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毕加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科学家 > 爱因斯坦·毕加索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4
ISBN:9787542839909
作者:阿瑟·I·米勒
页数:394页

章节摘录

书摘毕加索的画室有个小门廊,或者可以叫小房间。这个小房间的空间几乎被一个长沙发占满了,毕加索的密友们管这叫“女佣室”(chambre de la bonne)。到1906年的时候,毕加索把这个小房间变成了费尔南德的圣地。除了那张长沙发,还有一个柳条箱,上面盖着一条红饰带,那是费尔南德在他们初次见面时披在身上的,箱子上还摆着他为费尔南德画的素描像和两只从得克利希大街的交易会上赢来的花瓶。    “洗衣舫”的内墙极薄,完全没有什么隐私可言。费尔南德回忆道:“冬天里面冰冷,夏天里面则热如蒸气浴。”20冬天要是没有燃料,这两口子就缩在床上。夏天的时候,除了腰间一块围巾,毕加索是裸身作画的。他故意把画室的门开着,一方面是为了通风,另一方面也是故意吸引过往的女人们对他评头品足地加以赞美。    在遇见费尔南德之前,毕加索的女人绝大多数是妓女,中间还穿插着一连串的巴黎模特儿,偶尔也有些短暂的罗曼史。对费尔南德狂热的爱情使毕加索把她守护得极其严密。而费尔南德生性喜好卖弄风骚,毕加索因此嫉妒万分。为了防止其他搞艺术的家伙勾引她,毕加索打从她搬进他的画室后便将她隐藏于“闺阁”中。他把她锁在家里,自己把外头要跑的事全包了。     有时毕加索的嫉妒爆发成为公然的施暴。有一次,费尔南德听到外面街上吵吵嚷嚷,说“巧兔”咖啡馆发生了一桩枪击事件。她想方设法从画室里挣脱了出来,跑到“巧兔”亲眼看个究竟。而此时毕加索早已到那儿瞧热闹去了。他一眼看到她,不由分说地抓住她,劈里啪啦地毒打一顿,然后将她拽回“洗衣舫”。当费尔南德甩手而去时,毕加索追到拉维尼昂街头,一边还不停地祈求宽恕。末了,他们跟以往多次恶战后一样又和好如初。总的来说,费尔南德是毕加索当时最理想的情妇。他们不为寒冷和饥饿所困扰。    P23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许多人都感觉到了爱因斯坦和毕加索之间的联系,但很少有人能深入地探讨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阿瑟·米勒写了一本引人人胜且发人深省的书。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为什么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于20世纪初在物理学和绘画两个领域中同时经历了根本性的和摧枯拉朽式的变革?这对当代的文化史学家来说是最大的问题之一。米勒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据此可以第一次提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米勒像测定云室的原子粒子的轨迹一样勾勒出了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的事业轨迹,他显示了这位画家的创造力与爱因斯坦思想的爆发力是如何互动的。    ——肯普(Martin Kemp),《牛津艺术史》主编    爱因斯坦和毕加索,在其明显不同的领域里,作出了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贡献。阿瑟·米勒娴熟地把他们的生活,尤其是两人卓越的创造力爆发编织在一起,平行展开。他认为两人都深受庞加莱几何学思想的影响,这一看法特别令人着迷。    ——布拉迪(Michael Brady),皇家学会会员,皇家工程学会会员,牛津大学信息工程学BP教授    这是一部激动人心的书,充满了让艺术史家和科学家惊奇的东西。阿瑟·米勒深入探讨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和爱因斯坦的物理学革命的复杂性,找到了它们之间真实的联系。他那生动的文笔不仅让这个题材顿觉新鲜,而且让来自“两种文化”的每一方的人士都能理解。    ——格林(Christopher Green),《立体主义及其敌人》的作者

内容概要

作者:(英)阿瑟·I·米勒 译者:方在庆 武梅红阿瑟·1·米勒,伦敦大学学院科学美史和科学哲学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员,国际科学史研究通信院士。在科学哲学、现代科学史、认知科学、科学创造以及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方面造诣很深,著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科学思维中的想象》、《天才的洞见》、《恒星帝国》等,并在诸多电视节目和电视节目担任科学主持。

书籍目录

对本书的评论内容提要作者简介中译本序插图目录致谢第1章 两具世界合为一体第2章 漂亮的擦鞋匠第3章 动人心魄的男性美第4章 毕加索是如何发现《亚威少女》的第5章 布拉克和毕加索共同探索空间的间秦曲第6章 奇迹年:爱因斯坦是如何发现相对论的第7章 我真没有想到爱因斯坦会这么能耐!第8章 艺术与科学中的创造性注释参考文献图片来源译后记

编辑推荐

  这本让人着迷的关于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的平行传记,其重点集中在他们还是年轻人时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和毕加索那幅将艺术带入20世纪的作品《亚威农少女》。爱因斯坦和毕加索取得这些令人惊讶的突破时,才二十出头,默默无闻但精力充沛,一无所有却注定麻烦不断。    在本书中,这两个青年天才如何生活和工作真相跃然纸上。照相术、电影、当时的前沿学科以及哲学家兼科学家庞加莱思想的影响在《亚威农少女》中都有所显示。爱恩斯坦跟大学老师格格不入,没有一个人推荐他去谋取一个大学的职位。    20世纪两个最具有原创性的心灵,几乎同时颇为相似的氛围下,经历敢他们最伟大的创造时期。爱因斯坦以相对论、毕加索以立体主义表征空间和时间。在最重要的意义上,他们俩其实解决同一个问题。

作者简介

这本让人着迷的关于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的平行传记,其重点集中在他们还是年轻人时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和毕加索那幅将艺术带入20世纪的作品《亚威农少女》。爱因斯坦和毕加索取得这些令人惊讶的突破时,才二十出头,默默无闻但精力充沛,一无所有却注定麻烦不断。
在本书中,这两个青年天才如何生活和工作真相跃然纸上。照相术、电影、当时的前沿学科以及哲学家兼科学家庞加莱思想的影响在《亚威农少女》中都有所显示。爱恩斯坦跟大学老师格格不入,没有一个人推荐他去谋取一个大学的职位。
20世纪两个最具有原创性的心灵,几乎同时颇为相似的氛围下,经历敢他们最伟大的创造时期。爱因斯坦以相对论、毕加索以立体主义表征空间和时间。在最重要的意义上,他们俩其实解决同一个问题。

图书封面


 爱因斯坦·毕加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回顾爱因斯坦的科学人生,及其他所处的时代,我们鸟瞰人类社会的进化,发现文明里程中科学与艺术交织的琐碎残片,启发我们对于科学与社会 相互推动的认知。一般来说,科学与艺术是关联度较小的学科,当你细心观察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巨匠,一个是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另一个是现代立体绘 画大师毕加索,他们之间如何微妙而有机地将科学与美学建立一个时空隧道。      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他的科学思想在历史上也许只有牛顿和达尔文可以媲美,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他所影响的世界。他热忱关心社会进步、人类命运、世界和平。他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还是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思想家,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      在高速运动的世界里,或者在中子星与黑洞的强引力场宇宙,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基本定律,而牛顿理论只是一种低速情况下的近似;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以通俗 语言形象比喻如下,当爱因斯坦追逐猎豹时,而牛顿则跟踪蜗牛一起爬行,其实实际情况比这个比喻还要夸大;爱因斯坦驾驶者宇宙飞船快速奔跑,而牛顿赶着马车 在后面追赶。爱因斯坦定下来休息时,那就是牛顿的感觉。所以,牛顿的理论从来就没有被爱因斯坦推翻,而是缓慢于光速运动的初级定律。      300多年前,在伽利略和牛顿所代表的经典物理时代,人们只能局限于研究低速运动(比如每小时100公里),所以时间和空间可以分开考虑,或者说时间 与空间与运动无关。如果运动接近光速(每秒走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圈),时间和空间描述就会相关了。这是为什么?因为运动和静止的两个参照系统观察 事件时,当信号联络速度光速与运动速度接近,两者需要考虑由此引发的误差。如此,爱因斯坦理论中光速占据重要地位,而牛顿力学不包括光速这个物理量。相对 论的物理将我们带入高速广阔的宇宙,那里的时间流逝与运动有关,即运动的钟表时间变慢了。在充满物质的空间,由于引力场存在,光线运动不走直线将弯曲,它的描述突破了欧几里德几何学,取而代之的事非欧几何。   100多年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如何影响人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哪?相对论与艺术的相关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故事追溯到19--20世纪交替时 期,那时欧洲绘画艺术、视觉艺术发生了革命变化。这时候的世界艺术中心巴黎,已经有哲学家庞家莱(HenriPoincare1854-1912)的相对 性原理传播,卡当与黎曼的弯曲非欧几何学也被数学家关注,因此科学上的突破和艺术革新奏响了交响曲的序曲。      1907年毕加索(PabloPicasso1881~1973)完成了其代表作《亚威农少女》,这幅画完全颠覆西方绘画的透视观念,画面中,少女的 五官、肢体都发生了扭曲变形,从不同视角看到的形象出现在了同一幅画面上。这有点像世界地图上,你看到每个不同角落的瞬间感觉,被摆平了。这是毕加索的视 觉革命,这是高速运动下,空间弯曲下的印象短暂存留。毕加索的四维空间美术作品突破了文艺复兴以来达芬奇的三维写实观念,他将不同时间片段的视觉感受压缩 到同一空间,不同视角的图像好比光线弯曲后的饶射结果,这是相对论下高速运动动世界感觉。毕加索使得人类的艺术感受耳目一新,人类科学与艺术催生式进化呼 应了那个新世纪的来临。纵然,爱因斯坦与毕加索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但是从四维时空到四维艺术,爱因斯坦与毕加索共同超越了传统,否定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牛 顿经典力学和达芬奇的传统绘画。
  •       爱因斯坦和毕加索各自在科学和艺术上实现革命性突破的动力,可以简单归结为:他们认为世人认识的这个世界不够美,而那些隐藏的“动人心魄之美”需要天才来发现。   狭义相对论的灵感源于爱因斯坦认为当时的理论物理研究模型和对一些物理现象的描述不够“美”,直觉告诉他,这种不协调一定隐藏了更多的不合理。作者在此书中分析了爱因斯坦对美如此敏锐和自信的原因。爱因斯坦酷爱小提琴,尤其是对结构严谨、富于韵律变化的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情有独钟。结构庄严的和谐就是美。在这一点上,读者看到了科学与音乐的契合点。  而毕加索的创造也不是说原有的表达形式不美,而是和爱因斯坦一样,认为“不够美”,或是认为仍有未曾被发现之美。他曾不屑地说,“我12岁时就画得和拉斐尔一样好了”。自信和狂妄让人侧目。所以他追寻、探索,终于在《亚威农少女》这幅二十世纪现代艺术开山之作找到他目中的真美。    此外,这本书进一步证实了我的观点,即“天才不是孤独的”。我不敢设想爱因斯坦若没有贝索、毕加索若没有布拉克,人类的科学和艺术视野是否会在二十世纪初得以拓宽。分别以他们为中心的“奥林匹亚科学院”和“洗衣舫毕加索帮”这些非主流“兴趣小组”的思想砥励和冲撞铺就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即便是尼采也不愿孤独,他对瓦格纳甚至有依恋的感情。  说到最后,再赞一下这本书的体例—发韧于普鲁塔克的平行传记。即平行记录两位巨人的青年时代成长历程,并提出彼此闪光点加以对比,使阅读快感加分,也使得这本书传递出与其篇幅不符的巨大的信息量。  PS:  还要赞一下本书译者的细心注释。
  •     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个理性的,思维缜密的,讲究逻辑的人,可以把艺术阐释得如此有美感。比起简略介绍毕加索生平和艳史的文章,这种了解他所在的大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科学技术的确切发展的头脑,才能写出这样有深度的文章。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旷课是多么的重要啊。。。。我觉得我还是翘少了。。。。。。。
  •     平行传记。曾推荐一位教授大物的老师,在讲广义相对论时,以毕加索画作引入。此前,隐约觉得二者是以不同方式在空间中加入时间维度,也就是观测点的改变。读罢此书方知二者不约而同的成就,还是基于创造力模式:美感、视觉形象和连贯性。可是,相比于他们的后继者,波尔、海森堡,或是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爱因斯坦和毕加索又是坚定的古典主义者。
  •     刚开始看,写得很好,同时代的两位巨匠,在不同领域取得的成就改变了人类在时空观上的看法,了解他们,了解人类认知的由来。
  •     是理解如何同时运用艺术汗科技能力的良好途径。
  •     作者显然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无论是美术还是物理,数学,作者都能够理解,所以写出来的书绝对不是翻翻史籍能写出来的。就是翻译水平让人怀疑是CET-4
  •     像陷入旋窝一样迷进去了 看到最后要合上书的时候,突然对他们两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依恋感 我知道我被激励了
  •     性冲动的创造力
  •     老外书写的挺好的,就是翻译的错别字一大堆,这太丢人了,不会就别搞翻译嘛,校对的也是,真是CD
  •     内容很棒!纸质和翻译细节一般。
  •     一家之见,不过史料充足。
  •     大学的时候读的,好些读不懂,但是已经被震撼了。
  •     05.8
  •     怎么感觉还是庞加莱的《科学与假说》最主要?
  •     本书以传记的方式讲述了爱因斯坦和毕加索人生中的相似路线,从而试图说明他们之所以成为20世纪的重大发明者是有相似原因的,科学与艺术之间密切关联。毕加索受到当时前沿物理学的深刻影响,试图在绘画中创造出四维的空间,因而才发明了立体主义。对他来说,绘画是实验,是一项大脑游戏。而爱因斯坦在艺术的陶冶中进行脑力思考,最终生出了相对论。他们两个人同时受到庞加莱的重大影响——一个集物理、数学、文学的大成者。
  •     两人的共同点: 高智力的朋友圈子; 庞加莱的影响; 兴趣广泛 热情,坚持; 孤独
  •     喜欢这两颗 有原创性的心灵
  •     对毕加索和爱因斯坦的描述很深入,两个人都是逻辑和非逻辑的完美结合
  •     书是撕得,非常不满意这次购物,物流巨慢
  •     2004年12月25日 图书馆
  •     【传记】空间同时性讲的很好,很喜欢里面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内容。
  •     当科学与艺术以同样的美呈现在你面前时,你的享受是全方位的。
  •     我就一句感想:能出本不懂物理也看得懂的爱因斯坦传记吗?
  •     艺术创造和科学发现过程是一样的:从感性到理性,先跟着感觉走,然后理性分析思考。
  •     看很长时间了
  •     加深了我对绘画和物理的联系的感受。
  •     科学与艺术在本质上是可以相通的,只是在追求完美时选择的不同道路而已
  •     科学、哲学、艺术与宗教从来都密不可分地共同推动着文明的进程。
  •     看不太懂,却让我着迷的书
  •     第一次看平行传记,科学和艺术边界确实不该太清晰所以现在教育是把自己框死了,要是有个物理老师课上讲绘画想想也是很有趣。我们总能在不同领域人中找到相似,毕加索和爱因斯坦晚年似乎人品都不咋,他们的荣光与修道士般的境界永远停留在年轻时。要注意科学理论会淘汰它们的前辈,但立体主义显然没有。
  •     两个人的思想历程,映现出同一条科学史与艺术史平行发展、相互交织影响的路径。不由感叹,不朽的灵魂总是相似的。无数迸发着惊人创造的心灵,最不知餍足的就是沉思科学与美之交融的激情。
  •     个别地方不同意,总体出彩
  •     要是没有扯蛋的最后一章该多好。
  •     对于透视法的突破 多维 几何 空间表达突破的因素与积累 团体的交流与影响 创新过程中共同、必须的孤独 美学科学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     看不太懂,但喜欢这种赶脚
  •     数学
  •     对两位大师的生平介绍的张弛有度,重点分明
  •     两股洪流汇在一起,挺激动人心的。庞加莱是一个节点。
  •     大一下学期,在我退出辩论队之后,我有一段愁苦的时光,说到底就是我觉得我于所在的环境格格不入。这本书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告诉了我解除忧愁的好方法便是创造,发挥创作力。艺术和科学惊人的相似性,给了我极大的震惊,让我看到人类历史中两所同构的庙宇。我从伟大人物身上学习,养成了不上课的习惯。
  •     翻译腔太重鸟
  •     两大偶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