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存在与时间》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解读《存在与时间》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301209547
作者:王路
页数:264页

章节摘录

  【译文15】  存在的意义问题里面并没有什么“循环论证”,只不过在这里问之所问(存在)明显地“向后关联到或向前关联到”发问活动本身,而发又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样式。存在问题最本己的意义中就包含有发问活动同发问之所问的本质相关性。但这也只是说:具有此在性质的存在者同存在问题本身有一种关联,它甚至可能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关联。  然而,这样一来不是已经摆明了某种确定的存在者具有存在的优先地位吗?不是已经给定了那应当充任存在问题首须问及的东西的、作为范本的存在者吗?前此的讨论还没有摆明此在的优先地位,也还没有断定它可能乃至必然充任首须问及的存在者来起作用。不过,此在具有优先地位这一点已经初露端倪了。(第10页)  这是第一章第二节的最后一段话。它强调说明,存在的意义问题不存在循环论证,而且进一步指出,具有此在性质的存在者与存在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关联,最后还提示人们,前面的论述已经多少显示出此在具有优先地位。有了这个结论,下一节就可以直接论述此在的优先地位了。这些意思大体上是清楚的,问题还是在一些具体的论述上。  一个问题是,存在怎么就“向后关联到”发问活动本身了呢?它又是怎样“向前关联到”发问活动本身的呢?这种向前和向后的关联又如何是显然的呢?  另一个问题是,发问活动与问之所问的本质相关性怎么就包含在存在的本己意义中呢?既然是发问活动,自然有所问的东西,这样就使我们联想到前面那个具体谈论,即译文9中被我加了黑体而强调的那段话。“‘存在’是什么?”无疑是发问,关于“存在”的发问无疑是发问的活动.可那里明明说这样问的时候已经栖身于对“是”的理解,这与“存在”又怎么会有关系呢?在那里我们已经提出了无法理解的问题。而在这里我们又看到、因而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这样一个问题中,除了被问的是“存在”,因而问的活动本身与存在相关之外,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怎么会包含在“存在”的本己意义中呢?它们之间的联系明明是借助“是”建立起来的,并且是通过“是什么?”来表述的,与存在怎么会有关系呢?与存在又会有什么关系呢?  ……

内容概要

王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北京书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逻辑学、分析哲学和形而上学。曾在德国明斯特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日本东京都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做访问研究。已出版专著《读不懂的西方哲学》、《逻辑方圆》、《逻辑的观念》、《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弗雷格思想研究》、《走进分析哲学》、《“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逻辑基础》、《逻辑与哲学》等,译著《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算术基础》、《真之追求》、《分析哲学的起源》、《真与谓述》、《逻辑大全》、《论第一原理》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读不懂的《存在与时间》
1.关于“存在”的意义
2.关于“存在”的结构
3.关于“此在”的说明
4.关于“在世界之中存在”
5.基于“在之中”的解释
第二章 解读《是与时》
1.关于“是”的意义
2.关于发问的结构
3.关于“是”的发问的结构
4.“此是”——一种特定的是者
5.“此是”的两种特征
6.关于“在一世界一之中一是”
7.基于“在一之中一是”的解释
第三章 为什么是“是”,而不是“存在”?
1.讨论问题的出发点
2.关于语言的考虑
3.从结构的观点看
4.“是”的独特性
5.系词的理解
第四章 翻译的问题,还是理解的问题?
1.译者的理解
2.难以理解的问题
3.语词与语词所表达的意义
第五章 “一‘是’到底”论的意义
1.举例与一“是”到底论”
2.系词含义的必要性
3.存在含义的必要性
4.两种必要性
5.必要性比重要性更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Sein及其相关概念德文一中文对译表

作者简介

在西方哲学中,Being是一个根本性的概念,对于它的解读直接关系到对一个哲学家根本思想的理解,也关系到对西方哲学的实质的理解。海德格尔的代表作Sein und Zeit影响远播,它把关于being的古老问题带入了现代人的视野。该著问世之后,围绕它的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中译本《存在与时间》在我国学界影响巨大,文、史,哲、艺等领域均有引用,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表达上一中译本对当前学界的理论话语产生了重大影响。《解读存在与时间》以《存在与时间》中的四节内容为对象,仔细逐段、逐句进行分析,指出了以“存在”作为“being”的对译所造成的概念晦涩和理解困难,还指出了应该以“是”来翻译being,并提供了相应的修正译文,从而对该书思想内容做出新的解释。《解读存在与时间》作者王路认为,以“是”来替代“存在”,并且把它贯彻始终,并非仅是being一词中译名的改变,而是一种哲学实践,它为正确解读海德格尔的思想,并进一步充分地理解西方哲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图书封面


 解读《存在与时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王提出的问题值得重视,纯粹从中文的角度,即不在中文理解过程中考虑西文原本的含义,Sein确实是“是”,而不是“存在”。王文总显得格外罗嗦,做逻辑的人,能够比做欧陆的人更耐心地去理解欧陆哲学,这本来应该值得格外鼓励。双方的讨论过程中,很遗憾,竟没有厘清西学中“being”和“existence”的区别。“存在”真正对应的西语乃是“existence”,很多我们将“Sein”的“存在”意其实是转嫁到了“existence”之上,而在西方哲学中,此二者显然是不能划等号的。如我们可以说,“在梦中,那只会飞的狗是(is)多美啊”,但这不能得出,会飞的狗“存在”(exists)。
  •     【有“是”,有“存在”,但不是,而存在】——空语因明《解读<存在与时间>》这本书读起来就像在进行一门哲学专题课程。这门课程在250多页的篇幅内反复地讲着一个重点,那就是作为形而上学核心概念的Being或德语中相应的Sein不能被理解翻译成“存在”,而应该成“是”。这个重点参考的主要文本是海德格尔《Sein Und Zeit》(目前汉译本为《存在与时间》),但它所针对的其实是更多文本中关于Being或Sein的理解。这个传授的重点所假定的前提是:汉语读者和一些译者常常误解Being或Sein的确切含义,从而误解了《Sein Und Zeit》,以及存在在形而上学中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详细的揣摩。确实,很多西方哲学的汉语读者会误解“存在”这一概念。然而,这种误解应该不是单纯由汉语和欧洲语言之间差异所造成的,实际上,很多西方哲学的欧美阐述人也会在混乱的意义上使用“存在”或“Being”,否者就不会有所谓的“存在悖论”了吧。但是,即便能够清楚地把Being或Sein理解成“是”,而非“存在”,也未必能把握或认可《存在与时间》所阐述的东西。这本《解读<存在与时间>》只是针对Sein或对存在的理解,主要针对《存在与时间》导论中的一些段落而讲的。《解读<存在与时间>》这本书并没有真的解读了《存在与时间》,没有解读时间性,没有解读《存在与时间》为何在导论之后的篇幅里说了那么多看似属于伦理学,属于日常世界文学的东西。可以说,这本《解读<存在与时间>》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似乎有着相似的错觉,不名副其实。《解读<存在与时间>》的更确切书名应该是《解读<存在与时间>对Sein的领会》。相似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论述的并非“Sein”(是),而是“生存”是“存在者”。海德格尔所阐述的东西,更接近汉语语境中对“存在”的理解,虽然这种理解在形而上学中是迷糊的。由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并不恪守Sein,因此就算对Sein有逻辑分明的领会,也不会认可《存在与时间》,不会因此理解它。真正有问题的不是《存在与时间》的汉语译者对“Sein”作“存在”的理解,至少不只是这样,更主要的是海德格尔本身的思想并不确切。这导致将“Sein”翻译成“是”,并不能因此认可《Sein Und Zeit》(《存在与时间》)。而且,从哲学立场上看,与海德格尔相关的思想不是“是(Sein)主义”,而是“Existentialism”(常译作“存在主义”,跟确切地翻译大概应该是“生存主义”)。如果把Sein理解成“是”,那么把“existence”理解成“存在”,就不会在西方形而上学中迷糊了吗?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按王路的作风,定是大说一顿系词“是”的用法,。。。。。只能算作扩扩视野罢了
  •     跟这帮玩学术的完全不是一个境界,也不在一个世界。
  •     王提出的问题值得重视,纯粹从中文的角度,即不在中文理解过程中考虑西文原本的含义,Sein确实是“是”,而不是“存在”。王文总显得格外罗嗦,做逻辑的人,能够比做欧陆的人更耐心地去理解欧陆哲学,这本来应该值得格外鼓励。双方的讨论过程中,很遗憾,竟没有厘清西学中“being”和“existence”的区别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