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商君书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101070071
作者:石磊 译注
页数:208页

章节摘录

垦令第二垦令,即开垦荒地的法令。本篇是有关垦荒令的内容,共有二十条法令及对法令的论证和解释。各条法令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整顿吏治、统一法规使百姓不被不良官吏盘剥,从而稳定民心;通过提高赋税的手段,迫使高门贵族的子女、依附他们的食客和仆役去务农;限制经营项目、提高经商的赋税,使经商无利可图,迫使人们放弃经商的念头;控制百姓的居、行、言论、意志,使他们心不旁骛只知耕种。很明显,其目的是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限制,迫使人民去从事农业生产。奴隶社会时期,粮食在国家安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鞅抓住了这一强国的根本问题。但商鞅的举措在今天看来还是比较激进,一些措施,对于中国社会重农抑商的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鼓励政策少,强制手段多,显示出商鞅高调变法的作风。无宿治①,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②,而百官之情不相稽③。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④。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⑤。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注释:①无:通“毋”,表示禁止的副词。宿(su):隔夜的,此指拖延。②邪官:有私心的官吏。③情:事情。稽:滞留。④余日:空闲。⑤败:毁坏,此指农民被盘剥。译文:不允许官吏拖延政务不办,那样有私心的官吏就找不到机会到百姓那里谋求私利,大臣之间的事情就不会拖延。大臣之间的事情不拖延,那么农民就会有空闲时间。有私心的官吏没有机会到百姓中谋私利,那么农民就不会受到盘剥。农民不受到盘剥又有空闲时间,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了。訾粟而税①,则上壹而民平②。上壹则信③,信则官不敢为邪。民平则慎④,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上不非上,中不苦官⑤。上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⑥。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⑦。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前言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提到他人们便会首先联想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被历代改革家们屡屡援引的变法成功的典范。商鞅是卫国公子的儿子,姓公孙,人们称他公孙鞅或卫鞅,后来因为他率秦国军队打败了魏国,秦孝公把商(今陕西商州)这个地方赐给他,封号“商君”,后人便习惯于叫他“商鞅”。商鞅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少好刑名之学”,形成了以法治国的认识。公元前361年闻秦孝公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几经磋谈,得到秦孝公重用,遂“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史记·秦本纪》)。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和十九年(前350)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商鞅在秦国执政近二十年,使偏居中国版图西北角落、一度被“以夷狄视之”的秦国一跃跻身富强国家之列,后世遵循其法,逐渐在诸雄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一百多年后秦始皇统一中国与商鞅变法奠定的坚实基础不无联系。商鞅推行变法,为取信于民,也颇动了一番脑筋。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高的木头置于国都南门,悬赏“十金”将木头搬到北门,但没人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

书籍目录

更法第一
垦令第二
农战第三
去强第四
说民第五
算地第六
开塞第七
壹言第八
错法第九
战法第十
立本第十一
兵守第十二
靳令第十三
修权第十四
徕民第十五
刑约第十六
赏刑第十七
画策第十八
境内第十九
弱民第二十
御盗第二十一
外内第二十二
君臣第二十三
禁使第二十四
慎法第二十五
定分第二十六

编辑推荐

《商君书》:中华经典藏书《中华经典藏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经典文献为依据,以便于检索为原则,将全书分为儒、道、佛、子、兵、医、农、史8大类,共收各类经典书目124种,是一部宜读、宜研、宜习又宜藏的经典书目。为使该书更具权威性,该书的书目经过首都及外埠50多位专家的评点和圈定。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商君书】记录变法家商鞅言行的重要著作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建议上架】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图书封面


 商君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绝对是神器,绝对值得细读,我发现一个秘密,毛泽东的绝大部分行为和运动都可以从《商君书》找到影子,我猜中国封建时代绝大部分有为皇帝都读过这本书,并且是秘密地读!这本书配合《韩非子》和《慎子》来读,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好好研读吧,治国治民和做生意赚钱的原理其实是一脉相通的,《商君书》里面的好多思想都可以应用于商业经营中,假如能吸取其精华用之,会非常的不得了
  •     又在网上看见所谓品人专家批判明朝皇帝的帖子了,美其名曰不带民族偏见,应当承认康熙雍正强于明朝皇帝,还道历代帝王就属明代最差。事实果真如此吗?若明朝的皇帝个个昏暴懒庸,大明自朱重八起事以来何以维持近三百年之久?嘉靖数十年“不理朝政”又何以自如地驾驭群臣,稳坐皇位四十五年之久而仅次于万历?论到康熙雍正的勤政爱民,明太祖八天内批阅一千六百份奏章,事事亲历亲为,又哪里比不上康雍二帝?做皇帝有做皇帝的艺术,人尽其用才是棋高一招。勤奋放在个人奋斗也许是美德,可用于帝王身上则是政体不健全导致帝王必须亲历亲为的败笔。真正伟大的帝王,如刘邦,自身可以是流氓草包一个,但只要具备超凡的凝聚力,却能网罗天下英才尽数为之所用,这才是真帝王。 此位专家还颇为喜爱卖弄学识,商鞅也不幸被其所品,落得个残忍滥杀,针对百姓的恶名。商君的确是主张用权术统驭百姓巩固政权(故君子操权一正以立术,立官贵爵以称之,论荣举功以任之,则是上下称平。上下称平,则臣得尽其力,而主得专其柄),可是统驭百姓不等于反对百姓;巩固政权也不等于牺牲人民,权术更不等同阴谋,这个逻辑关系一定要理清楚。贯穿全书,商君都在论述如何富强国家造福百姓,这就是很好的证明。当得起暴君酷吏之名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其初衷是为了盘剥百姓而自己得益,以压迫榨取为目的。有句话形容的很恰当,商鞅是个一生“尽公不顾私,极心不二虑”的人。在他的心里,强国和利民是统一的方向,需要君主和百姓心无二致地齐心努力。商鞅或许是把人心简单化了。在他眼里,人民生来就为追名逐利,并无二致(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他对于名利的论述甚为详尽: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民之生,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奚以论其然也?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下失臣子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性之常,而为之者,名也。故曰名利之所凑,则民道之。一个个人民在商鞅严重俨然变成了一台台机器,只会按照大自然为他们编写好的程序,也就是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温饱解决了就追逐名利的复制品。因为总结出人性的简单,商鞅主张用权术赏罚来调控人心的简单喜怒志欲,使其无一例外地变成忠心为国的助推器。如此实用主义的论断自然招致非议。商君此论,将诗书礼乐,天道人伦至于何地?人与野兽何异?可是请仔细想想,身边的事情不够参考就以史为鉴好好照照,人类,尤其是当个别特立独行的人类湮没于滚滚人海之中时,何曾跳出过追逐名利的循环?谈到法律系统,愤世嫉俗一点我甚至能说,法律,尤其是过于宽松的法律,不是给予善类保护,也不是给予恶类警示,而是给予恶类或企图作恶的人类一个公式计算自己如何能通过卑劣行径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不被法律制裁。身边的例子不胜枚举,路上的司机有几个不曾暗忖自己最多能开到多少时速而不被交警拦截?人类在作为一个整体接受评判的时候,为温饱等基本问题困扰的时候,温饱解决之后思索淫欲的时候,享有荣华富贵却贪心不足的时候,在太多太多的时候千万不要高估了自己,我们就是商鞅笔下的千篇一律。抛开大众定律不谈,特殊如千古赞颂的人物就能逃脱追名逐利的本性吗?未必。读明史认识了方孝儒,那个死忠为国,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形象,那个宁可被诛十族也拒绝低下高贵头颅的人物,我想没有人会不为之动容。我们唏嘘于方孝儒的坚贞不移和永乐帝的心狠手辣,男丁一律诛杀女眷无外充官。可是当我们把方先生放到他所在的历史环境来看,贯穿他的一生联系各类事实来看,却又能得出另一种结论。首先,他效忠的是建文帝而非大明王朝,更非天下百姓,就像他自己所声称的那样,因为历史证明朱棣是一个比朱允炆称职百倍的皇帝。此种愚忠守之何益?全名而已。第二,朱棣南下节节胜利的时候,方先生正在深宫之中同建文帝研究复古,研究更改官名,应战不力加上识人不明,此其二过。其三,在大殿直面朱棣之时,方先生竟说出诛十族亦何惧的赌气之言,无端端地葬送了朋友门生的性命,所为何来?还是名声。名声他终究是得到了,直到现在人们提起方孝儒都心生敬佩,可是因他丧命的亲友家眷呢,却是永远地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了。书生误国,看来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想起了建文帝,不知南京城破之时其心境是否与李后主同地异时的心境有着相似之处,附上后主破阵子一首: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 沉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
  •     《商君书》该不该读,人们多取决与商君本人,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对商君评价与看法,多是非黑即白。司马子长说他:“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有人看了这段说:“司马迁到底是文人,说商君残忍少恩,见解太幼稚了!”司马子长对史实之认真,从古至今似乎没几个人质疑过;然而汗武帝以后“独尊懦术”的风气,同商君说背到而驰,因此《史记》中对商君的评判未免有失偏颇——随着政权主张倒是文人史官们的惯性,司马子长多少还算另类的一位。相反地,李斯则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王半山则有诗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同是褒扬,李斯有李斯的立场,王半山有王半山的眼光。李斯是秦相,强调法度;王半山是改革家,强调变更——就如同“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板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各有各的主意。此是谬谈。《商君书》历来号称文笔古奥,原因是流传过程中脱文错简十分严重,并且其书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导致体例杂芜,再加上近世学术界有“《商君书》精义较少,欲考法家之学,当重《管》《韩》而已。”(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使人对此书兴致大减。然而在这个所谓“法制”社会,《商君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虽然《商君书》在许多方面尚不完备,但是古今中外,哪一部律法是没有漏洞的呢?读完《商君书》,实在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好在作者多用前因推后果的句式,理解他的政治目的,并不十分艰难。只是全身心地锱铢积累,恐惧煞费神心,读来并没有太大的乐趣,想毕我不是研习政治的材料。儒家的学说一直以来都被奉为精辟,其主张不言自知。我从不将《孟子》同《商君书》置于一处,迂腐地觉得他们水火不容,恐有盐铁之争——法家对儒家的称呼实在叫人触目惊心:“国贫而务战,毒生于敌,无心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商君书•靳令第十三》)“六虱”即指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的思想,《商君书》对儒家的概论基本上是“对内人治,对外非兵”。事实证明,儒家学说在盛世尚可招揽民心,在乱世则是大大行不通的。而儒家则惯言法家刑法过于严苛,“畜怨积仇比于丘山”。(《史记集解》引《新序》)。不过,无论如何,商君确使秦由弱转强,“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稿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 (苏东坡《商鞅论》) 的见解是不客观的。秦孝公登基之时“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史记•秦本记》)。于是日夜思想重振旗鼓,求贤似渴。因而“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三说孝公,最终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 (《史记•商君列传》)。然而秦欲变法,孝公恐天下议己,于是有了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激烈争论,这便是《商君•更发第一》,其间商君与甘龙、杜挚之辩足可见其驳说之才。首先,孝公同鞅、龙、挚共讨国事,提出:“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的担忧。于是商君鉴引“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战国策•赵策二》)之言,“遇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之语,“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之说劝谏孝公,继而提出“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其关键在于“可以强国”、“可以利民”,遂可以“无顾天下之议”。甘龙以“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驳之,希望孝公沿已有法度,重申“人言可畏”。然而孝公之志,并非徒沿秦族,恐是一洗前耻,复穆公霸业,因而商君说甘龙之言,世俗之言也,“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认为其论过于死板。商君之辞,重心在于“三代不同礼而王,王霸不同法而霸。”他不是为了说服、驳倒甘龙,而是令孝公不再犹疑不定,于是拿王霸之业而劝说,对于秦公来说,十分具有说服力。而杜挚“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之言,恰恰给商君一个表明变法之忧的契口。结果不言而喻,孝公说:“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这便是变法的第一步。有了痛下决心,变法之路任重道远。强秦变法的第一要务,便是农业。《商君书•垦令第二》便列出了细致的强制务农政策。垦令,属法令,此篇却像呈予君上的谏书,晓以利害,层层推进,因果相连,虽然是强制法令,却极在说服力。其中一段最为有趣,可起到讽今之效,现录如下:“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宿治”即官吏拖延政务。读到此突然联想到神秘的“有关部门”,不禁一笑——此是笑谈。此处若将“无”理解为“没有”,那么这一篇甚至这本书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无”应当是“不允许”,表禁止,这样法令才有了意义。然而官员拖延政务不办之事,从古到今,层出不穷,目的是“为私利于民”,问题就出在这个“无”字上,如无严法苛刑,则无“情不相稽”,则无上下一令。 此是后话。接下来一句:“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官不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其中几个“壹”字让人觉得十分耀眼。“壹”有诸多意思,此处指“统一”、“一致”,目的是指法不偏不私,其最通俗的理解就是“王子犯法,与庶王同罪”,令百姓感觉公平。本质意义乃:要法治不要人治,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实际上是一种人治。对于初期法治社会来说,一时人治是可以解决很多麻烦的,然而此举从深远来看是极其愚钝的。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篇文章,题为《法外严管就是公权力越界》,看后我想:法为尚不能严管,却在法外大做文章,诚可笑可恨!战时秦国为了发展农业,用上了一切手段,再如:“无以外权任爵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而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安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很明显,就是要愚民。只有民愚,才有政权的巩固,这是统治千年不变的亘古真理。然而单说中国人,就不全愚。或者说,全不愚。只是民众骨子里甘于愚,不到必要时刻绝不反官,绝不“智”。还有一言可爱,且引人深思:“无得为罪人诸于吏而馕食之,则奸民无主。”“禁止拿人礼,办人事。”在今天就是“禁止行贿受贿”——其实只要没腐败到根儿上,“禁止”二字还是颇有力度的。《商君书•垦令第二》余下的法令皆是废商励农,是战时特定法令,于今无意义,无复言。《商君书•农战第三》多半农业和军事的重要性。以农战之功授爵,是商君鼓励农业军事的重要手段,继而说明“事商贾”、“乐学”使人心浮荡。一切法令,均是为了将人民之心全放在农战之作上,如此便可以使秦国迅速强大,对于今天是不合理的,因此不必再言。《商君书•去强第四》和《商君书•弱民第二十》在意义上相辅相承,因而放在一处来说。“去强”即清除那些敢于与国家抗衡的民众;“弱民”即使民从法,不与国家对抗。“弱民”和“去强”应当同时进行,效果尤显。其中有些比较独特的政治,抄录于此:“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去强》)此处的“善民”并非良善之民,乃习诗书之民;“奸民”也非犯罪的民众,乃刻薄狠毒之民。(个人见解,恐有谬误)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 不但要赏罚严明,而且要重罚轻赏,并且要比例适度:“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 (《去强》)如果理解为艺术夸张,则是不正确的。《去强》一篇应为谏书或政论,在比例方面应较为严谨,这种方法可使秦国变强,秦民变弱,在战时法治社会,是有意义的;但一统天于并巩固政权后,再行“刑九赏一”容易失去民心。因此形势有变,政法通例。不变则亡,不过这是始皇帝千秋之后的事了。“威,以一取十,以声取实,故能为威者王。能生不能杀,曰自攻之国,必削;能生能杀,曰攻敌之国,必强。故攻害、攻力、攻敌,国用其二舍其一,必强;令用三者威,必王。” (《去强》)这一句中,“生”乃培养实力,“杀”乃消耗力量。欲称王天下,攻害、攻力、攻敌三者缺一不可:不但要养兵且要用兵;不但要屯积且要消耗;不但要攘外且要安内。由此看来,秦公当时已有了“王天下”的壮志,可惜我们今日无法看到秦孝公的手笔了。“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弱民》)此处“民弱”指质朴;“民强”指放纵。当然是人民守法国强,人民任为则国弱。于是提出“以弱去强”的弱民政策。“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乐,民强。” (《弱民》)商君在此又重申“民弱国强;民强国弱”,为了国强,则必须“政作民之所悉”。虽然令民众心生怨恨,但这种做法并不无道理。只是商君受车裂极刑后,“秦人不怜”也正是这个原因罢。“法枉治乱” (《弱民》)这四个字恐是最触动人的。虽然书于《弱民》篇中,但这促“弱民”并无关联。“法度偏斜,统治就要混乱。”这看上去极其简易通透,但真正能避免“法枉”的法度政权又有几?读《商君书》时心得颇多,但多为幼稚之言,可恨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录些较为得意的句子,以供一析:“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强。”“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说民第五》)民众是国之根本。国家强弱,取决于民之治乱。以《商君书•说民第五》的主张来看,法令必须强硬,要以法治民而非以民治民或者以民治法。为使法树于民之上,商君提出的措施有“罚重,爵尊;赏轻,刑威”以及“宿治者削,夜治者强,日治者王。”似乎“罚重赏轻”、“不延政务”是一劳永逸的事,在《商君书》中处处可见。有言“较少精义”者,是有一定道理的。“名利之所凑,则民道之。……夫农,民之苦也;而战,民之所危也。……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天性好名好利。因此“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供,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算地》)若要利用这种本性,君主以名利役使民众,但若以名利相许,他们还是会卖力的:利来源于农耕,那么民众就尽力务农;民来源于作战,那么民众就拼死效忠。与其说这利用了民性之恶,不如说它鼓励了人民农战。虽然商君列了三种情况,并且笔锋逆转,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强农御敌之策。“古者民藂生而群处,乱,故求有上也。然则天下之乐有上也,将以为治也。今有主而无法,其害与无主同;有法不胜其乱,与无法同。天下不安无君,而乐胜其法,则举世以为惑也。”(《开塞第七》)此处“开塞”乃开君之塞,为清除统治弊端。有君而无法,与无君同;有治而不严,则与无法同。也就是说法不治、法不严与原始的混乱群居没有两样。这一篇还阐述了“德”与法之间的关系:“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治民能使大邪不生,细过不失,则国治。国治必强。一国行之,境内独治。二国行之,兵则少寝,天下行之,至德复立。此吾以杀刑之反于德,而义合于暴也。”读到此突然想起台湾前法务部长王清峰废除死刑之说,她的一篇《理性与宽恕》为这说法招致了大量民众的支持。然而她的“辞职”正表明了台当局“废除死刑是长远目标,并非主流民意,尚不可行”的态度。目前世界上有九十九个国家和地区保留死刑,其中二十四个国家十年内没有听到判决死刑的枪声。正如王清峰自己所说:废除死刑与否,大众民意实际上非黑即白。因此于之不好妄言,只能说至少在大 陆如果不能当断,那么就有了人治的机会;有了人治的机会,就可能一缓再缓,结果不言而喻,民众只能望法兴叹了。并且,法德合一也不无道理,“义”是抽象词,忠仁与否,全凭人舌,因此才有“义合于暴也”。“恃其众者,谓之葺;恃其备饰者,谓之巧;恃誉目者,谓之诈。”(《立本第十一》)这一句读起来颇有气势:仗着人多的,那叫徒有其众;凭着装备的,那叫徒有其表;依着虚名的,那叫徒有其名。因此,法家不但讲究用兵谨慎(“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先知也”《战法第十》),还讲究军队密度,也就是军士必须强健勇猛。不过“是以强者必治,治者必强;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强者必富,富者必强”的说法在今天是无法立足的了。“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兵,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明赏之尤至于无赏也,明刑之尤至于无刑也,明教之尤至于无教也。”(《赏刑第十七》)到底为何奖赏的极至是达到不用奖赏的境界、严明刑罚的极至是达到不用刑罚的境界、修明教育的极至是达到不用教化的境界,《赏刑》一篇给予了明确的解释。首先“赞茅、岐周之粟,以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升;以其钱赏天于之人,不人得一钱。”一句十分有趣,但有趣归有趣,于“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的解说似乎难于自圆其说,至少没有说服我,也许是我本身理解浅薄的缘故。“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就很好解释了,如果法律上无空可钻,犯罪者自然减少,叫人很容易想起“路不拾遗,门不闭户”的生活。而对于“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则是因为一些需要教化的事物,都能被民众习以为常,传为歌谣,那么则是“明教”的最高境界。于是乎,有了类似“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的歌谣时,则预示了另一种危机。“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君臣第二十二》)这种言论显然并没有什么新意。可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君凡昏者,不听中法者之言,又何听此言?君凡明者,听此谏言,又何不听中法者之言?《商君书》中,确有复叠现象,并且很多句子解释不通、翻译不透。二十三章之后,只有《定分二十六》较为奇特,又显非出于时人之手。因此所作感想,未免虎头蛇尾,边看边作,有惊喜之处,亦有失望之处。关于商君下场,史家多言车裂,一说死后车裂,至今似乎还有人在考证。到底怎么死法,至今对我们没有多大意义,我们只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商君虽非匹夫,然功高震主之权臣,纵小心处事,怀璧其罪,安能无罪?才疏学浅,恐有谬误。然千年之传,“谬误”又有几多?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商君三见孝公,终成秦帝国霸业,而鞅,当无愧于中原一统之,第一块基石
  •     书不错,感觉充满政治色彩。。。。
  •     可惜不是此版
  •     牛逼
  •     看大秦帝国之裂变后追过来的。没看完,具体的说看了开头没多少就放下了。历史是阶段的吧,凭一而论略显不公。对了解法家有个开始,期待日后续读。
  •     耕战至上,严刑峻法,现实主义。
  •     书还行,要是能翻译得再好些就好了
  •     强调“适时”
  •     商君革新的概念在当时循旧的诸子百家中是个例外,他们承认变化,不惧怕变化,是进步!但愚民的思想只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有关系,而如今开民智才能与他国竞争!
  •     人的某些劣根性几千年都不曾改变呀!奇书,换个角度可以用来管理企业吧。
  •     围绕两点,确实抓住了关键。但作为一个有感情有喜恶的平民,要减一星。
  •     绝对奇书
  •     管理学的鼻祖
  •     商君书--中华经典藏书
  •     中国唯一成功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彻底改革,商君书作为其指导书,也是影响几千年帝国制度的指导书,可以说相当全面的指明了秦国前进的方向 从书中普通的词句中感受到秦国处在历史变革的腥风血雨之中,但由于史料的缺失我们已经无法得知秦孝公是用何种手段来确保这一颠覆过去所有旧制度的改革彻底完成的
  •     写给君主的书,普通人读起来多少会有些不快。完全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还有一本小书,因为最近忙,居然看了大半个月。。
  •     很喜欢这一系列图书,感觉确实很经典。
  •     真是一本妖书!说它是神书已经无法表达我的震撼和敬佩了!如何整合国家力量,如何转移国内矛盾!尽管只是个理想化的模型。不过站在p民的立场还是很难受的,就这样!
  •     很久以前就看完大秦帝国,一直找时间想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但现存资料有限,商鞅书是不错的选择。
  •     如何维护统治地位。
  •     经典著作,不评论了,还是仔细读读吧
  •     中华两千年浩劫之滥觞。自彼时起人人皆成为君王统治下一工具,一个百花齐放大师云集的时代一去不返。商君之罪,罄竹难书。
  •     睇过下,无咩启发
  •     “秦制”的本质——“儒表法里”
  •     如题。想要在这纷纭复杂的斗争中活得明白,看看这个就明白了。
  •     中华千年役民思想的根本~~~~~~~~~~
  •     赤裸裸的好
  •     千古第一政治家,很多思想仍值得今天去效法,很受益,
  •     诸子百家著作里,最喜欢的就是老子、庄子和商君书。书的观点非常吸引人,有些说法到现在也不落后。这书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我买这书的同时还买了《管子》,管子很厚,商君书很薄,但相比之下,管子里空话太多,翻着翻着就看不下去了,而商君书太精彩,而且印证着管子的失败——齐国重商重文化,秦国重农抑商压迫文化,但秦国最强大。看看过去,不都是这样吗?古罗马、古希腊、宋朝,都是文化很好很富裕的国家,最后都被貌似落后的国家横扫灭亡。商君书太优秀了,推荐给每个热爱阅读热爱思考的朋友。
  •     排版很好,自己清晰,看得很舒服。书的内容本身就很好
  •     看了几页,讲商鞅变法的,感觉会对管理岗位的人有启发的。挺吸引人的。
  •     商鞅变法让秦国雄踞一方,终灭六国,法家之中,功绩无出其右!
  •     并不怎么喜欢这种思想
  •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商鞅
  •     帝王之学,开山之祖,必读
  •     深深被古人的智慧所震慑到了
  •     中国人很多对法家思想不太了解,这本书可以作为对法家思想了解的不错的读物
  •     治民之书,必看
  •     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在于科学技术的提升,而科技的提升也不仅仅只是科技提升而已。人类想要通过科技发展来发展人类社会,同时要需要各方各面的配合,甚至在通过一个方面的配合的情况下令科技提升的同时提升这个方面的发展,以至于达到科技发展和这个方面发展的、螺旋发展上升连锁良性发展模式,所以说社会发展其实是一个包含科技发展在内的多方面螺旋发展模式。而人类的社会发展而主要有科技发展、劳动经济、生活空间的物质发展,和思想主义、阶级划分、社会制度的精神发展的这么六大发展方面。
      其中三大物质发展具有不可抗力的前进性,而精神发展才是人类主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尤其是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促使我们人类真正前进的最主要的根本。
      中国在伏羲部落入主中原与女娲部落结成华夏之祖后,中国华夏人便一直着力建设完善的社会制度来发展好自己的生活。就在尧、舜、禹建立了初步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社会制度后,中国才在夏建立的国家下真正开始大发展。直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中国各种思想才完成了第一次厚积薄发的大跃进。
  •     成王败寇,无论喜不喜欢历史已经给出结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秦一统天下,秦国之胜,也是法家之胜。法家走在那个时代的最前列,并且最终终结了那个时代。
  •     很好很实用,作为教材的辅助对我很有帮助~!
  •     朋友说很不错,就等着降价呢,赶上了,买了一堆
  •     学法用法的基础尽在《商君书》
  •     经典古文。学习。翻译的不错
  •     重农,抑商,弱民,愚民再配上严刑峻法,极权主义加军国主义。当时身处僻疆的秦国为了求存求强,除了采用的商鞅的法家邪道,难道真没有别的道路可选了吗?感觉商鞅治下的秦国类似文革,存一教,灭人伦。
  •     推荐一下,这个书的词句极佳,看了就想背
  •     很棒的国学
  •     读史使人明鉴,看这个能把学到的运用到职场文化中,觉得很值
  •     嘿嘿 读了读不读得懂就不汇报了
  •     。。。
  •     商鞅的这套学说有其积极的,比如法治,也有其可怕的一面,巧妙利用人众心理战术的愚民政策真是可怕
  •     商君书,尽是苛政暴政,字字锥心。想到这些法令曾被执行,就遍体生寒。商鞅其人,千刀万剐也难赎其罪。虽然负能量让我看得很痛苦,但震撼而且真实,值得一看。另外这个系列的译注超级棒。
  •     商鞅不愧是治国第一人啊。俺啥时候能像你一样牛就好啦!
  •     中华书局的书,印刷质量那是没的说,纸质好,印刷精美;只是刚收到书,还没来得及看,买的时候就是冲着中华经典名著来得,内容自不必说,待有空再仔细研读。
  •     好多的措施与政策对现在社会管理仍旧有参考价值!
  •     2015-08-20
  •     思想深刻,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     奸诈阴险,两千年不过时
  •     一部至今仍在使用罪恶
  •     法家扛鼎之作,值得珍藏!!
  •     还没读 试读了一下 主要是慕商鞅之名买的
  •     不管褒贬,商鞅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神人,两千多年来唯一一个变法成功的人,商君书无论好坏,也是一部奇书,确实有点地方很偏激很阴暗,简直将人驯化成战争机器和耕地机器,但看待历史还是要用理性的眼光,存在即合理,它确实让秦国迅速强大,一统天下,也奠定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绵延不绝的根基,是非功过,我太浅薄无法评论,但确实意义重大
  •     这不错,比较容易看吧,有的版本看不懂。
  •     老祖宗的智慧,还有很重要现实意义。全书多为层层的推理,则显得趣味性和可读性差。这样正好是法家的思想一样,书、人、思想同样的风格冷峻,理性强。
  •     值得多读几遍的书。
  •     欣赏商鞅了
  •     给小朋友买的,这个版本是简体,而且是摘要版不是全版,有注释有翻译,所以要买的朋友注意了,适合作为了解看,如果是做研究的,推荐那套新编诸子集成。这个版本的质量很不错,赞一个。
  •     明儒实法皆由此而始
  •     野哭
  •     嗯,全策的,可以选购
  •     之前买过商君书注释,可惜是繁体,看着太累,买了本中华书局的简体版对着看
  •     法家极端主义代表
  •     法家经典著作,秦国自孝公以后的治国思想总纲,历代帝王权术驭民之书,对中国集权社会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商君若活在当下肯定是中央党校校长。●﹏●
  •     难怪,这书,强悍
  •     中华书局 支持
  •     K2「7」。说是中国千百年来都是这一套未免也太看得起古人了。中心思想将人民都变成白痴赶去种地打仗傻子都能称王。可能驭民至此的,怎么会是傻子呢?而令行无差的国家,何来明君不明君一说呢?逻辑自洽很重要啊商君。
  •     中华绝学果然博大精深啊,诸子百家的学说还在一一收集中,没一家的学说都能给人带来新的惊喜和思考方式,不会雷同,不会重复,这才是真正的宝库。
  •     有生僻字注音,好评。
  •     最近又陆陆续续的重读了一遍商君书,如斯言,极权之滥觞,愚民之大成。“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而不殆。”。今天,一遍遍捋着中产羊毛的半羽太郎,一定是深得其中精髓啊,啊哈哈。
  •     是一本简体本的书哦,看起来没那么累了。是了解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不错的书。
  •     我们没有机会和先贤们生活在一个时代,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留下的宏篇中学习到做人做事的经验,一个改变一个朝代的重点任务,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结合自己的实践,真的有新的火花产生。学习无止境,向高人学习,向值得学习的人学习。
  •     中国古代文化从商之道值得一读!
  •     看了《大秦帝国》,忍不住想多看看有关商鞅的思想观点。。。于是订了。。。还不错。。。
  •     家門翻譯
  •     自秦始皇至毛、邓,皆用此术。江、胡也用此术,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江、胡已经崩溃。此术不太好用了。同时,你我小民作为被统治阶级,还是要读一读此书的。
  •     商鞅刻薄,从行文中可见一斑;中国文化确实博大,从这本法家的著作中,足见儒家的弊端。但纯粹的法家,也不是大治。却是一行强心剂,有立竿见影的猛效。
  •     推荐大家去看蒋礼弘和高亨的,两人都是历史学家,解释的更贴近些
  •     唯严刑峻法可安国,唯富国强兵可使秦东出于天下
  •     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毋庸多说
  •     我朝太祖虽然最后几年才开始读这本书,但他建国后的做法跟两千多年前商君所写的一模一样。
  •     一班的MBA同学都在读
  •     大多数评论者过于迂腐。中国政治的源流大概要从商君之法开始追溯,也算是农业社会先军政治的极致。不过若能里表都是法也可,跟儒家混合讲什么儒表法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纯粹是阴险愚蠢的权术。不能依法治国除了民众愚蠢之外,也是执政者需要愚民的缘故啊。
  •     我有一个很古怪但是自我感觉很贴切的例子,我觉得:
    商君就像当年田径教练马俊仁,从结果来看他是成功的,我们不能既要求他取得好成绩,同时又要求他像孔孟那样的幼儿师范教育工作者一样宅心仁厚。

    我还有个变态的假设:
    倘若孝公招来的是管子,结果又当如何。。。
  •     中华经典藏书,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仍有参考价值。
  •     翻了一下。商鞅好恐怖。
  •     怎么说呢,古代给帝王看的书
  •     是一本关于如何说服人的
  •     法家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耕战为两个要点,其他民心等价值观都被当成华而不实的东西,康德看了要气死了,哈哈
  •     法家的两位代表人物都没有好下场,大约是与他们的利他而不利己,谋公而抑私有关吧。
  •     經典
  •     书的质量,包装都非常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