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门徒的代价》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作门徒的代价章节试读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1-01
ISBN:9787220052521
作者:迪希里特·朋霍费尔

《作门徒的代价》的笔记-第47页 - 第2章 对门徒的呼召

(可2:14)
门徒只是破釜沉舟、义无反顾。他被呼召出来,为了最严格意义上的“存在”,他必须放弃他的旧生活。旧生活已经被抛弃,已经完全屈服。门徒离开了他相对安全的生活进入一种绝对不安全的生活(事实上是进入绝对安全的耶稣的团契中),从一种可以观察和可靠的生活(事实上是十分不可靠的生活)进入到一种一切都不可观察和偶然的生活(即进入一种必然的、可靠的生活),从有限的领域(事实上是无限的)进入到无限可能性的领域(即唯一给人带来自由得实在)。而且,这不是一般法则。实际上,它同一切合法性正好相反。它仅仅是指受耶稣基督的约束,完全打破一切计划、理想与法则体系。这不可能有其他意义,因为耶稣就是唯一的意义。除了耶稣没有其他任何意义。唯有祂是重要的。

《作门徒的代价》的笔记-第126页 - 第11章 真诚

因为基督徒决不是自己未来的主,所以,他的起誓(比如关于效忠的起誓)必须非常谨慎,因为他知道这样做是多么危险。而且,如果他连自己的未来都不能控制,何况要求效忠宣誓的当局呢!因此,为了真理和跟随基督的缘故,如果没有附加条件“上帝愿意”的话,他就不能起这样的誓。因为对于基督徒来说,世界的义务并没有绝对的约束力,任何对他无条件的要求的誓言,对他来说,都是“出于那恶者”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起誓所能做的,最多不过是证实基督徒只受上帝意志约束这一事实,所以,为了耶稣,其他一切义务都是以那个意志为条件的。如果在这种不置可否的条件下,这种附加条件没有被清楚地表明或承认,基督徒就不能起誓,否则,他就是欺骗当局。因为,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

《作门徒的代价》的笔记-第75页 - 第4章 作门徒与十字架

可8:31-38
这种受苦的“必要性”,不仅适用祂自身,也适用于祂的门徒。因为基督之所以成为基督,就在于祂的受难和遭弃绝,所以,门徒之所以是门徒,也就在于他们分担主的苦难、遭弃绝及被钉十字架。作门徒就意味着归附耶稣本人,因而服从基督的律法,也就是十字架的律法。

《作门徒的代价》的笔记-第106页 - 第7章 有形的团体

耶稣基督呼召的意思是,要么我们是世上的盐,否则,我们就被消灭;要么我们跟随祂的呼召,否则,我们就会在这呼召下被压碎。决没有第二种可能。
耶稣的呼召不仅使门徒团体成为盐,而且成为世界上的光:他们的活动既是看得见的,又是不易察觉的。......光就是门徒自己。耶稣在谈到自己时曾经说过,“我是光”,同样对祂的追随者说:“假如你们忠于所受的召命,你们在整个存在中就是光。而且你们既是那光,所以你们就是要隐藏起来也不再可能了。”光的特性是照明。建在山上的城不可能隐藏起来;在几英里之外都可以看到它,不管它是一座坚固的城市、一座堡垒,还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废墟。这座建立在山上的诚(以色列会本能地想到“高高的耶路撒冷”)就是门徒的团体。但是这并不是说,现在门徒必须作出第一个决定。必须作的决定已经作出。现在,他们必须作真正所是的人——否则他们就不是耶稣的追随者了。追随者是一个有形的团体;他们作门徒有形的行动把他们抬到高于世界的程度——否则就不是作门徒了。而且,这种追随对世界来说当然是看得见的,正如黑暗中的光或平原上的高山一样。
逃到看不见的地方,就是不承认呼召。

《作门徒的代价》的笔记-第76页 - 第4章 作门徒与十字架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门徒必须对自己说彼得在不承认基督时所说的话:“我不认得这个人。”舍己绝不仅仅是一连串的自我折磨或禁欲主义的孤立行动。舍己不是自杀,因为即使在舍己中也有自我意愿的因素。舍己就是只知道基督而不再知道自己,只看到走在前面的祂,而不再看那条对我们来说太难的路。这再一次告诉我们,舍己只能说是:“祂领路,紧跟祂。”

《作门徒的代价》的笔记-第77页 - 第4章 作门徒与十字架

一开始就有了十字架,他只要拿起来就行了;他不需要出去为自己寻找十字架,也不需要故意去追求痛苦。耶稣说,每个基督徒都有自己的十字架在等待着他,这十字架是上帝预先指派给他的。每个人都必须忍受他应当承担的那份痛苦和遭弃绝。不过每个人所承担的份额有所不同罢了:有些人,上帝认为值得给予最高形式的痛苦,便赐予他们殉道的恩典,而有些人,上帝不允许给予超出他们能够忍受的试探。但是在每种情况下,都完全是同一个十字架。
十字架被放在每个基督徒身上。每个人必须经受的基督的第一个苦难,就是让他放弃与这个世界的牵连。人与基督相遇的结果,就是旧人死去。当我们开始作门徒时,我们在与基督一同死亡中归附基督——我们把自己的生命交给死亡。一开始就是这样;十字架并不是本来虔诚和幸福的生活的可怕的结局,而是在我们与基督交往一开始就与我们相遇。当基督呼召人时,就吩咐他来死。这种死可能就像最初的门徒那样,必须离开家庭与工作来追随祂,也可能想路德的死那样,必须离开修道院到世界中去。但是,每次的死都是一样的——是在耶稣基督里死去,是根据祂的呼召让旧人死去。耶稣对年轻富人的呼召就是呼召他去死。因为只有让自己的意志死去的人才能跟随基督。事实上,耶稣的每次命令都是呼召我们去死,连同一切邪情私欲都死去。但是,我们不想死去。因此,耶稣基督及其呼召必然是我们的生命,同时也是我们的死亡。对作门徒的呼召和以耶稣基督的名义受洗,都是既意味着死也意味着生。基督的呼召及其洗礼都使基督徒每日地和罪与魔鬼作斗争。他每天都面临新的试探,每天都必须为了耶稣基督的缘故而忍受新的痛苦。他在斗争中留下的创伤和疤痕是他分担主的十字架的生动写照。但是,基督徒还有一种不可幸免的苦难和耻辱。尽管只有基督的苦难才是赎罪的手段,但是由于祂已经忍受和承担了全世界的罪,并同门徒一道分享受苦的结果,所以基督徒也必须经受试探,也必须承担别人的罪;也必须承受别人的耻辱,并象替罪羊一样被逐出城门。但是,如果没有承担了一切罪的基督的支持,他必然会被这沉重的负担压垮。但是,基督的苦难使他增添了力量,使他以宽恕别人的方式战胜别人的罪。他担负起别人的重担——“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成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2)。

《作门徒的代价》的笔记-第65页

这使人想到年轻富人的故事。
太19:16-22
年轻人询问关于永生的问题,但他成功避开了真正的问题,听一下良善夫子有份量的见解,但不必觉得服从上帝的指导,对他来说,永生是个学术问题,值得探讨。但耶稣回答的第一句话使他大为震惊:“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上帝以外没有一个是良善的。”现在他明白自己不是在同一个夫子谈话,而是同上帝本人谈话。
耶稣提供他解决困难的唯一办法就是上帝的诫命,这迫使他放弃学术讨论,而履行顺从的义务。当他说“这一切我都遵守来,还缺少什么呢?”毫无疑问,他以为自己很真诚,但正在这里,他对耶稣的违抗达到了极点。他认为上帝的诫命很正确却不完全,肯定还有很特别的需要自己努力的,他在诫命以外为自己保留了善恶判断的空间。
耶稣爱他,最后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门徒的生活不是把良善夫子当作英雄来崇拜,而是顺从上帝之子。

《作门徒的代价》的笔记-第47页

与耶稣的相遇是绝对的、直接的和不可解释的。不需要任何前提和结果,只需要顺从呼召。

《作门徒的代价》的笔记-第107页 - 第5章 作门徒与个人

祂站立在我们和上帝之间,正是因为如此祂也站在我们和所有其他人和事物之间。祂是中保,不仅是上帝和人之间的中保,也是人和人、人和实体之间的中保。因为全世界都是通过祂被造,也归到祂那里(约1:3、林前8:6、来1:2),所以祂是世界上唯一的中保。
......
我们考虑的不是理想、责任或价值,而是承认和接受“既成事实”,即已经亲自来到我们和世界之间的中保。我们只能彻底切断同生活的直接联系:基督的呼召使我们以个人身份直接面对中保。
基督的呼召教导我们,我们同世界的联系是建立在幻想的基础之上的。我们总认为我们与众多的人和事物有着直接的联系。这正是阻碍我们信仰和顺从的东西。现在,我们知道,在生活的最亲密的关系中,在父母、兄弟姐妹、夫妻的关系中,以及在对社会的责任重,直接的联系是不可能的。自从基督来到之后,祂的追随者无论是在他们的家庭关系中,无论是在与国家的联系中,还是在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中,都不再直接接触了。在父子、夫妻、个人与国家之间站立着中保基督,不管他们是否认识祂。除了通过祂,通过祂的话语,通过跟随祂以外,我们自己不能与外界建立直接联系。如果我们认为不是这样,那只是自欺欺人。
但是,既然我们确实讨厌使我们看不到真理的任何欺骗行为,我们就有必要抛弃同这个世界的事物任何直接的联系——这是由于基督的缘故。......
利用中保基督的教义,来证明和这个世界的事物保持直接联系是合理的,这在神学上是大错特错。间或有人争辩说,如果基督是中保人,那祂已经承担了我们同世界直接联系中所有的罪,祂已经证明我们再这些联系中是合理的。耶稣已经使我们与上帝和好;于是,人们认为我们可以回到世界,而且可以心安理得地和世界直接联系——尽管这个世界就是钉死基督的世界!这是把爱上帝与爱世界相提并论了。现在,同世界事物断绝关系被认为是对上帝恩典的法律主义的误解,我们天真地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避免这种必要的决裂。基督关于痛恨自己亲属的话语,于是就成为对“上帝赐予的这个世界的实在”的热情地肯定。因此,罪人的称义再一次变成罪的称义了。
对基督徒来说,只有从基督那里得到的实才是上帝赐予的实在。......我们被别他性(otherness)和奇异性(strangeness)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所隔离,我们利用自然的联系、感情或精神上的联系是难以填平这鸿沟的。人和人之间没有办法沟通。不管我们如何努力表达爱和同情,不管我们的心理多么健全,也不管我们表现得多么坦诚和开放,我们都无法看透别人的隐情,因为我们甚至在灵魂之间同他们也没有直接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代替祷告是和邻居沟通的最理想的方式,而以基督的名义进行集体祈祷,则是最纯洁的交往方式。
除非我们承认,只是为了中保的缘故上帝才赐给我们礼物,否则,我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礼物。如果我们不在内心感到愧对国家、家庭、历史和自然的幸福,把荣耀只归于基督而不是其他任何人,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表示真正的感谢。如果我们不承认这种决裂已经将我们与被造物分离,我们对这些被造物就没有真正的感情,在世界上也没有真正的责任。此外,如果不像上帝在耶稣基督里那样爱世界的话,那么就没有对世界真正的爱。“不要爱世界”(约一2:15)。的确是这样,但是我们还必须记得,“上帝爱世界,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我们同一切事物的直接联系的决裂是不可避免的。它也许采取与家庭或国家表面上的决裂那种形式;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将明显地被呼召,承受基督所受的责备,即人类的憎恨。它也许是一种隐蔽而秘密的决裂。即使这样,我们也必须随时准备公开。最后,这种决裂是秘密的还是公开的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亚伯拉罕就是这两种决裂的例子。他必须离开他的朋友和他父亲的家,因为嫉妒来到他和他的亲友中间。在这种情况下,决裂是明显的。亚伯拉罕为了得到应许地,他成了流落他乡的异客。这是他第一次受呼召。后来,他又受到上帝的呼召,让他献出自己的儿子以撒。基督已经来到信仰之父和应许之子中间。这一次,他不仅必须断绝血肉关系,而且还要断绝灵性之间的直接关系。亚伯拉罕必须懂得,应许不在于以撒,而仅仅在于上帝。其他任何人也听不见上帝的这种呼召,甚至连陪同亚伯拉罕上摩利亚山的奴仆也听不到。亚伯拉罕就像离开父亲的家时一样,再一次成为单个的人,成了孤独而寂寞的人。当呼召到来时,他就接受了;他不会回避它,也不会对它加以“属灵的解释”(spiritualize)。他听从了上帝的话并乐于服从。他抵制一切直接要求他的事,不管是自然的、伦理的还是宗教的,他将服从上帝的话语。他自愿献出以撒,以此表明,他准备公开他秘密作出的决裂,而且,他这样做是为了中保的缘故。恰恰就在这个时刻,他所放弃的一切都重新归还给他。他重新得到自己的儿子。上帝把比以撒更好的祭献给他看。形势发生了变化,亚伯拉罕重新得到以撒,但是,从此以后他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拥有儿子——通过中保并为了中保的缘故而拥有。因为他已经表示,自己准备不折不扣地服从上帝,现在,他获准拥有以撒,尽管他还没有真正得到——他必须通过耶稣基督才能得到。别人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亚伯拉罕和以撒一起下了山,正如他上山时一样,但是整个形势发生了变化。基督已经进入父子的关系中。亚伯拉罕抛开了一切来跟随基督,由于他跟随基督,所以他被允许回去,和从前一样在世界中生活。从外表来看,情况并没有变化,但是,旧的已经逝去,看哪,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已经通过基督发生了。
......
可10:28-31
千百倍与受逼迫——这就是在十字架下跟随主的教会所得到的恩典。这也是给予追随基督者的应许——他们将成为十字架团体的成员,中保的子民,十字架下的子民。
可10:32
耶稣在前面,向耶路撒冷走去,向十字架走去,似乎要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祂的呼召是多么严肃,并向他们指出,以他们自己的力量跟随是多么不可能,并且强调,归附祂就意味着受逼迫,因此,在祂呼召他们跟随祂的路上,他们心里充满恐惧和惊讶。

《作门徒的代价》的笔记-第81页 - 第4章 作门徒与十字架

在十字架的标记下行踪,并不感到痛苦与绝望,而是灵魂的平安与更新,是最大的快乐。

《作门徒的代价》的笔记-第33页

昂贵的恩典
廉价的恩典就像廉价的商品一样在市场上出卖。圣礼、赦罪以及宗教安慰,都被削价销售掉了。恩典被看作是教会取之不尽的宝库,从这里,教会可以用慷慨的手播撒福音,无须询问,也不受限制。
廉价的恩典就是罪人不称义而罪却可以称义。廉价的恩典不是那种使我们摆脱罪的折磨的对罪的赦免。廉价的恩典是我们自己赐予自己的恩典。 廉价的恩典是不以门徒身份为代价的恩典,是没有十字架的恩典,是没有活生生和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的恩典。
恩典是无价格的、恩典是不计成本的!我们设想,恩典的实质就是预付的账;而且正因为账已预付,所以一切都可以白拿。既然预付的钱是无限的,所以使用和花费的可能性也是无限的。如果恩典不是廉价的,那它是什么呢?
昂贵的恩典是必须日复一日地寻找的福音,是必须寻求的礼物,是人必须叩敲的大门。
这种恩典是昂贵的,因为它呼召我们去追随;它是恩典,因为它呼召我人去追随耶稣基督。它是昂贵的,因为它要人以生命为代价;它是恩典,因为它给人以唯一的真实生命。它是昂贵的,因为它定罪;它是恩典,因为它使罪人称义。最重要的,它之所以是昂贵的,是因为它使上帝付出了自己儿子的生命为代价:“你们是高价买来的”,上帝付出昂贵代价的东西对我们来说不是一钱不值。最重要的,它是恩典,因为上帝并不认他的儿子太珍贵,拒绝为我们的生命付出代价,而是把儿子交给我们。昂贵的恩典是上帝道成肉身。
当宗教改革发生时,上帝的旨意让马丁·路德恢复了纯粹和昂贵恩典的福音。路德出身于修道院,是一个修士,所有这一切都是上帝计划的一部分。路德丢弃一切而追随基督,走上绝对服从他的道路。他为了过基督徒的生活而放弃世界。他学会了顺从基督及其教会,因为只有顺从的人才能相信。修道的呼召要求路德完全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是上帝打破了他的一切希望。上帝通过《圣经》向他指出,追随基督并不是少数被拣选者的成就或功德,而是对所有基督徒毫无例外的神圣要求。【修道主义把作门徒的谦卑工作变为圣徒的功德活动,并把作门徒的自我舍弃变为“宗教徒”的狂妄的灵性自负】。世界悄悄地进入修道生活的中心,并且再一次带来浩劫。修道士本来是要逃避世界,结果却成了迷恋世界的巧妙方式。由于宗教生活已失去基础,所以路德只有紧紧抓住恩典。就在整个修道世界在他面前彻底崩溃的时候,他在基督里看到了上帝向他伸出拯救之手。他在信仰中抓住那只手,相信“无论我们过着多么良善的生活,我们所能做的事毕竟都是徒劳的”。恩典(它把自己赐给人)是昂贵的恩典,这种恩典粉碎了他整个的存在。他必须再一次放弃自己的渔网而去跟随他。第一次追随是在他进入修道院的时候,那里除了虔诚的自我以外,他把一切都抛弃了。这一次甚至连自我也被拿走了。他服从呼召,不是由于他自己的任何功德,而仅仅是由于上帝的恩典。路德并没有听到“你当然有罪,但是现在一切都已被赦免,因此你可以一如既往地享受赦免的安慰了”。不,路德必须离开修道院回到世界中去,并不是因为世界本身是善良与圣洁的,而是因为修道院也不过是世界的一部分。
恩典是昂贵的,因为它强迫人服从于基督的轭下并追随他;它是恩典,因为耶稣说:“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彼得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场合接受过“追随我”的呼召。它是耶稣对这个门徒所说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可1:17,约21:22)。
那些已经到达我们力求行进的道路的终点的人是幸福的,他们惊奇地发现了一条并非自明的真理:恩典之所以是昂贵的,是因为它是耶稣基督身上的上帝的恩典。那些已被耶稣基督恩典战胜,因而直接追随的人是幸福的,他们能够以谦卑的心为基督充足的恩典唱赞歌。
+++++++++++++++++++++++++++++++++++++++++++++++++++++++++++++++++++++++++++++++++++
恩典与顺从
可2:14 耶稣经过的时候,看见亚勒腓的儿子利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只有相信的人才是顺从的,只有顺从的人才会相信。如果我们要信,我们就必须服从具体的命令。如果没有这种顺从的最初的第一步,我们的信仰就只能是虚假的虔诚,并将我们引向廉价的恩典。它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这顺从的第一步使彼得抛下他的渔网,后来又走下渔船。只有通过顺从所创造的新生活才使信仰成为可能。
一旦我们明确这一点,我们应当立即补充说,这一步永远只能是纯粹外在的行动和律法的工作。它本身不能把人引向基督。
然而,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步骤,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而只注意耶稣呼召我们的话语,我们这一步就走对了。彼得知道凭他自己的力量他是不敢从船上爬出去的——否则,他这第一步就白费了。因此他叫道:“主啊,让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吧。”耶稣回答说:“你来吧。”基督应当先呼召他,是呼召他拜托死亡进入顺从的新生活。然而,一旦基督呼召过彼得,他就没有别的选择了——他必须离开渔船而跟从祂。最后,这顺从的第一步证明是信仰基督话语的行动。但是,如果我们以为不必采取这一步,以为信仰已经在那里了, 我们就完全误解了恩典的本质。
”作门徒并不只限于你所能理解的——它必须超越一切理解。如果你投身于自己所不了解的深水里,我将会帮助你了解,甚至像我一样。困惑就是真正的了解。不知道你走向何方,才是真正的知识。我的理解超过你的理解。因此亚伯拉罕离开父亲,而不知道要向何处去。他相信我的知识,不考虑自己的知识,所以他走的是正确道路,并到达旅途的终点。看哪,那就是十字架的道路。你自己不可能找到路,所以,你应该让我领着你,就像你是个盲人一样。因此,不是你,不是别人,不是别的受造物,而是我自己,利用我的话语和我的灵,知道你走应当走的路。这不是你选择的工作,不是你想出来的痛苦,而是同你所选择、想象和希望的完全相反的道路——这就是你必须走的路。为此我呼召你,你应当作我的门徒。如果你那样做的,接纳的时候到了,你的主也来了。“——路德语
+++++++++++++++++++++++++++++++++++++++++++++++++++++++++++++++++++++++++++++++++++
唯独依靠耶稣基督的恩典来生存
门徒与非信徒 太7:1 你们不要论断人。
如果门徒做出自己的评判,他们就建立起善与恶的标准。但是耶稣基督并不是我可以用于别人身上的标准,祂是对我自己的评判,向我揭示我自己的美德完全是邪恶。因此,祂不允许我把不适用于自己的东西用于别人。因为,我根据善恶作出的评判,只能肯定别人的恶,因为他所做的也完全相同。但是他并不知道善中隐藏的恶,却在其中寻求合理性。如果我谴责他的罪恶行为,我就是以此来肯定他表面上善良的行为,而这些善行从来不收基督的嘉许。因此,我不让他受基督的评判,而是让人类来评判。但是,我把上帝的评判用在自己身上,因为那时我不再依靠耶稣基督的恩典来生存,而是依靠我所坚守的关于善恶的知识来生存。对于每个人来说,上帝就是他所信仰的那个上帝。
+++++++++++++++++++++++++++++++++++++++++++++++++++++++++++++++++++++++++++++++++++
十字架
受苦和遭弃绝绝不同。如果耶稣仅仅是受苦,祂可能仍然作为弥赛亚受到欢迎。全世界的同情与敬佩也可能都集中在祂的受难上。这可能被看做是悲剧,却具有其自身内在价值、尊严和荣耀。但是在受难中,耶稣是被弃绝的弥赛亚。祂遭到弃绝,使祂的受难失去了荣耀的光辉。这只是没有荣耀的受难。受苦与遭弃绝概括了耶稣的整个十字架的意义。可8:31-38
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箴言20:27),上帝的启示是通过人,也只是为了人。
上帝自己通过基督在这个世界上受苦,并因为这个世界远离祂而受苦,朋霍费尔时常强烈地感到上帝亲自分担了他的痛苦。
在上帝最悲痛的时刻,朋霍费尔和祂在一起,因此,他最不在乎自己所受的苦,他的勇气是这么巨大、不屈不挠。他未经审判就从容镇定地走上不归路被处以绞刑,他死时表现出令人肃然起敬的镇定自若和大义凛然。上帝听到他的祷告,并赐予他“昂贵的恩典”——即一种特权:为别人背起十字架,以殉道来证实自己的信仰。

《作门徒的代价》的笔记-第37页 - 第一章 恩典与作门徒

一般说来,修道主义的致命错误不在于它的严酷性,而在于它把自己当作少数被拣选者的个人的成就而确立起来,并宣布这是自己特殊的功劳,从而偏离了真正的基督教。
当宗教改革发生时,上帝的天意让马丁·路德恢复了纯粹和昂贵恩典的福音。路德出身于修道院,是一个修士,所有这一切都是上帝计划的一部分。路德丢弃一切而追随基督,走上绝对服从祂的道路。他为了过基督徒的生活而放弃世界。他学会了顺从基督及其教会,因为只有顺从的人才能相信。修道的呼召要求路德完全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是上帝打破了他的一切希望。祂通过《圣经》向他指出,追随基督并不是少数被拣选者的成就和功德,而是对所有基督徒毫无例外的神圣要求。修道主义把作门徒的谦卑工作变为圣徒的功德活动,并把作门徒的自我舍弃变为“宗教徒”的狂妄的灵性自负。世界悄悄进入修道生活的中心,并且再一次带来浩劫。修道士本来是要逃避世界,结果成为了迷恋世界的巧妙方式。由于宗教生活已失去基础,所以路德只有紧紧抓住恩典。就在整个修道世界在祂面前彻底崩溃的时候,他在基督里看到了上帝向他伸出拯救之手。他在信仰中抓住那只手,相信“无论我们过着多么良善的生活,我们所能做的事毕竟都是徒劳的。”恩典(它把自己赐给人)是昂贵的恩典,这种恩典粉碎了他整个的存在。他必须再一次放弃自己的渔网而去跟随祂。第一次追随是在他进入修道院的时候,那时除了虔诚的自我以外,他把一切都抛弃了。这一次甚至连自我也被拿走了。他服从呼召,不是由于他自己的任何功德,而仅仅是由于上帝的恩典。路德并没听到“你当然有罪,但是现在一切都已被赦免,因此你可以一如既往地享受赦免的安慰了”。不,路德必须离开修道院回到世界中去,并不是因为世界本身是善良与圣洁的,而是因为修道院也不过是世界的一部分。
路德离开修道院回到世界中去,这是早期基督教时代以来世界遭受的最坏的打击。同他回到世界中所做的舍弃相比,他成为修道士所做的舍弃不过是儿戏。现在是正面进攻。追随耶稣的唯一方法是在世界中生活。

《作门徒的代价》的笔记-第28页

“耶稣来到税吏和罪人、软弱和贫穷的以及那些误入迷途和失去希望的人面前。跟从耶稣的人是少数还是多数?祂独自一人死在十字架上,被祂的门徒抛弃。与祂同钉十字架的不是祂的追随者而是两个杀人犯。
然而,不管是仇敌还是信徒,是怀疑者还是懦夫,是辱骂者还是忠诚的追随者,他们都站在十字架的下面。当时,祂的祈祷和宽恕是为了他们所有的人,是为了他们所有的罪。
正是这同一个耶稣基督,祂不但用祂的恩典护照我们追随他,而且还用他的恩典拯救在祂临死之际在十字架上嘲笑祂的杀人犯。”

《作门徒的代价》的笔记-关于廉价的恩典 - 关于廉价的恩典

基督徒的生活只意味着生活在世界上,和世人一样,没有任何差别。作为基督徒,唯一的责任就是在星期天早上离开世界一两个小时,到教堂去,以确信我所有的罪都得到赦免。基督徒的生活与中产阶级可爱的生活之间的矛盾不存在了。
让他心安理得的确信自己已经得到了这种恩典吧——因为依靠恩典就可以做到一切,让基督徒不必追随基督而享受恩典的祝福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廉价的恩典。
我们所说的廉价的恩典,这种恩典只是使最得到称义,而不是使悔罪的行为的罪人离开罪、使罪离开罪人从而称义。廉价的恩典不是使我们摆脱罪的折磨对罪的赦免,廉价的恩典使我们自己赐予自己的恩典。
教会成功的使修道主义弱化,甚至用它来证明教会自身生活世俗化的合理性。修道主义被认为是一种个人的成就,一般俗人是望尘莫及的。.由于把耶稣的诫命仅仅用于有限的一部分人,因此教会就形成致命的双重标准的概念——基督徒顺从的最高标准和最低标准。党教会被指责过于世俗化时,祂总是把修道主义说成是在信徒中过高级生活的可能性,并以此来证明其他人过低级的生活的可能性也是合理的。浮士德说:“现在我的确明白了,我们将一无所知。”这和一个懒惰的大学一年级新生用同样的心情来说明其懒惰是不一样的。

《作门徒的代价》的笔记-第51页 - 第2章 对门徒的呼召

在这以前,他们可以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安静地工作,遵守律法,等待弥赛亚的到来。但是,现在,祂已经来了,祂的呼召已经发出。信仰不可能是再静坐在那里等待了——他们必须起来跟随祂。这呼召使他们脱了同世界的一切联系,而只同耶稣基督结合在一起。为了学会基督的要求和恩赐,他们必须破釜沉舟,投身到绝对的不安全之中。如果利未仍在他原来的岗位上,耶稣可能会在他困难时出来帮助他,但却不是他整个生命的主。换句话说,利未就永远学不会信仰。必须创造新的环境,在这里他们可能相信耶稣是上帝的道成肉身;这是一种难以接受的新环境,因为一切都取决于耶稣的话。彼得为了了解自己的软肉和主的全能,不得不离开渔船,在海上冒生命的危险。如果彼得不冒险的话,他就永远不了解信仰的意义。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那种完全不能忍受和不合伦理要求的环境必须被揭示出来,他才能信仰。通过信仰的道路要经过对耶稣的呼召的顺从。如果不要求一个明确的步骤,这种呼召就会消失在无形之中,而且,如果人们想象他们不采取这一步骤就能追随耶稣,那他们只能像幻想家那样自我欺骗而已。
要区分在什么环境中才可能有信仰,在什么环境中不可能有信仰,这是一道非常危险的程序。首先,我们必须知道,环境中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告诉我们它属于哪一类。只有耶稣的呼召才能创造这种环境。其次,使信仰成为可能的环境永远不可能从人这方面看出来。作门徒不是人向基督提出的要求。只有耶稣的呼召才能创造这种环境。第三,这种环境本身并没有任何内在的价值或功劳。只有通过呼召它才有合理性。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就是使信仰成为可能的环境本身只有通过信仰才有可能。
关于使信仰成为可能的环境的观念,仅仅是陈述下面两个命题同样是真实的例证这一事实:即只有相信的人才是顺从的,只有顺从的人才会相信。

《作门徒的代价》的笔记-第130页 - 第12章 报复

根据耶稣的观点,惩治邪恶的正确方法是不抵抗。
基督的这种说法使教会离开了政治和律法的领域。教会不像旧以色列那样,是个民族共同体,而是同政治和国家毫无关系的信徒的共同体。旧以色列既是上帝的选民,也是民族共同体,因此,上帝的意志是让他们以暴力对抗暴力。但是,教会则不同:教会已经放弃政治和国家的地位,因此它应当耐心地容忍侵略。否则,怨怨相报何时了。只有这样,团契才能得以建立并维持下去。
在这方面,很清楚,当基督徒遇到不义时,他不能再抓住自己的权利不放,并不惜一切代价地维护这些权利。他绝对摆脱了他的一切所有,只归附基督。而且,他为完全服从耶稣作见证,为团契生活建立了唯一可行的基础,而把侵略者交给耶稣去处理。
......
我们不是抽象地关心邪恶,而是关心邪恶的人。耶稣直截了当地把恶人叫做邪恶。如果我受到攻击,我不是要饶恕侵略,或者认为侵略是合理的。耐心容忍邪恶并不意味着承认它的权利,那完全是感情脆弱的表现——耶稣和这种行为毫无关系。可耻的攻击、暴力与剥削的行为仍然是邪恶的。门徒必须明白这一点,并像耶稣那样为此充当证人,因为这是对付和战胜邪恶的唯一办法。攻击门徒,这邪恶是无法辩解的,这一事实要求他绝对不应当抵抗,而是让邪恶充分表演,并用耐心容忍恶人的办法来战胜邪恶。自愿受苦,胜过邪恶,因为它可以将邪恶置于死地。


 作门徒的代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