成两界中人,总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先父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为其人生座右铭,身体力行。他和家母的诚实、勤恳、清廉、宽厚,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他作为一个医生在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对病人的体贴、细致谨慎,家母作为一个教师的认真负责,人所共睹。我们兄妹,在这种氛围申受长期熏陶,虽然性格、兴趣、职业各不相同,但都在各自的工作中继承了他们的敬业精神,这是我们可以告慰于他们的。  人民卫生出版社决定出版先父晚年所写的回忆录《写我自己》,让知道他的人们认识一个生活中作为一个人的裘法祖,我以为是一件有益的事。我谨此代表家母和我的妹妹、弟弟向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相关人员表示我们最衷心的感激。

内容概要

裘法祖(1914年12月6日-2008年6月14日),浙江杭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外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
本书裘法祖教授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实事求是地写出来,书中特别强调“实事求是”,用朴素的文笔写自传而不是用华丽的文字搞文学创作,书中只求写实,绝不夸张,也不掩饰作者自己的真情。他说“我是一个外科医生,应该做到坦率和诚实。”

书籍目录

一、我的老家
二、回忆童年到少年
三、同济大学的医学生
四、从上海到德国慕尼黑
五、坐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的教室里
六、开始我的外科生涯
七、在Bad Tolz市工作和生活
八、惜别慕尼黑回到祖国——上海
九、真诚的爱
十、回到母校,也有了一个和谐的家
十一、在“中美医院”任外科主任的七年(1947~1954)
十二、奔走在上海——武汉之间的四年(1954~1958)
十三、告别上海,定居武汉
十四、下乡巡回医疗
十五、在文化大革命中磨练
十六、经受了六个小时的抄家灾难
十七、下宜都在“斗、批、改”的旋涡中
十八、编著《黄家驷外科学》的全过程
十九、组织编写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二十、阔别三十年,重访第二故乡慕尼黑
二十一、开展外事工作
二十二、器官移植开展+脑死亡
二十三、改革开放来的外科工作
二十四、我的小家变成了大家
后记

作者简介

《写我自己》裘法祖教授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实事求是地写出来,书中特别强调“实事求是”,用朴素的文笔写自传而不是用华丽的文字搞文学创作,书中只求写实,绝不夸张,也不掩饰作者自己的真情。他说“我是一个外科医生,应该做到坦率和诚实。” 《写我自己》由作者裘法祖教授自己执笔,他要的是真实、朴素、平直的回忆,不是浓笔五彩的传奇。 
94岁高龄,仍然是百忙之间抽空写作。他写了他的老家,回忆童年到少年,写了同济大学的医学生,写了从上海到德国慕尼黑的生活经历,写了坐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的教室里感受,怎么样开始他的外科生涯,回忆了在Bad Tolz市工作和生活,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中磨练,回顾了编著《黄家驷外科学》的全过程,经历了从小家变成了大家……

图书封面


 写我自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好久没有写过文章,这本书看了倒是略有感触,于是想下笔写写,无奈文思滞塞,言非所想,一个开头写了改,改了写,终于还是删掉了,这大概就是朱光潜老先生所说的“眼高手低”吧。不能好好表达自己想法,写点什么东西出来的人,大概不能称自己为“文艺爱好者”。同朱光潜一样,本书的作者也是民国的留学生,后来的外科学专家,本与文艺无缘,却因一生成绩斐然,加之经历传奇,于是在94岁高龄写下了这本自传。裘老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秀才,兄弟姐妹或是医生,或是老师,他是老幺,什么都不用担心,只需好好读书,记忆力好,目标明确,家庭支持,一路顺风顺水地读下来,就读到了德国,在那里继续好好读书,娶了德国妻子,回国治病教学,固然在被卷在时代的湍流里,却未留下过多的伤害痕迹,子女皆有所成,一生圆满。不像朱光潜(因为最近读到他的书,所以提得多一点),早年留法留德意气风发,文章字字珠玑,文革之后明显畏缩了不少,字里行间都是马列主义。裘老记得当年后院里的四眼井,记得当年的“汤团西施”,记得谁在什么时候给了自己一个红薯一只鸡,记得自己倒库到不进去却喜欢开快车,开到多次差点出事,记得留学时每晚九点喊自己早睡的老太太(《旅美小简》里也有个叫陈之藩早睡的老太太呢),却不记得文革中批斗自己的人到底说了什么话,不记得当时的党派纷争林林总总。他下乡,改造,感觉到的也无非是当时的人残暴了一点,饭食差了一点,手术条件差了一点,针刺麻醉十分荒谬,《大众医学》不得已停刊,《外科学》停印,没有过度悲伤与怨恨,也没有精神崩溃。他的同窗同仁都有自杀的,上吊跳楼割颈动脉,境遇不可谓不艰难,但他还是过来了,不是像“文革作品”里描述的那样挺过来,也不是靠着乐天的精神体验大自然,观察“月光像梨花还是苹果花”,我想他大概是所谓“痴人”,就是爱着医学,不管政治纷争,不理内争外斗,只要让他做手术,其他的都无所谓了。初读到裘老的政治观点(即不闻不问不理,明哲保身)的时候,我很是痛苦,觉得一个在乱世的人,总应该做点什么吧,譬如竭力同恶势力抗争,思考国计民生,求得自由民主平等。但后来转念一想,何苦每个人都活成这样呢,大家追求不同,心怀天下固然好,做好自己亦是难求。每个人都为国而谋不现实,结局也未必好。对裘老来说,他只是想好好做个医生而已,民族自尊心还是有,还表现得很任性。毕业时的药理学答辩,教授说中国人都是抽鸦片烟的,于是他“拒不作答”,结果得了唯一一个“3”。裘老一生被时代裹挟着前行,回国只是因为思念故乡以及德国不好待下去,不去台湾只是因为不想离开上海,入党只是为了能够好好活着,他一生专注外科,编了多本教材,教了无数学生,起因未必伟大,成就却相当斐然。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裘老的妻子相当睿智,身为一个德国人却能将中国的政治形势看清楚,相当厉害。现在的我们看民国,总觉得那是一个相当遥远的时代,战火纷纭,世界宛如一团乱麻,但是其实,离现在并不算远嘛。大家还是要吃饭,要看病,要生活,面临的还是找工作,租房子。那个时候的医学教育,真是严谨而求实,对比自己,对比现在,都不得不惭愧。历史真是神奇的东西。所以,何必去想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呢?
  •     裘老的这本书写得很中肯,可惜还有几张没有写完。注意到书中照片后面都有标注,显示了裘老对细节的注重。书的装潢和设计也很好,确是一本用心之作。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看得我热泪盈眶。
  •     最大的感想是要成为人物其必不可少的决定性因素是……娶对lp……orz
  •     1 女神般存在的夫人 2 二战和文革 3 做一辈子好医生
  •     以前还不是医学生的时候,就很崇拜裘法祖院士,有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觉,如今裘教授驾鹤西去,但愿天堂从此没有痛苦,拜读此书,让我跟进一步的了解了裘教授,他的一言一语,将影响我以后医学上的点点滴滴。
  •     读后动容,医学大家,旷世奇才。。。
  •     大师。。。。
  •     作为医学生,应该读读前辈的传记
  •     言简意赅,谦虚从容,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大家风范!
  •     莫言政治,只做自己。
  •     学医后很钦佩裘前辈,他是我学习的楷模,我要向他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     裘老的传记我一口气两天拜读完毕,合上书,裘老的忠告仍在心头:“政治的事情,莫过问,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     很励志,心中有大师照耀着前进!
  •     只看了在德国的部分 回国后就不看了 是惨无人道的文革 想来 有多少人才毁在土工手里 爱国真是一个大骗局
  •     很好的一本书,写得很朴实,值得一看
  •     一直喜欢裘老的那句“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读这本书,除了对裘老在专业上孜孜不倦的追求高山仰止之外,更有感遇于对成功而言,超人的勤奋与刻苦固然重要,而审时度势的睿智与敢于抓住机遇的勇气也是必不可少的。
  •     语言平实又不乏活泼,可见裘老的人格魅力,也感谢他给我推荐的这本书,学着去学会生活。
  •     裘老真牛,真幸福
  •     那个年代的学者、知识分子都学得非常的扎实,那种求学的精神也非常令人敬佩!
  •     具体内容不知,但是但看题目就很吸引人啦
  •     二战期间求学德国,拜汪伪政府所赐,享盟国侨民待遇,二战后,拜国民政府所赐,享盟国侨民待遇,娶德国美女,相守一生.
  •     语言平实,情感真挚,一如裘老的为人。好书是不能用1.2.3条来形容的,它浑然一体,读罢热泪盈眶。
  •     有个好老婆
  •     一位纯粹的医学泰斗,永远值得敬佩和学习的老前辈
  •     书很不错,很有感觉。
  •     极品啊
  •     裘法祖的自传。。。波澜曲折的人生
  •     爷爷的老师,所以读了下,他们那个时代的医学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啊。
  •     他的夫人才是个真正的传奇,这书值得一读。
  •     很不错,强烈推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