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中国佛学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101077575
作者:《中国佛学》编委会 编
页数:33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佛教讲的“归依”具有礼敬、归投、依伏、依托的意思,归依佛、法、僧三宝,就是归依佛教,就是虔诚地信奉、礼敬和依仗佛教。慧能侧重从思想转变上讲归依。既然归依自性法身佛,就应转变心态,所谓“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归依”,“自悟自修,即名归依也”。这里包含了对道德修养的要求,即要将一切不善的、不清净的心念加以清除,在行为上制止一切不善的行为,以形成与自性法身佛相适应的精神环境,才能归依法身佛。慧能在领信众归依“自性三宝”时,对归依佛有这样一段解释:“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按:指人中之尊)。”这里同样将归依佛与道德修养联系了起来。所谓“少欲知足,离财离色”,正是佛教伦理的基本要求。慧能还借机发挥说,地狱、天堂、畜生、菩萨、上界、下方,皆是众生心态和精神境界造成的:“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以此激励人们向善止恶,以慈悲、智慧来利益人群,造福社会。他说报身佛是心性的念善为善的功能,化身佛是心性的应变思量的功能,皆未离开自性。关于无相忏悔,在敦煌本《六祖坛经》,中是这样记述的:今既发四弘誓愿讫,与善知识无相忏悔,灭三世罪障。大师言:善知识,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除),自性若除即是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痴染,除却从前矫诳心,永断名为自性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疽疫染,除却从前嫉妒心,自性若除即是忏。佛教将能够引起各种过错乃至罪恶、人生种种烦恼痛苦和招致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归结为贪、嗔、痴,称之为三毒。佛教的道德修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围绕克制乃至最后断除贪、嗔、痴而进行的。在这一点上,佛教的道德修行与以解脱成佛为最高目标的修行是一致的。所谓“无相忏悔”,并不要求对照佛教戒律检查违犯过什么戒条,进行忏悔,而是从佛教道德的整体高度,要求信众确立终生不受贪、嗔、痴的影响,除却愚迷、矫诳、嫉妒等等思想,以免招致过错和做出各种恶行。慧能对忏悔解释说:“忏者,终身不作;悔者,知于前非。恶业恒不离心,诸佛前口说无益。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他向信众强调的是终生不作恶业,并且应做到言行一致。

书籍目录

继往开来丕振宗风——在首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开幕式上的?辞汉传佛教(一)教史研究慧能的劝善止恶伦理思想试析道生生卒事迹略考慧远的“心无义”与“不敬论”二佛并世日月同辉——梵净山佛教信仰结构解析高僧法显狮子国之行对后学的影响——纪念法显法师赴斯里兰卡1600年“蒋山法会”与明太祖对瑜伽教的整顿鸠摩罗什故里“龟兹”文化遗迹考古代西域与突厥?佛教中国佛教经录之大概试论宗赜的《禅苑清规》及其思想特色论作为表现的汉代佛教之道术化——依佛法来观照汉代佛教之道术化的特征《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在中国的传译庐山慧远的三教关系思想(二)义学研究龙树中观哲学的演变与发展《中观心论》与《思择炎》所传数论思想释读《法华经》六番神咒之“药王菩萨所说咒”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究文字禅的特点与形式——以《颂古百则》及《碧岩录》为例《百论》破邪方法研究华严念佛观试析吉藏大师对“八不”思想重视的原因智者大师的放生思想及其影响——兼对当前佛教界放生现象的思考(三)佛教与传统文化太虚大师倡导“人间佛教”的时代性语言其实不重要或不那么重要——儒佛道三教对语言的看法部派佛教试析说一?有部的三摩地与散乱他心智的知心差别初探——以说一切有部为例藏传佛教诺那活佛与贡噶活佛中国藏传佛教研究60年行脚参方朝天竺记编后语

编辑推荐

《中国佛学(总第28期)(2010年)》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

作者简介

《中国佛学(总第28期)(2010年)》是中国佛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佛学研究学术刊物,它的宗旨是展现以中国佛学院为主,兼顾与佛教学术研究相关的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教内外学术交流。《中国佛学》(总第28期)收录教内外、学术界专家文章34篇,涉及汉传佛教、部派佛教、藏传佛教、行脚参方四个主题。

图书封面


 中国佛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中国佛学(总第28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