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道德情操论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7-12
ISBN:9787100028264
作者:(英)亚当·斯密
页数:460页

章节摘录

第一卷 论行为的合宜性第一篇 论合宜感第一章 论同情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我们常为他人的悲哀而感伤,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不需要用什么实例来证明。这种情感同人性中所有其它的原始感情一样,决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虽然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敏锐。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由于我们对别人的感受没有直接经验,所以除了设身处地的想象外,我们无法知道别人的感受。当我们的兄弟在受拷问时,只要我们自己自由自在,我们的感觉就不会告诉我们他所受到的痛苦。它们决不、也决不可能超越我们自身所能感受的范围,只有借助想象,我们才能形成有关我们兄弟感觉的概念。这种想象力也不能以另外的方式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它只能告诉我们,如果身临其境的话,我们将会有什么感觉。我们的想象所模拟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感官的印象,而不是我们兄弟的感官的印象。通过想象,我们设身处地地想到自己忍受着所有同样的痛苦,我们似乎进入了他的躯体,在一定程度上同他像是一个人,因而形成关于他的感觉的某些想法,甚至体会到一些虽然程度较轻,但不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这样,当他的痛苦落到我们身上,当我们承受了并使之成为自己的痛苦时,我们终于受到影响,于是在想到他的感受时就会战傈和发抖。由于任何痛苦或烦恼都会使一个人极度悲伤,所以当我们设想或想象自己处在这种情况之中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同我们的想象力的大小成比例的类似情绪。如果认为这还不够清楚的话,那么大量明显的观察可以证实,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当我们看到对准另一个人的腿或手臂的一击将要落下来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缩回自己的腿或手臂;当这一击真的落下来时,我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感觉到它,并像受难者那样受到伤害。当观众凝视松弛的绳索上的舞蹈者时,随着舞蹈者扭动身体来平衡自己,他们也会不自觉地扭动自己的身体,因为他们感到如果自己处在对方的境况下也必须这样做。性格脆弱和体质孱弱的人抱怨说,当他们看到街上的乞丐暴露在外的疮肿时,自己身上的相应部位也会产生一种搔痒或不适之感。因为那种厌恶之情来自他们对自己可能受苦的想象,所以如果他们真的成了自己所看到的可怜人,并且在自己身体的特定部位受到同样痛苦的影响的话,那么,他们对那些可怜人的病痛抱有的厌恶之情会在自身特定的部位产生比其它任何部位更为强烈的影响。这种想象力足以在他们娇弱的躯体中产生其所抱怨的那种搔痒和不适之感。同样,最强健的人看到溃烂的眼睛时,他们自己的眼睛也常常由于相同的原因产生一种非常明显的痛感;眼睛这一器官在最强壮的人身上,要比最虚弱的人身上的其它任何部位更为脆弱。引起我们同情的也不仅是那些产生痛苦和悲伤的情形。无论当事人对对象产生的激情是什么,每一个留意的旁观者一想到他的处境,就会在心中产生类似的激情。我们为自己关心的悲剧或罗曼史中的英雄们获释而感到的高兴,同对他们的困苦感到的悲伤一样纯真,但是我们对他们的不幸抱有的同情不比对他们的幸福抱有的同情更真挚。我们同情英雄们对在困难之时未遗弃他们的那些忠实朋友所抱有的感激之情;并且极其赞同他对伤害、遗弃、欺骗了他们的背信弃义的叛徒们所抱有的憎恨之情。在人的内心可能受到影响的各种激情之中,旁观者的情绪总是同他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认为应该是受难者的情感的东西相一致的。“怜悯”和“体恤”是我们用来对别人的悲伤表示同感的词。“同情”,虽然原意也许与前两者相同,然而现在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也未尝不可。在某些场合,同情似乎只来自对别人一定情绪的观察。激情在某些场合似乎可以在转瞬间从一个人身上感染到另一个人身上,并且在知道什么东西使主要当事人产生这种激情之前就感染他人。例如,在一个人的脸色或姿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的悲伤或快活,马上可以在旁观者心中引起某种程度相似的痛苦或欣喜之情。一张笑脸令人赏心悦目;悲苦的面容则总是令人伤感。但并非情况总是这样,或并非每一种激情都是如此。有一些激情的表露,在我们获悉它由以产生的事情之前,引起的不是同情,反而是厌恶和反感。发怒者的狂暴行为,很可能激怒我们去反对他本人而不是他的敌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发怒的原因,所以也就不会体谅他的处境,也不会想象到任何类似它所激发的激情的东西。但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对其发怒的那些人的情况,以及后者由于对方如此激怒而可能遭受的伤害。因此,我们容易同情后者的恐惧或忿恨,并立即打算同他们一起反对使他们面临危险的那个发怒者。倘若正是这些悲伤或高兴的表情使我们产生一定程度的相似情绪,这是由于这些表情使我们心中浮起有关落在我们所看到的人头上的好的或坏的命运的一般念头;由于这些激情足以使我们有所感动。悲伤或高兴只影响感觉到那些情绪的人,它们的表露不像愤恨的表情那样能使我们心中浮起有关我们所关心的任何他人以及其利益同他对立的人的念头。因此,有关好的或坏的命运的一般念头会引起我们对遭遇这种命运的人的某种关切;而有关暴怒的一般念头却激不起我们对被触怒的人的任何同情。天性似乎教导我们更为反对去体谅这种激情。在知道发怒的原因之前,我们对此都是打算加以反对的。甚至在知道别人悲伤或高兴的原因之前,我们对它们的同情也总是很不充分的。很明显,一般的恸哭除了受难者的极度痛苦之外并没有表示什么,它在我们身上引起的与其说是真正的同情,毋宁说是探究对方处境的好奇心以及对他表示同情的某种意向。我们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你怎么啦?在这个问题待到解答之前,虽然我们会因有关他不幸的模糊念头而感到不安,并为弄清楚对方的不幸遭遇而折磨自己,但是我们的同情仍然是无足轻重的。因此,同情与其说是因为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因为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我们有时会同情别人,这种激情对方自己似乎全然不会感到,这是因为,当我们设身处地地设想时,它就会因这种设想而从我们自己的心中产生,然而它并不因现实而从他的心中产生。我们为别人的无耻和粗鲁而感到羞耻,虽然他似乎不了解自己的行为不合宜;这是因为我们不能不因自己做出如此荒唐的行为而感到窘迫。对人性稍存的那些人来说,在使人面临毁灭状态的所有灾难争,丧失理智看来是最可怕的。他们抱着比别人更强烈的同情心来旨待人类的这种最大的不幸。但那个可怜的丧失理智的人却也许会又笑又唱,根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幸。因此,人们看到此种情景而感到的痛苦并不就是那个患者感情的反映。旁观者的同情心必定完全产生于这样一种想象,即如果自己处于上述悲惨境地而又能用健全理智和判断力去思考(这是不可能的),自己会是什么感觉。当一个母亲听到她的婴孩在疾病的折磨中呻吟而不能表达他的感受的时候,她的痛苦是什么呢?在她想到孩子在受苦时,她把自己的那种无助的感觉,把对孩子的疾病难以逆料的后果的恐惧同婴孩的实际的无助联系起来了。由此,在她自己的忧愁中,产生了有关不幸和痛苦的极为完整的想象。然而,婴孩只是在这时感到不适,病情并不严重,以后是完全可以痊愈的,缺乏思虑和远见就是婴孩免除恐惧和担心的一副良药。但是成人心中的巨大痛苦,一旦滋长起来却是理性和哲理所无法克制的。我们甚至同情死者,而忽视他们的境况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即等待着他们的可怕的未来,我们主要为刺激我们的感官但对死者的幸福不会有丝毫影响的那些环境所感动。我们认为,死者不能享受阳光,隔绝于人世之外,埋葬在冰凉的坟墓中腐烂变蛆,在这个世界上消声匿迹,很快在最亲密的朋友和亲属的感伤和回忆中消失,这是多么不幸啊!我们想,自己确实不能对那些遭受如此可怕灾难的人过多地表示同情。但当他们处在被人遗忘的危险之中时,我们的同情溢美之词似乎就倍增了;通过我们加在死者记忆中的虚荣感,为了自己的悲切,我们尽力人为地保持自己有关他们不幸的忧郁回忆。我们的同情不会给死者以安慰,似乎更加重了死者的不幸。想到我们所能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想到我们无论怎样消除死者亲友的悲哀,无论怎样消除他们对死者的负疚和眷恋之情,也不会给死者以安慰,只会使我们对死者的不幸感到更加悲伤。死者的幸福决不会因之而受到影响;也不会因之而扰乱自己静谧的安眠。认为死者自然具有阴沉而又无休无止的忧郁心理,这种想法盖起源于我们与因他们而产生的变化的联系之中,即我们对那种变化的自我感觉之中;起源于我们自己设身处地,以及把我们活的灵魂附在死者无生命的躯体上——如果允许我这样说的话;由此才能设想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所具有的情绪。正是这个虚幻的想象,才使我们对死亡感到如此可怕。这些有关死后情况的设想,在我们死亡时决不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只是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才使我们痛苦。由此形成了人类天赋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人类幸福的巨大破坏者,但又是对人类不义的巨大抑制;对死亡的恐惧折磨和伤害个人的时候,却捍卫和保护了社会。第二章论相互同情的愉快不管同情的原因是什么,或者它是怎样产生的,再也没有比满怀激情地看到别人的同感更使我们高兴,也没有比别人相反的表情更使我们震惊。喜欢从一定的细腻的自爱之心来推断我们全部情感的那些人,根据他们的原则,自以为全然说明了这种愉快和痛苦的原因。他们说,一个人感到自己的软弱和需要别人帮助时,看到别人也有这种感觉,就会高兴,因为他由此而确信会得到那种帮助;反之,他就不高兴,因为他由此而认定别人会反对自己。但是。愉快和痛苦的感觉总是瞬息即逝的,并且经常发生在那种毫无意义的场合,因而似乎很明显,它们不能从任何利己的考虑中产生。当一个人尽力去逗引同伴之后,环顾四周发现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一个人对他的俏皮话发笑,他就感到屈辱;相反,同伴们的欢笑则使他至为愉快。他把同伴们的感情同自己的感情一致看成是最大的赞赏。虽然他的愉快和痛苦的确有一部分是这样产生的,但是愉快似乎并非全部来自同伴们表示同情时所能增添的欢笑之中,痛苦似乎也不是全部来自他得不到这种愉快时的失望。当我们反复阅读一本书或一首诗以致不能再从自己的阅读中发现任何乐趣时,我们依然可以从为同伴朗读中得到乐趣。对同伴来说,它充满着新奇的魅力。我们体会到在他心中而不再能在我们心中自然地激发起来的那种惊讶和赞赏;我们与其说是用自己的眼光,不如说是从同伴的角度来仔细玩味它们所描述的思想,并由于我们的乐趣跟同伴一致而感到高兴。相反,如果同伴似乎没有从中得到乐趣,我们将感到恼火,并且在向同伴朗读它们时也不再能得到任何愉快。这里的情况与前面的事例相同。毫无疑问,同伴的欢乐使我们高兴,他们的沉默也的确使我们失望。虽然这在一种场合给我们带来了愉快,而在另一种场合给我们带来了痛苦,但是,任何一者都决不是愉快或痛苦的唯一原因;而且,虽然我们的感情与别人相一致看起来是愉快的一个原因,它们之间的相背似乎是痛苦的一个原因,但是不能由此说明产生愉快和痛苦的原因。朋友们对我的高兴所表示的同情由于它使我更加高兴而确实使我感到愉快,但是他们对我的悲伤所表示的同情,如果只是使我更加悲伤,就不会给我带来什么快乐。不管怎样,同情既增加快乐也减轻痛苦。它通过提供另一种使人满足的源泉来增加快乐,同时通过暗示当时几乎是唯一可接受的合意感情来减轻痛苦。因而可以说:我们更渴望向朋友诉说的是自己不愉快的激情而不是愉快的激情;朋友们对前者的同情比对后者的同情更使我们感到满足,他们对前者缺乏同情则更使我们感到震惊。当不幸者找到一个能够向他倾诉自己悲痛的原因的人时,他们是么宽慰啊!由于他的同情,他们似乎解除了自己的一部分痛苦,说他同不幸者一起分担了痛苦也并非不合适。他不仅感到与不幸者相同的悲痛,而且,他好像分担了一部分痛苦,感到减轻了不幸者的重压。然而,通过诉说自己的不幸,不幸者在某种程度上重新想到了自己的痛苦。他们在回忆中又想起了使自己苦恼的那些情况。因而眼泪比从前流得更快,又沉浸在种种痛苦之中。但是,他们也明显地由此得到安慰,因为他们从对方同情中得到的乐趣更能弥补剧烈的悲痛,这种痛苦是不幸者为了激起同情而重新提起和想到的。相反,对不幸者来说,最残酷的打击是对他们的灾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对同伴的高兴显得无动于衷只是失礼而已,而当他们诉说困苦时我们摆出一副不感兴趣的神态,则是真正的、粗野的残忍行为。爱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感情,恨是一种不愉快的感情;因此我们希望朋友同情自己的怨恨的急切心情,甚于要求他们接受自己友谊的心情。虽然朋友们很少为我们可能得到的好处所感动,我们也能够原谅他们,但是,如果他们对我们可能遭到的伤害似乎漠不关心,我们就完全失去了耐心。我们对朋友不同情自己的怨恨比他们不体会自己的感激之情更为恼火。对我们的朋友来说,他们容易避免成为同情者,但对同我们不和的人来说,他们几乎不可能避免成为敌人。我们很少抱怨他们同前者不和,虽然由于那一原因有时爱同他们进行别扭的争论;但是如果他们同后者友好相处,我们同他们的争论就非常认真了。爱和快乐这两种令人愉快的激情不需要任何附加的乐趣就能满足和激励人心。悲伤和怨恨这两种令人苦恼和痛心的情绪则强烈地需要用同情来平息和安慰。

前言

亚当·斯密(1723—1790)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大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留下了两部传世佳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他在《国富论》中建立的“富国裕民”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已为我国思想理论界所熟知,但他在《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却很少引起我国思想理论界的关注;特别是这两部著作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正确理解。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就提出了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即《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对比悬殊、相互矛盾的问题。他们认为,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同情,而在《国富论》中却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自私。他们说,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同情作为社会行为的基础,而在《国富论》中,由于受到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影响,从利他的理论转向利己的理论。从此以后,几乎所有论及亚当·斯密著作和思想的论著,差不多都把斯密看作是伦理学上的利他主义者,经济学上的利己主义者。这种观点,似乎成了研究亚当·斯密的传统“信条”。

后记

亚当·斯密的名著《道德情操论》,创作于18世纪50年代,1759年初版后,又经过31年五次修订再版而“定型”,它是作者长期深思熟虑、仔细琢磨的一部作品。翻译这样一部作品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我们之所以敢于接受这一任务,主要是由于得到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翻译家陈彪如教授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从1979年冬至1985年春的整个翻译过程中,都是在陈老的指导下进行的,凡遇到困难,均及时得到了他的指教而释译。陈老还亲自审阅了部分译稿。全书校订工作由胡企林同志承担。我们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吴衡康同志、王涌泉同志和朱泱同志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均表示深切的谢意。本书译事由蒋自强主持,其中第一卷和第二卷由钦北愚译,第三卷和第四卷由朱钟棣译,第五卷和第六卷由沈凯璋译,第七卷由蒋自强译。全部译文由钦北愚、蒋自强统一修改定稿。

内容概要

亚当·斯密(1723-1790):生于苏格兰,青年时期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至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任哲学教授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为他在学术界赢得了声誉。他发表于1776年的《论国民与国家的财富》使他终于享有荣誉和爱戴。他于1790年去逝。一生未娶,没有子女。

书籍目录

告读者
第一卷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篇 论合宜感
第一章 论同情
第二章 论相互同情的愉快
第三章 论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的方式
第四章 续前章
第五章 论和蔼可亲和令人尊敬的美德
第二篇 论各种不同的适宜的激情程度
第一章 论从肉体产生的各种激情
第二章 论由于想象的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而产生的那些激情
第三章 论不友好的激情
第四章 论友好的激情
第五章 论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论幸运和不幸对人们判断行为合宜性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比在另一种情况下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赞同
第一章 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但是它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第二章 论野心的起源,兼论社会阶层的区别
第三章 论由钦佩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所引起的道德情操的败坏
第二卷 论优点和缺点;或,报答和惩罚的对象
第一篇 论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引言
第一章 任何表现为合宜的感激对象的行为,显然应该得到报答;同样,任何表现为合宜的愤恨对象的行为,显然应该受到惩罚
第二章 论合宜的感激对象和合宜的愤恨对象
第三章 不赞同施恩者的行为,就几乎不会同情受益者的感激;相反,对损人者的动机表示赞同,对受难者的愤恨就不会有一点同情
第四章 对前面几章 的扼要重述
第五章 对优点和缺点感觉的分析
第二篇 论正义和仁慈
第一章 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章 论对正义、悔恨的感觉,兼论对优点的意识
第三章 论这种天性构成的作用
第三篇 就行为的优点或缺点,论命运对人类情感所产生的影响
引言
第一章 论这种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二章 论这种命运产生影响的程度
第三章 论这种情感变化无常的最终原因
第三卷 论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第一章 论自我赞同和不赞同的原则
第二章 论对赞扬和值得赞扬的喜爱;兼论对责备和该受责备的畏惧
第三章 论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第四章 论自我欺骗的天性,兼论一般准则的起源和效用
第五章 论道德的一般准则的影响和权威,以及它们被公正地看作造物主的法则
第六章 在什么情况下,责任感应该成为我们行为的唯一原则;而且在什么情况下,它应该同其它动机一起发生作用
第四卷 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第一章 论效用的表现赋予一切艺术品的美,兼论这种美所具有的广泛影响
第二章 论效用的表现赋予人的品质和行为的美,以及关于这种美的概念可能在何种程度上被看成一种原始的赞同原则
第五卷 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第一章 论习惯和风气对我们有关美和丑的看法的影响
第二章 论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 论有关美德的品质
引言
第一篇 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对自己幸福的影响而言;或论谨慎
第二篇 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可能对别人的幸福发生影响而言
引言
第一章 论天性致使个人成为我们关心和注意的对象所依据的次序
第二章 论天性致使社会团体成为我们慈善对象的次序
第三章 论普施万物的善行
第三篇 论自我控制
第六卷结论
第七卷 论道德哲学的体系
第一篇 论应当在道德情感理论中加以考察的问题
第二篇 论已对美德本质作出的各种说明
引言
第一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合宜性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二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谨慎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三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仁慈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四章 论放荡不羁的体系
第三篇 论已经形成的有关赞同本能的各种体系
引言
第一章 论从自爱推断出赞同本能的那些体系
第二章 论把理性视为赞同本能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三章 论把情感视为赞同本能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四篇 论不同的作者据以论述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
译后记
人名译名对照表

作者简介

《道德情操论》是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版过六次。全书共有七卷构成,主要阐释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在该书中继承了哈奇森的道德感学说和休谟的同情论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论。他反对神学家用天启 来说明道德的根源,而把他认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

图书封面


 道德情操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8条)

  •     但永远无法替代真实的喜怒与忧伤
  •     典型的书生气,说好听点,叫做儒雅,温和,无害。讲的东西倒是不少,都是最基本的道德素质,适用人群也很固定,一般的知识分子能够接受并受益,由此可以想象出,作者是一个高尚受人尊敬的人,但是少了些传奇色彩,当代人们容易感兴趣的是有特色和感官好奇的思想。太过说教化,读者又不是小学生,语言死板平淡,几乎没用什么艺术性的修辞,总之,是催眠的一本好书,不如看尼采。
  •     读来读去,感觉全书写人性的本原问题,谈及本原的冰山一角:同情。同情即相同的情感体验,这似乎应该是《国富论》中“无形的手”的理论依据。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人与人的关系可以简单归结为同情;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和客观规律。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亚当·斯密有两本经典,《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看了国富论后,看了这本感觉经典不愧为经典!我本身是学经济的,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
  •     看微博的时候别人推荐的《道德情操论》,正在看,
  •     关于做人,如何将人之为人的价值最大化,在200多年前就能做出如此深入地分析。值得一读再读。
  •     阐述了人类道德感形成的机制,一个经济学家跨领域写的另一本书在社会学领域掀起了如此大的反响
  •     亚当斯密的经典作品,与国富论齐名的大作。
  •     斯密悖论
  •     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道德的重要性就被人所忽视,这本书对中国道德现状很有指导作用
  •     幸福的人就是被广泛同情的人。
  •     亚当斯密一手国富论,一手道德情操论,两手抓两手硬,什么合宜性模模糊糊的看,不过对人的这点小心理把握的很准#
  •     我对哲学这种东西着实不感冒,之所以读这本书时因为亚当斯密。我想,他是许多学经济的人心中的神吧,国富论思想的超前性,让我在学习的时候也赞叹不已。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把所有东西用经济学的方式来衡量,未免太过世俗。但看完道德情操论后,竟对斯密的许多观念打心底认同。在图书馆借来这本书看完后,特意自己再去买了本,我想,我一定还会再看几遍。
  •     要不是思修课可能这辈子也不会看这种书_(:3」∠)_ 还差第三部分没看 k了1800的读书笔记可以交差了
  •     书的第一句话就有问题,被康德批判
  •     关键词:同情,对他人同情的想象,合宜性,对以往伦理道德体系的总结分析与批判。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属于亚当斯密的价值体系。
  •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他一生中共修订过六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6月版《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他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要正确理解真正的“市场经济”,经济学之父的这本巨著是必读作品。温家宝总理五次推荐的大师巨著。台湾著名学者、《国富论》译者谢宗林的权威全译本。温总理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温总理荐书企业家,〈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重庆晚报》两会报道,2005年3月10日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跟文学艺术家的一次“谈心”中,特别提到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里所说的话,即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从“小康”到“和谐”》,《人民日报》2007年2月10日第8版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亚当·斯密(Adam Smith),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173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1740年被选人牛津大学深造;1748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1763年,任英国财政大臣养子的伴游导师;1778年任爱丁堡关税局长;1790年7月17日辞世。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前者为伦理学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     可读性高,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很多共鸣,没有晦涩感,伦理学入门必读。
  •     读了很长时间,似乎存在一个道德市场和内在的行为评价系统,人在这两者之间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和他人互动。
  •     亚当斯密的杰作,国富论如果没有道德情操这个前提,就会有失偏颇!
  •     第七章没读,前六章对理解情绪和情商非常有用,主要理论和内容:1.人都是自私的;2.情感是人与人之间同感产生的;3.并由此推论各种情感的产生,和当事人(行为人+被行为人)和旁观者这三者的情绪的互相影响4.道德标准存在的原因和作用4.利他即利己(即取悦他人最终是为了自己)
  •     上大学时,读经济思想史中关于亚当斯密的评传时,了解到斯密的丰富经历,及其两部传世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由于在经济学有关课程中已深入了解了后者主要内容,知道斯密是经济学系统理论的开创者,对前者则知之甚少,尤其是二者学科领域跨度很大,想不到斯密在伦理学领域也有如此之高的造诣,因此对《道德情操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早想一睹为快,前两年总理又公开推荐该书,进一步加强了我将其收入囊中的想法。这次终于如愿,果然名不虚传!
  •     所谓道德,不如跟随自我本心。这样才能顺心。
  •     亚当斯密之伟大,就在于他的两本不朽之作《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
    人生之价值,不仅在于财富的累积,道德的修养可能更为重要。
    细细品味,可以有诸多的感慨。
  •     由人性出发探讨美德,并没有大力地赞扬美德,也没有冷酷的批判它,只是将它娓娓道来,就像肯定人性中的善也不否认人性中的恶,既赞扬遵守规则的人,又不反对突破规则所带来的快乐,好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但一定是兼容并包的。
  •     当年花了一个多月啃这个大部头,终究还是因为缺乏阅历不是很懂,有时间再读的话应该会有新的体悟
  •     这回看的不是删节本了,然而倒是希望能看删节本。亚当·斯密太话唠了,适合泛读。也有可能是因为每卷都采用“重——轻”的配重模式,容易让人疲劳。总的来说,前50页真是惊为天人,后面的质量都比较平均了。
  •     道德为经济社会之希望所在.
  •     斯密的经典!!!
  •     中英对照着读,比较快
  •     这本是让人培养和找回丢失的道德心的好书。
  •     早闻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大名头,故而对亚当.斯密进行一番详细了解,这期间才发现原来他的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在西方社会远比《国富论》影响更为深刻而长远。
    我们看重《国富论》或许是想从中汲取发展经济的精髓,而看重《道德情操论》或许是更想使得人们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成果进而保证经济更久远持续的发展。
    两种思想孰优孰劣我想不应该孤立的下判断,而应该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评估或许更客观和公正。《道德情操论》从人及人的道德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角度来阐述一系列经济命题可谓新意十足而又散发着浓烈的人性光辉。
    如果说一部《国富论》孕育了现代经济学,那么《道德情操论》就是这门学问的道德良心!

  •     如果翻译的更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就好了。很多内容很受教:
    (1)在成功之后,让人继续尊重你,唯一的方法就是继续低调和谦虚
    (2)追逐成功就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不管过程多艰辛,但这种虚荣心带给人的快乐远远超过了在追逐过程中带来的痛苦
    (3)等等等
  •     我们一直以为亚当斯密是经济学家,其实他更是以为道德哲学家。在斯密的眼里,该著作远比他的《国富论》来得重要,因此生前修改了六版,而且从理论上讲,该书也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当深入研究。
  •     其实我不是很懂经济学的翻这个书 。。
  •     读不完系列之三。。
  •     个人觉得和王阳明心学有共通之处。
  •     商务印书馆的书就是值得信赖,无论是翻译还是文字校对,真的没得说。以前买的几本历史方面的书也是相当好。相信很多人有共鸣吧,呵呵,赞一个!
  •     从同情出发,把心底那些小秘密说的一清二楚
  •     过去曾经只知道《国富论》,后来看到《道德情操论》,觉得和《国富论》一样重要,是斯密思想互补的两面。早先买了一个**版本(安徽教育出版社),发现不但译文质量不好还缺了一卷,不得不又买了商务印书馆的这个版本。
  •     都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是应该一起阅读才算真正受益匪浅,在我心中,这本书的分量更重,他窥探到人性最深刻的东西,欲望。
  •     之前看了国富论,再买本道德情操论看看
  •     亚当斯密是个啰嗦唠叨的大叔,鉴定完毕。
  •     人的行为心理的探究
  •     亚当斯密的得意之作,生前他想留下的唯一一本书,与《国富论》堪称双壁,本书出版社及质量均不错,值得推荐!
  •     个人感觉,在哲学的意义上,《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更能代表斯密
  •     要理解亚当斯密的思想、、绝不能将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分开啊、、、、
  •     老师推荐阅读的而我不会推荐阅读的书。
  •     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
  •     对我而言我已晚看了20年,如果在最年轻的时候看,我会更加的优秀,他让我更加正确认识了人性之美,这才是真正让人成熟的知识.感谢亚当!
  •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一起读,才能对现实世界有合意的理解。
  •     开丰难啊
  •     我为什么要看这本书,我也不太明白。。
  •     背单词间歇的偷读
  •     读起来不算晦涩,很棒的一部巨著,感觉这本书不亚于国富论。作者对人心的研究真的是够透彻,许多观点对于当代仍是至理名言
  •     斯密先生论证国富;论证道德。足见两者关系密切。对现实有指导意义。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     阅读此书,需要了解斯密的信仰,他信奉基督教,认为“先定和谐”,同时受到大卫休谟的影响。在适当的了解作者已经写作背景后,阅读此书可以事半功倍。
  •     必读
  •     就是啰嗦了点
  •     我为什么买这么一本书,简直三观不合
  •     透彻 冷静
  •     一次函数化的道德分析
  •     斯密的两本经典著作之一
  •     关于亚当斯密,更多人知道的是他的《国富论》,但斯密作为一名经济哲学家,其《国富论》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本书的哲学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想更好的理解斯密的理论,本书是不可不读之作。翻译是国内最好的,质量也很好,读者尽管放心购买。
  •     难以想象,一本书竟然前后出了六版,该有怎样的恒力和初心哪!
  •     花了半个月读完了它,里面的语言感觉很是精妙,原来我自己知道的很多情况但不能很准确的进行在作者的笔下找到了踪迹。尽管作者的观点还是有一些矛盾的,但是道德这个东西,用哲学来说,你会发现永远都说不完的。我认为写的很精彩,如果喜欢哲学的,一定要读读它。亚当斯密。
  •     斯密的名作,还用说吗?
  •     国富论是亚当斯密的众所周知的代表作,但这本道德情操论。
  •     与《国富论》齐名的书,斯密,经济学始祖,商务印书馆出版值得信赖
  •     与《国富论》齐名,经典中的经典。这是翻译得最好的一个版本。值得精读!
  •     亚当.斯密的经典名著,值得学习
  •     温总理推荐的书
  •     这个一生都为学术忙碌的人 是值得尊敬的 我记得好像是1753年初稿 之后1776年写的国富论 我觉得应该按顺序看他的著作 这样能把握他的思想的变迁 可是我已经先买了国富论了 呵呵
  •     斯密的《国富论》,我一直不敢触及,怕自己看不懂。但是,当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导师从金钱铜臭中走出来,用另一种视角来告诫人们,不要在无意义的金钱追逐里丢失自己生之为人的道德,这不能不算作一个伟大的人所具有的不同于常人的品质。书中论及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所不可或缺的。
  •     对我来说其哲学意义非常难懂。需要好好读读入门类丛书再来回看。
  •     知晓那些简单的真理有时也让人哽咽。
  •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论述的一些思想也是值得关注的
  •     亚当斯密是对西方经济学有重要影响的重量级人物,买回来细读之后再来评论。
  •     斯密的文笔是很好的,只是太过啰嗦,从条理层次上说不如休谟处理近似问题的作品。不过斯密倒是和休谟、洛克一样,都有着典型的英国式的无聊(由此更可见得霍布斯是多么的别具一格)。翻译有一些问题,从序言里看,译者对文本的把握似乎不准确。
  •     亚当斯密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个经济学家,《国富论》简直太熟悉了,但其实他也是一个伦理学家,而且这本书解决了很多生活中会碰到的困惑,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幸福感,真实太棒了!
  •     对话与交往的主要乐趣,来自于感觉与意见的某种调和,来自于心灵的某种默契,只有感觉与意见有自由的交流沟通时,才能产生这种最让人快乐的谐调。因此,我们彼此都渴望感觉对方心里的感觉,渴望深入对方的内心,渴望观察真正存在那里的感觉或感情。
  •     假装自己在17年读的第一本书 其实里面有一点现在满不认同的 “如果他曾受过良好的恩德教育,他一定时常提醒自己,注意那些意味着缺乏这种情感的行为看起来是多么丑恶讨厌… 所以虽然他内心没有任何感激的热情也会装作有” 这是所谓的责任感 在我看来 尽管这种作为为作者所唾弃 可是有家教的人把对不起 谢谢挂在嘴边 既不能说不真诚也不能说做作
  •     阅读此书,需要了解斯密的信仰,他信奉基督教,认为“先定和谐”,


    同时受到大卫休谟的影响。一百多年前的书 现在看来还是如此经典。
  •     从人的最基本的情操去解说,不能不佩服当时的他会有这么大的搜寻和总结能力,直到至今还是有些理论我们可以很好的去接受的
  •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尽人皆知,道德情操论可能没有这么大的知名度,但仍不能否认,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著作!~很好的一本书
  •     经济学之父的重要哲学著作,结合国富论阅读,构成了斯密理论的两翼
  •     草。GPS
  •     我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他对道德情操的经济评述,就是从自爱或者利己出发的那种同情心。
    这是中国几千年教育所欠缺的。
    希望同我一样的人都看到。
    希望拿到这本书的人能看下去。
    如果有人买了这书而看不下去,可以转邮给我,2112808@gmail.com。这是我的邮箱。
  •     不算哲学,比较通俗易懂,斯密在大学的lecture script吧
  •     提高情商的书。与他人产生心灵共振的程度,内心的感受与我们所经历得和事件贴近我们自身的程度成正比。人是社会动物更是情景下的产物,你想要得到一样东西就去创造能得到那样东西的情境,让人物在此情境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你想要的行为。此书就是告诉了你正常人再某些特定的情景下会有怎样的反应,如果看上去没有这些反应,要么就是善于掩饰,要么就是内心冷血。好人与坏人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自私和无私的区别吧…你是利己还是利人,只有无私的和善良的人才能够去爱别人,而自私的人只会伤害别人。
  •     这本书有点剖析人性的感觉,读起来有的时候会比较枯燥无味,等读完在发表更多的看法。
  •     如今的社会,道德已经缺失的严重,道德是恶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不仅要有文化,还要有道德,愿做有德无才之人,不要做那有才无德之人,最好是德才兼备
  •     整整读了3年才读完,常看常新没准过几年还要再看一遍
  •     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
  •     《国富论》:果然更多的人喜欢财富而不是恪守道德。 《道德情操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有人说《道德情操论》是一部值得背诵的巨著,阅读过后,确实感受颇深。斯密不仅在经济学领域引领世界,在道德伦理上也不亚于其他哲学家。很不错的书,力荐!
  •     国富论之外斯密的名著
  •     http://www.ximalaya.com/39664369/album/4886961 老囧牛经验派的直觉都很好,眼光准,文笔也不错,还是啰嗦
  •     刚到手,还没仔细看。我是比较了很多个版本,才买的这本。看评论说,这本书是老先生们翻译的,更严谨准确。而且还是商务印书馆出版,让我比较放心。在当当上买书,我几乎没有不满的时候,因为我也会反复看评论。这次感觉仍然挺好。那本红色的道德情操论听说翻译得很差。觉得买这个版本更好。
  •     目前为止还没看,只看了半本的《国富论》,看完之后在做评论
  •     斯密的这本书论证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但有点冗长,以至于看完了都不太记得讲了什么
  •     没读过亚当斯密最著名的《国富论》,倒是把这本给看完了。有些道理很简单,但作者系统地把它们都组织在一起了。关于“同理心”的论述给我印象最深,也许是Eva给我的影响吧,一个人对别人的同情只是一种想象罢了,所以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完全理解的。
  •     看不懂。
  •     从下订单到收书很快,但是如果能在商品细节上再下点功夫就更好了,我收到的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册),封面一层浮土,不知道储存还是运输的原因,这点让我有点不爽,拿块橡皮把整个封面、封底擦了个遍。建议当当以后在这方面做些改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