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四讲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庄子四讲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101064674
作者:[瑞士]毕来德
页数:135页

章节摘录

第一讲 运作 《庄子》可以有百种读法,但原则上只有一种是好的,就是能够准确把握作者赋予他作品及其各部分全部意义的那种。笔者就是试图接近这样的解读——首先是因为它应该是最有意思的解读,其次是因为这是研究的一个必要前提。如果学者们不朝这样的目标努力,则始终无法整合众人的力量,一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因此,笔者的态度是有别于许多汉学家的。他们仿佛彼此心照不宣,久已达成了一种共识,即所谓《庄子》一书,其文本如此艰深,其传承状态又如此疑云重重,书中所表述的思想更是离我们非常之遥远,所以企图确切理解它,非为天真即属妄想。在他们看来,千百年来无数注释、衍义、解说又附加其上,而这些注解本身也都晦奥难通,所以障碍已呈不可克服之势。其实大家之所以如此众口一词,恐怕是因为这样的观念,让人大可不必细读文本,尽可以人云亦云,生套些陈词滥调,或对《庄子》随意诠释解说,也不必担心遭到别人的反驳。我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一成见。我采取的作法不是试图提出一种特定的解读,而是要陈述自己是如何去尝试理解庄子的,一方面要阐明我自认为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另一方面也坦承自己遭遇的疑惑,以及自己还在追问的一些问题。我希望能够让读者了解到,当我们本着一种既严谨又大胆想象的精神去研读这一文本的时候,能够有什么样的发现。我的研究是这样开始的。有好些年,我翻译了《庄子》的一些段落,这既是出于对翻译的喜好,也是因为想与一位朋友讨论这些段落的思想内容。在这样断断续续的翻译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了原作之高明,不只是高明于西方汉学家的各种译本和所做的各种诠释,也高明于中国历代文人及现代学者的诸种阐释。从此,我对《庄子》原文的兴趣日增,同时,对这些二手资料则越来越产生了戒心,导致我最后面对的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研究议题:一是《庄子》本身,二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它施以的种种简化、歪曲或挪用。这里我得补充一点:我的研究,假如不是始于翻译,而且一直把翻译列为最终目的,就不会是它今天的这个样子。因为没有任何研究方法,任何学术规范会像翻译那样迫使我们如此全面审慎地考量一份文本的所有特点,包括它的架构、节奏、语气,等等,——而这些也都一同决定了文本的意义。原文与其对应的法文文本之间的多次往返、多次对照是逐渐显现文本含义的最有效的方法。我甚至认为,一种不曾经历翻译之考验的诠释,必然是主观而片面的。到目前为止,西方汉学家大致是以四种方式来研究《庄子》的。最常见的是借鉴传统的中文注解来翻译、评注《庄子》。另一部分人则试图从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宗教史人手,对传统评注加以更新或是精致化的研究。还有的人则偏重于文本的考据学研究,他们大多只关注文本的传承、来源以及真伪等问题。最后一些研究者则试图将《庄子》当中某些提法与西方某哲学家,特别是当代哲学家的某些观点加以类比,由此构织新的论述。这些方法尽管都是有用的,却始终让我感觉稍欠人意,只是很长时间也看不到别的可能。后来有一天,有了这么一个想法:《庄子》不是一个普通的文本。它,至少它的一部分,乃是一位哲人的作品。我所谓的哲人,指的是这么一个人:一,他进行独立思考,而且是根据自己对自我、他人及外界的亲身体会进行思考的;二,他注意参考在他同时及在他以前的别的哲人的思考;三,他对语言的陷阱又有敏锐的感悟,因此十分谨慎地运用语言。这一想法在我面前开辟了新的视野。我自己对这样的哲学活动有兴趣,这在庄子和我之间便构成了一种原则上的平等关系。他既然根据他的亲身体会进行独立思考,我既然也愿意这样做,我们之间就产生了交会:他的经验与我的经验,必然或多或少有彼此印证之处。由此我便得出了自己的第一条研究原则。每次要去研究《庄子》的一段文字的时候,我首先要问自己的,不是作者在推演一些什么概念,而是他在谈论哪种具体的经验,或是共通经验中哪一个方面。我的第二条研究原则是在维根斯坦那里找到的,更具体地说,是他在下面这段文字。他在《纸条集》当中写道:“我们在此遇上了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特殊的、典型的现象。可以说,难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在看起来只是答案的入门阶段里辨识出答案来。……我想,这是因为我们期待的是一种解释,而看不到描述已经是困难的答案——当然要给这一描述它应有的地位,要停留在这一描述上,不再试图超越它。——难的是:停。”维根斯坦在不同地方以不同的方式提出过这一想法。在他最后的手稿中,他是这么说的: “早晚要从解释回到描述上来。”在他后期的哲学当中,他就是这样,对一些最基本的现象耐心地、不断地、反复地进行描述的。这也是他后期的笔记会显得如此令人困惑的原因:他是以高度的注意力观察我们可以称之为“无限亲近”或是“几乎当下”的现象。而我有一天意识到了,庄子在我最熟知的一些段落当中,也是这样做的。我前面已经认定他是一位哲人,是一个独立思考的,首先关注自己的亲身经验的人。而我现在发现,他是在描述这些经验,而他的描述非常精确,非常精彩,也一样是描述“无限亲近”与“几乎当下”的现象。这又为我打开了新的途径,可以依靠这些描述去理解庄子的一些核心思想,而由此一步一步走进未能理解的区域。维根斯坦说,要停在描述上。这意味着两点:一是要放弃我们日常的活动,转而全心全意地检视我们眼前的或是甚至离我们更近的现象;二是要以精准的语言来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花足时间,找准词汇,抵御话语本身的牵引,强迫语言准确表达我们所知觉到的东西,而且只是表达那些。后一点则要求对语言有极高的驾驭能力。而维根斯坦和庄子,虽然如此迥异,却都是出色的作家,这绝不是件偶然的事。下面就是《庄子》当中这类描写的一个范例。这是书中第三篇《养生主》里的一则对话。人物有两个,一个是与庄子同时代的魏国君主文惠君,另一个是他的一个屠夫——一个庄子想象的人物形象:庖丁为文惠君解一头牛。他或手触牛体,或是以肩膀顶住牛躯,或是双腿立地用膝盖抵住牛身,都只听哗哗的声响。他有节奏地挥动牛刀,只听阵阵霍然的声音,仿佛是在跳着古老的“桑林舞”或是在鼓奏着“经首曲”。文惠君叹道:“佩服!技术居然可以达到这种程度!”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您的臣仆我所喜好的不是技术,而是事物之运作。我刚开始做这一行的时候,满眼所见都是一整头牛。三年以后,所看到的就只是一些部分而已。而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就可以与牛相遇,不需再用眼睛看了。我的感官知觉已经都不再介入,精神只按它自己的愿望行动,自然就依照牛的肌理而行。我的刀在切割的时候,只是跟从它所遇到的间隔缝隙,不会碰触到血管、经络、骨肉,更不用说骨头本身了。(……)在碰到一个骨节的时候,我会找准难点,眼神专注,小心谨慎,缓慢动刀。刀片微微一动,牛身发出轻轻的‘謋’的一声就分解开来,像泥土散落掉在了地上。我手拿牛刀,直立四望,感到心满意足,再把刀子揩干净收回刀套里藏起来。(……)”我只引用了这段文字的一个部分,因为我目前只关心文章开头的那段描述,也就是庖丁对他自己学习过程的描述。庖丁对文惠君说,在他刚开始做解牛工作的时候,“所见无非全牛者”,满眼都是那一整头牛。面对那样一个庞然大物,他只会感到自己有多么无能为力。之后,最初这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对立状态发生了变化。经过三年的练习,他就“未尝见全牛也”,所看到的只是一些部分了,也就是那些在切割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部分。庖丁已经灵活了,开始战胜客体对他的对抗了,他所意识到的已经不再是客体对象,而更多的是他自己的活动了。最后,这一关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前言

本书四讲(Lecons sur Tchouang-tseu)是根据我2000年秋天在巴黎法兰西学士院所作的四场系列讲座整理而成的,在其中介绍了自己当时研究《庄子》的一些成果。自我卸下日内瓦大学教职以来,我所从事的《庄子》研究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在研究《庄子》思想之外,想在《庄子》的启发之下研究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问题;二是让《庄子》将来有一天变成西方学人能够深入理解的一部经典。在这方面,我只能做一点点铺路的工作。为此,我在这本小书里采取了四种办法:首先是翻译,通过法文翻译呈现我对文本的解读。我认为,这是我工作的精华所在,也是这本小书能够吸引法语读者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阐释,让阐释伴随本文,使二者一样地明晰而有共同的节奏,产生一种复调音乐的效果。第三,尽量参照西方读者固有的一些知识和亲身体会,让他们更容易切入庄子的思想。

内容概要

译者:宋刚,1972年生,成都人,先后就学于广州外国语学院、巴黎第一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现于巴黎第七大学从事庄子研究。译著有《道德基础》、《梅洛-庞蒂传》、《解体概要》等。

书籍目录

目 录
中文版序
原序
第一讲 运作
第二讲 天人
第三讲 浑沌
第四讲 主体

编辑推荐

《庄子四讲》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一本研究道家理论的书籍。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一本由瑞士汉学家毕来德撰写,面向西方读者介绍庄子思想的小书,自2002年在法国以法语出版后,印刷多次,在西方汉学界和普通法语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
本书跳出了自郭象以降的庄子解释传统,引用了大量的西方学术思想,提出了以“机制”等概念理解庄子的新思路,对《庄子》原典做出了独到的阐释。
本书中文版的问世必将有助于中文读者进一步了解一种新颖的庄子思想的西方解读方式,实现真正的双向交流。
目 录
中文版序
原序
第一讲 运作
第二讲 天人
第三讲 浑沌
第四讲 主体
上架建议
1、经典诠释读物
2、思想学术
内容选读
中文版序
本书四讲是我2000年秋天在巴黎法兰西学士院所作的四场系列讲座整理而成,在其中介绍了自己当时研究《庄子》的一些成果。
自我卸下日内瓦大学教职以来,我所从事的《庄子》研究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在研究《庄子》思想之外,想在《庄子》的启发之下研究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问题;二,让《庄子》将来有一天变成西方学人能够深入理解的一部经典。在这方面,我只能作一点点铺路的工作。
为此,我在这本小书里采取了四种办法:一,首先是翻译,通过法文翻译呈现我对文本的解读。我认为,这是我工作的精华所在,也是这本小书能够吸引法语读者的主要原因。二,其次是阐释,让阐释伴随本文,使二者一样地明晰而有共同的节奏,产生一种复调音乐的效果。三,尽量参照西方读者故有的一些知识和亲身体会,让他们更容易切入庄子的思想。四,在出版选择上,刻意跳出了一般读者往往敬而远之的汉学研究系统,更注意避开了风行于市,却不为真正爱好哲学思考的人所接受的“东方智慧”丛书。本书发表几年以来,一直受法语读者的欢迎,可以说证明了这些办法是有效的,当然更证明了庄子是一个极为精彩的思想家。
这本小书是给西方读者看的,相对于中国读者,可以说是背过身讲话;但也许,正因为如此,它会在中国引起一定的兴趣。把这样的书译成中文,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我对《庄子》的解读主要体现在我的翻译当中,所以必须把我的法文翻译翻回中文,不能径取原文了事。我为了阐释《庄子》思想创造了一些新的概念,中文没有现成的相应词汇,加上法语与汉语的句法、修辞相距甚远,把清晰流畅的法文转换成准确自然的中文,实非易事。其中的种种困难,译者宋刚先生都一一努力解决了,我在此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中文版增加了一些简要的注解,对中国读者可能不熟悉的人名、书名或概念作了说明。
这本小书的法文第一版于2002年问世,现已多次再版重印。随后2004 年出版的《庄子研究》是我其他一些关于《庄子》研究的集结,篇幅比较长,难度也大一些,但同样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该书中文版预计将于200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我对《庄子》的理解与阐释,以及对中国思想史的一己之见,希望方家不吝指教。至于我提出来的哲学问题,则祈愿能有“忘言之人而与之言”矣。

图书封面


 庄子四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本书是法国汉学家毕来德研究《庄子》的法文讲稿,后来翻译回中文。看这类翻译再翻译的书,正如毕来德所说是”背着身子说话“,因为它不是针对中国读者而写,他参照西方读者固有的一些知识和亲身体会,加入了与《庄子》有一点类似经验的西方作家、诗人的相关内容做对照,如维根斯坦、阿尔特、斯宾若莎、克莱斯特、列世敦贝格、马丁路德、米修、莱维斯特斯、普鲁斯特。故,读的过程中要剥离一些东西,就像吃橘子,先剥掉外层的果皮,才能吃到甘甜的果肉。毕来德对《庄子》的翻译呈现的是其对文本的解读,并创造了一些新的概念,这一部分比较新颖,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比如对翻译的理解、对《庄子》进行类似巴赫的复调解读、对”活动机制“的归纳。作者试图让读者了解到,当我们本着一种既严谨又大胆想象的精神去研读这本书的时候,能有什么样的发现。同时他也逐步意识到对庄子的研究产生出两个研究议题,一是《庄子》本身,二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它施以的种种简化、歪曲或挪用。为了解读更准确、更可靠,更好地展现文章整体的效应,更全面地说明作者是如何采取了词法、句法、逻辑、文学、戏剧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毕来德不先决地认定庄子是一位中国思想家,或是道家或是其他的什么家的身份去相应地去解读他;而是力求用批判的眼光,本着严谨而灵活的态度去解读,然后再判断自己的发现是否符合既有的观念。如果发现这些观念是错误的,再思考它们从何而来,是何时出现的,是起始于哪种错误、哪类蒙昧或是哪些扭曲。这样自然产生了一种翻译的方式,在词法与句法所允许的范围内,经验成为翻译最终的根据。此外,也要尽量避免使用那些可能让其读者以为他所面对的乃是专有的概念、观念或现实的词汇,使他看不到在他眼前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经验的描述。在层层解读的沉淀下面,找回庄子在书写文本之初赋予文本的完整的意涵。这样去研究《庄子》,同时打开了两个工作场域:其一是文本,要字斟句酌地重新读解;其二是根据《庄子》的启发,去重新阐释自己的经验。毕来德认为如果他的研究,不是始于翻译,而是一直把翻译列为最终目的,就不会有它今天的这个样子。因为没有任何研究方法,任何学术规范会像翻译那样迫使他如此全面审慎地考量一份文本的所有特点,包括它的架构、节奏、语气等等,而这些一同决定了文本的意义。原文与其对应的法文文本之间的多次往返、多次对照是逐渐显现文本含义的最有效的方法,他甚至认为一种不曾经历翻译之考验的诠释,必然是主观而片面的。哲人,在毕来德认为,指的是这么一个人,他进行独立思考,而且是根据自己对自我、他人及外界的亲身体会进行思考的;他注意参考在他同时及在他以前的别的哲人的思考;他对语言的陷阱又有敏锐的感悟,因此十分谨慎地运用语言。《庄子》不是一个普通的文本,至少它的一部分,乃是一位哲人的作品。研究《庄子》的一段文字的时候,必须认定这一前提,如果不从文本中去追寻他的哲学思想,便永远找不到。故而,首先问自己的,不是作者在推演一些什么概念,而是他在谈论哪种具体的经验,或是共通经验中哪一个方面。其次,要停留在描述上,不要试图超越它。庄子在描述自己的亲身经验,而他的描述非常非常精确,也非常精彩,依靠这些描述去理解庄子的一些核心思想,一步步走进未能理解的区域。《庄子》当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体裁:简短片段、连续论述、独白、对话、系列对话、或长或短的叙述、讽喻小品、夸张闹剧,而有些文本几乎无法归类。毕来德例举了《养生主》庖丁解牛P7、《天道》齐恒公与轮匠扁 P12、《达生》孔子于吕梁观瀑P20、《达生》醉者之坠车P35、《秋水》河伯与北海若对话P37、《秋水》中独角兽与多足虫之间的对答P58、《知北游》中泰清、无穷、无为、无始之间的对话P59、《大宗师》中颜回对孔子关于坐忘的对话P70、《田子方》孔子见老冉游心与物之初的对话P81、《人间世》颜回问孔子有关心斋P84、《至乐》中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P91、《在宥》云将遇鸿蒙的故事P98、《应帝王》列子与壶子关于”游“的对话P105、《天运》孔子与老子关于”道“的对话、《天运》北门成与黄帝关于”咸池“音乐的对话P111、《天地》之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而遗玄珠之事P64。他认为通过研究形式可抓住其内容,而反过来,也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内容,才可能完全理解其形式,这两者之间的和谐多半非常融洽。要深入了解它真实的蕴含,体味它特殊的质性,尽可能地捕捉每一个词汇所产生的共鸣效果,这些段落描绘了经验当中通常跳脱我们的注意的一些东西。毕来德通过这些容易切入的形式,提出了”活动机制“的概念,归纳出了”天“、”人“、”游“、”忘"等几种不同级别的活动机制,并讨论不同机制之间的上升、过渡、共存以及微妙的组合,进而提出了《庄子》研究的三条道路:1、静观;2、退隐、返归自我;3、美学。毕来德研究认为,《庄子》当中凸显了一种崭新的主体以及主体性的概念范式。西方所谓的“主体”和“主体性”在其中呈现为一种在虚空与万物之间来回往复的过程,而在两者之间,前者居于根本的位置。我们凭借这一“虚空”才具备了变化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使得我们能在必要的时候重新定义我们与自我、他人及事物的关系。我们也是从哪里萃取了赋予意义的根本能力。庄子论述到虚空与万物之间来回往复的过程时,描写的是我们主体的运作。这一概念范式还有一种含义,庄子所说的虚或者浑沌之所在,不是别的,而是身体,不是客体化的他身,或是笛卡尔所说的机器,而是我们所拥有的或是支配我们的,所有已知或未知的官能、潜力之总和。这一点庄子没有说过,但毕来德认为他通过文字向我们做了展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且经常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让我们领会,只有任随身体,如此构想下的身体,自由地运作,才能保障自身的自主性。这一思想,对西方人来说是非常新鲜的,因为他们一直认为由意识所掌控的行动,才是人自主性的基础与保障。西方所谓主体、主体性、精神与躯体的二元对立等概念范式,已经被撼动。在本书中,毕来德提出了类巴赫的复调解读方式,他认为,把庄子当作一个哲学家、某种学说的缔造者,道成为这一建构的枢纽,结果由此而来的陈述不光乏味无比,而且是错误的,因为方法本身是错误的。如果以为《庄子》有个文学外壳,而在它下面有一个能以抽象概念来加以表述的哲学系统,那只能误读《庄子》,把它看作是一种论证的过程,同样是一种错误。因此,无论如何,必须对每一单独的段落都加以分析,并且就这一段里本身,进行思考。之后,再去把这一段落与书中别的,与它呈现某种契合,或产生共鸣的段里比照起来进行研究,而不必管这些段落是在书中的哪一个部分。这样的解读方式,使解读变成多声部的解读,而思考也随之变成多声部的复调思考。在巴赫的音乐当中,其复杂性不在音乐元素里,而是在元素的组合当中产生的,这些元素,如果多半不是比较简单,而且又是有限、明确、完整的话,巴赫也不可能那么漂亮地将它们加以组合。元素的这一特点,或者说,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分明性,乃是他复调音乐不断跟新的必要条件。他总是止于恰到好乎的简练,绝不激昂张扬,却又一直都韵味无穷。在一段组曲,或是一部托卡塔曲中,一个段结束后,乐曲便转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段落。对巴赫来讲,跟对庄子一样,这种独立段落的复调形式,乃是表现了一种思想。这种复调的读法,同时还有一种文本批判的功能。
  •     这本书很薄,开本小,不占地方,携带方便,白色的封面清爽又体贴,是大多数人都会喜欢的类型。这确实是一本很亲切的书,虽然讲的是庄子思想,但是务实,清晰,明确,系统。作者是法国的汉学家,本书的主要内容收录了作者2000年秋天在巴黎法兰西学士院所作的四场系列讲座。分为:运作,天人,混沌,主体四讲。如果你从前往后读,可以跟随作者的思路,从翻译(也就是说:语言)入手,一步步了解庄子作为独立人格的哲人进行的思考,以及他得出的几个结论,最后达到高潮-作者对庄子一书独特的综述。也可以从后往前读,先总后分,先高后低,也会挺有意思的(我想第二遍这么读)我小的时候读庄子,好像从来只到”养生主“那一章,后来又间歇性地发神经,翻过秋水之类的外篇。总体感想是,庄子非常美,非常难读,哪段有感觉我就多读几遍,没感觉的完全读不下去。我自己觉得自己受庄子影响很多,但是要说起来,又讲不出什么内容,甚至要跟没看过的人谈谈庄子,有时候也不知从何说起。 这本书使我可以更系统更客观更清楚的看到庄子,他所讲的庄子,对于我兼具着陌生和亲切。我能深深地感到传统文化非常强的概念化和神秘化的力量。比如说一提到庄子,几乎就等于”超脱“”出世“”无为“的人生观世界观。庄子的文本,几乎就是玄想的范例。之前我的思考,似乎总是提留在一个混沌的层面。那些美仑美央的段落,讲“天”,讲“道”,讲“故也,性也,命也”,讲“忘” ,讲“逍遥”。。。每一个字,都玲珑剔透,带着渊长而绵远的蕴意,仿佛遥远的星辰,把无限多的光热压缩在一点亮之中。我满足于这种心照不宣的暗示,这种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通感和可能性。那时我也领会到一种“退缩的艺术,消失的快感”,并且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毫无障碍地拿出来安慰自己。然而,在看此书之前,我却无法明确地得出这个结论,也不知道庄子的有些章节段落,实际上可以用一种更切实的角度读。(这也许是因为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庄子研究者吧)。我觉得,这是由于我们的母语文化有一种强大的概括和模糊能力,使我们很普通的中国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和庄子之间的关系,也能很容易地达到庄子所推崇的那种毫无间隙,不分彼此的状态。那么,这本书,确实是一个西方学术背景的法国人,站在清澈的彼端,以一种毫末毕现的明晰方式解读笼罩着几千年迷雾的庄子的好例子。 而从最根本的问题---一种已经不再使用了的古代语言在描述上造成的隔阂--入手,对汉学家来说,我觉得也是切中要害的。作者在序里表明:他的目标在于使庄子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有朝一日可以成为为西方学人深入理解的一部经典。书中以西方哲学的概念与庄子的思想进行比对,用严谨,明白的文字翻译庄子的原文。这些都给了我第二次认识庄子的机会,也给了西方世界了解庄子的机会。在本书的最后一讲,作者强力吐槽了庄子的历任解读者,说他们”是在不断重复自己的证据“,认为在中国的文化历史里,有着”利用别人的天才去宣扬实非庄子的思想,而是评注者本人的思想“的传统。还相当不客气地指出:在儒家盛行的中国传统里,庄子成为某些人,某些阶级道德和精神上的麻醉剂。好吧,我无力地表示认同。也许我可以用同一讲的另一段话来为自己和祖国辩解:”其实,每一个作者,在阅读的时候,都是其自我的读者。作家的作品,只不过是给读者提供一种透视镜片,帮他分辨自己原来可能无法看到的东西。。。”(普鲁斯特)
  •     刚看完毕莱德写的《庄子四讲》,作者是瑞士人 ,虽然薄薄一本,但让我很欢喜。  它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非常有启发性的。  第3页:“没有任何研究方法,任何学术规范会像翻译那样迫使我们如此全面审慎地考量一份文本的所有特点,包括它的架构、节奏、语气...我甚至认为,一种不曾经历翻译之考验的诠释必然是主管片面的”  第63页:“庄子没有任何信仰。庄子不相信有超越于人的任何更高层次的实在,所以他的言语没有收到任何束缚,始终保持了绝对的尊严和自由”  第123页:“要把庄子属于道家这一说法,进行彻底的批判”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细读了前30页,对作者的思路表示怀疑。
  •     好吗?好在哪里?差吗?差在哪里?毕来德毕竟低估了历代注家,有几个不是从经验出发。
  •     哎哟,想用小岳岳的语气说句真~好~译者是翻译《解体概要》那位宋刚,完美
  •     需再读。
  •     超级棒!今天要读完!并且准备再读十遍!
  •     可读,外国人的视角有些特别。
  •     那个时候正处于强烈体会到一些根本矛盾的时期,同时引起了对庄子的兴趣。现在翻翻依旧很有感触
  •     诚然富有启发,但总感觉不对劲。理解咋那么粗暴……
  •     新的视角,蛮好
  •     这是一本介绍《庄子》阅读方法的书,虽然浅显易懂,但却颇有洞见,而且它的读书方法其实并不仅针对《庄子》,可推而广之!在阅读各个注释版本的《庄子》之前,先读这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这本书的作者毕来德(Billeter)是个瑞士人,由一个外国人来解读中国的经典著作《庄子》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作者文革前曾到北京留学,在北京大学学古典文学。 这本书的四讲是根据作者2000年秋天在巴黎法兰西学士院所作的四场系列讲座整理而成的。在这本小书中,用作者的话来说,采取了四种办法:首先是翻译,通过法文翻译呈现作者对文本的解读。这是作者工作的精华。其次是阐述,让阐述伴随本文,是二者产生一种复调音乐效果。第三,尽量参照西方读者固有的一些知识和体会。第四,避开一些所谓“东方智慧”丛书的成见。正由于作者采取了上述方法,因此此书大受西方读者的欢迎,多次重版。 这本小书通过字斟句酌的重新解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尖锐、精确又深刻的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令人惊讶、深不可测而珍贵无比的作家——庄子。
  •     精彩绝伦,或者说耳目一新
  •     推崇经验说。
  •     通俗。
  •     他山之石
  •     和颜世安老师的庄子评传处于同一水平的庄子注释,由此可见毕来德先生对庄子、对哲学、对人类思想乃至于人类的生存处境有着透彻的思考;那些障蔽着我们理解生命的要素都遭到了批评
  •     批评了批评汉学家的汉学家,从本书来看,应该不会把中国和欧洲放到一个层面上。把庄子当做一个爱智慧的人,而不是有待澄清的文献,或者一种逃避、寻找自我安宁的借口,通过庄子获得思想活力,这种读法叫人没法不喜欢。
  •     1,对郭象的最严厉质疑 2,语言应当回归描述本事,从形象回归到精确的具体。以通大道。
  •     不可多得的汉学家精品之作
  •     跟中国研究员不一样的视角和观点,值得一读。
  •     很有意思的一本小书,根据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即哲学的终极目的是描述而不是解释,认为庄子哲学是围绕着主体的运作方式而不是宇宙的运作方式展开的,作为一个哲学家庄子非常精确的对从“人”到“天”的机制作出了描述,并且把这种转变置于人类的普遍经验中加以理解。
  •     不同的运行机制很有意思。人始终在天人之间,什么是跟随身体的思想,什么又是远离身体的思想?身体内就有一种超越身体的动力,欲望。思想的无止尽恰好是身体突破故我的表达?感受身体,而不是被概念和历史束缚。化理论为德行。哲学也承担着发现、澄明存在经验、感觉的任务。认识自己。作者表达了很多观点,自己都挺赞同。郭象俨然成了大学霸。= =。
  •     一种做哲学的范式,真正独立的思索。极赞!
  •     一个可爱的外国老头
  •     有趣的小书!多看几遍再琢磨琢磨
  •     用西方学术思想来解读庄子,虽然庄周思想的灵性略隐,但西方哲学周密的思辨思维值得中国学界参考一二。
  •     标新立异 不错
  •     53页那句,若是庄子,肯定马上就能够看出这种关联。 褒义还是贬义???
  •     单凭口舌去品,绝对难以品出所吃的东西是什么颜色的;我们的一些经典书在被我们的一些天才的注疏家咀嚼多次之后,就会像甘蔗渣。所以在我看来,像毕来德这种解读,其意义不单单是“从研究庄子的角度揭示了人的身体是如何运作的”。从一个翻译家的角度去解读文本,人性“共同经验”自然就成了枢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很有趣,很新颖的讲法
  •     法国人读中国人作品,观察了解庄子从另外一个角度 没脱离中国人视角,有四部分:天人,主体,混沌(状态),运作(规律) 1 物物而不物与物,不可物化,观察事物不可被物化,要从事物脱离出来,上一个高度。 2 孔子曾求教与老子,什么是“道”,老子说,得道,行得通,失道,行不通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不错,看完梅洛庞蒂再看这个…唔看得出来作者用了不少梅洛庞蒂——当然是在存在主义者的角度上啦
  •     用现象学的角度阐释庄子,抛弃了郭象为首的新道学思想体系,很有意思的解读方式。人本需要自主的能动性,同时避免物化。但面对外界的诱惑和自身的妥协,人连虫子都不如。唯虫能虫,唯虫能天。混沌的七窍而死也是一例。动作的形成到自主的机制需要时间的磨练和沉淀。最好的修为是罢肢体,黜聪明,坐忘和心斋乃得道也。
  •     老头好有趣。我要多写一点,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由于具有东西方底蕴因此做到了很好的两方概念上的类比。并且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解读庄子,尝试去还原他认为庄子的真谛。少了很多酸腐,甚至有了混为一体的感觉。需要再读一遍。
  •     挺有意思的……我特别喜欢92页的这个小注解:“馄饨”就是常见的一种饺子,应该也是以食品的形式代表那种自闭自足的浑沌状态。作者一些翻译也很好玩儿 比如说98页一段儿对《在宥》的翻译 119页以后的部分挺有启发的~【明天早点就吃一碗自闭自足的馄饨好了~( ̄▽ ̄~)(~ ̄▽ ̄)~
  •     有些观点很有启发,不要盯着那些后人的注释去看待庄子,而是尽量去理解原文。不过我看得晕晕乎乎,还得再看一遍。
  •     好译文
  •     总算在长途车上读完了。 作为刚入门的哲学爱好者被推荐这本再合适不过了~
  •     游
  •     何家炜推荐。有新的见解,对“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解释新颖而又令人信服。
  •     哲学该怎样讲述才好?我想作者开辟了一个非常鲜活的路子——描述。在作者的描述你,你深刻体会庄子的思想,比你不断地诵读概念来得深刻而真切。推荐。
  •     江淑君老师推荐,省图借得薄薄一本,把庄子视作孔门的真正信徒,看法非常独到,亦有很多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     最后一讲相当精辟
  •     有意思~
  •     good!
  •     得到的启发很多,翻译留下深刻印象。
  •     忘川并非忘情之川,忘存与旁观之谓也,逸乎儒而近乎佛。1.庄周文本世界中的各类匠人甚至比贤人高明,几乎等于仙人。庄子精神混杂了君子大道中庸与实用主义之精髓,飘逸自然,质朴凝练,并于无意中揭示了通向世俗生活的各种捷径。庄子倡块然独立,以绝然的智慧施诡辩,将“混沌”实体化。其本不该被神话化,神坛与世俗间必须要有微末但坚实的通道——这条通道的切入点就可以是“无中生有”或“绝处逢生”。2.并不惊异于异文化背景者对于先秦思想家另辟蹊径的洞悉,而惊喜于找到作者这个看出庄子和维特根斯坦们有“我手写我魂”能力的朋友。思维一旦驰骋起来,就根本停不下来——这是玄想先验的能力。心有戚戚焉!能够冲破灵肉二元的藩篱、从庄子中读出“化易”来,作为西方文化学人也着实不易。
  •     宋刚100分
  •     西方人解读下的中国文化为什么总是那么生动、吸引人呢,我对中国文化的很多理解都是在他们那里懂得的,人家比我们用功,功课做得比我们好太多了。
  •     西方人解读下的中国文化为什么总是那么生动、吸引人呢,我对中国文化的很多理解都是在他们那里懂得的,人家比我们用功,功课做得比我们好太多了
  •     新颖的解读方式,值得细细拜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